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就职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商管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46-03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的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随着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成为其职场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何面对新的要求,培养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来探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构问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
1.忽视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来看,重视专业技能(某一专业的业务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方面)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平衡事务的能力,缺乏受挫能力,缺乏变通能力,影响了人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强化,环境适应性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变通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各高校来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过低。以我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学时仅占课程结构的5%。这种课程结构的设置导致学生缺乏对实践问题的了解和把握,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与就职的企业单位需求形成差距;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套,更新慢,跟不上现实的步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教师资源的匮乏,大多数教师是学院派老师,缺乏一线的企业实践经历,也缺乏企业实训的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导致所授知识与企业现实严重脱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
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主要用PPT来进行教学,一般是老师在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各行其事。如今,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如何吸引学生,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已成为一个难题,教师就必须要思考新的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的一个途径。
4.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生不爱学习专业课程,主要表现在旷课,上课不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学生不会特别关心课程的进度和授课效果,更多的同学关心考试前老师是否会划范围,考试后老师是否会抓人。个别老师关心的也是学生的成绩如何,成绩的考核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不是关注本门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这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无效性。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变革,构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整个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本专业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工商管理专业是个很宽泛的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岗位很多,例如可以从事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及其他,也可以在任何行业就职,因为管理是无所不在的,要清楚基本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还要明确核心能力的作用,如何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贯穿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改革思路如下。
1.对初入职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刚刚步入社会求职的学生,可以从职业核心能力及岗位作业能力两方面来做分析。经调研可知,企业更看重的不是专业技能所体现的岗位作业能力,而是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品德,诸如诚信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能力层面的要求;至于岗位作业能力方面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初入职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涉及到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其能力要胜任基本岗位要求。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和方法。首先要清楚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这依托对该专业所从事工作领域的把握和分析。为了传播核心能力思想,需要向学生介绍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测评体系,鼓励学生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测评考试,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相关证书,提升就业实力;在教师中宣传和普及核心能力的概念,明确核心能力的构建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和关键作用,鼓励教师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师资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开展教学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校际交流与学习,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改革。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的开发
为了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充分把握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和培养途径,要开发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既具备了职业核心能力,又具备了本专业所需要的从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开发着眼于两大课程体系、三方面能力来进行。即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实训体系两大体系,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三大能力。
1.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课程体系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一要分析课程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者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能力;最后根据上述要求,设置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实训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要着眼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要着眼岗位技能的培训。
2.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理论课程体系着眼于以下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会归纳、推理、分析等科学的方法。主要开设思想品德修养、哲学、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为必修课,其他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程,设立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训练是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员的最基本的规格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围绕着不同岗位开设不同的课程。财务方向,有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税法等;营销方向,有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渠道、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服务营销等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融入每门专业课中,每门课程都要按照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体验核心能力的作用。
3.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包含如下三部分内容。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以体验式的情境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处事之道。主要包括户外拓展训练、心灵之旅等项目。专业实习训练: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实习训练设计了专业实习、创业训练、ERP沙盘模拟、毕业实习等环节,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实践基础。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实训、与人交往能力实训这两部分的内容。自主学习能力实训是希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人交往能力实训是希望提高学生的情商,这两项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活动中体验职业社会能力(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的具体应用。
综上所述,希望本文所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爱花,张兵.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概念体系改革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1,(4):149-150.
[2]韩凤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师,2011,(01):156-157.
[3]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01).
