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中医药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20-05

Analysis of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commun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ghai

ZHAO Xinping, LI Wenhua, HUANG Bin, CHU Jue

(1.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and Social Medicine of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2. Beiz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CM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ways, the community TCM service capabiliti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llecting 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8 national TCM characteristic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demonstrative districts, 33 TCM demonstrat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160 TCM community services demonstrative stations in Shanghai, and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held in the f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extracted.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Shanghai, the number of services and home beds, service contents and forms were all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s general better. But there is a gap compared with the country’s capac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bility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社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于中医药的需求亦日益扩大。由于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方法灵活,中医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适合进行社区医疗活动。将中医药的适宜技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符合低收入、高效益、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加强基层社区中医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群众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财政可持续的中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社区中医服务的现有资料和定性访谈,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达标建设点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和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定量资料搜集

常规资料搜集:搜集1997-2012年的相关国家和上海市相关社区和中医药管理政策文件,以及上海市相关卫生统计资料。

专项调查资料:收集2009-2012年参加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的1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点相关的中医药卫生服务资料。

1.1.2 定性调查

通过目的抽样,选取中心城区和郊区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性访谈,对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药房负责人和中医科医生开展半结构式定性访谈。其中3家来自中心城区(分别由A、B、C表示),2家来自郊区(分别由D、E表示)。共计访问1位区卫生局中医药负责人,4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4位药房负责人,7位医生和6位患者。

1.2 研究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状况及中医药卫生资源服务提供状况:中医药“六位一体”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数量(包括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中医健康教育、中医计划生育指导)等;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中医健康档案等;相关人员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及工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3 资料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Excel 2007进行录入,用SPSS 18.0进行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定性资料:输入Word文档,采用分层分析,以引语、图表等方式进行描述和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1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面积平均为22.79 km2,中心城区为3.79 km2,郊区县为33.02 km2;服务人口平均为10.59万,中心城区为10.05万,郊区县为10.88万;辖区内≥60岁人口平均为2.10万,占平均人口数的19.83%,其中中心城区为2.06万人(20.50%),郊区县为1.55万人(14.25%)。

2.2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2.1 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利用情况

160家达标建设单位达标前门诊总服务量达8 502 687人次,其中中医诊疗服务量为1 272 542人次,占14.97%;达标后门诊总服务量达11 014 154人次,中医诊疗服务量为1 929 003人次,占17.51%(表1)。

2.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家庭病床工作。达标前家庭病床建床总数27 573张,其中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建床14 805张,占家庭病床建床总数的53.69%,达标后家庭病床建床总数减少为23 317张,其中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建床14 855张,占63.71%,上升了10.02%,但是床位的绝对数中心城区有所减少,以郊区床位的增加为主(表2)。

根据定性访谈的结果,得知在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家床的医师并不相同。例如E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专人负责,而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门诊医生兼任。

2.2.3 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

100.0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了专科专病和6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根据资料,达标后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总计502 437人次,其中中心城区总计219 619人次,郊区县总计282 818人次。前6位分别是针灸、敷贴、火罐、推拿、穴位注射、熏洗(表3)。

2.2.4 中医药上门服务及慢性病防治一体化菜单式服务情况

100.0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6项上门服务,63.93%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8项中医药上门服务;98.75%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高血压中医药防治一体化服务,85.5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糖尿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服务(表4)。

2.2.5 中医药提供服务内容、能力和方式情况

160家中医药达标建设单位均开展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相对而言,中医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医预防和中医康复开设的较低(表5)。

160家单位达标后开展的康复服务达310 457人次,其中院内康复服务占总人次的81.33%,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服务占总人次的15.77%(表6),居家康复仅极少数。

2.3 中医药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情况

160家单位100.00%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在健康档案中增加了中医药的内容。100.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中医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最广泛的是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免费发放宣传品、健康讲座、健康咨询、播放录像和口头教育与咨询,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根据定性访谈,各居委都能主动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而中心开展的学打太极、做颈椎操、中医营养与养生讲座等,也因形式多样而深受欢迎。但是中医的健康档案,大部分仍为纸质档案,如未及时输入电脑和更新,极有可能成为死档(表7)。

