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管理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沙利度胺 依那西普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1]。传统的治疗以免疫抑制剂,非甾类消炎药及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为主,疗效较好,但因为药物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以及起效缓慢等不足,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对病情的长期有效控制。近年来,依那西普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越来越多地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与好评,其快速、有效、副作用小以及对病情的改善作用都较传统的抗风湿药有很大的提高。但其昂贵的价格往往限制了许多患者对它的使用或虽能开始使用而不能长时间坚持,导致药物停用后病情很快复发。本文旨在探讨以沙利度胺作为应用依那西普的后续替代用药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推荐的RA分类标准。主要评判指标包括:①晨僵。②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区的关节炎。③手关节炎。④对称性关节炎。⑤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⑦影像学改变。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可以确定诊断。
1.2临床资料
24例患者,年龄23—62岁,平均42.5岁,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病程2—8年。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1.3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病例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均经常规免疫抑制剂2种以上联用6个月以上,疗效不理想,属于难治性RA。入组前须经慢性感染性疾患的排查,均行PPD及乙肝五项检查,结果证实无肝炎及结核感染存在者。
1.3.2病例排除标准 首次应用依那西普治疗,发生比较严重的注射部位局部红肿痛痒而不能耐受者。实验组患者小剂量服用沙利度胺(50mg/日),出现严重的头晕、恶心、嗜睡等副反应,明显影响日常学习、工作的患者。
1.4方法
1.4.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接受依那西普 50mg每周1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甲氨蝶呤片10mg每周1次。实验组在第9周时开始加用沙利度胺口服,从小剂量(50mg/日)开始,依患者耐受程度缓慢加量,直至150mg/日。治疗过程中禁止使用非甾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改善病情药物。随访6个月,观察病情控制结果。
1.4.2病情程度评估标准 治疗过程中,每个月定期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DAS28,健康评定问卷(HAQ),疼痛和疲劳程度模拟评分(VAS),血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抗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的水平。复发的定义为:与依那西普治疗时所达到的DAS28最低值相比增加2分或以上,或达到治疗时DAS28分值的80%。
2 结果
24例患者在应用依那西普过程中,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正规使用依那西普疗程4周即可使炎症反应下降甚至达正常水平。沙利度胺和依那西普重叠使用4周后因为经济原因停用生物制剂,单用沙利度胺和其他改善病情药,可达到平稳过渡,并使炎性反应持续缓解。应用沙利度胺的初期1—2周时,有5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嗜睡等副反应,但采取逐渐缓慢加量的方法后上述症状逐步缓解,不致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整个实验阶段,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后期单用沙利度胺3个月随访中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各项病情程度评估标准均表现较为理想。整个随访过程无结核、肿瘤、肝炎等情况出现。对照组复发10例(83.3%),实验组复发4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依那西普属于抗TNF—α生物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有确切疗效,但其价格昂贵,长期使用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而停药后又容易出现病情复发。沙利度胺正越来越多地受到风湿病学者的关注,并使其作为生物制剂治疗的后续用药成为可能。
1991年,Sampaio等曾报道,沙利度胺可抑制体外LPS刺激原代人单核细胞生成TNF—α,据认为系因沙利度胺促进了TNF—αmRNA的降解。此外,沙利度胺可降低ENL患者的循环TNF—α水平,据认为与沙利度胺作用于CD4+/CD8+T细胞亚群有关。由于TNF—α在各种炎症细胞因子及白细胞附分子中起关键调节作用,因此沙利度胺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TNF--α的过度生成而产生的炎症瀑布效应[2]。
Rowland等对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进行了体外免疫抑制作用的对照研究。用上述两种药作用于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体外正常人PBMC及MOLT—4,发现沙利度胺可抑制PBMC生成TNF—α。但对IL—2无作用;而地塞米松可下调TNF—α和IL—2,其作用和剂量成正比。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都可抑制CD3细胞内TNF—α水平,降低抗—CD3和抗TNF—α双阳性细胞数。在MOLt—4中两药对TNF—a的抑制作用更大,达80%以上;对IL—2的作用与在PBMC中的情况一样。
Sampaio等新近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可以通过刺激单核细胞与激活T淋巴细胞来抑制TNF—αmRNA的表达及蛋白质合成。有报道称,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在体外可以降低瘤型麻风诱导的TNF—α与IL—12mRNA表达;沙利度胺还可以减少培养基内的单核细胞凋亡。
基于以上基础研究成果,结合本临床对照观察结果,可以看出,沙利度胺对TNF—a的抑制效应确实与生物制剂对TNF—a的拮抗作用有类似作用效果,从而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寻生物制剂治疗的后续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其更加详尽的临床效果还有待今后大范围的样本调查。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医护人员;急救演练;应急能力;综合素质
