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城乡小学;课程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17-03
“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是由我校牵头、由中央电教馆立项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和共同体学校一道,进行了研究、实践,为校本课程开发、城乡教育统筹和课程改革深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达成共同体理念共识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善于根据自身实际,将国家的课程框架转变成学校的课程规划,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作为校际课程共同体,首先要达成理念共识。
(一)课程愿景的共同体
校际合作共同体是比较松散的联合体,共同体的成长必须有作为核心的龙头学校来引领,我们的共同体核心是汉丰镇第五中心小学。我们将课程共同体愿景作为统筹课题的主线,制定了“共同体课程纲要”。以促进共同体学校的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人,以高雅的校园文化塑造人,以高尚的校园精神激励人,努力建设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校园。以课程理念提升办学思想,探索校本课程、校际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色、考核评价、支撑条件,通过共同体课程纲要统一规范参与学校的办学、从教行为。各校根据共同体愿景,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将校内课程资源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为共同体提供经验和资源。
(二)课程开发的教师协作共同体
共同体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学校教师、同一学校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教师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对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培养:当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任务不明晰时,采用指导型引领;当教师对课程开发不够自信时,采用支持型引领;当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只注重个性特色时,采用参与型引领;当教师从事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开发时,采用成就导向型引领。
(三)师生课程开发的互动共同体
我们把师生作为课程实施、开发的主体,广泛吸纳师生参与课程开发,让师生既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让课程更丰富多样,更为学生所喜欢,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四)学校、社会、家庭协同的共同体
新课程的价值需要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形成课程实施合力。我们通过培训家长,引导、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认同、支持新课改,让家长成为新课改的支持者和促进者。通过开放学校、课堂,及时了解学校的课程实施情况,配合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通过请家长和社区人士上课和评价,与社区共同建立课程实践基地,丰富课程内容。
二、成立校际课程共同体联盟
以课程建设与实施为载体,本着加强校际交流与互动、促进共同体各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则,成立校际课程共同体联盟,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一)建构学校共同体
一是“1+3”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共同体,其中的三所学校是:书香小学――市教委行文的“领雁工程”结对学校,满月小学――县教委行文的结对捆绑学校,东华小学――县委组织部行文的支部共建学校。二是托管农村小学的融合发展共同体。我校校长兼任农村小学三合小学校长,另派一位校级干部担任三合小学常务副校长,通过教师互换、各种形式的融合式探索与实践,帮助农村薄弱学校迅速发展。三是作为组长学校的赵家小学、渠口小学、赵家马鞍完小、开竹小学这5所学校构成联片研训的片区合作共同体,以“平等中的首席”带头课改。四是网络学校共同体,通过远程培训、网络教研、论坛交流、主题研修、主题资源征集、网上自学与诊断等方式,为全县教师打破时空阻隔、共享优秀教育经验提供机会,利用网络技术形成多主体、全覆盖、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学校共同体。
(二)课程共同体管理
组建以我校校长为组长、加盟的农村小学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由我校的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农村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为成员组成立实施小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研究活动计划,指导活动开展,总结活动经验,提出新的工作方向和要求。我校成立专门的中层机构信息中心并设主任一人、成员若干,从而加强了信息的常规管理与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与农村学校一起,成立了校际研训学科教研组、校际研训德育组、校际研训科研组,由各校中层干部、市县骨干教师为组长或成员,具体负责实施,开展经常性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网上交流,加强探讨。
三、统筹共同体教师校际培训
我们组建了各类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共同体,具体实施了教师的校际培训。教师校际研训作为校际课程共同体的重要教师课程,在基于个体专业成长的共同需要与愿望下,以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为关注点,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围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交流、协作互动等各种形式活动,交融智慧,共享经验与资源,互促共进。
(一)形成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
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三种类型。
1.特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县名师、县学科带头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我校聘请的市县专家组成以专家指导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专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师的观念和行动给予专业支持,而教师则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和研究;专家也从教育实践中获取理论研究的素材和案例。
2.利用区域课程开发,共同进行专题研究,组成以项目合作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比如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师职业心理与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共同参与,通过校际合作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改革。
