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就业工作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途径。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数据,2008、2009、2010年各类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559万、610万、630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就业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突出

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之后,存在着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超过了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这一层次数量的需求;二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中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和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尤为突出。

2.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已经从“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市场也由以学历为主导变为以能力素质为主导。就业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就业观念随之变化,但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统包统分”的时代,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而是消极等待机会的来临,或是过分依赖家长,等待家里帮助找工作;缺乏忧患意识,不能理解社会的激烈竞争,在校期间不能打好专业基础和锤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片面地理解工作岗位的性质,追求教师岗位、公务员岗位等稳定工作以及追求薪酬高、名气大的岗位的心理,非某些单位不去,耽误了自己对就业时机的总体把握。

3.高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无法直接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

首先,由于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于理论和科研的现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性差,专业知识单一,缺少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实践性、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最后,由于高校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使在大学学习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没有踏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本专业前沿知识,而且也缺少就业岗位对自身其他能力要求的认识,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职业技能。

4.高校就业工作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就业工作研究,从而指导和推动本校的就业工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在研究中侧重于理论研究,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不能产生较好的实际效果的缺点。

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实现途径

就业门路不仅仅是指毕业生的具体就业途径,还应该包括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途径的一切工作准备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有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的情况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面向市场办学,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根据地区产业经济特点,增设和建设品牌及特色专业;二是加强新老学科的整合调整,大力扶持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新兴专业,调整或是暂停或是减少就业困难的专业。

(2)高校课程的设置和高校专业设置一样,要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确保课程设置尽量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实现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顺利接轨。

(3)要注重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兼顾甚至是加大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所占的教学比重,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2.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1)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高校内部的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就是要有统一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要理顺各级就业工作机构关系,明确目标、任务以及明确的工作步骤,增强就业工作的组织性。其次,要完善就业制度建设,包括就业目标管理、就业工作队伍管理、就业激励机制、就业工作保障等,使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能力。要注重一线就业工作队伍,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的就业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就业工作的能力,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一是要注重政治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就业知识面,锤炼其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的能力和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切实落实奖励机制,并在地位上和职业发展上给予一定的机会。

3.更新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的更新,不单单是指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高校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就业观念的更新。

(1)毕业生应该端正就业态度,以积极的心态,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和参加应聘活动,改变寻找终身职业、非国有单位不去的想法,依赖家人等找工作,盲目追求高薪以及过分要求专业对口的误区。 转贴于

(2)学生家长要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如过分重视到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缺少对孩子的了解,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主导孩子的就业方向;缺少就业的长远规划和前瞻性眼光,只关注当前的焦点工作岗位等等。要从整体上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树立起灵活就业的观念,及时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的就业情况。

(3)高校也要更新观念,特别是在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就业管理机制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

同时,就业指导老师,如政治辅导员,不应把自身的就业工作仅仅停留在上传下达、解答政策性工作上,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心理情况,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做出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1)夯实毕业生的专业基础,适应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就是在校期间,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要使毕业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行业知识,解决学生专业不对口,或是对口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

(2)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效果,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注重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增强职业素养。在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毕业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创业以及创新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高校还可以引进包括秘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加强项目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获取就业门槛资格,增强就业竞争力。

5.积极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开展市场调研,选择适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区域和行业,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如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联系目标区域和行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联系;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联系,发挥其资源优势,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组织单位到校举办专场咨询会;通过高校的校友资源、毕业生资源,构建就业资源网络等等。

最后,高校在进行就业市场开拓的同时,应注重学校的整体形象宣传,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用人单位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主动吸引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

6.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工作,增强信息的有效使用,注重就业资源的积累

及时、准确将有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达给每一名毕业生,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对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应通过正规、权威的渠道,获取符合高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就业信息,并对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出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其次,要通过高效的信息渠道,如高校网络平台、就业信息员、QQ群等,及时通知到毕业生;再次,要注重对就业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对于有效的或是产生了工作成果的就业信息,还应该建立优质信息资料库,方便以后就业工作联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高校就业指导,重视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等途径和方式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洪环.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范文第2篇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1998年,中国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消费投资持续疲软,急需通过拉动内需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1999年,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实行扩招,这无疑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虽然旨在缓解就业压力,然而实际上却只是将毕业生人数的峰值在时间上推后,终于在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学生,每一年都可谓“史上更难就业季”,这使高校就业工作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僵局。尽管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指导效果多数不显著。

二、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原因

1.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深入。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数局限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和收集并就业信息等方面。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能够较为广泛地传授职业发展相关理论知识,但毕业生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缺少对知识进行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重理论引导,轻个性化发展,因此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此外,单纯地就业信息,这已是很多大型招聘网站可以替代的职能,而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通常不对招聘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只会因为对行业发展不了解而盲目就业,最终导致短期内过高的离职率。特别是对于与高校长期合作、参与校园招聘的企业,人才的流失会打击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双方合作的前景。

