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的形式

校本课程的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的形式

校本课程的形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性德育;校本课程;诗性智慧;诗意情感;诗意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3-0049-03

【作者简介】程晓琳,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江台,224200)副校长。

校本课程是各学校根据地域、文化等诸多差异,依托本地丰富资源和学校办学特色,自主创编的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施的阵地是学校。我校基于儿童立场的诗性德育校本课程,带着童心和智慧,以母爱般温婉适切的方式走进儿童的精神生命,走进儿童自在、真实的心灵世界,让孩子沐浴在诗性、德性的阳光下,“每一天在心上开一朵花”,滋养生命,快乐成长。

诗性智慧――在熏陶涵育中复活新感性

美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把富有艺术性和审美特质的感性命名为新感性。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每个儿童都具有新感性,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喜欢新奇的想象,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夸张地表达情感,喜欢与自然、社会、同伴、老师展开有益的对话,并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和形式表达,凸显自己的独立、独特、与众不同。我校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活动课程给儿童新感性的智慧表达和艺术展现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平台,扎根于实践的成熟的活动逐渐成为范式,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得到固化。

1.诗意班名:我的诠释不简单

“努力文化”是我校的校本文化,在努力文化的濡染中,班级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班级自创班名作为班级文化符号。有勤奋努力的“蜜蜂班”、团结向上的“蚂蚁班”、不畏风雨的“海鸥班”、渴望胜利的“风信子班”、童心飞扬的“白玉兰班”……

学生和教师还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班级名字的形象和隐喻意义,比如“蜗牛班”,有的孩子说:“在流光溢彩的春天里,我们‘蜗牛班’带着梦想,快乐出发!希望我们的小蜗牛们不畏艰难、勇敢攀登、勇于超越,在梦想的天空中快乐飞翔!”也有的孩子表达了这样的理解:“世界上有两种动物能登上高山之巅,一个是老鹰,另一个就是蜗牛。老鹰有强健的翅膀,蜗牛靠的是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希望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像蜗牛一样,把梦想放进背壳,以无限的勇气和激情矢志不渝,追逐理想!”教师则借用台湾诗人张文亮的一首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来勉励自己和提醒自己:“蜗牛牵我去散步,我不急,也不吼,花园中,我嗅到花朵的芳香,温柔的微风在抚摸我的脸庞,鸟叫、虫鸣,满天的星斗在闪亮!”

2.故事漂流:我的成长我做主

有人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和成长。采取富有感召力的诗意言说方式,变“祛魅”的外化式的规训教育为直指内心的对话式教育,不仅增强道德教育的魅力,更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注入因子,因为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是最持久、最具有生命力的。

“成长故事漂流瓶”活动引导学生用心记录自我以及同伴成长的点滴故事,每班由四个小组分别开展班级故事接力,每天一名同学负责记录班级发生的点点滴滴,或者日记或者散文或者诗歌,甚至可以是一组简单的图文配。分享快乐,共担忧愁,从别人的故事中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心灵驿站”活动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的道德反思中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进行自我思想斗争,在分析、判断和选择中,养成辩证分析、换位思考等理性思维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图解规范:我的心灵在闪亮

文明礼仪系列活动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图说文明礼仪规范作为活动的内容之一,充分契合了儿童爱唱爱说爱画的天性,让精致优美的绘画与简练生动的语言紧密搭配,为儿童诗性智慧自然“流溢”提供了适切的载体。例如,我们这样图解“八礼四仪”中的“仪表之礼”:画面上两名少先队员胸前佩戴鲜艳的红领巾,站在碧绿的草地上,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身后是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拱桥。整个画面色彩鲜艳,充盈着强烈的视觉美。小学生仪表之美、姿态之美和周围的美景水融在一起,孩子们一看就被吸引、感染,期望自己也能那样,做风姿翩翩的少年。

我们还用绘本的形式呈现来自学生生活的简单的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探索故事衍生的象征性,意蕴自我发现,留白自我增补,要求自我投射,重建自己心中的“规则大厦”。