3.以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情境中的问题、改进实践为导向,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组成校际教师研修学习共同体。它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学校专题研究,基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改进计划,基于校际协作,注重专业引领,坚持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与教师学习融为一体,进行有效的教师群体学习。
(二)丰富校际教师研训形式
1.网络式研训。即在学校网站上设立“校际共同体”网页,让共同体内的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共享各类教学资源。共同体网页上建立了教师成长联盟博客,设立了与教师成长联盟活动相关的项目,鼓励教师积极上传相关内容,从而使教师成长联盟博客成为了教师交流的园地和精神的后花园。我们还积极鼓励教师个人开博,并将这些博客联结成一个成长博客圈,让教师在写博和互动分享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课题式研训。即以课题为载体,将课题研究的过程转化为教师的研训过程。其一般由我校牵头申报课题,帮助和引导共同体学校申报课题,提升研究层次。近年来,我校牵头申报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和重庆市2011年城乡统筹专项课题“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利用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探寻校际课程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相互促进,促进参与学校、参与教师的共同提高。
3.“走教”式研训。即建立教师“走教”制度,引导教师在“走教”中相互交流,提高研训效能。各类、各层城乡学校各有不同的优势、文化底蕴以及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特色,通过教师“走教”,让教师到另一学校去担任教学任务,切磋教育教学技艺,锤炼师德,接触、吸收各家之长丰富人生历练。这种研训形式有两种:一是引领式“走教”,名师到农村学校短期任教,为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二是互换式“走教”,学校之间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可以是优质学饺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式任教,也可以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进行研修式任教。
4.开放式研训。每学期我们都有几天要全天对农村学校开放。在全天候课堂开放中,既有精品课展示,也有常态课呈现,还有专题研讨、经验介绍。届时,我们邀请共同体学校教师参与备课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小结。这种课堂开放式研训,有效地培养、锻炼了众多教师。
四、共建共享的共同体课程资源
(一)建设网络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改新理念,我们对教材进行设计、开发,通过自行设计和对优秀学科网站资源的整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提供优秀教学课例、导学案、检测资料,存储含有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方面素材的参考资料。建立与优秀学习网站的链接,建立师生共同参与跨校博客群,采用Web网页和博客网页设计,发挥网站平台的信息展示功能、交互功能和评论功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师在线指导提供有利环境。
(二)网络呈现学校文化、课程资源
校园文化是一种浸润性课程资源,我们不仅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注重各校校园文化的共同体局域网络传播,以不断丰富共同体学校的课程资源。各校在“共同体课程纲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培育文化特色,使学生获得真的探求、善的追寻、美的熏陶、智慧的启迪和行为的规范。
(三)共享校本课程资源
一、实施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研究
今年,市教育学会、教育局成功申报和承担了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我们以“县域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研究”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管理与培训”、“教研组织和活动模式”、“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幼儿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农村低龄住宿生学校生活与存在问题”等7个研究项目,同时,根据我市实际,又确定了“职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机制研究”。确定了40所实验校,组建了研究团队,实施了全程管理,现已制定了48个研究方案,举办实验启动论证会,开展了**市实验区教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为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质量提高等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二、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培训,组织部分校长、教师先后到山东、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同时邀请全国教育专家、课改实验校校长进行了专题讲座;开展了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现状研究,了解了学校对国家课程执行情况,找出了问题症结,研究了相关政策,确保了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和开好。同时,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研究,重点开发《太极拳》、《书法》、《国学》等校本课程,开发了一套符合地域特色的系列化校本课程材料,先后在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阳邑镇南西井中心小学等校召开了课改研讨会,分别召开初中、小学校长论坛,推进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指导
