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礼仪的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成本核算;考核;效益分析
一、成本效益管理法概念及原则
成本效益管理法中,遵循配置原则、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和效率原则。其管理原则强调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规模、承担的功能、提供的服务量、服务范围、技术力量、人员配备来考虑配置必需的医疗设备,以满足医疗、科研、教学的需要。
二、实行放射影像设备的折旧成本效益核算
1.为了提高放射科员工积极性、成本意识和责任感,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设备使用率,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院科室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放射科室医学影像设备实行有偿使用,成本折旧,纳入科室成本核算。
2.采用年限平均法,该法又称直线法,其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x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x月折旧率。
3.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根据1998年国家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财社字[1998]148号)中医院专用设备的折旧年限参考建议,结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每台设备实际工作量情况,对放射影像设备折旧年限定为:折旧年限为6年的有CT、DR、MR、胃肠机;折旧年限为8年的有C臂血管介入机、乳腺钼靶机。
三、实行放射影像设备维修保养成本效益核算
1.对于放射影像重点设备及使用率高的高精设备,科室每年一般会购买保修(如CT、MR、DR等)。技术维修采取内部计费方式,所收费用以成本形式计入科室支出。技术维修费用的构成:综合维修费=零配件费+耗材费+专用维修设备费+运输劳务费+技术服务费。
2.对于许多设备的小故障或软故障,科室技术员通过咨询工程师或自学排除故障,为医院科室节约大量维修费用。
从表中可知,通过对放射影像科影像设备成本效益管理,提高职工成本意识,增加员工责任感,2012年为医院节约维修费11.4万元。
四、放射科影像设备的教学、科研业绩考核
1.大型医院特别是高校附属医院,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需依靠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医疗设备。
2.由于教学科研业绩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结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是高校附属医院的特点,通过对教学科研的考核,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按照科研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按科研积分给予奖励。鼓励职工参与教学和科研。
五、放射影像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1.通过成本效益管理,使维修合同成本大大降低,2012年医院购买大型影像设备全额保修合同仅CT和MR,在签订MR维保合同时,还要求公司免费移机一次,为2013年放射科搬家MR移机节约了近20万元,另根据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放射影像设备使用具体情况,血管介入机、DR及乳腺钼靶机、胃肠机2012年均未购买维保合同,为医院节约50余万元,合计节省资金70多万元。
2.未购买维修合同的影像设备,在维修保养方面由于实行成本效益核算,加强管理,科内控制度完善,责任心和成本意识增强。
3.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作为高校附属医院,完成各项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教学科研任务顺利完成任务。
总之,我们通过对放射科影像设备应用成本效益管理法的实施,使放射科整体影像设备的确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在县委大礼堂的靠后部分,30所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以文本的形式陈列在展台上,一眼望去色彩斑斓,丰富多彩。走到一所学校的展台前,我随手翻开一本书名叫《幸福成长》的教材翻阅起来:“前言”中说明共分三册,分别供小学低、中、高段使用,手中的是第一册(另外两册还未编好),主要是文明礼仪等习惯养成内容组成。该校还展示有另一本《国学选读》共1册,内容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和《论语》,注音编排。我想了解一下课程开发和使用的一些相关过程资料,但展台上除各学校上述被称为校本教材的文本材料外没有其它。这些校本教材内容大体包括: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民间文化、当地特产及其生产技术、学校历史文化和国学选文等。
解说员激情解说:J县校本课程展评是认真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次活动,是全县第一次全面的校本课程检阅;此次展评要求每一所中小学在规定时间内送交材料,“各校均不得少于三本”。了解知道,会前该县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员已经对参展教材进行了评奖,评出了一等奖7所学校,二等奖10所学校,其余学校除数量不足三本的不在参评之列外均为三等奖。我深深的感到J县是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各校资源十分丰富,各校投入的精力也相当大,而且这个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J县的课程改革工作。然而,我一边翻阅着“校本课程”,一边听着解说的同时,也产生了几点不小的疑惑和忧虑:
2.问题一:校本课程展评就是展评教材吗?
校本课程是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落实三级课程管理而新生的一种由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J县举办的这次校本课程展评,文件规定送交材料,各中小学不约而同都送交了编写的教材,主持者和评委们也没有提出异议,而且已经快速按计划评出了等级。难道校本课程的展评就是评价编写的文本教材?文本优秀就是课程优秀,数量达到三本且文本内容尚好就能获奖?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展评最起码应该关注到课程开发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审阅文本内容的遴选、编排、审议等情况,同时还要查看文本使用实际情况与效果。然而J县校本课程展评只是评价“教材”,并未查看其它重要信息和资料,不知怎么可以冠之学校以“一等奖”?