4.形象代言:我的创意有个性

家乡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我们巧妙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赞美家乡、推介家乡,为家乡做形象代言,这样的活动课程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例如,“东台西瓜大挑战”“美丽乡村大挑战”系列活动中,知识竞赛、“夸夸东台好西瓜”、“团结合作运西瓜”、“我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创意画”等活动环节,使孩子们精彩的创意、奇妙的想象和独特的表达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诗意情感――在心灵自律中走向真善美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对那些语言清新活泼,闪烁着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有着近乎本能的亲近和喜爱。在我们的学校,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创编的《我有好习惯》和《努力花开》童诗读本在儿童的世界中贴地飞行,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体味美好、内化认知,在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从“单线灌输”到“多面创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将具体的要求融入可亲可感的童诗中,坚硬、冰冷的法则变得柔软而温暖。没有枯燥刻板的说教,没有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一切都是那么真诚和温馨。童诗美好情感的清泉潺潺流过孩子的心田,不知不觉中,爱护环境、团结友爱、遵守规则的意识也注入孩子的血脉,成为童年生活不可磨灭的印迹。

从“成人外塑”到“儿童自诉”。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审视周围的一切,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规范和要求,更容易取得孩子的情感共鸣。我们用儿童诗《小树苗》来引导学生热爱环境:“小树苗,绿枝杈,就像我的小脚丫,我爱我的小树苗,就像爱我的小脚丫。”简单的句子里面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意味,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从零散活动到系列课程。扎根于学校厚实文化土壤中的“努力”系列校本课程,以丰富的情感、广阔的视野热忱引导学生理性地找到自己的坐标,积极地付诸行动,保持健康向上的人生状态,享受美丽的成长过程,收获过程的精彩。

我们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遴选明志、做人、修身、交往等方面的经典名言和故事,开展诵习、编剧、讲演等活动,打造“道德讲堂”“道德剧场”系列精品课程。比如,“母爱如歌”主题课,第一部分是《游子吟》改编的课本剧,母为儿缝衣,母问儿归期;母子惜别,母亲拄拐泪眼相送。这两个场景以《感恩的心》《母亲》为背景音乐,表现母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依依不舍。第二部分呈现经典现代诗――冰心奶奶的《纸船》《寄小读者》,采用吟诵童谣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配以童声合唱《虫儿飞》和钢琴曲《太阳的梦》。“母爱是船,母爱是帆,母爱载着我们一路远航……”优美的旋律,充满情感的文字,营造出感人情境,触动儿童的灵魂,唤醒他们对母爱的回忆和共鸣,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会形成“感恩”的记忆储存下来,为儿童道德的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诗意精神――在拓展意蕴中到达新境界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人的精神生命获得成长。诗意精神赋予学生自我发展以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学会正视现实环境,自我生发成长的力量,即使面对困境,也能用诗意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一切,在自我内心的丰满与感动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生长姿态;诗意精神给予学生打开情感之门的钥匙,让孩子体验弥漫在生活当中的亲情之美、友情之贵,生发内心的共鸣和精神共振,完善人格,走向更加温暖、澄明的精神境界;诗意精神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想象,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从生活中捕捉美的事物,熔铸进丰富的想象,用美的方式创造美的意境,从而与外界环境相通、相融。

1.培植珍爱自我、爱心共享的价值意识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把爱种植在孩子的心灵,就等于为孩子一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储备了最丰富的营养。爱的滋养和浸润,使孩子能以平和的心境、博大的胸怀超越所有的羁绊和束缚,达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所有外在的一切和谐共生的高度。从学校德育品牌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爱的教育》校本课程精选古代、近代、当代爱心故事,汇聚成爱的洪流和海洋,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滋养着学生的身心。课程的最特别之处是一个个来自身边的鲜活事例,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走进了课本,走进了故事,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孩子们在阅读中回忆、品味、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再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内化。他们渐渐明白把关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爱的亲情温暖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传输了爱的力量。天长日久,懂得爱、学会爱、传播爱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动,当这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时,孩子道德生命的枝叶已自由蓬勃、枝繁叶茂。