针对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深入了开展教师、教研教改、课堂教学“三大革命”,组织会员深入学校,倾听教学意见,展开教学对话,举办专题讲座,随堂听课评课,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及时发现、解决课堂教学的新问题,做好指导工作。先后编写“通案”3万余节,制作优质课堂教学录像120节,同时开展了“走进名师课堂随笔征文”活动,组织教师观摩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实录,通过“观一观、议一议、仿一仿、创一创”等过程,广泛开展反思和评议,与名师的课堂教学找差距,收到征文560多篇,促进了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初步改变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效率不高的现状,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肤浅看待,似乎有理;深入分析,其实不然。殊不知,一手好字,不仅仅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将来终生学习和职场工作的名片。《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写字教学。”“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任务。”基于以上因素,我校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校本课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研究,并确定《欢乐腰鼓》、《象棋》、《书法》三个子课题。笔者承担了《书法》子课题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两年来,我们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和优化,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校发展、满足学生兴趣需求且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农村小学书法存在问题
1.唯成绩论严重影响书法教学
长期以来,衡量一所学校、一位老师或者一名学生教与学的优劣标准,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学校的升学率,教师的教学业绩,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评价三者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三位一体”构成的评价体系,让学校、老师和学生只认成绩,不重过程,导致师生与家长对学生的书写重视不够甚至忽视,学校安排的写字课程“形同虚设”,成了语文、数学老师私自瓜分、各取所需、挪为己用的“自留地”。这种唯成绩论的思想严重影响书法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开展和推进,成为农村小学书法教学最大的障碍。
2.学生对书法学习缺乏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最大推动力,书写训练及书法指导对农村小学生而言,略显单调无趣甚至枯燥乏味。在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冲击之下,有的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有的学生留恋于电视影音的动态世界,书法学习这种相对需要孩子耐心、细致、恒心、专注的训练,很难激发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观念与方法有待改进
首先,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侧重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忽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书写或完成作业时,只求速度而不顾书写的质量,教师批改也只注重字写对错,忽视对字写得是否美观、规范的评价。其他学科则认为书法教学属于美术教学的范畴,是美术老师的分内之事;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学生工整、规范、漂亮地书写理所当然地是语文老师的本职工作。这种观念对于小学书法教学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学生在书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作业和卷面不整洁,滥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等。
其次,教师书法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更新。大部分教师只把书写课当做简单的抄写训练,由教师讲解写字知识,学生按照要求抄写;或者简单示范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至于笔画笔顺、字体结构等方面内容,则略讲甚至不讲,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课题组采取的应对措施
学校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书法教学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研讨,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创新教学教法,从几个方面着力加强书法教学训练与指导,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1.融书法于各科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为了促进各学科对学生书写的重视,也为了让课题研究得以有效推进,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学校改变过去唯学科成绩论的评价体系,在各学科教学效果评价中增加学生书写分值,以促进其他学科老师对学生书写的重视。
其次,实行学生书法动态评价体系,如竞赛激励法。即把学生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并对那些写得好的字进行加分奖励;或进行小结性评比,对阶段性书写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加分;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优胜者给予加分奖励;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通过这些动态式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书法方面日积月累的进步,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成长的信心和兴趣。
2.通过成果展示激发书法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进一步成长的最大推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的兴趣长期保持,是每个课题组老师最关注的话题。我们把学校“书法园地”建设作为学生书法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积极鼓励各班定期、及时地把各自的书法作品或写字作业展示在学校“书法园地”,让全校师生观摩和鉴赏;或者把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的作品及证书复印后张贴在“书法园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把书法优秀和书法进步明显同学的心得体会展示在“书法园地”,让大家分享其成功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又通过书法成果展示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
3.加强书法教学的规范化指导
书法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过程,更是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体验到成长、成功喜悦的过程。因此,加强书法教学的规范化指导,是提高学生书法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首先,狠抓低年级书写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骨骼发育不健全,对写字有较重的畏难心理。因此,我们从一年级起,就着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尤其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姿势和端正的写字姿势。其次,加强基本笔画教学。对于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这些笔画的正确书写,更要指导他们懂得字的书写顺序,从描红到仿影、从仿影到临帖和从临帖到创作。细心引导重点示范,使学生正确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最终实现书写美观大方的预期目标。
