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吉州区文化馆;“文化免费开放日”;群众;广场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79-02
随着“人文社区 温馨家园”建设的深化,吉州区正慢慢蜕变成一个靓丽的现代化人文“大社区”。但由于地处吉安市中心城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岸离开土地,从农民变成了居民。身份的转变,还未能一下子让他们真正的“华丽转身”,需要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共同转变才算完成美丽的“蜕变”。为此,吉州区文化馆开设“文化免费开放日”,设置了、舞蹈、二胡、交谊舞、健美操、声乐,语言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让失地农民能免费享受到系统的艺术教学,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更圆了百姓的文化梦。如今,每逢夜幕降临,吉安市中心广场便成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人们锻炼健身的热衷之地。
一、何为文化广场
广场,广义的说是指户外适合居民休闲娱乐的开阔场所,是城市中较为平整集中的空间,它综合了政治、经济、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审美需求、文化发展等内容,供人们、休闲、娱乐之场所。文化广场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公共的免费场地,继而成为城市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平台,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地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体现。因为是免费,又是开放式的。因此,在市民中享有特别的位置。
在这里,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尊卑贵贱,都可以成为这里的主角,都可以成为这个特殊不是舞台却胜似舞台的演员,可以肆意地释放自己情感和情绪。不论你是单位还是个体,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在这里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人们送去欢乐。
二、人们想要的文化广场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首先满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是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提供保障为基础,基于此,人们以广场为中心,开展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文化广场由此而诞生并蔓延开来。那么,在众多的活动人群中,怎样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呢。笔者浅陋的以为,要满足以下两点就可:
1.一个可以燃放激情的场所。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满足了物欲的人们有了更多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以及高雅的生活追求,他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近几年,吉州区在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的工作中,由“机关单位捐建,帮扶单位敖ǎ辖区单位认建”等活动的开展,街道、社区各种文化广场的建设,大大地丰富和繁荣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广场容纳着居民情感的放飞。广场中的歌唱、秧歌、广场舞等,是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人们在广场里自娱自乐的同时,即丰富了生活内涵,又提升了生活质量,成了人们放松心情,交流感情,沟通情谊的场所,是人们业余生活不能离开的场所。
2.一个可以拓展活动的圈子。文化广场是室外的大空间,在这里组织的文艺演出,延伸拓展了舞台,从室内到广场,文艺演出的舞台变广了,空间大了,人们观看演出更加方便了,满足了群众近距离娱乐、健身、交友的需求。吉州区作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区”,围绕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的创建,多措并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文化发展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新格局。社区和文化部门精心组织和打造,演员开心自豪,不仅对提高市民的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使文化广场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群众文体活动的兴盛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娱乐了群众心理,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为和谐城市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现代社会文明所必需的公共空间,承担着沟通人际、满足民生的重要场所。
三、文化广场对促进和谐社区的积极作用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吉州区把群众自娱自乐、群众感化群众的文化广场作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展示、互动的舞台,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福利。
(一)夯实文化阵地
你吉州区属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以往,人们文化活动方式,因受条件或是受活动场所的影响,显得非常匮乏和单调。文化部门通过开展“文化广场、社区舞台”命名等,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捐资、慈善捐赠和辖区单位共建等多元化投入机制,撬动社会资金8000多万元,文化活动平台阵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1个乡镇街道建起了115个村居文化活动室(中心),50多个室外文化广场,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
(二)拉动城乡文化互动
“民俗文化进城,现代文化下乡。”随着群众对文化多元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专业演出人员送节目下乡,民间艺人进城表演,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城乡广场“文化服务”互动中,农村重点推进“民俗文化进城”。帮助乡村适时主动走出去,展示“本土文化精品”,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草根民俗文化,登上了中心城区的大舞台,龙灯、舞狮、旱船、蚌壳舞等表演使城区观众耳目一新;城区重点推进“现代文化进村庄”。城区专业文艺院团编排好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场地巡回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化活动搅热了以往平静的农村生活,也搅热了农民对文化需求,实现城乡互动、乡村联动、干群协动、群众主动、自娱自乐、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新格局,打造出吉州特色的“文化民生”。
(三)推进双文明建设
一个城市,一座广场。在广场的设计理念和建设上,它即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又默默地为城市代言。在广场这个开阔的空间里,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既能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宽广的空间又可以安排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了一个城市接待外来游客的自由待客厅,他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更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的具体体现。在这里,文化广场作为本土市民的活动舞台,又是接受外界文化信息的重要窗口,人们在在参与各色各样的集体广场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的熏陶着、感染着,不由自主地提升了生活品味,提高了生活质量,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地升华和净化。
幸福市南 欢乐社区