2.培育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的生长情怀

家乡丰饶的自然资源为德育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更为课程增添了文化气息和诗性魅力。古风犹存的西溪小镇,从远古款款走来,留下串串足迹;两汉风情,演绎仙配奇缘的千古绝唱。名闻遐迩的七里长街,称得上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承载了百年昌盛与繁荣。《东台印象》撷取沧海一粟,通过“小记者访东台”“小脚丫走东台”“小问号探东台”“小主人爱东台”“小博士话东台”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访家乡名胜,赏家乡美景,寻家乡历史,唱家乡赞歌……让学生回归自然,走向社会,在探究、实践、体验中了解、发现家乡的可爱、美丽,在脑海中定格成一幅幅画、一首首诗、一支支歌谣,心灵与自然深情对话,生长情感,引发生活哲思,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走向生命的丰盈、充实。

3.培育睿智坚韧、昂扬向上的成长信念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引领。学校“努力文化”滋养下的“努力精神”,是学生生命成长、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不可缺少的因子。学校扎根于本土,集家乡精英,以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典型事迹编写的校本教材《五湖四海东台人》,将睿智坚韧、努力奋进的因子融进故事、插图中。孩子们在采访、阅读、绘画创作、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在情境与场域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徜徉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写感受,谈体会,访故居,读故事,品故事,创故事……潜移默化中,一个个高大伟岸的形象在心中树立起来,一个个动人的情节在心灵闪亮。当自己面临现实的困境时,真实的家乡人、真实的采访场景会及时出场,在脑海中闪现,催生无穷的力量和勇气,鼓励自己通过努力来摆脱现实的困境。

儿童立场下诗性德育校本课程犹如为具有新感性的儿童打造了一条通向自然、通向社会的“跑道”,在这条跑道上,学生通过想象创造智慧,通过艺术表达提高审美情趣,在不断的反观自照和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审视与超越,步入自我成长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林姗.儿童天生就是诗人[N].福建日报,2012-5-9.

[2]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8-119.

[3]冯铁山.诗意德育与诗意精神的培育[J].中小学德育,2014(10):17.

[4]杨英.坚守童真,享受教育[J].人民教育,2013(11):33.

[5]冯铁山.诗意德育与诗意精神的培育[J].中小学德育,2014(10):15.

校本课程的形式范文第2篇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资源状况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而自主开设的地方性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体验性学习、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中,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以球育德,以球练志,以球兴校。通过发展师生乒乓球运动,激发学校活力,“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抓住乒乓球特色,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调查分析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把教师与家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教师与部分家长的个性特长;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以乒乓球运动为中心,辐射到书法、版画、文艺等校本课程开设,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能使学生的爱好、兴趣得到发挥与培养;既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补充,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分析

1.良好的历史背景

自1991年以来,乒乓球运动在我校蓬勃开展,乒乓球运动氛围和训练基础已经形成,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硬件基础设施齐全

我校有专门的训练室,室内乒乓球案共24副,适合课堂教学及训练。

3.教练队伍合理

我校建设有初、中、高三个阶段的训练教练员梯队,有专职和兼职结合的教练员机制,组建有合理的师生陪练队伍。

4.社会支持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社会乒乓球资源的利用和吸收。

5.家长认可

大部分家长能充分认识到,乒乓球运动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从经济上、训练上都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参与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以及团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我校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为少部分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乒乓球运动奠定基础,让大部分学生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五、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乐于参与,多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灵活开放性原则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材施教,灵活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程序,以生成性课程资源为主,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目标多元化、内容的广泛化。

3.整体优化性原则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我校将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纵向、横向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最佳课程结构,发挥校本课程的最大功能。

4.活动、实践、探究性原则

本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活动、勇于实践、探索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大胆探究的意识和实践摸索的精神,着眼于养成习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六、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

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几大部分。

1.基本知识

乒乓球历史、乒乓球常识。

2.基本技能训练

基础动作训练(攻球、推挡、搓球、拉球等)。

3.技战术训练

逢斜变直、逢直变斜、调左压右、调右压左等。

七、开发校本课程后的实施

1.营造良好的乒乓球文化氛围

在校园内创设有浓厚乒乓内涵的校园文化。学校投资购进室外乒乓球案60余副,师生做到人手一拍、一球,让学生走出教室就能开展乒乓球运动,将乒乓球的基本动作练习,作为课外活动的基本活动项目,使之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2.强化师资培训力量

学校现有体育教师四名,其中乒乓球专业一名,学校也加大了对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力争使体育教师掌握基础的、规范的乒乓球技能,以满足今后教学的需要。培训一批喜欢这项运动的老师,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以赛代训,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乒乓球赛事的裁判工作,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其乒乓球理论技能。

