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研发

校本课程研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研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研发

校本课程研发范文第1篇

一、 课程研发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教师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课程研发是非常高深的科研项目,一线教师不能胜任。然而,实际上,课程就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之中。只要我们身处教育生活之中,就完全可以研发课程。为此,我们不应对课程研发敬而远之,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早就存在,并不神秘。中国农耕时代的私塾教师就有很强的课程领导力,他们可以自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出很强的原始课程领导力。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教材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经历的一个个课程,在他们的脚下铺就了一条幸福的成长之路,每一个路口都有不同的风景,吸引着师生继续探寻。

研发卓越课程,也是教师自身多元发展的需求。研发卓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教师不断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课程之中,入境、入情、入理,将体验变为生命的碰撞,师生彼此的启迪,从而教学相长。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卷入这场运动中,在课程研发的征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书写新教育的生命传奇。

二、 课程研发的丰富性

新教育实验提出,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开发,说到底就是师生们对自我的开发,对资源的开发。晨诵可以成为课程,班会可以成为课程,考试也可以成为课程,泥塑、书法、轮滑、跳绳、舞蹈、烹饪、节日、书本剧等等,只要我们带着明确的目的,自觉地去设计,去应对,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作为课程来开发。我们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建构了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如《听读绘说》课程,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发掘绘本中的读写点,模仿迁移运用绘本中的语言、句式和篇章结构,和孩子一起快乐地阅读、绘画、写话。《课本剧》也可以成为课程。我们学校的阳光剧社发挥师生合力,共读经典书籍,共同创作、改编、表演经典书本剧。《彩泥》课程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孩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他们充分感受泥塑世界的无限创意。《海门山歌》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了解海门山歌音乐唱腔的独特风格,使每个孩子都能自豪地演唱海门山歌。《花样跳绳》课程融入传统游戏的元素,以“基本动作水平考级、

团体绳操、特色游戏”三大方面构建完整的课程框架。

这些课程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又彼此交织、互相渗透,形成了我们的校本课程体系构架,让师生的生命体验不断被丰富,不停被激发,变得丰盈而美丽。

三、 课程研发的选择性

课程越是“选择的”,就越显现出“个性”,学生个人的潜质就越能释放出来。在“选择的”课程制度下,学生在自己潜质基础上的发展以及他们摆脱平庸、脱颖而出的机会,都将远远大于同一型课程制度下的学生。

我校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了思想品德、体育、艺术、智力、技术五大类型、30多个项目、50多个社团。丰富的课程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选到促进自己潜力最佳发展的课程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自主选择参加的社团,完全做到了“我的课程我做主!”

四、 课程研发的参与性

教师是课程研发的主体,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具有“我就是课程”的胸怀和气魄,认真地开掘资源,理解学生,积极地整合课程资源,用心地从一个个小的课程创造、一次次小的课程改进开始,把自己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课程研发的重任。

学校在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不能把学生置于局外。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程,才能筛选出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课程资源,才能研发出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课程。所以,不要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专家的专利、教师的专利,学生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往往超出教育的预料,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研发中来,自主选定上课内容,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成为课程的领导者。

家长也是不容忽视的独特课程资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论其受教育程度如何,父母的志趣爱好、情感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他们人数众多,分布于各行各业,他们所具有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力量难以具备的。我们学校根据家长的特殊优势,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参与学生课程的设计、监督、评价与建议,为课程研发引入了勃勃生机。

研发卓越课程是我们的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命朝向,一个未来期待,一个庄严承诺。它蕴含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只要行动,就能唤醒;坚持行动,就有奇迹。

总体而论,我们学校的研发卓越课程行动具有这样三个鲜明的特点:

行动(一):给每门课程一个完美的规划

所谓“规划”,就是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每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规划,给老师一条“线”,老师们会做得更完美;给孩子一条“道”,孩子们会走得更精彩。

案例:葵花节

2010年,我们规划每年都将举办一个隆重的葵花节,以此来进一步推进阳光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规划,分三个步骤去实施。

【启动】 上学期,在后操场开辟了一块种植基地,组织学生亲手种上葵花,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责任田,由学生负责培植。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习种植葵花的方法,了解葵花的生长规律,观察葵花的生长变化,写好观察日记;阅读关于葵花的诗歌、散文,自主创编诗歌;欣赏葵花的名画、音乐;拍摄葵花的照片;研究葵花花盘为什么围着太阳转,挖掘葵花的精神内涵,完成《葵花・太阳》的活动手册。

