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四川旅游;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营梢战略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数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桑巨变,造就了四川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色;四川省历史文化悠远,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堪与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媲美;四川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四方游客来到天府之国旅游。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四川在中国旅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旅游资源多样性、品味高的形象闻名中外,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号称“风景省”。但是作为全国资源大省的四川,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发展不平衡,人境旅游市场尤其薄弱,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研究四川国际旅游市场,特别是各国政府列为优先发展战略的人境旅游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划和营销战略,是发展四川旅游、提高四川旅游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外汇收人比重小
与全国旅游市场相比,四川省人境旅游外汇收人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很小。2005年,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总收人721. 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但是四川省旅游外汇收人仅有3.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4%亿元,占总收人的3.46%。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5年全国人境旅游外汇收人293亿美元,占旅游总收人30.5 %,由此可见,四川国际旅游收人在其旅游总收人的比重很小,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国内外游客比重失衡
四川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与人境旅游人次数比例也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2005年四川省接待游客总量1. 3亿多人次,比上年增长15%,但接待人境旅游者仅有106. 28万人次,占四川省游客总人次的0.8%;而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数与人境旅游人次数比例约为10:l,四川省的比例高达124;1,悬殊之大,可见一斑。
以上数据表明,四川作为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役有得到充分利用,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与其应有的旅游市场容量远远不符,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四川省人境旅游不仅不能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国际旅游强市、强省相比,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了四川旅游的综合竞争实力。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1月,四川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人境旅游发展的通知”,并制定了发展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的相关政策,要求四川省、市、地、州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强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和市场营销的力度。
二、四川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分析
四川省人境旅游市场可分为香港、台湾市场、周边国家旅游市场和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三部分。其中,周边国家的东北亚市场主要有日本和韩国,东南亚市场则有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主要是欧美客源市场,美国是四川最重要的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其他国际客源市场有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但人数较少,暂时还未能成为四川省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一)香港、台湾市场分析
在我国的旅游统计中,港、澳、台虽然是我国的省和特别行政区,但由于其办理相关旅行手续符合国际游客的特征,港、澳、台来大陆旅行的游客,习惯上被统计为国际游客中的人境旅游者,其旅游消费记人外汇收人,因此我国将港、澳、台地区定位为人境旅游市场或国际旅游客源地区。
香港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场。2001年来川旅游的香港游客人次数为8. 0万,较2000年增长了113.3%,涨幅很大,但2002年下降了31.3%,_ 2003年,香港来川的旅游人次数并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反而上涨29.3%,来川旅游人次数为7. 1万。2004年,香港游客来川人次数继续增涨,旅游人次数为13. 0万,涨幅高达82.5 % 0 2005年,来川人数较2004年有所下降,下降了2. 6%,但来川旅游者人数仍然有12.7万之多。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香港来川旅游人流呈不稳定态势,起伏较大,但总体来讲,香港来川游客流量仍然呈增长上升趋势。从历史文化渊源和区位分析来看,香港居民多为广东人后裔,加上广东距离香港很近,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多数香港居民将广东作为首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四川省观光型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与广东省相比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四川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对香港居民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际上,四川已经成为香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香港则是四川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场中,香港旅游人次数名第二。
台湾是四川省另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五年间,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呈波动增长态势。2001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为20. 5万,2002年旅游人次数为19. 4万,2003年“非典,,期间降至最低,为13.1万。“非典”之后,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迅速回升,2004年旅游人数达到25. 4万人。2005年来川台湾游客较2004年的旅游人数有所下降,增长率为一5.5%,但仍有24. 0万之多。总的来说,除“非典”影响外,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相对比较稳定。2000年到2005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总计达124.2万人次。台湾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人高,与大陆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台湾同胞在四川有大量投资,建有海峡两岸科技园,解放前有不少的四川人和其他地区的人从四川前往台湾谋生。因此四川省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关系较为密切,许多台湾人怀念故土,将四川省作为在大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旅游局统计表明,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四川省最大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场,多年来来川旅游人次数名列第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二)外国客源市场分析
国外游客是四川省重要的客源。四川省客源国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周边国家,主要是由东北亚和东南亚构成的国际近距离客源市场;二是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际远距离客源市场。四川国际近距离客源国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拉西亚、泰国等国;国际远距离客源国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我国周边国家是四川省主要的国际人境旅游客源国,市场规模相对较大,总体增长趋势明显。
日本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亚洲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居民可自由支配收人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多,出行能力较强,与中国不仅距离近,两国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丰富多村、品位很高的自然景观符合日本人的旅游偏好。长期以来,日本始终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场。2000年到2002年三年间,日本游客来川数量一直持续上涨0 2003年受“非典”影响,日本来川游客为6. 5万,下降了57.7%,但是数量仍然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04年“非典”过后,日本来川的人数迅速上涨,有15. 0万来川旅游,比上年增长了131.2% 0。2005年,日本来川旅游人数达到15.5万人次,高出排名第二的新加坡的100% 。
