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市场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旅游市场;市场细分
一、引言
旅游市场细分在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旅游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也是决定旅游企业营销成败的关键。现代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不断增强。通过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在各国都将区域旅游客源作为自己国家旅游市场开发的主要目标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细分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历程
旅游企业的营销战略观点发展经历了大量营销阶段、产品差异性营销、目标市场营销三个阶段。旅游企业首先要确定主要的细分市场,从中确定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最后根据每一个目标市场的特点来制定旅游产品计划和营销计划。现代旅游者市场战略营销的核心可分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是为了给营销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争取在市场上取得战略性的成功。
三、主要研究议题
(一)旅游市场细分概念与作用研究
1、旅游市场细分概念。市场细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米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一个市场营销学的新概念。在我国的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多数学者关于市场细分概念研究趋于一致。赵西萍(2003)等认为市场细分实际上是根据购买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态度、购买行为特征等不同因素划分市场的行为过程;王洪滨(2004)指出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关键;张俐俐(2004)强调细分就是划分旅游者群的过程;苟自钧(2005)综合上面观点,指出市场细分的出发点是从区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然后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旅游市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类似需求和欲望的消费者群体。
2、旅游市场细分作用。在旅游市场细分作用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下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市场细分有利于识别和发掘旅游市场,开发旅游新产品,开拓旅游新市场;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有利于旅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俞慧君(2005)提出小企业可利用市场细分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地位;张俐俐(2005)提出市场细分有利于旅游企业制定灵活的竞争策略;张玉明、陈鸣(2005)提出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和信息,在市场竞争中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苟自钧(2005)提出通过细分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旅游市场细分依据
旅游市场细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如何细分旅游市场即旅游市场细分的依据是什么成为目前此研究的重点所在。地理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特征变量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的主要依据。同时,林振华(2005)提出在地域上,依照景区(点)与客源地的距离可划分近距离市场、周边市场、区域性市场和世界市场;丁宗胜(2006)提出以旅游购买动机为依据划分宏观旅游和微观旅游。
我国旅游市场一般划分为入境、国内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下面就这三大旅游市场进行详细的市场细分依据分析。
1、入境旅游市场细分依据。目前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主要依据是地域细分、客源流向和旅游规模等。按照地域细分为周边国客源市场、欧洲客源市场、北美客源市场、南美客源市场、大洋洲客源市场、非洲客源市场和中东客源市场(康星华,2000)。依据规模大、类型特征明显、增长方式效益型,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北京划分为成都的首要旅游市场;依据入境旅游人数,划为港澳台和外国人为成都的入境旅游市场(杨剑,2005)。按客源流向,将客源市场细分为核心、基本和机会三个客源目标市场(郭英之,2000)。
2、国内旅游市场细分。(1)学生旅游市场:按年龄及其与年龄相互配合的学习阶段把学生旅游市场分为7-12岁的小学生市场,13-15岁的初中生市场,16-18岁的高中生市场和19-24的大学生旅游市场(赵幼芳,1996);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偏好不同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又可将整体学生市场细分为小学生市场(7岁以下),初中生市场(12-19岁),高(职)中生市场和大学生市场(任进、孟荣2005)。(2)高校教师市场:陈薇、吴凯(2005)针对高校教师的学术背景来细分旅游市场,提出开辟教师旅游专项产品。(3)老年人旅游市场:郑昌红、王颖(2002)提出国际老年人旅游市场主要以欧美和日本老年人为主,国内市场主要包括国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和国内较为富裕的其他阶层的老年人,以及目前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和市郊富裕乡村中的老年人。(4)会展旅游市场:主要依据会展的性质来细分旅游市场,其中包括会议业、展览业和奖励旅游业旅游市场。(5)区域旅游市场细分:根据旅游者地理、收入、文化、行为、心理变量等因素可分化旅游市场,刘晓辉(2003)在划分贵州旅游市场时,提出可分为境外游客民族文化人文旅游,省外游客自然风光民族风情观光旅游,自然民族生态休闲旅游,省内游客郊野休闲度假旅游。