【展示】 六月,朵朵葵花向阳盛开,种植基地将化为一片金色的海洋。学校举办一个葵花文化展示会,用金色的葵花扮靓童年的舞台:葵花诗歌诵、葵花形象秀、葵花时装表演、“我是一朵向日葵”才艺展示……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展示活动中诠释葵花的精神内涵,大胆自信地展现阳光少年的风采。

【延伸】 下学期,在葵花收获的季节,学校将进一步开展后续活动,组织学生共享丰收的喜悦,品尝葵花籽、用葵花籽拼贴、了解葵花籽的用途,让葵花的形象、葵花的精神根植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当然,规划只是一个初步的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课程的开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时需要必要的调整与修正。

行动(二):给每门课程一个扎实的行走

如果说完美的规划是课程实施的前提,那么扎实的行走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一门课程就是一段旅程,只有让孩子们经历每个课程的每一次穿越,才能把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完全统一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

案例: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所以,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为抓手,通过大单元主题实践活动,重拾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1.文化阅读──点亮心灯

我国的传统节日从远古发展过来,流传至今,清晰地凸现了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以及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们组织学生搜集节日的传说、节日风俗习惯、地方风土人情、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等知识内容,整理成阅读手册进行阅读。通过文化阅读这个窗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拉近了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的距离。端午节吃粽子,会让学生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之余,学生体会到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含义……学生在阅读中传承着节日文化,他们收获着,快乐着。

2.学科渗透──积淀底蕴

结合每个传统节日的单元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学校的所有任课老师齐动员,纷纷开发了相应的学科课程。例如,中秋节:语文课学习《嫦娥奔月》的故事,了解中秋节的来历,诵读描写月亮的诗词歌赋;美术课上组织学生设计月饼及包装;科学课上引导学生探究月亮阴晴圆缺的秘密……

3.实践体验──感悟内涵

2013年是蛇年,我们学校一改以往的传统活动模式,以“蛇文化开启新年第一课”。年前,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分别编制了《金蛇舞新春》活动指导用书,学生们利用寒假,通过搜集有关蛇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图片、音乐、蛇制品,读一读关于蛇的故事,设计蛇年吉祥物等活动,感受“蛇文化”的丰富多彩。

新年第一课,老师们精心设计了隆重的蛇文化展示活动:“金蛇形象秀”让每一位学生动手又动脑,染纸、剪纸、泥塑、儿童画、头饰设计……蛇宝宝的形象在学生的创造性设计下灵动起来。“蛇之最猜猜猜”让学生走进神秘的蛇世界,对蛇的外形、种类、生活习性、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蛇语大闯关”设计了一个个有趣的过关游戏,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游戏中积累了大量关于蛇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蛇故事分享会”中,学生走上讲台,自信、响亮地讲述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金蛇记”为学生搭建了辩论的舞台。在许多故事里“蛇”往往代表着阴险、狡诈、恶毒,学生们用生动的演讲,展示了蛇也有着善良的一面。一场场唇枪舌剑,一次次针锋相对,终于让“蛇”沉冤昭雪,演绎出了春节别样的精彩。

4.交流评价──升华情感

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在一次次的跋涉中坚定前行,开发一个个精品课程,滋养着一朵朵稚嫩的小花。

活动中,我们建立了全面完整的活动档案,把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有关数据、撰写的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以成果交流会、主题小报、展板、体验文章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这样的评价机制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真正立足于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幸福成长。

行动(三):给每门课程一个隆重的庆典

“只要上路,就有庆典”,这是新教育的行动口号。作为一门课程,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课程回顾,给学生一个朴素隆重的庆典,综合梳理课程收获,再一次共同见证穿越课程的历程。这一切闪亮的记忆,如成长了一季的树叶,最终都将落叶归根。

案例:“七星阳光”学生颁奖庆典

我们研发《七星阳光学生成长手册》,从唱好歌、写好字、画好画、爱读书、会运动、讲卫生、善竞争七个方面,以学生自己、学生同伴、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为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地评价。它立足基础,将评价扎根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每天都有目标,每天都有期待,每天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颁奖庆典成为孩子期盼的欢乐节日。每个期末,每个年级都会隆重举行“星级阳光学生展示颁奖庆典”,千余名家长应邀走进学校,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和走过的历程。