韩国自1991年同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便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之一。除1998年韩国由于金融危机而导致出国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外,韩国到中国旅游的人次数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1991年韩国旅华人数近8. 1万人,2005年达到了354. 5万人次,增加了43倍之多,超过了日本。但是,韩国来川旅游人次数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2005年,韩国到四川旅游人次数为6. 3万人次,仅相当于日本来川旅游人次数的40.8 %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韩国人境旅游市场,因为韩国游客来川旅游的增长速度增幅很快,超过日本,同比增长了66.0%。随着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韩国无疑将成为四川最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除了日本和韩国而外,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是四川重要的客源市场。新加坡2005年来川旅游人次数为7. 4万人次,同比增长巧8%,是四川省第二大客源市场。马来西亚2005年来川旅游人次数为6. 8万,但增长率很快,增长速度为40.8%,近期很有可能超过新加坡,成为四川省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客源市场。泰国2005年来川旅游的人次数为5. 8万,不及马来西亚,而且增长速度仅为5. 8%,这主要是泰国政治和经济动荡对出境旅游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泰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之泰国距离四川较近,泰国游客人数将会不断增加。东盟国家与我国交通便利,有大量华侨和华人,与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联系。他们的收人较高,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追溯和认同感。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外,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游客来川的旅游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东盟国家是四川省不可忽视的新兴国际游客客源市场。
在国际远距离客源市场中,美国是四川最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场。2000年到2005年间,美国市场比较稳定,除受“非典”影响之外,基本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2005年,美国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次数为7.0万人次,居四川外国客源国第三位,而且增长速度较快,同比增长23.0%。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来川旅游人次数不多,各国约有2万人次数到四川观光旅游,但同比增长率较高(英国增长率为14.4%,加拿大为39.0%,法国为32.6%,德国为63.4%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欧洲国家人境旅游市场含金量较高,欧美游客可自由支配收人高,购买力强,超过亚洲其他国家.对四川省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与美国旅游市场一样,也是四川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目标市场。
三、入境旅游者在川旅游时空分布和消费分析
(一)境外游客时间分布
通常情况下,每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境旅游者人数相对较少,是四川人境旅游的淡季。从四月份开始,人境人数逐渐增多。从八月到十月,人境人数增长率较高,十月份人数达到顶峰。.2005年,十月份来川人境人数占全年总人数的19.1%,而一月份仅占1.4%,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省相比,作为内陆省份的四川人境旅游,旅游的季节性更为明显。人境旅游季节性的产生通常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假期以及客源地的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旅游倾向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出游会付出时间和经济成本,国际旅游,尤其是远距离国际旅游,可自由支配时间更是至关重要的川。(表3)
(二)境外游客地域分布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来川旅游的入境游客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阿坝州、绵阳市、乐山市、甘孜州,其中成都市和阿坝州是香港、台湾和外国游客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成都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接待总人次数的46.6%,阿坝州接待的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总接待人次数的30.4%,两地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接待量的77.0% 0 2005年,乐山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11.2% ;绵阳市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4.3%;甘孜州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占5. 4%。三个地市州共接待人境旅游人数占全省的20.9%,其余城市所占比例仅为2.1 %。由此可见,四川省人境旅游者在省内的分布情况的特点是旅游流的空间流向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成都口岸城市、成都一乐山旅游黄金通道和成都一九寨沟旅游环线景区。这些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了人境旅游流的聚集效应”。
(三)境外游客消费特点
四川省人境旅游人均消费高于全国人均消费,但是从2001年到2005年增长速度较慢,而全国的人均消费由2000年的137美元人增长到2005年的154. 2美元人,增长速度较快。四川人境旅游者人均停留时间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从2001年开始,四川境外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始终保持在1.8天左右,而全国的平均停留天数在6天左右。影响国际游客停留时间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游客的出行目的、游客的经济收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质量等。四川国际游客在川停留时间较短,说明来川旅游的游客多为观光客,而不是度假旅游者。旅游者停留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旅游者在目的地活动规模的大小,也决定了消费支出的多少,这就是为什么国际游客在川消费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旅游创汇却远不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市,仅名列全国第11位的原因。
四、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战略
(一)人境旅游客源市场目标定位
首先,四川人境旅游市场应当巩固传统的香港和台湾市场。由于香港和台湾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场中占的份额很大,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是四川省重要而稳定的人境旅游市场,也是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场,市场联动关系很强。
其次,应当加强韩国、日本、东盟国家市场的营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居民出行能力不断增强,来川旅游增长速度很快,优越的地缘优势使这些国家成为四川省人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这也符合近距离出国旅游先于远程出国旅游发展的国际旅游一般规律。
第三,在巩固和发展香港和台湾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的同时,四川省也应当加强距离较远的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是世界主要的旅游支出国,旅游的含金量较高。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大大削减境外游客长距离旅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四川省相对于其他省份不利的距离劣势会逐渐弱化。
(二)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四川省旅游产品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国外游客基础消费所占比例较高,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国际上规定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最低警戒线为30%,低于30%表明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研究表明,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而四川省2005年人境旅游者的非基础消费所占比例仅29. 4%,这表明四川人境旅游消费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针对境外游客在川消费结构不合理这一弱点,四川省应该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引导游客消费,使国际游客在旅游的消费结构有利于四川省外汇收人的增长。现代旅游者越来越追求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娱乐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因此,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省,要根据国际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发展适合国际游客需求的新产品。
