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农民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长期以来农民旅游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农闲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旅游市场已经起步。本文分析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农民旅游者在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等方面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拓展的策略。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着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建议我国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 市场需求 产品开发
一、旅游市场需求的内容及现状
1.旅游市场需求的内容:
旅游市场需求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旅游市场上,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一定数量的某一旅游产品。
旅游需求可以分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和潜在的旅游需求。现实需求是指人们在实际购买旅游产品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需求。而潜在需求是指人们对旅游产品的一种购买倾向。这种倾向既有可能发展呈现实的购买,从而变成现实的需求,也可能只停留在倾向本身,继续成为一种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是一种未来的需求,表现为未来市场的一种潜力。[1]
2.旅游市场需求的现状分析
国内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旅游者阶层广泛,消费水平低,短程旅游比重大,旅游内容单一,旅游业前景广阔。
国际旅游市场是国际间旅游产品的交换场所,它反映了国与国之间旅游产品的供求关系。我国国际旅游市场具有多元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华侨旅游市场和港澳台旅游市场是我国最主要的区域内海外旅游市场; 国家的旅游市场是我国较有潜力的海外旅游市场;目前我国国际旅游市场消费水平居于中等水平;中老年游客比重大,青少年游客比重小;团体包价游客比重大,散客比重小;观光游客比重大,会议商务旅游比重小。[2]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及现状
1.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独特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性原则,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2.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分析:
旅游产品设计过于单一。主要是团体、包价、观光、标准等旅游产品。单项服务和灵活包价,以及豪华游和自主选择游的形式很少。
旅游产品设计层次低。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产品很难体现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
市场调研环节不完善。市场调研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只有做好市场调研,才能把握游客的需求,才能设计出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3]
产品缺乏特色。当今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现有的旅游产品并不能满足客人的特殊需求,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吸引游客。
品牌意识淡漠。品牌的创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回头客,是企业品质的象征,容易激发游客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但目前大部门旅游企业都不重视品牌建设,不利于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三、做好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1.旅游市场需求和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市场需求实质上是指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旅游产品既可以是具体的、单项的旅游产品,又可以看作是总体的或整体性的旅游产品。
2.如何做好旅游产品开发: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用游客眼光评点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三类。从市场适应性,即游客喜好程度分析,自然资源在三类资源中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人文资源赋予区域旅游业以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现代工农业等产业资源也纳入了旅游资源的范畴,反映了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消费者的新需求。许多传统的旅游资源观视野之外的事物,在多变的市场需求下,也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酒类酿造、钢铁生产、轿车制造、果园采摘、新农村建设等,由此也催生了许多新兴的旅游业态。旺盛的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消费趋向,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消费者构成,决定了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必须用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发现、评价身边熟视无睹的事物,挖掘其中蕴含的旅游吸引物价值。[4]
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计产品。以人为本,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为终极目标,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文物文化型景区,在文物、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把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文物展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引进现代展陈理念,注重创意设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物展陈方式,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古代文明的魅力。
再次,做好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对产品开发和目的地建设的双向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品牌意识,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有品牌性目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大小,基础要靠旅游产品去支撑,惟有产品打出了品牌,旅游目的地才可能有品牌性影响。
最后,合纵连横,主动开展区域合作。其一,不同旅游目的地具有同质资源,为避免同类产品竞争,而采取竞合策略,共同推出跨地域的某一主题线路产品。其二,不同旅游目的地,区域相邻,产品互补,通过巧妙的策划,进行产品整合,从而形成全新的线路产品。
参考文献:
[1].李肇龙 《旅游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吕连琴 《谈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的理念和途径》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3)
