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而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的理解与认识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与质量的提升受到教育理念、教师素质、课程标准、办学经费、教材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严重滞后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拟就高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是Furumark与McMullen于1973年提出的。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侧面和角度,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并投身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过程(一种课程开发策略);(1)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2)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共同体设计并实施的课程改革的草根模式(课程变革的一种新的模式);(3)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体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理念);(4)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学校特色构建的组成部分)。

根据以上多种界定,可以将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以社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高职院校为基本组织单位,联合用人单位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依靠广大教职员工、企事业相关人员和学生,自主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构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课程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只有不断地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才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与相应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高职教育校本课程是以高职院校为基础自主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的课程,更能适应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更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则之一,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调整课程的内容。此外,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还需要对工作岗位的变化与技能要求的变动反应灵敏,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高职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以及与企业的关系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当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的时候,可以避免产生在国家课程实施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有助于教育决策民主化的实现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提出的。我国的教育决策逐渐走向民主化,需要将权利下放到学校,使学校成为教育决策的主体。这一民主化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校本课程是教育决策民主化的一种实现形式,可使高职院校成为课程开发的真正主体。

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相对于校本课程而言,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强调学生共同职业技能的培养,或者说主要反映社会对人才质量标准的共性要求。校本课程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发的课程,可以满足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是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是分离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集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与评价者于一身,其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要实现多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还要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丰富学科和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同时,更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需求。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知识、经验得到升华,专业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转变观念,充分重视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种思想上的偏差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反差和深刻矛盾,会给高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因此,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实践和探索为主的观念,即校本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应以使学生会探索、会操作、会应用,形成较好的知识技能结构为目的。要彻底改变教师只是单纯的“教书匠”的观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应成为研究型、知识型、技能型的教育者。

积极建立“就业导向型”课程模式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指导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模式;研制一套以就业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提供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开发的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和不同范型的单元课程;初步建立高职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确立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探索相关的方法论问题;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更加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使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时更具人文性。就业导向的实质不仅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娴熟技能,保证学生的就业,而且更关注受教育者的职业综合能力与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需要为前提,因而其实质是追求学校特色的形成,使每一所学校都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就是承认各类学校的具体差异,满足学校和社区的特殊需要。学校可以根据社区环境与师生的独特性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开发出具有社区与学校特色的课程。

在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决策的关键是必须有企业界参与,必须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主要包括:校企双方共同开展以能力体系为特征的校本课程建设,制定能力体系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编写能力体系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共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面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形成质量反馈控制链和保证体系,同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与认证机制。要克服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严重脱离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现象,创造性地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来校与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教学,这将极大地利于高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需求。

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应多元化应针对高职的人才规格要求和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以及专业特点,实行考试方式改革,如理论考试可采用抽测、口答、AB卷、开卷考试等方法;专业技能考核可采用现场操作和模拟现场考核等方法;毕业实习考核可采用工程设计、撰写论文、技术方案等形式。鉴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特别要求教师对后进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还应积极推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认证。相对于学校内部规范的、自觉自律的评价机制,社会化的职业技能认证机制具有开放性、权威性、实践性,是学校内部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是完善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体系的需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社会资源,是推进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策略,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均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集中反映着教育的特性与功能,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实现。高职课程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决定着高职教育的特殊功能能否发挥,并最终决定高职教育的成败。因此,必须将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上予以充分重视。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通过对校本课程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以学校为基地开发适合学校与行业发展特点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可供选择的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将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殷尧.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

[2]蒋士会,陈朝晖.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概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张思禹.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J].天津电大学报,2006,(2).

[4]付雪凌.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必要性

一、 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意义

1.五年制高职专业发展需要

五年制高职涵盖了普通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学习阶段,根据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这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狠抓专业教材建设,尤其是校本教材的开发十分必要。一直以来,五年制高职教育没有合适的教材,高职教材大多运用高校或高专教材,这些教材只是一种普遍导引性的教材,具体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就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五年制高职的职业特色和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已经成为从事高职教育的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2.学生的英语学习存在障碍

五年制高职学生尽管入学成绩比中职学生稍好一点,但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成绩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也不够系统和牢固,如果使用起点较高的部本英语教材,就更容易导致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缺乏信心,有畏惧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胆怯的学习障碍。由此会引发他们在学习上怕吃苦,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遇到问题躲过,思维方式局限,缺乏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责任感。课堂纪律松弛,思维狭窄而肤浅,想象力贫乏,容易形成机械学习的习惯。再加上他们的学习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坚韧性,成绩较差,又没有进取心,对学习缺少兴趣,有的学生最终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