3.问题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就是编写和教教材吗?
我在现场查看到半数以上学校的“课程”是采用铜版纸彩色印刷的,包装十分精美,一册成本价少说也得百余元。这样的教材学生能达到人手一册?会后我深入部分学校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学校实际上根本没有开设所谓校本课程,各校所送教材多数是临时加班编出来的全校通用教科书,其内容也是对一些关于某主题的知识罗列,过程中各校几乎没有涉及到《开发指南》的研制,使用审定修改和报告反馈等工作。
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落实、办学特色形成、本校学生个性需求满足的重要载体,对于已经习惯执行国家课程的广大教师来说,开发和使用校本课程虽然难度较大,但课程的性质和意义决定了我们必须要符合基本的规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只是编写校本教材,实施也不是简单的凭借所编的一本通用教材教给学生知识。
从数量上来说,由于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所以一所学校一本教材通用是不恰当的。如果按照每学年每个年级只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计算,那么仅以小学而言一学年内就是六个不同水平的课程。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一个年级只开一门显然没有学生的选择余地,如果至少开设三门供学生选择,那么就会有三门六个水平的课程,假如一门一个水平用一本教材呈现,全校就是十八本校本教材。当然,这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学校不仅要分年级分主题设置校本课程,而且要与其它课程恰当匹配,特别是考虑到学校特色的形成,地方文化的传承,学生个性发展的满足等实际。这样一来,数量和内容上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设置压力则是很大的。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也不可能违背校本课程的本意随意编写充数,因为那样就不是校本课程,只能徒增学生负担和浪费学校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比如国学经典的选读固然有其必要,但如果这也是校本课程,而且各校自行开发,全校通用一本,在网络资源和出版业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也是徒劳的。
怎样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呢?具体到课程实施程序而言。笔者实践中的做法是:①调查了解师生的需求意向,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加以分析,结合校内外资源开发条件(包括师资力量)初步估计和分析得出主题和可行性结论;②制订出关于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并论证修订;③制订出《文本编写体例或设计说明》和《课程实施策略办法预设方案》并讨论通过;④分工编写出集文本知识和适合学生自行阅读或体验活动方法于一体的教材;⑤小范围试用文本教材,上研究课后组织相关人员加以审定;⑥修改编辑印刷供师生试用;⑦追踪调查实施效果,初步评估课程价值为再次修订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注意,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主题开发出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学习对象开发有不同内容和难度的课程。
4.问题三:怎样评价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评价不能只是关注静态的文本而忽视动态的实施;关注结果而忘了过程;关注数量而放弃质量。对于我们来说达到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还有较长的距离,脚踏实地科学开发与实施,哪怕从一个主题一个年级做起,也要遵循校本课程的本意,不要背离科学、有序的开发原则和做劳而无功的事。由于评价客观上不仅具有激励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这样一个探索性的工作,评价方案及标准无疑成了指挥棒,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每一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以自己执笔制订并试用过的《N区校本课程展评评价表》(见表一)为例简单说明:
我们从课程背景、课程设计、课程文本、课程实施和课程特色几个维度制订相应的指标,形成评价的标准体系。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和促进发展,所以此表应提前告知学校,学校通过自我评价与反思而改进课程质量。通过展评活动来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是较好的举措,但学校除提供文本教材外还要提供课程开发指南、活动实施的设计和活动实录等反应课程效果和目标达成的重要材料。
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广大中小学校来说正处在探索之中,我们只有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到达理想境界,既不能简单对待一蹴而就,也不可苛求完美而望而却步。
表一 N区校本课程展评评价表
〖XC7.TIF;%42%42〗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教学大纲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时,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当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我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很必要。
二、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中地探讨
2.1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原则
当代教育注重教育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国家统编教材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教育的统一性。因而,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就给我校校本教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相互补充就能较好地满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这一要求,使学校教育服务社会。
从2009年起我校积极推动特色教学,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 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编写校本课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知识。选择学生能接受能理解的知识,并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之中。基于这个原则,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我们选编了一套英语校本教材。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三大方面,由王荣春、何秀娟、郭建主编的《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周勤红、蒋红梅、马馨馨主编的《写作教程概况》,靳爱新主编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内容范围为:A.关于英语国家风情习俗;B.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C.关于中西方国家节日的差异;D.关于英语国家的音乐文化;E.关于世界主要问题;F.关于英语国家的科技发展; G.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H.关于中英宗教信仰的差异。总体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水平。
2.2我校英语课程校本的教学形式
2.2.1讲座和讨论
主要介绍英语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获得学习资源;采取先让学生讨论再讲解。在讨论中或讨论后及时做总结
2.2.2开设英语口语班、英语听力班,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我校利用外教,着重培养他们的口语和 听力。
2.2.3观察和访谈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做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中、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记录。
2.2.4问卷及测试
对参加英语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前培训后对研究对象都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进行对比分析。
2.3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的实用性
我们以人教社2008年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范本,依照教材的内容,力图在教材外给学生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校情英语课程。在编写中,我们考虑到学生英语能力的分层实际,以三个层次开展校本英语教学编写,尽量在内容的选择,编写体例的设计符合我校高中学生实际特点,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景。 英语校本课程确定后,学校对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国家课程英语每周安排4课时,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校本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记入学生学分认定中。
