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原有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下,课程的决策、设计与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权责,学校主要是通过对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去保证法定课程的全面实施。前者通常被称为“学校课程行政”,后者被称为“学校教学管理”。而在国家、地方与学校权力共享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了出来。
“学校课程管理”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学校课程”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但由于人们对“学校课程”概念的理解歧义丛生,因而导致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说也莫衷一是。“学校课程”从语义上看会产生两种内涵不尽相同的理解:一是指各个学校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具有学校个性色彩的课程。即将“学校课程”视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校定课程”,专指“学校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授权自主建构的课程,主要是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二是指只要是在学校中实施、由学校来管理的课程都属于学校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是以“学校”为载体的,都要通过学校才能付诸实施的,这就使其外延显著区别于前者。即“学校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且指校定课程、校本课程乃至潜隐课程,它们都是学校课程管理直接作用的对象。
“学校课程管理”的提出,意味着学校具有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双重权责。理查兹把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区分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的三种类型[2]。管理的目的取向不同,导致学校课程管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也会呈现出殊异的意蕴。若“为顺从而管理”,则学校课程管理因与过往的“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异同而近乎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若“为成果而管理”,则学校主体性的发挥纯粹是为了达成上级的评估指标,也没有走出过往的“教学管理”的视阈;只有“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学校才真正成为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态势。
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提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并予以界说。其中,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包含是(is)和应当(ouhgt)两种成分;只有包含“是”和“应当”两种成分,才是完整的定义。[3]因此,在界说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时,既要回答“学校课程管理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实然与必然问题,又要进一步回答学校课程管理应该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应然”问题。前者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后者则是研究的重点与目的。也就是说,对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应当综合不同层面和维度立体地去把握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
1.就管理地位与角色而言,较之原来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突出强调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而非上级法定课程的“从属者”与“被动执行者”。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中,课程实施即教学,即学校必须忠实实施法定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愈是接近法定课程的意图,课程实施的效果愈好。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课程实施即变革,其蕴涵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因为只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因此,作为课程实施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法定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或“再改造”。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自主地研发和管理课程,学校在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在此得到了合理发挥。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是集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管理信息系(以下简称MIS)其应用目的是为了对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以支持组织各级的管理决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随着Internet 的迅猛发展,现代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给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使MIS课程更好地与社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相结合。笔者简要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课程教学应把关于管理信息系统最新的发展状况和前沿知识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及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MIS的最新发展动态。
2 M IS 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的分析
2.1学生重视技术忽视管理
目前的高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普遍反映较难理解和掌握;而理工科学生却对MIS开发中所需的相关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很少。结合两方面的情况,导致学生对于MIS的理解太过注重计算机技术能力的掌握,而可能会导致偏离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另外,管理知识的欠缺又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企业活动和业务流程。所以,既要重视技术开发也不能轻视先进管理理念的掌握。
2.2欠缺课程所需的预备知识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的边缘科学。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是它的三大要素[1]。在学习课程之前应该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 ①管理类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 不能掌握常用的工具, 使得在学习MIS课程的时候, 要求重新讲解数据库等基础知识②理工类的学生又欠缺相应的管理知识,以致于在理解MIS的内容和方法时有一定难度③普遍性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 不会主动地应用数学基础知识[2]。
2.3课程内容不符合与时展
目前我国关于MIS的著作和研究水平比较低,因为MIS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有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系统开发方法,恰恰这些技术又大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国外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九十年代迅猛发展,MIS教材往往不能体现这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 内容相对比较落后。例如,我国的大多数MIS教材以传统的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而在发达国家MIS则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作为主要开发方法。目前这已经是我国MIS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2.4 不重视课程设计
MIS是为了支持组织各级的管理决策活动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MIS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课程设计。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设或者减少课程设计,认为只要认真讲解理论课已经足够,从而忽视了课程设计对于理解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课程设计,既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往往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也就谈不上应用MIS的理论指导实践。
2.5 教学形式的落后
教学形式的落后往往体现在教师讲课时间过多,高校教育的重点不是“授人以鱼”, 而是“授人以渔”[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索,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这才是教好MIS的一个重要方面。