3 讨论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较为低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欢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的基层服务机构中75.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0%的乡镇卫生院、51.6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0%的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群众看中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了初步改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将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医服务,推广适宜技术,必须要让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通过本次调查旨在分析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服务能力上的问题和不足。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提供和利用的数量明显提升,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仍然以医疗为主,未来应该更多体现预防保健,康复的功能。中心可以尝试信息化建设,例如C社区将舌苔成像记录在病史档案中,可成为以后治疗的依据。要不断更新健康档案的内容,将“死档”变“活档”,真正做到及时跟踪,及时干预。

3.2 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

近年来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逐渐增多,作为医疗项目需要一套严格的标准加以规范。中医受欢迎的原因归结于疗效,很多患者因为口碑效应前来就诊,但社区普遍存在中医技术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和完善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和质控标准,对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3.3 中医开展服务的可持续性问题

社区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根据访谈,某些达标单位刚开始有残疾人康复项目,但开展两年后参与康复的人数越来越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觉得不方便,也有因为疗效甚微。所以在确定中医康复项目时,最好先进行调研,选择优势病种和最佳康复措施,尤其在家庭也能进行自我康复训练的项目,探索适合社区的最佳康复治疗途径。

3.4 与国家制定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在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力争在95.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服务,70.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而上海的站点的中医服务比例普遍较低,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提升上海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中医药人员配备和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服务内容的拓展以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让上海社区的中医药服务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海东. 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之研究[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1-3

[2] 黄燕, 王倩, 李昌琪.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14): 2795-2800.

[3] 顾竞春. 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单位机构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19): 1589-1591.

[4] 陆超娣, 施永兴, 严非. 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附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日门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21): 1786-1788.

[5] 施永兴, 季伟苹, 王光荣, 等.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2009年版(试行)编写过程的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9): 804-807, 810.

[6] 王峥, 鞠丹丹, 施永兴, 等. 上海市22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现状调查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9(12): 608-610.

[7] 施永兴, 孙行军, 季晓颖, 等. 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总报告[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17): 1442-144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范文第2篇

一、工作背景

(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意义

在全省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贯彻落实省委、省人大确定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要求和奋斗目标的需要,也是全面完成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的需要,更是对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发展和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工作目标实现度的一次检验。

通过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了解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状况,掌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以及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推进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三方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居民健康、构建和谐社区,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利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市建城区面积约209.1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玉山镇范围,下辖11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68.9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35万人。截止底,已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面积17685.77平方米,有病房床位40张,观察床位157张,输液椅525张。有工作人员396人,其中卫技人员337人,卫技人员占比85.1%,卫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9名,中级职称56名,初级职称207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门急诊93.57万人次,住院3959床日,实现收入7832.76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2518.22万元,业务收入5314.54万元,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4104.06万元,药品收入占比77.22%。

二、过程方法

本次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市财政局负责,市卫生局协助开展,于9—11月间完成,具体分以下几个阶段:

(一)工作布置阶段

1、9月中旬,参加省财政厅组织的绩效评价工作会议,接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综合评价表》和《绩效评价基础表》的填报、评价软件应用及计算机网上数据填报操作技术培训。

2、成立由市财政局、卫生局分管领导、相关科室人员、相关单位分管领导、财务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讨论确定玉山、兵希和蓬朗3家社区中心为本次绩效评价对象。

3、10月上旬,召开三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会议布置任务,并开展绩效评价业务培训。

(二)基础数据表填报、复核和汇总阶段

1、10月25日前,三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基础数据采集系统》要求,按时完成评价基础数据填报,经计算机校验后上报市财政和卫生部门。

2、10月31日前,市财政和卫生部门按《基础数据采集系统》要求,负责完成本级有关基础数据表的填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基础数据的接收、审核汇总,经计算机校验后上报省财政厅。

3、11月上旬,市财政局和卫生部门按时完成“居民与职工两个满意率”问卷调查工作。

(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评价和提交报告阶段

11月底前,完成自评价工作,市财政和卫生部门在完成全市数据填报、核查、审核、汇总及问卷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省财政厅提供的全省统一评价标准,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自评价,出具自评价报告。