二、 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议

1.确定编写内容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内容应体现 “以能力为本位”的育人模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指“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整合教材内容时应体现综合性、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在进行教材内容组织时要体现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准则。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应该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材的编写中应同时具有“英语基础理论”和“专业职业英语”两个方面,教材中“英语基础理论”的知识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它应该包含本校、本地区概要,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高职的现状和展望、国内外职业发展状况、高职新生心理、职业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应以日常会话为主,含有自我介绍、求职应聘、办公用语和电话留言、发出和接受邀请、招待客人、请求与提供帮助、询问与指路、求医与问药等块,每个单元应设置日常用语(Everyday English)、对话(Dialogue)、实用句型(Useful Expressions)、词汇表(Vocabulary)、注释(Notes)、文化背景知识介绍(Introduction on cultural background)、练习(Exercises)七大块,便于教与学;而“专业职业英语”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它应该含有基本的职业应用英语,如应用文写作、办公室英语、日常英语、各种职场英语等;英语应用实践教教材要占到50%或更多,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英语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2.组建编写团队

组织“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首先要有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大一线英语教师,教师自身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决定教材高度的关键。在教材编写前,应对参加教材编写的所有老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让每位专业老师在胜任一两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熟悉学生所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有强烈的综合意识并经常进行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教师要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固然是编写教材的主力军,但要编写出切实可行的英语校本教材,还应该组建包括多方面人员参与的编写团队,如: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政府部门人员、行业专家及管理者等等。这样才不至于使学习内容与工作的客观联系割裂开来,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也不愿学。要把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真实地反映到学校,使开发的课程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重视教材评价

要充分重视毕业生对英语校本教材的评价,因为毕业生经历了社会实践,他们对英语校本教材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过程判断最具发言权。要使每次评价或测试覆盖相关多种能力要素,而不是针对个别能力孤立地进行评价。同时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课程和教材评价要与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同时,应尽可能地吸纳和发挥企业在课程和教材评价中的作用,实施校企结合式的评价。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涉及教材选编、教材整合、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创编等多种活动,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系统进行。我们只有结合地区、学校的特色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调整我们课程的设置,开发校本教材,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方法的灵活性,才能走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工作的特色之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让我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努力创设出体现学校特色及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教材,以实现学校课程资源的优质组合及有效开发利用,为订单式培养人才注入新的活力,为新型人才消费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朝辉《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 黄岩职业中专2007年11月

[2] 杨成《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01期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农村中小学 法制课程资源 开发

关键词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大力推进普法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农村地区受当地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多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数量也颇为庞大,农村学生因监管不力往往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群体,农村违法行为日益增多。加强法制课程开发,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法制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中小学法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言,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农村地区更是步履维艰,寸步难行。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的重要成长时期,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留守儿童(青少年)逐年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受制于当地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对他们的关心和管理,所以部分学生的素质较差,经常打架斗殴,甚至出现偷窃、诈骗、抢劫等严重违法乱纪的行为,家中爷爷奶奶年纪偏大又无能为力。还有的学生因为缺少法律知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也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农村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增高、留守儿童受侵害事件频发,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空白”或“低效”,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由于其经济条件的限制,不经过教学和普及,难以接触大量的法制知识,人们的法律知识更贫乏、法制观念更单薄。由此可见,开发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加强普法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对于保护儿童自身免受侵害、维护其合法权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从长远来说,也有利于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二、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

1.课程资源的“匮乏无助”

课程资源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农村中小学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首先是教学资源的缺乏,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如教室、教材、网络信息设备、图书馆等等。尽管目前我国提倡“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口号,扶持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但许多农村地区仍“一成不变”,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县级政府往往倾向于把教育经费投入到重点中小学,以至于其他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乡级、村级的中小学“坐冷板凳”,不受重视,对国家下发的教育专项经费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只能依靠地方上微薄的财政收入,以至于校际差距日益悬殊,学校运行步履维艰。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舍条件艰苦落后,缺乏正规的教室、教材、课桌和黑板,更不用提计算机、图书室、操场等基本设施了,法制教材难以保证,配套资料如影像资料等不足,在这种教学条件下,许多小学甚至只上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以满足农村学生最基本的文字和计算技能要求,法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根本谈不上,基本的教育教学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谈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的培养了。