关键词:工商管理 大学毕业生 就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35-02
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受经济发展减缓及新劳动法颁布实施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明显下降,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毕业学生、高等院校及学生家庭多方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企业或者找到企业通过试用后不被留用再度退回人才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及技能,对大学毕业生报以失望的态度,归结其原因之一是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同时学校按照传统讲授理论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了企业希望他们具备的技能,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
通过调查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其二,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是众多提高就业率方案中一个可操作性极强且效果良好的办法。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缓解工商管理类毕业学生与社会企业供求双方脱轨的矛盾,通过对学生就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可以推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本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通过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和提高的。从长期看可以通过校企沟通令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从短期看,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的专业训练,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前做好学生择业就职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地找到较适应的工作,同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达到岗位相关要求,降低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失业率。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有大量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有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完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就业技能实训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新的尝试,改变学校只做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播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使教师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应该关注教研科研内容与社会的衔接,相关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创造广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了解企业需求,达到校企联合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上岗就业,实现学校提高就业率、学生找到适合工作、企业找到合适员工的多重目的,进而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6.推行职业规划思想。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的学习及自我设计,令学生及早的通过自我认知,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及早着手进入职场的准备。
二、就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1.通过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
2.通过外联调查明确社会上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及素质要求。
3.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演练,办公设备实际操作,办公公文实际撰写等实践活动,增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4.通过外联搭建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毕业生创建更多的实习基地及实习岗位,进而建立毕业生输送渠道。
5.培养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技能培训的实施
就业技能培训共分为六个阶段加以实施,如下表:
1.第一阶段:调查阶段。此阶段是培训实施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正确实施是保证以下阶段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方面的需求,就业困惑。
2.第二阶段:职业规划阶段。(1)认识自我。运用相关测评技术及测评软件,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学生的性格和职业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性格测试、自我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自身大致的择业方向和发展方向。学生测评后要完成《自我测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性格、职业兴趣、今后的择业方向、拟求职的岗位,大体规划个人的近期目标。。(2)认识职场。采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的名称、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等。明确企业看中、关注员工的哪些素质、这些素质所占的权重。
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通过调查、讨论,形成《目标职业调查报告》。比较自己目前所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目标素质、技能的差距,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3.第三阶段:就业指导阶段。(1)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国家及地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的搜集、(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5页)查询办法;教授解读就业信息中的内涵;主要大城市的就业渠道;就业当年人力资源需求多的行业、城市等。(2)简历制作。主要介绍简历的格式、内容以及送达方式。(3)面试。主要介绍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礼仪、面试应答等;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应聘心理素质及语言应答技能。
4.第四阶段:职场基本技能实训阶段。(1)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会运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文档的使用、PPT的制作。(2)基本公文写作。学习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基本公文的写作。以学生亲自写作练习为主。(3)商务专项文件起草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标书的撰写(主要是商务标部分的写作)、商业策划书写作、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商业合同的起草与签订。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商务专项文件的格式、内容,并根据案例要求进行相关文件的起草练习。
5.第五阶段:培训考核阶段。(1)校外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以报告的形式描述招聘会的参与过程,说明相关信息,总结自身应聘过程中的优缺点。(2)培训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培训总结报告,分析自己在培训各个环节的所感所获,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明确解决方案。提出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培训。
6.第六阶段:个人咨询阶段。这个环节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择业、就业等方面所持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个体咨询,咨询过程中老师将单独为学社生进行解答或问题疏导。
四、培训效果总结
1.通过对受训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培训的效果。其中认为培训使自己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的学生占80%,认为通过培训更多地了解了行业和职业的占90%,增加面试信心的学生占91%,能够掌握现代办公设备运用的达到95%,学会基本公文写作的占65%,学会商务专项文件起草的占30%,希望增加模拟面试次数和时间的学生占80%,希望增加个人咨询的学生占70%,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仅占3%。当然,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学生走向职场时,社会的真正考验。
2.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通过外联工作,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对创建实习基地奠定了基础。
