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人员工作要求

会计人员工作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人员工作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人员工作要求

会计人员工作要求范文第1篇

一、基层央行会计队伍建设和会计人员管理现状

一是会计队伍学历、职称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11年底,某中心支行辖区共有会计人员105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占比由2008年的83.67%提高到2011年的87.62%。从职称结构看,辖区会计人员高级、中级职称占比从2008年的5.10%、53.06提高到2011年的7.62%、53.33%。二是会计人员学习积极性高,责任感强。据调查,98.53%的会计人员愿意接受会计业务培训,认为自身适合或基本适合当前会计岗位的要求。从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来看,75.59%的会计人员认为人民银行会计人员需要掌握会计准则和制度,24.41%的会计人员认为需要掌握会计核算业务知识;对于新出台的会计法规、制度,65.54%的会计人员通过自学方式进行学习,34.46%的会计人员通过参加培训班或听讲座的方式学习。三是会计主管部门认真覆职,大会计管理理念逐步深化。该行自2007年9月建立健全了会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会计财务科牵头每半年至少组织各会计业务部门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发现和解决会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全行性会计工作,实现了部门间会计信息共享,促进了会计主管部门职责的更好履行,保障了全行会计工作的整体有序开展。四是建立了正激励考核机制,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高。该行自2008年初建立了对基础工作岗位人员的正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基础工作岗位无差错考核管理办法》,将所有会计业务部门基础工作岗位纳入考核范围,按季通报、按年表彰。根据无差错保持年限情况,分别授予岗位工作人员“岗位能手”“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基础工作岗位人员工作价值得以体现,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二、会计队伍建设和会计人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会计人员会计分析和调研能力不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自2005年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运行以来,会计核算逐步走上程序化、电子化、固定化轨道,部分会计人员工作偏重操作型和事务型业务,加之基层行会计培训的前瞻性、理论性和综合性不强,致使部分会计人员思想僵化,视野狭窄,会计分析和调研能力偏低,不能适应当前人民银行会计工作的要求

(2)会计队伍年龄结构仍不合理,业务衔接性不强。会计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依然存在,年轻会计人员比重偏低。据调查,该行会计人员中35岁以下者占比7.62%,45岁以上者占比30.71%,而辖区在职人员中35岁以下者占比12.32%,45岁以上者占比32.30%。

(3)会计人员基础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压力大,对自身岗位认同度和价值观有待提高。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任务重,会计基础工作易出错,在各种内外部检查中发现问题还要面临责任追究的风险,长此以往,会计人员思想存在压力,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奖励。但从实际情况看,会计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与其他部门人员相比在职务晋升和薪酬增长方面并不占优势,基层行对会计人员的倾斜力度不突出。会计人员“付出多、回报低”,劳动与收入不匹配,长此以往,会计人员工作价值无从体现,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降低,形成潜在的职业道德风险。

(4)会计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效果不强。为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个别基层央行也探索建立了会计激励机制,对会计工作长期无差错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但由于激励偏重正激励,对会计人员的奖励日趋普遍化、常规化和形式化,成为一种“集体福利”,违背了奖励先进的初衷,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加强人民银行会计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的建议

(1)强化会计人员技能培训和岗位交流,促进会计人员转型。一是创新会计人员培训方式。针对会计人员自身岗位和各项技能现状,按照“重点突出、综合发展”的原则,为会计人员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二是实行岗位强制交流。实行岗位轮换和交流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会计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基层行要严格执行岗位轮换制度,加大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力度,尤其是强化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分析、会计监督等工作性质差别较大的岗位之间的轮换力度,使会计人员全面掌握各项业务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2)通过招录高等院校大学生等积极吸纳优秀人才,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会计类职称考试。根据当前会计工作需要高学历人才的实际,制定会计人才需求规划,录用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并优先安排到会计部门,确保新进会计人员具有真才实学,适应新时期会计工作要求。同时,加大会计部门招录大学生规模,逐步提高县支行会计人员招录比例,优化会计人员年龄结构,确保会计队伍稳定和会计工作连续。通过物质奖励或优先予以职称、职务晋升等方式,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会计类职称考试,以丰富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会计类职称占比,优化会计人员职称结构。