近年来,市南区将保障民生的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公益文化服务水平,建成了56处千平米以上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5处社区休闲广场,23处社区图书通借通还服务点。投入300余万元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大屏幕投影仪、摄像机、数码钢琴等设施。加强特色文化队伍建设,培养文化队伍500余支。区文化馆开展了国学经典、传统礼仪、诗歌朗诵等10余个类别的公益辅导培训班,近10万社区群众从中受益;区图书馆深入各街道、社区开展图书大集、图书捐赠、新书推介等活动,将服务送到居民身边。“百姓课堂”每周一讲被评为“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品牌”;青岛音乐厅实现公益辅导培训与低票价演出有机结合,举办室内交响乐、名家名曲赏听会等文化演出活动300余场次。
市南区着力打造“幸福市南欢乐社区”公益文化展演活动品牌,开展了广场合唱音乐会、百姓广场舞展演、法律安全文化进社区等群众喜司乐见的文化活动。2013年,举办了首届“市南区文化旅游季”活动,举办了“炫彩之都”一时尚休闲、“激情之夏”一啤酒狂欢、“清凉之旅”一滨海旅游、“幸福之城”一文化惠民等四大板块18项节庆活动,在全区营造宜业宜居、热情好客的文化旅游环境。
一街道一品牌
市南区努力构建“一街道一品牌”格局,举行了珠海路街道第六届“左邻右舍艺术节”、湖街道“百姓大舞台快乐一起来”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金门一家亲”首届文化艺术周、“情满中山幸福街里”首届社区文化月、峡街道“挪庄大院唱大戏”、“百年江苏路人文新社区”综艺大舞台、“云南之春”社区展演等品牌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加强了对街道文化活动的组织指导,拓展了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
“金门一家亲”首届文化艺术周
为进一步活跃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具有金门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金门路街道举办了“金门一家亲”首届文化艺术周,开展了“乐在金门、秀在金门、美在金门、学在金门、爱在金门”五大板块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摄影展、优秀影片展映、书画展、合唱展演等形式,展现街道、社区风采,为辖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帮到家·美在关
关街道“帮到家·美在关”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开展居民道德融到家、文化活动乐到家、文化宣传送到家、社会活动请出家等活动,努力营造“人帮人、家帮家、我帮一人、人人帮我”的文化氛围,让这种美丽的文化精神传播到到社区、留在居民心中、美在关。
峡街道“挪庄大院唱大戏”
俗话说“过大年,看大戏”,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戏曲是百姓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峡街道为了继承老“挪庄”戏曲演唱的传统,每年正月举办戏曲专场。1999年,挪庄大院被青岛市文广新局评为戏曲大院,至今已经有14年。十几年来,挪庄戏曲大院已经成为峡街道乃至市南区的文化品牌,深得社区戏曲爱好者的欢迎。
江苏路街道“牵手文明乐在社区”综艺大舞台
为展现“百年江苏路,人文新社区”的风貌,自2010年起,江苏路街道办事处连续举办了四届“牵手文明,乐在社区”综艺大舞台活动。综艺大舞台汇聚了街道优秀的文艺人才和文艺队伍,为居民送上了舞蹈、相声、声乐、器乐等多种形式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居民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素养。
“云南之春”系列文化活动
每年春节前后,云南路街道组织辖区内的文体团队,开展送春联进社区、文化大拜年、民间队伍巡演等新春系列活动,让浓浓的新春欢乐气息萦绕街道社区。
“情满中山 幸福街里”首届文化艺术月
中山路街道举办了“情满中山 幸福街里”首届文化艺术月,开展了“魅力街里、印象街里、品读街里、欢乐街里、映像街里”五大板块50余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近两千人,使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珠海路街道“左邻右舍艺术节”
珠海路街道以文化休闲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成立了“左邻右舍”艺术团,并以《左邻右舍歌》为主线,成功举办了六届“左邻右舍”艺术节。通过“一节、一团、一歌”,打造左邻右舍文化特色,共建幸福和谐珍珠海岸。
湛山街道“社区嘉年华”
湛山街道“社区嘉年华”包括“颂歌献给党”展演、“香港青岛”两地少儿绘画展、戏曲专场、“迎中秋庆十一”文艺汇演、摄影作品巡回展、书画笔会、插花培训、电影周周放等板块活动,是民俗文化、现代艺术、文化大集、活动展演的一次集中展示。
香港中路街道浮山所文化山会
青岛浮山所山会始于明代初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办。举办地点在香港中路街道的闽江三路1388文化街。山会以“逛浮山所正月庙会,览老青岛民俗风情,祈我中华国泰民安”为主题,活动包括民间艺术、地方小吃、民间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民俗风味的展览和演出,让游客感受到传统年节的文化气氛。
双馆齐放人文市南
艺术市南
作为国家一级馆的青岛市南区文化馆,多年的免费开放优质服务已深入人心、形成规模。主要涵盖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的“硬件开放”和与馆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向群众提供免费服务的“软件开放”。今年除各类展览展示、文化讲座、图书阅读活动外,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开办了不同艺术门类的20余项开放项目,全年培训40000余人次、1100余期。
同时,市南区文化馆采用“植树法”,每个文化馆业务干部作为大树的“树干”带领“枝干”,即N个群文辅导员深入到社区,为基层送辅导、送讲座、送展览、送文化辅导人才、送活动策划的金点子、送媒体宣传大平台,激活“文化馆-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之间的文化联动与互动,形成覆盖全区的基层文化辅导培训网络,辐射到各个街道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使公益性文化培训服务的“给养”输送到大树的片片“绿叶”,2013年这样的“送氧”过程使10000余百姓享受到公益文化带来的“福利”与幸福。同时推出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品牌——“幸福市南欢乐社区”系列文化活动,推动两季广场舞培训展演、大合唱培训展演、QTV-3“影视群艺汇走进市南”社区大型文化品牌展示活动,40000余群众参与其中。
县级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组织实施、引导群众进行社会文化活动的基层机构。它几乎囊括了群众艺术的所有门类,它的工作既有本身的才艺表演创作,又有面对乡镇文化站(室)及各行各业的群众文化的艺术指导和辅导,既有理论研究指导,又有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是连接群众与党的文化政策,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的桥梁与纽带,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工作中,要创新思维,不断开创群众文化活动新局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馆的工作是一个具有不断挑战,不断创新思维,不断发现和研究新问题,不断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崭新的理论和实践形式的组织、实施、动员以及实践过程。
文化馆历来是一个担负着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辅导群众的基层文化任务的组织,也是一个从群众文化的角度,着眼于群众自身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帮助和发现群众中蕴藏着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并把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予以理性提高和升华的基层机构。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馆的工作回归到了与群众文化密切相连,构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主导地位,使群众文化活动有力地支撑了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渠道,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持。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公民意识。这种意识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等。显然,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主体是全社会的公民,是远比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范围宽泛得多的大众文化情怀。