[Abstract]Objective: Emergency simulation exercises discussed ways to improve the medical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Methods :O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medical staff to carry out emergency plans and learn first aid simulation exercise, that is, using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plan, develop training programs, role configuration, on-site simulation of the real emergency, exercise after the end of the analysis, summarized.Results: Simulated emergency exercises i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ealth care workers, first aid and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effective way.
[Keywords]Health care;first aid training;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overall quality
为了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应急综合能力和抢救技术水平,进一步规范危重病人救治流程,我院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科主任、护士长学习并参照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1],结合各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专科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同时在各临床科室进行预案演练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培训与演练,医护人员的专业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自2009年8月~2011年3月,我院各科室共组织了11次模拟急救演练,每次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以及演练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医护人员全部参加。演练的病例为突发呼吸心跳骤停1例、药物过敏性休克1例、急性食物中毒1例、癫痫大发作1例、咯血并消化道出血1例、腹部外伤致脾破裂1例、颈椎及四肢严重损伤1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1例、产后大出血1例、复合性外伤1例、院内护送检查中突发猝死1例。
2方法
2.1由医务科、护理部统一安排部署,各科室成立应急预案演练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组员由科室的责任组长及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科主任及护士长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制定演练内容、计划,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角色配置,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实施
2.2应急预案演练实施步骤
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培训。急救方案确定后,组织全科人员学习与病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以及医护人员应急状态下心理素质的培训,以采取及时、准确的应对措施。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教材,制定应急预案演练流程及考核标准,确保培训有效。第二阶段:演练过程。由科主任与护士长主持演练,整个演练过程、项目、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尽量一致。由工作人员扮演病人家属,模型人扮演病人。护士接到呼救信号后迅速实施急救程序,通常由2名护士、1名医生参与。方法:急救护士甲接听呼救电话后,通知医生及护士乙迅速准备抢救用物:如抢救车、除颤器等各科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床边定位放置,等待病人。病人入院后,护士甲定位于病人床头右侧,负责维护气道的通畅,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用药,协助医生胸外心脏按压等;护士乙定位于病人床尾左侧,负责心电监护、除颤、药物准备及记录等;医生按照ABCD法则[1]进行急救处理。整个抢救过程按预案演练步骤进行抢救,历时20~30min。在应急预案演练过程中,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以及科主任、护士长、科室医护人员全部参与现场观摩,以增加临床体验并查找存在问题。第三阶段:分析总结。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最后,由医务科长及护理部主任对医疗护理两方面的模拟演练进行总结。第四阶段:再次演练。在总结分析基础上,由护士甲、乙和医生再次演练,强调程序完整、定位配合,展示一个全面、完整、标准的应急预案演练过程。
2.3演练考核: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由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及科主任、护士长根据考核标准对参加急救演练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操作熟练程度、综合能力进行评分。内容包括:①常用急救技术操作:气道开放、心电监护、静脉穿刺、电击除颤、徒手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对其在急救演练过程中的正确程序与操作时间进行考核,以评价单项操作的熟练程度。②综合能力:对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动作迅速、程度准确、医护配合、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进行评分,目的在于不断提升演练水平。
3急救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
通过对全院医护人员一年多的培训与演练,使各科室医护人员的专业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拓宽了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进一步规范了危重病人救治流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预案实施后的体会
4.1模拟应急预案演练的作用是对抢救过程进行周密思考、果断应对、默契配合与协调,且依赖于各角色和各种技术整合为一体的行为模型,即ABCD法则行为模型[2],使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得以再现,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急救水平和能力。