三、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启发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充分认识到我校的优势和风格,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实施后有如下启示:
3.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们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与技能,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过去我们所使用的都是别人编好的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的惰性,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使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
3.2更全面地利用和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设置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我校开办特色化教育,与李阳《疯狂英语》有着经常性的往来合作,因此在师资和对外信息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学校许多教室都有多媒体随时可以利用。所以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很理想,因此,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是课程的开发的途径。校本教研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3给学校创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
为了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我们创设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协调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学习氛围中。
3.4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大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渴望学好英语,这就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有了学英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潜能也充分发掘。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5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英语校园网使信息技术和其它文化课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经过学习校本课程,学生对中西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知识视野,加大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这对语文,政治等学科是有帮助的。
四、提升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思考
4.1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渴望诸如异域政治、历史、经济、教育、时事等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因此,在编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多开些介绍英语国家知识,和时事阅读的课程。
4.2协调国家英语课程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应属于第一课堂,英语校本课程为第二课堂,二者相互弥补,又有主次之分,不能投入同等精力。国家课程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带给他们压力,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4.3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人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而一些要求相对过高的科目,如英文写作、英语听力则不尽人意。
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是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紧密地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爱好以及学科教学,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有价值,否则将使校本课程走入一个误区。
教育人类学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探寻如何使得教育更有效地促进人类的生存发展,并试图揭示各种文化背景中不同民族的教育差异,力图探寻出消弭这些差异的对策,反对教育中的种族和阶级歧视。
一、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校本课程
教育人类学注重将校本课程的研究放置于民族文化和个体化文化的背景下,探索差异的文化下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在我国,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但各民族都在努力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1]所以,在新疆校本课程建设要把差异性文化纳入重点内容之中。本文就是在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下,探析新疆校本课程建设的实际效果,以期望发现其存在问题。由于乌鲁木齐是新疆的省会,无论其教育、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在全疆都处于领先地位,本文以乌鲁木齐为例虽然不够全面,但是不影响对本文的支撑力和说服力。
笔者在2011年11月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的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学做问卷调查和对部分教师做了访谈发现,该市的校本课程建设景象繁荣,大部分中学包括重点和普通以及一些市郊中学都开设了校本课程,如:一中开设了近30门校本课程,八中开设了4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高级中学开设了16门校本课程,大部分校本课程都编写了教材,参与人员对待校本课程充满高度的热情和期待。但是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比如某中学设置了有关炒股的选修课作为该校思政课的校本课程,但结果因为选课人数太少而取消,该校正准备改为兵器知识方面的选修课。米东区某中学的校本课程负责人告诉笔者,该校在设置校本课程时主要参照上海的一些中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阻碍重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五花八门,但是很少是把民族文化的开发作为重点的,开发中也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组成教研队伍,很少有学生参与进来。鉴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虽然乌鲁木齐市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实效性依然不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对民族文化和个体化文化的重视和开发不够,导致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文化性和主体性缺失。
二、校本课程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的思想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针对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的弊端,为了适应不同的人群和实现教育决策的民主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
(一)对于民族学生而言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一些教育人类学者提出了文化中断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出生后必然在家庭和社区习得了该族群的传统语言与文化,每个人都属于某种族群文化的人,少数民族学生在中产阶级学校里取得低学业成就,是由于学校中断了他们的传统语言与文化过程。[2]该理论表明,在基础教育的学校环境里中断少数民族学生的传统语言与文化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利的。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新疆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而言,从小养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也在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中习得了与主流文化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民族传统,这对他们在基础教育学校中接受国家统一课程是不利的。因为儿童进了学校接触的国家课程,是在一个脱离了原来传统文化情境的文本环境中学习的,这个环境是孤立的、人为的、不真实的,从而造成少数族群儿童在学业上的困境。同时,过于统一的国家课程重视社会主流文化,一贯性地把“法定文化”作为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国家意志和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不利于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差异化培养和身心发展。