其次就是教师资源的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一直以来就是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难题,农村中小学受其地区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学校工资收入不高,条件艰苦,难以吸纳到优秀的教师资源,许多青年教师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不愿到农村地区去。大多数农村学校上没有专门的法制课教师,往往由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代替,有些学校甚至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兼职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训练,专业水平不高,更谈不上良好的知识教学。

2.课程主体的“思想误区”

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学校,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最终效果也往往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在广大农村地区,“法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学法律没有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行政人员根本没有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也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从学校来说,为响应国家“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号召,开学初期,一些农村中小学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一些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有关活动,有的学校也在课程表上也给予法制课程一定的位置,但是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将法制课视为专门课程,往往是在班会活动中附带提及,抑或是学校在学期中组织一次报告会或者观看法制视频等等,课程表形同虚设,以作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表面功夫。学校缺乏对法制课程的重视,更不用提对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家长则认为是浪费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学生自然也就觉得“学了没有用”。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按章办事,学校安排了法制教育课或者活动,就按照法制教材照本宣科,或找一些法制材料敷衍了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忽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毫无成效。其根源在于长久以来人们法制思想的缺位,对法制教育理解不到位,忽视其重要性,造成“认识偏差”。

3.课程评价的“长久缺失”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相关法制教育逐步得到完善,法制教育课程纳入了中小学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中,然而农村地区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一直举步维艰,法制教育活动形式化,其原因还在于考评制度的不完善和教育监管的不力。

尽管国家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进中小学课堂,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而言,升学率依然是学校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依旧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只要法制课程的学习不纳入考试成绩,那么法制课程就可有可无,对自己影响不大。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综合成绩或升学率通常是学校对教师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许多教师也基本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判定教学质量的考试科目(如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并将大量时间用于文化课的教学设计,根本无暇顾及法制课程或法制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升学率也依旧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法制教育在升学考试中未作要求,所以即使有些领导有心于法制课程的开发,但往往因为得不到支持而作罢,因此,将法制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法制教育自然也就有名无实。

三、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是推进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均衡师资配置

相比城市学校,许多农村中学校存在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落后等系列问题,而教学经费分配的不均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许多农村中小学远远落后于城市,进一步造成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是保障农村教学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切实加大对偏远地区或村小的经费投入,保证县级财政经费到位。一方面,加强中小学基础设施,如教室、黑板、课桌、教材、图书等硬件设施的配给,促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师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要以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尤其是法制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采取优惠政策,如提升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改造和建设教师住房,保证教师工资按时、按量的发放。保障农村法制课程教师编制,建立农村教师专项培训经费,鼓励教师轮岗、顶岗实习等等,以此吸纳更多师范院校专业毕业生,同时也避免已有师资大量“外流”的情况。

2.加强法制意识,提高教师水平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农村地区中小学对法制教育的态度,从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地方部门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在地区积极开展各种普法活动,加大对学校、家庭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比如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举行手抄报比赛,定期向全校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或者利用教室的黑板出黑板报,利用学校的宣传窗出法制专栏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加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制意识,以此来培养农村中小学开发法制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教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对法制课程的认识,培养教师对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提高教师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同时,转变教师法制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以前单一的教育方式,避免照本宣科,开发课程资源,将法制教育多样化,如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展示法制图片、观看各种法制影视作品等方式,丰富法制课程,使法制宣传不再教条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制观念。

最后,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从全校教师和干部入手,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法制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确保“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用法”,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施教”。

3.提升课程地位,开发校本课程

法制课程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抓手,但因其无益于升学率而进一步被忽视和边缘化。因此,提高法制课程的地位,保障法制课堂的有效落实迫在眉睫。

首先,应将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一门正式的课程,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甚至有必要时将法制教育作为升学考试的考试科目,以此改变法制课程在考试科目中不占比例的现状,并作为学校和教师量化考核标准的指标之一,增加法制课程成绩在考试评价体系的比重。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学实际,切实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设立专门法制教育机构和督导机构,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不定期对学校法制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最后,农村中小学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法制课程资源,推进法制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师要积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地区情况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引进专家和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研发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如把法律融入辩论,开设辩论课等等,让学生既学会法律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打造农村中小学法制特色。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视学校而定,量力而行,不可“为开发而开发”、“为特色而特色”,从而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失去其原来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2] 邬小学,王中华.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查――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3] 周礼忠.对搞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1(6).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英语;校本课程;岗位需求;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12-02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英美发达国家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体系,其目的是针对国家统一课程的不足,由基层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岗位需求和职业变化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综合专业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而应该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构筑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高等职业院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实用为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特征和区域性、多样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使得统一的高职英语教材难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

