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市场的三个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SWOT分析;高端旅游;京津冀一体化
北京作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它的旅游业尤为受到重视。但是,北京旅游业同时也遭受着环境污染、人才资源稀缺、管理机制欠佳等重大问题。近几年,北京市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平台期,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对北京旅游市场进行SWOT分析。
1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民旅游热度的空前高涨以及高端旅游形式的深入人心,北京旅游业长久以来推行的传统形式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这给北京市旅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
1.1从三个市场的总体来看
北京旅游市场可按照游客的来源分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在京旅游市场。依据三个旅游市场纵观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分析不同的旅游市场情况对北京旅游业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旅游市场进行预测和探究其发展动向的原因。首先,客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沿一个方向通过线路某断面的乘客数。一个地区的游客客流量可以直观的反应出当地的旅客来往情况,反映出一个地区发展程度以及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度。北京市旅游总客流量在逐年上升,前四年处于加速上升阶段,最后一年处于减速上升阶段。其中,在京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与总客流量趋势一致,均处于上升态势;入境旅游市场则处于先繁荣后衰退的态势。其次,旅游总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向国内外游客提供旅游产品、购物品和其他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额。这一经济指标综合反映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状况和旅游业的总体经营成果。也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当地的旅游发展程度,以及消费水平的高低。根据上述可知:北京旅游业总收入、在京旅游市场收入以及国内旅游市场收入处于稳定的增长趋势;而入境旅游市场的收入则处于先增后降的发展趋势。
1.2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迟滞
据北京市旅游局网站公布的入境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延续了2013年的走势,接待人次指标从最高点时的520.4万人次持续下降为427.5万人次,这与国内旅游的持续向前,出境旅游的高歌猛进背道而驰。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慢慢进入低迷状态,从而导致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平台阶段。
1.3北京市旅游收入国际逆差持续扩大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收入的国际逆差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等领域,入境旅游服务收入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由北京市出境旅游形成的国际逆差有70%来源于游客的过度购物,如在港澳地区的消费。此部分逆差,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内进口商品的税费过高,物流和商品流通所需的费用太大,使大部分进口商品的价格超出了人们的接受范围,进而导致大部分人选择出国购物[1]。
1.4人民大众对高端旅游形式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端旅游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式。与传统旅游形式相比,高端旅游在消费水平、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对旅游实体经济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旅游的精神、物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各国旅游业在旅游服务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北京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旅游是旅游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竞争力。近年来,虽有部分旅游公司意识到旅游业高端旅游形式改革的必要性,但就整个北京市旅游市场机制而言,全面的改革尚未完全推行,这也成为了阻碍北京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北京市旅游市场SWOT分析
2.1优势
北京市地理位置独特,它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四周被河北省包围,东南和天津市相接,使其拥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此外,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它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并一直被视为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其中故宫、长城以及鸟巢等不同景观都绽放出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北京市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通邮、通航,是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其便利的交通也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2劣势
2.2.1空气污染严重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近1.4亿。其中,北京以537.1万的汽车保有量高居榜首,超出排名第二位的重庆137.3万辆。一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固然能说明这个城市的繁华情况,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北京能够闻名中外,不仅仅是因为北京的名胜古迹,还因为北京是取代伦敦的“震惊中外”的“雾都”。
2.2.2旅游人才稀缺
