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第1篇

一、经过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的一套以案例教学为教育途径的《弟子规》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具体如下:

1、课堂的引入

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交往、生活、为人、处事等生活实际提出现实的问题,如:如何与兄弟相处、如何对待师长的责骂、如何利用业余时间等,然后告诉学生,《弟子规》教导我们要这相去做。

2、出示经典

在课堂引入后,出示《弟子规》中相关的要求,师生共同诵读,诵读完成后进行解释,中高年级的小组讨论进行解释,低年级的则由老师逐句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意思。

3、故事感悟

针对每一节课的不同内容,教师选取典形的故事,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阅读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深化认识。

4、生活拓展

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提出与这一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前与学习以后自己想法与做法的不同,或是对自己的启发。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

以上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而制定,通过故事与生活实例,圣贤的教导与自己的实际做法进行对比,理解在生活中,如何以圣贤为榜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学生以《弟子规》这一传统文化为行为指南的行为规范。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通过学生过关纸的形式先让学生背诵《弟子规》,即每个学生都发放一页印有《弟子规》全文的活页纸,将《弟子规》全篇化整为零,分成几十句,每背诵起来一句,就可以找到学校里的任意一名教师背诵过关。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生全部过关完成,而我们的老师,每天在给学生过关的过程中,就把《弟子规》的内容背诵下来了,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在重视学生认知形成的同时,把学生的践行与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跟进,通过组织“落实弟子规,做幸福少年”系列活动为载体,每月践行一个主题,分别落实 “践行弟子规,做勤俭少年、做孝亲少年、做平安少年、做勤学少年、做文明少年、做礼仪少年、做博爱少年、做感恩少年、做尊师少年、做仁爱少年、做包容少年、做幸福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在全校开展“七个一”教育活动,“七个一”教育活动是:每课一礼(给上课的老师行鞠躬礼,给学生还鞠躬礼);每餐一念(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恩农民的辛勤劳作,感恩所有为我付出的人。);每日一读(《弟子规》);每日一省(与《弟子规》对照反省);每周一记(成长日记);每月一评(表彰践行《弟子规》先进师生)。每月一议(交流经验)。经过实践践行与研究,形成了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的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可以说,《弟子规》校本课程的开设,推动了国学教育在我校的发展,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促进了我校书香校园的建设。

三、编写了适合我校的《弟子规》校本教材,汇集了一大批国学教育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例,同时编制《弟子规韵律操》,做为大课间的活动内容。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内容包括《弟子规》大部分篇目,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校本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即有对经典的解释说明,又配以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寓意的图片,选取了有典型意义的故事,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具备传播传统文化与启迪学生的心灵的双重作用。在校本课程开设的过程中,经过课参研教师的努力,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教学设计和优秀的教学课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古典音乐为背景乐曲,配上《弟子规》诵读的内容,合成韵律操音乐,加上模仿的动作、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动作、太极拳的动作、舞蹈的动作等编制了孩子喜欢的韵律操,每天大课间做完广播体操后,做《弟子规》韵律操。

四、《弟子规》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一)强化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程度,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在背诵与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对《弟子规》及其他国学经典的认知,了解了很多的国学知识,如在背诵与学习入则孝的时候,了解了《孝经》,在学习中知道了很多的勤学、尊师、敬老、修身等典故。通过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读了很多与国学业经典有关的书籍,使学生深入的研读国学读物,在校园内形成了一次国学热,使书香校园的建设大力的推进。每天晚上观看中华德育故事,每天大课间做《弟子规韵律操》,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了更多的活动。

(二)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通过在课题研究中对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及践行《弟子规》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孝亲、尊师、礼仪、学习、诚信等品德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使传统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塑造学生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

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家长 校本课程 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特征,我校开发并实施了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实施的意义日益凸显出来。要想使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展,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家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一、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和合作的事业。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下,其影响不亚于学校教育。校本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并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那样成熟,有一定的教学资料、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它需要教师结合当地特点共同开发并实施。家长既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又是孩子成长与进步的评价者、鼓励者和促进者,所以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家长。

另外,学校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互补,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家长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随着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也趋于民主化与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正是这一趋势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落实与反映,而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的民主化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鉴于以上原因,家长有权利和责任,同时也有必要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

二、家长重要作用的体现

1.家长能为校本课程开发荐言献策,提供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依照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客观现实,设计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的课程,以符合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特点,促使其全面发展。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进行合作,如此才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由于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与学校接触的固有的特殊群体,因而家长自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在赋予学校和教师课程自的同时,也赋予了家长一定的子女教育方面的自与发言权。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和家长这两个“天然”的合作者创造了合作的契机与空间。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利的群体,在确定开发的课程后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学生最需要培养的素质能力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做到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这是我校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从而体现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家长的重要作用。