学生获得的“星级”不同,有七星的、六星的、甚至三星的。但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着收获的喜悦,每一位家长都异常激动。一张张“阳光证书”代表着孩子们付出的努力,一句句由老师自己书写的颁奖词更是浓缩了平日的无数细节,每一位同学都被由衷地感动。孩子们在用歌声、舞姿、朗诵等形式向获得“七星阳光少年”的同学表示祝贺的同时,也为自己一学期来的努力鼓劲儿、加油。

庆典的最后环节,孩子们会怀着赤诚的心,在粉红色的心愿卡上许下最美的愿望,还邀请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写下最美的祝福语!小小心愿卡贴到班级树上,时刻激励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奋发努力,期待美梦成真。

“星级阳光学生”颁奖庆典既是一段历程的结束,又是新的旅程的开始,我们用庆典仪式点燃孩子们一个个金色的梦。

校本课程研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 策略研究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

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师结合现有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者重点的知识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课程是面向大众学生的,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化学校本课程的研发接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更接近当地的生活,我们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时,应该将化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趋于开放性。我们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虽然没有国家课程系统和完整,但是它拥有自己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正是这两个特点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趋于个性化。研发化学校本课程,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研发,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化学校本课程还应该体现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校际之间的合作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利用资源互补,共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整合两所学校的优势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既然是两所学校共同开发,那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应该比较接近,区域跨度较小。

2.专家和学校合作开发模式。一方面,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是重要的实践基地。而课程开发也是理论和开发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整体水平。

3.领导和教师合作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领导熟知学校的教学理念,熟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对学习从宏观上有个整体把握;教师则对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这两种力量有效结合,就会发挥出“1+1>2”的成效。

四、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课程整合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从纵向上,它要求各个年级之间合作,避免各个年级的课程有重合,并且要做好化学校本课程在各个年级的衔接。从横向上,它要求各个学校之间进行合作,避免与国家课程的重合,并且做好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对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完成对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2.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与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讨论形成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3.以课题为依托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更着重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研究课题为依托,通过建立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化学校本课程。这与国家课程的章节不同,国家课程重视的是知识点,而这种方式形成的校本课程重视的系统性,在学生头脑中会建立化学学科的整体观念。这种以课题为依托形成的化学校本课程就需要与教研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共同探讨,确保每个课题的有效性。

3.不断完善,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化学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校本课程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总结出优缺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并及时更正,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犹如两翼,一个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只有两翼共同发展,才能飞得更高。由此可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邓纯仁.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金红.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校本课程研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指出,在国际上对校本课程的出现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很悠久。有多久的学校教育历史,就有多久的校本课程历史,在古时候学校里面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开设的,也就是校本课程;第二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进行课程开发,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家长及社会人士一起参与课程计划的活动;第三种观点认为,在1973年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校本课程的概念才首次提出。

二、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性”不够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脱离实际:首先,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过分依赖于课程专家,虽然课程专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力求在课程中体现职业实际的需要,但是由于角色限制,校本课程开发过分偏重学科知识,内容脱离现实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没有工作经验,而是从普通高校直接引入,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过多依靠以前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没有考虑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学校本身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故而比较理想化和理论化。

(二)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进度不快

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双方利益得到保证为前提的。企业一直以短期盈利最高为宗旨,他们对于效益和效率是最看重的,在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如果学校不能给企业带来短期预期的效果,校企合作就会大打折扣。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对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是最看重的,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这也与企业的宗旨相背,导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投入不够,致使校本课程开发进程缓慢。

(三)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工作难协调

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因此专门人员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投入度直接影响到校本课程的进程和实效性。就目前来看一般由高职教育界的课程专家承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的监督和指导,但是,这些课程专家不仅仅有大量的研发工作,还有很多职务工作,所以,他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能否投入全部精力,我们要打个问号。那么企业的专家和学校的教师是否合适承担这样的任务呢?企业的专家具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但是在教学方面却很弱,不了解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能力,他们工作也比较忙,不能每时每刻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教师相对于企业专家而言,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可是缺乏实践能力,无法合理分析目前岗位的要求和需要,如果由学校教师承担,就无法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所以,如何合理运用资源,合理分配管理工作是个难题。

(四)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制度

校企合作如果能够长期有效合作,不但能够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不断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对学校和企业都是持续的“盈利”。但是目前校企合作关系能够长期保持的却很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制度。中国的经济虽然还是保持高位增长,但是目前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国家无法对校企合作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的长期关系就难以用政策来推动和发展,而国内企业一般都是随着政策走的,由于没有明确的保障政策的支持,企业不会投入过多,也无法和学校长期持续合作下去。如果教师不能和企业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一旦遇到具体的问题和事项,就会因为合作问题的不明确导致合作无法进行下去,刚刚和企业建立的关系就会中止。