近些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相应的旅游方面的知识系统并不成熟和稳健。并且受到中国的传统思维影响,旅游方面的工作在大多人的印象之中并不算是什么“正经”的工作,这便致使在北京很少有大学设置与旅游业相关的学士或者硕士学位,从而导致旅游业专业人才大量稀缺,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机遇
2.3.1高端旅游市场
“高端旅游”是指具有一定素养的旅游个体或群体在旅游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及消费方式等方面明显高于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它着眼于旅游产品高端化、旅游服务高端化等方面,旨在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旅游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的旅游配套服务。近年来,高端旅游业逐渐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有利于北京市旅游业的长足发展[2]。
2.3.2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趋势
在2007年,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大格局初步形成。同时,北京市委于2015年7月的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了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也为加快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其发展必将对北京市的旅游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个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
2.4挑战
2.4.1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障碍
京津冀经济区正式建立于2007年,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无论是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或是人口社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此外,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洲和以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发展相比劣势明显。同时,京津冀地区尚未制定正式的发展战略,各地分散发展,差距日益增大。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三地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致使京津冀经济区的真正优势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3]。
2.4.2环境问题突出,加大改善力度
世界卫生组织称,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其中北京的污染严重程度位列国内第一。此外,根据调查显示,北京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氢化合物等浓度的年日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这些环境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限制北京市入境旅游人数的因素,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推动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未来北京市旅游市场的运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3.1调整旅游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旅游
高端旅游业发展规划旨在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协会、旅游景区(点)、度假区、酒店、旅行社、融投资集团、上市公司等提供专业化、全程化的咨询和顾问服务。在我国,北京高端服务业所占比例约近GDP的40%,其中高端旅游业所占的比例仅有5%左右。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有利于吸引游客,并在无形中促进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2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陆地相接、文化一脉,得天独厚的优势预示着京津冀三地旅游业的广泛合作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然而,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城市功能角色定位等方面各有不同,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子业态各有特色。因此,整合京津冀三个城市的首要任务是要逐渐培养三地形成合作共赢的意识,增强地区间的协调规划,将合作纳入规范化。要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最大化的整合、统筹;克服“条块分割”式行政管理模式下的弊端,树立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创意、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完备,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区域文化要素市场。
3.3吸引多元投资,引进著名品牌
为使北京旅游产业的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吸引更多的境外和国内的多元投资主体,管理要素显得尤为重要,以及将著名品牌引入北京旅游市场也是重要途径之一。为谋求北京旅游业新的吸引力,就要求北京旅游市场既要内改增效,又要借助外力发展。
3.4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从日常生活角度来说,可以限制北京市内机动车使用量,鼓励骑车、步行或乘坐公交地铁出行;从工业角度来看,可选择政策性鼓励高燃煤量工厂改善动力结构的方法,鼓励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工厂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从而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或是充分利用对环境污染较轻的清洁能源,如核能、风能等,以此减轻北京的雾霾情况。
作者:王彩铃 周伟洁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乔向杰,张凌云.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的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31).
