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三方工程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平台”建设原则
①工程审计平台系统建设,需充分调研运营企业工程建设及财务管理现状,结合公司工程审计管理办法做好系统需求分析。②系统功能方面需要尽量保留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的功能,简单实用的功能。
2“平台”工作流程
2.1准备阶段(1)审计项目创建:工程审计工作由分公司或省级公司工程管理单位提出审计申请,由省公司审计部门同意后,创建审计工作项目,并统筹安排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2)材料上报:省级公司审计部门向被审单位审计通知,被审单位组织整理上报材料,经省级公司审计部们复核的发被审单位重新上报或补充上报。
2.2审计阶段报审材料审核完成后,组织审计人员或委托第三方审计单位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并最终提交审计报告,期间“平台”应支持提交文档,更新进度计划,主动报告问题等功能。
2.3审计报告现场审计完成后,由省级公司审计部们通过“平台”审计报告,系统应具备汇总和管理审计报告的功能,还应该具备通过本系统将审计报告发送到现有OA公文系统中按照公司规定完成会签、审批的功能,签发的审计报表作为施工单位结算、财务部门付款的依据,至此,整个审计流程完成。
3“平台”的用户及角色说明
工程审计平台主要使用对象为省级公司审计部门及各建设管理单位。具体使用人员应与公司OA用户保持一致。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按照不同的岗位配置角色:
3.1审计主管具备如下功能角色:①查看报表职能;②审批功能(如向被审单位审计通知书,最终审计报告,委托第三方审计等)。
3.2审计工作项目经理一般由省级公司审计部员工担任,具备以下功能角色:①创建审计项目;②审计通知;③制定和修改审计工作计划;④负责校对审计材料;⑤委托审计中介机构;⑥协调解决审计工作中的问题;⑦查看历史审计文档。
3.3建设单位项目经理一般由分公司审计人员担任,具备以下功能角色:①提请进行工程审计、整理审计材料;②上报审计进展情况和协调现场审计工作;③查自己相关的审计工作内容。
3.4审计单位主管一般由外部审计单位的项目主管担任,负责协调解决审计工作、组织现场审计工作。
3.5审计员由外单位具体负责现场审计的人员担当,仅负责具体的审计工作相关的工作。
4“平台”进度管理功能
“平台”根据审计流程的三个阶段中设置八个时间控制点,分别是准备阶段的审计申请、签报、审计通知书下达,审计阶段的现场审计、定案、报告,阶段的报告等,每个控制点包括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并有指定的人员,控制点可作为进度考核,进度展示的依据。在时间点即将到期时,系统可以向指定负责人发送短信提醒,并在系统界面上进行提示。
5“平台”任务工单功能
为了方便系统内部的日常工作和任务处理系统提供多种任务工单功能,审计管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任务工单将各个阶段的工作“串联”起来,不同的任务工单使用不同的表单格式,并全部固化在信息系统中。这些表单通过程序进行控制,支持在线填写和发送。并永久保存作为审计项目的原始文档。
6“平台”与各系统的接口
“平台”需与公司现有其他工程建设相关系统建立结构并实现数据互动,使“平台”完成工程审计在工程建设事前、事中、事后实现全过程参与,以便大大缩短现场审计时间,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6.1OA系统审计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与OA系统紧密相关,“平台”和OA系统的用户统一、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功能,实现和OA系统的单次登录并和OA系统实现统一待办功能。
6.2“招投标审计子系统”将招标文件的会签、标底的编制、开标、评标、定标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纳入管理范围,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同时完成相关资料储备,为竣工结算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6.3“工程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将审计平台的审计结果输出到相关系统,作为后续工程竣工决算及财务付款的触发条件,以确保工程审计过程及结果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6.4“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软件”考虑工程项目审计的定额化属性,可考虑将通信工程定额及通信工程概预算软件在“平台”中进行固化,建设“工程结算审核子系统”,实现电子审计。
7“平台”统计报表功能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近些年来,有关高校内审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在我国学界持续不断,尤其平衡计分卡(BSC)这一考核评价方法的引入,更推高了这方面学术交流的热情,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高校内审工作的关注度。然而,在我国进行内审绩效评价的高校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除高校管理者思想认识不到位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也有待完善。本文借鉴学界研究成果,尝试构建一套高校内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解决实务问题。
一、设计原则及思想
(一)设计原则
高校内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简明性原则,力戒繁冗和玄虚;实用性原则,所指明确且易行;目的性原则,立足规范与提高;效益性原则,指标全面代价低。
(二)设计思想
