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二作者:闫向飞,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政教091班
第三作者:李莉,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政教091班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焦点与重点,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办学亮点。通过课程开发的发展可以以形成学校的特色,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将如何利用好课程开发,该怎样将其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本文将结合现在我国的课程开发的特点、现状等方面去探析。
关键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特点;探析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而这一术语是我国的课程研究学者近年来从西方教育引进的。
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方面不仅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学校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也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动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办出学校特色。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教育背景之下,高中新课改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必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通过对本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在与外部力量合作的基础上,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对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且在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还要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1.超前性原则;2.多元性原则;3.基础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文化传承的活动。
在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教材课本上的知识。所以,校本开发是在此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在这个快速的时代,青少年的接受能力也是十分的强。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要接受来自社会乃至各个方面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去接受这个多元社会文化的熏陶,学习来自不同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独立成长,学会认知,学会辨别是非观念,学会做事,学会勇敢,学会生存,学会感恩,要试着努力让自己去适应社会,有可能的话让自己去改造社会,做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可以迎接未来挑战的人才。
(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主题性的活动。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所有的高中生都必须修习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学习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点。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结合校外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国一位著名的教学论学者以其丰富的理性感悟与实验经验提醒我们:课程的综合不宜以传统的开发方式去搞静态的预设,通过教师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才是适宜的途径。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
这是一门有别于书本上常规教学的课程。现在的高中都有一门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让学生找课题,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也是课程开发的一类别。一个可以不断发展的研究性活动,是一个无止尽可以开发的活动,也是一个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活动。从中寻找出更加适合学生可以发挥可以学习的发展平台。
二.校本课程开发所存在的不足。
(一)开发能力有限。
教师课程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具校本课程实施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在职教师长期以来教授统编教材,执行一个教学大纲,形成对国家课程的权威性、科学性的迷信与依赖,很少甚至没有对国家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过质疑,没有考虑过根据本校实际来制定和修改课程,这就造成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积极性和自我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高考压力与抗风险心理之间的抗衡。
相对于课程开发的重视,学校和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更加重视的高考升学率。就算学校领导重视发展课程开发又如何,高考压力的担子摆在明显位置。如果升学率不高,那么就会让社会或者是说接下来的学生,学生家长失去信心。
(三)校本课程的质量普遍不高。
这一现象应该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的1.学校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进去,可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2.教师愿意开发,可是教师的精力又是那么的有限。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与课程专家、学者的合作。
其实我国教师有着很好的合作条件和传统,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年级组、教研组,有共同备课、相互听课的传统,这些是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参与课程发展的良好基础。学校应该把这些已有好形式的作用发挥出来,建立学习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师合作、共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二)注重培训一支良好的课程开发队伍。
通过一切深层次的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树立学校所要开展的课程开发的理念。最好是从中抽取几位老师或者是多招几位专业课程开发的老师专门为校本课程来设计。这样可以更好的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在学习中成长。
(三)发挥地区学习资源平台。
譬如金华二中来说,应该可以充分的利用浙师大这所大学的优秀资源。让学生可以提早参与到大学的氛围中,为此可以避免高中生升入大学之后都犯的迷茫心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处事”的总目标下,具体详细的目标。根据目标制定“人文性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与课程门类。也可以让家长或者社区等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再思考》,《基础教育课程》2004 (8)
【关键词】背景知识;校本课程;案例分析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要求。在传统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活动,而忽视了相关背景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充,致使生物教学只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校内生物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校内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何将背景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去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背景知识是知识形式之一种,一般指为认识某种对象所需要的关于该对象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的知识,背景知识在认识客观对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2]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体验,文学作品,科学家轶事,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等等。本文旨在结合本校生物校本课程的几个案例探讨背景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案例一:《酸奶的制备》,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展开
现在,每天喝点酸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由于酸奶不需加热,喝起来方便,因此有人大量饮用,有人饿了以它充饥。但从营养的角度说,喝酸奶也讲究时间,喝多了还会给身体带来负面效果。在上课之初,我先给同学们展示了在超市买的几种不同口味和质地的酸奶,由于大家都有喝酸奶的经验,因此看到酸奶后立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分别请同学们进行品尝,并说说喝酸奶的好处及注意事项,这时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咱们自己能不能在家做酸奶呢?当然可以!这样很顺利的展开了课程,在我讲解如何制作酸奶时,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对亲自动手实验也充满了期待。甚至有的同学在课下又制作了添加不同水果的酸奶,并在下次课的时候带来给大家品尝。一个小小的生活经验竟在课堂上起了如此大的效果,可见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简单的照本宣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血型与性格分析》,结合相关视频、图片展开
首先,播放FLASH公益广告作品《生命因爱而延续》,这则广告用心电图的简单线条与各种图案同构产生创意,简洁含蓄,视觉传达力强,反映了献血挽救生命的主题,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然后,结合初中学生所学有关ABO血型的相关知识介绍血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遗传的。同时抛出问题“血型与性格有什么关系呢?”有部分同学已经知道自己的血型了,那就分别找不同血型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性格特征。接下来再出示网上很流行的血型与性格的漫画,同学们讨论,分析自己可能的血型,做出统计。然后通过实验自己测血型,得出最终的结果。最后播放无偿献血宣传广告和图片,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加深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视频和图片比起枯燥的知识更具有冲击力,只有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案例三:《校园生态之旅》,结合文学作品、图片、标本展开
唐山一中被誉为“河北省绿色学校”,“园林式单位”, 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绿,是一种积淀的文化,一种蓬勃的精神。同时在学校的生态园中,更是保存了来自不同省份,甚至是国外的大大小小的标本400余件。这样的校园资源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展创造了很大的便利。由于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我们在观察校园植物的时候并不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植物生活史,这就需要我们课下作大量的图片搜集工作。在课上首先给同学们展示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图片,主要包括叶、果实、种子等,先给他们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学生已经对校园的植物充满了兴趣,然后举行一个诗词接龙游戏,根据看到的图片回忆他们所学的文学作品。比如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最后再带领同学们实地观察,由他们自己结合之前所看的图片辨认植物。这样他们对这些植物的特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了,对我们美丽的校园也更加热爱了!