关键词:旅游协作 现状 对策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特征也在逐步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性组织在全球出现就是极好例证。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是导致区域化经济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整合相邻区域资源要素,拓展更大范围的市场空间,共享更多市场利润,共创共同品牌是众多区域组织合作的基本目标。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也同样面临全球化竞争问题,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已成为众多旅游地的共识。
我国区域旅游协作的现状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旅游消费的理性化使得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出现,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出现如下的特征:
协作意识浓厚,协作结构﹙组织﹚正逐渐增多。我国各级旅游部门都已经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有的地区的区域旅游协作业已建立起了旅游协作的机构组织,制定了协作章程和做出了可操性的协作条款。据统计,我国已经确立区域旅游协作关系的区域有9个:譬如西南六省市区七方旅游协作﹙计划建立大西南黄金旅游圈﹚;京津冀旅游协作区等。确立旅游协作关系并建立起常设协作机构的地区有2个:北部湾旅游协作机构﹙简称BGTCO﹚;闽粤赣十三地市旅游协作区等。
协作形式多样化。区域旅游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协作形式和协作层面正呈现多样化特征。
旅游资源协作。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基础是协作方各自拥有具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整合这些资源就可以达到市场竞争优势。如西北旅游协作区各协作方在各自管辖区域都拥有部分古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丝绸之路旅游,但效果都不明显,建立协作关系后,古丝绸之路旅游马上成为市场上的热点品牌。
旅游市场协作。旅游市场协作是当前各旅游协作区主要的协作形式,旅游市场协作包括各协作单位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闽粤赣十三地市旅游协作区在其第三次联谊会上就达成互送客源协议,互换版面促销对方旅游资源等框架协议;滇桂黔琼10城市旅游协作在2003年的第五次年会上签署了《十城市2004年旅游宣传联合促销合作协议书》,达成了保障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组合区域旅游产品、落实协作城市宣传资料互相投放、网上联合宣传等具体的促销协议。在旅游形象推广方面,川滇藏旅游协作共同推介“大香格里拉”旅游形象;西北旅游协作区共同树立和推广“丝绸之路”形象;西藏两省区、敦煌地区区域旅游协作共同打造青藏高原品牌;湘鄂边界旅游协作区打造“天下洞庭,中国水乡”区域旅游形象。在旅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湘鄂边界旅游协作区建立起网址为WWW.XETOUR.COM的旅游信息平台;由旅游企业发起建立的龙之旅全国旅游协作网;政府建立的西部旅游协作网;旅行社建立的天马旅游协作网等。
旅游交通协作。旅游交通的地方分割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各旅游地之间各自使用自己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是地方保护主义在旅游交通领域的反映,其结果是游客经过无数次倒车折腾,早已没有心思与精力去观光游览。旅游交通协作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构建区域旅游交通环形通道,如川陕毗邻片区5市商讨建设汉中-巴中,巴中-广元,南充-巴中高速公路;二是放开对异地旅游交通车辆进入的限制,如闽粤赣十三地市旅游协作区开辟旅游交通“绿色通道”,保证外地旅游车辆进入快捷、方便;三是开通直达旅游交通车辆,山海协作区内的厦门、三明进行旅游合作,新开“三明号城际列车”, 游客坐在可360度旋转的崭新座椅上,享受着一身空姐打扮的服务员的热情服务。
旅游地社会秩序协作。 旅游地社会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其选择的评价,我国知名的旅游地大多处在几个行政区域的交界处,成为所谓的“三不管”地带,社会治安一向较差,严重影响该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所以,区域旅游协作出现了较高层次的社会秩序的协作,如为维护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社会治安稳定,川滇藏协作区建立起协作区内的社会治安联动制度。
旅游线路协作 该协。作形式就是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特征,整合协作区内各自分散的旅游线路,分期分批建立和推出特色鲜明、内涵完整、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题线路。如西南六省区市已共同推出包括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昌都——林芝——拉萨旅游线、桂林——广西三江——贵州黎平生态风情旅游线、四川邛海——卫星发射基地——攀枝花——云南泸沽湖——丽江——香格里拉——四川稻城亚丁生态风情旅游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跨省区精品线路。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在2002年11月的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上,联合向海内外推出世界级旅游精品——“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旅游教育协作。旅游教育协作是由旅游教育部门发起的全国性民间旅游组织,主要对当前我国旅游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及旅游理论的前沿问题进行研讨,有会员单位10多家。
旅游协作主体多以政府旅游部门为主,旅游企业、旅游教育单位为辅 受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影响,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旅游教育单位大多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带领或倡导下进行协作活动。上面所列举的协作区几乎都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发起和倡导的。
协作地理范围呈现由省市区内向临近的省市区乃至向全国蔓延趋势 以广东省为例,先有省内的西三角旅游组织和粤东旅游协作圈,后有粤港澳旅游协作圈、北部湾旅游协作,再有闽粤赣十三地市旅游协作、计划中的京广铁路线旅游协作。目前这种具有全国意义的区域旅游协作有陇海兰新72城市旅游协作区、长江经济带29城市旅游协作、 “龙之旅”全国旅游协作网、西部旅游网等。
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问题
在竞争中合作和在合作中竞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虽然走过了二三十年历程,取得了不菲成绩,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制度化建设欠缺,可操作性较差