三、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企业专家动手能力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师和企业专家双方经过合作,能够弥补教师实践性的不足,让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应该积极和企业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以符合对应工作岗位的标准。高职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合作,可发挥双方各自领域的特长,优势互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学习的动机和能力,让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所对应的岗位要求,提高职业能力。

(三)促进学校和企业双方共赢

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对于企业目前岗位需要的知识要求、技术要求能有最直接的了解。学校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加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学校课程做出一定的修改和调整。这种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主,课程改革为辅的模式必将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从事工作之前获得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但能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和用人标准,稳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还能为日后到企业工作提前做准备打好基础。校企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的目标。

企业通过和高职院校的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和学校共同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不但可以招聘到适合的人才,减少对员工培训的时间和费用,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将用工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为人才储备搭建良好的平台,也为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校企双方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共赢。

(四)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互补

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概括来说就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部分教师长年从事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加上自己的努力探索研究,成为本领域内的专家。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就可以请教师一起研究解决。高职院校也可以把企业的一些项目资源融合到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结合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个人能力整合成为校本课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高职学校还可以通过和企业的合作交流,邀请企业专家到高职院校任教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还对高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也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订单等模式,充分满足企业对利益的追求,长期和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高职教师激励机制

1.精神层面的激励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刚开始阶段,高职教师一般会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参与过校本课程的决策问题,无法将自己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融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学校和企业的决策者应该及时发现并且赋予教师这种权利,并采取各种措施在精神上不断激励教师,这样教师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并且将这种动力贯穿校本课程开发始终。

2.物质层面的激励

虽然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激发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的动力和热情,但是作用还是有限的。受到目前社会风气和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或多或少会思考各种现实问题,认为自己至少应该获得一定物质上的奖励。其实,教师们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很大、生活的成本很高。所以,高层决策者应该充分考虑这个现实的问题,给予教师们一定的物质奖励。教师们获得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双层激励,一定会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带来更多的回报。

(二)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1.高效的双赢机制

当前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和实践的基地,为高职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为高职院校提供兼职教师和仪器设备,帮助学校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在学校里建立生产实训的车间。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得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是他们与学校合作的形式之一,大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保持很多种合作关系。要想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高职院校就必须主动地深入挖掘和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为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使企业在获得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

2.制定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双方应该在优势互补、互帮互利、长期合作的原则下制定合作协议保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双方共同遵守的规章和制度。校企双方高层应该派遣专人负责签订协议和制定制度,同时让他们为合作开发课程的工作给予支持和监督,避免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因为人员的调整而产生的误会和矛盾。合作协议的内容应该是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支持、资源支持和共享等内容列出具体详细的合作条目。

3.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目前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相对应的评价机制。有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价方式是非常随意的,缺乏合理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和教师在学校的总体表现挂钩的,比如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工作的绩效、职称评定和奖金发放等方面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结语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应该建立在双方互利互信、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探索和建立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结构。只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才会做到收放自如。高职院校在应用研究方面要体现校本课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等特点,发展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校本课程。基于“以人为本”的课程发展理念,凸显高职院校学科特点和特殊技能,开发出适合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殷尧.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

[2]蒋士会.陈朝晖.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概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张思禹.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J].天津电大学报,2006,(3).

[4]付雪凌.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校本课程研发范文第4篇

一、小学科学绿色课程的含义

说起大自然的颜色,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绿色,也就是绿色就包含着自然的意思,故此绿色课程也就是自然课程、环保课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绿色课程,能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小学研发科学绿色课程的意义

1.释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绿色课程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释放学生的天性,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培养农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通过开展绿色课堂,可以有效地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开展学习,以兴趣促进学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能力。

3.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开展绿色课程,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绿色课程就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科学素养。

三、农村小学研发科学绿色课程的有效策略

1.具体地区的充分认知,对于课程教材的准确定位

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大难题,其一是教材文本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的教材很难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统一,加之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各类教学教具来辅助教学,这对于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再者是对于教学组织活动的问题,如果教材的问题得不到具体的解决,那么教学组织活动就很难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校本研发,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可小区域地进行科学校本教材的生成,或者通过县市教研专家的带头组织,城镇组织开展校本研发活动,结合当地农村的具体特点,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效整合,提高教材的科学性。