三、基本结论

随着我市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的持续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不断增强,社区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市、镇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设备配置、药品补贴、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投入,极大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水平,有效降低了医疗卫生总费用,社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市卫生局有效整合城市医疗资源,将市一院、市中医院、市二院等单位社区门诊部统一划归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较少的人员和设备,完成了较大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三是社区工作效益明显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切实履行职能,积极开展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六位一体”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益明显提升。

四、主要成效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一是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原则上按照服务人口8名/万的比例配置。二是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补助经费。从起,根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际人员数,实行每人每年1.5万元的财政补助,由各区镇财政 预算安排,以后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三是建立基本建设和基本设备专项资金。市、区镇两级财政部门根据新、改扩建机构建设计划,将社区基本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原则上基本建设和基本设备资金由市、区镇、村按4:4:2比例负担,经济薄弱村由市、区镇两级财政各50%比例负担。四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养经费政府补助机制。对应聘至社区工作的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实施定向脱产培训,培训期间每年每人补贴3万元。对籍全科医学生,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对公立医院下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按职称实行经费补助政策,补助标准平均每人每年约1.5万元。五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惠民政策。起,市级财政按城镇职工与居民医保参保实际人员数实行人均20元标准,对社区常用药品实施补贴。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政府补贴,为人均23元。

(二)规范建设标准,推进机构建设。一是完善设置规划。我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制订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到,全市将规划设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6家。原则上城市建成区建制街道(约3~5万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增设1家,在服务半径大、人口较多、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适当设置一定数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每5万人左右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每3000—5000人左右设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二是统一建设标准。根据国家、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试行)》以及《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试行)》,加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功能、基本设施、基本设备、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等规范化建设。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社区站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社区中心基本设备配置标准为300万元,社区站基本设备配备为10万元。三是推进机构建设。按照三年时间,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要求,,我市实施新改扩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实施设备标准化配置中心3家,社区站27家。市镇两级财政直接投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设备配置资金约1685万元。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我市重点建立和完善了“五个一批”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提升一批。一方面组织在职社区医生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已完成社区医师、护士、乡村医生全科规范化培训214人次。另一方面,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共有33名乡村医生参加省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二是引进一批。我市加大了社区人才引进力度,,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实用型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37名。三是培养一批。我市积极组织参加全科规范化培训工作,已选派8名本科毕业生参加位于苏州市立医院和市一院的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为期三年的培训。四是资助一批。从今年开始,我市将每年定向资助一批籍的全科医学生,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今年已与31名全科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签约,每年将资助学费1万元。五是下派一批。全面推行城市医生下基层社区工作制度,今年已有15名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到城市社区工作。同时,对下派人员实行补助。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惠民程度。一是实施社区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制度。7月1日起,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全面实施居民常用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补贴对象为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补贴的药品目录为847个品规,社区基本药物价格在国家规定的现行价格的基础上平均下浮19%。二是推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贴制度。对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妇女卫生保健、儿童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管理、卫生应急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等8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行政府补贴。三是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定点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今年6月,我市结合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的实施,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纳入了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单位。

(五)强化功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一是顺利完成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为切实加强健康体检工作的组织管理,确保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任务的全面完成,进一步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我市于四月份就部署了相关工作,60岁以上老年居民已建立健康档案38605份,建档率88.47%。二是切实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城市社区掌握并管理高血压患者7981人,糖尿病1164人,其它慢性病879人,孕产妇系统管理3845人,0—6岁儿童系统管理人数20932人,全年预防接种807932人次。三是全面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标准,明确各单位健康教育职能,制订健康教育人员的工作规范。以农村卫生现代化建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卫生城镇和健康镇村建设等为载体 ,切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全面提升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五、存在问题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城市建成区机构规划建设难度较大。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由于种种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较少。到底要完成9个社区中心和46个社区站的规划建设,基本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二是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任务艰巨。我市提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乡村医生占比降到20%以下。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存在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虽然我市己经采取了很多促进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的办法和措施,但是离我们提出的到具有国家法定执业资质人员比例达8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队伍建设任务非常艰巨。三是社区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进程亟待加快。虽然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由全面普及信息化建设,实行刷卡看病,但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离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信息化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六、相关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列为市政府年度实事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规划建设的中华园、蓬朗、长江、城中、城南、江浦、枫景苑等7家中心和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施新改扩建及设备标准化配置任务。在加快社区机构建设的同时,完成省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要继续做好引进、提升、资助、下派、培养“五个一批”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我市社区人才队伍结构,继续做好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及定向培养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做好籍全科医学生资助培养工作,继续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各项经费政策,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行列。