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研水平、教学技能、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榆阳教育强区,根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区普(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直属机构。
第三条 确立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研修模式。
(一)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修活动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修程序取得研修成果,并将研修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研修活动。
(二)“联片研修”是以“校本”为基本理念,以促进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以有效实施新课程为工作目标,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在校本研修基础上,延伸拓展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为校本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它是让众多学校在这个平台上共同研究解决校本中存在的共性或较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第四条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联片研修实行工作组长主持下的片区校长联席会议制,由组长学校校长按照职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
二 教研网络与层级职责
第五条 健全研修网络,搭建工作平台。
(一)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校本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以校本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抓好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建立以课例、案例为载体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新型教学研训制度;注重方法创新,组织开展校本研训、合作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教学观摩、同课异构、教学咨询、教学管理、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收集和开发校本研修的各种文本、电子资源,健全校本研修档案,构建校本研修工作发展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
(二)成立联片研修工作组,建立联片研修工作机制。
依据学校区域分布、规模大小、学段特点等原则,将全区中小学划成片区,组建联片研修工作组,联片研修工作组下设学科研修指导组作为业务指导机构;同时健全学校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执行机构。
榆阳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划
组 别
片属学校
组长学校
教研员
负责人
备注
城区组
高中组
一中、二中、苏中、华栋、高专附中、九中
一中
贺艳萍
赵媛媛
吴志清
初中组
一中分校、二中、苏中、四中、五中、七中、十二中、华栋、高专附中、九中
一中分校
高岳成
陈文文
常艳珍
小学组
一小、二小、三小、五小、六小、七小、八小、九小、十小、星小、逸夫小学、原榆阳镇小学、特教、民办小学
一小
常秋梅
段 静
谢海雄
幼儿组
一幼、二幼、民办幼儿园
一幼
孙 娥
常艳芳
杜治礼
农村组
南片1组
镇川、上盐湾、鱼河、鱼河峁、清泉
鱼河峁
赵媛媛
张曼亭
谢海雄
南片2组
古塔、余兴庄、青云、刘千河、刘官寨
古塔
杜邦友
常秋梅
贾美丽
赵英炳
东片组
麻黄梁、安崖、大河塔、牛家梁、金鸡滩
麻黄梁
高岳成
张 艳
罗 慧
北片组
孟家湾、小壕兔、岔河则、马合
岔河则
段 静
陈文文
孙 娥
吴志清
西片组
补浪河、红石桥、巴拉素、小纪汗、芹河
小纪汗
贺艳萍常艳芳
杜治礼
联片研修工作组接受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接受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的业务指导,同时组织指导联片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实行区、片、校三级拉动,行政、业务两线并举,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互补共生,形成“三级二线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第六条 明确层级职责,提高工作绩效。
(一)以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全区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全区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与制度建设,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重大教科研活动和专题攻关,总结推广教科研成果,表彰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二)区教研室、区进校、区电教馆是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方案,确定研究课题,健全研修网络,完善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管理办法,策划安排校本研修、联片研修活动,为校本与片区研修活动提供咨询、指导等专业支持。真正把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贴近校本、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与一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
(三)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是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工作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负责督促检查所联片学校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织机构和研修制度建设,按相关规定要求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检查评比制度,形成联片研修运行模式和工作流程。积极协调和指导校际、乡镇际联片研修活动,负责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促进乡与乡、校与校、组与组以及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有效互动、共同提高。
(四)中小学联片研修工作组由片区组长、成员学校校长和联片教研员组成,是片区研修的指挥中枢,负责联片研修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对片区所辖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调研指导和建议督查职能。片区校长联席会议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联片研修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
