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校本课程 茶文化 茶艺课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85-01
1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根据茶产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针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组优化确定了茶文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构建了包括专业社团、专业技能竞赛等环节组成的课外实践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学生茶艺技能和茶叶品质感官鉴定技能训练。课内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外实践体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形成了“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发挥社团作用,提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了学生的素质结构。
目前,由于缺少对茶文化的准确定义和认识,这不利于茶文化的教学,以及进一步把握茶文化的发展方向。茶文化的内涵是以自然为基础,进而上升到人文精神领域。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涉及人文史哲的较多,以茶学代替茶文化,或以“可口、可乐”型的茶文化教学方式,也是有背于茶道精神的茶文化教学目的。通过研究,形成个性化校本课程,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打造成为学校的又一张“名片”。
2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2.1重点
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在于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发社会资源,协同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建立一套适合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够突显该专业学生自身优势,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增强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并适用于与茶文化传播、茶艺表演相关的旅游休闲服务行业需求的专业综合性教学内容体系,并借此提升茶文化与茶艺表演课程专业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形成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休闲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2难点
2.2.1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开发意识不强、课程开发能力相对较弱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法回避,也不能缺失。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还有所欠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薄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及校本课程的评价基础薄弱、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动机也是教师正在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本项目的难点之一。
2.2.2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涉及面广,可操作性难度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相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不足而动手能力较强特点,而茶文化与茶艺课程属于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课程。茶文化内容广博、深奥,茶艺表演属于实操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茶艺表演学习的关联度极强,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思维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思维,教学内容由浅及深、由易变难,提高学生学习探索茶文化的兴趣,茶艺实操课程既要体现其观赏性与表演性,更要结合茶文化体现其文化性和实用性。此外,该课程对教学环境与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增加很多。
3 茶文化和茶艺课校本课程开发的预期效果
3.1更新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与理念
解决教师“愿不愿”进行课程开发的问题,才能保障开发主体的能动性。校本课程开发意识的觉醒与课程理念的更新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高的前提。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只考虑“如何教”,很少考虑“教多少”、“为什么教”,教师只有教学意识,缺乏课程意识。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这就要求教师要超越以往狭隘的课程观,树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观。
3.2提高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共建课程开发团队的能力和搜集信息、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课程反思能力。通过开展茶文化与茶艺课综合实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提高本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提高教师课程、教学及科研等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及课程开发能力。
3.3建立合理的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通过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合理的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评价机制。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价打破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方法,采用自评、他评和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样的评价方式。
3.4营造高职茶文化与茶艺专业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环境
通过本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提倡民主、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
3.5提升旅游休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服务河南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个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独有的、其他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没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开发出适合旅游休闲行业需求的茶文化与茶艺校本课程,无疑可以成为培育和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突破口,为河南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佶.关于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彭茜.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
科学家贝尔纳指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们通过开发《学习方法指导》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个家校、师生、生生、班科任整体联动,学校指导、家庭指导、自主指导三位一体,协助学生建立三大系统、形成六种习惯、培养五种能力的365天全天候式的“365-1”学习指导模型。
1. 协助学生构建三大系统
我们除了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外,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学习方法指导》,具体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专心听课、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归纳整理等常规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习不再变得无从下手,而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懂得如何去学习。帮助同学们逐步构建目标系统、计划系统和行动系统(见图一),让学习成为同学们想做、会做、主动做的事情。三大系统的构建围绕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
2. 培养学生形成六种习惯
