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市场特征

旅游市场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市场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市场特征

旅游市场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旅游;市场需求;特征;浙江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43-04

引言

根据医学界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将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人称作儿童。从年龄段上划分,多指0~14岁的孩子。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目前0~14岁人口(儿童)为718.92万,儿童占总人口的13.21%,儿童旅游者基数大。

当今,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渴望在旅游中回归自然。旅游正成为家长们越来越能够接受的为儿童安排的休闲方式和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全社会的旅游观影响着浙江儿童的旅游需求。浙江省经济发达,儿童旅游需求意愿十分强烈,出游频率也很高,而且儿童出游往往是“1拖2”的模式,甚至是“1拖4”、“1拖6”的模式,即儿童出游同时带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旅游。某调查公司曾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个城市做过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平均会拿出家庭收入的18%~30%来养育孩子,浙江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家庭中很大一部分消费支出都花在子女身上,因此如果以大家庭观来看待浙江省的儿童旅游潜力,浙江省的儿童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可为难以限量。

为了开拓浙江儿童旅游市场这块处女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浙江儿童旅游需求,并使儿童旅游市场开发取得综合效益,十分有必要深入儿童和家长内部,对儿童旅游需求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此,本课题组成员花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展对浙江儿童旅游需求状况的调查。在最初的信息采集阶段,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状况等要素进行抽样,对浙江省各地符合条件的儿童及其家庭发出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0份,问卷回收率97.14%。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到了弥足珍贵的统计数据,总结出了浙江省儿童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

一、浙江儿童旅游市场需求特征调查分析

(一)浙江儿童旅游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1.儿童性别

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340份,受调研的男性儿童为175人(占51.47%);女性儿童为165人(占48.53%)。

2.儿童年龄

受调研儿童的年龄分布1~6岁者最多,10~14岁者最少。1~6岁儿童占45.59%,7~9岁儿童占29.41%,10~14岁儿童占25%。

(二)浙江儿童旅游市场行为特征分析

1.儿童出游意愿分析

本次调研显示,浙江儿童整体外出旅游的意愿强烈,受调研儿童58.82%表示近期有出游意愿。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出游意愿就表现为更加强烈。下页表2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出游意愿进行比较分析。

2.儿童出游率分析

(1)出游率高。受调研儿童中明确表示近一年曾外出旅游过的占82.35%,而没有外出游过的仅占17.65%。由此可证明,浙江省儿童的出游率高,儿童旅游市场十分活跃。

(2)出游频率高。浙江省儿童不仅出游率高,而且出游频率也较高。表3提供了浙江省儿童和家长们近一年的出游次数信息。

上表数据说明,浙江省儿童近一年外出旅游次数多为两次以上,受调研儿童出游两次以上的比例达58.82%,而一次没有外出旅游过的仅占8.82%。

3.儿童出游方式分析

(1)出游组织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家长带儿童出游多采用家庭自助游的形式,家庭自助游的比例高达80.88%,选择跟旅行社团队出游的比例为7.35%,家长因公带儿童出游的比例为1.47%。这说明家庭自助出游是目前浙江儿童出游的最主要方式,分析其原因,首先浙江省家庭的私家车保有量高,家长们更愿意自驾车带儿童出游,实现其旅游目的,先进的道路导航设备、网络预订平台和完善的景区交通网解决了自驾车出游的诸多弊端;其次,由于儿童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经不起旅途的奔波,更经不起太多的突发状况,家长们选择家庭自助出游,就可以根据儿童的身心状况灵活掌控行程和旅游节奏。值得注意的是,跟旅行社散客出游虽也能满足家长和儿童的一些个性化需求,也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但本次调查中,家长们选择带儿童跟旅行社散客出游的比例确是零。

