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

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

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范文第1篇

正如国务院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所言,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

尤其是自贸区在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方面更是被寄予厚望。“总体方案”明确要求自贸区要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等。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不过,正是基于自贸区目前还只是试验田,其总面积只有28.78平方公里,因此就自贸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来说,还是相对有限的,不会对股市大局构成影响。其影响总体上只是局部性的,尤其是以上海本地股为主。

从目前的舆论来看,股市对自贸区的正面影响谈论得比较多。但实际上,自贸区的建立对股市也存在负面影响的一面。比如国务院的“总体方案”明确表示,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鼓励在试验区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投资股权投资母基金。与此同时,在证监会出台的支持自贸区资本市场建设的五项措施中,其中的第二项措施是,支持自贸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其中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在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可见,不论是国务院的“总体方案”,还是证监会的支持性措施,都为国内资金投资境外证券期货市场打开了大门,这势必造成国内资金的外流,对A股市场起到一种资金分流的作用。

而且自贸区放开了一些原来外资不能参与经营的领域,如此一来,外资对这些领域的经营,势必对国内同类公司构成冲击。如在自贸区这次对外资开放的商贸服务领域,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在首批进入自贸区的25家企业中,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就是由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百视通与微软共同组建的一家从事游戏开发的合资公司,微软Xbox或借道落地,这将对国内同类公司构成一定的冲击。

当然,自贸区的建立总体上是有利于上海经济发展的。因此,自贸区的建立对上海本地股构成较大利好。不过由于自贸区概念股在自贸区挂牌前已经遭到市场的爆炒,因此在自贸区正式成立后,继续对自贸区概念股进行大规模爆炒的可能性不大,但自贸区概念股后市会出现较大的分化。那些由于自贸区设立确实能够从中获得较大受益的上市公司,在经过短线的回调后,后市存在的机会相对较多。如在自贸区或周边有大量土地的公司海博股份、锦江投资、浦东金桥、中储股份;参与自贸区建设开发的公司外高桥、陆家嘴、浦东建设;物流仓储和运输类公司,如:上港集团、东方创业、新宁物流、交运股份;进入自贸区内开办公司或开展业务的公司如百视通、东方明珠等。

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自贸区 金融改革 示范

中图分类号:F750 文献标识码:A

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是“四区三港”的自贸区格局,将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为推行改革方案,全国各阶层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央更是力排众议,誓言要改革深水区,这一切都有其时代背景的历史必然性。

一、自贸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可分为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78年到2001年,我国主动发展开放模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得以实施;第二阶段自2001年起,以加入WTO和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全球赢得了巨大发展机遇,迅速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但是当前发达国家通过TPP、美欧自贸区和日欧自贸区谈判企图制定21世纪新一代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对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自由贸易方面,中国已经落在后面,这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据相关研究,全11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超过2300个自由贸易区,出口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创造超过4000万直接就业岗位,间接就业岗位6000万。自由贸易区已经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自贸区则是中国入世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其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二、自贸区建设的经济学作用

单从经济金融角度讲,自贸区给我们带来的显著变化有:

第一,金融创新先行,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基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同时上海自贸区将构建离岸金融中心。

第二,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上海自由贸易区未来可以实行15%企业所得税优惠。通过推动税收创新,包括离岸贸易、金融采用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自由贸易园区内企业发展。

第三,多管齐下,全面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可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改变现行的对本土上游产品歧视性的出口退税制度;努力打造国际研发、国际制造、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结算和国际维修中心等“六大中心”;继续深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改革;最后,结合垄断性行业改革,在存在进口特许权领域放松进口权管制,引入更多竞争。

三、自贸区设立的现实意义

首先,自贸区的设立是我国新一轮改革的试验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内外部挑战已触及到了更多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改革攻坚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则可以成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里,可以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例如,推进开设外币离岸账户、创新融资租赁业务等改革事项,推动跨境金融业务、国际贸易结算的开展,以促成高端服务功能的形成,并以此打造与境外同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可以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生态方面的代价。实践证明,我国已经不能再延续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创建自贸区试验区可以推进区域内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贸易与金融、航运、物流、制造、会展等产业及其之间的融合发展,承接国际先进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辐射国内并且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先进模式,进一步体现上海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战略定位。

最后,上海自贸区还意在成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示范区。中央决心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突破口选定为创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将带动和促进其他地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客观进程和实际行动。

四、结束语

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不在于争取若干优惠政策,而旨在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新的制度体系,以成为贸易业态模式创新、投资开放创新、离岸型功能创新、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作者: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孙玉敏.上海自贸区落地[J].上海国资,2013,07:57-60.

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范文第3篇

如果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更强调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意义,那么新设立的粤闽津三地自贸园区地域性更为鲜明,要么临近港澳台,要么临近日韩,三地在获得自贸区资格时,更像是在强化既有的地域合作。

比如,广东凭借临近港澳的优势,自贸园区被视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战略平台,前海提出的全国首个针对香港的整体合作方案称“将向香港企业出让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土地”。福建自贸园区则主打“海西”牌,对接台湾。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之一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兼顾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窗口地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中日韩产业融合发展新基地”的国际定位。

但是,在货物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已被较为充分挖掘的当下,尤其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相比区域贸易合作来说,投资议题更为吸引眼球。2013年12月,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就提出希望天津“积极探索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这也是官方设立自贸区最大的初衷――改革现有投资和贸易体制,促进金融自由化和便利化,而非简单的跨区域经济合作。

那么,粤闽津三地自贸园区能否在体制改革,尤其是外资领域发挥显著作用呢?

