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寨沟旅游市场定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四川曲艺;传承方式;文化旅游;创新性融合
四川曲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传承环境下传承四川曲艺文化,成为曲艺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四川省旅游、文化、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演艺团体就推动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融合进行了相关改革,推行了相关有利措施以推动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从经济价值、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度上讲,将四川曲艺和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相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四川曲艺的传承方式
(一)四川曲艺的传统传承方式
四川曲艺作为以说唱艺术为主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传统的传承方式为“艺以人传”“口传心授”,从传承的主客体关系上看,通常可分为家族、师徒和社会三种传承方式。家族传承是四川曲艺传承过程中最为悠久和普遍的方式,又被四川人成为“家搭子”,一般包括家族血缘和非血缘传承关系两种。家族传承多是由于曲艺艺人过去处于分崩离析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生活水平低下,无以为生,因此不得不选择以家族、家庭传承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以求得家人温饱。在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经济水平大有提高,私人戏班、江湖艺人等应运而生。昆曲形成以后,“以班代班”的形式最早于江南一带出现,在这些“科班”诞生后逐渐形成了较为正规的传承方式,即师父授艺于弟子。随着师父年纪的增长,弟子会逐渐取代师父在戏班演出,以此类推,曲艺随之得以代代相传。同时,由于当时四川的交通主要靠水路,随着商贾的往来如云,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曲艺艺人也开始来往于川地之间。历有“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说法,足见当时说唱艺人演艺事业之盛。繁荣的经济促进了曲艺的发展,艺人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时常有之,社会传承方式因此得以发展,曲艺传承方式从此更加多姿多彩。
(二)四川曲艺的现代传承方式
上世纪50年代至今,四川地区关于专业曲艺团队的建设体制、演出活动场所及人员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时期,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建立了科学的曲艺传承体系,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此保护曲艺艺术的发展,增强其传承力度。现如今的曲艺艺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或改弦更张,整肃良莠不齐的演出队伍;或开拓创新,着重提高四川曲艺的演出质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四川曲艺的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融合现状
(一)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特点
四川文化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比如素有历史遗迹的古蜀文化、以宣汉罗家坝为代表的古巴人文化、三国文化、中国诗歌文化和道教仙游圣地、佛教禅游圣地、名城古镇群等,还有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等文化旅游资源体系。当我们到这些文化旅游胜地观光游览时,不难发现很多地方都会有曲艺艺人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形式,向我们展示巴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总的来说,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点多面广,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二)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历史结合
近几年,四川省旅游、文化、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演艺团体就推动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融合进行了相关改革,也推行了相关有利措施推动四川曲艺的发展。如2011年,成都欢乐谷华侨城大剧院公演《天府蜀韵》,成功地将四川曲艺艺术和四川文化旅游相结合,完美地展现了现代文化旅游演艺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几年,四川的旅游市场逐渐增加了对演艺产品的投入,不少旅游企业也致力于打造精品演艺产品,“游而优则演”已经成为四川旅游产业的一种趋势。《天府蜀锦》负责人臧亚林就曾说:“我们相信,文化演艺市场作为城市文化旅游的新兴市场,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天府蜀锦》具有相当增值潜力。”同时,作为四川旅游演艺产品成功典范的音乐剧《金沙》已成为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金沙》的推出已有6年之久,其间共演绎了1600多场。另外,都江堰景区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成功地用艺术形式精彩而深层次地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全新解读。但是,对于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和世界遗产、素有旅游大省之名的四川来说,目前的演艺产品仍然太少,更为重要的是,四川没有推出一个类似于张艺谋《印象•刘三姐》这般成功的演艺产品。演艺产品要想吸引观众、推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就得大投入、大制作,还需要强大的制作班底。《天府蜀锦》斥资2.5亿元,峨眉山仅15分钟的声光秀“试水之作”就花费300万元,新《金沙》则在金沙博物馆修建了专门的表演剧场……这表明,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加强四川曲艺艺术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创新性融合、推动四川经济文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三、推动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融合的策略思考
(一)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开发原则