区域旅游协作是跨区间的共同行动,其涉及的协作层面较多,牵扯的区域间利益分割也很复杂,所以建立区域旅游协作机构﹙组织﹚及常设机构,制定协作章程等一系列制度化建设在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中显得尤为关键,否则其协作就可能停留在口头或意识。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地区数量在逐渐增多,但建立起制度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协作实践并不多。
区域旅游协作缺乏明确的协作战略
虽然很多旅游协作区提出共同促销、共同享有资源与市场、共同树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形象,但这些美好的愿望缺乏基本的参照依据——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所以在协作中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在数量众多的区域旅游协作区内,至今仍未有一个协作区制定出统一的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更多的是提出一种设想和愿望,如大西南旅游协作区就提出过建立黔川渝边界生态旅游区,但至今未有任何动作。
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虽然区域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旅游企业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我国大区域旅游协作更多强调的是市场宣传和形象推广合作,而在旅游其它要素合作上表现力度不够,譬如外地旅行社组团到异地旅游必须由当地旅行社接待;外地旅游车辆进入异地必须交纳附加费等现象就是极好例证。
协作主体较为单一
政府旅游行政部门是当前我国区域旅游协作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旅游协作的当然主体和利益享受主体却退居背后,这明显有违市场原则。究其根源乃是旅游协作的基础要素——旅游资源的权属归属于国家,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企业的间接利润源头,这也难怪旅游企业协作缺乏直接动力。
过分强调局部利益使政府旅游难以协作
地理行政区划使得同一性质或主题的旅游资源归属于几个不同的行政地域,在我国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也是区域旅游协作产生的原因之一。但少数旅游资源所在地区却出于自身局部利益考虑,互不合作、互不相让人为把整体性旅游资源分割销售,造成旅游资源市场形象模糊或形象不完整。其中最突出的是长江三峡和长城两个世界级旅游资源,前者使得游客产生“谁是长江三峡的所有者,湖北宜昌?重庆?”疑问,因为每年宜昌和重庆都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后者使得游客觉得长城仅仅属于北京或仅有北京长城才是最好的长城。
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对策
整合区域旅游要素并制定出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旅游要素的组合竞争力高低直接决定区域旅游协作的持续稳定性,所以整合各协作单位的旅游要素,提炼出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协作的头等大事,而这一切皆可在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体现。
提升区域旅游协作层次。一般来说,区域旅游协作层次有四:一是旅游资源之间的协作,即各协作单位各自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然后通过协作提升旅游资源整体竞争力;二是旅游市场之间的协作,即各协作单位都面临相同的市场客源结构,为降低促销成本,通过协作共同促销同一市场;三是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之间的协作,即协作区内一方有优秀的旅游资源但客源增长潜力小,一方有丰富的客源但旅游资源持久竞争力差,它们通过协作达到取长补短,互利互惠效用;四是旅游各要素的全面协作,即旅游发展各要素在协作区内自由流动、合作,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旅游要素的效能,提高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在上述四个层次中,一、二类较常见且层次也较低,三、四类层次较高且也复杂。
关键词:入境旅游;自助旅游;旅游消费;杭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55-04
引言
杭州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特别是在2011年,杭州西湖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来杭州的参加入境旅游的游客呈上升趋势。2012年,杭州入境旅游人数达331.11万人次,同比增长8.1%,杭州旅游外汇收入220165.17万美元,同比增长12.5%。
自助旅游现在已经成为多数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选择,纵观近几年杭州入境旅游市场调查的相关结果,可以发现,来杭州自助旅游的入境游客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杭州入境旅游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杭州的入境游客中,自助游游客的比例占到50.1%。本研究中,于2012年9月初至2012年11月底,选取了西湖、灵隐寺、河坊街等国外自助旅游者多的地点发放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 750份(其中,中文问卷750份,韩文问卷300份,英文问卷650份,日文问卷50份),收回问卷1 678份,回收率达95.9%。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 601份,有效率达95.4%。
一、分析结果
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本次调查采用调查员现场发放、现场回答并回收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所设计的问题按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即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家庭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消费前的行为特征(了解杭州的途径、本次行程及在杭州逗留天数、旅游目的等)、消费时的行为特征(住宿方式、自助游方式、交通工具、旅游花费结构等)、消费后的旅游满意度和感知度(总体满意度、对服务水平满意度、对旅游设施满意度、自助游难度等)。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
1.客源地
来杭州参加自助旅游的入境游客数量,按洲属排序为:亚洲35.1%,美洲30.4%,欧洲29.9%,非洲2.4%,大洋洲2.2%。亚洲、美洲和欧洲是自助游旅游者在杭州入境自助游市场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按照国家排序,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及所占比例分别是:美国19.5%,韩国16.5%,加拿大9.3%,德国6.9%,法国4.4%。来杭州的入境自助旅游者主要来自美国、韩国和其他一些欧美国家。此外,日本也是杭州的主要客源国,但是由于今年中日关系紧张化,严重影响了日本旅游者来杭的旅游动机。