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设。要以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减半等惠民政策为抓手,切实提高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要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社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要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全科团队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主动服务和连续服务的优势,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

四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建设。在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制度上,要开展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运行的分析研究,结合省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目录要求,调整社区药品政府补贴的药品目录品规,保证社区药品供应。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购买制度上,我市将修订并印发《市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制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评细则,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和评估管理,规范市、镇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范文第3篇

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辖区面积33.81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近15万,建筑面积约4 000平方米。中心设立了全科门诊、中医科、康复医学科、预防保健科、口腔科等科室,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现有职工125人,其中医技人员103人,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85人,中级职称49人。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原则,以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养为己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满意度。

1 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工作定位

方松辖区地域广,为了确保“十五分钟就医圈”,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1个中心、5个卫生站、19个健康咨询点和32个健康管理小组融为一体,构建成方松立体化的健康管理网络,进一步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

中心全科医疗区域开设健康走廊,用物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居民“知信行”的健康理念。全科诊室都为独立的单人诊间,同时扩大了候诊区域,设置了排队叫号和一站式收费系统,免疫规划和儿保门诊均设置在底楼的独立区域内。

中心开设了康复医学科,添置了电脑牵引床、中药熏蒸床、低周波治疗仪等一系列中医理疗和康复设备。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脑中风和其他残疾人群进行躯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及训练,并为脑卒中患者的双向转诊提供了技术支撑,转诊流程更加优化。

为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2012年中心又增设了口腔科,拥有数字化全景机、牙片机等先进的诊疗设备,为辖区内21所学校的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牙病防治提供了保障。

利用全区统一的健康信息平台,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高血压、糖尿病门诊建卡、随访等方面形成了社区与二级医疗机构的协同机制,提高了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率,减少了上门随访、避免了重复随访,提高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效率。2012年至今中心通过信息平台新转入并实施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有1 773多名,纳入管理的糖尿病增加了221名。

依托全区统一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和肿瘤诊治中心完善的服务流程,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松江区于2005年9月被市政府确定为三医联动改革试点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围绕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提倡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并把健康促进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家庭与个人。在社区利用东方讲坛举办大型的健康讲座,每季度在各个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管理小组活动;在家庭,社区医生与居民家庭实行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免费赠送2 000份《上海中医药报》。

加强队伍建设,致力于自主培养。按照“松江区卫生人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如参加卫生局统一组织的导师制培养,全科医生一对一由区中心医院主任带教,中医实行师带徒式培养。全科医生通过全国全科中级职称考试的比例达到了80%,其中4名全科医生被命名为松江区首席社区医生,2名全科医生还享受区政府的卫生津贴。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学科建设水平。近3年来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上海市科协课题《加强中医“治未病”在方松社区的推广与应用研究》、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电针结合自编健腰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松江区卫生局课题《癌症患者居家临终关怀的相关性研究》的任务。2011年医护人员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7 篇课题相关论文。

打造品牌,形成特色。中心注重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把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的特色工作来做。中医科扩建成了200平米古朴典雅、体现中医传统文化的中医堂,展现了“精、气、神”的中医整体观。中心在注重宣传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承,聘请了三级医院专家来中医科进行指导,中医师在专家的带教下业务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展了12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心每年中医门诊量增长在16%左右,让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每年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和“膏方节”更是受到了居民的广泛欢迎。