初中生的学习,我们认为必须形成课前积极预习、堂上专心听课、课后主动复习、自主完成作业、学习效果反馈、知识归纳整理等良好学习习惯(见图二)。针对这些内容,学习方法指导课对同学们分别进行了方法的指导;教师则在课堂上加强学科学习习惯的指导、在课后抓落实;班主任则加强跟踪、监督;年级则在一段时间内组织相应的“学习习惯之星”“学习习惯示范班”评比,从而形成校、级、班、科全方位的指导。
如,为了落实好学生的预习,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校专门制定了《盐步中学“以预习促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细化各学科的预习时间安排、预习要求、预习方式,通过各学科教师及班主任合力落实。
3. 训练学生形成五种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中,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是我们重点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五种能力,它们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比较大的作用(见图三)。
我们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大脑思维训练》及学校近八十门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训练与培养。
二、学习指导的几种模式
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事实上也是如此,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打开了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受用终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不同学生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指导方式。
1. 课程指导式
学校从2007年9月开始,开发了《学习方法指导》校本课程,作为七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向学生系统地指导基本的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课程由专人授课,授课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需求进行确定。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在已经系统地形成了学习习惯培养篇和学习能力训练篇两个篇章,包含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复习、培养观察力、培养注意力等18个专题课程。
此外,学校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重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设了《打开记忆的大门》《笑看考试风云》《我的时间我作主》等专题课程,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辅导、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非智力方面的能力。通过《大脑思维训练》等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
2. 专题讲座式
根据学生一定时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学校还邀请骨干教师、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优秀的校友为同学们举办多种学习指导讲座,让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有关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如每学年的期初学校均会组织骨干教师开设起始科目学习方法指导讲座,另外邀请专家作了《高分・快乐作文》《中学生3461系统学习策略专题讲座》《高效记忆方法讲座》等专题讲座。
3. 规程指导式
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校还制定、编印了《盐步中学学生学习程序规范》,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的学习规范进行实践和练习,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明确学习中的“三先三后”(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形成课堂常规 “台椅齐、书本齐、坐姿正、收发静、动手写、红笔改、书声亮” 21字诀。
学校组织备课组长分别撰写了符合学科特点和要求、针对性强的“学科学习手册”,并印发给学生和科任老师。在“十一”长假和寒、暑假前,学校也会组织编写“学科假期学习指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以达到放假而不“放学”的目的。期末考试前,则会编印“复习指引”,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考试。
4. 个别指导式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学校会通过学生心理晴雨表、学习状况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阶段学习过程的学习动力、学习方式等状况进行调查、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结果,安排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班主任、学习方法指导教师等分别对相关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指导和矫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还接受学生主动的学习咨询,主要是解决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学习心理、方法、技巧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
[作者简介]兰顺东(1976-),男,湖北十堰人,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指导及企业管理研究。(湖北襄阳441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w0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30-0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未来发展方向,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一、问题的引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但社会需求期望值不会在短期内降低,这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是全面系统地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尤其是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工程。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就业指导等课程,以此推动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从而构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及其评价体系。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模式还局限于传统化的指导模式,过于同质化、一致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研究构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是相对于“一致化”“单一化”“标准化”“共性”就业指导而言的,它是针对不同群体或个体(可能是特殊个体,也可能是普遍个体)进行的指导(有时是“一对一”或“个别”指导,有时是某一类别指导)。
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战略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大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促使毕业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保持正确的就业心态,树立就业自信心,以及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地方高校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就业指导措施,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和发展地方高校,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动力源”和“发动机”作用,推进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点身体力行,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而现实的途径。另一方面,培育地方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增强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本科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原则。(1)个性化原则。学生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所学专业、性别、家庭状况、成长经历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分成不同类别,区别对待,进行专业化指导。(2)有机整合原则。课程应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基础性的原则,注重技能的培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系统一致性原则。课程体系建立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确立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充分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在大学四年(专科三年)整个学习过程中,统筹安排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发展性原则。以科研项目促使教学改革,以活动课模块的开展,推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课程建设的高标准、科学化和应用性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服务。