针对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的认识和意见,笔者以我校为范本,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社会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还很不理想。

在对调查资料的详实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了存在于学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当,教学内容滞后,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学生的基本英语素质和职业英语能力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学校英语教学与社会的对接出现错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社会调查让我们看到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不足,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展开了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二、高等职业院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的有效策略

1.建立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

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是难以顺利操作的。这个领导机构应该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要注意吸纳与学生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与,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在发展目标、科研经费、校企合作等多方面有所创新。

实例1:我校为了统一规划和领导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专门成立了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职教专家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职教专家作指导顾问,小组成员既包含英语教师,还包含各专业课程教师,以利于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学生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研发,增加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认同度和课程与职业的吻合度,构建起校内外统一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在协调领导小组的主持下,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了各方面的保障,通过反复的研究和论证,规划制定了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流程。由于领导得力,课程开发流程严谨,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展开,

2.以岗位需求和能力本位为宗旨,推动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以岗位需求和能力本位为宗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为此,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全面掌握不同职业岗位的英语要求,分析职业英语教育应该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既体现就业的导向性,又突出发展的前瞻性。

实例2: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研发人员深入朝阳市政府幼儿园、双塔区教育幼儿园、朝阳县幼儿园等园所周密调研,对幼儿保教岗位英语能力要求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现阶段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尽早接触英语并掌握一定的英语会话、阅读能力的强烈期盼,有了更直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设计、编写的英语校本教材,无论是篇章的选择还是词汇的运用,都更加符合职业特点,突出幼儿特色,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职业英语基础。

3.以就业实践检验为准则,强化对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改进

要判断所开发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是否符合岗位需求,就必须通过就业实践检验。

在广泛征集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体会和用人单位对录用学生职业英语能力评价的前提下,反思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与不足,相机改进校本课程,实现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状态。

实例3:我校的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了对课程应用效果的调研和反思,形成了“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开发”的循环开发模式。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反映,所选内容滞后于当前财务实践,特别是缺少一些最近新出现的专业词汇和习惯用法。针对这些反馈,开发人员立即研究最新的财务专业英语,及时调整和改进该专业的英语教育校本课程,确保了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学生就业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将引导性英语公共课程与职业英语教育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专业和岗位为主线,将就业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有序地、自然地蕴含在课程中,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就业竞争力的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期在走向社会的求职就业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徐芳,方国爱.技能选修课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2).

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办学理念是学校价值取向的精练表达,也是学校文化的内涵提纯,更是办学行为的“座右铭”。但是,当前一些办学理念的包装设计过度,功能发挥不足,不是标语口号式的立场表态,就是虚无飘渺的诗意标榜,稀缺的是校本的“适切”,质朴的“厚重”,可感的“实效”。就拿我校来说,鎏金的“崇德善学”的办学理念镶嵌在校门的屏风之上,接受过往师生每一天的熟视无睹。有老师说,这些东西与日常教育教学隔着一层,那是校长必须要作的官样文章;也有老师说,这些话,就象“万金油”,放到哪个学校都适用;还有老师说,这些话我们能读懂,家长、孩子却不明白。

办学理念遭冷遇且难落地,折射的是办学主体自主性品格的缺失:思维受制于共同话语,行为服从于上级安排,鲜有对学校发展规划的量身定制,以办学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和目标为支撑的学校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文”而不“化”。

面对办学理念的虚化,作为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作为回应理念“落地”的现实呼唤。

一、厘清理念“何谓”

所谓“办学理念”,是基于教育本质规律,依据办学目标,结合学校实情而形成的简明、理性的办学愿景表述。按照如此内涵界定,我们进一步解读:办学理念不是做给上级看的,不是办学的表态,不是扯人眼球的标签。办学理念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入解读,对教育核心价值的自主诠释,对教育实践走向的清晰确认,对教育内容目标的顶层规划,对教育行动方式的随时提醒,对教育责任承担的质朴誓言。浓缩若干个“是”,办学理念应当是“生命成全生命的承诺”。

兑现“成全生命”的承诺,应建立一个适应学校自身发展的精神坐标,这个坐标就是“办学理念”。只有办学理念的精神刻印于脑,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实践的步子才能朝理想铿锵迈进。从此意义上说,办学理念还是对生命成全过程的引导和“监控”,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着呵护着生命的稳步前行。

二、探寻理念“何来”