(2)出游交通方式。浙江家长带儿童外出旅游更多选择自驾车的交通形式,调研显示,浙江省家长带儿童出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与其出游方式的选择调研结果大体一致。自驾车出游的比例为47.06%,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浙江省经济发达,私家车数量多。除了自驾车外,汽车和火车也是出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乘汽车和火车出游的比例分别为22.06%和14.71%。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没有家长选择乘飞机和乘轮船带儿童出游,没有选择飞机的原因是带儿童出游一般距离较近,在外面逗留时间较短,没有必要选择飞机,另外机场离儿童居住地和目的地一般较远甚至是没有机场,不方便选乘飞机,同时乘飞机相对其他交通工具而言家长需支付更高的费用。没有选择轮船的原因是轮船的速度较慢,在行程中的方便和灵活性较差,不适合携儿童长时间乘坐。

4.儿童出游时长、出游时机和出游费用分析

旅游市场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6年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 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 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2001-2006年的数据做分析,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 015人次,到2006年达到867 273人次,净增长为195 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4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5、2006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 698万美元,200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1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6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当。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ta.com/index.asp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 000人次。

二、 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 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 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著,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 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 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 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 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6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 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 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 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 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 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6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 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2003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具体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旅游市场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旅游 特征 市场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05-02

当今,老年人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消费群体之一。据国家老龄委统计,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者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旅游者总数的20%以上。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的重视。

1 老年旅游市场现状

按照国际标准,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一般为60周岁。按照通常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老年人口超过其人口总数的1/10。按照这样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虽然我国社会中人口的老龄化越发凸显,但是,针对老年人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却在绝大多数领域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发现老年市场的潜力,是的老年市场长期被冷落,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在旅游市场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多数旅行社面向的客户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充足消费能力的年轻人。殊不知,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特别是城市的老年人,一般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有着充裕的旅游时间,而且,随着社会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推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这些都是我们旅游企业尚未关注的。特别对于地处长三角的华东企业,把握这样的市场机遇是每一个旅游企业必须具备的眼光。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及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旅游市场中老年旅游市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旅游市场具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且,开发老年旅游市场不仅使旅游业谋求新的发展的机遇,更使旅游经济的发展取得重大的进步。

2 老年旅游特征

2.1 老年旅游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表现出严重的怀旧情怀。很多人步入老年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日常的谈话中常常出现“当年”怎样怎样这样的字眼。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样的心理称之为回归心理特征。这样的心理特征表现的结果就是老年人对新鲜的事务兴趣度下降,甚至难以接受。表现在旅游方面,老年人更趋向于传统的“观景式”的旅游产品。而对于诸如游乐园、主题公园之类的旅游产品兴趣不大。

老年人因为年龄增大,一般情感比较脆弱,容易激动,情绪很不稳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老小孩”一说,其主旨也是表达的老年人这样的心理情况。这样的心理特征体现在旅游过程中,老年人对行程规划的细节要求比较高,情趣波动比较大,依赖性比较强。

2.2 老年游客的消费特征

老年游客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其潜在消费能力相当可观。了解老年人的消费行为特征是开发老年旅游市场的必须要求。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的消费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务实的消费需求

老年人由于良好的社会阅历,并且大多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练,因此,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非常务实。具体表现为,老年人的消费对价格比较敏感,老年人购买物品基本要求物美价廉,对新颖的物品,时尚的物品诉求基本没有。老年人更偏好实用、耐用、价格低廉的“实在货”。这是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更是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

2.2.2 怀旧的消费心理

由于老年人怀旧的心理特征,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过程中,老年人对旧俗的沿袭很严重。其消费更多的侧重于对远期的追忆。表现在产品上,老年人更多的对传统产品、怀旧产品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于时尚的,潮流的产品兴趣不大。

2.2.3 补偿性消费特征

老年人怀旧性消费特征既是对以往的追忆,又是对新生活方式较少了解和难以接受的反映。人到老年后,其行为表现往往是:怀旧和沿袭旧俗的心态大于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其生理和心理基础在于:老年人学习能力弱,对过去的远期追忆深刻,而对当今的近期记忆弱化。因此在消费中,老年人往往对传统产品、怀旧产品情有独钟。