会计人员工作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激励 物质激励 精神激励

一、的切入

自出现两权分离以来,所有者如何正确引导人行为朝着预期目标迈进,一直是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激励问题的正是这一背景的产物。激励就是力图解决人长短期利益的结合问题,即通过改变经营者收益的时间分布组合,促使经营者更加关注的长远。常见的激励形式主要有工资、奖金、年薪、利润分享及股票期权等。工资是在过去的业绩基础上确定的,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奖金、年薪与利润分享是基于当年业绩水平确定的,实现了当期报酬与业绩的直接挂钩。以上几种激励形式其报酬与短期业绩有高度的依赖性,存在的共同缺陷是促使经营者过多地关注短期业绩,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股票期权得到了大力推广,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经营者收益延伸至未来一段时期,且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未来的经营业绩,实现了、现在、未来三者的和谐统一,有效避免了人“短视”问题。但股票期权真的能彻底解决人的“短视”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股票期权是通过赋予人在未来期限内以固定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来达到激励的目的。对于人而言,购买价格是已知的,他的收益取决于未来的股价变动,获取的是价差收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股价的变动与公司的业绩是完全的正相关性。因此,人会想方设法地提高经营业绩。在接近行权期限时,如果股价不尽如人意,人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人为调高股价,以此达到提高收益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股价既不能反映经营业绩,也不代表人的人力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以上几种激励形式的共同缺陷:不能将报酬完全建立在真实的业绩水平上。

如何提高经营业绩的真实性,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即对会计人员的激励。

二、会计人员的激励体系

会计人员是企业的特殊员工群体,他们的工作与经营业绩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其基本职能就是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除此之外,还有监督、评价等职能。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是经营者直接聘任的,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下。这为经营者人为控制业绩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职能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激励体系。对此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相关因素的

在建立激励体系时,首先我们要考虑他们的工作效率及个人报酬的相关因素。

(1)激励主体的定位。会计人员的激励主体应当能够代表所有者的利益,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与长远发展。合适的主体定位是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企业整体的薪酬制度设计,会计人员也不例外。薪酬委员会对企业内部各类员工的工作、性质、相互依赖性及利益冲突有最清楚的了解。同时,由于直属董事会,它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都很强,能够很好地把握不同员工的需求,以一方之长扬它方之短。

(2)会计人员的选聘。目前,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会计人员进行激励只会适得其反,给他们提供与业绩不相称的过多报酬,使激励失去了公平的理论基础。因此,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是激励的前提。对于会计人员的选聘,企业要重视以下3方面的工作:

①选聘主体的确定。选聘主体必须能够真正代表所有者的利益,真心实意为企业着想,且不受经营者的控制。最佳的选聘主体是董事会。

②会计人员的外聘。从外部人才市场上招聘一些专业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会计人员。与内部人员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上进心强、知识水平高、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他们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需要与内部会计人员配合工作。

③根据历史工作业绩,对内部会计人员进行选拔与淘汰。

这3项工作可基本保证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3)会计人员的工作性质

前面已经提到,会计人员的工作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不大。相应地,他的报酬也不应以业绩为考核依据。常见的以业绩为基础的报酬形式并不适用于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如变动工资、年薪制及股票期权等。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应充分考虑他的工作性质与内在需求,物质激励(如级别工资、岗位工资)与精神激励(如培训机会、工作环境)相结合,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注重精神激励水平的提高。

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以下会计人员的激励体系。

2.会计人员的激励体系

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企业必须正视和尊重,并采取适当形式予以满足,否则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员工的报酬分为物质报酬与精神报酬。物质报酬指企业提供的金钱、津贴和晋升机会。精神报酬指基于工作本身的报酬,即员工对工作本身或工作心理环境上的满足感,如工作胜任感、成就感、受重视及个人价值实现等。两者都是薪酬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前者满足人类最基础的需要,激励层次低,激励深度有限。而后者满足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员工积极性提高的内在动力。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同样要考虑到物质与精神的需要。