这就是说,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为社会成员创造和营造能够让他们展示自己思想灵魂的场所,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活动范围,从而感召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心情舒畅地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群众文化的工作者来讲,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群众文化思维,首先要努力开掘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文化创造力,挖掘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指导公民利用民俗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新,不能把民俗仅仅当作是一种节日喜庆氛围的庆典,而应该当作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培养群众政治自信和自觉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活动实质上就贯穿着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的思想精髓,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怀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愫。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也有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把越来越多的精力用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文化馆的工作也不仅仅就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到保护的范畴,还在于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并把它纳入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视野中。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民族民间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建设,调动起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几千年来传承和体现中华民族与自然共生共荣,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以家庭和村落为基本单位而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精神,推进社会细胞的稳定和发展,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发展经济,忽视人的全面建设,忽视环境污染,忽视人的精神道德建设等一系列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发展。我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积极利用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推广全面贯彻落实现阶段党在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从而使科学发展观具体地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目中,并成为全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把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政治民主、生态良好、环境友好、邻里村舍之间和谐文明的欢乐家园。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地域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体现空间范围的一种文化类型,主要表现在语言、饮食、婚丧礼俗、民风民俗、节庆、信仰与民居等方面。是地域范围内的民众在一定的时期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地域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性与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众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联系居民沟通、社区参与与提升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地域间人口流动加剧,浙江绍兴作为千年古城,其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明显跟不上时展的速度,目前正面临着地域传统文化认识弱化,居民参与度低,传统文化建设乏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将地域传统文化融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地域传统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地域传统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先生指出:“社区建设是建设一个守望相助、尊老护幼、知礼立德的高尚精神文明的过程,也将是社区居民共同营造一个和睦成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环境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社区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内容。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通过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载体来呈现,而不同的社区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地域特征与传统特色。浙江省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根据社区居民的自身特点,选择居民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类型,构建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因地制宜地体现本土特征。而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的来源恰恰是地域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是一种根基文化与传承文化,是地域范围内的人们通过世世代代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绍兴作为千年文化古城,其独有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名人文化等等都体现出了绍兴人民的独特的气质与秉性。而这些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地域传统文化”。在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融于地域传统文化,培植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影响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地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空间特征的文化类型,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具有约束性与继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影响与调节的作用。绍兴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文化特色如鉴湖文化、名人文化、纺织文化、黄酒文化及民俗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绍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统一着绍兴人的价值理念,规范着绍兴人的传统秉性。这种传统文化作为持久性的特征,对构建和谐、民主、向上的社区起到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2.熏陶社区居民的思想,调节居民的精神生活。绍兴历史悠久,地域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同时还拥有“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美誉。