案例四: 《生物科学史》,结合科学家轶事展开
所有的关于科学史的讲解在学生看来都是枯燥的,乏味的。他们更愿意去实验室做做实验,在教室看看视频。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的生物学教学中,关于科学史的探究,比如课本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酶的本质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等等这些都是大纲上要求掌握的。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有很多内容无法一一阐明,那么在生物校本课程中,有这样的一次课,专门介绍课本上出现的科学家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比如达尔文是如何从一名正统的基督徒变成了无神论者,如何从父亲口中的“家族耻辱”变成一名伟大的博物学家;道尔顿是如何开始研究色盲的;格里菲斯为什么被炸死在实验室;艾弗里为什么会致力于肺炎双球菌的研究等等。这些问题一抛出来同学们就开始按捺不住了,这些看似趣闻却与实际教学大有联系的小故事,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同时,以各种方式给学生以相关的、丰富的生物学背景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的阶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从而也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一种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篮球运动是极具竞争性、对抗性,也具有极高的锻炼和健身价值以及欣赏和审美价值的运动项目。中学生参与篮球校本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技能、基本战术、简单配合与比赛方法,更是为了通过身体练习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体能和智能等多方面的能力,以达到健身健康的目的。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主要是针对过去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多过细、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系统化而忽视了中学生的身心需要和对体育的需求,不利于激发初中生的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培养而进行的。如今,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学篮球教学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
二、新课标对初中篮球教学的新要求
1.目标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篮球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首先是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组织生动有序;其次是要求通过多种游戏的形式和方法来组织篮球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游戏和教学比赛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再是要求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配合发挥学生体能练习,以发展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最后是要求在篮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勇敢顽强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2.新课标对初中篮球教学的观念转变要求。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高高在上,说出来的话,学生要言听计从。课堂上,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一言九鼎的角色,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利、合作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作是朋友,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放下教师的“尊容”,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拓宽了课程学习内容。教学不再是以项目为本,而是“以人为本”,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创造的天地。对学生来说,体育学习上一点一滴的成功都是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根本源泉,都是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根本保证。实施新课标的原因,让教师找准了方向,找到了目标,使教师在教学上有了新的认识。
三、新课标对初中篮球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适合教育规律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突破了大纲、教材、教法,其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学生的经验,让篮球教学形式由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化,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以确保每一名学生能参加体育活动并掌握至少一项体育锻炼的方法。而在体育课成绩评价方面,也由统一考试标准的做法,转而重评价过程、轻终极评定,从而使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学生也放下即使尽全力参加考核也不能及格的心理包袱了。
四、实施新课标对篮球教学的积极作用
篮球是一项动作复杂、技术性强的运动,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和多样教学法,提高初中生的认识,产生兴趣,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是非常关键的。新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为课程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因而,新课标的实施对篮球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构建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多元评价方式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 校本教研策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之一,教师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效。由此,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容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是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探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化的校本教研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专业化和校本教研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即教师不断成长、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包括职前培养、新任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则其专业内涵和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它着重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试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二、教师专业化的校本教研策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从学校的生存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学校都有责任从各个方面营造学习、探究的浓厚氛围,进而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促进校内教职工参与学习、反思、探究,从而达到校本教研的根本宗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目前,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对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认识还不够。
据统计,有大约55%的教师认为参加校本教研就是增加知识,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质,而对教师专业化的真正内涵则不明确。
2.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规划、目标不明确。
据统计,有48%的教师认为教研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有86%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需要提高,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研活动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