(l)物质激励。适用于人员的物质激励形式主要是工资和奖金。

①工资。传统意义上的工资是不具有激励作用的,它仅仅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不同月份之间差别不大。管理赋予工资灵活的发放形式(如计件工资、技术工资等),拉开了不同员工、不同月份之间的工资差距,提高了激励的有效性。本文认为,会计人员的工资应包括3部分:

首先是职称工资。会计人员的职称有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与高级注册会计师。它们是会计人员的资格证书,代表着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以此评定会计人员的工资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在确定职称工资时,先确定一个工资底线(根据本地区的中等消费标准),在此基础上职称每增加一级,工资也提高一个级别。考虑到激励的效果,不同职称之间的工资差别要逐级拉大,如助理会计师增加 300元,会计师增加 500元,注册会计师增加800元,高级注册会计师增加 1200元。

其次是岗位工资。会计岗位有出纳、成本、投资、电算化及总账等。岗位人员的确定由董事会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相对公平。岗位工资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根据所设岗位的重要性及难易程度来确定。考虑到培养会计人员的多方面工作能力,以后每隔一定时间(2~3年)给他们提供一次竞争换岗的机会。

最后是级别工资。级别有初级、中级与高级之分。级别的确定根据会计人员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其中主要包括工作的质量、被企业采纳的合理化建议等。在确定工资级别时,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

级别工资的基本标准根据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而定,一般为500~1000元间。各级别之间的差距可适当拉开。确切地说,级别工资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它给会计人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使他们成为企业的财务预警人员,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同时也获得了工作的满足感。

②奖金。会计工作本身与业绩的改善没有直接联系。但会计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利益。考虑到激励的公平性,应该对会计部门予以奖励。由于他们的贡献没有可计量的依据,这给奖金数额的确定带来了困难。一个折衷的是取经营管理者的平均奖金数额作为整个会计部门的奖励。在部门内部,根据提供合理化建议的数量与质量确定每个会计人员的奖金分配比例。

(2)精神激励。在基本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精神激励往往更能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适用于会计人员的精神激励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灵活的薪金发放形式。良好的薪金发放形式能增强激励效果,改善人际关系和维护员工心理健康。,薪金发放形式有两种:公开发放和秘密发放。公开发放指薪酬的决策、分配、发放过程透明化。在这种方式下,奖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公开,如果奖励公正,员工的业绩能在报酬中体现出来,员工就认为公平,从而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同时,薪酬的透明易于改善组织的人际关系,各层员工之间互相信任、坦诚相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这种方式也有一些缺陷:可能会给员工造成心理压力,使低薪员工感到自卑。秘密发放则有效避免了这一缺陷。在这种方式下,每个员工的报酬情况不被公开,可以避免组织成员互相攀比,最重要的是可以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它的缺陷在于可能会造成员工之间的不信任感。

据以上,我们知道,单纯采用某一种方式不能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必须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用。对于会计人员的薪金发放形式,本文建议:职称工资、岗位工资公开,技能工资与年终奖金秘密发放。

②培训机会。在信息,“终身”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已成为个人与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求。企业应该通过培训来挖掘员工潜力,实现员工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这既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需要,也是维护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极为重要的一环。培训机会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的更新很快,尤其是会计的知识结构。如果会计人员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体系,迟早会被淘汰。

三、会计人员的约束制度

激励离不开约束,约束的力度保证了激励的有效进行。为了确保对会计人员激励的效果,有必要制定一些约束制度,如在监事会设立一个内审机构,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与考核。此外,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制度也能够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这要靠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1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时报,2001-10-24

2李建立。企业激励病症诊断。市场观察,2001(9)

会计人员工作要求范文第3篇

一、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要求

当前,国内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局限于核算、记账、资金交易等基础性操作,而是需要职业道德性强、业务精通、掌握会计信息技术、跨领域融合等高素质人才。