2.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首先,在高校工作中,往往更为重视招生工作,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学校知名度,而对于就业工作,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对象只局限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形成贯穿始终的、长期的就业指导机制。其次,从事就业指导的高校辅导员专业性、稳定性不高。高校辅导员多为兼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学生日常管理事务本就繁杂,再加上没有对口的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因此不能对毕业生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职业发展规划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宣传就业政策上,毕业生并不能从中了解到现实企业中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所应具备的技能。同时,由于现行人事制度,累积了足够就业指导经验的高校辅导员存在被调到其他岗位的可能,新调入的人员可能对就业形势一无所知,毕业生得到的信息就变成为过时、陈旧的,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3.就业指导工作偏离企业实际需求。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制定时的现实情况制定,但高校却没有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缺少有效围绕市场进行的调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因为院系考核压力,从而导致过于重视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已不适应用人企业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以学生落实就业单位为最终目标,缺少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从而产生了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供需矛盾。

三、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大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与大学生交往最为密切,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能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具有基础性、广泛性的作用。熟悉学生各方面情况,受到学生信任的高校辅导员,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呈现年轻化状态,能够与大学生保持密切关系,比较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整个就业工作的宏观指导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年轻化的队伍易于接收新的知识,工作中也更为积极主动、敢于创新,能够为就业工作注入新鲜的活力,保证其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有条件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就业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稳定的一大因素,高校辅导员能够将就业工作融入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帮助大学生进行客观分析,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四、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1.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按照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阶段特征和知识背景,高校辅导员应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大学低年级应侧重于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大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确立长期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大学高年级应侧重于素质能力训练和心理素质锻炼,引导大学生提高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为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应届毕业生中,鼓励大学生有选择地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职业方面的专项能力,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帮助毕业生实现由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成功转换。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有效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219-01

当前,随着我国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眼下的情况,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对此,高校就业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只是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顺利找到工作,而是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并能够对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推动的工作岗位。

一、就业工作面临的现状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字已达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大约有一千多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现状。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重视的问题。当下大学生面临的情况是:(1)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的步伐较快,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招聘的人员有所减少。(2)民营私企逐渐崛起,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重要载体。但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在调整,民营企业往往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其中往往以本科和专科生为主导,而博士生和硕士生较少问津。(3)在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各单位选聘人才更倾向于全面能力型人才,即要求毕业生除具备要求的学历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学习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等,某些要求比较高的企业还特别注重高校毕业生是否性格开朗、具有强烈上进心等。

二、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方式

以上是大学生就业现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那么高校在长期的就业工作中发现以上的问题后,则会在开展常规就业工作之后作反思。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就业问题解答以及就创业就业咨询等方面。尽管国家和高校都极为重视就业指导服务,也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是相对严峻,尤其是如何在提升就业率的前提下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这也就要求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反思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才能解决当下问题。

三、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亟须提升

就业指导这个概念本来是由国外学者提出,所谓高校就业指导,其实就是指我们就业工作者面向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做好学生和用人单位沟通桥梁这个过程。要做好这个工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以及岗前培训。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指导人员基本上都是由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其他岗位的老师配备而成。而這些工作人员的日常已经深陷在对学生进行事务性的琐碎事情处理之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就业指导的专业性研究。所以我个人认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本身的专业素质亟须提高。因为只有就业指导工作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了,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体系缺乏合理构建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服务采取的工作形式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服务讲座、就业形势政策报告解说等方式,这种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过于单一,照本宣科的传授方式无法提升学生的兴趣。如果学校能结合当前就业形势,针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实际分析,请到有就业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来进行专门的课程指导,帮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样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在起点规划,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缺乏专业化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

我们的就业工作主要是以说教为主,对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则关注度较低,更没有专业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去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时的压力,所以近年各大高校频频出现学生在就业时无法承受压力而产生的一些令人惋惜的做法。对此我院专门进行了毕业生“一对一”谈话制度,由就业辅导员就担任心理辅导和咨询师,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虽然这样辅导员的工作量完全是翻倍,但是保证学生顺利毕业、满意就业是我们的服务宗旨。

因此,我认为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研究,力求做到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执行政府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不断深入了解用人单位以及大学毕业生的需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作者:吴琼

    参考文献: 

[1]李凡.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大学生就业渠道阻塞的重要原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2]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3).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通过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经验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其就业和创业的主动性不强,有很多学生对工作要求较高,对工作选择较为挑剔,从而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国家和高校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积极推动学生就业,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就业创业模式。