3.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科学的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传统的校本教研内容缺乏专题性和连续性,缺乏分层次的目标管理,忽视教师的主体成长及能动作用;形式单一,主要是听课、说课和评课,而围绕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活动形式较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在课程改革中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校本教研途径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实现。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及对自己实践的不断反思中完成,因此采取有效的校本教研措施正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1.加强校本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教师的经验来自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通过课后与其他教师交流和探讨及时解决问题,使教学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专业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因此,在校本问题研究中,应更多关注实践价值,着重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认真反思,自己有什么收获,存在哪些不足,今后怎样改进,等等。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会对教学有更多的理性认识,理论素养不断提升。
2.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化。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针对本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并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编制的体现本校特色的、多样性的、可供教师选择的课程。其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这就促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上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注重学生本位,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而且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了解学科课程的发展前景,以调整教学方法,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变革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再回顾、再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学科知识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主持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仅仅是使用教材)。
3.创新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专业化。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因此,应加强教研组建设,通过教师合作形成教与学的氛围及集体创新的力量。我们可以数字教研、案例教研、以题促研为载体,营造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专业化。
(1)数字教研――以软件建设为先导,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成员参与的校本教研。学校应分步实施“电子备课”,由部分教学骨干拓展到部分年级、学科,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体知识构建的教学设计,开发出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上教学资源信息库,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共享,让每一位教师备课时都能高起点,并通过一次次的复备使教学设计得到完善,形成教学合力,使每位教师的备课质量螺旋式提高,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2)案例教研――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既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无疑成为教师们介入新课程研究的最佳途径。案例教研即教师们将自己随机记录的、发生在教学中的真实事例,在教研组内讲述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提炼教育教学观点。教师做到“三会”: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学会发现,善于从平凡小事中发现有价值的事例加以研究;学会写作,叙述的情节要形象生动,反思能够画龙点睛。
(3)以题促研――开展课题研究,是我国多年来的教研形式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各校可根据实际现状,大胆实施课程调整,进行教改实验。例如,以“让漫画走进课堂”为题,研究如何增添课堂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遵循儿童心理认知规律为前提,进行作文教学的教改实验,探索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教学内容和作文教学模式,等等。争取做到教师们人人有科研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形成科类较为齐全、老中青梯队化、覆盖面广的课题研究网络,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开展校本评估,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是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的,要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使之不流于形式,必须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教师需求从数量满足到质量提高的转化,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和反思,与教学对象不断互动,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做到既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能站在学科前沿,在处理教材和运用学科理论知识上运筹帷幄,使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满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J].前沿,2000,6.
[2]谭永清.走进校本教研新天地―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内涵、意义及其行动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9.
一、校本教研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
1.应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教师研究的问题应源于学校生活、课堂教学。其实,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本质就是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教学即研究意识,教师就能以研究者的眼光观察、了解和跟踪学生的变化,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从一个被动的教学任务完成者变成一个自觉的研究者。光山一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提炼成课题,指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追踪研究,帮助教师养成科学对待问题的习惯,此举提升了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小而实。小题大做,是一种研究智慧。“小”问题可以使研究更深入,便于有效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内在特征。如果题目大而空,就很难把握研究主题,很难将问题细化、可操作化,容易使研究内容与结果浮于表面。光山一中的学生不上早、晚自习,为了解决对学生课后辅导这个问题,学校确立了《如何开展课后辅导》这个课题,并建立起一套理论和行动的研究体系。课后辅导的基本内容包括:①了解学情,解难答疑;②因材施教,堵漏补差;③突出重点,扩展提升;④沟通情感,培养兴趣;⑤端正态度,指导方法。课后辅导的基本方法包括:①及时批改作业,全面吃透学情;②普通问题统一解决,特殊问题个别解决;③分类辅导,补差与培优并重;④多激励、多赏识,少批评、不贬低;⑤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重在平时互帮互助。
3.要关注“学”的问题。教师只有关注“学”的问题,才能备“学”、帮“学”,为学生的“学”而教。教师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关注怎样教会学生学,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追求高效课堂。为了大面积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县教体局局长吴良树带领局班子成员、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分四批前往永威学校考察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模式,要求全县各校校长解放思想,颠覆传统教学,立足学校实际,大胆取舍,研究学生的学,确立学生如何学这个校本教研课题。目前,人人搞课改、科科有课题、校校有特色的教研大格局已在光山县形成。
4.要关注先进经验的引用问题。学习外地先进的教改经验,必须要与本人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坚持自己已有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与他人先进经验进行碰撞、融合与提升,形成特色化、本土化、草根化高效课堂。光山二中在学习与借鉴目标教学、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教改――“1251”课堂教学基本模式:“1”即课堂预习10分钟,“25”即小组交流与展示、师生质疑讨论25分钟,另一个“1”即课堂训练10分钟。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创新,该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二、校本教研应怎样选题