1.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涉及企业秘密、资金交易、会计事物真实性等敏感性问题,国家在财务法律、法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等多方面对会计人员从业有着明确的规定,其目的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涉及多个方面:①遵守财务法律、法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所工作企业的相关规定;②按照会计制度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③保守所工作企业的商业秘密,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企业会计信息;④爱岗敬业,维护企业利益,保障财会管理工作的安全、高效,提升企业管理运营水平。

2.业务素质

近十年来,国内企业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核算、记账、资金交易的精细化等向掌握会计信息技术、跨领域融合等方面转变,这是市场环境不断演变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产业信息化、网络营销等都是这种演变的实际结果。因此,新的市场形势下,企业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除了处理传统业务,更需要掌握现代会计信息工具和多领域融合等能力。

二、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现状

就目前相关研究数据来看,会计人员个人素质分地区、行业、企业类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大量中小企业及西部企业会计人员个人素质相对较低,致使这类企业财会管理水平较低,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及经济效益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国内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素质问题

众多中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人员素质不强,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队伍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其不利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大量中小企业重视生产和销售而轻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基于成本收益考虑,企业中从业会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致使财会管理工作只停留在核算、记账、资金交易等传统业务上,提升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也就无从谈起。

(2)目前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只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知识,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单一,会计信息化、多领域融合等概念模糊,这使得会计人员只会“算账”不会经营管理,造成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满足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要求。

2.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现状

目前,西部以及大量中小企业,普遍只重视生产和销售,对财会管理工作投入不足,财会管理制度混乱,人员配置不当。

首先,企业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为节约投入成本,部分中小企业财会管理人员数量偏少,一名会计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财会管理工作出现纰漏,给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经济收益带来损失。

其次,财会管理制度混乱。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与出纳人员不能为同一人,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然而中小企业中出纳与会计为同一人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财会管理制度给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高效运行埋下隐患。

最后,企业对财会管理工作投入不足。处于成本收益考虑,一些企业对财会管理工作投入不足,低工资招收能力较低的人员从事财会管理工作,并忽视会计人员在岗培训工作,以至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滞后,工作能力不强,严重影响到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对企业财会管理的作用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是增强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的关键,这涉及到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财会管理工作投入、企业财会管理制度等问题。

第一,重视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会计人员受教育水平能够全面反映其工作能力,接受良好教育的会计人员具备现代会计信息技术,有着更强的跨领域融合能力,拥有良好教育的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建立起高效的财会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运行水平。

第二,增加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投入包括人员费用、会计信息技术设备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一些中小企业为节约成本,对财会管理工作投入不足,致使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停留在电子化和“粗放式”阶段,严重影响了财会管理工作的经营促进作用。

第三,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对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制度能够有效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安全,避免财会管理出现纰漏对企业造成的生产以及经济收益损害,而一些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却存在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为同一人等的严重制度缺陷。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保障,也能够有效避免会计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

会计人员工作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人员 心理素质 培养优化

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速度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竞争的出现使的生产交换蒙上一层“你死我活”的激烈色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的主体,它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竞争越激烈,淘汰的速度越快,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的生存悬于一线,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则更令人担忧。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小型企业面临发展的瓶颈,这里,要说的关键就是企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及优化似乎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会计人员作为关系企业财力命运的重要人员。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优化可以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左右企业发展的明天。

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与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关系

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商品服务的组织。企业的盈利性质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交换中所处的地位,优秀的企业不但提供了一流的商品服务,更重要的就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树立了自己在公众中的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企业形象的建立,优秀的商品及服务有赖于企业员工的共同维护。而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又在侧面影响着整个企业素质的建立培养。