(五)学校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直接领导和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使校本研修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制度措施、有实施规划、有评价考核、有经费保障、有激励机制。
(六)教研(科)室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日常管理。依照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和方案制定学期校本研修计划与进程表,提交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承担对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考核,评选教师的教研成果,指导校内各层次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在校本研修计划实施中加强过程管理,形成教研常规: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课题、计划、活动、总结、成果等进行检查、记载、评价;学期末对全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出奖励与改进意见。
(七)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学期研修计划,组织和督促学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说课议课、集体备课、教研反思、专题研究、教改实验、撰写论文等校本教研活动,每项活动做到“四定三有”:即定主题、定内容、定时问、定人员(主持人、主讲人、中心发言人等),有记录、有小结、有考评,使预定目标落到实处。
(八)兼职教研员协助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和学科教研员开展咨询、指导活动。带头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承担专题研究,主动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三 研修内容与工作方式
第七条 实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
为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和专业发展,特提出“一功五化”校本研修内容及方式。
(一)锤炼教学底功:三个类型(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研究型教师基本功)拾阶而上;三种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后备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次第展开;三种方式(发现新苗、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整体推进。
研修方式采用“自我研修式”扬长补短、“师徒结对式”同伴互动、“竞技比武式”增强动力等。
(二)转化教学理念:教师确立四个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三落实”,落实教学目标(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落实“教”为“学”服务(以学生经验为起点、为扩大学生经验而展开、为学生获得新经验和理性认识而结束);落实课后评价与反思(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
研修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式”提高认识、“以学论教式”转变行为、“评价反思式”长善救失等。
(三)内化课标教材:明确课标要求(课程功能地位及基本理念对课程实施的诸项建议课标设计思路及总分目标);通晓教材体系(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体系教材宗旨任务及知识板块单元章节地位及前后联系课时教材内容及设计意图);掌握教材教法(新课程倡导的新教法学习引进的好教法继承传统中的好教法提炼自己的创新教法);组织教师进行课标、教材、教法考试。
研修方式采用“观摩研讨式”对比分析、“分类磨课式”提炼升华、“测查问卷式”考评把脉等。
(四)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抓三要素(备课、上课、反思);学生活动抓三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对学困生开展“教学会诊”;引导教师以“高质量、轻负担”为目标,构建新的教学机制,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
研修方式采用“案例剖析式”指导实践、“同课异构式”鼓励创新、“调研诊断式”反馈提高等。
强化教学管理:一是管方向,更新理念,落实机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管理工作基本方向,重点在“三破”、“三建”:破除应试教育的“唯考分是问”,破除妨碍课程改革的陈规旧矩,破除压抑教学民主的权力滥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制度)。二是管过程,夯实常规,动态调控(狠抓落实,既有规范要求,又留创新余地,力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着力点在“两个控制”:一是教师的教学流程,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管教师,鼓励拔尖,整体提高(着眼点在“两业”,一是敬业精神,二是专业水平)。四是管学生,勤学巧学,导“星”入“轨”(注重学习品质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小结”这五个最基木环节分别细化出操作要点,反复要求,强化训练,使之习以为常,在每一个学习时段构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效的学习周期)。
研修方式可采用“流程控制式”检查常规、“评教评学式”教学相长、“激励策进式”评优树模等。
深化校本教研:树立一种理念(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增强两种意识(发展意识、研究意识);把握三个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掌握四个步骤(问题、设计、行动、总结);运用五种方式(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校本教研不等同于课题研究,既要积极承担上级下达的课题任务,更应大力倡导紧贴教学实际的小课题、微型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去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实施这个办法,去反思这个办法的成效,依此形成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常态。
研修方式采用“课题驱动式”群体参与、“问题转化式”沙龙交流、“成果展示式”比学赶帮等。
第八条 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片研修。
(一)当前我区联片研修工作的主要任务:
1.研究教师全员培训,解决观念转变、教学有效、教研有为等新课改带来的三大基本问题。
2.研究新课程的教与学,破解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转变教与学的行为。
3.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破解实施新课程的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设。
4.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解决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问题。
5.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解决和谐发展的校本文化构建问题。
(二)校际合作、联片研修的工作方式