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为依据,绍筱叶、成开魁(2006)提出一级客源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细分原则,并以河南省为例,提出国内旅游市场是以河南省为主的一级旅游市场,山东、河北为主的二级旅游市场。以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距离为依据,陆林(2006)划分井冈山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周边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京津等地区为中程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客划分为港澳客源市场为主的核心旅游市场,中国台湾,东南亚,东北亚旅游市场为主的近程旅游市场;欧美为主的远程旅游市场。此外,针对某些专题旅游项目,一些学者也尝试进行旅游市场细分。其中,张晓艳(2006)根据目的地地域、旅行者特征对自驾游高端市场分别对自驾游进行市场细分,分别为专业人士、男性、女性和家庭旅游市场;高端市场可划分为赛车自驾旅游市场和房车市场。周刚、杜靖川(1999)以云南省为例,对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以地理、人口和购买行为标准进行了市场细分。
3、出境旅游市场细分。目前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可查得,以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等五个方面的46个有代表性的主要社会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用综合分法评出中国大陆居前10位出境旅游各省市的排名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辽宁、福建、黑龙江、山东。
(三)旅游市场细分方法
目前,多数学者采用三种细分方法。单一变数法,即根据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某一种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的方法;综合变数法,按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系列变数法,按照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系列划分。
美国的市场学家麦卡锡提出细分市场的一整套程序,这一程序包括七个步骤:选定产品市场范围;了解、列举分类顾客的基本需求;了解不同潜在用户的不同要求;抽调潜在顾客的共同要求;根据潜在顾客基本需求上的差异方面,划分不同的群体和子市场;进一步分析每一细分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可以对这些细分出来的市场进行合并,并作进一步细分;估计每一细分市场的规模。
国内多数的学者对麦卡锡提出的七个步骤保持认同,同时提出细分市场的程序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做灵活的调整,不必拘泥于学者提出的旅游市场细分的步骤之中。
四、结论
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市场细分依据是研究的重点。依据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变量是细分市场的主要依据,地理变量中主要依据地理区域、气候变量和空间位置变量等因素;人口变量中主要依据年龄、职业、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心理变量中主要依据生活方式、气质性格和社会阶层因素;行为变量中主要依据购买方式、购买频率购买时机等因素来进行旅游市场的细分。但在旅游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进行旅游市场细分的投入是巨大的,面对人们旅游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这就需要在市场细分作更深的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用以指导旅游企业细分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hilip Kotler,John Bowen,James Makens著;谢彦君译.旅游市场营销(第二版)[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晓辉.贵州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3、陆林,曾纪洁.井冈山旅游市场开发规划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1).
关键词:旅游市场 细分 定位
一、旅游市场细分和定位的必要性
随着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日新月异的旅游市场要求旅游企业必须把握不同游客对不同产品的喜好,明确客源市场出游动机,选择、制定贴近市场的旅游营销方案。市场营销专家科特勒曾指出:“达到目标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市场需求”。旅游需求受旅游者的主观评价影响很大,如何能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将旅游者吸引到本企业来,对旅游产品供给者而言,必须进行“需求管理”,把握影响和操纵旅游者的需求,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市场营销,将旅游需求与供给联系起来。
(一)旅游市场的构成特点
作为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市场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并无本质区别。旅游市场是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和购买欲望的购买者的集合。他由旅游产品的消费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一定的购买力需求以及能满足购买欲望的商品和劳务构成,是旅游业产品商品化的场所,是旅游企业产生各种旅游经济行为的领域,也是旅游生产者与旅游消费者的中介,具有全球性、异地性、波动性和高度竞争性的特点。
(二)旅游产品的特点
旅游产品是由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上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各种物品和服务的综合,通常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纪念品及旅游服务等。虽然旅游产品也是一种为出卖而生产的产品,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其独特性表现在功能的审美和愉悦性、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存储性、敏感性和生产、交换、消费的同一性。