1.遵循市场定位准确的原则我国目前正遵循自主创新、以市场为中心以及增强文化环境活力的要求,对文化体制进行深入改革,力图构建一个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体系。①要想做到准确定位市场,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即要做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改革创新文化体制以及加强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如《风中少林》作为河南省的文化演艺产品,就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成功典范,其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都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体现。2.遵循发展中创新的原则文化旅游演艺产业本身就是对传统旅游方式的一种创新。品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我们要将四川曲艺打造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②不论何种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要想使文化旅游演艺产业一直保持活力,一定要遵循创新原则,以旅游景区的文化为基础,推出一批精品,一批集合当地文化风俗、结合四川传统曲艺艺术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这不仅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打上一剂强心剂,带给本地居民全新的体验,更能吸引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使游客体会到四川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③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个新生的创新型产品,在品牌打造的初级阶段,品牌的管理制度及运作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四川曲艺作为四川文化艺术的重要品牌,在打造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时,要在注意保留艺术传统的同时,对传统的曲艺表现形式进行适当创新和现代化演绎,使游客和消费者在观看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时,能够对四川曲艺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能让四川曲艺的品牌形象得到不断延伸和丰富,也更有利于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3.遵循政府搭台的原则在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比如可进一步放宽民营演艺团体进入表演市场的条件,并且对它们进行改制,为四川的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各方面努力打造以老百姓为中心,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吸引力的演艺产品。比如,在广西省文化厅策划下,《印象•刘三姐》顺利输出国外;郑州市为文化演艺事业的发展注入大量资金,为《风中少林》的发展提供帮助。这些成功的例子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要遵循政府搭台的原则。相信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事业能够实现更好的创新融合,四川曲艺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④4.遵循主题鲜明的原则要想使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得到成功发展,其演艺作品一定要主题鲜明,集民族、地域和人文特色于一体,多元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深厚文化。以“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为承诺的《宋城千古情》,完美地演绎了白娘子和许仙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张艺谋团队的《印象•丽江》取景于美丽的玉龙雪山,从侧面反映出纳西族的民族文化;《印象•刘三姐》以丽江为演出背景,将演出剧场设在12座山峰之间,将刘三姐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印象•西湖》演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不仅可让旅游消费者欣赏到古诗所描写的秀丽美景,还能让观看者感受到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这些作品将灿烂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给观众以最鲜活、直观的陶染,将动态的生命赋予文化。将四川曲艺与旅游文化演艺产品相结合时,应突出四川曲艺的传承,同时可以将景区内不同景点的鲜明特征表现出来,更好地体现主题鲜明的原则。⑤
(二)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创新性融合的措施
【关键词】 湖南 特色旅游 资源开发 对策
特色旅游是有别于大众旅游且文化含量高、主题鲜明的特殊旅游。特色旅游重在文化内涵的挖掘,鼓励个性化发展,与当今人们生活主题相吻合,因此它具有传统的大众旅游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湖南虽然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仍然属于旅游弱省,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都没有进入全国十强。为什么旅游资源大省不是旅游强省,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塑造湖南鲜明旅游的特色,主体不明显,品牌不突出,使湖南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挖掘湖南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湖南特色旅游产品,培植湖南特色旅游市场,深层次开发湖南特色旅游,应该是湖南旅游强省的明智选择。
一、湖南发展特色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湖南特色旅游在开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十五”以来,湖南省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全省90%的市州县均以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这种遍地开发式的发展,阻碍了湖南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也不利于湖南旅游精品名牌的打造。当前国内国际的旅游竞争,不仅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竞争,更是旅游服务、旅游促销的竞争,湖南必须适度集中力量,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性的旅游促销组织,加大宣传。到目前为止虽然我省已有等级旅游区(点)67家,其中4a级23家、3a级20家、2a级21家、1a级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2家,但名声在外的主要还是张家界、衡山和韶山。我省旅游收入这三地也一直占六成左右。这是张家界、衡阳和韶山的骄傲,也是湖南旅游业的悲哀所在。湖南要发展大旅游产业,兴建旅游大省,仅靠张家界和衡山显然难以支撑局面。湖南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较之其他省区速度慢,收效低,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本地赖以发展特色旅游的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宣传力度,虽然它们有特色,但由于宣传不够而知名度不高,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湖南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其他省区许多新开发的这类旅游区早已上了规模,而湖南同为国家森林公园的衡南嵝岣峰,衡东四方山至今还鲜为人知,因此,对湖南特色旅游项目加快开发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已迫在眉睫。
