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教育的特点

中学教育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教育的特点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语言艺术 中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77-01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的必不可少的载体。然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缺乏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特点的把握,导致出现了一系列很严重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特点的学习和应用,从而有效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的含义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是指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教育者依据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有针对性地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来对中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1],把正确、合理的思想信息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传递给中学生,使之从中受到教育,从而让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启发,态度和行为得到转变。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教育者与他们沟通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教育者要达到有效管理、教育中学生的目的,就有必要掌握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并且需要进一步深入体会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传播的本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首要特征。[2]随着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与中学生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要富有思想性,能够充分把握理解目前中学生的思想所处的一个状态,并且要根据每个中学生的特殊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同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使中学生能够领会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及其话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深意。比如对那些不愿接受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来说,刻意严厉的惩罚方式不仅不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教育者心服口服,更可能会与教育者产生外在的矛盾冲突,所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教育者做中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具有思想性的言语交流,让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转变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激励性

在任何一个领域,激励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有物质方面的激励,也有精神方面的激励。激励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上进,态度变得更加端正,行为习惯也会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因此,教育者在对中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激励性。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要说给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对于差等生来说,对他们给予更多的鼓励,效果会更加明显。他们不仅会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更加用心,也会从内心深处感谢老师对他们的激励和关心。出于不想辜负老师对他们的期望的目的,在课下他们也会积极乐观地与老师一起交流,一起探讨问题;在思想上也会由原来的自卑、内向变得积极开朗、乐观豁达。

(三)精练性

“精练性”就是教育者在与中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用语要简洁,能够用精练简洁的话语去概括丰富的内容。目前的中学生普遍存在自以为是的毛病,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有能力去大胆尝试任何事情,并且不愿意听别人的劝说和批评,更不愿意让老师和父母干涉他们的生活。他们对老师、家长的唠叨和唆更是厌烦不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c中学生交流沟通时要抓要点,明确中心,说话干净利索,不唆,不重复,做到言简意赅。只有这样教育者才不会让中学生产生厌恶感,才能有利于强化教育者和中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理解性

中学生由于年轻气盛、缺乏生活经验等因素,在思想和行为上总表现出特别单纯、幼稚的特点。在想问题和做事情上考虑不周全,容易冲动,经常会犯下顾头不顾尾的错误。教育者遇到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冷静,想想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何况是一个还没有完全长大成熟的中学生,所以面对中学生所犯的错误,教育者一定要以宽容谅解的态度来教育他们,用缓和的语气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以积极端正的态度改正。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其语言表达的艺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科学合理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艺术,关键是要掌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语言艺术的特点,并遵循其规律,恰如其分地渗透到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娟. 思想政治教育应讲究语言艺术[J].商品与质量,2010(8):115.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身心发展;策略

教育部于2012年最新出台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责任,应将“以学生为中心”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分为两层涵义,其一是教师应将工作的重心与首要目的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其二是对学生保持尊重――一者尊重他们的客观能力,二者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学生的客观能力是受制于其年龄、身心发展不成熟等因素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客观、全面地评价,进而作出适当的调整与规划。而学生的主动性在尊重的同时又是可以引导训练的。这首先要求教师能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注度,并能对前瞻领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科学地处理好这一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不仅是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还能让学生对知识内容以及学校生活产生兴趣,更能使学校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学生群体之间又具有共性。在教育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了解,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才能引导其选择。

一、中学生发展心理与二重需求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人格渐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并开始产生独立判断的行为与行为倾向。而这种意识的产生与过程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对于中学生发展的认知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复杂问题,而这种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前提,那么对于复杂的中学生团体是否存在某种共性呢?

人们的需求存在二重性,其一是缺失性需要;其二是成长性需要。前者是隐性,内显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行为表现中。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主要表现在生存和适应社会两方面。而成长性需要大多可以直接观察,主要表现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不成熟的个体往往对这两种需求表现出迷茫。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知道行为目的是什么,才表现出这样混乱的复杂行为。

理解了学生行为的内部逻辑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学情进行判断, 进而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反馈调节学生状态

人对于某种需求的依赖程度与反馈周期密不可分。中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更依赖于短周期的反馈。甚至他们无法意识到长周期带来的体验。这种与成年人的差别导致了对学校生活认知的差异。而成年人对青少年这种无知意识的无视会产生极大的矛盾。父母、教师不断感叹于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却无计可施。在这之间真的无从调节吗?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举出显而易见的例子。在嗑瓜子时边嗑边吃便会浑然不觉地嗑下去,而若是先剥瓜子壳,攒够一定数量再吃,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时间体验。成年人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接受长周期的反馈体验,比如攒钱购买一件昂贵的物品,但孩子往往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对一节课的知识量都很难产生有效反馈,更别说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了。