二、旅游产品营销的必要性
旅游产品主要是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特色、质量、吸引力和价格都必须适合目标市场的需要,否则,人们就会改变购买决策或变换旅游目的地。而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和需求易波动的特点,使旅游业应比其他行业更重视产品的销售。从旅游业的构成来说,旅游业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变动成本的特点。对高固定成本的旅游企业而言,销售量对企业的利润影响程度高于以变动成本高为特点的企业,因此,旅游企业的经营重点应该是通过产品营销扩大销售量,从而获得利润。
其次,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是由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紧密关联的特点决定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住、食、游、娱等方面的需要,且由各单项服务产品组合而成,即由交通部门、饭店业、饮食业、游览部门和娱乐场所以及其他的服务部门或企业所提供的各单项产品组合而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产品,都难以构成整体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业是由多种不同行业和部门组合而成,这些行业和部门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并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再次,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是处理旅游业与社会上多个行业和部门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不仅存在着内部结构中的互补关联性,而且旅游业与社会上多个行业或部门间也存在着依存关系。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如果没有诸如建筑、制造、轻工、商贸、食品、银行、园林、保险、海关、公安等部门和行业的支持,旅游业就无法经营。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中各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为前提。这种依存关系决定了旅游经营需要通过营销协调其消费者利益,协调地方政府利益和整个社会的效益,否则,旅游业的平衡发展是难以达到的。
(一)旅游市场细分及定位
1.旅游市场细分。所谓市场场细分,又称市场分割,就是指企业通过辨明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将整个市场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市场。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需求差别比较细微,而在个别不同的细分市场之间消费者的需求差别则比较明显。企业通过市场细分,能更好地确定经营组合,使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产品或服务的种类、销售渠道、经销方法等更能满足某一或几个细分市场的需要。
通过识别特殊的细分市场,并将营销力量集中在这一细分市场,许多组织能在该细分市场中建立一定程度的垄断力量(较小的垄断),因而获得校对比竞争对手高的利润,许多有高细分市场的组织,通过整合其内部活动来更好的满足其细分市场顾客的需求,最后都成功的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以前,有人认为细分市场规模太小,不能获得经济效益,但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已没有市场了。技术上的进步往往使企业以较小的成本开发出有针对性需求的产品,使企业不再依赖大众市场而是层次较高的细分市。每个企业都使自己及其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这就是产品定位。
2.旅游市场定位。长期以来,在我国很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中,很多人对市场营销中的定位概念有多种想法,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定位概念和相应的营销举措没有得到切实的理解和有效的执行。例如,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所谓定位就是市场定位,就是把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为哪些人群。很明显,这种理解和认识将市场营销中的产品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定混为了一谈。产品定位是使产品或品牌被细分市场的消费者认知的方法----即与竞争产品相比,本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产品定位的基本原理在于,一项产品可以从多个方面提供和展现其对消费者的价值。但无论是哪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项目都不大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尽善尽美,甚至在消费者所看重的所有各个价值方面都属于竞争产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于几乎所有的企业来说,不管是出于经济效益上的考虑,还是生产能力的限制,都使他们难以提供在各个方面都具领先价值的产品。因此,一个企业只能利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为其产品或服务创造某种突出的形象,使其成为消费者对本企业或本企业产品的知觉。
旅游定位是创造性的实践,立足于顾客需求,并把自己的优势与消费者需求创造性的有机结合,确定旅游产品或服务在目标顾客心中应占据的独特位置,与其进行充分沟通,使其认同、产生共鸣并发生行动。因而,旅游市场细分及定位,最终决定着消费者对某一企业或产品的知觉,因此产品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也便成为运用各种营销手段的指导基础。总之,旅游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就是寻找人们的心智阶梯,发展旅游市场的间隔、空隙,使竞争对手无法与自己抗衡,凭借自己的“天时、地理、人和”优势,掌握主动,占据天机。
