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研修报告

校本课程研修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研修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研修报告

校本课程研修报告范文第1篇

一、学本课堂理念的系统设计:

从模式构建到标准制定

何谓学本教学?为什么要提出学本教学?如何实施学本教学?这是沙坪坝区实施“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首先必须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一)学本教学的理念确认

“卓越”即“卓而不同,越而胜己”,是一个描绘理想的词语。所谓“卓越课堂”其实是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我们认为,“卓越课堂=过程的优化+结果的优质化。”

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简称“学本课堂”或“学本教学”。“学本”不同于指向教育对象的“生本”,而是更进一步指向了教育对象的学习实践活动。用佐藤学的话说,“学习是学生人权的中心内容,是希望的火种”。“学本教学”的价值追求就是学生学习权的普遍实现。“卓越课堂”虽千姿百态,但“学本”乃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立足点。经过广泛深入探讨,全区上下达成共识:学本教学的构建,要将师生关系重新定位为“平等、尊重、信任、民主”的关系,彰显教学的四大特征(即主体性、生命性、互动性、生成性),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二)学本教学的模式建构

模式是理念与行动之间的“桥梁”。没有模式,如同搞建筑没有“施工图”,再好的理念也是空中楼阁。学本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先学后教,互助展评”,根据学校、学科、学段、课型乃至学情的不同,可以创生百花齐放的程序变式,实施和而不同的教学程序。只要能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学本教学四项基本原则,呈现“当堂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等五种基本课堂形态即可。学本教学坚守“以学习为本,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致力于追求开放包容、以校为本、师生自为的区域教学文化。区域内各学科、各中小学积极主动地开展了教学模式建构行动。既体现了区域学本教学价值取向,又彰显出学校的文化个性。

(三)学本教学的标准研制

我们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学本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区域学本教学评价指导标准按照“通用标准+学科标准”架构组织研制。“通用标准”是涵盖中小学各学科的基本标准,由“四维三学”构成。“四维”指目标、过程、效果和特色四个维度,“三学”指自学、互学、展学三种基本学习形式。

从整体的分值分配来看,“过程”维度属于“重中之重”(占60分)。“三学”缺一不可:自学是前提,互学是主体,展学是提升,是跨越。我们给展学的赋分最高(占30分,相当于自学、互学赋分之和),因其最具综合发展价值,需要大力倡导。围绕着学生的“三学”,给教师教的行为设置了若干相应的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在通用标准的统领下,组织研制了24个学科标准,实现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所有学科的全覆盖,成为国内少有的系统化、本土化新课堂评价标准。并逐步实现课堂评价标准的校本化。

二、学本课程资源的区域开发:

从规划引领到系统重建

从来就没有脱离教学内容而孤立存在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转型必然是连同教学内容调整和变革一起进行的。从“最大限度实现学生学习权”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我们十分强调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提出了“学本课程”。

(一)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划

“学本课程”就是指满足学生需要、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其在内容选择上顺应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生活世界及内心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实施路径上尊重学生知识建构和情意发展的规律,将学生学会、会学与乐学熔为一炉。

为了推进课程学本化,我们启动了中小学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举行了为期近两个学期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主题高级研修班,对象几乎涵盖全区中小学所有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区教委出台了《沙坪坝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随后,会同高校课程专家对全区所有中小学编制的学校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了点对点论证、指导。2015年1月起,各中小学的课程建设开始正式实施。

(二)国家课程的学本设计

国家课程只有通过教师这个桥梁和中介加以处理之后,才能转化为实施层面的课程。而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传统处理方式是通过教案、习题编制来实现的,极容易形成“教本”思维。我们通过学本资源的联合开发,把传统的“教案”转换为“学案”,以此助力教师备课的转型。

学案重在学习问题的设计――把课堂学习过程设计成指向问题解决的一连串活动。研发团队坚持“功能导学化、导学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品质化”原则,分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问题、课堂检测”四个部分,组织开发、逐年修改并免费提供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的导学资源――“导学精要”,将其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支持系统的重要文本载体。

在“导学精要”的编制过程中,强调突出“重难点”和“主问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余地。通过组织开展“专家讲座”“课题研究”“主题研修”“送训下校”“现场诊断”“导学精要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探索运用策略。部分学校还开发了符合学校校情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导学资源。