基于“校本”的办学理念从何而来?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教育价值理想和目标的描述中选择一些关键词,对其提炼、加工、修饰而成;二是基于本校办学历史、办学实际和办学特色追求重新“遣词造句”而成。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途径。然而,审视我校原有“崇德善学”的办学理念,回顾我校的办学历程,查看学校原有档案,我们无法找到可资利用的“历史”资源,没有找到根据“崇德善学”理念形成的任何办学规划和工作计划的文本,以及反映践行此理念实效的资料。可见,这个理念虽然价值指向鲜明,具有普适性,但是没有“历史”痕迹和“实际”踪影,因此缺乏“根性”与“个性”,难以与实践肌肤相连。2010年,学校新的行政班子就此种情况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是保持现有的办学理念还是另起炉灶?是聘请专家量身打造理念,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构理念?讨论的结果,一致认为应该基于学校发展实际重建办学理念,理念应该“土生土长”。但是,最有价值的学校的“实际”是什么?对这个问题颇费了一番功夫。按照办学规范与共性要求,似乎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很重要,究竟抽取哪方面的内容生成办学理念,一时还难以形成明晰的思路。最后,我们思考:既然办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未来幸福,那么就从“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入手,去探寻与之相应的办学理念。经反复讨论,形成共识:无论什么样的办学理念,都是希望培养有学力、会生活、有情趣、有公德心和责任感的人。但理念的构建与表述一时难以“成型”,我们就决定,暂时不管什么“理念”,重要的是坚持基础教育的方向,从素质教育,从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入手,整体思考学校工作,完善学校课程规划,在实践过程和经验中生成理念。于是,我们走上了“实践先行”的办学理念探寻之路。

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2011年2月,我们基于“育全人”的教育理想,启动了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选择了《我当小律师》、《我做生活小能手》、《我创小天地》作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其一,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峻。尽管因素复杂,但学校、家庭普法教育的缺失导致法治观念淡薄是重要原因。学校的法制教育一般就是开展法制讲座、开展主题班队会等。这些流于形式的教育很难对学生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把法制教育系统地纳入课程的模式少有尝试,特别是系统性、层次性的法制教育实施过程和成功经验的案例研究很缺乏。我们认为,通过课程设置、编写校本教材,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很有价值、很有特色的研究课题。因此,我校于2011年开始设立《我当小律师》的校本课程。我们自编教材,安排专职教师,在1-6年级中每周开设一节普法教育课,希望通过课程普法,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并通过孩子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提醒、纠正和指导,促进每个家庭法制意识的增强,以此带动一个社区的普法程度的提高,促进社区法治文明建设。而良好的法制环境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法制观念与法制意识的增强。一年多来,《我当小律师》特色普法教育受到了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多个地市政法、司法、教育系统领导到校考察学习,被成都市司法局誉为“开启了成都市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一扇窗”。

其二,当前,有相当部分的家庭把孩子的学习扭曲为单纯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在家长的代劳中,孩子们已经失去了习练基本生活技能的机会。会学习,不会生活,更不能自理的“好学生讽刺剧”常见于各类报刊。我们通过对各年段的学生的调查发现,生活自理能力较好的学生只占10%左右,大部分孩子是属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姐”、“少爷”型。一旦父母不能提供生活服务,孩子的生活有可能一塌糊涂。我们认为,开设《我是生活小能手》的生活技能实践课,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的补充,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是培养“健全人”的必要内容。从2010年开始,我们尝试着开设《我是生活小能手》实践课程,在1-2年级安排“我是自理小能手”,3-4年级设“我是种养小能手”,5-6年级设“我是美食小能手”等内容。还编写“自理”“种养”“美食”三本成长手册,将教材与教学过程的记录结合起来。学校还建立了“自理训练室”“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和“美食操作间”,保障了课程的开展。通过学校每月两次的实践课和家庭实践的结合,通过年段专题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技能,帮助孩子形成服务意识,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进而实现服务他人的“可能”。每年11月的艺术节的“秀生活本领”板块都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和感到兴奋的内容。这天,五、六年级的师生和家长早早就来了,在校门右侧,学生摆上餐桌,开始忙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爸爸妈妈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品尝亲手烹饪的拿手菜。一位家长说道:我的孩子给我盛了五个水饺,放好了调料拿给我,一瞬间,我有些“蒙”了。我已经习惯了给他弄好所有吃的、穿的,而今天,我却能吃着娃娃做的水饺,炒的回锅肉,我感觉开始享福了,真地很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其三,开设《我创小天地》社团活动,组建30余个学生社团,利用每周半天的时间,全员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体验各种有趣的活动,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尽管我们资源有限,社团老师的指导水平也不太高,但我们依然努力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形成兴趣、享受乐趣的机会,启蒙学生过有品质的生活,并坚信,置身其中的孩子们会慢慢学会过有情趣的生活。事实上,孩子们的发展总会让我们收获惊喜:美术室、舞蹈室、棋趣室等等总会看见孩子们专注的身影;每年艺术节上孩子们的才艺展示也总被来宾们赞为“已经分不清是城市还是乡村”;学生美术作品获校内外观摩者赞赏,被收入成都市少儿艺术作品台历封面;排球的奖杯不断捧回,运动会的成绩突破历史记录;班级音乐会有声有色。