2.年龄
来杭入境自助旅游者以中青年为主。其中,45~64岁的旅游者占到35.5%,25~44岁的旅游者占31.5%,15~24岁的旅游者占20.2%。这三个年龄段的自助游游客占据了近九成的比例,而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自助旅游者分别占1%和11.7%。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比例分布体现出了杭州入境自助旅游市场的特点。
3.性别
来杭的入境自助旅游者中,男性占51.5%,女性占48.5%。男性数量略高于女性,但是差距不大。
4.职业
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商务人员是杭州入境自助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各自的比例分别为:18.7%、17%、16.1%。此外,职业为公司职员(占9.7%)、工人(占9.6%)、退休人员(占10.2%)、其他(7.9%)的自助旅游者比例相近,共占到近四成的;而职业为政府职员(占5.7%)和家庭主妇(占5.0%)的自助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小。
5.受教育程度
对来杭州参加自助旅游的旅游者按照其受教育程度进行排序:本科占45.1%,研究生及以上占26.9%,专科19.1%,中学9%。杭州入境自助旅游市场呈现出高学历的特点。
6.家庭收入
来杭的入境自助旅游者在家庭年收入这一维度下的区别度不大,各收入段的自助旅游者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0 000美元以下10.9%、10 000美元~29 999美元17.4%、30 000美元~49 999美元18.9%、50 000美元~69 999美元13.7%、70 000美元~99 999美元20%、100 000美元以上19.2%。
(二)消费前的行为特征
1.了解杭州的途径
入境的自助旅游者了解杭州的途径主要是“旅行社”和“亲友推荐”两个途径,分别占到28.1%和24%。其次,通过“宣传手册”、“以前来过”和“互联网”途径了解杭州的自助旅游者分别占13.7%、11.4%和9.2%。这体现出杭州旅游在国外市场上营销手段的多元化,最主要的手段是旅行社营销和口碑营销。
2.本次行程及在杭州逗留天数
来杭的入境自助旅游者行程平均天数为8.37天,在杭逗留天数平均为3.14天(见表1)。可见,杭州作为自助旅游者自助旅游的目的地,逗留天数占到旅游行程总天数近一半的时间。另外,在杭州逗留时间以一天和两天居多,分别占到37.8%、40.3%。其余天数比例(见表2)。
3.旅游目的
入境自助旅游者来杭州参加自助旅游的主要旅游目的是观光,占到59.3%,其次是度假,占到17.1%。其余旅游目的的比例(见表3)。
(三)消费过程中的行为特征
1.住宿方式
调查显示,入境自助旅游者在选择住宿设施时有69.2%选择城市宾馆,10.1%选择度假宾馆,选择亲友家、家庭旅馆和其他住宿设施的分别占7.2%、6.7%和6.7%。主要原因是认为城市宾馆和度假宾馆较其他住宿设施更卫生、安全。
2.自助游方式
本项调查分三个选项:一个人自助游、和朋友自助游以及家庭自助游。结果显示,48.7%的受访者是和朋友一起来杭州自助旅游,35.2%是和家人一起,只有16.1%是独自一人自助游。说明来杭州的入境自助旅游者多是结伴而来,只有少数是独自而来。
3.来杭州的交通工具
来杭州的入境自助旅游者38.3%是通过飞机来杭的,31.9%通过汽车来杭。选择火车、轮船、计程车和其他交通工具的游客比例分别为:20.2%、0.9%、3.1%和5.6%。
4.旅游花费及消费结构
旅游花费和消费结构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效益的重要指标[1] ,本项调查中采取开放性调查,在1 601份问卷中只有1 374位游客填写了旅游花费这项,最少的花费为500元,最多的为64 000元,平均总花费为4 717.06元。根据自助游客在杭州逗留的平均天数(3.14天)和花费平均包含人数(1.51)计算,得出杭州入境自助旅游者在杭人均天花费额约为994.87元/人*天。
按照旅游中“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对杭州入境自助旅游者的旅游花费进行分类,对其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来杭的入境自助旅游者的主要花费分布在“娱”和“购”两要素上。但是,用于交通、住宿、餐饮、游览等基本旅游花费[2] 所占比例高达61.5%,而在旅游发达国家旅游基本花费仅控制在30%~40%[2] 。
(四)消费后的旅游满意度和感知度
1.满意度评价
本项调查针对杭州入境自助旅游者,从对杭州总体满意度、旅游服务满意度和旅游设施满意度三方面进行调查。设置1~5分,分值越高表示越满意。调查结果(见表5)。
由此可见,杭州的入境自助旅游者对杭州的总体比较满意(3.70>3),对各项服务和旅游设施也都比较满意,只有对厕所的满意度低于总体满意度。在问及三年内是否会重来杭州时,有62.7%的受访者表示积极态度(肯定会和也许会),其中22.4%表示肯定会来;对“是否会像亲友推荐”的问题回答上有90.2%的受访者表示积极态度(肯定会和也许会),其中64.1%表示肯定会。
2.感知度评价
本项调查是针对入境自助旅游者在自助游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难度设置的,分值设置1~5分,分值越大代表难度越大。具体评价结果(见表6)。
可见,语言不通(得分高于3份)是入境游客自助游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其余问题的难度均小于3,视为难度不大。
二、相关结论和存在问题
(一)入境自助游市场状况平稳
通过对杭州市入境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发现,无论从客源地、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还是家庭收入哪个一个维度分析,各维度中各分段的游客数量比较均匀,没有出现某个分段“一轮独大”的现象。区分度最大的维度是“国家”维度,在这个维度下,美国和韩国多占比例比较突出,分别只占到19.5%、16.5%,并没有占到决定性比例,而且两国比例相差只有3个百分点。
(二)自助游目的地地方感不强
地方感是指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认同,是一种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普遍的情感联系[3]。地方感的强弱决定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忠实度的大小,通过分析杭州入境自助旅游者本次行程天数和在杭逗留天数,杭州在受访者中作为独立自助旅游目的地的比例不大。受访者自助游的平均天数是8.37天,而在杭州的逗留天数平均才3.14天,达不到平均自助游天数的一半。这反映出杭州并不是受访者的独立自助游目的地的,给游客的地方感不强,游客忠实度不高。
(三)对入境自助游市场重视不足
信息的获取包括外部获取和内部获取两种,内部获取则来源于获取者潜在的感知系统[4] 。调查发现,来杭州的入境自助旅游者了解杭州的主要途径是“旅行社”和“亲友推荐”这些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属于外部获取。传统的外部获取渠道所针对的主要是团队游客,自助旅游者的自我感知力通常较强,因此在获得旅游目的地信息方面通常选择内部渠道较多。然而,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出来杭州的入境自助旅游者所获取的杭州信息主要来自外部获取的渠道,这反映出杭州在境外的旅游营销并没有转么针对自助旅游者这一特殊群体,对自助旅游市场重视不足。
三、相关建议
(一)开发针对性自助游产品