1.区级层面加强示范式引领带动。确定“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校”,构成全区校本研修工作的骨干体系,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联动辐射作用。
2.片区层面加强主题式联片研修。针对各片、校研修工作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以片区内强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弱校或弱科共同提高。
3.学校层面加强点面式联动。以学科教研组为阵地,接受片区学科研修指导组的指导,强化学科研修,重点扶持弱科,实行点面结合式联动。联动方式采用“师徒结对”、“课题合作”、“自主联合”等。
4.学科层面加强跨校式研修。在农村中小学以联片方式开展跨校式研修,将专职教师数量少、难以建立专门教研组的相关学校教师组成一个研究群体,能者为师,兼任组长,主持开展研修活动,以消除学科研修工作的“盲区”与“死角”。
四 绩效考核与结果运用
第九条 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依照《榆阳区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切实具体的目标要求,结合本规程一并实施考核。
第十条 各片区、学校要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教研、校校彰显成果”的研修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态势,在校本研修与联片教研方面,除区上统一进行绩效考核外,要切实加强自查自评,重点突出“四查四比”:教师自查,比个人反思的深度;联片工作组自查,比互动引领的广度;学校自查,比发展变化的幅度:联片互查,比互补提升的高度。
第十一条 区教育局将学校校本研修绩效考核成绩按5%计入督导室对校长年度考核之中,个人校本研修学分与评优树摸、晋级晋职挂钩。
五 工作制度与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 依据本规程和《榆阳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本管理、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关制度。
(一)工作制度
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课题申报制度;论文评审制度;常规检查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
(二)档案制度
1.组长学校建立联片研修档案: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每学期活动计划,工作组与学科指导组人员名单及分工,每次联片主题活动记录及小结,教师参加联片研修的心得体会,每学年片区交流展示材料及成果等。
2.成员学校(含组长校)建立校本档案:①校本教研档案(校本教研长期规划、学期计划及活动安排;各级申报立项课题申请书、研究过程记录、阶段性成果或结题资料;校本微型课题选定、主题学习内容与研究过程记录、成果及运用;教研组活动的年规划、期计划、周安排及工作总结;汇编教学论文集、教学设计集、教育叙事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等)。②校本培训档案(学校教师阶梯发展培训规划,学年培训计划,学期培训安排及内容记录;教师参与校本培训写实及考评记录)。③校本管理档案(落实“三规一则”及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要求;教师备课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作业设计与批改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学科素质测评试题及成绩统计表、学情分析资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优秀课例光盘;优质课件;校本课程开发资料)。
3.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个人信息表;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个人在“一功五化”校本研修中的训练计划与纪实;个人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纪实;个人申报立项课题或校本课题研究的课题资料、过程记录及成果应用;个人听、评、说课记录及参加教研组、片区教研活动的感想、反思、随笔;个人教研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叙事、反思、总结等。
第十三条 加强领导,夯实措施,构建保障机制。
(一)加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布署、检查、总结教育科研、校本与联片教研研修工作。区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和各联片研修工作组要牢固树立研修强校意识,求真务实抓研修,做到有工作布署、有过程指导、有质量督查、有总结评价。学校校长要切实担负起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责任,履行好校长在校本与联片研修中的工作职责。
(二)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经费投入。
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学校领导要树立教育科研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理念,安排必须的经费用于校本研修,为“培师德、练师能、铸师魂”提供有力保障,每年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本校当年经费总额的5%。联片研修经费在教科研经费中专项列支。
一、采取分层次培训,为新课改奠定基础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要求,结合敦化市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培训:
1. 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先行培训。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必须站在新课改理念的最前沿上。教研员担负着学科培训的重任,教研员对课改精神、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改培训的质量。在工作中要求他们转变工作方式,还要将学习、研培结合起来,自觉变指导检查为合作、服务、研究,与教师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同时,教研员必须完成“八个一”、骨干教师必须完成“六个一”的目标要求。
2. 中小学校长重点培训。2004年8月组织了中小学领导干部新课程标准培训,参加培训的中小学领导干部238人。2006年组织中小学主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专题培训。
3.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自2003年起至今,每年寒、暑假期间都举办中、小学各科课改实验培训班共计18期。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我们采取了分层次培训,重点实施培训6大策略:
(1)“理念引领”的策略。在抓好集中培训的同时,组织学校领导走出去学习。从2004年至2013年由教育局领导和进修学校领导亲自带队,带领城乡中小学教学领导、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织成的考察团前往首批进行课改实验的上海、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区和洋思、杜郎口、东庐等名校考察,先后参加了“全国管理者培训与教育管理创新”、“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与改革创新”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和实地考察,使我们汲取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外地先进课改实验区成功的经验,平均每年达6百多人次,达到了进一步增强课改意识,从容地做好我市课改实验工作的目的。