高校内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其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指标选取既要有本行业的视域,又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其二,全面性与关键性相结合,指标考核既能促进内审工作的全面提高,又可突出重点工作成效;其三,合理借鉴不照搬,内审工作只是高校众多专业技术工作之一,应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平衡精髓”,不可“描摹”其指标设计四维度,否则不符合效益性原则。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不像教务、财务、后勤等部门是传统的受重视的部门,仍被许多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部门,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应视被定位的情况及其作用条件而定。定位不当、工作条件不具备,内部审计很难发挥其应有职能,绩效等将无从谈起。
有鉴于此,依据前述原则与指导思想,尝试构建一套简明实用的高校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即300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类指标,即内部环境指标、基础建设指标,以及操作与成果指标。各大类指标均为100分,通过各类指标的分值即可判断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优劣及整改努力方向。对于尚待加强、亟待关注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很有帮助。
(一)内部环境类指标
比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定义,就高校而言,内部环境是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也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软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校园文化,以及内部审计的定位等。该类指标主要是指有关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结构中地位、权责等方面所反映出的量化数值,还包括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该类指标满分100分。指标说明与评分标准详见表1、表2。
(二)基础建设类指标
该类指标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完整度、审计工作保障程度(经费、设备等)、人员专业结构、人员配备情况,以及职业素养状况(继续教育、廉政状况、科研状况)。该类指标反映的是正常条件下做好内审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前提,是任何高校持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所应实施的基础性准备,也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硬基础。该类指标满分100分。指标说明与评分标准详见表3、表4。
关于表4的特别说明:在“基本制度覆盖率”指标中,“7”是根据调研结果,高校开展内审工作所必需的内部制度数量。在“审计人数”指标中,“最低应有数+1”是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四条规定并考虑综合因素予以修正,其中“1”就是修正值,否则教职工人数在250人以下的高校就不能设审计人员。
(三)操作与成果类指标
该类指标考核内容主要有:审计工作覆盖率(业务种类、覆盖面)、作业程序完整率、审计报告规范度、问题及建议指数、外审检出问题条数、工程类项目审减率等。本类指标满分100分。指标说明与评分标准详见表5、表6。
关于表6的特别说明:在“审计业务幅度”指标中,“7”即一般高校所开展业务种类,这是根据调研结果得出的数量,可能有出入。“财务审计覆盖面”指标,这是针对内审机构普遍不审一级财务现象而提出的考核指标,用以考核财务收支审计的幅度。“专业结构”指标中,所考核的三个专业为内部审计目前运行甚至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关键专业。“法规制度准确率”指标,应随机抽取报告不少于3份,找出所依法规制度考核。“审计结论与建议指数”包括维修包干工程审计报告的结论与建议、查核审计报告的数量,既可以随机抽取一定数量,也可以是整个欲评价期间的所有审计报告(不含非包干工程项目审计报告)。“平均审减率”指标不包括维修包干工程、查核审计报告的数量,既可以随机抽取一定数量,也可以是整个欲评价期间的所有审计报告(不含包干工程项目审计报告)。
(四)实施综合评价的基础
1.高层重视。内审部门作为对学校经济活动、业务活动进行监督与咨询服务的职能部门,在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建立或引入初期,高校的治理结构尚有缺陷,学校管理层的重视与否,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或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若综合评价结果不能得到很好利用,该项工作将失去其应有的实践意义。
2.组织基础。内审部门设立综合评价事务专职或兼职管理岗位,依据综合评价内容与要求,与内审档案管理紧密结合,具体负责收集与评价有关的日常审计资料,并做适当归档予以存放。
3.业务要求。一些内审工作常被忽视的工作环节(如被审单位反馈意见、后续审计等)应予以充分重视与落实。
4.规范操作。由于内审工作的内容限于本单位之中,所接触或沟通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同事,加之内审权责也仅限于内部,致使内审人员缺乏外部审计人员强烈的“手续意识”,能省则省,能简则简,甚至于导致操作不规范。实施综合考核后,仅从收集角度即可促使相关程序的逐步规范化。
三、应用预期
(一)明晰内审工作优劣原因
就高校而言,内审工作优劣取决于本校内审工作环境、内审工作基础与内审人员的操作。通过前述三类指标的考核,应当说,内审工作优劣原因不言自明。
(二)明确内审工作的努力方向
在保持评价标准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考核,能够促使学校和内审机构及相关人员巩固已有成绩,改进现存不足,弥补未来发展的短板。
(三)自评他评两相宜
由于该指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且相对独立,没有复杂的计算,同时所有指标数据绝大多数来自内审机构或与内审机构相联系的其他职能部门,资料取得容易且客观、透明,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因此既适合自我评价又适合第三方评价。
【参考文献】
[1] 孙泽钰,李月娥.基于BSC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2011(5上).