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引导中小学引进外地课改实验项目。2013年底,指导高滩岩小学率先引进“自主识字”实验项目。随后,逐步在沙坪坝小学、森林实验小学、新桥小学、大学城一小等一大批小学推广。这些学校一年级80%学生识字量达到2000以上。此后,“数学文化”“公民教育”等优质课程也先后在沙坪坝区域性推进,不仅丰富和优化了国家课程,更增强了学校干部教师课程建设的意识、能力与自信。

(三)校本课程的学本开发

在国内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基于学校特色打造、校长个人情趣和教师特长发挥的考量较多,而如何满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要的考量较少,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和参与性尤显不足。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必须转换视角。

我们在指导学校制定和落实课程建设三年规划过程中,始终坚持学本立场,以过程评价促深度课改,把关注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摆在首位,将着眼点和落脚点锁定于学生的学,鼓励学校构建多样化、可选择、乐参与、广收获的校本课程体系。2015年10月,区教委会同区教师进修学院以片区为单位组织开展了学校课程建设展示评价活动。各片区先后开设会场,所有校长对本校阶段性课程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现场报告。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相关人员逐一点评诊断,提出改进意见。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正行走在基于学本立场的校本课程建设路上。树人景瑞小学的“兰韵课程”、高滩岩小学的“七彩课程”、71中的“和美课程”、凤鸣山中学的“艺体课程”等,都在校本特色中凸显出了学本意蕴,在区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学本课堂行动的本土创新:

研修转型到区域推进

有了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范式,是否就能自然生成新的课堂文化呢?在我看来,学本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质是一场以教学转型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研修转型是教学转型的前提,全员练兵是行为转化的条件,评估导向是系统变革的指针。

(一)研修文化的转型与重构

我们与学本课堂行动计划同步启动了研修文化重构活动,目的是以教学转型促进教研转型,以教研转型引领教学转型,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深度推动区域课程改革。

研修转型就是要构建“研修行一体化”的区域研修文化。这用顾泠沅先生的话来说,教师一方面“听了未必接受”,另一方面“接受了未必会用”,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是缄默(不能解释)的、个体化的,而且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才能学会。只有“研修行一体化”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的研修文化重构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进研修内容从“研教”向“研学”转型,从过去重点研究“教师怎么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导”。二是推进研修方式从“单研”向“群研”过渡,将全区86所中小学组成13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校际共同体,并在其下组建各类教师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加速成长。三是推进研修方法从“经验”向“实证”转型,以市级课题“区域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实践研究”为龙头,下设区级31个规划课题、16个专项课题、1000多个成长课题,引导教师探索自学、互学、展学操作技术。四是推进研修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发展,为教研员人手配备一台数字摄像机,鼓励运用摄像等媒体技术,以视频案例为载体进行“微格分析”,为教师行为改进提供更直观、更鲜活和更专业的教育引领。五是推进研修机制从“规范”向“创新”发展,积极创建新的研修机制,持续强化干部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六是推进研修成效从“求知”向“笃行”延伸,以“行为改进”为聚焦点,推行体验式、活动式、拓展式培训,三年来共利用寒假、暑假开办130多个修班,培训人员达万余人次。

(二)评估机制的创新与优化

区域推进学本课堂行动,离不开评估机制保驾护航。区域层面以学校专项工作评估和区级教学质量监测为突破口,做到“双管齐下”,规范并引导中小学的学本课堂建设行动。

学校专项工作评估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具体负责。一是注重过程评价。学期初制发评估方案,评价内容分解到区教委每月下发的重点工作之中(每月一次推进会、每月几项重点工作、每月一场“学本课堂大讲堂”,体现思想引领与难点突破结合的工作特点),采用实地查看、网络评价等方式,通过专题评估与资源网向各共同体和学校及时反馈情况。二是注重结果评价。对全区13个校际共同体、26所中学、54所小学进行结果评价,把评价分数与等级、特色与问题编印成全区“学本课堂”评估报告,将其反馈到每一所学校,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内容。既注重过程评价的反馈矫正,又强化结果评价的激励导向,让评价产生强大的驱动功能。

教学质量监测紧密结合学本课堂建设需要,在监测的内容与方式上力求创新。从2014年开始,区域教学质量监测对象为学校自行上报的某个年级的若干学习小组,监测形式分纸笔测试和综合能力测试。其中,综合能力测试成绩由小组成员在自学、互学、展学三大板块的表现予以确定。监测结果纳入对学校以及校际共同体的综合评价考核范畴。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建立并完善校本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三)学本课堂的历练与展评