三、调解中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兴趣

其一,家庭方面。父母是与孩子生活最为密切的人,孩子必然能对父母产生依赖,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对孩子的情感影响至关重要,而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关注了孩子的学习结果,从而展开一番讲述与教育,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只会让孩子的行为更加混乱,甚至错误。身为教师有义务与父母沟通,让其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从而对孩子正确引导。只有家庭与学校方面有效配合,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中的问题。

其二,学校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学校生活已经成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然而学校生活是复杂的。第一,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不成熟的关系,学生的认知与判断存在片面性,这种片面却可能完全影响另一位写生。所以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群体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时施教,对症下药。第二,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和谐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互相尊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而作为学生是无法控制这一关系的。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保持足够的尊重,并积极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这是学校中的两种主要关系,也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若处理不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语言艺术感染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对于模仿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师范、引导和启蒙教育的多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仔细揣摩小学语文的语言特征,多开发一些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精品课程,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规范性

对于崇师心理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无疑就是智慧和权威的代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加上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语言的品质对于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也会发生重要作用,这两种重要的因素决定了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规范化语言环境,促进有效教学的展开。除了规范的发音,不说脏话或者爆粗口,而且在讲话的过程中,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比絮叨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如果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到讲课抑扬顿挫,说话铿锵有力,妙语连珠,那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严谨性

语文教学课堂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堂,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文字本身虽然可以冰冷的存在,但是从我们口中教授之后它就带有了语言色彩,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他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很正常。但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尊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他起了外号,调侃了他,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从此这个外号被同学们叫起来了,持续多年。这件事情给这个小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从那以后,他就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那件事的印象以及同学们的玩笑,让他时常生活在羞辱之中。他特意为此报考了离家较远的中学以躲避。由此引发的自卑,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他的生活。教师职业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职业,你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很多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不仅是表扬、鼓励、批评,抑或是一个玩笑,我们都需要慎重考虑之后才可以说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于语言的接受能力,更需要考虑这句话所产生的影响。

三、多样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语的艺术性,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本身就具备明显的教学优势。首先,语文课本里面收录了很多朗朗上口的语言巨作,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些文字带给学生很多美的体验,朗读过程中教师饱满的情绪,优雅的体态,清晰的发音都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了很多优美的风景描写,里面有排比,有比喻,有拟人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体会这些优美的语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也来组词造句,在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之中,教师又可以传递给学生很多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课文中涉及的很多名山秀水,虽然我们不能亲临,但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很多视频和图片给学生,这种生动直观的展示加上教师的语言解析,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身边花草树木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接近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试图创造一个情景,吸引学生在其设计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其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师运用的语言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情景,关键原因就是语言缺乏接近性,这种接近性也可以理解为亲近的语言,所谓亲近语言就是通过生动、活泼以及其他贴心小学生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小学生理解,这种语言简单、风趣且浅显易懂。比如在对有关大自然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优美、亲近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这种情景,由于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有限,教师在利用语言进行描述时可以结合图画展示、音乐背景等方式。

五、生动性

教学过程中生动的语言能够给人以感染力,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富有感情是生动性的重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教学搭配生动的作品,能够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的语言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不断延伸。例如,在讲到《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小草探出了头,树木穿上新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终于显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春天的已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趣味性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愿学

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动机,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学习,甚至厌学,那么就无法教学生“学会”,更无从教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与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愿、自立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具体适当目标,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努力,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圆满完成职中阶段的学业。

在教学中的具体应做到:

(1)、向学生讲清道理,即语文课是专业课的基础课。

(2)让学生走向社会作实际调查,或结合学生的实习亲身去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领悟到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3)结合实例分析证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前途的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因人施教,各展所长

职中学生中考成绩既有四百多分的,也有一、二百分的,如果在教学上“一刀切”,好的学生因学不到知识会感到乏味,成绩差的学生在过高的要求下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而,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进行因人施教很有必要。可按学生情况分成若干组,分别制订教学目标,采取分、合结合的教学结构,增加个别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我现在所带职中班是我从高一带上来的,以前是计算机预科班,考大学为其最终目的,成绩差的学生已转入专业班,让他们在完成职中语文学习的同时都学点专业技能(文字录入、计算机考级、设计程序等)使他们能参加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