[2] 李敏,陈庆春.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2009(4上).
[3] 刘朝晖.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及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8(9).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交易市场;会计师事务所;碳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01-02
一、国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碳审计的发展成果
1.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003年,英国首先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倡导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
2.国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分类
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2008-2012年期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平均减少5.2%。在此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成为稀缺资源,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为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的模式,政府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机制相互配合,鼓励承担减排责任的企业自觉履行义务,最终落实减排目标。
就目前技术发展无法实现减排目标的情况,《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三种补充性的“灵活机制”: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实施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这三种机制运用市场手段,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这种无形商品可以在市场中实现交易,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世界碳交易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配额的交易,即“限量与贸易”原理。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即采用“基准与信用”原理。
3.碳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碳审计伴随低碳经济概念的产生而提出。2009年12月,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首次发表低碳相关问题的全面审计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环境审计委员会就政府针对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与气候变化问题采取的低碳措施和执行情况进行的深入研究。建立和发展碳交易市场需要第三方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碳审计,即审计主体运用审计方式方法对被审计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与鉴证,就该被审计组织的实际碳排放量是否符合其披露数据出具审计意见报告。
碳审计的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审计主体依据审计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与程序就审计客体碳排放社会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鉴证,最终将审计结果传递给各利益相关方。
英国是最早建立碳交易平台的国家。为了实现碳排放交易,英国专门开发了实时碳交易电子系统,每个有减排目标和责任的参与者必须在此系统注册账号,用来记录其配额、配额供需和转移情况等信息。在这个平台上,只有经过第三方独立鉴证过的碳排放额度才能登记、余额才能转让,以保证交易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和公正性。
二、探索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开展碳审计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际压力与国内发展的要求下,我国正着手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建立这一平台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第三方机构对碳排放量的独立认证。这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一项新的业务内容――碳审计。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发展碳审计业务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机遇(opportunity)
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的必要条件。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初步建立,在配额与限量机制下,碳排放量需要经过独立的鉴证才能进入交易市场。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建立这一市场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财务会计体系,需要以社会审计机构为主体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制。因此,具有审计专业经验、独立性专业守则的会计师事务所成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守门员”。另外,专家预计中国将来可能在国际社会的要求下承担碳减排义务。因此,无论就国际标准还是国内发展而言,未来几年,我国碳审计需求一定会飞速增长。
扩展全新业务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涌入国内市场,抢占传统财务审计业务份额。在这一成熟市场上,大多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从差异化战略转向成本领先战略,使得财务审计业务的利润不断缩水。虽然有些会计师事务所还提供税务咨询服务,但是律师事务所凭借税法方面的专长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力竞争者。目前碳审计处于引入阶段,我国仍没有会计师事务所正式开展这一业务,所以最先进入这一新兴业务领域的事务所不仅能够获得市场领导者的战略优势,而且能够占有丰厚的利润空间。
2.威胁(threat)
缺乏统一的碳审计标准。我国碳审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融合国外发展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的碳审计框架和准则,也没有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这为碳审计业务的开展提出了挑战。由于缺乏法规约束,会计师事务所有时会遇到取证难的问题。碳审计涉及资金状况及较多的碳排放数据,被审计单位可能对碳审计标准提出质疑,甚至担心泄露商业机密而出现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完整的情况。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根据财务审计经验和准则,在实践中探索适当的审计方法,将实践体会反馈给理论研究者,以期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努力下尽早实现碳审计标准的完善。