2、旅游规划滞后,开发建设无序
湖南特色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除张家界和南岳景区外,其余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其对外宣传和促销的力度不足,特别是在国际上没有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市场,各景区缺乏整体筹划和有机组合,从而降低湖南特色旅游总体对游客的吸引。湖南虽然是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规划管理跟不上。近年来我省旅游规划工作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各市(州)、县(区)及旅游区(点)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大大提高,科学指导旅游区(点)有序开发建设的手段不断加强。按照构建覆盖全省旅游产业规划体系的要求,先后编制了《湖南省旅游业十年发展规划》、《湖南省旅游业“十五”计划》、《湖南湘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洞庭湖区域旅游专项规划》、《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武陵源、韶山、炎帝陵、南岳、东江湖、岳阳楼等一大批旅游区(点)加大了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力度,但是还缺乏各项专业规划和没有建设性详规。各地旅游开发缺乏科学统筹,乱上项目,乱开发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布局失衡,功能重叠,档次低劣,建设规模小。
3、特色不突出,市场定位不清
湖南各地均有其奇秀神异的特色旅游资源,但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建设资金的不足,加之又盲目追求多样性,使得旅游项目建设重复雷同现象严重。当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研究所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垄断地位;更要研究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个性需求对这种特色旅游资源的偏好程度,其目的是在寻求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向市场经营转化的最佳切入点。对旅游资源特点认识正确,对旅游市场趋向分析准确,资源优势就能很快地转为经济优势。否则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就会导致失败。例如常宁开发建设印山、瑶寨风情园等旅游产品就是一个失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突出本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忽略了这些项目的开发与本地旅游定位协调相融。这些脱离当地特定自然资源环境与人文历史资源环境的旅游项目也就无法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4、没有国内外极具影响力、震撼力的旅游大品牌
旅游要靠大品牌震撼人、吸引人、留住人。而我们没有像黄山、九寨沟、故宫这样的国内大品牌。更没有像夏威夷、巴厘岛、普济岛这样的国外大品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湖南旅游对外界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而培育震撼中外的旅游大品牌需要全省上下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
5、管理体制仍有待理顺
旅游市场监管滞后于旅游业发展,旅游管理中许多部位出现“真空”,旅游相关部门的法律与责任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管理上的联动。特别是对“黑社、黑导、黑车。黑店”的打击力度不够。这种现状造成了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削价竞争、“零、负团费”、购物欺诈、宰客等问题在我省比较突出,旅游价格起伏过大,虽然几经整治,但都是整而不治。同时,旅游市场开发的投入不足,策划不够,下力不够。
二、深层次开发湖南特色旅游的对策
1、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树立新的旅游资源管理观念
旅游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旅游精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巩固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整体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编制规划要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核心,以特色为亮点,既要创意构思,立足当前,科学定位,又要引导市场,把握未来,适度超前,确保旅游区(点)开发建设与境内外市场的需求有效结合。旅游区(点)的规划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新的资源观,不但要注意发挥旅游开发对环境保护的正面效应,更要重视防止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负面效应。“十一五”期间,各级旅游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好关口,没有规划绝不能盲目招商,也绝不允许上项目,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
2、对湖南旅游特色定位,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目前,湖南旅游业整体形象不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湖南旅游的特色定位不明确。要紧紧围绕湖南旅游整体形象,树立湖南的旅游特色形象;要突出湖南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深入挖掘湖南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风景区的旅游项目;要保证旅游形象的稳定性又要做到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充分注重品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古代文化中的名人名山作为品牌旅游产品的全新旅游形象。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面向境内外旅游市场,大力开发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重点建设:绿色生态、红色经典、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质奇观、考古发现、水上游乐、特色漂流、温泉度假、工业观光、乡村体验、都市休闲等12个专项旅游产品。同时,加大打造世界级旅游区(点)的力度,精选一批旅游区(点),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和要求,积极支持申报世界遗产。
3、加强旅游促销,努力将产品推向市场