3 M IS 的教学优化方法
3.1教师应根据专业确认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了MIS课程。教师只有确认好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优化MIS教学。MIS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是以掌握、了解MIS目标,理解MIS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M IS收集管理信息、制定管理计划、实施管理方案以及运用管理数据从事管理分析的基本能力为主要内容;对于计算机类的学生而言,应该是以培养高级系统分析人员和开发人员为目标,因而以教授MIS的基本开发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
3.2教师要注意MIS教学侧重点
MIS教学内容选择针对不同专业应有所侧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素质的不同及时调节[7]。对于偏理工的学生, 如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专业特点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侧重点应放在IT应用和M IS开发技能上, 使之对某个系统能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平台、网络环境, 能进行系统开发管理,即培养M IS开发者。对于偏文、偏管理的学生, 由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应侧重于组织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分类等基本概念技能、几种开发方法介绍等, 即培养组织开发的MIS管理者、使用者,要使学生具备将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到IT和信息系统的开发上。
3.3优化课程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要符合时代特点,注重相关的理论讲解。如果对于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就会造成实践的盲目性。因此, 加强理论教学, 使学生理解理论发展和要点, 这对于学生掌握MIS的精髓, 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区分管理类和计算机类, 对于前者, 要重点阐述管理学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和行为模式, 而对于后者则应着重于信息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分析方法和开发技术。
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1)把现代管理技术、IT技术和软硬件发展融入到M IS课程教学中, 如通信网络技术、数据仓库、4 GL开发工具、Internet/ Intranet 技术、电子商务、EPR等信息安全技术。并从软件工程的高度系统化的引导学生,给学生奠定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与理论基础。(2)加强对各种开发方法的讲授, 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概念与技术等使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3)详细介绍各种系统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如结构化的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CASE工具等,同时重点掌握最新系统开发方法。
3.4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能力
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是决定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其中,课程设计、大作业和实验演练是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4]。
(1)加强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理解MIS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MIS的开发方法,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仔细考虑。因为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实践经验较弱, 故应提出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如学生成绩管理问题、熟悉单位的人事管理问题等。开始时以五到六人为一组,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上级经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角色。通过“实验指导书”的形式明确各成员的任务。教师只起到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问题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2)大作业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学过的MIS的知识,由老师给定一个单位或具体的部门,让学生实地编写一个完整的MIS开发和实施报告。报告中应包括MIS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运行和维护的知识,还应包括需求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以及MIS的开发方法、方式和开发策略等。
(3)实验演练。实践的内容学生可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相对独立地完成一个自拟项目,教师可进行指导和监督。实验通常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MIS学到的知识,分工协作,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3.5教学课件的引入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已进入了传统的课堂,取代了“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另外,对一些典型开发技术实现了动态演示,使学生在理解开发的整个过程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课件还配有大量美观、准确的插图。如组织功能图、数据流程图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信息量。通过综合控制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元素, 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减少教师浪费在绘制图表的时间,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
3.6展开广泛的课堂讨论
M IS课程教学中“你教我学”的被动学习模式难以使学生融会贯通。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比如在案例教学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题目,并且将讨论题目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问题有所思考。在授课时,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7利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MIS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需求。兴趣化、案例式教学是解决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效方法是讲授MIS的基本手段之一。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理论,设计或选择一些典型的、疑难的案例,在师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3]。目前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在不同行业中都建立起来了,信息系统的专家也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很好总结。目前关于MIS的案例书籍很多,非常有利于课堂讲授,如果教师能够将案例引进课堂,将会使讲授内容更具体、形象和生动。通过案例分析也可以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到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往的案例选择的内容往往脱离理论教学内容,以至于部分学生对于授课中的某些教学案例不满意。有些学生认为教学案例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无法理解;有些学生认为教学案例太老,不能反映当前时代的变化给MIS系统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 引言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该课程所占据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实际授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知识传授程式化,缺乏认知的灵活性。所谓程式化教育即指高校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法,再到授课思路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对知识传授过分追求程式化将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自我加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理论之后无法自我建构知识体系。这导致学生在应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无法使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做出适宜的反映。而另一方面,程式化的教育多倾向于从单一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而无法做到超越单一概念纬度的多维知识的建构,缺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2)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延展的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然而,普通高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授课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作为其主要教育目标,很多学生尽管功课名列前茅,但说到实际工作,却缺乏处理问题、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技能。
