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校本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体育的需要,切实降低体育教学成本,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和形成体育能力。第一,小学体育校本课程是建立在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校本课程因此更尊重学生自愿的选择权,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校本课程是对小学体育教材的必要拓展,是对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合理搭配,校本课程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更好地起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
2.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
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更是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可以让教师快速成长。第一,开发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师赋予了教学自,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能力的空间。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与教研员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可以在教研员的带动指导下,不断丰富教育理论知识。第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开发原理进行充分研究,需要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和教案,这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重要帮助。
3.促进学校形成教育品牌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普遍具备了精品课程的意识,积极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可以为学校推出更多精品体育课程,从而形成学校教育品牌。第一,校本课程可以极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可以实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第二,校本课程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可以逐渐发展出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第三,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最终为学校形成体育教学品牌服务。
二、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围绕如何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随着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与运动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应当围绕学生转变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合理运动、注意运动中自我保护等内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热爱运动和关注体育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角是学生,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当围绕学生进行,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为主,要切实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地区性特色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广泛普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出有效的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3.从学校现实条件出发
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要从学校的教学条件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小学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应当从学校的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出发。第一,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当符合学校的场地和办学条件。第二,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项目,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有特色的田径、武术等地方性校本课程。第三,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项目,积极地在学校普及体育运动。
三、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全面分析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学校的教学环境直接决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在开发小学体育校本课之前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进行评估,特别是对学校场地、时间、设备和教学环境全面评价,能正确认识教学资源的优势与缺陷。例如,小学体育人教版五年级的《软式排球》《助跑投掷轻物》的教学就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资源进行课程的改编,先在室外较小的场地让学生熟悉球性,再让学生学会垫球等基本动作,最后安排学生到球馆进行发球和对打等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而且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循环开发的模式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讲究循环开发,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国家体育教学的要求,将相关的教学项目统一到一堂课来完成,在这些课程实施一段时间后,对课程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必要的改进,对合理的部分予以充分的保留。这样不仅能保证校本课程的稳定性,还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使校本课程更具操作性。例如,人教版小学体育三年级的《走、跑与游戏》教学就可以先将走跑交替、障碍跑和跑动中手摆臂等课程合并在一起,再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的游戏,可以得到统一集中训练的较好效果。
【关键词】体育游戏 校本课程 原则 路径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说是现下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但笔者在考察本地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却发现,一般农村学校重视的是语、数、外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传统意义上的“小三门”却存在热情不高、力度不大、效果式微的现象,而其中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以体育游戏为题材开发校本课程的几乎没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下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体育游戏乃是从传统游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生动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农村小学地处广袤的农村,体育游戏又散见于广大农村的村村寨寨,被大多数农民所喜爱,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所以,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入手认真做好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可以说是农村学校在课改中一种接地气的“弯道超车”式举措。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特质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其他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特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能够丰富农村体育教学,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理解体育精神,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由于农村体育游戏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大地,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它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推广普及。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一学就会,接受起来无障碍,而且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游戏中放飞心情,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满足了身心需求,陶冶了情操。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同需求,随时随地作相应的调整与变动。既可是跑、跳、投、走等徒手展开,亦可借助于现有的可利用的各类器材进行相关的训练。同时,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要求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济的特点。也就是说,开展农村体育游戏既可以对某些项目,比如笔者所在地区闻名全国的体育游戏有“四坝攻鼓子”“九剑跳踯(舞剑)”“胡腾(胡腾舞)”“狮子(狮子舞)”“樵夫打狗熊”等,对这些游戏的要领做出严格的动作规范及要求,也可以根据地域、社区资源、学校设施、学情等特殊情况,弱化其动作规范及要求,以突出其自由性。比如“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踩石过河”“摔泥巴”等游戏。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新课改推崇的特殊价值