旅行社只有在了解了老年人心理生理和消费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发老年旅游产品,开拓老年旅游市场,迅速地在老年旅游市场上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 老年旅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针对老年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及服务专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各个旅行社虽然旅游产品形形,但是针对老年游客市场的特色旅游产品还是屈指可数,专门针对老年旅游市场的旅行社更是几乎空白。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老年旅游市场的风险比较大。考虑到旅行过程中老年人的身体原因,许多旅行社对老年旅游市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旅行社对老年游客团队的接待,也没有考虑到老年游客的自身特性,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浅层次的接待上,并没有挖掘老年游客的深层次的需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老年人跟年轻人还是有很多的不同,老年人更看重的是旅游行程中的便利性,更多的看重旅游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体现。老年人了旅游活动中不需要充满刺激的探险活动,老年人信奉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国内旅行社对老年游客并没有做特定的安排和特定的服务,提升对老年游客的服务功能,

3.2 老年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及服务缺乏针对性

旅游市场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江上游;降水量特征;时空演变;Mann-Kendall;Pettitt;Morlet小波

中图分类号:TV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6)04-0065-07

Abstract:Based on the precipitation data (1960-2014) from 8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w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Besides,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was analyzed by draw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and using Mann-Kendall test,Pettitt test,Morlet wavelet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during 1960 to 2014,th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depth of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900.8 mm and th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volume was 8925.1 m3,the 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was great,the ratio of extreme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1.5 and reached 3.9 in winter,monthly and the seasonal mean precipitation was very uneven,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flood season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0%;spatially,precipitation was large in southeast and small in northwest;temporally,significant negative trend was detected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the abrupt change took place in 1985,the primary period of precipitation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28 a,13 a,8 a in the descending order of strength,and the period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partitions was mainly 28 a.

Key words: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Mann-Kendall;Pettitt;Morlet wavelet

长江上游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地形多变,旱涝灾害频发[1]。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长江上游降水特征亦发生显著变化[3-4],加之日趋激烈的人类活动[5-6],加剧了该地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7-10],因此,进行长江上游降水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旱涝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涉及长江上游降水变化[11-15],但内容多为降水量时程变化趋势分析,且较为笼统,如:孙甲岚等[11]基于整个长江上游面平均降水量,利用Mann-Kendall法分析了降水变化趋势,但未考虑降水空间差异性。部分研究考虑了降水空间的差异性,如:王艳君等[12]研究长江上游1991年-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时,将研究区划分为长江上游干流、源区及金沙江流域、川江流域三部分,分析了三个区域的降水时程变化趋势;冯亚文等[13]将长江上游分为屏山站以上与以下两部分,分别分析了年、季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及速率。除此之外,更全面地分析长江上游降水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还鲜有发表。

本文以长江上游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1960年1月-2015年2月降水量资料,首先将长江上游按自然流域划分成5个分区,统计分析长江上游及各分区的降水量特征;其次,通过绘制空间分布图描述降水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最后,采用目前普遍认可的Mann-Kendall法、Pettitt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降水进行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周期特征分析[16]。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库群联合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长江从源头到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地处中国西南部,介于97.37-110.18°E,21.13-34.33°N,面积100×104 km2。研究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属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 000~5 000 m,东南部海拔多在500 m以下。区内气候类型复杂,西部高原和山地属寒带气候,长冬无夏,其余大部分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热量丰富。

长江上游长4 504 km,宜宾以上为金沙江,长3 464 km,宜宾至宜昌为长江上游干流,长1 040 km。主要支流有北岸的岷江、沱江、嘉陵江,以及南岸的乌江。按自然流域,长江上游可以分成金沙江流域、岷沱江流域、嘉陵江流域、乌江流域和上游干流区间5个分区,见图1。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研究区域内80个国家气象站(NMO)1960年1月至2015年2月逐月降水资料。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所选站点在流域位置分布(图1)。80个气象站的缺测月份数占总月份数的平均值为0.2%。由于研究区面积辽阔,站点分布稀疏,临近站的观测数据相关度不高,因此对缺测数据采用本站前后两年该月值的平均值来插补,以保证气象要素序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长江上游及各分区的降水量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Mann-Kendall检验法