全面落实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根据就近、自愿的原则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团队长和全科医生与居民实行签约服务,建立固定的服务关系,形成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预约率和利用率。通过预约,有序安排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疾病筛查、进行老年人管理和慢性病患者随访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招募志愿者引导居民到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签约和预约就诊。

3 严格质量控制,提高服务绩效

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在确保公益性的同时体现服务绩效,将提高居民满意度和职工满意度作为体现绩效考核的主要落脚点。中心的质控全部以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创建标准为依据,注重督查、讲评和整改。同时聘请有关专家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估,以专业化、科学化的水准辅助管理,促使医、管、教、研全面发展。同时聘请社区居民代表、行风监督员对服务对象和职工进行满意度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范文第4篇

而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能够实实在在实现托管的初衷?带着这样的疑问,日前记者来到武汉,了解当地是如何开展“大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为何要走托管之路

从2005年起,武汉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积极支持社区卫生医疗建设。如武汉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病人实施“五免”政策。即: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诊疗、注射服务和住院诊疗、护理等5项服务费用。2006年,在“五免”基础上由政府给予补助,对低保人员实行医疗检查“六减”(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胸透、心电图等单项检查费用减免20%)优惠政策。

2005年,武汉市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维修改造计划,按每个中心20万元、每个站2万元的标准,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房屋进行了维修和改造。2006年,投入362万元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投入1000万元,按20万元/中心的标准为50个政府举办的中心购置了设备;各区政府共投入8190万元,为3255名街道卫生院转制机构的职工(包括退休人员)购买了养老保险。2007年,投入400余万元,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设施。

具体环节上,武汉市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纳入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在新建居民区和旧城改造时,开发商必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位置、面积、设施的要求,配套建设和还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各区政府以分批购买、各街道办事处以免费提供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业务用房问题。对租用公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房管部门减免租金40%~50%;对租用私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由所在区政府分别按每站500~1000元/月的标准予以补助。

而公共卫生专项经费由2005年5元/人、2006年10元/人,增加到2007年的26元/人。对医保定点的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费用按7500元/机构的标准予以补贴。

中心与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

这些政策的出台、大资金的投入,结果却仍是人民群众的不满意,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提高不快、工作积极性不高……

怎样让群众看病基本满意?怎样让群众对社区医师放心信任?“托管”模式,正是利用大医院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管理技术和人才培养,快速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社区卫生机构借助托管,把好的技术“学进来,用出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托管背后的意义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武汉常住人口845万,其中中心城区423万人。截至目前,已按规划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个、站356个。

根据武汉市卫生局制定的方案,全市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被大医院托管。大医院托管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独立法人单位,并非大医院兼并办成医院分院,仍隶属辖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托管后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财务核算纳入政府财政网络化管理;大医院派人担任中心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管理上实行“两统一”、“六不变”。即:托管后中心的行政、人事调配权和经营决策权交由大医院统一管理:托管后中心的体制不变、享受财政拨款和各项财税减免政策不变、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性质不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不变、职工隶属关系及性质不变。

大医院参与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承担对后者的经营管理责任。派入社区的医生依然在原单位领取薪酬,如此看来,大医院为何要对社区中心进行托管呢?如此高成本的投入,大医院的动力又来自哪里?

记者在采访了武汉协和医院及同济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后,了解到大医院对所托管的社区中心进行投入,近期还只是一个“政治任务”。而“托管”动力的来源,应该是武汉市卫生部门领导及各大医院领导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社区首诊制及“绿色通道”的建立!

“武汉市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参保人员首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实行社区首诊制的政策前景下,双向转诊制度对于医院的影响非常大。医院当下对丁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是为将来建立转诊的渠道,完善门身链条。”武汉协和医院医务处季处长如是说,“从目前来看,由于社区中心资源有限,真正实现首诊在社区还需相当时日。政府鼓励大医院托管医院,目的也是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育人才,为社区首诊制打好专业基础。”

似乎可以预见大医院在托管社区后,随着“绿色通道”的建立,就诊病人的增加带来的是巨人的经济利益,医院更能够发展自身优势,从而使自己更专更强。那么,社区卫牛服务中心在被托管后,医务人员技术、收入的提高,以及得到居民的认可似乎也变成可能。