3.开发实用的乒乓球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已经编撰出了乒乓球技术校本课程资源,但是还不够全面,我们将采取边学习边操作的方式,持续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乒乓球实用技术》校本课程资源,使之走进课堂。一方面普及乒乓球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重点传授乒乓球操作技能,以达到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目标。

八、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后取得的成果

在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以来,学校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生懂得了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创造。在提高与普及的统一中,推动了我校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营造出了浓厚的乒乓球文化氛围,以球育德,以球练志,以球兴校。通过发展师生乒乓球运动,激发学校活力,“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抓住乒乓球运动特色,打造出学校的特色品牌。学校乒乓球队也获得新郑市乒乓球比赛男女团体冠军。目前,我们正对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建设进行认真总结与调整,我们将以乒乓球运动为突破口,以乒乓球校本课程开发为特色,铸造我们学校特色教学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的形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应用型 本科 课程模式 构建

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模式是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模式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多采用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框架,它规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开发、组织和实施的基本原则[1]。

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模式的现状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由前身为高职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来承担。这些院校大都还在探索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课程模式,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往往定位不准,盲目向学术型院校靠拢,多采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致使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出现了“学问化”的倾向[2]。以西京学院为例,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学院现有的本科课程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偏离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而不是“会做什么”,没有充分做到结合生产一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的教授出现了与学术性本科同等难度的倾向,混淆了学术性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的区别,模糊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用型特点。

2.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

从西京学院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安排来看,一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总共只有22学分,占学分总数的11%,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有10个学分。而必修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总共达到134学分,占学分总数的67%。在选修课开课过程中,往往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随意性比较大,“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选课也大多基于修满学分的目的,尽量选择一些获得学分比较容易的课程修读。我们目前的选修课程尚不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3.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忽视课程与工作要求之间的联系

据调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忽略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这种以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科理论基础,但无法提供关键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4.先理论后实践的课序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结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基本上都是先理论后实践,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在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另外,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多是安排在高年级,造成实践周期太短,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原则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开发、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二是规定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各个组成要素及彼此之间的结构关系。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结合学校所处具体环境进行,课程模式必然呈现多样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没有哪一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应用型大学,也没有哪一种课程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应用型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教育实践构建自己的课程模式。

西京学院根据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定位,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工作要求为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当根据当地市场的人才需求来设置课程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模式的开发,首先要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核心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各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通过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应用能力培养脉络鲜明的课程模式。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将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模式的各个环节中。区别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的授课方式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强调实践环节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实践环节,产、学合作教育是实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3.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这些学科知识足以能满足一线人才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的要求,而且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应用型人才凭借其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能够尽快掌握并加以应用。在设计学科知识体系的时候需要考虑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的需要。

4.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并达到本科层次水平的理论课程,但这些理论课程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培养规划与设计能力的理论课程是不同的,它是要求具备在工作现场贯彻和实施这些设计和方案而必需的技术原理和过程性知识。应用型人才在工作现场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理论课程是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用来教授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干”和“怎么干得更好”。

5.以素质教育为取向

应用型本科人才处于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工作环境往往复杂多变,变化工作的机遇也大大增加,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应变能力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另外,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一个全新领域的出现,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学会学习,自我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是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普遍要求。

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框架

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既要注意打好学科基础,又要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对课程模式设置为“学科”和“应用”两个基本模块,对应学科基础平台和应用能力平台。同时,为了避免过度专业化或职业化而造成学生知识和人格的片面化,应设置基本素质平台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4]。因此,该课程模式分为三个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每个平台都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1.学科基础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技术学科基础课程和技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技术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旨在为专业型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技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提供相关的专业理论,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或者为解决某些应用问题和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

2.应用能力平台

应用能力平台课程应呈现出“专、精、综”的特点。“专”是指应用能力平台课程以学科课程为支撑,侧重于特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精”是指应用能力平台由配套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与应用能力培养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经验性知识,而且尤其要着重经验性知识在理论课中的体现。“综”是指与学科基础平台相比,应用能力平台的实践教学更强调综合运用单项技术技能来解决综合性问题,除了学术性本科教育要求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以外,应用能力平台课程还应该设置“综合性、任务性训练”和“综合项目实习”等工作过程性实践教学环节。

