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偿献血存在问题

无偿献血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偿献血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偿献血存在问题

无偿献血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无偿献血; 用血返还资金; 财务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公民临床用血只需交付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运输等费用……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前款规定的费用。这就是说,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为无偿献血者“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提供了法律保证,体现了国家对广大无偿献血者的政策激励。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的公平性,使广大无偿献血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又使血站工作人员在办理用血返还业务时有章可循呢?笔者认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资金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现就如何加强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资金的管理谈谈看法。

一、血站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资金的管理现状及影响

(一)血站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资金来源不统一

目前,我国血站的预算管理状况是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方式并存,从广义上讲,预算管理方式的不一致,造成了用血返还资金来源的不统一,即用血返还资金提取方法及标准的不统一。有财政拨款的血站,因有财政资金做保证,用血返还资金就可以不提或少提,无财政拨款的血站为保证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费用则必须预提一部分资金,作为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费用的准备资金,这样一来就进一步造成了血站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标准的不统一。

(二)血站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标准不统一

《献血法》实施以后,各省相继出台了实施办法,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标准作出了各自的规定。表1从各省的规定中选出几个差别较大的进行对比,以说明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标准的不统一所带来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各省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标准的不统一,给广大无偿献血者带来很大的不公平性。例如一名献血者在广东献血200ml,就能终身享受无限量用血的权利,而在辽宁、新疆则要满800ml、在北京甚至要超过2 000ml才能享受同等权利;献血者的亲属用血也存在很大差异。另外,由于各地血液价格的不同,也造成了用血返还价格的不统一。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宣传,公民的无偿献血意识在不断提高,但是,若任由这种不公平性持续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广大公民的献血热情,影响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直系亲属的界定范围不明确

《献血法》中对直系亲属的界定范围没有明确。各省的实施办法中,有的表述为父母和子女,大多数省没有进行界定,都由各血站加以限定,极少数血站规定直系亲属的范围包括父母、子女和祖(外)父母、(外)孙子女,多数血站只包括父母和子女。《婚姻法》、《民法》等法律法规中对直系亲属的界定范围也不尽相同。直系亲属的界定范围不明确,在给献血者带来疑惑的同时,也给血站工作人员的解释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二、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血站的经费和人员工资应统一由政府全额拨款

《献血法》规定: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血站的公益性要求各级政府对血站的事业经费和人员工资要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保证各级血站及广大无偿献血者的公平性,保证血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及正常、健康运转,保证我国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统一设立“无偿献血用血返还准备金”科目,制定统一的提取标准

组织相关部门对《献血法》实施十年来各地血站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如返血比例(返还额占同期采血量的比例。下同)等,确定合理的无偿献血用血返还准备金提取标准和列支口径,既不挤占血站的流动资金,又能保障用血返还的资金需求,保证血站采血、供血、返血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统一血液收费标准和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标准

制定统一的血液收费标准和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标准,必须兼顾献血者和血站双方利益。毕竟我国多数血站不是财政全额拨款,制定用血返还标准应考虑血站的资金承受能力,尽量降低血站的财务风险。

(四)建立全国血站信息网络系统

建立血站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国血站采血、用血、返血信息共享,实现异地返还,解除无偿献血者“异地用血、原地报销”的奔波之苦。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血液收费标准和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标准,建立血站信息网络系统对于实现“异地返还”意义不大。

三、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资金的财务管理框架设计构想

(一)建议设立“无偿献血用血者返还准备金”科目,对其进行财务核算管理,并用“备抵管理法”对“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以下简简本科目)进行账务处理

因为血站的事业收入仅是公民临床用血时交付的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根据收入支出相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提取“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时应列入当期费用,作为血站事业收入的备抵科目,根据每期血液采集量按期进行提取,这就是“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的备抵管理法。这样,既不挤占血站的流动资金,又能保障用血返还的资金需求,还可以根据采血量的多少对该项资金进行适时调整。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应提取的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当期按采血量计算的提取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金额-本科目的贷方余额

当期按采血量计算的提取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金额大于本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提取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如果当期按采血量计算的提取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金额小于本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减已计提的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提取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计提的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科目,贷记本科目。本期应提取的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提取;应提数小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计提的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科目。即本科目期末余额永远等于当期按采血量计算的提取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金额。用血返还时借记“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贷记“库存现金”。