(3)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细化。管理学原理缺少实践教学针对性、缺少对知识和理论的层次认知和了解。例如在传统《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组织同学对企业进行参观或请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但在实践教学开展前,并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告诉学生在实践环节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并思考该内容同理论授课有何关联,这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犹如走马观花,很难收到预定的成效。
针对以上几类问题,笔者认为在管理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在过去几年,笔者对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07-09工商行政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就《管理学原理》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组和整合,提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方法。
2 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所谓的实践教学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充分重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组织决策能力的加强。在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同时,考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员。
为了更好体现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并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效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笔者对《管理学原理》教学的授课课时以及主要内容设置上进行重新整合。授课方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模拟方式。首先确定课程学时分配如表:
表一:《管理学原理》理论教学课时分布
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这一章节很重要的,但是学生普遍表示其理论抽象、知识较枯燥,为此笔者将该章节调整到实践环节中,使得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合计20学时:其中实践课程规划16个学时,另外配以4个课外学时,完成企业参观和专家讲座。从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理论方法、创建实际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中国整理,具体实践环节方式方法采取 “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PPT”制作环节、企业调研”环节、“无领导小组谈判”环节、“CEO讲座”等四项内容。
3 实践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展开
(1)基于过程的实践教学理论。在企业中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将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管理学原理》作为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企业管理技能的课程,其授课就是在促使学生理解管理是实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全过程,以期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基于这样的目的,笔者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开始关注如何将管理学原理的理论学习创建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一件工作任务并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为完成工作过程构建必备的认知情境,将各个理论确定为该情境的功能性步骤,以管理过程为主线,重新序化理论知识和技能。由此,在《管理学原理》理论授课结束以后,将班级同学分派为两个小组参与学校创业社团主办的商业实战大赛,根据企业赞助商提供的产品进行营销,学生将在比赛期间创建一个虚拟营销公司,从公司名称的选择到组织结构的确定、从产品销售企划到产品的实际营销、从公司主管的确立到领导权威的建立,乃至领导使用的激励手段都将有学生自主完成。在整个公司组建的过程中,学生在大赛创设的实战情境中可以更深刻领悟管理学原理中阐述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协调的五大领导职能。
(2)实践教学理论的开展。
①开课初期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很多内容同企业的实际操作相联系,企业不需要纸上谈兵的员工,但是急需能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于管理工作的员工,为了让学生对企业用人策略以及企业发展的人文背景有直观的理解,以便于学生熟悉企业环境、笔者在《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一周增设企业参观和专家讲座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企业参观,促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车间的运作,辅助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的决策职能和控制职能的相关方法。通过引入民营企业老总讲解“企业如何看待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讲座,促使学生对企业领导的职能以及领导过程中使用到的方法和技巧有直观感悟。
②开课中期阶段。在《管理学原理》授课的第三到四周,笔者已将管理概述的内容讲解完毕。管理学原理的第二章是“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这一章在整个管理学原理的授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理论性过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普遍反映该章节理解困难,掌握程度不好。所以笔者在本学期的授课中将该章节从理论教学提炼出来,由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浏览资料、翻阅书籍的方式,对管理学原理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理论进行课外学习,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资料制作PPT,并将整合的信息传达给班级同学。通过学生学、学生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这种方法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资料提炼,学生交流,扩展知识的范围,促进学生主动求职的欲望和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在管理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第六到八周加设“无领导小组谈判”的授课形式,所谓的“无领导小组谈判”就是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面试。任课教师出任考官,而学生将组成5到7人的小组,任课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大约一课时的与考题有关的问题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学生所处的位置和职位,全程让学生自行安排和设计,笔者在学生讨论的过程能充分观察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失去任课教师的指导以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上课所学解决笔者提出的问题,对理论知识能有着足够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分别在战略管理、决策等章节设置考题,在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热烈、对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相当欢迎。③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三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管理的五项职能,并且能将管理的五项职能准确应用于管理工作中,所以,想要更好的学习管理,对企业的了解就必不可少。在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从第一周到第十三周通过阅读课外读本,以一个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为蓝本,把握该企业的一个发展方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所得到的资料制作PPT,并且将搜集的信息在第十四周到十六周的实践展示环节分享给班级成员。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仅仅要将调研所得的信息准确传递给同学,还需要对搜集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并且将资料同管理学授课中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突出,例如在探讨阿里巴巴发展史过程中,有的同学根据当前的产业形势,推断物流产业必将在未来企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在探讨国美发展历程时,同学讨论领导者执行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分析我国电信业发展时,同学从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特征入手分析我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就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趋势,对我国垄断性行业改革提出相关建议。