参考文献:
[1]张俐俐.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叶文静 方小颜 单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自游时代”背景下中国网络旅游市场开发的理论寻找
通过上述的SWOT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自游时代”背景下中国网络旅游市场开发所面临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以及环境中所蕴涵的发展机会和威胁,为了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环境中所蕴涵的发展机会,而同时避开自身的竞争劣势和环境中的威胁,则需要寻找到一种在这一新商业背景下制定对策的支持理论,因为传统旅游市场模式下的“二八定律”面临着困惑与挑战。传统旅游市场模式下“二八定律”的困惑与挑战“二八定律”最初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在1906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得出的,后来管理学思想家约瑟夫•朱兰把它概括为“二八定律”并进行推广。“二八定律”作为一种经济学上统计规律,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20%的客户占据了80%的市场。二是20%的品牌或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无可否认,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对于非网络旅游背景下的传统旅游企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其核心观点是:旅游企业必需重视20%的‘优质客户’和20%的‘核心旅游产品或项目’,并认为如果某样东西不是“热点旅游产品或项目”,那么它就赚不到钱,因为公司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和20%的“核心旅游产品或项目”,而其它80%的客户和80%的旅游产品仅带来20%的利润。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一些服务性企业如广播行业、苹果公司的Itrnes、亚马逊以及其它一些网络旅游企业等,他们经营“非热点”的个性化小市场也同样赚钱。“二八定律”的理论困惑了,它不能解释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提出了“长尾理论”。现代网络旅游市场模式下“长尾理论”的创新根据维基百科,长尾(TheLongTail)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运营模式。“长尾理论”和前述的“二八定律”都源自统计学中的帕累托(Pareto)分布规律。在帕累托分布中,如果X是一个随机变量,则X的概率分布如下面的公式所示(式略)其中x是任何一个大于xmin的数,xmin是X最小的可能值(正数),k是为正的参数。帕累托分布曲线族是由两个数量参数化的:xmin和k。一组(Xmin,k)形成一条帕累托分布曲线,不同的(Xmin,k)构成系列帕累托分布曲线族。该分布的统计学意义是:随着x的增加,事件P(Xx)发生的概率逐渐减小,在曲线的后部,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它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一个XY的坐标系里面,y对应销售收入I或对应“购买人数大于x”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P(Xx),x对应同一产业中购买不同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的人数,假设各商品的价格为常数,那么依据帕累托分布函数的特征,x和y的关系曲线(图略)。这一曲线又被许多学者称之为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中的“需求曲线”,其经济学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表述:一是对于某一行业来说,由于受各种约束条件的约束,只有小部分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大,而一般绝大部分顾客能购买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很小,他们构成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市场;二是在某一行业市场上,名列前茅的几个品牌占据大部分的部分,其他无数的小品牌占据小部分。克里斯.安德森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或服务)共同占据的市场(“长尾”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大头”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而在网络的支持下,网络旅游市场严格满足这一条件。克里斯.安德森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含义是,“你不能再将市场看作是大规模的群体所组成的,不能把一些只与少数人有关的东西抹杀掉。我们正在对不存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顾客的行为进行研究。需求曲线的自然形状要比我们过去所认识到的更明显地表现为细分市场导向型。”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基于帕累托分布的“长尾需求曲线”理论能为“自游时代”背景下中国网络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自游时代”背景下中国网络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