2.贴近实际生活开设绿色课程

农村小学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多是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因此,对于农活、农具等都有基本的常识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活动,既具有实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师可以犁为素材开展活动,可以是以犁为引的历史题材的教学,也可以是运用犁进行耕地的物理教学等,又或者是对于本地农产品的保存和种植,可以生物学的角度为接入点,也可以延伸到更加复杂的教学内容方面。总之,教学内容要以贴近生活为主,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3.结合当地具体特色研发绿色课程

不同农村地区情况不同,要根据当地的具体特色来开展研发活动,便于打造教学特色。以该校为例,在“国家公园,美丽开化”的创建大背景下,学校的“环保小卫士”可通过“五水共治”的水资源方面的科学社团活动来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如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小作坊,一起观看水资源的具体现状,进行学校用水的水质检测,周边河流的水质监测,让学生了解水是什么,怎么样会使水资源遭到污染,如何解决这一现状等简单问题,也可简单就“五水共治”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既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又在“一江清水出开化”的活动目标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研发的整体梯度,不要一概而论,而是有梯度地进行教学,层层递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现学与研的有效结合

校本课程研发范文第5篇

一、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的构建

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上,可作如下设置:一是知晓与接受,即通过观察、收集、认识本土方言俚语、地理物产、历史遗迹、人物掌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等显性和隐性的本土文化,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知晓并接受本土文化;二是反应与学习,即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让学生在感受本土优秀文化传统、产生民族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传承本土文化的主动性与内在动机;三是热爱与内化,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热爱本土文化的道德情感,自觉践行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及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的自主、和谐发展;四是评价与创造,即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评价本土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萌生创新意识,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课程形式的构建

1.基于本土文化的显性德育课程。

一是依托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校本德育知识类课程,如通过将本土地理物产、历史遗迹、人物掌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性文化编成校本教材,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和讨论的课程。二是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而开展的校本德育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具体包括:语言类活动,如本地域方言俚语、民间歌谣、童谣、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工艺美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剪纸、年画、石刻、雕塑、建筑等;表演艺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音乐、歌谣、器乐、舞蹈、地方戏等;游戏艺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玩具、民间游戏等;民俗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传统节庆、习俗、饮食、服饰等。

2.基于本土文化的隐性德育课程。

一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校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如校园内的本土文化名人雕塑、景观设计、文化长廊设计等物质文化环境,二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校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如校园内的本土名人名言警句牌,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环境的营造;三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与精神的社区环境、城市环境等的创设。

3.课程实施途径的构建。

首先,结合校园环境创设,将本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积极营造本土文化的隐性育人环境。将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于学校精神建设之中,渗透于学校物质环境建设之中。通过着力打造以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让本土文化时时刻刻充满校园,让学生随时随地就能了解家乡的精神风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情风俗、经济建设等,做到“识家乡、知家乡”,进而激发“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回报家乡”的高尚情感。其次,结合学科课程教学,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一是编写本土文化教育的校本德育教材。二是开设本土文化校本课程。三是将本土文化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让本土文化走进课堂,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习染,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洗礼,思想上得到净化,人格上得以丰盈。再次,结合校园多彩活动,将本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之中。一是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二是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理解及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学会感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德性发展。三是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校园艺术特色活动,对本土文化中的艺术成分进行挖掘、筛选、传承与发扬光大。

(三)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

1.突出发展性评价。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目标上应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尤其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鉴于本土文化的地域性、习得性、影响的深刻性等特点,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在评价方式上,应侧重于过程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与感悟情况,重点考察学生在各项活动过程中个人的情感取向、思维品质、德性品质等如何变化与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在自我激励与自我改进中领悟并继承优秀的地方文化传统与核心精神。

2.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评价。

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在课程形态上多以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为主,鉴于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于其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产生初始的、持续的影响,因此,课程评价的重点不在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层面,而应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重点评价学生在亲近、探索本土文化的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其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思想与精神等方面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如何发生变化。

3.注重评价机制多元化。

一是在评价主体上,提倡以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地方管理者、专家等组成评价主体,建立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共同参与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发展。其中,学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前者让学生看到彼此的优点与不足,以便相互督促与取长补短;后者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进而学会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二是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对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情感取向、思维品质、德性品质等如何变化与发展进行评价,也要结合各种调查访谈、书面作业、心得体会、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所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二、对基于本土文化的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