(二)明确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的来源口径和提取比例

《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而在实际工作中,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都是先交付用血费用,再由采血单位根据其献血量按比例返还的。因此,“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应按当期采血量进行提取。

在对本站《献血法》实施十年来相关数据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其他省份及国外有关资料,建议“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提取标准为0.08元/ml,即每采集1ml全血提取0.08元的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资金,每采集1治疗量的血小板按800ml全血提取。

(三)明确用血返还标准和时限、范围

由于公民在献血时献出的是全血或机采血小板,用血时却会根据需要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而各种血液成分的收费标准又各不相同,这就给返还时采用什么标准提出疑问,为公平起见,宜遵循“等量返还”的原则。例如:献血者及其家庭成员临床使用一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按800ml全血返还;临床使用一个单位成分血,按制备所需全血量计算返血量(血浆除外)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还会遇到用血时亲属才献血的投机献血情况和血库缺血时的互助献血情况,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如何处理,也应作出相应的规定,如返还时限,返还标准是否区别开来等。

(四)明确“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准备金”的监督管理

无偿献血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血站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

所谓血站业务档案,就是血站对于采供血各环节中对相关信息的整理和保管工作,是血站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内容涉及到采、检、制、供和运输等各环节中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编号到最后的制成档案和档案的保管等,是血站管理水平的最为真实的反映。我国目前的这一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提升,在各个血站的实际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当然这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实际的采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档案工作中,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对于制度化的理解不统一,由此导致目前血站的相关档案工作出现纰漏,成为影响血站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将从血站的档案业务的内涵、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加强我国血站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一、血站业务档案的内涵

血站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机构,首先就血站的机构特征而言,血站是一个为临床医疗单位提供用血的机构,其采集的血液只能用于临床医疗,因此,血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这对于血站的管理和相关信息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也不同于一般机构的工作。

由于我国实施的是公民无偿献血的制度,这决定了我国献血人群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因此,对于被采血人士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和采集检测,对于血液的运输储存以及最终的应用都必须做好规范化的管理,这是对于血液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献血人士的尊重,保障临床供血安全,更是对于血液妥善应用的监督。故而,血站对于血液采集过程中的数据、文字等等原始材料进行档案化的整理和管理,对血站采供血业务进行真实的记录,这是目前我国血站的重要工作和改进之处。

二、血站业务档案的特点

(一)量大分散,利用频繁。血液的采集首先要对被采集的血液进行初筛检测,在初筛合格之后,才能够对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因此,血站的档案工作要首先从血液的初筛开始,然后深入到血液的运输以及制备、检测、发往临床等的工作,血站档案工作涉及到采供血的各个环节。此外,我国无偿献血的人数也在稳固提升,2015年全国献血人数达到1320万人次,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由于我国采集血液的人口较为分散,各个血站负责其辖区内的采供血部门业务,而献血者在不同城市献血,血站之间区域调剂血液等,血站之间的业务交接环节多,导致信息交接也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献血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量大分散,利用频繁的特征 。

(二)工作面广,管理难度大。我国规定临床用血必须100%来自于无偿献血,这就决定了我国血液采集的广泛性。对于我国当前的献血工作而言,被采血的人士来自于各个不同的领域,因此,血站在工作中,必须在各个可采血的人群中收集血液,这就导致血站的工作面宽广,同时在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性。

(三)执行标准,保证质量。根据 199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及 2006 年卫生部实施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部门对于血站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执行标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严格执行这些标准,以此来保证血站档案管理信息的质量。

三、血站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障血液的安全性,国家对血站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相关的执行标准的对比下,我国目前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就显露无遗。第一,就书写方面而言,笔者发现,我国当前的血站信息采集中,献血者和血站的工作人员在书写信息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书写潦草导致信息无法准确采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血站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二,就献血者而言,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献血者往往对相关的信息没有完整地填写,漏项、缺项等填写不完整的现象比较多,由此导致血站信息追踪和后期的回访工作困难和信息归档困难等等问题的出现。第三,由于献血登记时有多处签名,在献血者登记信息时,血站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引导,由此导致献血者错误签名或者未签名,致使采集信息失真。第四,血站的工作具有较高的严谨性,对于血液的采集和保存都要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地执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未遵守规定,都可能埋下事故隐患。血站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信息处理量大导致信息填写错误。第五,档案管理是一个较为专业的领域,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档案业务知识,但是就我国目前血站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而言,对于档案管理的专业化的知识还相对欠缺,由此导致归档审查的严格性降低。