长江上游降水量的趋势变化规律分析,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并已广泛使用的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检验法。

3.1 降水量特征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长江上游1960年-2014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900.8 mm,其中夏季、汛期(4月-9月)分别为473.3 mm、747.3 mm,占多年年平均的52.5%、83.0%。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区间1960年-2014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700.1 mm、999.2 mm、946.3 mm、1 097.2 mm、1 172.2 mm,就5个分区而言,降水量空间上呈东南部大于西北部的整体布局。各分区中金沙江降水量最小,而降水总量占全长江上游最大,达39.2%。其余特征值见表1。

近55年来,长江上游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为1 126.1 mm(1968年),最小年降水量为762.7 mm(2006年),极值比为1.5。春、夏、秋季、汛期、枯季的降水量极值比在1.7~2.0,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极值比为3.9。各分区极值比特征与整个长江上游一致。长江上游及其各分区历年季降水极大、极小值均分别出现在夏季、冬季。而对于月降水极大值,金沙江、乌江、干流区间与长江上游整体一致,出现在7月,岷沱江、嘉陵江出现在8月;对于月降水极小值,各区间均出现在12月和1月。

长江上游降水量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如图2所示,1月、2月、3月、11月、12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3%,4月和10月占6%~7%,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或者说是汛期),7月、8月、6月降水最多,其次是9月、5月,分别占19.4%、16.9%、16.2%、13.3%、11.0%,夏季在50%以上,汛期在80%以上。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各分区降水年内分布特征与整体基本一致,春季、秋季略有不同。

3.2 降水量空间分布

绘制长江上游1960年-2014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见图3。就长江上游80个气象站观测值而言,长江上游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降水量大,西北部降水量小的分布特征。金沙江降水量明显小于其他分区,在290~1 130 mm之间,空间上呈西北狭长地区降水量较小、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大的特点。岷沱江各地区降水量差异巨大,在620~1 750 mm之间,并呈明显的北部小、南部大的分布特点,极大值点出现在位于四川省境内的峨眉山站。嘉陵江多数地区降水量分布均匀,东部略大于西部,南部略大于北部,降水量变化范围为470~1 250 mm。乌江和干流区间的降水量普遍偏大,且分布较为均匀,降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为970~1 340 mm、1 070~1 260 mm。

3.3 降水量时程演变

3.3.1 降水量变化趋势

采用M-K法检验长江上游80个国家气象站1960年-2014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结果见图4。80个气象站中,有65个站(占81.25%)呈现减少趋势,其中28个站(占35%)减少趋势很显著(显著性水平0.01);15个站(占18.75%)呈增加趋势,且有2个站(占2.5%)增加趋势很显著(显著性水平0.01)。即长江上游各站点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且趋势显著。具有增加趋势的站点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流域,其中,乾宁、会泽两站降水量增加趋势很显著,与其临近站变化趋势特征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乾宁、会泽两站海拔高度均高于其临近站导致。

长江上游及其各分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960年-2014年长江上游降水量正以1.34 mm/a的速率减少,统计意义上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5的检验,认为减少趋势很显著。各分区中,金沙江与长江上游整体不一致,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8 mm/a,年变化量占多年平均的0.01%;其他分区降水量均发生了减少,其中岷沱江、干流区间减少趋势显著,四个分区减少的速率为0.94~2.85 mm/a,降水量年变化量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0.10%~0.24%。