此类实践活动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考纬度,促使同学使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另外,管理学原理的实践教学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由于笔者自2008年兼任工商行政管理专业2班班主任一职。自学生学习管理学相关知识以来,笔者就有意识的将管理学原理中的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理论投射到班级所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处理班级事务,并在实践课上就学生的相关做法进行探讨和反思,以实现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此类实践活动的推动下,08工商行政管理2班同学组织的创业者俱乐部成为我校第一个创业社团,并由学生策划、组织、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赢在校园——商业模拟大赛等。该社团多名同学在企业进行寒暑假社会实习,社团负责人也和多家公司的公关部、销售部负责人保持良好关系,为实现校企合作奠定适宜的基础,该社团参加美的杯—雏鹰拓展计划,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4“管理学原理”实践课程的物质保证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实践教学的开展尚有一定难度,实践教学想要良好开展,必须要有软、硬件设备作为保证,为此,笔者根据本校高职授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对高职实践教学在改革过程中的物质保证做出如下探讨: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大纲。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培养现状,及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在课程授课中的地位,即以“应用型”理念为指导,确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并依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组织相关专家和教授审议现行教学大纲,根据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情况更新实践大纲,调整实践大纲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和监控以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加大实践教学的扶持力度、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首先,加大力度建设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企业实习,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进行现场观摩、现场操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更大力度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范畴。其二,通过建立拓展训练实验室,加强学生建立沟通和人际关系能力。尤其是建立以处理公司治理事务为主的商业模拟环境,投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ERP模拟沙盘实验室和促进学生提高沟通协作能力的商务谈判实验室,并保证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力度。其三,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立网上案例库和答疑系统,能让学生在课堂以外继续学习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补充管理所需的技能。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植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在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创新,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孕育的土壤,其主要方法在于通过学校建立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积累教师企业管理经验,并要求教师将管理上的经验回馈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
总之,高职类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是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经营和管理人才。笔者在过去三年的尝试中,取得些许收获,授课对象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管理思维和视野得以拓宽,管理技能有所增长,最重要的是,高职学生在休闲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学会如何思考。鉴于以上的成果,我认为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将成为高职管理学未来授课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吕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07-109
1 . 引言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从2002年开始,把大量课程提交网上供大众免费学习。到2012年,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 resources)促使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涌现,为学习者提供免费、高质量的课程并提供包括课程任务、学习评估、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服务,甚至为按要求完成课程的学习者颁发证书。这种大规模开发在线教育模式被称为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译为“慕课”)。慕课作为教育资源开放运动的新形态,突破空间、时间、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习者参与学习的过程,互相讨论、生生互评,在知识学习上获得平等地位。慕课使学习者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体现学习者主体性。由此,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
关于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研究如火如荼,贺斌对慕课发展和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慕课代表着新型技术系统,新型教/学范式(贺斌,2014)。吴万伟(2014)认为慕课虽然不大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大学,但是对大学有改造的作用,激发教育者去寻找更有创造性的、更连贯的、更加个人化的、共同学习的模式。目前世界上的慕课教育机构主要有coursera,edX,udacity,Khanacadem以及codeacademy等,这些机构和美国大学财团或附属机构有密切联系。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与号称慕课教育“三驾马车”的edX和Coursera合作、签约,与国际知名的斯坦福、耶鲁、MITd等名校一起提供在线课程项目。我国高校自己的慕课平台也在打造、建设之中(张鸷远,2014)。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http://c20.org.cn)成立,以研究、开发和利用慕课平台,促进学校教学模式变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慕课建设和我国“十二五”建设目标(高校向全民开放1000门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美好愿景。因此,有人把2013年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
2 . 慕课特征和基本类型
2 . 1 慕课的本质和特征
近二十年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依托的互联网络成为迄今为止最具能量、最富变革精神的生产交往工具,互联网上的人类生产交往方式,如“网上医疗”、“网络交易”等,层出不穷。“网上教育”也顺应这个潮流,信息化、大众化、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具体化的结果就是“慕课”,是人类教育理念发展的新成果、新阶段(高地,2014)。任何人都可以免费通过网络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参与课程的人数没有限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能够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2011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吸引了190多个国家16万多的学员注册,有2万人完成学习。2013年,全球MOOC平台Coursera注册用户超过了500万,已有网络课程近600门,加盟学校近百所,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是其中之一。因而慕课具有规模大、全开放、经济性的特征。
2 . 2 慕课的基本类型
它的类型基本划分是cMOOC和xMOOC两种,不同类型的慕课以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为指导,因此其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也不相同。xMOOC基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传播较为广泛的一种形态。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是知识的“接受者”。传统教学的基本要素,如课程大纲、知识讲授、单元练习、成绩反馈等等,都被传承下来,与主流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相符合。对比而言,cMOOC利于知识生成和创新,xMOOC则重于知识的复制和传播。