碳审计数据核算难度大。由于计算大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由每单位燃料使用量乘以排放系数得来,因此排放系数是温室气体核算过程中重要的因素。在选取排放系数时,应优先采用现场实测或本地区的数据,如宝山钢铁的排放系数,应优先选用华东电网的碳排放系数,其次采用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在实际操作工程中,现场实测的方法耗费的成本过高,一般不采用此方式。然而,无论采用当地的数据还是本国数据,对碳排放的计算最终也要依赖当地政府的权威统计数据。
3.优势(strength)
财务审计技术的“新”用。虽然碳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对象存在差别,财务审计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真实与公允,而碳审计针对的是被审计单位的碳排放情况,但是二者的审计框架类似,一些传统财务审计方法仍适用于碳审计。例如,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在审计准备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并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这一审计步骤同样适用于碳审计。在开展数据采集之前,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考察分析判断该企业的控制环境以及控制程序的有效性,以此确定采集碳审计证据的数量,即数据的采集量。
保持审计独立性,为碳排放交易提供保障。虽然碳审计准则还在筹备,但是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审计准则都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冲突,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审计工作的增值特性体现在其独立评价活动为碳交易的公允性和有效性提供保障。因此在开展碳审计活动的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依然严格遵守独立性原则;审计人员保持独立、客观的职业态度,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以适应职业发展需求(碳审计知识的储备),为碳排放交易提供独立鉴证服务,保障这一市场的高效运作。
4.劣势(weakness)
缺乏碳审计专业人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是碳审计的重要步骤之一,它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确定,量化方法的选择和量化系数的选取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理工科背景。然而,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多数是财经院校毕业生,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多数只适用于财务审计领域。因此,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偏低。
额外的资金需求。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发展碳审计业务需要一笔额外的资金投入,用于购置碳排放测量设备、聘请碳审计专家、培训员工、研发碳审计程序和向客户宣传碳审计等。这笔投资数额较大,但是因为碳审计业务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进入成熟阶段之前还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短期内收回成本的可能性低。这对企业在开发碳审计业务的过程中资金的充裕程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就目前国际国内形势而言,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开展碳审计业务既存在机遇又必须承担一定风险。如果在我国开展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充分利用本身在审计领域的经验,加快培养碳排放测算方面的技术人才,积极探索一套完整可行的碳审计程序,相信一定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在以下一些方面采取重点措施。
1.碳审计程序的探索
碳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鉴证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披露的碳排放数据是否符合碳审计准则的要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碳排放社会责任履行认定的要求。目前,学者已经就碳审计的审计步骤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探索。会计师事务所应将碳审计步骤与财务审计业务流程、被审计单位性质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自身实践的碳审计程序。例如,若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控制测试后判断内部控制可以信赖,就可以选择参照IPCC报告中的缺省排放系数,对碳排放量进行核证,而不采用现场实测的方式确定碳排放系数,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又可以减少审计成本。
2.人才优化战略
人才培养是开展碳审计业务的必须要素之一。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同时从招聘和培训两个方面进行人才储备。在招聘过程中,不仅需要招聘具有财务背景的人员,还需要招聘具有计量学等理工科背景或有行业经验的人员;在事务所内部,可以邀请碳审计方面的专家为员工开展讲座,或者选派人员前往英国等处于碳审计发展前沿的国家进行培训,使员工通过深入接触这一新兴领域更好地帮助事务所开展碳审计业务。
3.品牌形象战略
在积极筹备开展碳审计业务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忽略自身节能减排的工作。在这一方面,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出,该企业自2007年以来碳减排已达到38%以上,远远超过原定的25%的减排目标,显示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这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更能突出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社会形象,有利于取得客户以及公众的信任,也有利于取得发展碳审计所需的银行信用贷款。虽然没有法律或行业规范的约束,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积极履行企业自身节能减排的义务,并将成果在年度企业报告中展示,将企业的名称与减少碳排放的形象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碳审计以外的减排咨询服务
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碳审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对方企业的运作流程、内部控制和减排责任履行等情况。这样,会计师事务所向各利益相关方出具碳审计报告的同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为其量身定制的综合节能方案,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能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得企业不仅能够切实履行减排的社会责任而且能够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32-39.