【关键词】入境旅游;市场特点;市场战略
一、中国旅游业“走出去”的特点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能显示出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地大物博和文明古国使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交通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中国作为其旅游目的地,且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入境旅游客数量增长,来源国范围扩大
根据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3542.35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入境旅游(外国)收入4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8%。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从下表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的外国入境旅游总人数一直呈增长态势,十年间增长了1489.34万人,增长幅度为133%。来华旅游的地区构成中,亚洲所占比例最高,一直在60%以上,其次是欧洲在20%左右,然后是美洲10%左右。从各地区来华人数上看,除了最后一栏几大洲之外的其他地区人数减少之外,各地来华人数都是连年增加。从各洲所占比例来看,亚洲所占份额从2007年开始有所下降,2010年虽然开始回升但是未达到2007年水平;欧洲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美洲呈小幅“U”型变化;但总量一直较低的大洋洲和非洲及其他地区所占比例增加较多。这说明中国旅游业国外市场基本稳定,市场范围正逐步扩大。
(二)入境游客以亚洲国家、中青年为主
目前,中国外国入境游客以发达国家为主,2010年来华入境旅游国家排行前10名中亚洲国家有6个,前2名韩国、日本均是亚洲国家。亚洲国家成为中国入境游的主要来源地,主要原因是近距离的地理位置、文化类似,及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和越来越宽的市场开放度。从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入境旅游者以25~64岁人口为主。这一年龄段的人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资金进行国际旅游。从性别上看,除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均是男士比重大。西方发达国家每年旅游人数总量很多,但是目前除美国外,其他国家来华旅游人数仍然较少。2010年来华入境旅游国家排行前10名中,没有西欧国家。中国最大的西欧客源国是德国。2010年德国出境旅游人数达7200万人次,居全球第一,但是来中国旅游的只有47.05万人,占其出游总人数的很小比例。
(三)入境旅游目的地以东部大城市为主
目前,来中国旅游的入境游客目的地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2010年1月至11月中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前10名城市的第1名深圳、第2名广州以及第6名的珠海都是中国南方沿海省份广东省的大城市。在前10个城市中,除了北京、天津,其他全是南方城市。而且除了最后的两个城市桂林和重庆,前八名城市都位于东部。这两个城市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可替代性低、吸引力强才能进入前10的排行榜。这些说明入境游客来中国大陆主要以大城市人文景观为观赏对象,其次是自然景观。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自身的方便性和景观的知名度。从增长率能看出,中国大城市的国际吸引力普遍持续增强,东部国际性大都市吸引力最大,西部旅游大市的吸引力正在快速增长。另外,入境旅游游客来源仍然以港澳台同胞为主,人数最多的仍为香港同胞。
(四)入境旅游市场潜力大
国际旅游联合会主席杜吕克2008年11月26日在日内瓦举行的“2008年欧中合作论坛”上说,国际旅游增势强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到2020年,全世界国际游客总数将达15.61亿人次,旅游收入将达2万亿欧元。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随着中国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旅游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已上升到世界第四位,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的入境游客以亚洲为主,其次是欧洲。亚欧拥有41.8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60%。这个巨大的人口基数对中国意味着巨大的旅游潜力。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产品原来越多的走向国际市场,电影、书刊之类的引起国外消费者对中国的兴趣,有意向来华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二、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战略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但是,中国的入境旅游游客主要来源于港澳台,而且旅游目的地集中,一些旅游产品仍需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如何根据旅游资源优势,创造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仍是中国旅游产业走向世界的战略要点。
(一)构造亚洲市场,拓展欧美市场
造就亚洲旅游市场,构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国际旅游产业体系。亚洲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中国入境游客60%以上来源于亚洲国家。同时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除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外,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人口量居世界第四。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尤其是近十年来亚洲地区迅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出境旅游人口越来越多。这对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接近和传统文化近似的中国来说,构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国际旅游产业体系的一个良好的战略机遇和恰当战略选择。中国旅游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要以亚洲市场是基础,积极培育亚洲国家市场。
欧洲是中国第二大客源区,美洲是第三大客源区。欧洲和北美消费者生活水平高,旅游生活已经成为欧美国家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欧美两个地区的游客来中国的数量比例偏低,市场开发空间广阔。由于欧美两地的旅游消费能力颇强,市场效益颇佳,中国要在稳住亚洲市场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拓展欧美市场,吸引更多的欧美游客来中国旅游。
(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两大国际旅游品牌
从对入境游客的目的地构成看,海外游客来中国主要是到东部的大城市,但是西部城市桂林、重庆的榜上有名,说明现代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以及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对境外游客很有吸引力。
如何打造现代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娱乐设施,丰富现代旅游文化产品,持续保持东部沿海城市的观光魅力,是推动中国旅游产品走向世界的长期战略任务。同时,如何开发类似“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城雾都”重庆等西部城市,充分展示大自然赋予的山水美景,使西部旅游产品也能走向世界,是中国旅游业拥有持续发展力的关键。因地制宜的开发旅游资源,创造现代城市旅游产品和塑造自然景观旅游品牌,打造并树立“现代城市”和“自然美景”两大国际旅游品牌,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尤其是偏远地区,要吸引国际游客仅有旅游资源是不够的,打造品牌加强宣传让国际游客知晓才是出路。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际旅游服务体系
国际市场游客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飞机,约占51%。中国旅游业如日中天的发展,为航空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成本高、替代性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航空公司吸引顾客的有效方式之一。公路运输占出行方式的41%,而中国很多旅游资源位于偏远地区,旅游交通不便,所以完善道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也是当务之急。入境游客以东部大城市为主要目的地说明海外游客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大城市的人文气息以及舒适的生活条件。这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提出了要求。如何把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即变成快捷的旅游交通工具,又发展为国际旅游生活和旅游景点的重要内容,应该是入境旅游开发的战略重点。
构建中国国际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规范与国际旅游相关的航空交通、宾馆饭店、旅游景点、旅游商店、娱乐场所等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构建中国国际旅游服务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应把握两大内容:一是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创建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构建中国国际旅游服务产品质量标准,使中国旅游服务质量再上一个层次,尽善尽美地满足入境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二是根据旅游业服务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完善入境、接待、住宿、交通、游览和娱乐等旅游环节的衔接,提升国际旅游服务跨省市经营的一体化服务水平。