3.通过就业技能培养工作的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的接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通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设计、实施、总结,对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有利于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培训不仅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前对社会行业,相应工作岗位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掌握了应聘择业技能技巧,提高就业自信及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的影响力及美誉度都有所增加,同时也培养了双师型教师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海棠.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蒋天颖,程聪.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EB/OL].省略,2009.1.23
关键词:可雇佣性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对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光是在独立学院中,就有134所学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多地强调理论与书本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等,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感觉就业好像万金油,只能被动求职。因此,必须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导向,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特点
大学与社会非常密切,鉴别大学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其能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并与之相适应的专门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能够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这些既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智能水平,又能把所学知识和技术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广大企业所需要的,也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能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行业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靠纸上谈兵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要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同时行业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单靠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讲解是完全不够的,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有效地培养综合能力。
(二)能力导向性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不局限于为某个具体职业或职业技能做培训。
一方面,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以行业要求为本,其知识结构应该既具有学科的基础理论,又有属于行业的普遍适用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行业中不同岗位或单位的个性。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必定要开设一些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握工商业管理的普遍规律,能够到各个不同的单位就职;同时要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使学生能把握行业的特殊规律,处理不同行业的一些特殊事物,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不应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行业的最新发展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行业适应性和创造力,能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
基于上述两个特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适应企业雇佣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它的培养应该由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由着重输入知识转向如何运用知识,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总结为培养学生的变化适应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大量信息的能力、掌握语言技巧、批判性阅读能力、有效的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正如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发表的《学院:美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中指出:“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
二、可雇用性人才培养逻辑的思考
(一)可雇用性的人才培养逻辑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可雇佣性就已经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被广泛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可雇用性的概念,并指出它的主要内涵是:要想被人雇佣,就得创造被雇佣的条件(能力)。希拉吉和波拉德(1998)在为英国教育与技能部(DFES)所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可雇用性涉及三个方面的能力:获得最初的职业,保持职业,必要时获得新的职业。2002年,DFES在其报告中将可雇用性及其开发确定为其战略导向的核心,并将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界定为:帮助大学生提高较高层次的能力和技能,以提高长期的可雇用性。因此,可雇用性的人才培养逻辑适合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二)可雇佣性能力的构成
国外的研究者对可雇佣性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8年,美国Michigan州出版了关于职业与可就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包括应用学术知识的能力、职业生涯策划、发展和陈述信息的能力等十个方面的标准。米切尔(Mitchell. A)则认为可雇佣性能力包括:智能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经营和创业能力、多元技术技能。
约科等提出的USEM模型则将可雇佣性分成了四个部分,即: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表现为自信心)、元认知(Meta-cognition)。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可雇佣性能力分成四个部分:知识:更强调专业相关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听、说、读、写等能力;高层次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基于可雇用性视角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人才培养观念的改变
可雇佣性人才培养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转变,意味着高等教育应由过去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以对规定目的的达成情况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可雇佣性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学生能力以及创造理念的开发,承认人才培养具有无限的可开发性、可塑性以及多样化和差异化。这将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由此,高校应广泛地利用与优化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与途径,形成可以拓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尽可能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融合
就业技能包括两大类型的技能:一是专业技能,这是个人进入某个行业、从事某项职业的基础,也是高校普遍重视的;二是通用能力,这是可雇用性概念尤为强调的,它包括个人向潜在的雇主展示自己的人力资本储备,在工作中运用和部署自己的人力资本的技能。由于中国的学生在读大学之前普遍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写作和阅读的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传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写作技巧的培养和锻炼,而这样做的弊端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往往会出现类似论文结构不合理、词不达意等诸多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密西根州一个研究小组对该州所有行业各种工作都需要的基本技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理论知识、个体管理和团队合作三种类型的26种技能,并请2500名密西根的雇主对其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个体管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大于理论知识。应该说,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都很重要,一个求职者如果只具备专业技能,而不具备通用能力,很难顺利地开展工作;如果一个求职者只具备通用能力,而自身的专业技能储备不足,那么他的通用能力作用的发挥也缺乏基础,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合适的做法。因此应该在继续坚持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