关键词: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超级秘书网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传统旅游中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是“物”起决定性作用。而现代旅游业则以营销、管理、知识、智力为主,根据市场状况和旅游消费需求进行策划、组织、创新、反馈、控制,以提供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旅游市场营销需要不断拓展业务空间和业务范围,推广高效运营,使游客满意,心情愉悦,使企业获利,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旅游市场营销非常注重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特点
2.1旅游营销理念的变革
随着市场营销从早期的生产观念阶段发展到今天的社会营销观念阶段,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注重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也与全社会、全人类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旅游营销理念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绿色营销观念、生态环境观念、品牌服务观念已经开始成为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理念。
2.2营销职能的演变
旅游营销的产品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就与传统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强调旅游营销的管理与协调,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理念的管理与协调、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游客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协调。
2.3营销组合策略及营销模式的延伸
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传统4Ps策略已滞后于旅游营销功能及理念的演变,因此美国著名市场学家菲利浦·科特勒于1984年提出的“大市场营销”理论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指导意义得以逐渐体现。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营销人员要去影响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而不应单纯地顺从和适应环境。营销组合还应融入权力与公共关系两大要素,特别是将公共关系的手法运用到营销组合中,运用以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为基础的新的营销传播模式,进而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纽带、培养旅游品牌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3.1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产品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现代旅游产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大产品结构。国内旅游业迄今为止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可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靠一条腿是站不住的。二是旅游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旅游产品质量可分为普品、精品、特品和绝品四大类,国内的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普品比较多,特品、绝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三是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总的来说,国内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多年一贯制没有新鲜感。四是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给游客带来的体验比较少。五是旅游产品开发无序,喜欢盲目从众跟风,一哄而上,投入产出水平低下。
3.2旅游信息传递渠道不健全
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收入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还有绝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消费者难以得到具体的旅游综合资讯服务和市场预测性信息,特别是与目的地旅游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旅游客流等信息的传递速度滞后,使旅游客流的区域不平衡性加大,加剧了旅游特别是节假日旅游无序性的产生,并间接影响到热点线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3.3信息传递科技含量低,营销手段落后
网络技术具有高效、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欧美许多大旅游企业在八、九十年代就广泛将网络技术用于市场营销。但到目前,我国大多数旅行社还是利用电话、传真进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响了高质量的旅游营销策略,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日益发展的各国旅游业相距甚远,加大了我国旅游市场营销与世界各国旅游市场营销的差距。
4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4.1完善旅游营销战略计划,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竞争、是忠诚顾客的竞争,在旅游营销中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期战略计划,处理好市场短期效益与长远发
展的关系,确立顾客服务的理念体系并将其视为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改进营销组合,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的营销模式,将绿色营销、
关系营销、整合营销及知识营销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有的旅游营销体制中,将这一理念加以有组织的系统化,使之渗透到所有员工意识领域并成为所有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4.2组建高素质的旅游营销队伍
旅游企业要重视旅游营销队伍的建设,把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作为企业员工建设的主要工作,选择责任心强,文化水平高、热爱旅游事业有开拓精神的人作为营销人员。企业要完善用人机制,把好录用关,提高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水平,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层次;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环境,把人才的流失速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4.3发展旅游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集中到获取经济信息和营销信息两个方面,通过营销信息系统,可以反馈旅游市场营销活动效果,并针对不同营销效果加以控制,为决策层提供最新的营销动态,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信息系统的建立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使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者的工具,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及时、服务超前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传统营销也有其长处,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把旅游市场营销做得更好。
[关键词]湖州市;入境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77-03
1 浙江省湖州市入境旅游业现状分析