如果说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是湖南旅游热省的基础,那么客源市场的开拓则是旅游富省的关键。为了使湖南从旅游资源大省变成旅游强省,全省旅游部门必须在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把握客源市场定位,大打特色牌,为此:一是要树立品牌意识,重点推介张家界、南岳、韶山等旅游产品,不断为这批传统观光产品增加新内容,并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宣传促销。组织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各类会议、展览、招商活动,形成品牌形象;组织召开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和中国现代革命史重大事件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制造轰动效应,招徕旅游者,提高湖南知名度,保持世人对湖南持续的注意力;开发特色商品市场,成为商品集散中心;争取举办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建立各类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二是要积极开拓专项产品,充分利用湖南的秀美山川及绚丽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名人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时事旅游、探险旅游、校园旅游、小说旅游、影视旅游、拓展旅游、科普旅游、工业旅游、农家旅游、工业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多种专项特色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市场多样化,把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形成整体促销态势。
4、注重联合营销和节会营销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
旅游目的地营销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根本目标就是,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完美统一的强势品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营销策略日益创新,传统的老一套的旅游促销手段在品牌包打天下的现代旅游时代已难以奏效,尤其是单一呆板的旅游营销策略已无力回天,使得形形的联合营销正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大舞台上威武雄壮地上演。从川藏滇联合投资800亿元打造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到长三角旅游圈的逐步形成,尤其是“五岳联盟,天下称雄”的“中国第一旅游品牌”的横空出世之后,旅游营销联合之势甚嚣其上。国内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营销联合、泛珠三角旅游联合、中部地区旅游联合的诞生,湖南省内有大南岳、大湘西、大湘南旅游圈的破土。湖南旅游节期间,由岳阳楼发起的中国六大名楼联盟以营销“中国名楼旅游”为己任,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天下岳阳,岳阳也以全新的形象跃然入国内外旅游者的视野。同样,节会营销成为品牌塑造的手段。2005年中国湖南旅游节最大的成功就是节会营销了旅游品牌,节会营销与品牌营销自觉地走向融合和统一,特别是开幕式举办地浏阳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成功地传播了“激情浏阳,狂欢之都”的品牌形象,闭幕式举办地莽山卓有成效的节会营销使“中国原始生态第一山”一举成名天下知。“生命在于运动,旅游在于活动”,为更好地打造旅游目的地整体品牌,必须进一步强化节会营销意识,尤其是要更加注重以营销品牌为终极目标的节会营销的策划和执行,以及节会自身品牌的打造,坚决防止误入节会营销与品牌营销两张皮的歧途,自觉杜绝节会营销损害和破坏整体品牌形象的再次发生。
5、贯彻标准,强化管理,打造旅游品牌
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市场秩序的依法治理,规范经营服务行为,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按照质量规范和标准,从服务观念、服务技能、服务态度、服务项目等方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服务宗旨,全面优化服务方式和内容,强化尊重游客的意识,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区管理和发展中的运用。
6、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
要切实提高对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认识,把旅游教育培训作为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聘请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充实旅游管理队伍,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健全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慧云:湖南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一、现阶段我国国际旅游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
1.我国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从国际旅游主要要素状况看,良好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构筑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平台,良好的人文资源将直接作用于国际旅游业的竞争力。我国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深厚的文化品位、繁多且带有垄断性的资源种类,是一些地域狭小、旅游资源单一的国家或地区所不具有的。我国拥有自然界在特定环境下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在一定时空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意识、不同风格的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有影响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经济发展和建设成就的展示等,这些资源都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人文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如甘肃敦煌、北京故宫、陕西延安、四川九寨沟等,都长期保持了对国内外旅游者的吸引力,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王牌旅游产品。目前,我国共拥有31项世界遗产,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意大利(40项)和西班牙(38)项,与德国相同。这些极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构成了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成为发展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才可以促进和发展我国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
2.我国旅游辅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与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看,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均得到较大改善,为我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旅游基础设施规模初具,产业要素较为齐备。