4.2应急预案演练全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整体协调能力和综合能力。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医护人员能够系统地、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3]。
4.3演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做到:(1)快速:应用应急预案,规范和简化了急救流程,在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反应,缩短了发病至抢救的时间,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4]。(2)沉着:急救应急预案实施后,医护人员在急救状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有效利用能力资源。(3)果断:对病情定性要果断,行动要果断。(4)细致:突出一个细字,抢救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看我们的急救应急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抢救时对每个环节都要尽量做到认真细致,确保抢救成功。(5)全面:急救预案的演练是一个统筹安排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指导性和全面统一的安排,否则容易使抢救现场混乱,这是急救管理的重要部分[5]。
4.4急救预案的实施,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使救护中物资充足,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保证急救的有效进行。通过情景模拟培训,应急预案演练使医护人员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应急预案和模拟急救实践操作全过程。通过反复操作,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医护人员在抢救时训练有素,把模拟训练中获得的技巧充分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极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5提高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使护理应急预案得到持续改进
4.6急救预案的制定不论怎么周详,只有反复演练,医护人员才能熟练掌握,在演练中才能发现预案的不足并及时修改,模拟训练的形式多样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反应速度和综合应急能力,保证了急救现场有序和患者抢救及时到位。这是提高急救质量的重要保障[6]。
综上所述,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池金风.临床护理应急预案程序[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57-64.
[2]邓秋迎.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素质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11):73-75.
[3]李何玲,胡宁娜,冉利.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3-46.
[4]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19.
1 医院档案的作用
医院档案包括医院在医疗业务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报表、图像、图表、录音、录像、光盘等各种档案。档案不仅记录了医院历史和现今的管理工作,也包括医嘱、病程记录、手术记录、会诊记录、病理报告、X光胶片、各种检查图文资料等医疗文书档案,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医学学科学的发展,对医院领导决策科学化和医院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
2 医院档案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
档案的安全保管及险情处置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医院整体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料,一旦毁损,很难补救。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迅速消除突发灾害事件对重要档案造成的损害,提高工作人员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加强各部门对各种险情的应急指挥和协同作战能力,达到处置得当,减少损失,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为目的,就必须根据本单位实际,编制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3 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省、市档案局的《档案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及医院各项应急管理规定,并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从而做到有法可依,科学实际。
4 工作原则
4.1 以人为本,档案优先的原则。档案是历史真实的记录,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保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档案的影响。
4.2 主动预防的原则。应急预案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做到专人负责,加强学习和宣传,增强安全意识。
4.3 完善工作机制和防范手段。实行全院一盘棋,全科一盘棋,强化分工与协作,层层分工,各负其责,落实定期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5 应急突发事件种类及范围
编制应急预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类突发事件,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5.1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现象引起的,如洪水、台风、暴雨、地震等。
5.2 人为灾害。主要是因人而引发的。一是安全事故,由于安全防范不当引发的,如插座电路引发火灾、设备老化导致的不安全因素等;二是各种人为破坏,如恐怖事件、蓄意纵火、偷盗、爆炸等。
6 健全领导机构,承担职责
领导机构主要是指要成立相应的档案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和档案抢险救灾队伍。领导小组职责是:
6.1 负责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档案保存安全事宜。
6.2 负责制定单位应急预案。
6.3 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加强宣传和教育。