3.基本素质平台

基本素质平台课程设计体现“广”、“普”和“同”的特点。“广”是指基本素质平台课程设计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创业创业教育等多学科门类;“普”是指课程不是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而是提高基本素质的普通教育;“同”是指这个平台课程内容基本上不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是所有专业都应该接受的共同教育。

该课程秘史由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构成,三个平台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由于学科知识的增长,应用能力、基本素质的提高往往成正相关关系,使得这三个平台可以同步进行,相互促进,从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周朝成.民办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2).

[3]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校本课程的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作业成本法 教育成本 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多年来高职院校都是把教育经费花掉,将财政的“拨入经费”转化为“经费支出”,没有建立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系统。即使近几年,高职院校重视核算教育成本,但也仅仅是领导想知道,不会向社会公布教育成本数据。

1、教育成本核算前提和原则。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国家未对教育成本核算作要求,也没有任何上级部门要求报送教育成本数据,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11项原则。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在不核算教育成本的前提下制定的,就存在着其中的收付实现制等原则并不适合于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2、 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财务预决算都是以年度会计数据为基础来编制的,采用会计年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

3、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设置教育成本项目,是为了对教育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将教育成本分为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对教育成本核算项目的分类各不相同,没有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标准。

4、教育成本核算范围。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就是费用支出的范围。包括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及资本性支出。高职院校费用支出并非都是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只有为提供教育服务而支出的费用才计入教育成本。

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具有争议的、而且是亟待解决的费用需要确认是否计入教育成本。

(1)奖助学金是否计入教育成本。奖助学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根据其来源确定是否计入教育成本。奖学金分为学院奖学金和外部奖学金,学院奖学金是从收入中拿出部分作为奖学金发放,外部奖学金不占用学院的资金,资金完全来自于学院以外。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学院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来自国家拨款,不占用学院资金。

(2)科研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高职院校鼓励教职员工搞科研,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单独设立作业中心,发生时直接计入教育成本。

5、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教育成本的核算是从近几年才开始,到目前为止没有成型的教育成本核算模式,虽各部门管理人员对本部门人员费用和日常办公费用了如指掌,但对间接费用却不很清楚。受教育体制和办学规模的影响,学院是以经费支出为中心进行核算,教育产品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统计调整法,在核算教育总成本时只是根据财务人员的主观意愿将总支出中与教学无关的费用进行剥离,用此数据进行教育成本分析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不能够很好满足各级政府、学生和家长了解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也不能为学院内部成本控制提供信息服务。

二、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1、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孟焰的提到的,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组织机构具有下列特征: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较好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

2、高职院校符合作业成本的应用条件。从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看,对照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组织机构特征,在很多方面与作业成本法的特征相吻合。高职院校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其复杂性。而培养学生发生的费用主要与教学、教学管理、后勤等活动有关。教师的人工费用是直接费用,其余发生的费用多属间接费用,且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重较高,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能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配,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更科学。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系统相对稳定,是按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规定,按国家统一要求设置,报表口径与国家上级部门一致。随着对教职员工的培训的深入展开,财务人员素质及会计电算化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逐渐增加,为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条件。服务型企业是作业成本法最理想的适用者,不论把高职院校看成生产性还是服务性的机构,在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三、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启示

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非常受企事业单位g迎的,本文认为,基于作业成本法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研究,可以为学校内涵建设作贡献,是可行的。由于各院系部学生教育成本是不相同的。教学作业单位成本、教学管理作业单位成本、培训作业单位成本,固定资产折旧作业单位成本和科研作业单位成本,上述工科教育成本都远远大于文科教育,原因是工科类开设的专业,投入的设备设施多,金额大,设备设施专用性强,教育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而文科类专业,软硬件投入少,导致工科教育成本高于文科教育成本。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拓宽成本效益分析的思路,沿着“资源成本归集--作业中心成本--专业总成本--专业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分析,通过作业成本分析,可以找出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促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作业成本法分析教育成本,可以为领导控制学校专业规模提供依据,如在考虑扩大工科类专业规模的同时,适度扩大文科类专业,能很好地平衡学校的教育成本。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的形式范文第5篇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兴起,对于网站建设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的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大,因此,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也在积极展开和寻求新的发展,为了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网站建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是十分适用的,它企在培养以网站的方案设计、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站调试与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的专业人员。本文中,就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为话题来进行浅谈,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来进行探究和分析,为此而做出一份贡献之力。