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农村体育游戏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无与伦比的良效。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期,借助于开展的体育游戏,可以养成学生正确的跑、跳、投、攀、走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体育游戏因为具有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融入活动适度的竞争性,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兴奋感,获胜的成功感,能使弱者找到差距、目标,通过活动重拾信心,使强者做到更快、更强,具有改善现时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的特殊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言,积极开展体育游戏,有利于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最自由、最全面、最直接的发展。这在“应试教育”阴霾未除的前提下是最好的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从人际关系学而言,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体育游戏可以改善和修复因“应试教育”引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过度的竞争而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协作、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人体活动能力来分类,可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投掷类、爬越类、支撑类、负重类、攀登类、悬垂类等;从提升素质水平来分类,可分为速度类、耐力类、耐力速度类、力量类、弹跳类、灵敏反应类等;从开展的项目来分类,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篮球类、排球类、足球类、乒乓球类等;从体育教学与训练来分类,可分为准备活动类、提高兴奋类、集中注意类、放松类等。从上述体育游戏蕴含的特质不难看出,农村小学开发体育游戏校本课程,有利于弥补国家体育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与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利用,可以提高专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还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基于此,在今天我们苦于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寻找思路与出路的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以优异的课程资源特质,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创了新的路径。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固有特质,本着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寻找出路的初心,笔者认为在进行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乡土性原则
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就要突出农村的乡土气息。同时,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弘扬乡贤精神。按照杜威先生“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来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农村学校管理者、农村学校教师、家长、农村体育爱好者、农村武术家、农村体育世家以及学生参加,并且秉持以农村小学为主、其余为辅的工作基点。
(二)发展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丰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突出发展与农村学生相适应的某种专项体育基本能力。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要强调学生锻炼的层次性,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统筹兼顾、综合考量、协同发展。注意实施过程中主要目标的引领性,必须明确次级目标为主要目标服务的思想。
(三)趣味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因此,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动作设计上,要突出戏剧化,强调变异性,打破常规,就地取材,努力使动作简洁、轻松、诙谐,充满趣味。同时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考评上,也要强调趣味性,做到计时与计分共处,个人与团体兼顾,等等。总之,力戒文化课的考评做派,以学生好玩为出发点。
(四)适度竞争性原则
体育游戏具有天然的竞争性特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中也要关注这一点,不能回避。制定游戏规则时要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游戏中努力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游戏规则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让每一个校本课程开发者明确,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
(五)安全性原则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问题,做到安全第一。在课程开发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明确相关安全措施,体育教师要学会必要的防范与处理应急事故的基本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一定的应对体育游戏事故的必要方法。在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要有安全意识,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警;在课中,注意仔细观察,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在课后,总结点评,巩固成效,进而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课程开发的命名
课程命名即给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一般在这类校本课程命名中遵循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动作结合活动形式直接命名,比如“高跷舞蹈”“穿越山林”“单脚跳比远”“捉迷藏”“老鹰叼小鸡”等。另一种是在动作和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以突出的情节来命名,比如“踩石过河”“摔泥巴”“跳方方”“跳皮筋”“击鼓传花”“打弹弓比远”等。总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命名要力争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简洁就是课程题目不能太长,最好三四个字为妙。明了就是让小学生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游戏。激发学生想象力就是要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让课程的动作冲击力、情节感染力引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二)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农村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三个维度。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一般以“提高”“发展”“培养”三个动词表述较为妥帖。比如涉及某种体育活动能力的,可用“提高”来表述,像“提高小学生的耐力”“提高小学生的攀越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平衡能力”等。在注重身体素质时,往往用“发展”来表述,像“发展速度素质”“发展灵敏素质”“发展协调平衡素质”等。在凸显心理健康水平时,常常用“培养” 来表述,如“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判断力”“培养小学生的信任感”等。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1.成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抓课程开发的全盘工作(包括指导思想确立、方案的制定、人员的认定与聘任、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2.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课程开发专家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工作。3.开展课程开发前的评估工作,包括对学生体育游戏需求方面进行评估,对必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即对来自于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网络的资源进行摸排收集整合。4.制定课程开发的规划,即对即将开发的课程进行有关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5.开展相应的课程开发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通过培训使其理解课程框架,把握实施技能,为日后课程实施做准备。6.精心做好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即时刻注意着手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确保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目标和水平。7.对即将实施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教法及学法进行建议与预警设置。建议与预警的重点既要针对教学者“重点抓好什么”“注意避免什么”以及对学习者“重点学习什么”“注意防范什么”提出建议,又要对课程实施及学习过程中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的流程,活动结束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预警。8.做好对开发课程的相关总结评价工作,即对开发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经验和教训乃至遇到困难进行最基本的判断。9.以哲学家的情怀,及时对实施后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进行扬弃批判,并着手开展下一轮的课程开发工作。