6.4 负责发生突发事件时,宣布应急状态的启动和解除;全面指挥调动应急组织,调配应急资源,按应急程序组织实施应急抢险。
6.5 做好处理中的报告、统计工作。
7 应急队伍的建设
在应急预案中,要制定一整完整的应急指挥体系,一旦发生应急事件,根据事件性质,各应急队伍能听从指挥,及时主动地赶赴场参与。应急队伍主要包括火灾应急救援人员,档案工作人员,伤员抢救人员和设备维修人员、安保人员等。平时,还要根据预案要求,经常组织桌面推演或实兵演练。可以使各队伍能在紧急情况下,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采取最有效行动消除对档案、资料的威胁,保护、抢救好档案、资料。
8 强化预防备灾工作
8.1 建立灾情预警联络系统。指定安全责任人,负责与公安消防、水文、气象、地震、人防等部门联系,建立有关突发性重大事件报告制度。档案室列入医院重点安全管理部门,及时沟通信息,按要求做好灾情预警工作。
8.2 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仅要与医院内的应急队伍配合外,还要加强与公安、消防、武警之间的联动,以确保处置及时有效,保障档案安全。
8.3 完善抢险救灾的日常训练工作。做好科室人员救灾能力的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使所有人员均熟悉自己的抢险岗位、职责、消防器材的存放位置、使用方法等,真正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方法得力,抢救迅速。
8.4 办公室要完善抢险救灾器材配置,保障后勤供给。消防器具应每年检查(更换)一次,并与相关处室配合,保证消防通道畅通。档案室均应配备钥匙两套,一套由库房管理人员使用,一套由办公室主任保管以备急用。
8.5 建立档案安全检查制度。特别是要制定日常检查制度,落实到人。把安全工作的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到事前防范上来,树立预防重于抢险的思想。库房管理人员应对档案室安全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杜绝安全隐患,加强巡视。
9 应急处置程序
9.1 预案启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通知领导小组和救援队伍,及时出现场,指挥扑救工作。启动预案后要及时上报卫生局等相关领导部门。
9.2 处置程序。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作出判断事故的严重程度,按照预先的应急计划实施救援。
9.3 善后处理。应全面客观核实受灾情况,保证灾情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全面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做好转移后档案的保管工作。
10 奖励和惩处
档案突发事件发生后,参与处置的人员要反应迅速,各司其责,处置得当,行动有序。对在抢险救灾中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反之,对、消极冷漠、贻误战机、不听指挥者给予处分,对有关事故主要责任人将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以确保政令畅通。
总之,编制医院档案工作的应急预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单位档案保管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安全防范,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意识。同时,还要采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预警能力,把不安全因素尽量消灭于萌芽中,全面提高医院档案室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玉霞,《医院档案管理的体会》,《医学信息》,2006年第12期。
[2] 张捷,《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年第11期。
一、背景情况
当前,世界各国都对科学应对和有效控制突发公共事件高度重视,纷纷制定和完善了有关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法规和政策,建立起适应本国实际的应急体系。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制定了《国家应急反应计划》。英国制定了由所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处理应对灾害事件的办法。法国政府则经常进行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演习,不断加强政府部门的紧急救援和协调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应急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应急水平。
我国政府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3年,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6年,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了25件国家专项预案和80件部门预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完成了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在机构设置方面,2006年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年成立由自治区主席任主任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各盟市、各相关厅局都单独或在相关部门设立应急机构。在应急预案编制方面,目前,自治区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4件专项预案、70件部门预案;12个盟市全部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大多数旗县也制定了总体应急预案:电力、石油、石化、钢铁、通信、民航、铁路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其他各单位和行业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在应急队伍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为骨干的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救援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各类骨干、专业应急人员达1万余人,企事业辅助应急人员近2万人。
二、新形势下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内蒙古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同时随着重化工业、旅游业等风险隐患大的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应急体系缺乏统一协调功能
