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曲阜市;中小学;成就;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28-01

建国初期,为了确保我国教育质量,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和评价,各级教育实施的都是法定的国家课程。这种单一课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师教育思想的僵化,学生思想个性的单一等缺点。1999年,国务院做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由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分权的课程开发模式的转变。新世纪初,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三级分权的课程政策逐渐由理论转化为课程实际,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热点与难点。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发展,许多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本文简要陈述曲阜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课程实施取得的成就

山东曲阜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人文气息十分浓厚。大量的文物古迹、独特的风俗民情,使得本地的中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里,曲阜市无论从街道名称还是店铺门匾,无处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处处可见的城市宣传语,更是直接引用自四书五经,这就为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定位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曲阜市各级学校因地制宜,依托本地的独特优势,以传统文化为主,开展了课堂形态的校本课程和活动形态的校本课程。课程形态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像“诵读经典”、“五百工程”等都属于课堂形态校本课程。活动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主要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像“感受孔子”“我爱我家”灯都属于活动形态的校本课程。到目前为止,这些课程都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凸显了学校特色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的反映。曲阜作为孔子故里,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文化友人前来交流。比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不定期的举行中韩、中美文化交流,互派学生进行文化访问。还专门设有韩国部,教授长期在此学习的韩国中小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选择曲阜,正是看中了这里儒家文化发源地的特殊文化地位和文化氛围。开展以《论语》为主的语文校本课程,既武装了本校的中国学生,使他们无论在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方面还是在与外国友人交流、充当文化使者方面都可以得心应手,充分显示中华名族的文化底蕴,做好传播中华文化的工作,同时还起到了宣传学校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就是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曲阜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对孔子及一些儒学经典语录耳熟能详,所以开展“诵读经典”、“演绎经典”不仅能满足了他们对孔子的探究兴趣,还通过自编自演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保护并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并且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搜集、整理、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料,还需要同学间科学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就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历史素养,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活动型校本课程“感受孔子”和“我爱我家”两大类课程。“感受孔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孔府、孔庙、孔林,观看大型舞台剧“杏坛圣梦”,使学生们系统直观地了解了孔子――这个他们身边的伟大人物,参观孔子研究院则使学生初步地感受到儒学的博大精深,有利于他们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改造,两方面无疑都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我爱我家”课程,则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搜集曲阜独特的风俗人情、衣食传统,了解曲阜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杰出的名人贤士,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曲阜的发展储备了后续人才。

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有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将已有一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加以扩展,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校本课程。这是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开设需要吸收活动课、选修课以及兴趣小组活动的经验,但同时更应注意体现学校为本的基本思想。学校原有的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等,只要是学校自主决定的,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可以加以完善利用,开发成系统规模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实施多数只由单科老师完成,这就导致了由于教师术业有专攻而出现的知识或能力的不足。如在课堂校本课程中,学生对孔子的一些历史事迹、野闻趣事比较感兴趣。为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就需要讲解这部分的内容。而诵读任务通常是由语文老师来完成,这时如果还只靠语文老师自己完成,则大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文教师的精力已经全放到语文课的授课过程了,对校本课程的相关备课就只能敷衍了事;另一种是教师认真的查询相关资料,但这就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可能会影响到语文课的备课质量。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集体协作配合的事业,所以必须消除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线,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多数教师从未接触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日常工作仅限于教学领域。新课改之后,教师不但肩负着教授国家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研究、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任务。这就给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工作负担。有些学校为保证国家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将本校的行政人员和年龄较大、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安排为校本课程教师,他们被戏称为“圣贤”(一线教师之外的剩余人员、闲杂人员)和“长者”(年龄较大)。可以想象,无论是从无经验、工作量繁重还是闲闲人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其实国家和政府对校本课程的投入并不小,学校有能力、也有财力培养专门的校本课程教师,以此来保证这项复杂、而又具有重大影响的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矛盾。21世纪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必须打赢的一场恶战。在这种情势下,校本课程很难保质保量的顺利开展。很多学生迫于各种学业考试的压力,希望老师能把把校本课程上成语文知识巩固的课型,把相对比较繁难的文言文练习引到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上来。多数家长更是认为上趣味类的课或社会实践课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老师也表示担心学生因此耽误了学业。学校在国家课程教学计划不能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动辄取消校本课程,文化课教师也时不时地和校本课程教师要课时。这样,基于各方面因素,校本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针对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需要调整相应的教育制度,趣味性的东西,没有人不喜欢。但要按时保质的完成授课,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素质,更需要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彻底消除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对各种选拔性考试“一分定天下”的担忧。

三、小结

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来曲阜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分析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囿于学识和经验的限制,文中的建议和对策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9):53-58.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范文第2篇