“自游时代”背景下中国网络旅游市场的典型特点是游客客源的“散客化”、“大众化”和“个性化”,以及旅游企业提供旅游产品或项目的“差异化”,这些典型特点决定了中国网络旅游市场也是一个典型的“长尾市场”。面对中国网络旅游市场总体开发的SWOT现状,企业可以结合“长尾理论”从以下四个“应对”来开发好中国网络旅游市场。应对“二八定律”在新的“自游时代”商业环境中的局限特点,为企业制定一个“长尾市场”开发战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将更多地转向“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以张扬个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精神需求。很显然,这一转向大大地提高了“长尾市场”开发的价值和利润潜力。在“自游时代”,长尾市场现象,醒目显示出另一个版本的需求曲线。长尾现象将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从需求曲线的顶部或“头部”移到曲线的“尾部”。在需求曲线的“头部”,一些受到旅游市场普遍欢迎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主打产品在大众市场上以很高的销售数量受到追捧;而在需求曲线的“尾部”,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种类的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在数以百万计的细分市场上出售。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二八定律”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放弃属“二”的长尾市场在“自游时代”将会导致旅游企业战略性的失误。这一结论给企业的启示是:个性化的“长尾市场”潜力巨大,为企业制定一个“长尾市场”开发战略势在必行。应对网络旅游市场游客客源“散化”的特点,为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提供“非同质化”旅游产品的个性定制散客常被简称为FIT(ForcignIndependentTourist),是指那些去异地独立旅游的游客,他们的这种旅游往往须预付一定旅费,没有陪同,人数多在5人以下。散客旅游都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在旅游产品的购买上强调“点菜式”或“量体裁衣式”,游客自愿结合,自定路线,“随走随买”,而非一次性付清旅行费用或完全被动接受既定的旅游项目。旅游市场经营者就是要根据个性化市场的特点,为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提供“非同质化”旅游产品的个性定制,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旅游的各种偏好和需求。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们在网络搜索到相关的信息之后,将自己设计的线路提交给网站,网站按其要求制作出切实可行的实际方案,然后将地图标识、线路安排、可选价位反馈给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再通过一个回合的交流,旅行社便可为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制作出一份具体的行程安排了。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们可根据实际需要点击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的环节,例如出票、订床位等等,至此线路便可顺利地进入实施阶段了。为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提供“非同质化”的定制,能增加产品的个性化成分,更精确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认知价值,从而使定制产品往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应对网络旅游市场游客“选择的专制”特点,为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提供一个性能良好的“信息过滤器”当社会进入“自游时代”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之一是各种旅游广告信息过载,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感到不堪重负而不做任何选择。“长尾”概念提出者安德森将这一现象称“选择的专制”,同时,又由于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可能面临假客商和数据被窃等风险,因此,在其情况下必须建立一个性能良好的信息过滤器,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过滤器和潜在的旅游客户推荐能使个人能进行沟通,从而加强互相之间的营销。二是随着需求曲线的尾端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旅游服务项目,就需要更多强有力的信息过滤器对准备出售给个人的服务项目进行个性化定制。例如,亚马逊公司利用协同式信息过滤的做法,通过潜在的客户的浏览模式和采购模式来引导个体散客,从而把过去的大众化市场转变成一个大众化定制市场即“长尾市场”。因此,为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提供一个性能良好的“信息过滤器”实乃是能充分开发“长尾市场”的前提条件。应对网络旅游市场游客对服务和产品关联性的特点,整合网络旅游市场中的旅游产业链美国旅游协会(TIA)发现,早在2006年,美国在网上订购网上旅游的人77%同时也在网上订购飞机票,57%的人在网上订房,37%的人通过网络来租赁汽车,21%的人订购旅游服务,到2011年网络旅游市场更是火爆。通过调查,发现旅游网站也越来越不满足与仅仅提供订房和订票等服务,一些更新的服务,诸如旅游的网上拍卖业务,也正在被更多的旅游网站采纳。为了能有效地整合网络旅游市场中的旅游产业链,须融合WEB1.0和WEB2.0概念,建设一个综合旅游网站,一方面,网站可以在对服务项目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各种链接,整合网络旅游市场中的关联旅游产业链。链接的内容涉及到旅途中食、住、行、游、购、娱的六大方面的旅游关联产业链。而在旅游景点的分类中可先按传统的分类方法进行设置,例如自然类与人文类,自然类又分为地质类、地貌类、气象气候类、水体类、生物类、宇宙类。这样一位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只需点击自然一水域一海三个层次,便可以看到可供游览的海洋的所有资料,这也有利于整合产业链。另一方面,网站在链接基础上设置搜索引擎,为整合旅游产业链提供快倢条件。潜在网络市场上的散客们只须介入一定的条件,例如地理位置、名称等信息便可搜索到符合要求的旅游信息,这样网络旅游市场中的相关旅游产业链便被快倢整合,从而将有力地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总之,在这一新型的旅游市场中,中国网络旅游企业一定要正视中国目前网络旅游市场总体开发的SWOT现状,并结合“长尾理论”从以上四个“应对”来开发好中国网络旅游市场,发展好旅游这一国家支柱产业。
(一)商务旅游的概念
联邦德国出版的《旅游经济手册》中,对商务旅游是这样定义:“商务旅游是指所有因职业原因进行的旅行。”也有观点认为商务旅游是“商人以及凡是基于专业动机异地旅行和在某地停留的活动。”笔者以为,商务旅游是以商贸活动为主要目的,把商业经营与旅行、观光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是游憩活动谱中仅有的与谋生手段(或获取经济利益)有紧密联系的产品形式。目前商务旅游市场可以划分为一般商务散客旅游市场、会议旅游市场和奖励旅游市场等几个部分。
(二)商务旅游的特点