(四)通过旅游企业的国际化,提升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旅行社是入境旅游的主要市场主体,提高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提升旅游经营企业——旅行社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旅行社应通过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和推动企业国际化,增强跨国经营旅游产品的能力。通过跨境旅游广告宣传,介绍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项目和特色旅游资源产品,吸引各国旅游消费者更多地关注中国旅游产品。
一是通过引进国际旅游的先进理念和经营模式,提升中国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入境旅游客的旅游服务需求是现代旅游经营企业的国际经营理念。要坚持满足跨境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中国文化传播是第二位的国际经营理念。从知识渴望、好奇刺激、美感享受等多种角度塑造旅游产品,尽可能地满足入境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通过完善旅游企业经营组织结构,提升中国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推进旅游经营企业组织结构的集团化和跨国化是中国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向。目前,中国旅游经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入境跨国旅游经营的发展要求。应该通过兼并重组,完善旅游企业组织结构,扩大国际旅游经营规模,提升入境旅游服务的一体化经营能力,增强跨国组织国际旅游活动的实力,以此提高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是通过扩大旅游业的开放程度,提升中国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旅游市场的开放程度是推动旅游经营企业国际化的有效方式。通过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方式,开放入境旅游市场,既可以扩大入境旅游规模又可以推动旅游企业国际化。外商进入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既可带来国外旅游消费者,又可促进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国际化,提升中国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主动“走出去”,抓住潜在国际旅游消费者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对世界各国旅游爱好者吸引力越来越强,有意向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计,2020年将有16亿出境游客,说明旅游市场的潜力巨大。中国要抓住这些潜在的国际游客,紧靠国内市场宣传是不够的。我国应主动参与国外的世界性旅游活动,积极主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将世界级的旅游项目和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同时,国家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协会也可以在国外主办旅游产品展览会,使国外游客对中国旅游资源更为了解,激发其来中国旅游的兴趣。
在国内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是开拓入境旅游市场,推动中国旅游产品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2008年11月的上海2008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有106个国家和地区的4112家旅游单位、1200余名海外买家前来参展,规模空前。交易会期间,签订组团人数近86万人次,签订合同2.6万余份,意向组团近1.8万个。在2009年6月的18日至21日举办的“2009北京国际旅博会”也盛况空前。北京市旅游局的数据显示,买家、参展商洽谈近5000场次,成交额约25亿元。旅博会的参展国家创历史之最,有82个国家和地区、25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593个参展商、200个特约买家前来参展。2011年10月27日至30日在昆明举行的2011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共设展位2233个,参展国家及地区达95个。其中国内展位1791个,国际及海外展位442个。海外买家踊跃,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邀请和自费买家参加交易会各项洽谈活动。在本次展会期间,集中组织的“游中国”买卖双方预约洽谈活动是活动的一大亮点,共邀请了来自美洲、欧洲、中东等重点地区的26个国家80名新兴潜在客户,与国内25个省区市130多名旅游产品供应商,进行一对一单独洽谈,以求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旅游产品与线路。
参 考 文 献
[1]张骞.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484.6亿美元[EB/OL].中商情报网.2012-01-26
[2]程勇.中国入境旅游30年增长68倍 成旅游最活跃地区之一[EB/OL].中国新闻网.2011-09-02
[3]《数据资料来源于世界旅游组织旅游集锦》.2011
一、当前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旅游业还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阶段,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发育,国内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由于国内旅游需求的急剧膨胀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我们在迎接国内旅游发展时可以说是准备不够,仓促上阵。各地旅游部门对国内旅游认识的滞后致使行业无章可循,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手段来规范和培育国内旅游市场。除对三类旅行社有较强的市场准人管理手段外,对其他从事国内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个没有和规章环境的国内旅游市场是滋生一切不正当行业行为的土壤。这就导致了国内旅游市场较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价格竞争和价格混乱并存;旅游安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业已实施,但在行业的经营中还未成为调节企业经营行为的普遍准则。而且一部分素质低劣的从业者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2.匮乏的人力资源使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潜伏着危机。中国未经历过革命的洗礼,这个社会的劳动大军总体上没有在工业大生产中和流水线上锤炼出严密的工作纪律,自觉遵守工作规范的风气没有广泛流传。而旅游业恰是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行业纪律和行业素质。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和国际旅游一样,国内旅游行业的自身发展已超过了行业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业者都在摸索着适合国情的路子,而谁又能保证在这种没有规范的经营中道德胸威力能随时战胜金钱的诱惑力?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一些主管部门成立三类社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自己增设一个方便自如的小金库而已,因此在经理和其他人员配备上也就按照自己“实用主义”的标准进行设置。
3.“瓶颈”问题仍是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业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发展中的中国交通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迅猛增长的人流问题还有相当长的时期。这种局面使旅游业的发展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巨大的现实市场,旅游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中西部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交通问题由此所产生的关联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交通问题的存在直接到服务质量。旅游旺季因为不能满足旅游者交通票务问题而出现的投诉时有发生,这对一地的旅游形象是极为有害的。二是交通问题的存在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构成了障碍,许多本来可成为黄金旅游线路的产品皆因为交通问题而夭折。可以想见,没有交通作为纽带的旅游产品是极难在市场上立住脚的。
4. 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中国旅游者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的需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但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总体投入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而旅游者又不能在时间和费用上支付长途旅行,这使得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了紧迫感。
二、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看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