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打破原有班级界限,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其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在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

一、挖掘师资力量,创设走班制校本课程教学的软环境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走班制,让学生能“走起来”,首要的是师资的保证。作为普通高级中学,本身教师资源就相对缺乏,而有特长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如何放大资源,实现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让校本课程走班教学模式从师资、内容架构上得以保障。

(一)自我发现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对学生来说,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并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每位教师申报课题,出台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学校的教师。

(二)本土培养

基于教师已有的,开发教师未知的,挖掘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路,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本土培养”。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图书馆、企业、历史名人以及大专院校等课程资源。如聊城地方文化(阿胶文化、运河文化、景阳冈文化等)、新农村建设、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等。

二、优化选课过程,构建走班制教学自由模式

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个选择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地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校本课程也不例外,应该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作了走班制的尝试。

(一)互动对话,了解需求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通过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座谈实施有效对话,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项目中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二)自主选择,灵活自由

选课,也称课程选择,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题和任课教师。自主双选,即选师――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选课――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师申报的课题,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各个班级的情况,学着观察、学着分析,合理填报选课志愿,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课题像超市,学啥随便选”,这就是目前学校高一、高二学生的选课状态。

三、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走班制的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校本课程建设,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校本课程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一)建章立制,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校本课程课题申报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走课考评制度、校本课程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资源中心,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和外部进行挖掘,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充实、丰满学校的校本课程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的校本课程教研中心及校本课程骨干教师队伍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的精彩

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校本课程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是班级学习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新班长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教师将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有一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学习展示周,是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合作、引导其校本课程学习的大型平台。在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课题校本课程学习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43-02

在这里,我暂时限于乡土知识对基础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而不考虑其他层次教育和课程,也不涉及教材开发问题谈三点看法,作为抛砖引玉。

一、国家政策已为校本课程甚至其他层次课程开发吸收乡土知识预留了发展空间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校本课程开发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我既不是课程专家也不是学科专家,当时作为教育政策研究专家参与了研讨起草工作。我的主要体会是,这一纲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基点,考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过程,集中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的共性要求,注意吸收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且给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一定的自行决策权,这为乡土知识能够影响并以一定方式进入校本课程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也为学校教育在传承乡土知识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能够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营造了基础性的制度环境。这些都是形成新的课程资源平台的有利条件。而地方性知识传承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二、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乡土知识与基础课程开发涉及的背景都十分复杂

从历史上看,乡土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并不是新的文化现象,也不全是新的教育试验和改革探索,在这方面可能具有话语权、影响力的各方面关系主要有三对:一是涉及知识的所谓普遍主义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二是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之间的关系,两者总有天然的矛盾,而且尚未看到协调很好的国际范例,如果我们用人类学方法、教育学的方法或者其他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来开发课程或编写乡土教材,一定会看到不同领域专家的学术背景及思维定势的显著差异;三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草根的”校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研究方法和实践路径的很大差异。在学术文化相对成熟的国家,上述三对关系交织在一起,视野一般是前者略宽、后者略窄,不断冲突、妥协、再冲突、再妥协,最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

从现实来看,还有涉及我国的更为宏观的因素。比如,在我们这样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考虑全国与各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开放与封闭、国际化与地方化等关系中的知识定位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所谓乡土知识正在不断被解构或重建,所谓传承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在学科间交叉渗透的过程中,乡土知识被赋予新的结构和含义,有了许多新的呈现方式及衍生品。乡土知识的不确定性在显著增加,包括对乡土知识属性边界的认定机制。连带着乡土知识对课程开发过程的影响渗透,与20世纪相比都有了很大差异,增加了很多变数。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乡土知识的演进,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影响,大体也是类似的走势。已经到了空前复杂的地步。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课程开发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汲取国际、本国、本乡、本土一切优良文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既要尊重和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还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要弘扬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三、探索乡土知识进入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均有大量工作要做

尊重和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可以说与乡土知识的传承直接相关,但是与校本教材开发的关联还是相当有限的。因为文化的传承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凡是具有生命力的乡土知识,传承渠道一定是多样化的,所以在今天我国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学校教育肯定不是乡土知识传承的唯一渠道,在多数条件下甚至不可能是主渠道。同时,由于我国学校的教学活动周时间均已确定(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时空的有限性也就确定了,要想使乡土知识影响和进入课程开发,就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见缝插针。