2.家长能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监督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学生家长直接联系起来,凸显出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必然会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给予关注,进行监督,并作出评价。这种监督,由过去对其子女学习成绩的监督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监督,这种监督方式的转变既是学校工作的压力,又是学校工作的动力,从而促使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在我校开展的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其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从本质上改变现在独生子女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差、不懂得关心他人、脆弱等缺点。但由于学生不知是因畏惧老师还是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这些缺点并不能都表现出来,使每一位教师看到的都是不全面的学生,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看到学生是否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展使自身的缺点得以克服,从而不能更准确地衡量教育目标是不是很好地实现。这个时候家长就成为我们课程开展的监督者和促进者,使教师无法掌握的学生情况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也有利于我们随时对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调整,保证校本课程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

3.家长能为校本课程实施成果反馈信息,提供服务。

家长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这一途径和形式,可以激起他们参与学校工作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在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发言积极性和良好愿望,继而从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和职业体验出发,随时向学校提供与校本课程相切近的各种补充信息,以及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和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校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能够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充分体现了家长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告诉我们,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教育也应该利用家长、社会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的区域推进与有效实施研究”课题组.校本课程五十问答.

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力提升;自信心;团结合作;校园文化

校园课本剧是一种新兴的语文教学表现形式,它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僵硬的模式,能够起到用演促进教学、以演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作用。

一、能让学生深入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初中生因为不够成熟,社会阅历少,很难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很多文章学完之后并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有的文章学生学完之后,像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排演课本剧,通过场景的再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角色本身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达技巧,学生会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例如,在讲授《秋天的怀念》时,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就比较复杂,有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有对自己的悔恨与愧疚,有对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感悟,课文的情感蕴含相当丰富,包含好几个层面,要避免单从一个角度来空泛地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编排课本剧。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与伟大和作者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的情感,这既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深化,又是一个开放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会静下心来回味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引起了学生的联想,想到自己母亲的不容易,感受到自己母亲与史铁生母亲的不同,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漠视母爱的行为,有哪些事自己对母亲还有些愧疚……这样的模式不知胜过单纯的说教多少倍,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部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离不开剧组同学的团结合作。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现在的中学生,每天都忙着学习,很少有合作学习的机会,家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而课本剧表演,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一出课本剧中,需要全体演员的配合,才能演得精彩。在排练《陈太丘与友期》时,有的学生拿出了家里的古装戏服,有的学生贡献了扇子,还有的学生本身没有角色,但演员需要哪些道具,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拿出……这就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的四大功能之一就是说的能力,而现实情况通常是:学生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弱。在学生活动中,往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口齿伶俐得到更多的锻炼,就出现遇强更强的现象,而那些表达能力弱的学生,缺少更多的锻炼机会,就会恶性循环,表达能力越来越弱,成为学校“沉默的羔羊”。而课本剧表演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本剧表演“人人有事做”,角色多样,“总有一款适合你”,口齿伶俐的演讲自然没得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也有表演的机会,这样,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信心普遍提高,表达能力自然提升。

四、把语文课堂教学和德育美育结合起来,丰富了校园文化

校园课本剧是表演的艺术。校园课本剧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语文课的内容广泛: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秋月,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山川风物等,无所不包,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课本剧中加入古诗,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有对人生经验的结和思考,还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赞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这些内容包罗万象,为课本剧提供了广阔的素材。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调动各种感官,将情绪调动起来,学生不再厌倦课文,对课文产生亲切感,课文也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成为有温度的创作素材。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为课文增光添彩

语文课文由于篇幅所限,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排演课本剧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丰富文章内容。例如,在排演《咏雪》时,《咏雪》共六句话,七十一个字,学生在创作时加上了谢太傅对自己的介绍,说自己就是淝水之战的领导者和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跟自己有关,自己年龄大了,回家教子侄辈读书,还提问了与论语相关的知识,又提问了描写雪的诗句,又加入了为什么谢道韫柳絮之说好,又想象胡儿对谢太傅夸赞的不解,及谢道韫告诉胡儿如何才能学习好的方法。联想和想象既大胆又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法;成本会计课程;项目教学;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14-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第一战场,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高校要着力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等课堂教学新模式,深化应用性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对当前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法在高校成本会计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一、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学课程是高校财会类专业的必修课。高等教育最终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让大学生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成本核算、分析、控制的方法是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过,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却不太理想。调查得知,目前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往往出现“教条分割”现象

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不同,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有其鲜明的特点:成本会计课程中计算及分配环节特别多,它是“管中有算,算为管用”。例如,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及分配、产品成本分析和控制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原材料费用的分配就可采用定额消耗量比例法、产量比例法、实际重量法、定额成本法等,而且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的费用分配率又可选用不同形式来计算。从目前高校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只掌握一种方法,或者说只掌握教师上课所教的方法。很多学生不能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和归纳,也未能了解各种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计算中的不同影响。

2. 账证意识缺乏、成本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

成本会计课程的又一特点是计算量大,而且会大量运用图表来进行核算。众所周知,产品的成本往往是由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及其他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材料费用往往根据材料的领用部分或材料的用途来分配,人工费用往往根据岗位或受益对象来分配,费用的归集、分配及结转必须借助大量的表格来完成。在实际工作中,结转用的大量数据往往来自凭证及账簿。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普遍把费用的分配和结转视为纯粹的纸上计算,无法将各类计算表与记账凭证、账簿一一对应,也未能将计算中所用数据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