3.3.2 降水量突变特征

采用Pettitt法对长江上游及其各分区的年降水量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见表3。各分区中,岷沱江降水量在1969年发生不显著突变,而金沙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区间降水量均在1984年发生了突变,其中乌江、干流区间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5、0.01的检验。就整个长江上游而言,1985年为突变点,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1的检验,因此认为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在1985年发生了突变,这一结论与文献[9]相一致。

以突变点为界,将整个研究时期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长江上游及其各分区的突变前后的均值可知,长江上游突变后较突变前降水量减少了4.3%。各分区中,金沙江流域突变后较突变前有所增加,变化率为3.4%;其他分区均在突变后发生了减少,变化率为3.7%~8.9%。通过t检验可知,长江上游年降水量突变前均值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明显差异,乌江、干流区间两段均值也存在明显差异。对长江上游及其各分区两段年降水量的标准差进行F检验,没有显著差异。突变前后变异系数也相近,降水量年际变化程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3.3.3 降水量周期分析

利用Morlet小波对长江上游及其各分区年降水量序列进行检验,得到变换系数等值线图(图5)。由图5(a)可见,在26~30 a的尺度上,长江上游年降水量表现出较明显的丰枯交替特征,是研究时段内影响长江上游年降水量的主要时间尺度。目前(2015年)长江上游年降水量正处于一个偏丰期的起始,未来降水量会有所增加。在准13 a、准8 a分别有嵌套在大尺度下的相对较弱的周期变化特征。各分区年降水量周期变化特征与长江上游整体一致性较好,其中嘉陵江在准8 a、准13 a、准18 a的尺度上周期特征明显,与整体周期性略有不同,特别是其短周期成分及演变较突出,而在大尺度上成分相对复杂。

从Morlet小波方差图(图6)可见,在28 a、13 a、8 a处分别有3个波峰,波动能量依次减弱,因此认为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在这3个尺度有显著的震荡周期。同样对各分区进行周期分析,各分区年降水量周期均以28 a为主,结果汇总于表4。

4 结论

(1)长江上游1960年-2014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900.8 mm,年降水总量为8 925.1 m3。长江上游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极值比为1.5,冬季极值比达3.9。降水量年内分布很不均匀,7月、8月、6月降水最多,夏季在50%以上,汛期占80%以上。

(2)长江上游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东南部降水量大,西北部小的分布特征。金沙江降水量明显要小于其他分区,乌江、干流区间降水量普遍较大,且分布较均匀。

(3)长江上游及其部分分区年降水量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1985年左右发生了突变;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由强到弱依次为28 a、13 a、8 a,各分区变化周期以28 a为主,目前长江上游降水量已进入新的偏丰期,未来一段时间降水会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于文金,周鸿渐,占达颖,等.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特征研究J].灾害学,2013,28(03):42-47.(YU Wen-jin,ZHOU Hong-jian,ZHAN Da-yin,et al.Characteristic research on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3,28(03):42-47.(in Chinese)).

[2] Alkama R,Decharme B,Douville H,et al.Trends in global and basin-scale runoff over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sources of uncertainty[J].Journal of Climate,2011,24(12):3000-3014.

[3] Chen J,Wu X D,Finlayson B L,et al.Variability and trend in the hydr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J].Journal of Hydrology,2014,513:403-412

[4] 姚惠明,吴永祥,关铁生.中国降水演变趋势诊断及其新事实[J].水科学进展,2013,24(01):1-10.(YAO Hui-ming,WU Yong-xiang,GUAN Tie-sheng.Diagnose of precipitation evolution trend in China and new facts[J].Advances in Water Since,2013,24(01):1-10.(in Chinese)).

[5] Zhang Y,Song C,Zhang K,et al.Effects of land-use/land-cover and climate changes on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 from 2001 to 2010[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2014,119(6):1092-1109.

[6] Wei W,Chang Y,Dai Z.Streamflow changes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in the recent 60 years:Impact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NSO,and human activities[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4,336(12):98-107.

[7] Milly P C D,Dunne K A,Vecchia A V.Global pattern of trends in streamflow and water availability in a changing climate[J].Nature,2005,438(7066):347-350.