校本教研课题的选取,需要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从自己的身边和周围寻找。
1.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学校、教师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突出问题,这也就是解决主要矛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突出的问题,往往长期困扰学校和教师,阻碍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一旦突出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能走出低谷,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为突出问题往往具有关键性,解决了突出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晏河三中的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学生占85%。每逢双休日,这些学生在家无家长监护,一心贪玩。面对这种情况,该校确立了《学生双休日自主学习》研究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使得学生双休日有事可做: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或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进行社区服务,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受到家长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同。县教体局在该校召开了两次现场会,在全县推广该校的做法。
2.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对它们加以提炼,由此开展深入研究,一般说来方向正确,不易走弯路;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由成功经验生长出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基础较好,容易展开。慧泉中学从校长到教师课改基础好,他们在学洋思的基础上学习杜郎口,把杜郎口经验与本校已有的成功经验相融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提炼与提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三习、三示、三评”灵动新课堂。“三习”即高效预习、小组研习、反馈练习,“三示“即目标展示、预习展示、研习展示,“三评”即生生互评、达标测评、组间共评。慧泉中学的每一个教师均能较熟练地运用该模式驾驭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近年来,县内外到该校考察学习的教师有5000多人次,该校被誉为信阳的“杜郎口”。
3.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有的教师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后还有余力,但如果进入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就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方向。这个时候就要调整自己的研究视角,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此引领确立的研究课题,就会具有前瞻性。领先一步,步步领先,这对于促进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光山一小确立“阳光课堂”研究课题,就是要努力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到,课堂不仅是师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丰富多彩的生命成长空间。该校通过课题研究,逐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从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比较容易构建系统的、有深度的实践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反过来又能丰富理论内涵。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一种理论认为:“绝大多数后进生的出现不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积累造成的。这些失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揭示和补救,就会造成学习新内容时心理性和基础,出现更多更大的失误。原来的失误和新的失误混杂起来,就形成了再学习新知识时更多更大的心理和基础,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了学生不能再继续学习的局面,就出现了后进生。”为了有效帮助后进生,光山县教体局印发了《关于“学困生”转化的实施方案》,要求教师人人确立“转差”课题,个个研究课堂教学“堂堂清”课题等,为的就是“为了一切学生”, 力求“一个也不掉队”。光山二高响亮地提出“一个也不放弃”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转化“学困生”中做到:沟通情感是前提,对症下药是关键,跟踪问效是保证,促进发展是目的。
三、校本教研应注意的几个有效结合
校本教研的课题来源于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有效结合”。
1.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学校的教育科研“视野要高,重心要低”。即课题既要贴近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前沿,又要从教育最基础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开始。同是一本教材,学生的知识积淀、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反映出来的阅读兴趣是不同的,读出来的滋味也是不同的,获得的价值就更不相同。只有让学生通过活动,和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实际接触,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把教室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连接起来,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可持续性。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主导教师的行为,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光山一高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地推进了学校课改的实施。
2.与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相结合。学校的管理制度、考评方案,要加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权重值,要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作保障,使校本教研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引导教师以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行为。光山二高为解决部分教师的“满堂灌”问题,以县教体局开展的“学永威、找差距、树形象、提质量”活动为契机,强力打造与推进该校“545”课改模式。第一个“5”即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五变”: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理顺师生关系;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落实教学针对性;变重教学结果为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变知识技能的单项传授为多项互动学习,突出学生主体性;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实施分层教学。“4”即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落实“四个养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养成互动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养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养成有效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后一个“5”即教学流程上的“五步”:掌握学情,设计方案,合作探究,科学训练,巩固提高。课改的强力推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该校今年有七名学生分别被北大、清华和港大录取。
3.与校园文化的形成相结合。倡导教师形成一种自觉的职业习惯,不把工作当成任务去完成,而把工作当做课题去研究。研究一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让研究成为学校文化”“教室就是实验室”。变“用人工作”为用“工作育人”;变“勤奋为先”为“效率为上”,勤奋是美德,效率更是生命。白雀园二中是一所地处山区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等方面与兄弟学校相比无任何特殊优势,但该校以课改为动力,经过多年的拼搏,在豫南逐渐享有盛名。为彰显课改文化,他们将自己创立的“三习、三主、三优”(“三习”即课前预习、课堂演习、课后温习,“三主”即小组讨论有主题、师生互动有主线、学生发言有主见,“三优”即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员、优秀课代表)教学模式、师生的经典语言等在校园内广泛宣传,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空间都涌动着师生主动参与课改的热情。县实验小学课改文化氛围浓厚,每处墙壁都成为教育资源,时刻激励着师生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