(三)整合课程体系,将可雇佣性融入课程
研究表明:“可雇佣性教育应该整合入课程中,否则就业能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可雇佣性人才培养要求摒弃过去那种口袋式的学习模式,而代之以一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基于行动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传统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这并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个独立的课程,而是要将各种关键能力整合到课程体系当中。国外对此作了不少研究和实践。如瓦伦(Warren, D, 2002)将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的形式分为三种:独立式、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独立式是指可雇佣性培养作为正规教学的补充,比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半整合式包括在特定的课程学习中增加工作经历等;整合式采用基于工作和学习设置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工商管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专业或情景也要求采用不同的融入形式。比如导游、会展等专业采用整合式更为有效,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独立式和半整合式的融入模式更适应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与需要。可以针对企业提出的基本技能、高层次技能以及人际团队技能,将其嵌入课程,注重让学生“知道怎样”而不是“知道什么”,重视学习发生的过程。
(四)创新实践环节,开展大学生企业精神培养实验、“三明治课程”等改革活动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将课程教学与实践分别进行,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安排一定的实习或者课程设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便于学校安排进程,但是不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利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英国,有不少学生选择“三明治”课程。学生在大三带薪工作一年,工作结果计入学分。好处在于学生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最后一年的课程学习中,做出更好地职业选择。对于目前大部分中国高校而言,完整的一年工作经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考虑在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学习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可以由在校学习和课程相关实习两部分组成,实习可以是一次性完成,也可以是分两次完成。
此外,开展大学生企业精神培养,对提高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尤为重要。这包括三个方面:企业家能力;个人效率;可迁移技能,即人们在范围广阔的任务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一般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积极与地方用人单位联系,为学生提供在工作中从事真实课题的机会;通过设计活动训练学生发展企业的精神技能;鼓励学生创业;提倡小组课题工作,相应减少书面形式的作业,发展就业非常重视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开放式、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必须将各项可雇佣性能力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等。比如英国的Loton大学,针对信息的检索和处理、信息的交流和陈述、计划和问题处理、社交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方式,学生则建立了一个意识,即自己是一个知识应用者而不仅仅是知识吸收者,从而在整个学校培养了一种创新和主动的风气。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开放式的网络教学,这不是简单的课件、作业上网,而是利用网络资源,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完全采用“互动式”,充分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管理思维,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性的思考,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赵颖,郝德永.可雇佣性: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2]汪霞,崔映芬.将学生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英国经验 [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3]宋国学.英国高校可雇佣性开发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4]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5]Mehrens, W. Michigan Employability Skill Employer Survey. Technical Report[R].East Lansing, MI: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89.
[6]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评述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关键词:卷烟违法行政 移送 工商行政部门 合作
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联合行动机制,除了平时的联合执法巡查外,还有很重要一环便是涉烟案件的移送。卷烟行政案件向工商移送,其中又分为两大方面。
一、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户售假案件的移送。
现时,社会环境复杂,社会经营活动更是紧紧围绕经济主题,在卷烟经营中,不法分子为牟取高额经济收入,不惜以身试法,利用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制售假冒卷烟。在日常的查处到的假烟案件中大多为售假行为,而通过法律法规教育违法经营者,或者烟草部门通过行政处罚,都不能压下售假烟行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的成本过低,而售假烟得到的利润很高,烟草部门的处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尚未能真正的伤其筋骨,处罚过后,售假分子又继续经营假冒卷烟危害卷烟市场。为严厉打击该售假行为,进一步提升卷烟市场净化,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需要烟草与工商两部门紧密合作,进行假冒卷烟案件的移送。
笔者认为,案件移送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案件的移送时间。通常,案件是否移送,需要在卷烟鉴定报告结果出来后,由机关负责人审批后决定移送。这是首先一步,只能由权威机构出具假冒卷烟的鉴定结论,案件才有移送的价值。
2.在填写移送函中,需注明卷烟的移送数量。烟草部门移送卷烟类案件时,在移送的材料中通常包括现场检查笔录、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烟草鉴定报告、移送财物清单等,随这些材料一并移送的还有涉案卷烟。在通常情况下,工商机关接收涉案卷烟数量与烟草部门现场检查先行登记保存的卷烟数量并不一致,这是因为烟草部门在对涉案卷烟先行登记保存后还要进行鉴定,导致部分涉案卷烟消耗。烟草部门应对移送的涉案卷烟数量仔细核对,确保移送数量准确,并由烟草部门在相关移送文书上签名盖章予以确认,并注明移送卷烟数量与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中数量不一致的原因。
3.由工商部门填写接收回执并盖章。这是案件移送完成的凭证,烟草部门务必取回。其中要注意日期,要在移交三日内完成。
4.如先行登记的卷烟中有真有假,就需要与工商部门协商如何移送,因为这关系到后续的处理。一般来说,案件中的卷烟要全部移交,但如果工商另有要求,只移其中的假烟的话,真烟就应按工商另行返还当事人。要注意真烟的返还日期。
二、无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户(简称无证户)售假案件的移送。
烟草无证经营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始终掣肘着烟草行业的发展。无证经营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到国家的税收能否达到最大化的目标,关系到烟草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关系到打击制售假烟网络能否全面深入展开。因此,烟草无证经营成为当前全国烟草行业打击的重点。
笔者认为,无证经营的存在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法律根源。
第一,从无证经营行为产生的经济根源来看,就是国家财政收入这条“大河”与个人收入这条“小河”之间存在断层。
第二,从无证经营行为产生的社会根源来看,作为烟草专卖品经营者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群体,始终存在着一种社会从众心理。笔者曾经做过相关调研,如果一条街道上有一家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的卷烟零售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在该条街道上出现至少3~5家类似情况的经营户。
第三,从无证经营行为产生的法律根源来看,法律存在着滞后性。
目前来看,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于解决无证经营存在思路不清晰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无证经营问题的基本取向应从以下几个方向予以考虑。
取向一:从纵向上看,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到底有多大?