多赢局面的形成

2008年3月湖北省武汉市全面推进大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至今,该市已有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了大医院的托管,距离武汉市卫生局预定的29家已完成超过了一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赢”――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其不但得到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赖。过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所以缺乏吸引力,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得不到社区居民的认同。虽然,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力度,但在短时期内,要使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有质的变化可能性较小。通过大医院派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作,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到大医院进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赢得医院的技术支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意义重大。此外,医院“托管”社区卫生中心使社区医生有了一固定的、免费进修的平台,有助于延长进修时间,提高进修质量,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改进,更有利于其实现服务的规范化。因为对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规范化服务一直是其管理的薄弱环节。

社区居民的“赢”――记者了解到,托管后武汉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住院量分别比上一年增

长了41.5%、51.8%。托管后,双向转诊更加顺畅。不仅上转病人增加,下转病人数也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以研口区荣华崇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托管后上转人员由原来的2人到如今的128人,在病房刚刚成立1个月的时间内下转来中心的病人也达到了15人。

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专家到中心坐诊,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服务。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有了“绿色通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会把应转往医院治疗的患者强留在中心,医院同样不会把应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的患者强留在医院。而双向转诊的建市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双方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明确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证、转诊程序和保障措施,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上转、下转指征的具体化,使“绿色通道”的真正建立起到了规范作用。

医院的“赢”――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其建设成自己为基层服务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展示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吸引现实的和潜在的服务对象,既实实在在扶助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赢得了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尤其是“双向转诊”的顺利实现,不但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和经济负担,同样也降低了医院自身的管理成本。这有助于医院缩短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托管后的思考

利益如何进行分配因为托管后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财务核算纳入政府财政网络化管理。那么在财政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对于同一个上转、下转的病人,利益上如何进行分配?是否还会出现“上转一堆,无一下转”的局面?

考核如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考核,武汉市也开展了创建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活动,对全市7个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价,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标准。“由于托管模式目前属于建设阶段,所以目前为止经过托管后的医疗机构还没有建立淘汰机制,相信随着建设脚步的加快、奖惩机制的成熟,社区卫生服务会逐步走上正轨,使社区居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水果湖街卫生服务中心吴主任如是说。

“托管”并非万应灵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建立,并不适合进行“一刀切”。拿武汉市来讲,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不同,目前武汉市的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分为三种模式:托管、自办和对口帮扶。本文虽仅就托管模式进行报道,但并不代表托管模式就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万应灵丹。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营建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范文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2013年数据统计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两种方法,以福建省全省9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基层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医药服务情况调查。包括全省县级以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不列入调查对象。

1.2调查工具:采用关键知情人访谈、政策文件和档案资料分析以及机构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1.3调查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相结合,对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2结果

2.1提供中医药服务情况:据统计,全省共有2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77家乡镇卫生院、5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9086家村卫生室。其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94家(87.0%)、乡镇卫生院666家(75.9%)、社区卫生服务站358家(69.9%)、村卫生室6567家(34.4%)34.4%。2.2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情况: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中配备有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83家(81.7%)、乡镇卫生院508家(57.9%)、社区卫生服务站331家(64.6%)、村卫生室5084家(26.6%)。2.3开设中医科情况: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开设中医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30家(58%)、乡镇卫生院370家(42.2%)、社区卫生服务站204家(39.8%)。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有些仅设有中医科而无中药房,有些仅有中药房而未设立中医科,这些机构也在不同程度提供着中医药的服务。仅设有中医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61家(27.2%)、285家(18.3%);仅设有中药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41家(32.5%)、206家(23.5%)。2.4中医类人才队伍情况:全省基层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2992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有749人(25%);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9827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有1382人(14.1%);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助理)医师人员为1004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含助理)有344(34.3%);村卫生室有执业医师(含助理、乡村医生)30603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含助理、乡村医生)1252人(4.1%)。平均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类医师人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34人/机构、乡镇卫生院有1.58人/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0.67人/机构。2.5中医药技术开展情况:能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61家(71.9%)、乡镇卫生院有468家(53.4%);开展10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15家(51.3%)、乡镇卫生院有225家(25.7%)。能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358家(69.9%)、村卫生室有6567家(34.4%);开展4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211家(41.2%)、材卫生室有3564家(18.7%)。2.6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情况: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全省共计1167家,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45家,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所1122家。2.7中医药政策执行情况:全省共有74个参合县,其中有60个参合县提高了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81.1%);有71个参合县将针灸纳入新农合中医药报销(95.9%);有62个参合县将治疗性推拿纳簇新的农合中医药报销(83.8%)。