成绩教好的学生已进入职中班,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在预科班时,差的学生我注重他们的基本知识,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让他们会写常见的应用文,有时还设置一个面试的情境,让他们身入其中,练习如何更好地推销自己,这样不仅把书上死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也让他们增加了学语文的兴趣。

现在这几位同学在专业班里素质明显要高。对较好的学生注重他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拓展,我以对口高考的要求来规范他们,让他们目标更明确,因此课内的提问和作业的布置相对难点,课外列出书名规定按时阅读完。这样两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目标,让他们各展所长。今年校级错别字改错比赛,我班获奖率最高。

三、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职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的沟通。要做到沟通,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既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教学参考》。同时,才可以按照大部分学生容易接受,小部分学生感到有点困难的标准去备课、授课。要做到“知彼”,必须课前多作调查、摸底,课后多注意信息收集,多和学生交流。

凡是来职中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初中常受老师的冷落,平时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第一堂语文课我不会给他们讲什么道理,而是要求学生先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或家庭成员,不管讲什么,只要表达清楚,语句通顺就行。通过自我介绍,以改变课堂呆板、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感到语文课的轻松感和趣味性,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景和氛围,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机制。有一次我了解到一些学生平时松散惯了,课后背书效率很差,有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约束,课后根本不会去背。

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计划,凡是要求背的内容我都放在课内完成,规定时间,比如五分钟背一首诗。有时个人与个人比赛,组与组比赛,男同学女同学比赛,虽然这费时间,但对他们习惯的养成很有好处。

四、把握尺度,落在实处

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还要在教材处理,重点、难点的把握上注意尺度,落在实处。所谓“实处”,就是让绝大部分学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掌握。这样使学生感到自己确实能学懂、学好。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具体可分三步实施: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动手运用。

第一步:感性认识。就是让学生多读课文,熟悉课文。做到学生不熟悉课文,教师不讲课。由于职中学生自学习惯比较差,自学能力比较弱,所以仅靠教师课前提一句要课外预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要求预习时,给他们一些思考题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在上课时检查验收。

第二步: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会水到渠成。 在记人叙事中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联想的作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中心。正因为学生头脑中有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理解。同时,在联想内容时,点拨一下本文作者联想的特点、联想的方法、联想的思路以及文章所揭示的中心。

第三步:让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去动手运用。这一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成讲读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自己完成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的学习。二是根据范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习作。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一、中学教学档案的特点

一是多样性特点。中学教学档案有很多种载体,大多以纸张为主,此外还有很多具备较高保存价值的实物,如照片、图表、录音带、幻灯片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教学档案反映出来,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资料信息,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工作,确保教学档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知识性特点。教学档案记录了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的过程与成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和经验,本身具有知识的属性,是学校日后开展教学、教研等活动的重要依据。

三是广泛性特点。教学档案涉及范围很广,产生渠道也多,比较分散。通常来说,教学档案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个方面。学校方面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安排表、课表、学籍管理规定等。教师方面主要有教案、教学进程计划表、学生成绩表、教研材料等。而学生方面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参加比赛活动情况等。

二、中学教学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学校通过制定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工作的效率。一是学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制定的规定与标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明确下来。二是制定完善的岗位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对于学校教学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等工作,应该安排专人负责,规定其具体的职责范围,确保权责明确。三是由于中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量较大,涉及事项众多,也比较复杂。学校除了要健全制度以后,还要采用其他管理方法,比如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能够主动做好工作,让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将更好地服务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

(二)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归档查档工作。开展中学档案管理工作时,应加强与各科教师的配合,确保归档和查档工作可以及时开展。因为教师处于学校教学工作的一线,他们掌握了第一手的教学档案,通过这些材料,能够将学校教学情况反映出来。学校要增强一线教师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的价值,能够主动将教学档案移交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这样教学档案才能及时归档,从而确保了学校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如教师可以提供讲稿、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等,可以将学校教学工作进展情况反映出来。对此,学校必须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切实加强对教学档案的管理,将教学档案在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提升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在中学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教学档案资料的数量与日俱增,大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档案管理方法,则很难满足现阶段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要求,不仅效率很低,也不利于教学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对此,学校领导与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转变理念,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提升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让教学档案得到有效的保存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档案资料的价值。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使用最新的信息系统,如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这样在检索与查询学校教学档案时,才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

(四)加强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他们提供学习先进档案管理知识的机会,并掌握各种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提升其业务能力。这样档案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从而更好地开展案卷整理、归档等工作,并提升编研质量。此外,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树立起超前意识,不断总结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规律,积极改善工作方法。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样在遇到问题后才有能力解决,从而为中学教学档案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