[8] 董磊华,熊立华,于坤霞,等.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影响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2,23(02):278-285.(DONG Lei-hua,XIONG Li-hua,YU Kun-xia,et al.Research advances in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Hydrology[J].Advances in Water Since,2012,23(02):278-285.(in Chinese)).

[9] 雷静.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流域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对策[J].人民长江,2014,45(07):7-10.(LEI Jing.Water resources evolution trend of Yangtze River Basin under influence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J].Yangtze River,2014,45(07):7-10.(in Chinese)).

[10] 仕玉治.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SHI Yu-zhi.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es on basin water resources and cases study[D].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in Chinese)).

[11] 孙甲岚,雷晓辉,蒋云钟,等.长江流域上游气温、降水及径流变化趋势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2,30(05):1-4.(SUN Jia-lan,LEI Xiao-hui,JIANG Yun-zhong,et al.Variation trend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and runoff in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2,30(05):1-4.(in Chinese)).

[12] 王艳君,姜彤,施雅风.长江上游流域1961―2000年气候及径流变化趋势[J].冰川冻土,2005,27(05):709-714.(WANG Yan-jun,JIANG Tong,SHI Ya-feng.Changing trends of climate and runoff ove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1961-2000[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5,27(05):709-714.(in Chinese)).

[13] 冯亚文,任国玉,刘志雨,等.长江上游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3,35(06):1268-1276.(FENG Ya-wen,REN Guo-yu,LIU Zhi-yu,et al.Rainfall and runoff trend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J].Resources Science 2013,35(06):1268-1276.(in Chinese)).

[14] 曾小凡,翟建青,姜彤,等.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06):727-732.(ZENG Xiao-fan,ZHAI Jian-qing,JIANG Tong,et 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al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8,36(06):727-732.(in Chinese))

[15] 许继军,杨大文,雷志栋,等.长江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长期变化趋势检验[J].人民长江,2006,37(09):63-67.(XU Ji-jun,YANG Da-wen,LEI Zhi-dong,et al.Long term variation trend of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J].Yangtze River,2006,37(09):63-67.(in Chinese))

[16]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43-45.(Wei Feng-ying.Statistics,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techology for modern climate[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1999:43-45.(in Chinese))

[17] MANN H B.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J].Econometrica,1945,13:245 259.

[18] 章诞武,丛振涛,倪广恒.基于中国气象资料的趋势检验方法对比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3,24(04):490-496.(ZHANG Dan-wu,CONG Zhen-tao,NI parison of three Mann-Kendall methods based on the China's meteorological data[J].Advances in Water Since,2013,24(04):490-496.(in Chinese))

旅游市场特征范文第5篇

一、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的界定

“机制”一词,最早是机械学、生物学中使用的概念。在机械学中,机制的本意是指机械运转过程中的各个零件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及运转方式。在生物学中,机制是指机体内各个部分、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一般地说,机制是指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结、配合、渗透、制约的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自动作用、自动调节的功能和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旅游市场运行机制尝试定义为:旅游市场主客体所组成的有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它存在于旅游市场的形成和有效运作的全过程。

如果我们把旅游市场运行机制概念以一个最简单的函数关系表示出来,即为下式:

EI=f(M)(运行机制函数式)

其中,EI表示制度绩效,M表示运行机制。而M本身则是由多个变量组成的总体系统,它由许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旅游市场供求机制、旅游市场价格机制和旅游市场竞争机制,这三个机制构成了旅游市场制度绩效的完整脉络,旅游市场整体功能经由这三个机制的运作发挥而得以实现。可以说,旅游市场功能完善与否以及效率高低取决于以上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的整体状况。