【关键词】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1.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综合大学早已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体育教育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体育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高职体育教育兼有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育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体育课程设置既要与普通高校接轨,又要具有其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还要完成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储备、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要求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培养的特殊任务。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探索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实践意义在于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特别是探索出符合天津职业大学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新途径。
2.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校本体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考核项目与标准等,进行总体设计与整体优化的组织行为和研究实践过程。
2.1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课程设计原则
(1)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必须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进行设计课程的原则。
(2)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突出实现能力目标的原则。
(3)课程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原则。
(4)课程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5)课程组织和内容必须坚持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2.2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依据和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体现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要求,依据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原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具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等特殊功能。
依据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天津职业大学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谐发展,工学结合,服务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针对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等特点,为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且每个单项课程都从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体能素质、锻炼意识以及“工学结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块设计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确定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和综合职业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职业实用体育课程设计成五个领域的模块,即运动参与模块、职业体能模块、职业综合素质模块、特殊身体素质模块和终身体育锻炼模块。
2.4 教学设计与实施
2.4.1 教学整体设计
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学中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既传授语言知识又注意培养技能,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服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我们在长期研究探索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津职业大学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确定了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见表1)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上述研究归纳的结果,规划设置了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针对性教学项目,开发出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具有职业大学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4.2 体育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健美操、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项目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电化辅助教学手段,将不易示范、动作难度大、语言表述不清楚的体育技术技能、战术演示、理论剖析以及高水平的比赛场面,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快地清楚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是突出实用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所帮助,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自然就会调动起学生自愿练、主动练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注意合理性。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在学生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大时,体育运动量则要安排的小一些,在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小时体育运动量则应大一些。并要充分体现出“选择性”、“针对性”的特点,如对长时间不活动部位选择幅度大的练习,对长时间屈缩的部位选择伸展练习,对长时间局部肌肉关节活动部位选择对称部位的练习等。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在较大强度的学习或劳动之后,进行适量合理的肌肉放松操、保健操、静力牵拉操、保健气功、按摩等活动,可起到积极性休息和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再次是强调终身性。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预防纠正有关职业病健身法的编制方法和原则,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结论及建议
3.1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各自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并实验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符合本校学生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
3.2构建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完整体系,必须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结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具有健身功能作用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之中,突出体育教学的当前效果和长远意义,真正体现各自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3.3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受职业特性的影响,对体育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研究探讨和实验构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在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健身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
3.4根据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特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研究探讨和规划构建相应的体育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自己院校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和健身兴趣需要,研究并设置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效果的体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黄政杰.课程改革.台北:汉文,1985.