笔者认为,对于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既不要人为缩小也不能夸大。烟草专卖局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每一项职权,开发每一条烟草专卖法及规范性文件的使用价值,从打击假、私卷烟入手,对无证经营行为开展日常检查。笔者认为,
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烟草专卖局到底有没有权力检查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经营行为?笔者认为,烟草专卖局有这种权力。烟草专卖局主管本辖区的涉烟工作,这是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是责无旁贷的。
第二个问题,如果烟草专卖局有检查权,其内部职能应如何划分?笔者认为,市场监管员应着重于对无证经营行为的日常监管,办理无证经营非法生产烟草专卖品和走私卷烟的行为,从内部监管角度追溯无证经营真品卷烟的来源、做好案件移送工作;市场稽查员则应侧重于收集无证经营卷烟的各类线索信息,摸排重大案件嫌疑人,办理特大无证经营案件。
取向二:从横向上看,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和哪些部门、怎样开展联合执法?
笔者认为,应建立一个长期移送机制。对于尚未达到刑事的案件,需要与工商管理部门签定移送工作机制,才能更好地打击无证经营。
接下来,要深化掌握案件移送工作机制。一是深化研究案件移送工作的“度”,应当着重研究哪些案件必须移送,哪些案件不必移送,应当明确案件移送的具体标准;二是深化研究案件移送工作的“载体”,主要解决配套的流程和每一流程的配套文书。并且要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署无证经营率工作议定书,将之作为烟草专卖局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的通用指标。
总之,烟草部门执法离不开工商部门的紧密配合,做好售假案件和无证经营案件的移送工作,为的是更好地打击售假和无证经营,共同维护好烟草市场。
参考文献:
[1] 何加平 曾 强 《办理烟草部门移送卷烟类案件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工商报-第3版各版要闻
[2] 刘强 《工商移送案件的注意事项》
【关键字】ABC法;物资管理;库存物资
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不确定的气候或其它原因引起的需求变化是无法预测的,为确保施工进度,适量库存的保持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库存物资管理好,并把库存量控制在最佳数量,尽可能地获得最优的保障供给,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
1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库存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独有的生产特性使得其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并不规律,而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材料库存把握不好,过多或过少,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占用企业大量资金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是大量的,而资金等资源是稀缺的,根据经济学的知识,资金流动速度越快,增值就越多,资金要实现增值必须在市场中流动起来。而过多的库存会使资金流动趋向停滞,占用过多资金,资金变为死钱。就现状而言,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都不是很快。
1.2 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
库存成本包括储藏保管费、保险费、占用资金的利息、库存物品价值损失费等,主要是企业为维持库存所花费的成本,显然,库存成本随着原材料库存量的增加而逐步加大,同时,库存增加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人员和仓储设备的同步增加,必然带来新的企业的管理成本。
1.3 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被掩盖,影响企业效益
库存可能会掩盖企业计划安排不当,供应商的供应质量、交货不及时,生产控制不健全等问题,从而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无法提高。企业对库存量需求的目的,是为了迅速补给建筑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原材料短缺,可是如果企业库存量过少,那么企业会发生经常性的进行库存补充活动而导致的采购成本等费用,这些是由于维持库存而新增的管理费用和库存成本之外的运营成本,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在ABC管理法基础上对库存物资管理办法的创新
2.1 传统的库存物资管理办法――ABC管理法