2.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2.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轨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求,对就业而言,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的高端人才,而对创业来说,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市场的信息变化,准确把握创业商机,同时大学生要具备资金筹备、项目开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其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了大学生供给的结构性相对过剩,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不利局面。

2.2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很多学生缺乏创业的热情,喜欢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对创业缺乏了解,同时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勇气,难以承担创业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再者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发展前途的要求较大,从而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6%被调查大学生优先选择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几乎没有学生选择去落后地区或者边缘县区工作,设置过于严格的条件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大学生往往把创业就业想象的过于理想化,首先考虑岗位对自己合不合适,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

2.3高校创业和就业指导缺乏力度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立足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就业创业的指导,从而造成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咨询和引导机构,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开展培训工作,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较少,对就业和创业都茫然无措。

3.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策略

3.1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的原因是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科学,不知道自身优势所在,也不清楚就业需求。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刚入学后就进行就业引导,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在大学学习期间要逐步完善其职业规划,让学生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确定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制定有效工作计划,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就业要求,发挥自己的优势,明确自我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3.2形成良好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

学校要完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把思政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择业认知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措施有:①举办招聘现场模拟,设计招聘考试现场,培养学生的应聘能力,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演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形式、不同要求的面试场景,为今后的面试应聘打下心理基础;②增加就业心理调节,通过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压力,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③开设就业咨询处,指导学生公务员报考、出国留学等,帮助其了解相应的流程和申请资格,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平台。

3.3掌握国家政策、推动就业创业

当前国家针对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可以从多个渠道来获取启动资金来开展创业项目,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得到资金支撑。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创业,完善创业孵化机构的运行机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尤其是利用学校的优势来调动学校资源,减少学生创业起步阶段的经济风险和精神风险。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联合,成立扶持创业基金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创业大学生开设经营的商店,学校可以帮助大学生来申请创业补贴,推动校园创业的顺利开展。

3.4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都应当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的实力,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要培养自我的意志力,要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中,其基本理念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力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要开展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就业和创业中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道德品质。

4.结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予了青年人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也凸显了显著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和社会提供岗位萎缩呈现了严重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高校要未雨绸缪,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炜.浅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J].社科纵横,2013(10).

[2] 张智勤.高等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0).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在理念、机构、教材、工作形式学生社团活动、资源共享六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和全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正确树立就业观念,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ilgWU就业等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整理、归纳、总结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创新与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激发高校学生自主成才意识,指导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表现为刘应届毕业生进行突击性的指导,以单纯地完成就业率为目标,忽视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贯性和整体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要求将工作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拓展到所有的高校学生,从“授人以鱼转变为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授人以渔”式的就业指导,贯彻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以尊重个性、重视发展为出发点,延伸就业指导的臼寸间和空间,将职业相关的外部环境、内在需求和所预期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长期地连续地、全面地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培养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能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对大学生择业观、就业观、职业定位、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培养和熏陶,增强学生就业素质与技能,不仅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实施有效的职业发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来选择职业方向,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项9缶时性和局部性的工作,它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有关各方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创新与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包括机构职能开拓与工作团队

建设两方面内容。机构职能的创新与发展要求高校设立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机构,开拓包括诸如分析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指导、组织人员培训、促进校校联合、开发校企合作等内容的机构职能此外,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应包括专职人员、思想德育教师、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从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教师,以及聘请政府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企业家和人力资源培训专家等加入,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和透彻掌握就业政策,适日寸调整工作方向,稳步推进工作成果。

三、高校就业指导教材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一环,就业指导教材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面日趋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单纯的理论说教已空洞乏力,必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教材加以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教材在内容上强调对学生素质与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包含职业观念树立,职业技能获得,个人素质拓展,职业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从就业形势到专业情况介绍,从人际关系培养到职业生涯规划,从实用的求职技巧到维护权益的政策、法规等等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节奏上强调配合就业指导工作阶段化和全程化的要求,对高校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对大一新生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培育,树立专业思想;对二三年级学生着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对四年级学生主要阐述就业与学习、专业与职业、职业与理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素材的选择上强调生活化,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给予大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符合社会现实的就业指导环境;

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形式,体现出教师课堂集中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特点,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与参与,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日寸也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采取多种形式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举办不同主题的培训案例、模拟招聘、模拟自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实践应用课堂所学的关于择业决策、面试程序、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理论与技巧,开发、构建与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抗挫折能力;通过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就业信心通过开展技能培训f、就业实习活动和参观企事业单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实现自我认知,自我积累;通过交流心得体会和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讨论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现实;通过创立网上交流平台及时疏导学生情绪;积极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等等。

五.学生就业社团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学生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直接利益相关人,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学生不应该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被动接受者,高校应当鼓励学生成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自己举办各类就业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关注与自身前途密切相关的就业问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J。

六、高校就业指导资源共享体系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