199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5石亿人次,收入可达1170亿元人民币,其总额分别是1990年的2.29倍和7.31倍。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狭隘的经济利益来贬斥国际旅游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旅游对于单体的企业来说应是拓展其市场,增强其生存空间的巨大潜力。企业的最终结算方式全部采用人民币市制后,以前外汇额度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已不复存在,企业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而且政府现在也不提倡以牺牲企业经济利益来实现创汇,因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不再把创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趋势对旅游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1.国内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历史过程。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从国内旅游到入境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历史进程。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相异甚远,这三部曲又不是按照统一的秩序完成的。像中国这样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发展入境旅游的方式作为建立旅游业的序曲,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需求而确立的战略步骤。中国的国际旅游业,确切地说是入境旅游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现在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迄今为止,国内旅游业仍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美国为例,1993年外国旅游者的消费为790亿美元,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为3040亿美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79%。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国内旅游和国际游游应是发展未来中国旅游业不可偏废的动力。
2.国内旅游市场巨大潜力的存在。国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和可支配时间(dispos。able time)的不断增长为发展国内旅游业预示了广阔的前景。有资料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700美元时,国民便有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可能性。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超过这个最低标准。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青岛、大连等地国内旅游发展异常迅猛。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的蓝图使我们每位旅游工作者有理由准备迎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时期。“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到200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国内旅游的发展预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12亿多人口的中国有50%的人在“九五”期间每年至少出游一次,这个市场的潜力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双休日大周未的实施将全面改变人们对工作和休息关系认识,也必将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在人们重新构筑的生活方式中,旅游不再是难圆的梦,而将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3.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持速、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动选择。尽管国内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潮流势不可挡。问题总是在发展中可逐步得到解决的。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这标志着国家对国内旅游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了“海外抓促销,国内抓建设,一手抓国际旅游,一手抓国内旅游”的发展总方针。旅游业是极为“敏感”或“脆弱”的产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秩序和秩序休戚相关。而且中国国际航线的缓慢发展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障碍。为了保证旅游业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不能把旅游业只押在国际旅游业上,而应该全方位地开拓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89年中国的动乱和1994年“千岛湖事件”给旅游业造成的伤害应成为我们调整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长鸣警钟。激烈的世界旅游业竞争也要求我们寻找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三、国内业在未来中的重要地位
1.扩大行业规模,奠定旅游业更为坚实的基础。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总体供给。一是旅游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以前从事国际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购物商场、旅游车船公司等)都将调整自己的业务范畴,把国内旅游作为企业的重要依托。一批新的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应运而生,这使旅游业的专业化分工走向成熟。从旅行社来看,我国现有一二类旅行社1040家,而三类旅行社已达到3855家。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趋市场化。国内旅游的发展为全社会兴办旅游注入了空前的活力。由于国内旅游者相对于成熟的国际旅游者来说其要求更易满足一些,所以旅游项目的开发便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规划,正确引导,我们便可建立一个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2.解决就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将大批就业者从传统的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社会便面临着重新组织他们生产和强大市场压力的两难境地。国内旅游市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对相关行业年产生的带动作用远胜过旅游业自身的直观效益。许多劳动者通过适当的培训可进入旅游行业大军,因此,国内旅游业为吸收大量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结构纷繁、布局开阔,加上南北气温差距较大,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便是政府部门在运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时应考虑的课题。国内旅游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产生的各类需求使旅游产品不会太受地域或季节的。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可减弱旅游淡季的负面影响。
4.国内旅游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社会学家预言,旅游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且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那么如今发展国内旅游业引导国民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国民素质是旅游战线全体人员所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5.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方针。通过在全社会普遍地发展国内旅游,人们对旅游的外在形式和内涵都会有新的理解,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培养了“国民旅游意识”。发展国内旅游对发展国际旅游的另一直接作用是通过扩大行业规模,锻炼了一批旅游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这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对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旅游部门深入调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以有效的手段将国内旅游业纳入可管理和可调控的轨道,以纠正的无序状态,保证国内旅游质量。要实现行业规范就得有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可以依循。各地可根据当地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从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人手,防止不正当行为在行业内的滋生。目前应侧重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卫生、安全、回扣及市场准人等方面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搞国内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并逐步将此项措施与旅游涉外定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定点制度,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旅游行业实行“国民待遇”做准备。
2.加快国内旅游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激励竞争机制。我国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体制极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选准改革的模式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但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的更新。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信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旅游部门还应引导建立规模性的行业组织,尽可能使行业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创造国内旅游企业的规模效应。