入境旅游是一个国家(地区)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是指境外旅游者来中国大陆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等有目的活动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将入境旅游作为整个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湖州市入境旅游业起步较晚,目前虽有较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仍偏低,与周边地区和国内旅游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明显,需加以扎实推进。
1.1 湖州市入境旅游发展的纵向对比分析
1.1.1 入境旅游人次指标对比分析。湖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线性规划、先行发展”的15个城市以来,海外旅游观光以及港澳台胞回乡探亲访友,从事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人数逐年增加。进入新世纪后,2005年入境旅游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2006年为14万人次,2007年为19.5万人次。湖州市入境旅游人次上升趋势明显。
1.1.2 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比分析。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构成反映了旅游者消费方式的基本特征、消费的水准和质量,可较好地体现其产业地位。近年来,湖州市旅游外汇收入以及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03年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15万美元,2004年为1990万美元,2005年为3688万美元,2006年为5059万美元。2006年旅游外汇收入是2003年的3.6倍。
1.1.3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指标对比分析。近年来湖州市入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较快,初步形成以港澳台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为主,欧美市场、东北亚市场等相辅的发展格局。以2005年为例,入境旅游人数10.21万人次,其澳台市场占了60%。港澳台市场中,香港1.79万人次,增长54%,澳门0.60万人次,增长104.07%,台湾3.62万人次,增长24.51%;东北亚的日本市场6642人次,增长12.69%;东南亚市场中马来西亚7648人次,增长54.97%,增速最快。欧美市场尤以欧洲市场增长最快,达1.24万人次,增幅为95.41%;美国市场为3859人次,增长53.01%。
1.2 湖州市入境旅游发展与周边地区的横向对比分析
1.2.1 入境旅游人次指标对比分析。以2006年为例,在长三角15个城市入境旅游人次综合对比中,除入境旅游人次年度同比增长指标排名靠前外,湖州的入境人次绝对量和入境人数占总接待人数的比例均排名14,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见下表)。
1.2.2 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比分析。2004年长三角15个城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比的平均比例为0.108∶1(全国的比例0.436∶1),上海、南京、苏州、南通、杭州、舟山6市比例远超平均比例,南通居首位,高达0.194∶1。无锡、扬州、常州、镇江、嘉兴5市比例与平均比例相近,而湖州、泰州、宁波、绍兴4市比例均远低于平均比例,且湖州市最低,比例仅为0.03∶1。2006年湖州入境旅游收入只有3.82亿元,占湖州市旅游总收入的4.84%,比例仍然偏低,处相对落后水平。
1.2.3 入境旅游市场指标对比分析。湖州入境旅游市场属过境型市场,发展水平仍较低,境外旅游市场尚未将湖州作为直接目的地。以2004年为例,长三角15市国际与国内旅游人次比平均比例为0.203∶1(全国比例为0.11∶1),其中上海、南京、无锡、苏州、镇江、杭州、嘉兴7市比例远超平均比例,杭州位居第一,比例高达0.40∶1,扬州、南通两个城市的比例与平均比例相近,而湖州与常州、泰州、宁波、绍兴、舟山6市比例远低于平均比例,而且仍然是湖州最低,仅为0.02∶1。2006年,湖州入境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仍偏低。可见,湖州旅游市场的游客构成中,国内游客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旅游市场内强外弱特征十分明显。
此外,湖州的入境旅游对旅游经济的贡献率以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入境旅游总人次、过境型入境旅游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入境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小。如2005年湖州市入境旅游过夜人数占总入境旅游人数的6.3%,而同期杭州市为67.4%,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9%。无论在省内还是在国内,差距较大。
2 湖州市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有利条件
2.1 国际旅游业强势增长
国际旅游业强势增长态势不减。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国际旅游市场逐渐向相互融合和互动方向推进,世界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据世界旅行和旅游委员会(W T T C)预测,未来几年国际旅游业年均增长率为6.7%,远高于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预计到2010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0亿人次,2020年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总收入将分别达到1.55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届时,东亚地区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全球最活跃的入境旅游市场之一,我国也将成为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必将随之大幅增长。
2.2 长三角区域入境旅游业迅猛发展
从区位优势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入境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被誉为“第六大国际都市带”,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据预测,到2020年长三角每年将接纳1亿人次的国际游客。湖州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地理中心,必将分享入境旅游高速增长的盛宴。有学者指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在区域城市间的流动度较高。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极核旅游城市,是其他城市的重要入境旅游客源中转地。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5座区域内中心旅游城市也是重要入境旅游客源中转地。”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平台和载体不断健全,湖州与长三角入境旅游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增强,必将为湖州市迎来更多的境外游客。
2.3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定会使我国在国际社会树立起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以2010年世博会为例,据权威机构测算,大会期间将接待7000万游客,其中有35%左右将继续在“长三角”地区游览,对“长三角”主要城市将产生很强的辐射作用和财富溢出效
应,即便只有1%的游客来湖州,也会有70万人次的国际游客数量,这将极大地带动湖州市入境旅游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借助“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平台和影响力,湖州市游旅项目和产品还将获得向世界推广的良机,其后续效应不可小觑。
2.4 湖州市自身拥有的有利条件