以上五点是我国各个血站目前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下文中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四、加快规范化档案管理进程的对策与措施

(一)层级管理,抓实档案层级管理模式。针对当前血站档案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档案管理的相关专题学习,要加强血站档案管理领导及其下属员工的职业技能以及血站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血站的管理工作进行细化,从领导到下属实行层级,对于各个科室以及各科室人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制定相关的要求。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对于具体环节有明确的要求,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具有具体的评定标准,成为奖罚机制的判定标准。只有将血站管理进行制度改革,使其具有规范性,才能使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地开展。

(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血站档案管理的工作对于各个科室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制定一定的、符合血站自身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才能规范性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而血站档案管理的规范对于献血者个人资料的保护意义十分有力,另一方面它也能精确有效地促进档案管理奖罚机制的实行。笔者认为,在建立血站档案管理制度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其一要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信息归档流程,只有明确的流程指导才能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序开展,也能降低档案管理的错误。其二要明确各个科室的责任,使得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出现相关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或者出现错误时也能第一时间内找到责任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强调血站档案的统一管理。就当前的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所负责的相关部门较多,这些部门具体负责相关的业务,这对于具体的档案工作的方面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档案工作的各个部门最终都为同一个目标而服务,这种具体部门负责具体事务的现象就成为了档案工作的阻碍因素。档案工作涉及的部门过多,就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接环节较多,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加强血站档案的统一管理,减少档案工作的部门分类,适当留下主要的部门,同时也要加强各个部门的相互融合,减少血站档案工作中因为交接问题而导致的差错。

(四)重点加强档案管理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血站档案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对档案工作的相关人员加强素质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血站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强化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要加强对于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制定一套适合具体血站内部的考核制度,以此督促工作人员完善自身的工作素养。

无偿献血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采血后;血型;初筛;错误率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33-01

血型的初筛鉴定是无偿者献血前血液检测项目之一,因为种种原因,如人为因素、环境温度、试剂原因、亚型等,血型初筛会存在一定比例。血型初筛出现错误后,给后续科室工作造成不小困扰,例如,检验科需要三检以再次确定血型鉴定准确性,血液制备部门需要挑出血液,更改血型、更换标签,献血后服务部门需要通知献血者,且降低献血者对血站工作的信任度,因此各血站也采取一定措施来减少血型初筛错误情况的发生,如安排专业检验人员进行血型初筛,加强血型初筛知识及技术培等,甚至与考核、绩效等挂钩,也给血型初筛人员造成不小的精神压力。我们应能在血样送到检验科前尽早时间发现并及时纠正以减少血型初筛错误率,一线工作的人员也通过自己的实践积累了一些能减少血型初筛错误率的经验。经观察发现我站有两个部门血型初筛错误率明显低于其他部门,经调查这两个部门均进行采血后血型复查的方法来减少血型初筛错误发生例数,现将该方法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血型鉴定方法

血型鉴定严格按照输血技术规范【1】进行操作,献血车(屋)血型初筛采用正定型玻片法,献血后检验科采用正反定型凝集法。

1.2 血型初筛正确与否鉴定方法

如果检验科鉴定血型与献血者所留血样中血型一致,说明血型初筛正确,否则,说明血型初筛错误。

1.3 采血后复查血型方法

在采血车(屋),正常采血拔针后,按要求留取标本,在最后一个标本留取结束后,不将针头从留样管中拔出,使用热合机按常规热合,采血工作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但不是曾给这位献血者快检初筛血型的工作人员)将针头从留样拔出,将针头内血液滴在血型板上,按血型初筛要求进行血型鉴定,判断结果后与留样管上血型进行对比,由此对血型进行复查。结果如果相符,则快检时血型初筛正确,结果不符,则存在问题,再查找问题,以解决问题。

1.4 统计方法

利用唐山现代9.0统计软件统计出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五年内使用该方法的两个部门和未使用该方法的其他几个部门血型初筛错误人数以及分别的献全血人数,计算出分别的血型初筛错误率,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五年内使用该方法的两个部门与未使用该方法的其他部门血型初筛错误率比较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采用采血后在现场常规进行血型复查的部门血型初筛错误率比采血后未进行血型复查的部门血型初筛错误率大大降低,错误率甚至低于正常错误率的1/3,可见,采血后在采血现场进行血型复查对于减少采集部门血型初筛错误率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3 讨论