(二)对新疆的汉族学生而言校本课程除了差异性的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功能以外,还担负着传递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平等意识、提升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在新疆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学校在传授以主流文化和“法定知识”为中心的国家课程时,应该注重结合非主流族群的传统文化,把他们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之中,这样有利于避免发生跨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有利于培养汉族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有利于避免主流文化霸权观的滋生和蔓延。新疆地区生活着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文化、等,这就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反映新疆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社会现实,能够体现学生的生活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更好发展。如果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没有给予少数民族文化或者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化文化足够的重视,就会影响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身心更好的发展而存在,在方式上注重国家统一课程要求的标准性与各地方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在民族和文化多元的新疆地区,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应该密切结合当地生活实际,将一些与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实用技术、风俗习惯、生活常识等纳入课程。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在新疆,由于经济因素等限制,很多学生会中途辍学、失学,面临着谋生发展的道路。所以学校教育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教给学生可以在边疆生存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市的个别中学将剪纸、刺绣、民族厨艺、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弹奏等纳入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专长,还教给了学生一些实用技能,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就业和生计问题拓宽了渠道,较好地实现了“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三、提高校本课程实效性的解决策略
关于民族,斯大林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表明民族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美国的一些人类学家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都是为自己的群体服务的。文化没有进步或落后、原始与文明之分。[2]1作为我国典型的多元民族地区,新疆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注重挖掘其多元民族文化资源,将校本课程与当地经济、文化、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才能有效避免课程中的文化性和主体性缺失,进而提高其校本课程的实效性。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重视:#p#分页标题#e#
(一)明确在新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各民族虽然在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各具特点有别于其他民族,但是各民族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有着共同的民族利益。因此,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地区进行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大一统的中华民族这个“一体”,还要顾及新疆地区多个少数民族的“多元”;不仅要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还要尊重并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国家的主流文化知识,以适应现代化生活发展的需要,还要关注地方性的文化知识,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
[关键词]跆拳道 实施模式 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74
推广、开展跆拳道运动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精神品质。跆拳道既能让学生强身健体,又能成为一种防身技艺,同时也能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一、课程建设背景
1.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因为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的孩子少有锻炼的机会。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因师资、硬件等条件的缺乏,体育教学水平整体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农村孩子平时缺少锻炼机会,缺乏锻炼方法与场所,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2.基于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于2010年8月联合发文,推广实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252号文《关于进一步推动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通知》,正式启动武术段位制进入学校的帷幕。“跆拳道”作为国际盛行拳种之一,走进校园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
二、跆拳道课程的开发
跆拳道因其本身的实战特点与科学性,散发诱人魅力,在全世界形成了学习热潮,现已成为国外较为推崇且研习人数最多的武学项目之一。我校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体基础,结合跆拳道基本理念进行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
(1)强身健体,修炼防身技艺。跆拳道课程旨在引导小学生通过循序渐进之习练与修行,了解及掌握跆拳道内容体系与内涵法度,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从而促进小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2)修养武德,传承跆拳道文化。“未曾习武先习德”,跆拳道课程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的先决条件。跆拳道讲究“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旨在让学生透过跆拳道的练习,了解跆拳道的武学核心与内涵,提高自信力与意志力,磨砺品质,不畏挫折,学会相互尊重。
(3)文化立校,丰厚办学内涵。跆拳道课程建设通过以德建武、以文促武、文武结合的方式,促进学校和谐共生校园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课程内容
(1)基本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依托我校自行创编的校本课程实施教学。本课程根据各年级段小学生之身心发展特点及差异,将训练体系进行等级划分,并与当前国家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适应。
(2)德育教育。跆拳道讲究“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学习跆拳道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三、跆拳道课程的实施策略
1.构建“一课一操一考一赛”的课程体系
“一课”指继续把跆拳道作为地方特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原有基础上修改校本教材,每周每班上一节跆拳道课。
“一操”指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全体学生练习《跆拳道》表演操,并添加班级游戏活动,通过学生“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健身活动,融健身、游戏于一体。
“一考”指根据跆拳道段位制修炼要求,通过坚持不懈的教学,组织小学生参加段位制的考核,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一赛”指每学期,学校统一组织各班级参加跆拳道“品势”集体比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跆拳道的魅力。
2.建立跆拳道竞技队与跆拳道表演队
学校组织资质较好的学生参加国考,以达到提高技艺、传承技术的目的,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跆拳道表演队,代表学校参与各类集体表演、展示,为校争光。而身体素质出众、品学兼优的学生更有机会成为校跆拳道竞技队的一员,并有机会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活动。
3.成立“跆拳道小拳师”和“教工跆拳道”社团
成立“跆拳道小拳师”和“教工跆拳道”社团,通过学习明白跆拳道何以能够扬威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