2.4.1 交通条件较好,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可进入性。湖州市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连苏皖,北傍太湖,与长三角绝大多数大中城市的距离都在“20 0公里合理交通半径”之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优势;处苏浙皖交汇之地,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中心、腹地和重要节点;水陆空交通便捷,已形成大交通格局;此外,国内多条黄金旅游线路在此交接,吸纳周边城市及黄金旅游线路、景区客源的能力强。
2.4.2 具有一定的产品和资源优势。湖州山水清远、生态和谐、环境优越,旅游产品与周边上海、江苏等城市具有不同质优势,“太湖、古镇、名山、湿地、竹乡、古生态”六大要素在游程上具有功能互补、观光休闲相结合的特性。
2.4.3 湖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优势,湖笔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书画文化、民国文化、建筑文化都有辉煌的历史,是“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伴随着湖州市“造月亮星”工程和“三带十区”建设战略加快实施,其旅游资源和产品优势必将进一步增强。
2.4.4 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对入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政策推进和开展面向客源地的直接市场营销皆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湖州市积极推进与周边入境旅游发达城市的区域合作,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差异互补、优化整合,尤其是充分把握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发展机遇,2007年,湖州市旅游局成为首批“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旅游推广长三角工作站”成员,在世博会期间为境外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旅游服务,分享世博会全球客源市场。
当然,湖州市加快入境旅游业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从客源看,港澳台游客接近1/3,所占比重偏大,而欧美市场所占比重较小,客源结构单一,意味着潜伏的市场风险较大;从开发、促销看,入境旅游宣传促销整体投入不足;从经营载体看,缺乏有实力的国际旅行社和大型旅游集团;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看,与国际化标准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入境专业营销人才队伍严重不足,难以应对剧烈的国际、周边市场竞争;从旅游产品看,至今仍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内容较为单调,缺乏休闲度假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缺乏有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缺乏大手笔、影响力大的资源开发力作。
3 加快湖州市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掌握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变化趋势
要真正有效做好市场研究,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准确把握主要客源市场、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的需求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二,进一步加强国内、周边地区和自身入境旅游市场信息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入境旅游市场份额创造条件。第三,旅游主管部门要邀请专家学者,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制定高水平的入境旅游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增强市场开发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2 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利于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必须把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作为湖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到位、行动到位、机构到位、政策到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型发展机制。各级政府机构尤其是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入境旅游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搞好“风景与旅游一体,资源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改革,积极推进联合开发产品、联合市场促销、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益。
3.3 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提升入境旅游供给和便利化水平
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务需从以下两个层面做起:第一,夯实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全面优化旅游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与经营环境,满足入境旅游发展的需要。第二,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扩大联合,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充分发挥湖州市历史悠久、文化荟萃、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加快推进休闲度假高端产品的开发,尤其要大力搞好会展、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乡村休闲等优势和潜力旅游产品的开发,着力做大、做强、做特、做 精。
3.4 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空间
有效拓展入境旅游的市场空间,需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加强入境旅游客源地的直接联系与合作。积极探索开展与主要客源地国(地区)旅游部门、境外旅游团体、机构的直接沟通、联系和合作,努力开发以湖州为直接目的地的旅游线路,推进湖州市入境旅游业从过境型向直接目的地型转变。第二,强化入境旅游的国内合作,进一步提升过境型入境旅游的规模和效益。要积极利用我国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大好机遇,采取市场互换、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互动等方式,推进入境旅游发展。湖州的山水旅游产品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周边城市的都市旅游产品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可在旅游线路的设计、包装和销售上进行合作,实行客源互送,使长三角周边城市入境旅游者能更多地将湖州纳入行程。
3.5 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的旅游人才队伍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有效地加快建设入境旅游业发展急需的人才队伍,要着眼国际旅游市场,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市场、懂营销、懂运作的复合型旅游营销队伍;着眼推动入境旅游供给体系的全面提升,加快建设高素质旅游规划、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大力推进向社会“借智”工作,鼓励地方和企业聘请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旅游市场开发顾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入境旅游重点市场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对重大宣传促销活动的科学论证与效果评估制度,增强入境旅游发展的科学性、针对性,不断开拓与发展入境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