在《沙坪坝区中小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中,我们设计了“3+2”推进步骤,即前3年转型升级,全面达标;后2年巩固提高,再上台阶。我们注重校际差异,把学本课堂分为规范课堂、高效课堂、精品课堂三个层次,前三年100%达到“规范课堂”标准,后两年6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20%达到“精品课堂”标准。

这样的目标如何实现?关键是教师的全员行动和专业发展。我们认为,教师参与任何一次孤立的研修活动所获得的发展,远没有亲身参与一场“真刀真枪”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有效。为此,我们构建了区域教师发展运行机制,采取了过硬的策略: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年“树样板”,举行优质课竞赛;后两年“补短板”,举行过关课展评,过关课展评考核不合格,则下岗接受培训再考核。按照三年整体计划:2013年为全区各学科的优质课比赛;2014年为语数外三科之外的各门学科教师“学本课堂”课堂展评过关考核;2015年为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教师“学本课堂”的展评过关考核。

2013年9月至12月举行的“学本课堂”优质课竞赛活动,在沙区教育史上创造了时间跨度最长、参赛学科最齐、参与学校最全、参加人次最多、观课频率最高五个“最”。2014年9月至12月举行的 “学本课堂”过关课展评考核活动,共有1317名教师参加,区教委随机抽取35%的教师(约471名教师)参加了共计36个科次的区级现场过关课展评考核。上学期针对语、数、外学科的公开课展评活动,全区近2500名符合要求的教师报名参加了“大练兵”。我们随机抽取的从小学到高中270多名教师正在或即将在13个场地参加区级展评课。

自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计划以来,沙坪坝区连年保持重庆市区县教育综合考评第一;2013年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区(县)评估认定;高考重点本科上线2013、2014连续两年以30%的增幅攀升,2015年再增长5个百分点;2015年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67节课获市级特等奖,占比20.2%;105节获市级一等奖,占比11.6%。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出的生命活力,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学本课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校本课程研修报告范文第2篇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趋缩短,要适应当今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整合、转换、积累和沉淀,不断加深本领域的知识内涵,丰富知识体系,提高操作技能.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英语教学文献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阐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变化,而语言教师的的发展同样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1)这种变化既可以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也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2)变化不会一蹴而就;(3)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可以量化,而有些却不能;(4)有些变化是封闭性的,而有些则是开放式的(Freeman,1989)”.张正东、李少伶(2003)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英语教学信念、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健康的个性心理、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日志、利用案例、语言学习经历、录像带、行动研究、同伴观摩、合作教学、教辅教导、教学档案夹(KathleenM.Bai-ley,2004).在国内,李静纯(2000)、张正东(2003)、杨党玲(2003)、贾爱武(2003)、王颖(2003)、潘颖(2004)、葛敏(2006)、朱林民(2007)等也都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继续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教师的个人日记研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反思性教学、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进行校内外交流、加强同伴合作等.