1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网站建设》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意识,强化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技能,与学生们的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来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们可以在走向社会之后直接胜任自己所面对的实际工作和岗位需求。

但是,目前的《网站建设》课程在应用本科院校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弊端,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和此专业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加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们今后的工作的。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于《网站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采用的封闭考卷的形式来对学生们进行考核,即:期末总成绩就是期末笔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累加,而期末笔试成绩占到了总成绩的70%到80%。可见,学生们只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网站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操作步骤等理论知识就可以拿到高分,而需要实际的操作训练和练习,使得他们的学习成为纯理论性的学习,失去了这门课程学习的意义,也达不到其学习目标的实现。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使得学生们通过上机操作和实际应用训练等;爱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2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中问题的应对之策

笔者根据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和体会并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下的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建议:

第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法等,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积极互动以及相互交流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而《网站建设》课程中的一些程序内容的知识往往会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到枯燥和难度偏大,这就导致了“教师不爱教和教不好而学生们学无味和学不会”的现象,使得教学活动难以展开,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怎样使得这门课程变得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趣味性就成为了教学中的关键性环节,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就显得分外重要了。这些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课程之中的一些具有难度的知识除了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方法,还需要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例如,在我们进行有关“Dreamweaver表格”内容讲解时,教师首先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就“表格如何插入以及如何应用”,此时,教师讲授的是理论知识,学生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兴趣去学习。那么,此时的案例式教学就可以辅助我们的教学,使得学们可以带着兴趣去学习,例如将一个漂亮的网页给他们进行展示,然后告诉学生们今天的教学内容就是完成这样的例子,再通过这样的例子的讲解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们可以获得兴趣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讲授法与案例法进行取长补短式的结合,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激发,不但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转化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还可以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不断的比较,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2)实践操作教学法。通过实践操作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获取知识的应用和体会。由于《网站建设》这门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如果教师们只是讲授和讲解,难么,学生们永远只是在记笔记而没有实际的操作,其结果就是当时懂了而过后又会遗忘或是不明白。所以,这门课程最好要结合在机房中实践操作来进行,使得学生们与教师在机房中可以互动,教师们通过控制学生机等方法来进行展示和操作教学,即:教师演示完一遍以后让学生们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面进行实际操作,然后教师当场检查学生们的完成情况并进行解决,使得这些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3)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成为主体,而教师们的作用只是引导和监督,这样就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有效和易于交流。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教师可以在定期的知识讲解之后安排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网站的建设,这个项目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可以检查他们在学习中的学习效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并给与及时的纠正和指导。例如,教师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诸如个人主页或者班级主页项目式的操作,要求他们每个人的网站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较为完善的内容,并让学生们通过网页上进行一些健康内容的上传并且进行自我日常维护,诸如更新网站的页面和内容等。总之,通过项目式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实施,可以让学生学到了实际网站建设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所需解决问题的各种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并更好的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了最终培养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还要进行新考核方式的改革。

如前所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采用的封闭考卷的形式来对学生们进行考核,即:期末总成绩就是期末笔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累加,而期末笔试成绩占到了总成绩的70%到80%,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们进行实践性操作的应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还要进行新考试方法的改革,使得学生们在新的考核形式下更加注重实践性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并予以不断操练和应用。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将考试中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的比例适当调整,增加关于实践操作考核的比例,可以从分数中给与体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这种考核方法具有以下好处:其一,能够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展开和发展,以解决考试中的存在中的一些问题为目标,提高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态度。其二,通过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比例的改革使得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将今后的工作岗位内容进行学习目标和应用目标,保障学生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三,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并进一步促进学生们的各种操作能力的实际掌握和应用。其四,新的考试方法要有良好的操作性,这样就可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使得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更加具有实践意义,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受到今后工作的内容的实际应用性,让学生们学有所用,增强在实践工作中的工作技能和工作适应性。

第三,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站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还要进行实践成果检验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