这是绍兴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绍兴文化的魅力之源。在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大力挖掘以鲁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黄酒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乌篷船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来打响绍兴城市社区文化的品牌建设。这些地域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到学识、品德、技能、文化、精神多个方面,这些良好的文化教育资源在社区文化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对社区居民起到很好的榜样、教育作用。3.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绍兴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大禹治水、兰亭序、造酒工艺、纺织工艺到书法节、黄酒节、大禹祭祀节等等,每一个节日与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绍兴民俗乌篷船、打花鼓、唱大戏、猜谜语等等都是绍兴地域各种传统文化传递、表演的重要载体与舞台,社区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还能很好地提升社区居民的审美观与鉴赏力。久而久之,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也会培养起来。
二、绍兴城市社区地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绍兴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问卷调查,实地了解了绍兴城市社区地域传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域文化认识弱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剧,现代思维观念与传统文化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人们对地域传统文化中的观念、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出现遗忘与淡漠的现象。在课题组的实际调查中关于绍兴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时,其中不了解的占27%,不太了解的占38%,一般了解的27.75%,了解的占7.25%;当问到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绍兴地域传统文化时,通过学习了解的占23.5%;听别人讲述了解的占38.2%;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占30.75%;通过相关活动了解的占15.72%。从实地调查的总体情况来分析,绍兴城市社区居民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不尽人意。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老年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整体情况比中青年人要好,而在参与问卷调查与访谈过程中最不了解的是中小学生。这说明绍兴民众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化。2.地域传统文化参与度低。对绍兴地域传统文化参与程度的考查,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活动开展实地走访两个方面来了解。在城市居民参与娱乐文化活动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跳广场舞的占32.5%,选择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占58.73%,选择其他活动的占8.77%。这说明绍兴城市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内容单一,质量有待提高。在问到你参加过的绍兴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动时,选择参加过越剧、绍剧、莲花落的占2.82%,参加过大禹祭祀活动的占1.83%,选择参加过兰亭书法节的占3.2%,参加过黄酒节的占2.1%。这些最能凝聚居民的地方代表性文化活动本应该成为民众联络情感、增加凝聚力的桥梁与平台,但每年举行的这些活动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居民偶尔参与,很多都是迫于任务与形式,实际主动参与的少之又少。3.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有效性。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实际调查与访谈来看,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从整体上缺乏长期性的规划,而实际开展的文化活动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政府层面来看,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仍不够完善,特别是文化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地域传统文化建设后继无人,文化断层情况严重;从社区层面来看,实际有效的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多,现有文化活动的开展无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从居民方面来看,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远性的规划,相应的文化建设配套建设跟不上,文化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自然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效果就不尽人意。
三、绍兴地域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地域传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联合行动,如何使得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绍兴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需要政府主导、社区策划、民众参与等多方式、多手段进行,这也必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地域文化的认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地域传统资源,首先,要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要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得领导干部与社区居民意识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建立在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的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地域传统文化是培养社区居民共同归属感的源头与起点,地域传统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社区居民相互交流与促进情感的纽带。其次,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绍兴地域传统文化,让民众意识到地域传统文化在城市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三,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文艺宣传画册、地域传统文化专业人士宣讲等多种方式,并让这些形式活动的开展成为一种常态,深入到社区居民生活之中。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久而久之,社区民众的地域传统文化的意识就会逐渐地形成。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文艺演出、娱乐健身、读书看报、休闲交流的场所的设计要符合社区居民的喜好与地方特色。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人才结构,特别是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专长人才,建立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社区人才队伍。有条件的与地方高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尽可能地挖掘文化人才。