[3]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台湾师大书苑发行,1999年,第4页.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王健.澳洲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简介及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学校拓展训练校本课程设计开发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联邦教育局的支持下,马萨诸塞州一所中学的校长将拓展训练的理念引入教学并制定出了“探索教育计划”。拓展训练课程在美国教育界获得了成功,并且逐渐被其他国家所采用。但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施以来,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优势
1.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在传统国家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只能作教育课程的执行者,没有探索与创造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空间,不可能有,也不敢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也就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差异。
2.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不仅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拓展训练能发展学生诸方面素质。
(1)挑战心理的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通过努力变为现实,主要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和心理极限挑战,力争跨越极限,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2)实现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通过实际的综合,实现学生全身心的体验。
(3)个性与集体体验。现今社会知识高度融合,个人无法去完成社会任务,必须形成一个团队、一个智囊团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协作,要求每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通过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个人魅力,并形成集体荣誉感,有大我的境界。
(4)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克服困难,团队合作完成训练项日要求,个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有集体作为强大的后盾,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教师只负责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但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会通过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讲述体验和体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体现教师个性教学
教育是一种事业,教师却是一种职业。“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更多的视为一种职业,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品质,恰恰是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师的这种个性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事业和职业两者意义区别巨大。校本课程能凸显教师教学个性,使教师成为教育事业的奉献者,而不是追求社会生活、简单谋生的社会个体。
二、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目标统领全局,也是课程理念的直接体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体育课程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课程资源。学校作为拓展训练课程决策的中心,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自己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本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得到家长和社区的认可。确定拓展训练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体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教师专项特长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健康第一、个性化发展、建立终身体育观念是学校改革的指导思想。拓展训练课程正好以培养人们“超越自我,磨练意志,适应社会,熔炼团队”等品质为目标,把具有趣味性的人文体育资源融入到现代体育课堂,使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中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认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身体健康层面具体为体能储备、锻炼方法与应对危机,其次是社会适应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个人行为、高效的人际行为以及规范的团队行为,最后是心理健康层面具体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精诚的团队精神。
2.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1)因地、因校制宜的校本原则。首先,从开设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自然条件看,拓展训练公共要素中包含“行动性”与“新奇的环境”。因此每一项拓展训练活动都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日常生活“有些不一样”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促使其行动起来。因地制宜选择相应地形的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节省经费,而且有益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学生野外生存、应对危机等生活实践能力。其次,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资源也可以转化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完全可以视周边机构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另外,学校也可与社会有偿共享以降低自己的成本。最后,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尊重和发挥所有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能力和潜力也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学校在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以便能真正实现课程本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力以赴锻炼身体,挖掘自己的潜能。
(2)因生而异的人本原则。纵览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不管是课程内容从远离生活到贴近日常生活,还是课程哲学主智主义到经验主义,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发展总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重视以人为本,更强调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可以以学生的生理、个性、受教育、发展预期差异等等为依据,实施兴趣教学,贯彻人本原则,以某种形式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作为校本课程。
3.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传统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在拓展训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注重的是思想、心理及心得等方面的交流。因此更需要教师具有互动的理念,具备拓展训练课程设计的能力、具体实施教学的能力,具备心理学、现代管理学、运动医学、体能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教师具有丰富的拓展训练教学经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且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等能力与经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至关重要。教师还要有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合理进行组织,消除不安全隐患,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及时鼓励、积极暗示,消除学生畏惧、胆怯的思想顾虑,成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引导者。
4.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应建立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身体健康)、态度与情意表现(心理健康)、参与与合作(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另外,也有人认为“拓展训练强调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心理变化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无法通过其体成绩去判断培训效果的优劣,对于拓展训练培训效果的评判,可采用证书的形式”。
三、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
1.课程开发步骤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境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分析参与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学生心智及身体素质的基本认识,对参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发现,制定培训目标,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确定目标。确定拓展训练校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训练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项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项目进行审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管理。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2.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课程观念亟须更新。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2)教师知识亟须加强。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线体育教师,教育理念与理论知识有着必然的局限性,因此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能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之,拓展训练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在我国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拓展训练校本课程必将给传统的体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 张剑锋.拓展训练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