据分析,在各种导致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中,人为因素为的主要原因,约占总原因的80%。人为因素有:检验人员判读错误,如把A型判成B型;检验人员发错标签,血型判断对了,但是发签发错了;电脑录入错误,标签发对了,但是录入血型时入错了;采血人员打错样,如工作人员未进行有效核对,致献血者错误或者体检单错误;操作不规范致抗A、抗B血清混合将假凝集误判为凝集;抗原抗体反应时间不够【2】,导致抗原较弱者没有出现结果而出现血型错误;献血者使用他人献血证或已献过血者身份证献血而工作人员未核查出者等。如果采取某种措施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人为因素对血型的影响,那么血型初筛错误势必会将大大减少。采血后进行血型复查,能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血型初筛错误,具体如下:因为采血后复查血型者与献血前初筛血型者为不同工作人员,因此可以减少因滴血清顺序、人员误判、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血型初筛错误;采血后复查血型,直接与留样管所贴血型进行复查,能避免因工作人员发错标签、电脑录入错误、部分打错样、献血者使用他人献血证身份证献血等原因造成的血型初筛错误。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通过进行采血后的血型复查,能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血型错误。同时,该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如果打错血样的两位献血者血型相同,通过采血后复查血型则无法发现,这也要求工作人员在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加强献血者、体检单、采血袋、标签等内容的核对,采血人员避免在同时采集相同血型的献血者,使用留样架等工具,使用PDA等设备进行标签核查等方法避免打错样现象发生;再者如果集中采集血液时,短时间内采集量较大,采血后复查血型实施性差,具体实施存在一定困难,因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进行采血后血型复查,需要额外配备工作人员,这也增加了人员成本。因此,这种方法虽然在降低血型初筛错误率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但也也不能完全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何况,血型初筛错误发生不只有人为因素,还有一些非人为因素。因此,在一线工作中,应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增强业务能力及责任心,严格按SOP执行,加强核对,改善采血车环境【3】,则能尽量避免血型初筛错误率。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46-251

无偿献血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血液集中化检测;标本;质量;无偿献血;分析

选择低危的无偿献血是安全血液的关键环节,而然,血液检测仍然是血液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之一,血液检测的质量是否得到保证,标本质量是关键,标本留样差错、标本不足量、标本抗凝不好、标本溶血等现象均可以直接影响血液检测的质量,采供血机构实行血液集中化检测, 是优化血站资源配置、保证输血安全的必然措施, 也是血站发展的必然趋势。集中检测质量更是影响到多个地区血液安全,评估血样质量是血液检测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通过对不同情况下评估影响血液样本质量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对抗凝血样与非抗凝血样在试验过程中加样等环节对试验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估。

1.2使用不同材料的试管采集血液样本,观察血液样本的溶血情况。

1.3统计一段时间血样采集情况,发现有多个组次存在血样不足量的现象,通过干预交流,连续追踪一段时间观察留样效果。

1.4使用相同材料的试管采集血样,考察不同距离运输过程对血液样本溶血情况的评估。

2结果

2.1对抗凝血样在试验加样过程纤维蛋白堵针情况与非抗凝血样在试,见表1。

2.2分别采用塑料材料的试管和玻璃材料的试管采集血样,观察其溶血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血样接收过程发现存在不足量现象,回顾统计210个组次,发现6个组次存在留样不足情况 ;对存在问题与相关部门协商并进行干预后,追踪统计550组次,仅发生1个组次留样不足情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使用相同塑料材料采集血样,1h内运输并当天及时离心,与2h以上运输并隔夜离心,观察血液溶血情况,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讨论