3.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人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正由散客独自旅行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方向发展(而入境旅游正从组团式旅行向散客型方向发展),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直接面向公众促销,沟通旅游者与旅行社间的联系。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可观的。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远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较多的市场开发经验。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关键词] 天津 旅游业 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和公众的利益,是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最大的行业,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是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的。从1980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率先联合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和机构也开始了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例如WEF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取决于变革要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和工业序位结构这五个不同的要素。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创造增加值从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波特教授则最早以产业的角度提出竞争力“钻石模型”。目前,对于国际竞争力这个基本概念,学术界尚没有一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定义。尽管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国际竞争力,但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的竞争主体在争夺竞争对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比较差距、吸引力与收益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旅游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具有层次特征,主要体现在国家、旅游业、旅游企业三个层次上,它集合了多种相互作用的竞争因素。在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变化的诸多因素中,旅游企业处于核心地位,旅游企业竞争力决定着一国或地区国际旅游竞争力各要素作用的发挥,是旅游业竞争力的基础。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各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各个要素协调发展,因此,研究旅游国际竞争力必须落实在旅游业和旅游企业竞争力上。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以研究旅游国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或都市竞争力为主。其中,黎洁、赵西萍以波特的钻石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中的六种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万绪才等人以江苏省各城市实例分析了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郭鲁芳则通过“钻石模型”的分析,认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应从目前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及发展力三个方面进行测度。
二、天津国际旅游竞争力现状及优势
本文结合天津旅游产业的特点,以影响天津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为资源禀赋、旅游产业规模、政策环境三方面为主提出了天津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其中资源的比较优势和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核心因素。比较优势是地区的资源禀赋或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天津旅游企业的产出规模、组织结构、劳动效率、品牌、技术、产品质量信誉以及管理和营销经验等形成了天津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潜在优势即竞争优势。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研究天津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天津国际旅游资源禀赋
(1)天津市自然资源状况。天津市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中国北方最大工商业港口城市和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津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黄崖关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黄崖关长城的长寿园被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吉尼斯世界之最”,被列为全国十五大名胜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京东第一山”盘山、国家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八仙山、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国家自然保护区等驰名中外。每年举办的中国天津国际友好艺术节、国际马拉松赛、“市长杯”国际高尔夫友谊赛、国际风筝赛会、国际“精武”武术邀请赛、渔阳金秋旅游节暨中马文化艺术交流会等多项大型旅游节庆和系列专项社会活动基本满足了天津国际旅游业向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2)天津国际旅游业基础设施现状及发展趋势。天津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相配套的交通框架,旅游交通为天津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中国华北地区仅次于首都机场的第二大国际机场,还是中国最大的货物空运中心。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是海外游客从海路来津的必由之路。随着天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设,天津将通过填海造陆工程建设国际客运码头,加快京津冀区域口岸一体化进程,实现与内地重点城市口岸的直通。内河航运上将保持海河下游段通航功能,发展海河特色旅游客运,其他二级以上河道重点发展旅游通航,同时利用潮白新河、北运河、海河发展京津之间的旅游通航。铁路方面,已经形成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三个层次组成的铁路网络。在公路方面,将形成由国家高速公路、区域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一般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系统5个层次组成的高效、快捷公路网络,保障城市职能的发挥。
2.天津国际旅游产业规模
(1)天津国际旅游功能配套。随着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及商务商贸活动的日益增多,天津在旅游设施和功能配套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2006年天津有星级酒店114家,国际旅行社29家。为了满足天津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天津市从2006年起陆续启动了十余家星级酒店的建设,如香格里拉大酒店、新加坡仁恒大酒店,法国雅高集团宜必思商务酒店等大型酒店将落户天津。
(2)天津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状况。2006年天津接待海外游客8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2590万美元,其中日本、韩国游客占天津入境旅游人数的60%左右。天津国际旅游业从2004年到2006年连续三年实现外汇收入同比增长率超过23%,国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率维持在20%左右。随着《天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天津滨海旅游新区的开发,天津国际旅游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形成以亚洲周边市场为主体,以欧美市场为两翼的客源市场格局。
3.天津国际旅游业发展背景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了高品位、紧密型的旅游合作圈。“奥运旅游”为京津冀区域旅游的进一步合作拓展了空间,也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天津国际滨海新区的开发已经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特区、90年代的浦东新区都充分发挥了基础“点”、增长“极”的作用, 由此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经济高速增长的区域,也间接带动了两大区域旅游业的发展。21世纪的今天,依托天津的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为天津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三、天津旅游业国际竞争力主要问题分析