3 .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在新时代、新常态下,特别是“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将大大推动我国物流快速发展、走向国际化,但各地区间发展差异明显,不均衡性突出。对于物流专业如何适应物流发展,开展教学改革和攻关,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各自看法。王骏等人就湖北省37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宏观对策(王骏等,2015)。李政(2015)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肖志坚等(2015)则从微课概念辨析出发,结合物流包装专业的具体知识探索微课设计开发及其运用。黄小洁等人(2015)提出物流专业的英语课程分为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延展能力、实践课程等三大模块,以适应我国物流业走向国际化的要求。钱丽莉(2015)则提出物流英语人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些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管中窥豹,仅从这些文章就可以看出大家对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视。
4 . 慕课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物流行业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物流人才的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各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局限于让学生看懂简单的英文单证、函电,在培养独立制作单证、回函等英语运用能力上不足,在与外国客户的实际交易过程中难以流利交谈。英语教学方式一以贯之,主要还是教师、教室、学生,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日常口语训练本来不多,和物流专业相关的口语实践几乎没有。即使有实践场合,但是学生参与比例不大。比如,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东盟博览会提供了物流实践机会,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覆盖面很小。其他一些实习实践机会大都浮于表面,或者实习实践内容与物流专业无关,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实际锻炼体验。据调查显示(李威,2014),70%的物流企业要求员工懂得国际贸易术语、船舶与货运专业英语、各种物流运输单据等知识。
4 . 1 慕课的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偏少,而且课程一周的课时大概为四节课,课时总数有限,而且听力、口语、英语应用文教学很少安排。而慕课可以成为学生提供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英语、培训职业能力的平台。通过这样的专业英语环境,学生专业英语得到更多发展机会。而教师通过慕课巩固已有的英语能力,进一步接触和掌握物流英语,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慕课和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其内容高度凝练,时长10~20分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零碎时间开展学习,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提高学习效用。慕课强调师生、生生互动,除了在线答疑,还有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的讨论、互批作业等。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通过慕课,系统安排课程内容,塑造完整、规范、有弹性的学习系统。通过数据反映来了解学生学习碰到的难点和易错点,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安排。
4 . 2 慕课的劣势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有时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学生要潜移默化地观察学习。对教师授课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较多的精力投入。在英语课程上尤其如此。除了较强的表达能力、广博深厚的英语和物流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由于慕课随时可以学习,因而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的专注力、持久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慕课课程和教学效果的严重挑战。由于慕课是新鲜事物,还有需要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如慕课的诚信体系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和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建设过程中给予积极地解决。
4 . 3 慕课对物流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影响
慕课视频短小精悍,针对某个特定问题,时间长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网络视频播放具有暂停、回放、重播等功能,由学生自我控制,有利其自主学习。而且教学信息在视频上呈现明确,没有类似教室各种物品摆设的干扰。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场所,从而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以期更佳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习过程是由“信息传递”、“吸收内化”两个阶段组成的,学生课前在线视频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在线沟通帮助理解。如果在专题测验中有些问题回答不好,学生可以再看一遍视频,仔细反思错误的地方。云平台对学生状况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态。这是“信息传递”阶段。回到课堂上,教师根据线上数据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课题教学反聩,给予针对性的有效辅导,同学间的面对面交流更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进程。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实现了分层次教学和网络学习。
慕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促使“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堂主导”向“自学主导”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引导、辅导、核考”的角色。根据慕课开发的需要,提升教师团队的信息化素养,培训和普及网络、软件等计算机知识,开展慕课教学方法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慕课教学能力。
根据现代社会、物流行业和本专业课程的要求,加强物流专业英语课程的慕课建设,使之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化。鼓励英语教师提升自己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企业参加实践,获得一线体验,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制作英语慕课课程。通过学校的整体安排,由英语教研室主持,英语教师通力合作,建立一个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英语的慕课平台,提供课程介绍、授课教师专栏、课程学习、学习重点难点讨论区、作业批改和反馈、课程答疑、专业前沿、学生show等专栏,从而充分拓展互动时空、提升教师参与度、学生满意度。
5 . 结束语
慕课有较强的优势,但是运用不好也会变成累赘。任何技术都是工具,任何教育都是“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围绕这样的目的,我们才会开展各种努力和尝试,直到生命的尽头。
论文摘要 项目管理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路、解决方案的选择及决策过程中的综合管理能力,然而项目管理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体现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论文根据项目管理学的特点,从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与案例并举,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项目管理是以某个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应用为辅助手段,结合系统工程、行为科学、网络计划技术和挣值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操作性强等特点。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迅速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核心课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本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践、计算机上机学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综合能力。
1 项目管理学课程的作用
1.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对问题认识的过程,项目管理学中大量案例分析可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与勤于思考的能力。
1.2 项目管理数量方法运用的培养
项目管理中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网络优化方法包括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等是项目管理学研究,有助于项目管理人员的实际使用。