血液样本留样是血液试验室检测工作的第一步,标本的采集与留样环节是整个血液检测工作的关键点,血液样本的质量对检验的最终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血液标本留样目前使用标准化的真空采样管,容器加塞全密闭,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提供生物安全性 ;真空管严密性\洁净度高,避免血样污染情况发生,高速离心过程避免气溶胶对试验室的污染,也更方便远距离血样运输。标准采样管由厂家批量生产,抗凝剂质量得到保证。血标本的采集和前处理直接影响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表1显示,非抗凝血样离心后,有时纤维蛋白析出容易在检测加样过程发生堵针现象,对非抗凝血样堵针现象进行统计分析,与同期使用抗凝血样进行比较,堵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血的标本,红细胞的破坏引起红细胞内酶类物质非特异性反应,造成假阳性结果[1]。采用不同材料的抗凝真空管,内容物一致的情况下,玻璃材料的留样真空管基本少见溶血现象,而塑料材料留样真空管发生溶血概率较大,统计不同材料采样真空管留样情况,玻璃试管352管发生溶血现象2管。塑料试管526管发生溶血现象26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相同的塑料真空管,采集血样后1h内运输当天离心发生溶血率基本在5%以内,而运输距离超过2h以上且第2d离心,发生溶血率高达20%以上,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建议:最好使用玻璃资料的真空留样管采集血液样本,可以有效地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如果使用塑料真空留样管,最好段距离采集血液后及时运输并当天及时离心可以避免更多的溶血现象发生从而保证血液检测的质量。微板速率法检测ALT对乳糜、溶血等标本检测存在一些困难[2]。有报道[3,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通过设置自动稀释或者浓缩程序进行标本的重新检测,检测结果可以自动覆盖初次检测结果,极大的提高了检测速率和准确率。同血样样本除了溶血、纤维蛋白、凝块析出等影响检测效果的因素外,还有留样不足现象也是直接影响集中化检测报告发放的及时性,对采集护士进行相关采集知识的培训干预及相关部门加强巡查管理工作前后,发生留样不足量现象有明显改变,干预前统计216组次发现6组次存在留样不足,干预后连续追踪550组次才发现1组次留洋不足情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样采集与保留,除了材料因素、运输过程以及操作技术等因素影响,操作者责任性、操作核对等过程也是影响血样采集质量的重要因素。集中检测各过程加强管理是保证血液质量的关键,尤其是血液标本的管理,血液标本从采集到实验室检测,运输过程是一个保持"冷链"的过程。参与集中检测单位间应该制定统一的标本采集和运送程序,从而保证标本采集、运输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按相关规定进行安全、正确的包装[5],避免标本运输过程激烈震动,防止溶血和外溅,确保标本质量。

参考文献:

[1]齐宝洪,陈洪章,王娜等.采供血中心集中化检测关键环节的控制[J].医药杂志,2007,28(1):44-45.

[2]郝秀芳, 张奕琴. 集中化检测模式下ALT 测定的探讨[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415-416.

[3]徐长根, 朱阳泉.采供血机构ALT的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4) : 300.

无偿献血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采供血机构是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采供血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从硬件建设阶段逐渐进入强化内部管理阶段。财务管理是采供血机构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采供血机构能否正常运行。随着公共卫生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的财政投入财务绩效管理越来越严格。采供血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只有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才能促使采供血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内部控制力低,经费审批不严格,同时存在大额支出未经过正规程序审核、财务报账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支出款项清理不及时等现象[1]。

(二)预算管理不够科学

公共卫生机构的财务预算管理存在较为突出的人为干扰因素,在部门预算编制方面,所安排的项目支出预算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预算编制不够规范,走“简单程序”,仓促编制。预算执行力度较低,没有对财务支出产生有效的约束力,未形成完整的预算执行分析考核制度。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进行清晰界定,远未达到进行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的目的[2]。

(三)会计核算不够细致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工作内容较为简单,成本核算不够细化,无法实现对事业成本的计算和统计,也无法对资金使用效益作出正确评价。许多会计科目设置以及核算项目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决算报表数和决算账面数存在差异。在按收入提取修购基金的制度下,修购基金提取受收入变化影响严重,提取不稳定[3]。

(四)资金使用效率偏低

由于预算不够规范,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使用相互挤占,费用支出定额流于形式,普遍存在随意更改资金投向的现象。而对经费支出的管理通常是事后核算,没有对资金使用进行提前预测,在使用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缺乏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4]。

(五)财务分析较为笼统

财务分析管理不够精细,分析项目笼统,内容不够充实,采取单位总收支的块状分析方式,没有具体到项目。这样的财务分析工作无法确保财务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能为管理层和项目负责人提供有效参考[5]。