旅游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旅游市场上,供求连接着市场中的各类主体,其变动决定着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价格机制是作为反馈机制而存在的,在旅游市场中发挥着反馈信息的职能,同时它还对旅游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决策以及旅游资源的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市场重要的引导机制。竞争机制主要表现为旅游供给者之间、旅游需求者之间、旅游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竞争。旅游市场在这三种市场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形成旅游市场的均衡,在这种均衡状态下,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配置效率达到最优。旅游市场的运行机制是旅游产品交易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竞争的基础上,借助供给量和价格来调节旅游产品的供求状况,从而实现旅游资源最优利用的机制。

二、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的内容

(一)旅游市场的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体,其他相关要素的变动都围绕着供求关系而展开。在旅游市场中,供求连接着旅游产品的供求双方,其变动对旅游产品的价格起决定作用,影响着旅游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决定着各主体的市场行为。

旅游市场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个价格水平之下,旅游经营主体对某种旅游商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同大多数的产品一样,影响旅游供给的最主要因素是价格,从整个市场来看,如果旅游商品的平均价格上升,那么旅游供给量将增加;反之,全社会提供的旅游商品数量将减少。对某一种旅游商品而言,供给量则是指该种旅游商品供给次数,供给次数与旅游商品价格成正向变动,即从利润最大化出发,价格愈高,旅游产品的供给增加;价格降低,供给减少。

在旅游市场中,凡是使旅游供给增加或减少的因素都视为旅游供给的影响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旅游供给可以不发生变化,但并不能说明影响因素没起作用,而常常是影响旅游供给增加和减少的因素作用刚好抵消。除价格外,影响技术市场中旅游商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1)旅游资源及环境容量;(2)该旅游产品的相关产品的价格;(3)旅游生产要素的价格;(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科学技术发展水平;(6)旅游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旅游市场需求实际上是指人们为满足旅游活动的欲望,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条件下所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影响旅游需求的最主要因素仍是价格,旅游产品也是典型的富有需求弹性的商品,当旅游产品价格上升,旅游需求减少;旅游产品价格降低,旅游需求增加。除了价格因素外,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还有很多,旅游需求除了受到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及交通条件的直接作用外,还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旅游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制动关系,主要通过数量关系、结构关系和时空关系表现出来。在数量关系上,如果某种旅游商品的供给超过了当时的市场需要,生产这种旅游商品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不为社会所承认,从而这些旅游商品必然要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如果某种旅游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结果则相反。对旅游商品市场而言,旅游商品的供求在实际中从来不会完全一致,从而形成客观上供求与价格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当然,从某一时期的整体来看,供求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也正是旅游市场上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是通过供求机制实现的。

从结构上来看,主要体现在旅游市场上供求的主体以及各类旅游产品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对旅游商品供求结构的分析有利于全面地把握旅游供求的特征。

从时空关系上来看,旅游的供给和需求均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旅游供给。旅游开发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而供求双方在时间上不会保持严格的同步;同时,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具有异地性特征,某项旅游需求在本地即可得到满足的情况很少,使得旅游资源往往需要在区域、全国,甚至全球的范围内实现配置,使得供求双方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跨度。

供求机制是旅游市场运行机制体系的主体机制,旅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形成了旅游交易的主要动力,推进了旅游市场的运行。在旅游市场上,供求机制的作用还与价格、竞争等机制的作用紧密相连。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供给和需求都受到价格、竞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致使两者的关系处在不停的变化当中。由此可见,供求机制与旅游市场各要素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供求影响旅游商品各要素;另一方面旅游市场各要素也会反过来影响供求。正是供求与旅游市场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断运动,才使得供求机制得以作为矛盾双方的平衡机制,最终调节整个旅游市场的运行。

(二)旅游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市场交易中,影响旅游产品价格形成的因素很多,龙京红从内在决定因素和外在决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其中内在决定因素包括价值、成本和利润水平;外在决定因素包括旅游消费者的认同、旅游市场的竞争状况、收入水平、经济景气状况、国家政策引导等方面。