内蒙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由各部门根据灾害分类建立的不同应急体系构成,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全区层面的统一指挥与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当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来次生、衍生灾害时,或者是涉及多灾种或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特大事故发生时,很可能会出现应急救援力量职责不明、机制不顺、难以协同作战的问题,使得应急体系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应急预案编制的规范化水平较低
内蒙古应急预案的编制存在各地区、各部门工作不平衡,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特别在一些基层单位中。应急预案编制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导致编制出的应急预案差别很大,水平不高,可操作性差。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中,存在着预案编制程序不规范,缺乏事前调研。危险源识别、预案目标、责任与功能不清晰,预案的分级响应和救援措施有效性不足等诸多缺陷。
(三)应急人员配备不完善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需要有专人对危险源进行一定的监控与管理,而内蒙古大部分应急机构人员编制职数没有到位,多数为兼职工作,专职人员较少。因此。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很容易造成各种资源难以快速集中、整合,各种应急措施难以快速实施到位。
(四)应急培训和演练不足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着应急预案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少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应急演习演练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综合性、跨地区、跨部门、跨灾种的演练不足。有的部门、地区也很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防知识教育培训,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与演练。因此,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应急体系的实施效果如何并不清楚。
三、对策措施
(一)完善预案体系建设,强化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各行业特别是安监、教育、卫生、旅游、建设等重点行业及单位,要在专业机构协助下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应急预案体系要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单位和社会单元的预案体系建设,推进各盟市、各旗县、各行业的应急预案建设,加强对街道、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各社会单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基本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
(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保障能力
建议在全区范围内规划、建设并使用统一的应急标志,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商务、小区等重点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尽快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数据库、相关企业和单位基础数据库,使得各方能够实现应急资源信息共享。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制定调用方案,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应急储备物资。建立和完善应急专项资金、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制度,保障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工作的经费需要。
(三)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效能
要建立健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灾种的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和预警信息平台,二是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要场所的安全监管,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社会安全事件的早期控制能力,加强对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分析能力。三是加强对已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特别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评估。
(四)建议在特殊行业、重点地区先行试点,为全区应急管理探索经验
一是吸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教训,建议在区内学校、医院、化工、旅游等特殊行业单位先行开展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综合试点。二是鉴于呼市、包头、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富集、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建议在呼包鄂先行开展地区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综合试点,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提供包括能源、化工等方面的应急经验。
2018年度,在XXX正确领导下,XXX为落实上级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持续完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指挥体系,有效提升了XXXX应急管理水平。现将2018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情况如下:
(一)积极组织监察员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是XXX2018年度安全专项重点工作之一。今年XX积极组织辖区内应急监察员参加法律和业务复训,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各类应急指挥人员、专业技术骨干、一线处置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为培养应急监察员队伍的后备力量,我局组织辖区内30余人参加北京、杭州应急监察员初始培训,为XXXX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人员基础支撑。