2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途径

学校层面的发展途径可称之为校本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任职学校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管理策略,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校本培训、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2.1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实践表明,校本培训已是教师发展的一条十分便捷的途径,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教师自主参与的全员培训,也是中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校内师资培训形式.教师是在学校中获得发展的人,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关,参加校本培训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构建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着力形成一种英语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每一个教师都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前和未来工作的期望,根据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侧重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学习、情境学习,挖掘自己的直接经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校本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新教师入职后,先参加一系列的入职培训,学校请来专家做以理论为主的专题讲座,然后与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进班听课,边学边教,争取新教师早日站稳讲台.这种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也促使老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能受益.另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组织的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案例的研讨及对本组内教师的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研讨活动以其可操作性强、能促进教师思想的交流而受到欢迎.除此之外,从教师的主体性出发、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线、在教学研究中发展的同事间的合作研修,以个人反思为主,建立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采取融合式培训等方式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探究教育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2.2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英语教师需要相互协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集体备课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大势所趋.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目标,学进度,学内容,实现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包括思维和经验的共享,从而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形成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展现个人能力,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充分开发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包括准备、分析、创造、提高和总结五个阶段.一般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可操作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分工→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以笔者任职的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的情况为例,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中,教研组长组织一次总体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制定好全组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各年级每次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使每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接到任务后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摸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前设计出有独创性的教案和课件,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集思广益、攻克难点.在各年级备课组集体研讨环节中,英语教师分别以说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再集体探讨,取长补短,充实和完善教案内容.中心发言人可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多媒体课件和其它备课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最后对重点章节跟踪听课,及时总结、交流、评估,以此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新课改要求实施三级课程,其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主体,即以英语教师小组为单位,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确立教师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将自己定位于既是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能力、整合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创生能力等.英语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为:实践—评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对面临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评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确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所以,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英语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开发的过程.笔者任职的学校比较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英语老师在每学期初将自己要开设的选修课上报学校,供学生选修.同时要将选修课教案、讲义、习题等配套材料提前与备课组长沟通,研讨部分内容,最终形成校本课程.几个学期后,根据学生与学校对选修课的评价,确定校本精品选修课程,开发校本选修教材.其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校本教材的编写,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案、试卷乃至课后习题设计等.笔者单位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套试卷,设计课后习题两份,其中原创题要达到70%.每位英语老师在命题的过程中都会深入钻研,争取命制出高质量的题目,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致使命题教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提升专业知识.一段时间后,再将这些试卷、题目汇编起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2.4推进校本行动研究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式的科学质询,通过数据收集,调查研究,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与每天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如果一个老师产生了想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就会自发地去通过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批判性反思他的教学理念、行为习惯和专业发展,展开交流与合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行动研究,其内容、方式、样本、周期、条件都能由英语教师自己决定,既有教学实验的效果又比教学实验简单易行,是较好的教学科研发展途径.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每一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学期规划.在短期规划中,每位教师要集中解决至少一个教学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做预备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对自己想要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方案,然后开始行动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行动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也可以邀请同事观摩行动的过程.最后在学期末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来对照开学初的短期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使每一个英语教师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熟练地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各种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3结语

校本课程研修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推进;改革;引领;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09-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及老师的专业成长。

一、积极营造课改氛围,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第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学校必须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学分认定小组、选课指导小组,出台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制度。规划学校课程体系,制定《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选课指导方案》等措施,确保课改的顺利实施。

第二,学习理论,更新观念。组织老师参加通识培训,学习理论,使老师在思想上接受课改理念。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渗透于教学之中。

第三,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认真落实“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开设校本选修、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注重体育、艺术课程的学时和质量,开设校本选修课,为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提供有力保证。

第四,指导学生,修习课程。按照选课指导意见,提供学生课程设置说明。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要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为学生选择符合个性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模块。

二、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优化国家课程资源

为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和谐发展、整体育人功能,学校要根据校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发挥校本优势,对国家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和拓展。

第一,二度开发基础课程,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三步走战略:即教材二次开发,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精心研究每学段的学生,如何围绕主题开发相应的学科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生本化”;将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和“生本化”的校本课程进行科学配置,实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立体化。

第二,建立健全教研制度,达到教学目标校本化。学校必须“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建立符合校情和课标的校本教研制度,达到教学目标校本化。教师备课要认真研讨课标,撰写细化课标、明确教学目标的教案,落实听评课制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三,开辟利用多种渠道,拓展课程资源校本化。教师要分工合作,通过书籍、电视、网络课件、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等渠道搜集课程资源,建设共享资源库,让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宽老师的专业视野,让课堂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第四,系统优化教学设计,落实课堂教学校本化。坚持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授课、作业、考试等内容,对教学教研任务做到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主讲人、有记录,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校本化。

第五,认真对照课程标准,追求高效课堂校本化。着重从教材内容整合、教学环节优化,课程标准的高效课堂、生本课堂,以及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等多角度进行尝试,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分组(每组均有优、中、差学生组成)学习,问题自主讨论,结果展示和总结的形式,让中优等生当小助手帮扶后进生,促使学生在彼此合作交流中得到相互帮助,同时在相互竞争里享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通过老师适时引导,交流师生彼此之间的经验和认识,分享师生彼此之间的情感和体验,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第六,注重规范作业考试,推动教学评价校本化。认真编写校本作业,及时批改和记录典型,及时选取优秀的作业和典型错误进行讲评,达到作业的有效性。认真探索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提升的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注重考试的规范性,成立考试命题组,严格按照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命题。