3讨论

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福建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适合我省特点的《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随着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服务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总量不断提高。但在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覆盖不足:依照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2013年底数据统计分析,我省各类基层医疗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除了村卫生室,其余均达到标准。具体指标为:我省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比例分别为87.0%、75.9%、69.9%、34.4%。前三项指标均超过了85%、75%、60%的标准,只有村卫生室离60%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体现了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卓有成效,但是距离达到2015年底的95%、90%、70%、65%,还有一定的距离,显露出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绝对不足。

3.2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不足: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未达到中医科建设标准的,有些仅设有中医科而无中药房,有些仅有中药房而未设立中医科,这些机构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着中医药的服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服务的能力。根据2013年底数据统计,我省配备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占81.7%、57.9%,与2015年底达标指数分别相差13.3%和32.1%;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占64.6%和26.6%,与2015年底达标指数分别相差5.4%和38.4%,反映了我省基层中医药资源与需求的不对等,网络建设严重不足。

3.3基层中医药服务人才队伍不足:依照方案要求,2015年底我省大于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超过7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工程师;超过65%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2]。经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中医类医师人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34人/机构、乡镇卫生院有1.58人/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0.67人/机构。我省共有1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5家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人员比例超过本机构医师人员的20%,分别占同级机构总数的55.8%和30.2%。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382家配备了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占74.5%,村卫生室中只有978家有1名及以上的以中医、中西医结合为主的乡村医生,仅占5.1%。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高的重要因素。

3.4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012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5部委下发了《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福建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了《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详细且具体的列出了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从国家到省级不同层面上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及贯彻。要想真正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需要的不是一厢情愿的行政指令,而是切合实际的行政措施,结合有效的激励机制,否则永远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比如: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实行适当的保护性政策倾斜;对使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的医疗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提供中医饮片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奖励尺度等[3]。

3.5进一步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基层中医药服务资源包含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几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如何优化资源就变得十分重要。1)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良性运转;2)加强中医诊疗设备的配置,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不断提升中医诊疗设备的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3)注重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增加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编制,逐步提高基层中医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加强素质培养,提高服务水平。有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中医药医师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自然产生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同感和肯定度,自愿在基层就医,如此良性循环,必将有助于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3.6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的匮乏是影响中医药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医药是一门传统实践医学,人才梯队培养周期长,继承和发展迟缓,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工作者需要漫长的研读时间和不断在临床应用中的提升[4]。优选化人才引进,专业化人才培养,前瞻化人才储备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但是如何做到这些却是各基层医疗机构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首先要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实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中医药毕业生回到基层工作;其次是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开展各类中医技术提高班、西学中培训班等,给其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百姓的认可,使患者留在基层;再者要给予相应工资保障,提供职称晋升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优惠,使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愿意留在基层。

3.7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验、廉及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也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而恰恰是基层,地理位置偏远,文化程度偏低,信息化程度偏低,百姓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致使中医药医疗普及不够,无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阻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运用健康手册、科普讲座、义诊咨询、电视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百姓感到优惠,得到实惠,充分体会到中医药的好处,解决广大基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养生文化素养,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添薪助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福建省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卫生行政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基层中医药发展的举措,但本次调查也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足,需进一步坚持重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大政策导向及扶持力度,引进和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进一步发挥福建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巩固中医药在群众基础,不断促进我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梦熊,郑格琳,杨永生,等.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分析及建议[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86-789.

[2]顾掌生,吴巍.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困境[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3):6-8.

[3]李芬,王力男,金春林,等.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基于上海的经验[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