三、建立统一的经济补偿机制

采供血机构作为公共卫生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普遍存在上述财务管理问题,对采供血机构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应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统一的经济补偿机制,促进各地采供血机构的均衡发展。采供血机构的收支结余是其经济效益的主要决定约束,在财政支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财务收入决定了采供血机构的经济效益。不同的采供血机构的财务收入结构由较大差别,除血费收入以外,一些采供血机构间距其他行政业务管理职能,比如用血互助保证金收入、红十字收入等,可以获得血费以外的财务收入。而不具备这些管理职能的采供血机构则没有额外财务收入[6]。各地财政部门对采供血机构财政补助的差异更加剧了财务成果的差距。比如一些地区的财政部门承担了采供血机构所有的人员经费和支出经费,而一些地区则根据采供血机构的收支情况进行动态的财政补助。采供血机构属于财政差额预算拨款性质的单位,其直接业务支出可以由血费收入弥补,而基建支出和设备采购支出则需财政部门支持,人员经费支出也需要财政部门基于一定比例的补助。只有制定统一的财政经济补偿制度,才能促进各地采供血机构的均衡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建立统一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

四、创新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许多采供血机构采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支出费用的性质划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财务制度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直接造成采供血机构成本费用支出考核比较分析的口径无法统一。虽然采供血机构也属于事业单位,但其性质独特,兼具行政事业单位和卫生事业单位的功能,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职能。因此,采供血机构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照搬一般行政事业的制度方法,应根据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特征和费用支出性质,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创新,从而准确、细致的反映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特征和费用性质[7]。用会计支出科目正确反映采供血机构的业务活动的支出内容,并对其账务设置和实施进行财政监管。采供血机构的业务范围有限,账务不宜过多,应在中心血站统一设置一套帐,兼具其他管理职能的采供血机构也不需要加设账务,更不能设置单位部门小金库,严肃财务纪律,规范会计行为。在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经济成本核算工作,确定有偿献血和无偿献血的消耗定额,并以此为依据,对业务科室的实际支出进行定额考核。对采供血成本进行定期的零基财务会计预算,通过对一定时期内的财务会计的分析和比较,找出是否存在超定额行为,也可以作为制定下年费用支出预算的参考依据,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五、创新财务绩效管理

财务绩效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实施、评估和发展,完善财务绩效管理流程,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周期循环,有助于发挥财务管理作用,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从而使采供血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可靠[8]。创新财务管理流程,首先应从财务绩效计划阶段着手。应根据采供血机构的实际情况,结合上级部门的指导要求,合理制定财务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通过合理的岗位划分和人员组织安排,将财务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明确每个可知的具体职责和个人的职责,为财务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上阶段制定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实时,采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对各科室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动态化管理。进行财务绩效评估时,要根据各科室的既定指标,在掌握其工作进度的基础上,对财务绩效进行反馈和辅导,使科室负责人能够明确考核结构,从而更好的组织开展科室的各项业务。在财务发展阶段,应根据突发任务对财务绩效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调整资源配置和绩效目标,不断完善财务绩效管理工作。

六、提高采供血机构财务管理效率的建议措施

(一)调整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涌现,只有根据采供血机构的实际需求,积极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合理调整,才能保证采供血机构的财务发展能够跟的上时代步伐,为机构良好运行提供保障。针对于现阶段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采供血机构的财政管理应改变以往的重要钱、轻管钱,重投入、轻产出以及事后管理的思想理念,以长远发展目光,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建立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完善经费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的约束效力,以制度为保障,做到管理有张可续,按制办事。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严格依照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相互分离。

(三)注重财务管理内容创新和人才培养

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转向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对财务进行精细分析,发挥财务分析的决策辅助功能。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求财务人员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操作,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用新的思路和财务管理办法处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重点培养职业判断力,岗位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只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七、结语

总而言之,采供血机构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行政职责和社会职责,必须不断提高采供血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为机构运行提供保障,同时促进采供血机构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采供血机构财务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采供血机构的财务管理创新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茆庄 单位:江苏省血液中心

参考文献:

[1]马红梅.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与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06).

[2]苏锡云,李泉.采供血机构财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档案与建设,2016(03).

[3]田志雯.浅析采供血机构如何实施单位内部控制规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

[4]姚远.论如何建立血站财务科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以宜昌市中心血站为例[J].当代经济,2013(24).

[5]恩晓刚,裘韶芳.血站检验科的成本控制[J].中国民康医学,2011(19).

[6]孙经杰.山东省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及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山东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