(2)高层次培训策略。一是邀请教育专家指导活动。早在2003年至今,我们邀请了王文湛司长、中央教育科研所齐欣研究员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培训指导。二是请进名师来讲学。特邀长春汽车区、吉林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来敦化讲学活动;连续三年请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名师“送培到县”活动项目》讲学团,派名教师来我市送教、送课,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从专家到中小学教师的一座“桥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引领。
(3)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策略。5年来,我们分别组织了全市城乡中小学音乐、心理健康、科学、体育学科(非体育专业及兼职的)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教学综合技能”离职脱产培训班;每年还利用寒暑假对全市的新任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脱产培训,使非考试薄弱学科教师和新任教师提高了教学技能,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4)以赛促教改研培策略。每年精心组织的中小学各科教学能手大赛,组织了全市城乡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基本功与教学技能竞赛”、选拔赛、研讨课等,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和展示的舞台,积极引导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探究教学规律,提高专业技能。先后举办了敦化市中小学走进新课程、新教材讲课大赛,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竞赛等50余场,近千人参加了竞赛,通过竞赛活动达到了以赛促练、以练促研、以研促培的目的。
(5)科研课题引领策略。中小学在课改实践中深入开展主题教学研究,提出了“抓住一个观点、突出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的要求,以整体优化为突破口,推行“小问题,大道理”的教学主题研究,引领中小学教师研究回归最具体的问题,尽量坚持立题小、起点低、节奏快、实效高的原则,深入课堂教学,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疑难问题。
小课题、片级教研主题的确立,为我市建立宏观性课改研究主课题打下了良好基础。作为主打研究课题,我市申报立项了吉林省课题规划办“十二五”课题《农村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开发研究与实践》,被确定为“十二五”省级重点资助课题,起到了指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研究方向的作用。2006~2012期间,承办了国家科研课题现场研讨会2次,省级课题5次、州级课题9次现场研讨会;21所学校获“吉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程改革优秀实验学校”名称。
(6)名优教师带动策略。实施“名师工程”是敦化市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确立了以实施“金字塔”工程为突破口,建立“教师结对帮扶”网。我市本着“固塔基、强塔身、树塔尖”的原则抓教师队伍建设。即“固塔基”:实现5000名教师全员达标;“强塔身”:培养1000名骨干教师(含400名教学能手、200名学科带头人)的中坚力量;“树塔尖”:打造50位名师的精锐领军团队”。为此我们建立了7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让一大批农村教师在城乡三级研培协作体这块沃土上迅速成长起来。
二、建立基地,城乡联动,深化课改实验
1. 建立课改实验基地。为了推进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2004年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建立以市三中、五中、二小、三小学课改实验教研基地校。2009年我市又乘势建立构建高效课堂“五校联合体”学校;我们在汉族4所学校开展小班化实验;9所小学开展小课题“三级管理”机制,在以互助、互学、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至此成功打造了课改工作“试验田”。通过开展各项课改实验活动,特别课题研究、教材课标使用的研究,积累实验样本、个案资料,并把这几所教研基地学校的课改经验向全市推广,为我市全面实施新课改起到了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
2. 建立城乡研培基地。2007年制定了“敦化市建立三级教师研培网络实施方案”,提出了建立“多元互动交流教师研培”体系,在教育局的领导下,由教师进修学校牵头,建立了“市——片——校三级研培网络”,按照城乡区域划分了4个大片,在每个片中挑选了一所资源配置较强、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小学校为教研师培基地校(全市共选出8所中小学),其他学校属于成员校。以培训基地校为中心,联合周边的农村学校,开展了交流途径多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教研、师培的8个研培联合体。
“教师研培联合体”的建立,实现了研培工作的“三个转移”:一是实现了由教研员的研究向一线教师转移;二是实现了由进修学校的单独管理向培训基地转移;三是实现了由抓市区学校研培向农村学校转移。形成“科研先导、研训一体、基地辐射、城乡联动、资源共享、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研培格局,有效地推动了课改的进程,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此达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聚焦课堂,强化教研,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改中倡导“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学中心工作的主要形式,是达成高效课堂“全员参与、人人快乐、生生合作、共同成长”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市紧紧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的思路、方法和模式。
“结合他人的优点,切合自己的实际,创自己的特色”。为此,在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杜郎口中学的“三步六环节”课堂教学法基础上,我市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研究。高效课堂教学难点是从细化课堂教学环节开始研究,敦化市一中率先尝试“导学案”实验研究,重点侧重“点、学、导、练”授课方式;城乡各学校经过几年课改教学实践研究,也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模式。至此,构成了我市建立“构建高效课堂”的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市绝大部分学校的设备设施、师资队伍,还是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质量,与课改前相比,都有了全新的变化。特别是我市中小学连续上几个台阶,有的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延边州内的课改示范学校。
四、历经十载,课改历练,彰显成效
1. 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灌输式转变成了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