[2]涂毅.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3]李婷,李成武,何剑锋.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J].经济纵横,2010(07):39-49.
[4]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与经济,2009(12):80-92.
[5]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金融,2010(06):93-105.
[6]金.碳审计框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38-47.
【关键词】内部审计 独立客观 服务 增加企业价值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开始陆续一系列准则、指南,内部审计发展从财务审计到经营审计,从查错防弊到提供增值服务,由防护性到建设性,不断进行着角色转换。2013年又进行了修订,至今发展过程中此次修订最大的变化是从“监督和评价”转变为“确认和咨询”,更加注重给公司带来的增值服务,帮助决策层管理层确认风险,改进业务,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同社会审计一样,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整个准则体系。
内部审计对公司管理举足轻重,怎样才能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呢?
一、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搭建好内审工作的基础
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接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准则中明确规定内审部门不能挂属财务部门下面,不能合署办公。董事会应对内审部门保持足够的重视,增强其实际工作中的独立性、客观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保持诚信正直、遵循客观性和保密原则等《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要求。内审人员不光需求财务专业人才,同样的工程类、业务类、产品质量、法律、信息技术等人才同样需求,这样容易破解审计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专业问题。无法专职的,可以组成临时审计小组进行项目审计。在内部审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受到部分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实施、结果等各方面干涉, 要坚持初衷,保持客观、独立性和应有的职业判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及时掌握知识、政策的更新变化。
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工作手册、实务指南(流程图、访谈明细、调查问卷等)等,便于规范指导日常工作,以及作为考核工作的标准。
二、严格按照准则要求,针对公司特色有的放矢地开展具体审计工作
(1)制定明确清晰的审计计划: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方案。年度审计计划应依据公司内部审计中长期计划,配合发展战略需要,依据风险评估状况、审计资源配置等,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及时间安排。年度审计计划编制完成后应经审计委员会核准,董事长批准后实施。
项目审计方案要对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所需要的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人员分工、审计时间等作出详尽安排。进行审计项目前,必须做好审计方案,对审计项目已经有初步的风险评估,需重点确认的内容有哪些,审计目标明确。
确认项目审计方案后,应提前对审计项目进行前期准备,资料搜集,比如可索取ERP、财务软件、办公OA等查询权限,预先对项目相关的预算、会议纪要、工作总结资料进行搜集,对外审评价报告或者结论的利用等。一方面进行基础的了解及底稿填制,另一方面在审计重点的把握上做到有的放矢。
(2)递交审计通知书: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最迟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告知被审计单位、部门或者人员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
审计通知书应对审计范围、具体内容、审计时间,以及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及其他必要的协助要求等。告知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应依据要求提前准备好资料,已节约现场时间,提高效率。
经授权,对于出于审查效果考虑需突击审查的单位或者部门,可不提前下达审计通知书。考虑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采取此做法还需慎重。
(3)内部审计实施阶段:采取有效审计程序,索取审计证据,完善工作底稿,出具标准的审计报告。审计程序包括检查、观察、监盘、访谈、函证、计算、分析性程序等。进驻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后,首先要进行深入了解具体情况,观察实际运作流程,一定要到现场去。必要时可修订原来的审计方案。检查审批签字是否合规,观察仓库物品摆放,出入库流程,对存货进行监盘,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对银行、海关、客户等第三方进行函证;对报表指标进行分析性程序等,通过各种审计程序来互相验证。审计证据:应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电子证据等。审计过程中应注意审计证据的索取以及保存。
审计工作底稿:执行的审计程序、索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的审计结论均应详细的记录在审计底稿中。 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公司出了统一的标准要求外,可不断完善底稿模板,绩效审计、内控审计等统一设计不同的审计底稿模板,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底稿要符合准则要求,具有法律效力,能保护自己,成为有力证据。
结果沟通: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初步结论和审计建议进行讨论和交流。取得对方确认,对有异议的,应及时进行核实并给予答复。
审计报告:实施审计程序结束后,应对得出的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建议编制审计报告。并报送被审计单位、部门管理层。审计报告是内审工作成果,是所有工作付出的结晶。对最终审计报告的评价即是对工作成果的评价。好的审计报告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逻辑清楚。现象、后果、原因、建议,一目了然。
后续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应采取纠正措施合理有效的进行改正。内部审计机构在规定期限内实施后续审计。不然发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依然没有达到审计的目的。
归档:工作底稿、索取的审计资料等均应编制索引、取得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盖章,归档保存。