3.我国旅游业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从国际旅游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看,当国内其它行业仍在从生产型向经营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时,旅游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摔打了十几年。在运作方式、经营理念、营销观念等方面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旅游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现阶段我国国际旅游贸易的国际竞争劣势
1.国际旅游产品竞争力弱。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内容陈旧,缺乏竞争力,现代科技尚未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
2.国际旅游贸易“逆差”过大。最近几年,我国出境旅游业务快速增长,已超过入境旅游业务的增速。长期以来,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定位于国际旅游出境游市场,忽视了日益增多的国内游客和入境旅游,市场定位不科学造成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失衡。这种偏离的市场结构限制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业的稳步发展不仅依赖于国际旅游的发展,而且更依赖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正常发展。只有建立起三足鼎立的旅游市场结构,才能加快旅游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增强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3.国际旅游业实力不强。旅游企业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都较低,一方面,我国旅游企业在规模、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实力较弱;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失衡,饭店业发展迅速,交通依旧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造成旅游业的区域结构失衡。旅游行业的管理虽有所改善,但无序竞争、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依旧存在;资金缺乏,投资观念落后,对旅行社的质量管理仍有漏洞;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现阶段我国国际旅游贸易的健康发展。
4.国际旅游服务软件建设滞后。现阶段,与我国国际旅游服务相配套的“软件升级”速度不相匹配,如旅游风气不正、服务质量不高、回头客比例很低。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导游追求佣金(灰色收入),有些导游伸手索要小费,带客频繁购物,影响了游客正常的参观游览,严重挫伤了旅游者的游览情绪,也大大降低了我国的旅游业的国际信誉。加之旅游法律、法规严重欠缺,造成游客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是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受阻的一个原因。
5.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未充分发挥。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很好,但由于缺乏有效和有机的协调机制,限制了发展旅游业的整体效益的发挥。一是在旅游业发展中,市场化的作用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计划性的、政府行为的很多东西仍在发挥作用;二是相当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发展旅游的思路还是粗放型的,没有更多地从集约化方面考虑问题;三是在政府部门和各个行业之间尚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发展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策略
1.优化组合国际旅游生产要素。一是挖掘产品竞争力,实施国际旅游服务名牌战略。迅速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入品牌经营战略是当今旅游业界的重要任务。尽快挖掘我国旅游产品的潜力与优势,形成一批生命力极强的旅游名牌产品,拓宽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面。同时,我国旅游产品正处在由团队向散客、由全包价向菜单式服务、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由标准等级向豪华等级和经济等级的结构转化时期。我国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有我国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增强海外游客对我国旅游产品的选择范围。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国际旅游服务的技术含量。几年前,亚太地区几乎无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国际旅游营销,今天、国际互联网正成为传播信息和营销的重要手段。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在互联网上没有网页的旅游商将无法生存。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渠道传播旅游服务的新内容,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三是找准资源优势,形成国际旅游服务的产业优势。从我国接待的海外旅游者来看,大多是来自进入了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他们已充分享受过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体会到为换取辉煌的工业文明而失去大自然的痛苦,因此,他们出国旅游追求的是回归大自然,体验淳朴的、原始的、不加修饰的风土民情,这正是我国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这一基本要求为准则,全方位开发我们的优势资源,充分挖掘我国的民间工艺品、民间曲艺、戏剧、传统的体育竞技等内容,树立我国旅游业鲜明的地方形象,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旅游竞争能力。四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国际旅游辅助服务能力。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它同时对交通、通讯、能源、宾馆等行业都会有相应的要求。因此,通讯和交通是又一大制约因素。这两方面都必须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也可以适当引进外资,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王朗模式小众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王朗模式
1.生态旅游在王朗的成功