ABC管理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如下:资金占用与库存量之间有种规律,即大多数库存价值便宜,占用少部分的库存资金;相反,少数库存量小但价值大,占用大部分的库存资金。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把物资按占用资金的大小和品种进行分类,再按各类物资重要程度不同分别控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因此,ABC管理法根据占用资金比重与库存种类数量之间的关系,将库存分为A、B、C三类,并根据其特点不同分别采取管理办法。ABC管理法中,A类物资是指实物量少、品种少但价值高的物资,其实物量不超过20%而成本金额占到70%, C类物资是指实物量多、品种多而价值低的物资,其实物量大于或将近50%而成本金额约占10%, B类物资的价值在A类、C类物资之间,其实物量小于或等于30%而成本金额约占20%。A、B、C三类物资因其重要程度不同要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A类物资应投入最多的资源和精力进行严格重点的控制,一般需要采用其他有效的订购策略和方法进行管理,减少储备库存,尽可能降低采购量。B类物资需要选择补充库存策略进行控制,管理可适当宽松一些。C类物资可适当提高保险储备量、加大订购批量、采用定量库存进行简单控制,管理稍加注意即可,以减少日常的管理工作。
2.2 对传统ABC管理法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采用ABC分类法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它进行分类的基础仅靠物资价值,因此物资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度、紧迫性等情况都无法反映,也不太容易感知其在供应市场上获得的难易程度,而这些问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供应管理策略的制定。比如,某一建筑原材料,在市场上属于短缺物质,虽然其价值也许并不高,按ABC分类法只能属于C类物资,但是在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中就应该放在较重要的地位;有些物资在市场上很容易得到,虽然价值很高,企业的需要量也很大,但由于其采购周期很短,就应该采取较简单的管理方法,以节省成本。
因此,鉴于ABC管理法的缺点,建筑施工企业制定物资管理策略的重要依据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供应市场复杂度的判别,一是对物资本身重要性的判别。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同时参照ABC分类法的原理,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考虑把各种建筑施工材料分成ABCD四大类。A―战略性物资:市场的供应纷繁复杂,但是它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其获得难度也较高,这类物资对企业而言具有极强的战略性意义。其特点是本身具有高昂的价值,而市场上合格供应商并不占多数,采购量大,企业要想改为自制或想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更多选择并非易事,其质量的优劣对企业生产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此类战略性物资的供应,首先,企业要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式的关系,要尽可能地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和详细的需求预测及市场调查。同时,由于供应有一定的风险系数,还必须保证一定的安全库存量。B―重要物资:重要物资的基本特点是本身价值昂贵,库存占用资金大,但供应市场较为充足,因此,这类物资管理的基本策略是要在库存管理上多下工夫,尽量减少总库存量,应该致力于总成本最小,企业与供应商保持一般合作关系即可,没有必要在与供应商建立密切关系上花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可能建立采购优势地位。C―瓶颈物资:该类物资供应很不可靠,供应市场比较复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并不高,从而成为企业的瓶颈性物资。瓶颈物资的基本特点是获取这种物资有一定难度,在采购和库存策略方面需采用较大的订购批量,设置较高的安全库存,还应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考虑替代方案,并预先制定备用计划。但是这种物资本身的价值可能不太昂贵,例如由于与供应商的距离较远或难以找到合格的供应商,或缺乏可靠的运输保障等原因。因此应根据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选择这类物资的供应商,对于占优势地位的供应商,要致力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物资供应质量有问题的供应商,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改进等。D―一般物资:一般物资的基本特点是小件物资,往往种类繁多,能够占到企业全部采购种类的一半以上,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是很高,本身价值不高,同时又容易获得,因此对于这类物资,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应致力于标准化,以减少物资的种类。在库存管理上可以采用经济批量等优化方法,基本管理策略应是致力于管理成本最小化,并尽量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业务效率。总之,创新形式的ABCD分类方法虽然需要有大量、详细的采购物资信息和供应商信息作为基础,但却能更好的指导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供应商档案和物资档案。
参考文献:
[1]刘辉. 企业物资分类与采购策略的优化[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01) .
[2]张旭凤. 应急物资分类体系及采购战略分析[J]. 中国市场, 2007, (32) .
[3]彭文同,马超. 关于大中型工业企业库存物资分类的探讨[J]. 价值工程, 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