(4)有效利用外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与外部审计多沟通,交流学习审计技巧、弥补法律法规知识,对内控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对于交叉重叠的审计范围应避免重复工作。内审与外审相互补充、相互利用。
(5)注意工作技巧、沟通技巧:处理好被审计部门、单位的关系。访谈是沟通的重要环节,访谈对象从一线工人到管理人员到公司高层,拿捏好其中的度对开展工作至关重要。不能太僵,重要信息索取不到,不能太亲密,立场不坚定,没有原则,这样就没有公信力。
【关键词】内部控制 认识误区 消除误区 正确认识
一、前言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架构中1个基本规范、1个评价指引、1个审计指引、18个应用指引。18个应用指引分别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企业参照规范和指引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在此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最初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最初对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引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导致我们错误或不合理的做法。在实践中总结出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若干典型误区,结合规范和指引一同讨论,消除误区,形成共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主要有以下内容。
二、易产生的认识误区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取得独立的第三方的内部控制“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
取得独立的第三方的内部控制“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是现阶段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第三条讲,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信息真实,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合理保证前四个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要紧紧围绕着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在建立内控体系时,首先要明晰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 集团下属子公司没有单独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有经理层,决策、执行和监督无法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满足不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听起来是这样的。但集团的组织架构,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是健全的,从集团层面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子公司的经理层作为集团公司的二级,职责分工明确。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集团规定了经理层和子公司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实行委派财务总监制度,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合规进行监督。集团在业务相关的子公司之间、事业部与子公司之间互派执行董事、监事,在权限范围内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是相互分离的,形成了制衡机制,做到了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
(三)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很难量化,不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
内控指引第5号第二条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需要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对企业有信心和认同感。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的企业文化可引导员工开拓创新、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风险意识,让员工形成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不发生舞弊事件,通过真诚服务提高企业美誉度。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做强做大过程中,实现企业成功并购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应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定期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实现量化控制,达到客观评价的效果。
(四)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范畴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中财务内容很多,但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内容。规范和准则、标准的意思接近,在国际标准中是同一个单词“standard”。内部控制的审计也称审核,在国际标准中也是同一个单词“audit”,且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审计中沿用了不少财务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属于企业全面管理的范畴,从1个基本规范、18个具体指引、1个评价指引、1个审计指引看,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但企业内部控制内容根据全面性、重要性和客观性原则,不局限于规范和指引中所提及的。每个行业有特点,行业中的每个企业有实情,关键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来判定哪些是控制的重要内容,将其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合理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按期实现。
三、减少或避免产生认识误区的办法
(一)要重视基本规范和系列指引的培训与学习
先学习基本规范,在熟练掌握内部控制五目标、五原则、五要素及其具体条款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指引。学习具体指引中,把握住指引的总则,总则中列举了某一方面关注的主要风险,接着按该方面内容流程的不同阶段掌握其具体要求。
(二)要结合规范和指引做适当案例题
结合所学内容,通过仔细分析、深入思考做案例题,澄清对规范或指引各条款的认识误区,正确理解和运用各项条款。对有疑虑的条款,相互之间多交流,形成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