商务旅游者与一般以观光为主的旅游者相比,不仅旅游动机不同,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消费能力较强;时间观念较强,对其所赴或所住的环境的软硬件有一定要求;商务旅游者不是一般的观光客,而是公务为主、旅游为辅的商务客。
(三)我国商务旅游现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每年的商务旅游消费超过42亿美元,而且每年增长幅度高达20%,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商务旅游市场。2007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剧增,创下1213万人次,其中因公出境519万人次,据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指出,企业客户就占了中国航空旅游市场的65%。有专家指出,42亿美元的商务旅游消费这个数字偏小,应该只是国际商务旅游那一块,如果按照国际商务旅游与国内商务旅游份额1比5算,中国国内商务旅游收入应该有200亿美元,真正的大市场应是国内的商务旅游。
中国现在已有近40万所外国公司,而且中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中国的外国公司将预计有18%的增加幅度。据《财富》向跨国公司的问卷调查,92%的公司表示在若干年内将地区总部设于中国,其中30%表示首选地是上海。再加上中国趋向国际性与蓬勃发展中的经济,导致中国企业家在国内外的商务旅游与日俱增,可以想见,中国商务旅游的激增指日可待。
二、商务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联的,商务旅游应该说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 到了现代,商务旅游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流行起来,特别是在人类进入到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国际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省市之间的商务活动也日益频繁起来,这说明政治在进步,过去许多政策正在逐步消除,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主题。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其中时尚文化是受影响比较重的文化,因此说商务旅游是一种时尚文化并不过分。大量的公司、企业利用商务旅游影响着一代从商之人的生活方式,商务旅游成为了时尚的办公方式。
目前我国商务旅游已经在整体旅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过去我们讲的散客旅游,实际上就是以商务旅游和自助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旅游企业早已将其化入自己的经营范围,但由于研究的不够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经营思路还不够扎实可行,这方面的业务开展的尚不理想,也仅有少数专业公司从事商务旅游的业务,今后需要大力拓展。在国际上很多大型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企业都是以商务旅游为其主要业务的。迈入商务旅游将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面对着这种重要趋势,政府部门也需要从政策的角度审视商务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消除旅游障碍上需要认真的研究。旅游产业是一个交叉性十分明显的产业,政策的作用就是要协调社会、协调产业、协调利益,最终实现无障碍旅游。不要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断送了商务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我国商务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协会和企业的职能划分不明确
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带来了差旅管理和奖励旅游的先进理念,但是国内依然有很多企业对此存在概念上的误解,比如真正把握住奖励旅游核心思想的企业并不太多,很多企业仍然把奖励旅游视作传统的“公费旅游”,没有把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等目标放在考虑的中心位置;在差旅外包的业务上国内依然有很多企业不认可“服务费”的收费方式。特别是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旅服务企业三者在职能关系上划分并不明晰,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运作效率的低下。
(二)商旅服务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我国的商务旅游市场形成较晚,目前绝大多数的旅行社都还没有真正能够做到像国外的运通等企业那样提供专业化的商务旅游服务,还只是停留在代买机票、预订饭店等表面层次。在专业人才培养、营销策略和宣传、经营理念和客源网络上与国际知名商旅企业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国内很多政府、企业无视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在没有经过充分、科学、合理的市场论证的情况下,大量投资于硬件设施,或重复投资,或过分追求高档次,或规模不经济,往往导致资源的浪费。
四、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策略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这必须将满足游客的需求作为商务旅游的根本点,商务旅游在区域内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企业、商务人士,商务旅游才能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制定系统发展的战略
商务旅游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行业,需要目的地(城市)在交通、住宿、餐饮、会议展览、通讯、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比如对会展和奖励旅游而言,目的地是最主要的吸引物并且也是旅行的重点。目的地是否安全和稳定,环境和氛围是否友好,各类设施、服务的提供是否高效和可靠,商务旅游者饭店清洁和位置状况等等,将直接决定商务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对举办会展和奖励旅游活动地点的选择。同时,我们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商务旅游的高端市场,事实上许多中小型城市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准市场需求,给予自身合理定位,进行理性开发,将是中小城市发展商务旅游的关键所在。