至于乡土知识是否进入和怎么进入课程开发,乡土文化的多样性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统一要求之间也有一定矛盾。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0ECD)的2004年《教育政策分析报出》在谈到终身学习定义时指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对义务教育而言,这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制度框架内,自从工业化时代延续下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个性化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构成了冲击。而从OECD的国际学生学业水平测评项目(PISA)到最近欧盟27+3国开展的义务教育国家级学生测试,实际上是以普遍的学科知识为出发点,寻求反映不同国家教育质量水平的共性特征,基本上不关心相对狭窄的本土化知识。同样,如果非标准化的乡土知识进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开发环节,也只能处于补充和辅助的地位。至于普通高中,乡土知识将被以高考为导向的知识反复记背和高强度解题技巧训练所压倒。学前教育如果能够克服“小学化”的不良倾向,倒是拓展乡土知识最为有利的阶段,不过,儿童年龄偏低又是制约因素。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搞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看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开发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就是以开发学校为历史课程的编制主体,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开发供学生学习或选修的高中历史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笔者想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学校适用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历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要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历史课程资源确定开发主题。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地方和社区环境。例如,我校结合当地历史资源丰富的特点,进行历史校本开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好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来。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是个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对完全统一的国家课程,我们在使用学习时,就不得不忽略其差异性而去寻求共同性。国家课程的存在,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候和全国集中统一的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国家课程存在的局限性就显露无遗。正是在如此大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展被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得到大了家的认可。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新的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证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促进变革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者的问题而不是革新者的观念,真正持久的课程变革必须依靠实践者积极参与变革过程。

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历史教师的参与和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功。正是由于大家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具体实践,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渐次推进。作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本身,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也变得更加完善了,更加能够取得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不同于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独特理念,这些可以概括为获得中央、地方、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国家只是把课改的权利下放给学校和科任教师,而不是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权利,更不是完全断绝与学校、教师的联系。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要参与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从原来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开发全新的学校课程。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不断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环境的独特性。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参与课程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开发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当地实际的历史教育环境,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突出学校的特色、当地的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上到下进行了下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成为课程开发中的一员。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在整个高中学校形成更加成熟的研究性的氛围,可以更有效地拓宽校内外交流的渠道,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把握,实施积极的开发策略,促进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类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加强我国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大举措。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值得推广和普及。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来划分,开发类型主要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的实践方法和策略。

一、要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课程选择和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的选择和整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类型,也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开发活动。对于普通高中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制订、实施自的充分体现。在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务必要了解和洞察学生的切实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翔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我们以普通高中的语文校本课程为例,在学校课程开发的筹备、统计、实施和验收的全过程中,应该始终把握学生的感受、实践效果和参与体验,要把学生对于语文课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变化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利于后面的开发工作。同时,在备选的课程中选择一种适宜的课程,也体现了课程开发的类型;按照不同知识体系,在统一目标下进行的课程整合活动,即课程整合,其目的也是协调课程科目的关系,减轻学生的负担。

另外,课程的开发步骤和方法必须符合国家、地方的课程精神,要与上级颁发的教学大纲的理念相一致。所以,具体到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要深刻领会国家、地方语文教材的课程精神和理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的身心需求,进行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在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语文学科应该成为“先行者”和“桥头堡”,要根据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需要,切实制订一系列生活化、科学性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实践措施,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

二、要提升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参与度,并做好课程改编和课程补充工作

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先锋”和“引路人”,不仅要树立课程改革、课程开发的良好意识,而且要积极和学校方面进行配合,努力做好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从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广开言路,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广大语文教师可以深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线,亲身参与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来。事实证明,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最近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此,让广大语文教师参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教师是课程改编和课程补充工作的主力军,也是重要的参与力量,要想方设法地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两项工作中去,并提高效率。由于课程改编是对不同课程对象群体的学程上的改变,所以,教师需要考虑改变的目的、内容、组织和学习的经验、资料等因素。同时,在课程补充的开发活动中,要加强以提高教学成效为目的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教师既可以自主开发,也可以选择补充材料后与同事一道进行开发。

三、学校要建立“四位一体”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做好课程新编和课程拓展

所谓“四位一体”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机制,是指在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促使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加强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力度。具体来说,学校方面主要负责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并努力协调好语文各年级组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学生和家长,其作用主要体现为意见反馈、实施效果体验和提出建议等。四方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决策,将是最终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在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的开发中,涉及了课程新编。课程的拓展则是以拓宽课程范围为目的的开发活动,需要拓展性材料的辅助。无论是课程新编还是课程拓展,都需要四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校方的大力协调和组织。

类似这样“四位一体”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而且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做到科学有序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要求,也是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有效步骤。总之,不论是开始阶段成立课程开发组织到需求、现状的分析,还是中期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拟定和开发方案的实施,还是后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和审议,都是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必要步骤。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应该齐心协力,献言献策,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连瑞琼.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成功:教育,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