(二)开展海空跨界合作联动,提高应急指挥协作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华东地区涉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和民用航空安全保障能力,今年XX与XX、XX警务航空队开展海空跨界战略合作,于6月份在XX组织航空器事故海上搜救及调查联合演练,以贴近真实的场景模拟,结合海上救援和空中救援力量,实际检验了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应急响应沟通、落水人员搜救、获救人员转移、飞机黑匣子搜寻打捞四个科目,验证了民航航空器实施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畅通民航系统与海上搜救中心应急反应联系渠道,提高了民用航空器发生追回情况下的海上搜救及事故调查处置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和航班安全提供海上应急救援保障。
(三)做好突况处置,实践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018年度XXX多次受灾害天气影响,XX均在第一时间响应并进行合理处置。2018年初,受强冷空气影响,XXX区多地出现强降雪天气,对辖区XX安全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我局高度重视此次冬季暴雪恶劣天气的对民航安全运行的影响,持续关注辖区内天气变化情况,多渠道获取气象部门相关预警信息,及时向辖区民航各单位预警,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XXXX联系沟通。灾害天气来临前提前准备,组织各单位适时召开驻场单位运行保障协调会,分析形势、明确方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此次冬季暴雪天气对民航系统影响。今年夏季在防御“温比亚”“摩羯”“云雀”“安比”等台风的工作中,我局根据不同程度预警响应及时与XXX、XXX防汛办沟通,密切关注汛情和灾情,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及时相关预警信息,指导辖区内各机场实时航班延误信息,通过电报通知XXXX各XXX提前做好防汛防台准备,密切关注台风天气动向并及时作出调整保障民航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完成课题专项研究,实践应急管理新技术
为全面掌握XXXX的各类应急资源信息,推动辖区应急保障工作规范化,XXX于2016年启动了XX安全能力建设项目“XXX应急处置案例研究与能力提升”的研究工作并于2018年完成“XXXX”项目的结题。项目开展过程中,我局严格履行任务合同书要求,按计划有序组织项目实施,编制了《XX》和《XX表》,建立了可动态更新的民航应急资源管理分类目录体系;项目借鉴国内先进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经验,根据华东地区特性,构建了XXX航应急资源信息平台演示系统,成为XXX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促进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平台的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和强化XXX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信息平台功能。系统根据日常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实现与地方政府的应急资源信息共享通道,为XXX的应急资源管理留有宝贵经验,为民航各级行政执法机构提供先进经验。
(三)建立云视讯联系平台,完善现场指挥系统
为加强XXX联系沟通,提升协同处置能力,提高信息传递效率。XX全年致力于云视讯平台的建设,XX内各机场积极参与,目前为止XXX的XXX平台已完成建立,有利于我局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予以指导指挥。现场指挥系统的完善,补足了应急指挥系统的短板,切实提高XXX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指挥和现场处置能力。
二、2019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一)强化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增强实战能力
1、推动辖区各单位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及各专项预案的修编工作,督促、指导各单位基于华东地理、气候及行业特点,梳理潜在风险,着力强化专项预案、处置程序的制定。加强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强化应急预案约束效力。建立应急预案体系督导制度,对各单位应急预案管理和预案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其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推动各单位积极将民航应急预案纳入地方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及救援机制与地方的衔接。
2、鼓励各单位结合应急预案组织更加贴近实战的综合性应急演练。组织开展各项演练活动,在演练中验证预案的可操作性,不断增强实战能力,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整改。精心开展演练,确保应急演练实战到位。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通过VR技术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对于医疗应急救援、航空器安全运行模拟、机场突发火情等情况进行定期训练,提高各单位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开展XX安全能力建设项目的研究
我局于2019年开展基于XXX大数据的区域性突发事件智能协同处置研究,目的是基于XX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与应急资源平台,开展区域性突发事件智能协同处置研究。本项目试图在“XXX,全面梳理XXXXXX内外部关键应急信息,研究XXXX的应急基础信息多源融合技术标准,制定应急预案电子化表单智能推送技术方案,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管理技术将应急决策者的经验、知识以及能力进行转换并固化为程序方案,实现应急指挥的制度化、标准化运行,切实解决区域间协同处置与决策问题。
本项目研究执行期为三年,总体目标为补充与完善华东地区航空公司关键应急信息与应急资源库,建立XXX多源应急基础信息交互与融合技术标准,以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式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推送,打造区间性协同处置与智能决策支持的应急系统平台。
(三)完善华东民航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
1、充分依托XXX现有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疏理应急指挥平台视频传输系统体系,集成现有应急系统功能,进一步扩展对辖区机场视频监控信号的接入,其中包括虹桥全景系统、云视讯系统等,提高辖区内各单位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依托商用成熟云端视频传输技术,定期与部分机场进行视频互联,提高云视讯系统的实操性和可靠性。将云视讯系统纳入辖区内应急演练体系中,对于演练中的突况进行实时指导,提升我局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