(二)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
【关键词】 亲景度;入境旅游市场;湖北省
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实力的重要指标。入境旅游者由于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观念、教育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性别、年龄、职业、闲暇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会对某类旅游目的地产生偏好。研究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有助于了解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偏好程度,进一步掌握客源市场的结构特点、发展潜力及动态趋势,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地组织和开发旅游产品,并针对客源市场的动态变化,提高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不断开拓和巩固海外客源市场。
国内学者马耀峰教授首先引入了亲景度的概念及其模型,并利用亲景度指数对我国西安以及一些热点旅游城市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王力峰、汪德根、李景宜、孙根年、杨志勇、唐苏华、张艳等运用亲景度和竞争态指标对桂林、苏州、新疆、黄山等地入境游客源市场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亲景度运用于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研究比较缺乏。基于亲景度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和定位,并提出针对性的开拓对策。为湖北省有针对性地开拓入境客源市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湖北省入境旅游业已从起步阶段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也逐步完善起来。从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可以看出,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整体呈现的是蓬勃发展的态势,由于2003年的SARS事件对于整个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是个较为严重的影响,湖北省也不例外。以2003年为时间节点,湖北入境旅游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79~2002年为平稳发展阶段,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从1979年的11542人次,增至2002年的1024312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也由230.75万美元增加到28390.95万美元;2003~2007年为快速崛起阶段,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由405214人次猛增至到1318179人次,外汇收入也从13626.93万美元迅速增至41264.00万美元。
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一般把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构成划分为外国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三大块。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包括外国人、港澳台同胞。20世纪90年代初期,港澳台市场是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1990年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澳台同胞人数占当年入境总人数的76.64%,外国人只占到23.36%。90年代中期以后,入境旅游市场中外国人比例直线上升;1994年外国人占总入境市场的53.95%;2007年这个比例高达到了81.72%,港澳台同胞占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锐减至18.28%;1994~2007年这14年外国人旅游市场平均占湖北省总入境旅游市场的73.22%。随着外国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中外国人已经成为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主力军。
二、湖北省客源国市场亲景度分析
(一)亲景度模型
亲景度模型,是用于研究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对国内某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偏好程度,着眼于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其数学含义是某客源国游客在目的地所占的市场份额与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之比,其实质是两个百分比之比,即偏爱指数。亲景度反映客源国游客对目的地的喜爱程度。其数学含义是某客源国游客在目的地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与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之比其实质是两个百分比之比。该理论用于国内旅游市场时,由于没有考虑旅华游客占其全部出游人数的多少,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分析时还应结合实际客源国游客数量。亲景度模型的公式表达为:
根据亲景度的大小,可将客源市场分为亲景客源市场(P≥1)和疏景客源市场(0≤P
(二)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分析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旅游统计数据可知,湖北省主要入境客源市场包括亚洲市场(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欧美市场(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大洋洲市场(澳大利亚)等,数据获取中,2001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有失真情况,故舍去2001年的统计数据。通过亲景度模型计算客源国市场的亲景度,鉴于一年的亲景度数值反映不出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的分类,故取2000~2007年亲景度的平均值(表1),对湖北省入境游市场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亲景度差异显著,年际变化大