2.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结构。课程结构可分为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择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四个部分,64学时。选修课主要包括大学生职场礼仪和大学生就业心理。活动课主要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月(一年级)、大学生创业实践月(二年级)、大学生模拟招聘周(三、四年级)及专业技能拓展周等6个系列30个模块化的活动课程。
3.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基本的设计模式,进行自我认识和职业生涯认知,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期待、制定生涯决策与计划。大学二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指导),重点树立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了解创业知识及初步形成创业能力。大学三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择业指导),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增强就业意识与竞争意识。大学四年级(专科三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竞争能力培养)。重点指导学生设计简历、面试及合同签订等策略。
4.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以构建大学生就业知识体系和就业能力为核心,以五种不同的教学法为依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种有利资源,构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导者的学习模式。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动态平衡”模型。即通过案例教学导入新知,通过理论讲授、名人名家讲座及工作坊的形式来构建就业指导课的知识体系,然后利用6个系列30个模块化的活动课程来让学生参与体验,从而转化为能力,最后经过反馈不断动态调整使之平衡,充分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手段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两种。就业指导课程有自己的特殊性,有课时少、课程内容涵盖较广、学生参与性又不是很高等特点。针对于此,课程教学手段方面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和PPT来将大量的信息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且能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程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体。
5.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的构建。一是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组建一支就业指导课专职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并拥有在企业实践经历。二是聘请校内外兼职教师,主要开展一定活动课(工作坊)和调研工作,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校内主要是系院书记或辅导员,校外主要是社会知名人士或企业家。
6.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法。就业指导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有一定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区别。一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二是系院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存在一定差距。对此课程教学如何进行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通过近五年的实证研究,形成了较为独特的ABC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三部分。依据《就业指导课教师手册》,针对课程,每学期对课程设置、教材、授课质量及工作坊效果进行两次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意见反馈、学生学习成绩,实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并形成评价结果。开展观摩课或随堂听课的办法,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评价。就业办就每届毕业生社会评价系统来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从而评价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效果。
总之,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业指导课向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发展是一种趋势,它将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针对学生个体的状况差异性,研究和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必须的,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天武.大学生择业指导[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素霞.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B/OL]. /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7&filename=2007013695.nh,2007-01-25.
[3]王本贤.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
1.关注学习评价,提升校本培训实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在组织教师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时发现,培训的预期目标不能如期实现。一方面是专家、学者的讲座由于时间限制速度较快,听课教师现场消化不了,过后又没有进一步学习巩固,专家讲授的理论知识如“水过鸭背”,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是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培训结果不了了之。为弥补这些不足,笔者在本校倡导校本培训,不仅组织教师继续学习相关的新课程理论知识,更要在学习效果上下工夫,把学习与考核落实到位。
比如,在组织教师学习《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一书时,学校对学习活动作了总体规划。在安排足够时间让教师自学之后,组织教师坐到一起,交流学习的心得与体会,最后还根据学习内容拟出一份试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经过这么一个组织过程,每个人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教师的学习成效达到“可视化”,在公布比赛结果时,教师把藏在心底里的话说了出来——“这种读书活动方式有效,不做好读书笔记比赛不一定及格。”“为了比赛,我把这书都快翻烂了。”“这样做也好,有压力才能记住新知识。”
成人培训不仅要组织好学习的过程,更要在学习收获的评价上下工夫。
2.注重知识内化,拓展校本培训空间
课程理念的更新导致教材编排发生重大变化,在教学工作中要准确实现课程目标,读懂教材是关键。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材各个章节的编写理念和目标要求,才能在教法上作出适当的选择。为了帮助广大教师理解教材,各版本教材的编委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材教法培训工作,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由专家培训城乡骨干教师,再由骨干教师培训乡镇各学校的教师,一般集中在一两天内完成。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对教材各个章节的编排意图和蕴含的课程理念理解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方法选择不当,“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新课程是由一线教师去执行的,其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理解了新教材设计的理念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改变陈旧的教学行为。所以,对一线教师的教材教法继续培训至关重要,它是课程专家教材培训工作的“收关”动作,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