1.3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结合实际项目编制项目进度、费用和成本等管理策划方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2 当前项目管理学教学中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高校从培养学生系统分析与创新能力的视角,纷纷开始项目管理学课程,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大多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内的有关项目管理学的教材多半偏重于理论研究,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只是单向地传递,学生被动地接受。与此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系统方法重视不够且训练较少,同时也很少结合知识点做案例分析,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而学生本来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课堂互动效果差。由于高校扩招,项目管理学往往大班上课,而人员的分算,在管理上给老师上课跟学生互动产生了困难,同时不少老师很少互动或无法与很多的学生进行互动,老师讲授的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收或消化程度不够理想,这给合班授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差异明显,自学难度较高。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面对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学生只能通过课下消化吸收来找齐教学进度与自己理解程度的差异,而项目管理学的自学难度较高,因此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差。
(4)注重教学,较少涉及教学软件的使用。当前使用项目管理学的教学软件与学习软件如Project等软件在寻找项目进度的关键路径、项目的甘特图等方面对学生很有帮助。但是,老师一般在课上提到该软件可以应有到该领域,而很少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使用该软件,这是教学知识的缺陷。
3 提高项目管理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将之用于生产实践中,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倡案例教学
而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介绍,更应该基于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结合较多的项目管理案例,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表达出来。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或通过网上、书籍以及其它渠道进行收集。例如项目管理者联盟网,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项目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老师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推荐学生自学。
一般情况下,笔者通常对收集到的案例素材都要进行整理和提炼,简明扼要地把案例情况介绍控制在一页A4纸的篇幅(太长或太短不利于教学),并针对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精心设计若干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的感触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经典或有趣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往往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融洽气氛中,既学到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讲到项目管理时,可以以美剧“越狱”为案例,将主人公迈克尔·斯科菲尔德策划的越狱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待。把迈克尔作为项目经理,分析越狱这个目标的缜密计划以及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各关键人物之间,出色地协调各种资源,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越狱这一“不可完成的任务”。并就一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问题映射到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并且积极参与到这样的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相信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3.2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重点设问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讲授。尽可能地将企业引入课堂,以企业的项目作为课程实训内容,课程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如风险管理中,首先提问风险的概念、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并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的能力,这也是一个项目经理必须具备的能力。
3.3 任务驱动式教学
该课程利用课程作业,或通过习题或通过案例,并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驱动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例如围绕典型工程或IT项目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把每一项目下分若干模块,布置每一模块下若干工作任务给学生,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由于每一任务均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特别是项目管理中项目进度的甘特图、关键路线等内容需要软件,更需要他们课后练习加以强化。因此,以课后作业为载体,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消化课程知识要点。
3.4 教材与教辅工具的选择
教材与辅导工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很多院校,无论什么专业都用项目管理学教材,实际上应根据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学教材。例如,信息管理学生应该学习IT项目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生应该学习项目管理,而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等专业应该学习工程项目管理。因此,教材与教辅工具的正确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课程。与此同时,在选择教材与教辅工具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尽量选择著名出版社、著名专家的教材,这样内容充实,学生学起来轻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项目管理学,将项目管理学的方法运用到相关领域与生活实践中。
当然,关于一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各方面合力共建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与努力。除了教师要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外,还需要学校给予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努力与专注等。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果不能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还要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具体掌握了哪些方法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项目管理学在研究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至今,它已发展成为体系健全的庞大学科。对于不同问题的研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在讲解案例与相应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时候,注意不要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些事实或是寻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提炼,并将问题用项目管理学的方法表述成数学模型的形式。应发展成由单一的教与学的知识传递通道,拓展为带着问题学与寻找问题教的双向反馈通道,加大课上讨论与分析的时间分配,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分析的过程中增强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与研究效果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与分类,进而引导学生分层次地逐步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才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项目管理学教学方法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2]王天虹,宋业新,戴明强.在项目管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项目管理决策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2).
[3]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99-102.
[4]庞海云,李於洪,刘云霞.《项目管理》课程演练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