2000~2007年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差异显著,呈现较大的震荡起伏,近年亲景度普遍走高。亲景度最大的为29.2(德国,2007),最小为0.02(俄罗斯,2002)。就2007年度分析,亲景度最大的为德国(29.2),最小为澳门(0.08)。强亲景客源市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主要为洲际市场,且亲景度较大,说明这些客源市场的游客对湖北的选择度很高,具有较强的偏好程度。德国游客的亲景度历年来都最大,2000~2007年平均值达到9.24。其原因在于:湖北省具有的地缘优势,三峡大坝工程的吸引力,恩施州文化生态的魅力。2000年至2007年,湖北共接待德国游客674328人次,占湖北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11.85%以上,仅次于美国的16.09%居湖北旅游客源市场的第二位。
弱亲景度客源市场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些主要都是洲内市场,都是旅华的主要市场,对湖北的亲景度却普遍较低,2000年至2007年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亲景度基本是在1上下震荡,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四个客源国是中国的近邻,值得关注。疏景客源市场包括台湾、菲律宾、韩国、澳门、香港、俄罗斯,除俄罗斯外,这些都是洲内市场,都是中国的邻近地区,然对湖北的亲景度却很低,以平均值看低于1。2000年至2007年,疏景客源市场占湖北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25.07%,这个数值也是较低。
2.亲景度整体震荡剧烈,呈上升趋势
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震动较大,起伏较为频繁,亲景度不稳定,尤其是2007年,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出现急剧的增长势头。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亲景度越大,上升幅度越大,德国的亲景度从2000年的6.50上升至2007年29.20,是增长最为显著的入境旅游市场。欧美市场的亲景度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位置。亚洲市场却不是非常理想,就其游客总量而言,也不是较多水平,一直在较低位置徘徊。
3.影响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变化的原因
(1)湖北省旅游业面临“东西夹击”的挑战。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旅游业较发达地区,其良好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水平、较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对湖北省旅游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国家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对西部实施倾斜政策,西部省份已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培育,对湖北省旅游发展构成强有力的竞争。
(2)受“非典”突发因素的干扰,国外游客对中国的选择度会出现起伏,这直接影响到湖北省入境游情况。
(3)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以湖北带来的机遇,促使湖北经济事业的发展,导致海外投资的增加,引发入境旅游的上升。
(4)近年来湖北省赴日韩、北美、欧洲四国(英、德、法、意)巡回旅游宣传促销,宣传了“来湖北、游三峡、探神农、登武当、逛武汉”旅游品牌形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效。
亲景度的引入,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客源市场的结构特点,对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更科学地进行旅游市场开拓服务。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首先要巩固欧美市场,深度挖掘亚洲市场。政府应加强促销力度,按照市场细分的要求,主题鲜明地进行宣传;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加快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梯队,加强旅游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以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5(1):35~38
[2]马耀峰,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苏红霞,马耀峰.基于亲景度、SWOT方法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以西安市的英国客源市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5):146~149
[4]王力峰.桂林国际客源市场时空演替规律研究[J].经济地理. 2004(5):688~691
[5]汪德根.苏州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100~105
[6]李景宜,孙根年.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其研究[J].资源科学.2002(6):91~96
[7]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1):121~125
[8]杨智勇,王春枝.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6):141~145
[9]唐苏华,杨兆萍,刘旭玲.基于亲景度、竞争态的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6):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