比如在教材培训中,除了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学校各年级的教材培训的后续工作——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培训的方式方法要灵活,既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再培训,又要关注教师个人的业余自学,巩固消化,还要举办各种评比活动,展示教师的继续学习成果。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在考查培训成果上做文章,突出考查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内化情况,突出考查培训的实际效果。
3.倡导实践训练,促进新型教学行为的养成
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我们的理论辅导不仅要说清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讲清如何做,把工夫下在理念向行动的转化上。如何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实施面临的一个课题,在解决这个课题时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应用能力训练。
比如在学校里组织教师观摩一些名师课堂教学案例,做好案例分析,研究名师课例,运用新课程理念的方法,了解名师使用教材的方法。通过案例评析,让教师熟知新课程理念的用法,既加深了理解,又能形成运用技能。又如在学校里举办新课程教学预案设计比赛,让教师在反复研究设计教学预案的过程中,练就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课堂教学的本领。还可以在校内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让骨干教师上一些探讨课,组织教师观课、议课,共同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同课异构”,在比较式研讨中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只有通过多渠道的实践训练,才能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
4.建立保障机制,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工作
关键词:过程控制;教学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70-02
一、引言
《过程控制系统》是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知识点涵盖了自动控制理论、自动化仪器仪表、工艺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核心专业课。国内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自动化专业都开设了《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程。我校作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将“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作为我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控制系统组成与基本控制原理;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建立方法,掌握计算机集成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结构与应用。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目前,我们学校自动化专业获得了上海市试点专业资助建设,为我校自动化专业的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了契机。
二、改进化教学方法
我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技术基础,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在一线生产现场从事工业技术应用、管理与技术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使得我校的课程教学跟985研究型大学不能完全一样,需要紧跟办学仿真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多是独身子女,学习态度一般,特别专业性强的专业课,如果纯粹填鸭式理论教育,学生的收获不多。
针对以上所指问题,《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以如何激发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教学改革的方法重点包括改进教学(包括实践环节)方法、授课方式等,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工业现场尽量联系起来,增加实践设计,包括实验设置的二次开发,或者购买新的实验设备,培养学生自主设计控制系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讲好绪论课,提高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程之初就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课程组教研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绪论课上,老师首先向学生强调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地位等,同时强调和其他已学课程的关联性,以及会和哪些后续环节相关联。同时讲述过程控制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重点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案例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开发的成品和教师在过程控制方面的科研成果。让学生对这门课充满期待,找到学习方向,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在每个重要的控制系统讲授完成之后,都要讲授一个实际机组实例,实例中不但包含模拟量控制,还有相应的信号测量部分和手自动跟踪部分,同时结合控制逻辑进行讲解。同时基于安全考虑,介绍一些报警和连锁保护知识,这样,学生除了对知识有了系统认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增加知识讲座,了解行业发展现状
希望学院每年都能请一些有工作经验的校友讲一些过程控制现场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毕业前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希望请一些过程控制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过程控制的前沿研究,关注过程控制的未来发展。
三、改进教学手段
(一)高质量多媒体课件的研发与应用
过程控制课程是一门和实际结合紧密的学科,内容既有控制理论知识,又和工厂运行实际相结合。为了增加直观性,本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授课很多年,但是多以PPT课件为主,板书为辅,形式过于单一。将来希望课题组教师对本门课程的课件进行大力度的研发,多增加一些动画演示,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使得知识点直接明了,授课方式更加生动,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致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网上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应用
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协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可以将教学的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站上,并在网站上布置作业、网上答疑、讨论,学生能及时方便地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解答。
(三)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
过程控制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概念,实际应用的过程控制系统,大多数都是闭环反馈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检测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等组成。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是根据控制指标的要求,进行系统建模和控制器设计计算,并对各部件进行选型并整定。在讲解过程中,应用Matlab软件里面的SIMULINK软件,根据过程对象的数学模型,搭建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验算,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系统仿真输出曲线,直到达到系统要求的目标为止。尤其在控制器动态特性和各种复杂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整定等知识的讲解中,MATLAB仿真实例便于学生比较各种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增强了直观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环节、课程设计和后续的仿真培训等。
(一)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