自助旅游市场整个旅游市场的一部分,综合2007—2012年六年来杭州市入境旅游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杭州市入境自助旅游者在整个入境旅游市场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杭州市入境自助旅游者的市场区分度不高,没能显现出明显的特点,主要原因便是杭州旅游缺乏针对性的自助旅游产品。因此,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自助旅游产品,并对入境自助旅游市场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是拓展杭州市入境自助旅游市场的当务之急。
(二)树立目的地品牌形象
树立目的地品牌形象,有助于增加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感,增加游客满意度。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受访者在被问及杭州的吸引力在哪里时,回答几乎都是“西湖”。显然,西湖已经成为杭州市旅游的标志,杭州市旅游也因西湖而发展壮大。随着2011年杭州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市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借助西湖的品牌效应,打造杭州市旅游在入境自助游市场中的品牌形象是便捷的方法。围绕西湖景区中的自助游产品元素,进行针对性地开发自助游产品,有利于自助游产品的品牌化和产品的对外宣传。
(三)建设国际自游人基地
国际自游人基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立足于整个杭州市而言的。目的在于使杭州市能够满足入境自助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让其能够在杭州市畅通无阻地进行自助游。根据调查发现,入境自助游游客在杭州参加自助旅游活动时遇到的最大的难度是语言方面的难度,其他方面的难度较小。因此,在建设国际自游人基地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语言问题。笔者认为,开发整个杭州市旅游的电子导游系统是建设该基地的核心内容。通过建设国际自游人基地,将自助游的相关需求信息和资源加以集成,游客通过手机、查询系统等终端,即可实现导航、导购、导游、导住等相关服务,通过深化旅游体验改善游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华明,任冠文,孙永龙,李志雄.自助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以阳朔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 李一玮.对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4,(7).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
,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旅游管理的动态性
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而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也必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这种动态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活动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保证旅游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效地运转;三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汲取先进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和方法,丰富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关键词:旅游产业整合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业的发展及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国内的许多旅游城市也重新对旅游产业进行了定位,对旅游产业结构与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以达到产业生产力的最大化。这一过程,即是对城市旅游产业的重新整合。
旅游产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正是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行业聚集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行业、旅游要素行业(住、行、游、食、购、娱等直接为旅行者提品和服务的行业、部门)以及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的相关部门,凭借其彼此间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形成了巨大的旅游产业聚群,这些相关的行业和部门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业,有着各不相同的经营模式、生产特征及产品,但由于共同服务于相同的消费者,因而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集聚,具有高度的聚群特征。
效应外部性。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某一部门或企业的经营质量对另一部门会造成正向或负向的影响。由于旅游环节的环环相扣及旅游者对旅游景点感观和评价上的总体性特征,使分布于同一区域内的各旅游企业或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依赖性和关联性,这样某个企业的优质服务将会有效促进其他企业的成功,反之,整个旅游聚群内所有相关的企业都将受损。因而,在旅游产业中,各领域、各部门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协调与整合,对提升旅游聚群的正向外部效应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部门专业性。旅游产业在空间地域上表现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分工与协作,他们处于整个旅游系统的不同环节,每个部门只从事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特别是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完善和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必然会继续提高。这样,旅游产业的环节会不断增多,这也对协调和整合不同环节以保证整个旅游产业的有效合作和协调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产业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整合旅游产业的必要性,以下将以桂林为例,对旅游产业整合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一单一区域的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旅游产业整合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二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前者是指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后者是指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据统计,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占整个桂林旅游市场份额的78%,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等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25%,这说明桂林旅游产品开发的行动还较为迟缓,特别是对新兴的针对特殊团体和人群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开发更显落后,对旅游者需求变化的洞察力不够敏锐。