[摘要]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高校应从全面推行体育校本课程、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人手,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促使其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随着校本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了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作为推动大学生各项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已经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校本教研也逐步深人到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内涵和实质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以解决学校教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人本”管理思想,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以期充分调动教师个人、集体以及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一方面要求各种改革必须将重心下移到学校,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以教学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性的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实质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强化教研意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求院系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比武、体育教学研讨会等,调动体育教师自身参与;三是要求学校采取措施、拓宽渠道,鼓励体育教师多进行专业研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既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
二、校本教研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
1.自我反思是开展体育教学校本教研的前提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z7。反思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校本教研的前提。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自我反思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自觉性,即体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人到更优化的高校体育教学状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自我批判性,即实现“存在问题—整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的三步曲。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第三是个性化,即以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形成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的热情度来评判教学的过程,或者采用教学设计、备课、执教、听评语以及观看课堂录像等措施,加强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校本教研改革的对象。体育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实施者,进行自我反思时必须时刻以学生为对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团结协作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教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调加强体育教师之间在体育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和共同分享经验川。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教学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校本教研可以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性和协作性,也能充分发扬个性和特色,扬长避短。因此,体育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高校体育的校本教研主要表现为:以教研室为互助载体,开展集体备课和讨论,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采取听、说、评课和教学比武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间专业能力的切磋,通过实际比赛,让体育教师素养得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育,意志得到锻炼,素质得以提升。通过校本教研,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可实现由单一的体育教师的技能教学过渡到情意教学,集体的教研活动使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增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激情,从而达到锤炼个人人格魅力的目标。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提升的关键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而展开的,但它又不完全囿于本校的范围,这就要求学校要确立专业引领的思路。一方面,本校优秀体育教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校应注重体育骨干力量的引领作用,注重调动骨干体育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注重在学校形成一个民主、和谐、共进的教研氛围,使他们能在宽松的教研环境中提升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知名专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创造条件,聘请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引领课程改革,通过开展专业研讨会、报告式引领、观摩式引领等不同的途径,促进本校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学校要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新理念、新课程、新视点”的开放式教学活动,通过组织课前钻研教材、教研组研讨、相互学习、公开教学、教学观摩、课后说课、评议、反思等系列活动围,使全校体育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机会。
三、高校体育教师完善校本教研的途径
1。学校层面
(1)全面推行体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叫。
目前,体育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将更有利于让大学生了解必要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技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树立起“以校为本”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为对象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促使体育教学由浅人深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组织一批长期在体育教学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并加以推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时,高校要把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学、研、用”作为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人日常检查和教师达标考核活动之中,使校本课程逐步深人人心。
(2)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活动在高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在由单一的教学实践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显得非常重要。 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研究需求和乐趣,养成自觉的研究态度和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并乐意为之的行为。因此,体育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主观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真正进人到研究的状态,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研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增长,校本教研充满生机和活力。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出现,已经为校本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校报、广播和电视台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在教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及典型事例,通过交流学习、经验介绍、评优活动等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在教学研究中取得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品尝到研究本身的成功和喜悦,是推进高校体育校本教研的关键。
(3)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校本教研能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是推动高校教学文化氛围的一种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整个学校教学改革的深人,营造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促使体育教师乐于将校本课程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校本教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应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改革的发展,同时也是营造和创建和谐宽松的学校环境的基础。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随着国家校本教研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将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各学校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并将学校自身制定的综合考评与体育教师教学评估相结合,已成为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在学校制度方面,应确保教师拥有校本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力,如让教师拥有随时借阅一定的教育教学类图书、教育期刊的权利,拥有自己组织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教研团队的权利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营造健康的、积极的、探究的文化氛围,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2.教师层面
(1)高校体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在学习方式上,可采取集中评讲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要有计划地参加跨区域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抓住机会向专家学习;要养成反思交流、团结协作的研究习惯。在学习方法上,应注重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梳理,让自己养成积累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良好习惯,并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在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将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训练学以及专业理论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的体育教育前沿理论指导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
(2)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在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时,应把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应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所授班级,对照先进体育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过程,研究优化课堂体育教学的方案,用辩证的观点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扬弃,创造性地开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叫。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抓住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学生的特点这五个体育教学的重点环节,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体育教学之余,应坚持有计划地参与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积极参加多层次的体育专业领域的改革探讨,注重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3)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