旅游市场价格机制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信息传递功能和引导功能。价格是市场机制的信息传导器,也是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在旅游市场中,价格机制是作为反馈机制而存在的,它在市场系统中发挥着反馈旅游信息的职能,因此又把价格机制称为市场机制的信息要素。同时,价格机制对旅游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决策、对旅游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引导机制。

价格的信息传递功能主要反映在两方面:第一,旅游价格反映旅游资源的供求状况。在旅游市场的所有信号中,价格信号具有最灵敏、最有效的特性,是最有利的“调节器”,是价值规律这一“看不见的手”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若旅游产品供大于求,则旅游价格下跌;供小于求,则旅游价格上升。第二,旅游价格反映了人们对某项旅游产品的评价。在旅游市场,旅游价格高就意味着市场对该旅游产品的评价高,也就说明旅游产品的价值高。反之,则说明旅游产品的价值低。

价格的引导机制体现旅游价格可以引导旅游供求双方调整生产规模或生产方向。一般来说,某项旅游价格的提高,旅游需求方有转向购买该旅游的替代旅游或其他旅游产品的倾向,而旅游供给方会借机扩大生产规模。旅游价格的下降,旅游需求方有将消费转向该旅游产品的倾向;旅游供给方则要视降价的原因而定,需要确定使旅游即将过时还是旅游价值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等原因,来决定生产规模是扩大还是缩小。因此,通过旅游价格的涨落,可直接引导供求双方调整生产规模及产品结构,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既要反映旅游市场的特征,也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特征,即以物美价廉和优质服务来提高竞争力,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来提高市场信誉。在旅游市场,竞争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供给者之间的竞争。由于旅游市场是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特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于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小,特定型号的所有产品基本完全一致。整个产业的旅游水平也不相上下。因此,竞争的形式主要体现为价格竞争。而在旅游市场上,供给方提供的产品基本不同,旅游水平也相差很大,因此在竞争的形式上更多体现为特色竞争和服务竞争。

二是旅游需求方之间的竞争。旅游需求方之间相互竞争的动力是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消费需要,为自己带来更多感官上的效用。从表面上来看,需求方的竞争力是他们经济实力和对旅游的购买欲望,实际上真正的竞争力在于需求方在消费旅游产品时效用(满足感)的高低。旅游需求方之间竞争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拉动旅游价格上升。在旅游价格上升的同时又迫使需求方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消费,因而能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

三是旅游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竞争。买卖双方的竞争是市场竞争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供求对立运动的基本反映。在旅游市场,一方面旅游产品的提供方想以提高旅游产品的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旅游产品的需求方想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旅游产品。这一矛盾双方竞争的结果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形成市场价格。由此可见,只有通过买卖双方的竞争,才能对旅游资源进行正确的评价,竞争越是激烈,旅游资源的配置越是有效。

竞争机制的功能,首先是保证价格机制的充分展开,发挥其调节功能;其次是保证市场机制对旅游产品供给方和旅游产品需求方的社会调节;最后是竞争机制能使旅游产品按照合理的最佳经济渠道流通,让所有企业在旅游市场上公平的竞争。

竞争机制对旅游市场的强制性调节作用是外在的。在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社会不能直接调节这种利益关系,那么,通过竞争机制实现旅游商品围绕价值交换则是调节这种关系的适宜形式。竞争的充分展开,可以使旅游市场的各种经济信号(包括价格、利率、汇率等)的自行形成。在旅游市场中,只有通过竞争的外部强制作用,才能把旅游商品的内在价值属性表现出来。

竞争机制是旅游市场运行机制体系中的基础机制和动力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作用的贯彻都离不开竞争机制的推动作用。市场竞争贯彻着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的要求,竞争机制的作用形成了对市场主体的外在压力。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维持着价值规律,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旅游进步和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当然,如果竞争机制能够有效实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旅游产品能够作为自由的商品流通,旅游市场不存在进入的障碍和壁垒,让经济信号在自由竞争的形式下形成。

三、三种机制的协同作用――旅游市场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