天津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之后近30年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在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比较优势主要问题分析
(1)多数景区未形成品牌。天津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一定品牌,但是由于大部分景区(点)只是重视资源的硬开发,忽视品牌建设,市场知名度不高,甚至有的景区(点)知道的人寥寥无几,纵然景区风景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2)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层次较低。目前,国际游客的出游目的日趋多元化,多功能的健康休闲游、体验式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从2005年天津旅游抽样调查的结果看,46%的国际游客来天津旅游的目的是观光度假旅游,13%的国际游客是以探亲访友为目的的,这从一个层面说明天津目前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大部分是观光类产品,而能让国际游客体验本地民风民情的旅游产品开发甚少,旅游品牌开发层次较低,这就使天津旅游资源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
2.旅游企业竞争优势主要问题分析
(1)旅游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按照国际经验测算,高(四、五星级)、中(二、三星级)、低(一星级)档饭店的比重为1∶4∶5,而天津市的114家星级酒店的比重为1∶5∶0∶3,结构严重失衡,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各旅游行业也没有大的旅游集团即兴垄断经营来引导和规范各行业,从而导致天津国际旅游业无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上的需求。
(2)旅游市场规模不高,市场缺乏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是城市旅游竞争的目的,城市对旅游市场的占有最终也应体现为经济收入的增加,因而旅游外汇收入是揭示旅游竞争力大小的更为直接的指标。2006年天津接待入境游客88万人次,仅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的2%,实现外汇收入62590万美元,入境游客人均消费额710美元,在全国主要入境旅游接待城市排名中位于第10位。可见,天津在旅游市场规模和市场效率方面均落后于排名在前的北京、上海等城市。
四、提升天津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在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上,旅游产业处于下游产业的位置,具有较强的依托性,旅游业发展不仅依托旅游资源的优势,而且还要依托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环保、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天津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软件水平更待提高。今后改进的重点有:(1)完善主要城市节点的高速交通网络,提高航运服务水平,全面提高铁路运输的管理与服务;(2)增加中档、低档餐饮和住宿设施的建设;(3)扩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体制。
2.优化各旅游产业结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提升旅游企业竞争优势
天津应进一步改善旅游行业结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化、小型旅游企业网络化”的金字塔型行业结构。同时,三种行业之间也应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组成跨行业、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3.在区域合作中提升天津国际旅游品牌的竞争力
走品牌化联合促销的发展道路,打造天津旅游业特色品牌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天津应在与京冀和港澳台的区域合作中,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内涵和潜力,提炼出旅游精品和亮点,在旅游产品上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打造,全面树立精品品牌建设战略,提升天津国际旅游精品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
4.优化产业结构,以旅游产业集群提升天津旅游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天津旅游产业已经基本具备了集群的形成条件。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极大地促进天津整体实力的提高,因为大量旅游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柔性集聚,有利于降低群内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有利于群内的技术创新,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利于发挥旅游资源共享效应,形成区域旅游品牌;有利于促进资本集聚,扩大区域旅游产业规模。因此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完善天津旅游产业集群的规模,从而提升天津旅游业国际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乔云霞:区域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9)
[2]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
[3]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J].商业经济与管理, 1999. (4)
[4]万绪才李刚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各地市实例分析[J].经济地理,2001.21(3)
[5]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 2000.(2)
[6]张明清刘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0.(4)
[7]中国人们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10)
[8]中国人们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
[9]杨英宝钱乐祥苗长虹: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关键词:汇率市场化 旅游经济 影响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实行有管理、有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这一市场化改革势必对我国的旅游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现状
近30年来,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彩的风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1980年入境旅游人次为570.25万人次,1990年增至2746.18万人次,到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3187.3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也创历史新高,达419.2亿美元。2008年起,我国旅游业连续遭受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和不利因素的冲击, 2009年全年入境游客人数下滑至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也降至396.8亿美元。
(二)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一直处于小幅攀升状态,截止2009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幅达21.4%。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境内旅行社对外报价通常以人民币价格为基础,报价及结算货币大多采用美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后,相应的外汇报价也随之上升,以团队旅游为例,某一线路定价为2500元人民币,汇率改革前对外报价为300美元,若人民币兑美元升至6.83∶1,则该线路对外报价理论上将升至366美元。
按一般经济规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需求减少。2004―2009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入境旅游在汇改后承接之前的走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升幅明显放缓。特别是汇改后的第一年即2006年,这一年影响国际旅游的其他外生性因素相对稳定,而入境旅游人数只比上年增长了3.87%,增速大幅下降,可见汇率因素作用不小。2008―2009年在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及人民币汇率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罕见的入境旅游市场负增长的情况(见图1)。
我国的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是香港和澳门,两地的入境游客占入境总数的80%以上,由于港币与美元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而澳门元与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因此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意味着对港币与澳门元升值,这直接导致港澳市场疲软。由于港澳市场约占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五分之四强,其波动对整个入境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