最后,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内容尽量丰富,同时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将民众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文化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传递与表达。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设施上过硬,形式上多样,内容上丰富的社区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热度与激情。通过多手段、多样式,让地域传统文化扎根于民众,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建立长效机制,将地域文化建设融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从政府制度支持、文化设施硬件完善、社区实际操作完善等多方面进行配合。首先,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相关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并能定期投入文化建设资金,保证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以制度的形式规定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常态。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社区居民共同熟悉的传统文化为起点,培育与发展社区居民的共同归属感。这是建立社区文化发展长效机制的重中之重。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社区居民年龄、性别、身份、职业不同,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以社区居民共享为基础,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必须建立在共享与喜好的基础之上。为此,社区可以充分挖掘社区的显性资源与隐形资源。显性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等,有些资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能够很好地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的隐形资源是指社区居民职业、身份不同,他们自身所隐含的文化资源也不尽相同,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与居民共同分享,以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李茂松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濛等.浙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马仲良.社区文化与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一、院坝文化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院坝文化也被称为坝坝文化,“坝”原指用于在河道的险要位置拦截水的建筑物。在重庆地区,“坝”通常被用来形容平地或平原,在实际生活中,当地人们经常把公园、社区、农家庭院、村镇广场等称为院坝,人们在此进行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等,当地群众称为院坝文化或坝坝文化。随着农村建设的深入以及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院坝文化已深入到当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和农民群众的心田,院坝文化已成为重庆乡土特色文化的代名词。院坝与休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庆地区独具特色的院坝文化,探其本质就是一种休闲文化,它从不同侧面深刻反映了当地群众淳朴厚重的民风,开朗豁达的性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目标,是普通大众健康休闲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发端于民间、由农民群众自创自编自演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在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体质锻炼,传播弘扬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促进邻里和谐,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基层院坝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立足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打造多种形式的院坝文化活动模式
重庆的院坝文化深深根植于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之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日益成为人们大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显著特色就是发端于民间,涵盖城乡,是一种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因此,要使院坝文化永远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应该立足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立足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项目众多、形式各样的院坝文化活动,丰富院坝文化的内涵。比如,积极推动坝坝舞、坝坝宴、坝坝球、抖空竹、跳滑板、转陀螺、太极拳等活动的开展普及工作,推动各种形式的院坝文化活动大发展、大繁荣。
(二)积极应对文化传承危机,加强对坝坝舞等活动的品牌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众多的青壮年劳力纷纷进城务工,当地农村的空心化、空壳化现象严重,对院坝文化的传承弘扬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绝活手艺,如坝坝舞、抖空竹、竹编、版画,民间吹打等都出现了后继乏人,无人继承的现象。为应对这种文化传承危机,我们应该加大对当地院坝特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继承。像起源于重庆地区的坝坝舞,现已发展成为参与群众最多,最受群众青睐的休闲健身活动,为此,应该在现有坝坝舞的基础上,创新内容编排形式,丰富表演内涵,将当地的一些民族舞蹈与坝坝舞相融合,打造集健身、休闲、观赏、表演于一体的特色品牌。
(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加对院坝特色文化的经费扶持
当前,困扰当地院坝文化大繁荣、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来源和保障。为此,当地政府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对院坝文化活动开展的筹资渠道。比如,对起源于本土并深受群众喜爱的坝坝舞活动,当地政府可以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对坝坝舞的群众锻炼点、设施设备、场地维护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借助新闻媒介,为坝坝舞等特色文化项目寻求社会力量的资助。此外,还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方式,鼓励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管理,相关组织管理机构以有偿服务、合法经营等手段增强造血功能,解决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为院坝文化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对当地文化工作者的指导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促进院坝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是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考核指导,不断提高他们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各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点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将个人工资待遇与个人实际工作贡献挂钩,激发镇村文化站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加入到对坝坝舞、坝坝球等特色院坝文化的发展推广中来。三是由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牵头,加强与高校、文化协会的合作,邀请专业人员进镇入村开展指导,提高文化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