王朗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部的平武县,是岷山山系的腹心地区,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玛拉雅——横断山区。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1989年的调查,这里是大熊猫分布最密集、人为干扰最少、栖息地质量最好的区域。区内还有着种类丰富的鸟类资源。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完整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大熊猫的特殊吸引力是王朗开展生态旅游的天赋条件。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林业部在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四川平武县开展“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旨在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寻求森林资源保护与当地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王朗及其周边社区的生态旅游就是平武ICDP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王朗的生态旅游从1997年开始启动,在经过最初三年的规划筹备之后,从2000年10月开始正式对外运营。入区旅游人数在2001年即超过1万人,旅游收入达40万。并在此后的几年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王朗的生态旅游以它鲜明的特色迅速获得了国内外的反响。2001年王朗的生态旅游顺利通过了国际著名的生态旅游认证机构——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认证项目(NEAP)的生态旅游认证,2002年王朗的生态旅游被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的典型案例向当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大会”推荐,王朗的生态旅游开始有了国际性影响。同年,王朗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王朗的生态旅游又通过了“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达标阶段的评估,这在当时国内的自然保护区中是第一个。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王朗的管理、科研、环境教育、监测巡护等工作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王朗自然保护区因此三次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并且因为在有效管理、生态旅游、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被列为51个“全国示范保护区”之一。
2.王朗生态旅游的“小众”特征
与许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不同,王朗生态旅游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保护区协调发展的要求,而非单纯的经济目的或政府的行政安排。在借鉴了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王朗的生态旅游一开始就避开了其他自然保护区大规模、大众化旅游开发的误区,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王朗的生态旅游模式具有鲜明的“小众”特点,可以称之为小众型生态旅游。
“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它以旅游市场中对其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为目标市场,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服务方式都针对性地围绕这几类小众游客的特点展开。王朗的生态旅游正是这样一种“小众”旅游,它以科研工作者、国际生态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学生等八类市场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并且通过网站、媒体宣传、会议、信件、电话甚至私人接触等方式与这一部分“小众”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关系。保护区提供的专业性、知识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如讲座、科考、专业解说等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类消费者的需求。而旅游接待中保护区员工与旅游者个人接触广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十分契合这些目标消费者的心理。
王朗所选择的这几类游客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重游率高,花费高,因而构成王朗生态旅游的主要市场。据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这一部分游客的数量只占王朗入区游客总数的25%,但其消费占保护区旅游总收入的70%。成功的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成为王朗生态旅游最大的竞争优势。
3.“小众”生态旅游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全面发展
王朗的旅游实践不但找到了适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特点的生态旅游模式,而且使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成功地服务于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管理。通观王朗生态旅游十年的发展,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它算不得成功。每年30万~40万元的收入,恐怕是任何一个旅游开发公司所不屑的。但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带动了保护区的科研、保护、教育、国际合作和社区工作,使得保护区走上了一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仅以科研为例,生态旅游开展的十年是自然保护区对外合作和科研发展最快的时期。王朗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资金的注入。保护区已先后成功地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数十所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了20多个科研项目的合作,在巡护、监测和科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几十个数据库。同时这些科研成果又被成功地转化为讲座、解说、生态小道等生态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王朗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
二、生态旅游王朗模式面临的困境
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始生态旅游探索的成功典型,王朗的“小众”生态旅游模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资源,它符合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也符合以保护为首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值得其他自然保护区借鉴的可持续旅游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王朗模式自身的生存却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王朗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绵阳市的《2000年~2015年旅游发展规划》中,就把王朗白马景区作为绵阳市旅游开发的六大精品景区之一,纳入了绵阳市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格局。2006年,为了加快王朗白马地区的旅游发展,由绵阳地方政府做媒,平武县政府与大型民营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四川汉龙集团签署协议,计划由汉龙集团投资3个亿,将王朗白马景区打造成四川第二个旅游目的地,形成四川第二大旅游经济圈。2006年12月汉龙集团接手了王朗的旅游经营。王朗保护区内形成了王朗管保护,汉龙新公司管旅游,平武县的王朗白马风景区管理局协调旅游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开发理念上的冲突和管理上的协调问题,目前王朗保护区内的旅游发展进入了紧张的磨合时期。王朗保护区退出了进行中的“绿色环球21”的生态旅游认证,汉龙集团提出的修建林区道路、整治宾馆设施等计划无法开展,景区内游客人数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保护区周边开展旅游接待的白马人为了面对开发商进来后对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的局面,自发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