国外客源市场则视人民币对各主要客源国货币的汇率走势而定。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中超过50%的外国游客来自韩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2007、2008年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暴跌,加上韩国国内经济滞涨等负面因素影响,导致2008年韩国来华客源锐减17.09%;人民币对日元则先升后贬,总体呈贬值特点但幅度不大;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则基本保持稳定,直到2009年出现急速升值;人民币对美元走势基本呈上扬态势,因而总体上来说人民币对各主要客源国货币呈升值趋势,且升值幅度较大,因此外国客源市场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看,外国游客从2007年的2611万人次降至2009年的2194万人次,下降了20%左右,远高于入境旅游总人数下降4%的幅度,其占入境旅游总人数的比重也从2007年19.8%的高峰值回落至2009年的17.35%。
从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影响较为明显,入境旅游客源增长幅度随汇率升值的步伐逐步减少,二者呈反方向变动。
二、汇率市场化对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
我国的出境旅游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近年来出境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出境旅游规模在最初的10年里仅有1000万人次,而从1000万人次涨到2000万人次只花了3年的时间,从2000万人次增长到3000万人次则只用了2年时间。200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2009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766万人次。
(二)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的影响与入境旅游正好相反。若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出国旅游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泰铢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依然保持稳定,去一趟泰国的基本旅游费用甚至比去中国云南的旅游价格还要便宜,低廉的价格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但若人民币贬值,情况则恰好相反。2003年下半年,国际外汇市场跌宕起伏,不少货币兑美元屡创新高。由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相对固定,导致人民币随美元一路下滑,许多旅游线路受汇率影响出现明显上涨,如澳洲游仅因汇率波动就上升了近1000元人民币,对我国出境旅游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出境旅游费用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团费,二是境外自由消费。出境旅游的每个环节并非全部使用外币来结算的,一般来说,团费中境外地接费用外汇结算,这部分费用只占总团费的30―40%,而出境机票费用按照国家规定需以人民币支付,这部分费用占到50%左右,其它如签证等费用也是以人民币结算的。因此,如果人民币升值5%,对团费影响只有1.5―2%,以1万元人民币的旅游线路来说,只便宜了150―200元,因此人民币小幅波动对出境旅游团费的影响并不大。真正能够刺激出境旅游的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旅游者在境外自由消费的实质性意义。若人民币对目的地国家货币升值5%,则旅游者在境外购买力就提升5%,直接刺激旅游者在海外的消费欲望。据瑞士旅游局统计显示,中国游客在瑞士的平均消费为500瑞郎,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来自海湾地区的游客,相当于德国游客的3倍,荷兰游客的4倍。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消费特征的调查发现,从2004―2008年购物一直是我国出境旅游者花费最高的项目,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旅游者在境外的购买力,因而人民币汇率将是我国旅游者在境外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以香港游为例,内地居民去香港旅游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去购物,人民币兑港元突破1∶1后,一方面旅游价格作了渐进式的向下调整,平均调整幅度约为2%;在购物方面,港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不变,但由于人民币升值,“港货”变得更加便宜,赴港旅游意愿不断提高,这是香港游变得更加火爆的原因之一。
从我国旅游出境的目的地来看,近年出境首站目的地排名前三名分别为香港、澳门和日本。其澳地区占70%以上。至2009年底,人民币对港元、澳元升值21.4%左右,对日元前期基本保持平稳,其后略有贬值。由于人民币对我国出境主要目的地货币升值幅度较大,对整个出境旅游形成较有利的推动作用。
三、汇率市场化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汇率变化对入境和出境旅游的影响是较直观的,对国内旅游市场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从需求替代角度来说,汇率变化对国内旅游还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现状
国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行双休制、“黄金周”等休假制度,使得在职人员享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旅游以更快的步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2006年我国人均GDP达2042美元,国内旅游也进入了黄金期。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见表1),人均出游率突破100%,达106.1%,这是个历史性的突破,充分反映了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已经把国内旅游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
国内旅游以本币报价并以本币结算,一般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国内旅游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从旅游市场细分的角度看看,随着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高端旅游市场逐步向出境线路分流,并对国内旅游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据国际知名调查公司AC尼尔森在上海公布的《世界免税协会/尼尔森中国游客的联合调查(2006)》显示,2006年中国出境游客平均每人每次购物支出达928美元,如果以2006年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来计算的话,仅购物这一项出境旅游支出就大约达3562亿人民币,是同年国内旅游收入的41%左右,再加上团费及其它消费项目支出,其比例还要上升不少,而出境旅游人数只占同期国内旅游人数的2.5%左右,相比之下,出境旅游消费支出之高、消费能力之强是国内旅游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国内旅游人数及总收入增长喜人,但人均消费却未能强劲增长(见图2),其原因与高端市场分流出境不无关系。
四、汇率变动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属国际服务贸易收支范畴,是衡量一国旅游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J曲线效应理论,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调节有一个时滞(Time Lag)问题,即汇率变化后的一段时期内,贸易收支并不能立即发生预期的变化,而是表现为一个向相反方向变化的过程,其后,汇率变化的正向效果才会反映出来。以货币升值为例,这个调节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升值后贸易收支在短期内顺差继续扩大。其次是顺差扩大停止,开始反弹回归到原来的水平。最后是顺差进一步缩小直到转为逆差。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汇率变化引起的进出口价格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这个时间滞后期是不同的,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时滞一般在9个月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时滞超过一年,甚至达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如图3)。
汇率变化引起的旅游外汇收入变化的时滞也与国际旅游合同的签订周期一致,一般为一年。把2004―2009年的汇率与旅游外汇收支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汇率变化对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基本符合J曲线效应。从2005年起人民币汇率逐步走高,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先升后降,至2009年,我国国际旅游贸易收支已呈逆差(见图4)。
五、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入境旅游市场来看,汇改后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在初始阶段依然保持上升趋势,随后增幅逐步趋缓,至2008年出现负增长。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正好相反,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上浮对我国原本火爆的出境旅游市场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收入效应明显,预计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将伴随人民币升值继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市场与汇率变动无直接关系,但受出境旅游替代作用的影响,高端市场分流,国内旅游市场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人均花费增长乏力。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支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影响时滞大概在一年左右,基本符合J曲线效应。
参考文献:
①理查德・M・列维奇.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政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②林淼.中国旅游价格[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③杨帆.透视汇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