旅游企业运行无序
目前,桂林的旅游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并且各旅游企业在经营中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理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更为重要的是各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这样将很难实现桂林旅游业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转向品质和服务的竞争。另外,部分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企业亏损严重,内部问题不少,恶性竞争不断,导致整个旅游市场诚信不足、秩序不稳。
品牌意识不强
20多年来,桂林的旅游产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三山两洞一条江”的传统宣传格局却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忽视桂林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旅游产品的宣传,没有能代表自己形象的旗帜品牌,形象上缺乏清晰度,同时,又缺乏联合促销的意识,旅游宣传和促销无法形成整体合力。
社会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
桂林市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企业经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资源的封闭性,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旅游者对旅游供应商的产品、服务、价格、区位等信息缺乏获取的途径,导致旅游产品购买机会的缺失。旅游企业由于缺乏正确的市场信息来源,无法清楚自己的客户在哪来,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从而使企业的市场定位经常发生偏差。
旅游产业整合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在进行旅游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整合旅游产业与产品结构
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当地旅游产品特色,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的优势,实现旅游产品从传统的、单一的观光度假型旅游向会展、商务、生态、保健康复等紧密结合的现代综合性旅游转变。
以旅游商品为突破口,提升旅游经济综合效益,使行、游、住、吃、购、娱六要素配套发展,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大特色旅游购物品的开发力度,对具有创新意义的特色旅游品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协调好政府各有关部门与社会各项资源,突破旅游商品开发的现有机制。
规范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各企业通过整合进行资产重组,加快培植旅游大企业、大旅游集团公司,以产业化为目标,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避行业恶性竞争。打造大企业为主体、各小企业和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各行各业为基础的国际化旅游产业链。
政府应尽可能营建良好市场环境。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严格全行业管理;根据旅游业联动性强,涉及的产业和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配合的特点,应建立一支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机构,负责全面组织协调和整合旅游产业,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全面梳理和评估全市旅游资源、产品、设施、交通、环境等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并建立开放式的产业政策机制。
联合促销打响旅游品牌
走品牌化联合促销发展道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整合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禀赋,提炼出其精髓和亮点,力求达到给目标消费者一个清晰、鲜明、生动的景区形象。由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有机联合而成的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早已由传统的旅游产品竞争演变为旅游品牌整体营销的竞争,所以旅游企业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则必须坚持整体联合。坚持以市场目标和旅游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组织旅游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各相关单位形成旅游促销联合体,联合开发旅游客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提高旅游城市服务功能的国际化水平,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旅游咨询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传递机制,实现旅游资源信息、旅游交通信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信息等重要旅游资讯的即时。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快更新促销手段。将公共媒体和电脑网络作为宣传促销的重要手段,主动占领旅游促销的制高点,切实增强网上推销旅游产品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邓祝仁、刘春燕,关于培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研究——对桂林市旅游业发展的个案剖析,学术论坛,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