第七,营造良好教研氛围,实施教学研究校本化。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使校本培训规范化。如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公考周活动、教科研月活动等;开展生态课堂,实施同课异构;开展课改讲坛,研训一体化等校本研修活动。

第八,整合优势社会资源,提升综合实践校本化。开设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到社会大课堂去见识世面、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社会实践可以是军训、企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社区服务可以是敬老服务、扶贫帮困、环保教育、民族教育、科普活动等。还可以结合校内实践活动课程,如德育、体育、艺术、技术、实验、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和心理辅导等;校外实践课程资源,如综合实践基地、自然环境、社区、校外馆室等。研究性学习,可按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与选修课程教学的要求,建立基于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制度,把课本和通用技术知识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体验,以提升其综合素质。

三、均衡各门课程设置,推动特色多元发展

根据校情生情,发展课程特色,从教育观念、课程规划、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来均衡各门课程设置和课程比例,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多元开放的综合实践、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学校课程特色。

第一,探索选修课程方式,选择适合不同学科教学形式的需要。选修课程的实施要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对象灵活选用有效教学方式。从参与程度考虑,要注重教师讲解、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的互补结合;从探究方式角度考虑,要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探究、设计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的互补结合;从创新教学角度考虑,要注重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教学模式的互补结合;从教学时空开放考虑,要注重课内和课外活动的互补结合。

第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促进适合不同学科教师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紧密结合校情,讲究科学、实用,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让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开设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立足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发挥校本优势资源,开拓特色办学思路,为有潜质、有兴趣、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适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发展,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制定选修课程规划,提供适合不同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规划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I模块按课程计划安排,开发校本特色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采用走班选修校本课程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研修报告范文第4篇

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给了我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本人奉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以思想者姿态施教”的工作准则,在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的个性化处理,总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2010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字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201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

11月,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的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在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在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到“分”,由“管”到“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课题研究方面,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校本课程研修报告范文第5篇

学区的设置与管理

1.学区领导机构

学区长学校:学区片内优质学校

成员学校:学区片内其他学校

2.学区组织机构

(1)成立学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学区长学校的校长担任

副组长:由学区内各成员学校的校长担任

成员:由学区内各学校分管人事、德育、团委、教学、教科研、体卫艺、信息技术等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分管以上工作的主任组成

(2)设立学区联合办公室

学区联合办公室设在学区长学校,设办公室主任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若干(由各成员学校教学副校长担任)。

(3)成立相关职能小组

教师发展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培训主任组成。负责学区内教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教师业务水平测试以及发挥学区内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教学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教学处主任、教研组长组成。负责校际之间的教师交流、走课、评课、教研组活动、课程实施、学术活动、学生统一测试、教学质量分析等工作。

信息技术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信息中心负责人及信息骨干教师组成。负责使用区级微资源互动平台,实现优质教学微视频、课件、题库共享,建立学生学习空间。在学区内互相开放内部网站资源信息,在学区长学校网站设立学区模块,建立名师工作室交流平台,公示学区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招生信息、招生宣传的资源共享。

课题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教科研主任、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对学区建设中的问题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和评价,针对各校实际,研究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学生发展研究小组:由学区长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德育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组成。负责建立学区德育合作制度,加快学区内校际德育合作,形成特色德育,扩大德育、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影响,共同提升德育管理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卫艺教育研究小组:由学区内体卫艺工作特色学校牵头。成员由学区内各校分管体卫艺工作的副校长、主任及艺术、体育骨干教师组成。需要了解各学校的师资素质和专长、学校传统艺体特色、学生发展潜力等情况。负责艺术节、运动会、特长生培养、学区才艺展示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具体实施办法

1.学区管理

(1)充分发挥学区长学校中心职能,由组长每月召集学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共同商议,民主决策,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学期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

(2)每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召开学区例会,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采取成员校轮流主持会议的形式,加强了解和沟通;组长和副组长提前进行沟通,确定会议主题和研讨内容。

2.教学教研

(1)学区联合教研的安排。在学区领导机构的统一管理下,区教研室牵头以学区内优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学区内的教研活动,组织学区联合教研。每月开展一次学区内以相同年级相同学科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在学区内组织中高考备考研讨会。相互学习,借鉴经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观摩课、示范课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课、观摩课活动。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学区内做一节汇报课,学区内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发现高效课堂教学课例在学区内进行推广,促进成员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3)学区内学术活动。结合“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建设以及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每学期开展学区内“管理人员论坛”和“教师论坛”,并进行一次研讨交流展示活动,促进校际之间相互学习。