以先行者上海自贸区的经验为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曾就上海自贸试验区议题对1017名中外资企业高管展开调查,其在2014年5月披露的第四届《中国商业年度调查》显示,国企最为积极,而外企最为理性。50%的外资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缺乏足够信息让公司做出决定,56%的外资企业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期待感一般。

而外资企业最为关注的领域,如自由金融政策和减少跨境投资限制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实质成果也被广为诟病。在外资准入领域,2013年出台的“负面清单”几乎是已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翻版,尽管2014版本较2013版本缩短51条,仍然难以满足外界期待,且远未达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双边投资协议谈判要求。备受瞩目的金融改革更是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综合改革的最短板。

另据上海自贸试验区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0445家,其中,新设外资企业1245家,来自中国香港、美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数位居前三。可以看到,相较于热衷“卡位”的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只有少数外资企业表面上已经获取到区内红利,如上海自贸区允许区内的外国电子游戏机生产商向国内销售产品,此举为微软与本土互联网企业合作并面向中国玩家销售Xbox游戏机提供了便利。

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范文第4篇

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挂牌和自贸区管委会正式受理业务,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作为上海转型发展和体制创新的试验区,自贸区凝聚了广泛期待,聚焦了全球目光。

上海自贸区是28.78平方公里、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热土,已吸收12000多家投资企业,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30多个。2012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130亿美元。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巨变,上海如何在新形势下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发展,是个大课题。

与许多地方一样,上海面临着许多“不得不改”的情势,没有实质性重大突破,必然后退。创新是个风光万象的过程,更多是个风尘仆仆或风雨交加、突破重围的过程。建立自贸区是寻求突围、实现突围的重要抓手,正如总理说的:“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试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

上海自贸区不只是个经济性概念,而是个综合性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探索的命题。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态势,遵循国际规则,加大对外开放的大举措,把自贸区理解为经济范畴,是狭隘的。

在国家战略上,设立自贸区,是推进上海加快发展决策序列的第三个环节。

1990年4月,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旋即推出十项优惠政策措施和九项具体规定,掀开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浦东新区进行全国首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全国能借鉴、上海能推广、浦东能突破”的改革新路;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立设立自贸区,这是推进上海加快发展重大决策的第三波,也是浦东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新的延伸。

在试验任务上,自贸区探索有三条主线:一是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金融监管、税收管理体制变革;二是以适应公共需求变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变革;三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核心是在制度和体制上,如何按国际化、法治化要求,探索建立与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拿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它不仅是对外开放经济的试验,更是政府职能转型的试验。

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我国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分析

自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来,我们就步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中。我国不断推进跨区域经济的项目合作,普遍获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间的经济交往不断拓展,贸易量逐渐上升。将来,我国将逐渐打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我们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来讲,要想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就要注重自身特色项目的发展,不断为本土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国内自由贸易区域的设立,拓展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格局,使本土特色产业带领区域经济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特色经济提供支持

就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而言,不但要注重本土产业的发展,让企业步入品牌发展之路,进而形成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优势,还要不断提升开放领域与增加开放力度,推动国家经济整体格局的铺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注意到国内各经济单元间需要进行互相渗透和相互协调,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基本都能做到,特别是东南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不但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通过本地区所发挥的贸易合作桥梁渠道,拉动了其他内陆经济单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本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设立本土自由贸易区,拓展区域经济发展范围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意味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我国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在这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下,我国将会在境内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定后,我国的许多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大型城市也先后在未来发展规划中纳入了自由贸易区,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且切实做出了实际行动。终上所述,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中,不但要积极发展国内领域的区域经济,突显我国制造业的优势,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对外服务投资项目的发展趋势,借助有利时机提升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促进区域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来趋势的探索

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客观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朝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经确立,这意味着我国在未来要用更多元化的服务、更高质量的产品及更为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来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

(一)为我国地区特色企业夯实管理基础,制定鼓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凭借地方资源和特色文化发展起来的优秀企业几乎在我国的任何地方都有,这类企业占据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优势,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在规模化生产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显优势。就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区所创造的生产总值每年都领先于其他地区,甚至有时候这一地区的生产总值能够超过其他地区的总值和。由此可见,我国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为各地区的特色企业夯实企业管理的基础,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跨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通过借鉴优秀经验,充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架构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各项鼓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比如,国家相继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也逐步增加了向上述地区重点项目的投资倾斜力度。设定了多个自由通道,目的就是要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逐渐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改善与发展,显著的提升了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并且在大程度上强化了当地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驱动力,所以,各地区未来比能够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会促使人们的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扩大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当然,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益处。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我国通过实行本土自由贸易,不管扩大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范围,而这一措施也是区域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地方企业管理工作,鼓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吸取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充实我国的经济建设框架,确保我国区域经济能够按照协调发展的路径一直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魏后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U型转变及稳定性分析[J].江海学刊,2012,(02).

[2]魏后凯,高春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 河南社会科学,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