3. 重核算轻管理、分析控制也限于“雾里看花”

学习成本会计课程时,除了学习成本核算,还要重视学习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管理类内容。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成本核算,认为成本核算才是最重要的,忽视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内容,且对这些内容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和“会计”关系不大,只要粗浅掌握就可以。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法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法以大学生为主体,要求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系列的实践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要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最终掌握相关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并使自身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生轻松掌握成本会计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在知识更新加快、行业标准变化极快的今天,大学生难以在学校获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全部知识,教师只有培养大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能力(即关键能力),才能使其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1. 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

财会类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应会计实务、教学和科研等各类会计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成本会计课程尽管也是以会计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制造型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及核算为主线,也是为后续管理会计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的一门课程,但从实际工作过程来看,成本会计课程的重点应该在对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后的分析和控制。因此,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使他们明白该门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模拟实训操练来理解各类计算后的经济实质及账务处理关系,最终达到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目的。

2.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

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作岗位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再赋予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让大学生去完成各模块的任务。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企业两个月的典型的实际成本核算业务(考虑到月初、月末,所以选择两个月的业务),将这些业务的成本核算过程作为教学过程。比如,日常发生的料工费――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分配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分配及结转等。教师可以把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材料费用的核算、人工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废品损失的核算、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成本的控制方法),并且把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嵌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教学过程和实际工作任务的流程相吻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将典型工作任务凭证化,把凭证作为专业语言来表达工作任务

教师可将选中的企业作为课堂教学实践基地,事先带领大学生去企业进行现场认知实习,让大学生了解该企业的大致情况,比如组织机构、a品生产要经过哪些工序、生产工艺的特点以及该企业成本核算的流程、一些相关财务制度等。接下来,教师可将前面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全部凭证化,用凭证来替代原有的文字表达。比如,用企业真实的“发料单”来说明领用材料的业务,用“工资表”及“工资分配表”来表示工资情况,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都用企业里实际使用的凭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大学生学会判断、整理、归纳会计凭证,理解各种会计凭证的内容及作用,并且根据这些凭证完成账务处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4. 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将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教学中

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变革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纯课堂讲授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精讲与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具体方案如下:一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分为表一所示的相关项目,二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序化每个项目的任务,比如项目一的任务如下所示。

任务一:获取企业信息,制定工作方案。(1)分析企业生产工艺、生产组织和管理要求。即会分析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生产组织方式,能根据生产类型确定成本核算方法。(2)拟定各项基础工作方案,设置账户。即能拟定财产物资计价方法、收发登记制度,制定消耗定额,各种原始记录的传递等。(3)解读原始凭证,确定成本开支范围,制定核算方案。即能从各种原始单据中读出“会计语言”,能正确划分支出、费用、成本。

任务二: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1)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即能汇总各种发料凭证,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并能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2)职工薪酬费用计算分配。即能计算计时和计件工资,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表”等,并能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3)水费电费、折旧费等的计算与分配。即能编制“动力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计算分配表”等,并能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4)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即能设置并登记辅助生产明细账,能选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算分配辅助费用,并能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5)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即能设置并登记制造费用明细账,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并能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

任务三:计算产品成本。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即能分别采用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约当产量法计算出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

任务四:报送成本信息。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即能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分析,开展目标成本考核。

任务五:开展成本管理。成本考核与规划――即能描述规划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并完成企业成本规划方案。

5.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式,突出项目化、过程性考核

平时学习松懈,期末考试前则临时抱佛脚,是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常态。针对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方法是变革考核方式,将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总成绩”的考核方式,变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全程考核方式。例如,可以将平时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而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终结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核的主体也可以多样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考评三者可以灵活运用。这样,能够全方位地考核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如表二所示,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内容可以分为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考核内容。

三、结束语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校财会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让大学生轻松掌握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学习技能,是值得高校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法以大学生为主体,要求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系列的实践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要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使自身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高校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岗位任务有机结合,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训实践活动,才能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才能真正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威廉・莱恩,香农・安德森,迈克尔・马厄.成本会计精要[M].刘宵仑,朱晓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校本课程的作用范文第5篇

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首先要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相反,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因此,了解什么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显得尤其重要。所谓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就其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立足学校实际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语文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语文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语文校本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依据功能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校本资源分为素材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言语经验、语文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并能够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的因素。条件性素材则是指那些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有了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可以大胆、轻松地去研究、挖掘。

当然,树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更要掌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一是要懂得抓住兴奋点。好奇之心人人有之,但是不同的人由好奇所产生兴奋的持续时间和指向大不一样。语文教师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精细型”的人。只有精细型的人,才能抓住兴奋点,善于观察问题,主动思考,引发联想,并将其转化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引导学生来叙述、说明、议论或者描写,经过这样的“折腾”,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好奇之心,懂得抓住兴奋点,掌握培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方法。二是要善于观察、诱发课程资源意识。善于观察对于形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问题之母,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可见,掌握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就能更好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这当能更好地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它需要的是语文教师的信心、耐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开发出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完善语文的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