(4)课程资源共享。开展以校本课程、文体活动等为主要载体的相互交流活动,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三走”:一是“学生走”,学区内有的学校建有特殊实验室、功能教室等,为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硬件资源,发挥它的辐射作用,学区内其他学校学生可以走进这所学校上课,享受这些优质的硬件资源。二是“教师走”,学区内有的学校校本课程教师有一技之长,特点突出,这样的教师可以到学区内其他学校授课,使学区内共享优质师资资源。三是“课程走”,学区内有的学校校本课程特色突出并且趋于成熟,这样的课程可以走进学区内的其他学校,使学区内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

(5)建立专家团队。由学区内特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优秀教学校长工程”及和平区“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培养人,学科首席教师等组成,以网络交流为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把相关资源集中存放,供全体教师课余浏览,有问题或建议可以发表,专家团队进行解释,学区学校全体教师参与交流。另外,学区内骨干教师结对培养学区内非本校年轻教师至少一名。成员学校也可派教师到学区长学校进行“影子培训”,开展名师带徒,教师结对等活动。

(6)学区内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选择在德育、教学、教科研、信息技术、体卫艺工作等方面能够彰显学校办学优势的主题在学区内进行展示交流,每个月在学区内安排一所学校进行面向社会、家长及学区内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

3.德育联动

(1)品牌活动共创。学区内各校的主管领导,德育处负责人就各自学校已经成熟的品牌活动在学区内进行交流,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扎实有效的开展品牌活动。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各校可共同策划组织学区内新的德育品牌活动。

(2)德育研讨工作共同推进。每学期举行一次德育研讨会,交流各自学校的有益探索,对好的做法予以推广;定期邀请专家对学区内的教师、班主任和德育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德育论文(案例)交流,促进各校德育工作水平的共同提升。

4.学生会和社团共建

学区内成员学校的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加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成立学区“学生联合会”和“社团联合会”,共同开展主题教育、实践走访、互助交流等活动。

5.信息技术支撑

学区内几所学校之间互相开放应用系统以及内部网站资源信息,例如学生成绩分析系统、教师教案课件,由学区长学校牵头建立学区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层级的联系平台,建立名师工作室交流平台、题库,公示学区的教育教学活动等。

二、构建学校联盟办学模式

将学区内优质学校与普通公办初中学校结成一对一学校联盟,学校联盟中优质学校作为组长校,组长校负责制定联盟实施方案,在以下各方面实施深度合作:

1.干部教师交流

优质学校管理干部作为领队带领本校学科骨干教师到普通公办初中顶岗任教,交流教师比例不少于该校本年级任课教师的1/3且交流教师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在本校处于中等以上,其中校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等名师不少于交流教师的20%。任教期限不少于1年。作为对应,普通公办初中学校干部作为本校教师的领队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普通校选派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优质学校顶岗跟教。其中骨干教师不少于交流教师的20%。任教期限不少于1年。同时优质学校骨干教师与普通公办初中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结成手拉手互助关系,共同实现专业发展。

2.教研活动

联盟学校学科组及学备组的教研活动由优质学校优势学科组长及学备组长牵头组织,每学科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学备组集体教研活动,相同学科组大教研活动至少每月进行一次。

三、构建互助共同体办学模式

学区内校际之间优势学科与相对薄弱学科结成互助共同体,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1.学科共建

开展校际之间强弱学科之间的教师交流。即共同体内优势学科学校选派本校的骨干教师到相应的对口学校的相对薄弱学科进行“手拉手”式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升。

学科骨干教师在交流期间,不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但需重点承担帮扶被派入学校相对薄弱学科、帮带青年教师的任务。交流期间,学科骨干教师需培养1-2名学科教学骨干,全程参加、指导该学科组的各年级集体备课以及校本教研活动,承担教学示范课、指导课题研究、撰写帮扶学科的诊断性分析报告及学科发展性报告等任务。

2.研修学习

共同体内有相对薄弱学科的学校可以参照对口学校的优势学科,选派该校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对口学校进行浸润式、研修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