在目前的王朗景区内,围绕旅游开发,交织着几对突出的矛盾:保护区旅游开发理念和思路的矛盾、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商的矛盾、旅游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王朗的生态旅游可能就此夭折。
三、王朗案例带来的思考
王朗生态旅游的探索和实践、它目前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实践中极具代表性。王朗的生态旅游要突破目前的困境得到健康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王朗的,也是所有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需要面对的。
1.保护区旅游的定位——经济优先还是保护至上?
没有人不知道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的首要目标。但是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监测、巡护、环境教育都需要经费。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成为众多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强劲动力。但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应当如何定位?是象“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一样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实现保护区总体目标的一个工具?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之初就应当明确其旅游定位,才能避免在经济运作中迷失。
王朗自然保护区把他们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小规模、负责任的旅游,它促进周边社区、游客、公司与企业、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参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机制的建立。”在王朗的案例中,保护区没有把生态旅游的经济目标凌驾于其他目标之上,而是成功地让它成为推动保护区总体目标实现的一个工具。
2.保护区旅游的模式——大众旅游还是小众旅游?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提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世界遗产一样属于“遗产资源”,遗产资源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遗产旅游经营创新的关键是遗产本真价值的展示。遗产的管理和经营在本质上是非营利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和经营应当区别于其他风景区,严格控制旅游容量,坚持小规模、精品化、控制式发展的“小众”旅游模式。我们认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那些资源观赏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的保护区——不应当拒绝大众游客,但更不宜为了经济目的而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应当严格服从保护区的首要目标,寻找与保护区职能协调的主导旅游模式,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游客管理和环境教育,担负起引导和培育旅游者的任务,而这本来就是保护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3.保护区旅游的主体——自主开发还是对外招商?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主要有自主开发、对外招商和联合开发等几种模式。选择何种开发模式应当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确定。我们认为对于具备自主开发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应当鼓励其自主开发。尤其象王朗这样积累了丰富的自主开发旅游的经验、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并且为市场认可的自然保护区应当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们走自主开发之路,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支持。对于那些不具备开发资金、人才、经验的自然保护区,可以招商引资或联合开发。但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遴选、监控和退出机制,确保其旅游开发不违背自然保护区的总体目标。
4.保护区旅游的管理——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处在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地区,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有着强烈发展地方经济的意愿。这种发展经济的强烈意愿与保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往往会发生剧烈的冲突。这种意愿和行为又因其作为一种政府意志和政府行为而影响着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方向。
地方政府过度介入经济活动而忽视自身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方面的作用,这其中既有发展观上的偏差,也有深刻的制度设计根源。对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的自然保护区来说,迫切需要明晰产权,改变产权主体虚设的状况,设立权威机构自然保护区的产权,并且适度回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权,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条状垂直控制。这是使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健康发展并服务于保护区管理目标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37-40
[2]颜竹.四川王朗——九寨沟的皇冠[J].华夏地理,2007,(4):66-83
[3]徐嵩龄.论碧峰峡旅游开发模式的意义——兼论“一般风景类土地资源”与“遗产资源”的旅游经营异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1):41-47
[4]李晟之.小规模: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选择——王朗自然保护区对生态旅游的探索[J].农村经济,2003,(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