校本课程的个性化选择和扎实开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赢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全体教师已经认同了这条路,感到办学特色日渐清晰,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在实践中显现。为了做的更明白,干的更踏实,我们认为,梳理、重构办学理念的时候到了。为此,学校全面征求老师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出谋献策,认真总结走过的路,在实践过程体验中找感觉,在实践成果中获认识。2013年3月,我们初步确立了办学的核心理念:不做坏人、不做懒人、不做庸人。展开表述是:守法规,不做坏人;勤动手,不做懒人;养情趣,不做庸人。

此办学理念,较之那些充满诗性哲理,阳春白雪的理念表述,在人们眼中可能显得“层次不高”,甚至有些“下里巴人”。我们也曾苦思冥想,用更为文气和雅致的词汇表述,但换词很难,尤其是回望实实在在走过的路,以及从行路中建立起的内心踏实感来看,觉得此理念虽平实,但却“合身”,尤其是孩子们能懂、易记、愿行。

进一步审视办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我们认为,它有根有脉有生长方向。这在于,依据“育全人”的办学理想,落实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将课程建设纳入素质教育轨道中,将特色办学纳入课程框架中,在扎实开展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三位一体、具有独特性、实践性、社会性的《我当小律师》《我做生活小能手》《我创小天地》等“三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形成服务意识;了解法律常识,形成规则意识;体验生活情趣,形成品质意识。

因此,聚焦于教育对象的品格、行为和能力自我塑造与养成的“三不做”的办学理念,其内涵又可表述为“懂规则,习技能,养情趣,做全人”,终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遵守规则、生活自理、情趣高雅的拥有自信、尊严和快乐的适应社会的现代公民。

三、重视理念“何为”

理念一旦“完型”,就应充分发挥其作为与功能。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其作为和功能。

其一,理念落地生根,需要在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接纳中获取“名份”。我们通过全体教职工会,退休老师座谈会,家长委员会联系会和书面意见征集等形式进行宣讲和讨论,充分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使办学理念获得最大程度的共鸣。总之,办学理念不仅生成于实践,还要生长于理解,只有为师生和社会认可,理念的生命力才能逐渐壮大。

其二,理念要增强整合办学实践的能量。办学理念既然作为学校长时期的核心价值追求,就应发挥它整合办学实践的能量。为此,我们首先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增强整合性。例如,将办学目标确定、校训设计与办学理念合三为一地以“三不做”加以表述。并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也渗透其精神。例如,校风——校倡和,师崇德,生尚美;教风——教求活,导求趣,评求准;学风——思要深,练需勤,知求真。这些,都与“不做坏人,不做懒人,不做庸人”的办学理念有着内在的联系。

以办学理念链接学校文化,统整教育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使办学理念由近及远、由虚到实体现作为,发挥功能,从而改变办学理念的无踪无迹和理念“鹤立鸡群”的孤独状。

其三,理念要落地实践并生根开花结果。这是理念的生命力所在。理念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对办学实践的优化,对学生发展的真实促进。理念如同种子,作为办学理念的“选种”、“播种”者,学校管理团队需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依据办学理念形成科学的办学规划,在各项工作计划与实施中,都要与理念有机相连。第二,依据办学理念和工作规划,对理念“落地”的效果切实评价,无论是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或者是学生的发展变化,都要带着理念的“有色眼镜”检验理念的落实情况,以此促进教师,引导学生在理念的价值实现上自觉、自主的追求。第三,要不断总结积累理念的经验,以多种形式传播理念的价值,增强理念在学校内部的文化渗透力和对区域教育界与社会的影响力;以行动、以实效迎来办学的现实精彩,为未来办学的“精进”而积淀厚重优质的“历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