企业的运营需要多个部门的有效配合,企业按照其经营规模的大小自由的组合各自的工作部门,但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的企业,财务部门都是企业的“心脏”,会计人员作为为财务人员的一分子,需要精明的掌握企业的各项收支,需要明了企业各项资金的流动状态,绝不能允许坏账的出现。可是竞争的激烈,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繁琐,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流入流出,对于会计人员工作的质量,工作的效率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不断加快的发展步伐,能否在琐碎的工作中找到清晰的头绪,能否将一笔笔资金的来龙去脉有条不紊的理顺,会计人员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性的技巧来保持职业的敏感度,更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优化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来自社会专业机构的大多数调查显示,现在企业会计人员的选拔以及各行各业会计人员的流失程度都主要取决于面临大量的繁琐的工作心里最后的防线崩塌所致。以前的企业会计人员入门培训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的重要课程,但如今,随着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崛起,将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优化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已是大势所趋。面对会计领域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必须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才能抵挡住外界的压力与诱惑,才能真正的在这个行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会计人员的心理素质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强劲的助推力。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工作程序的顺利进行,有助于企业运营的展开,有利于企业资金流动活力的增长。往小了说呢,就是最直接的能够减少工作失误的发生,有助于减少企业的损失,这样就能在企业中形成一股良好的工作风气,进而然地就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带动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及优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会计行业有一种统一的对会计的认知,就是会计人员不需要具备太多的素质,只需要将公司的“面子帐”做得天衣无缝。会计人员只重视工作经验的积累,而并不讲求心理素质的锤炼。无数的实践证明,心理素质不过关的会计其账做的再滴水不漏,也只是昙花一现,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那些优秀的业内称赞的会计师虽然其专业水平不一,处理账面的技巧不同但都有一个共性的特征,就是心理素质绝对过硬。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在繁琐的工作面前时刻保持冷静的工作态度,戒骄戒躁。众所周知,会计行业需要一些精英的会计人员,但这些精英人员的厉害之处并不只是他们的专业级别有多高。在中小企业的起步发展之初,所遇到的挑战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面临的压力也是来自各个方面,在发展之初所遇到的琐碎的事务肯定很多,加之公司整体的内部结构以及公司的各项运营政策都处于实验摸索的阶段。因此,会计的工作并不像在大企业中一般做的准风顺水,按部就班。会计人员可能需要处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时保持理性冷静的工作态度,做到乱中有序才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

(2)会计人员应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不能随意泄露财务数据。前文所述,会计人员掌握着公司财务的动向,如果不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形成正确的指引自己行为的内心信念,就会走上一条对公司不负责任的错误之路。有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随意的泄漏工作数据,违反公司的保密要求,妄图通过交换公司财务数据得到自己想要的狭隘的个人利益,有的虽然没有外泄自己所知的公司财务数据,但私下里却对自己要好的同事透漏公司的财务账,这些都是会计人员职业心理素质不强的表现,都会为公司企业的经营带来困扰。

(3)中小型企业应时刻加强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训。中小型企业应将会计人员的心理素质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公司企业的政策对会计人员的行为素质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只有企业真正的将会计人员的心理素质纳入职业培训并付之于较大的比重,才能真正的提高整体的素质,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培养一支专属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

(4)最后,会计人员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紧张的工作中找到缓解压力的方式。良好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良好兴趣的培养有助于会计人员在紧张的高压似的工作中时刻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迎接工作上的挑战。

结语: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却对会计人员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优化应从现在开始纳入中小型企业发展培训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乔玉双.办刊者也要讲究职业道德.财务与会计.2009(10).

[2]北京市成立职业道德专项考核鉴定所.中外企业文化.2010(07).

会计人员工作要求范文第5篇

    一.新形势下影响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几大因素

    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工作处于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沿。但同时,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造假普遍存在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秩序及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在利益诱惑下,部分会计人员因无法抵挡经济利益的诱惑,逐渐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

    (二)缺乏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

    法规往往滞后于现实,对会计人员与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功能未能有效实现。有些会计人员在平时的会计工作中唯领导命令是从,在面临授意、指使、强令其伪造、变造会计资料时,放弃自身的职业道德精神,丢失一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三)会计职业环境复杂多变

    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影响下,部分会计人员职业素养意识薄弱,在抵挡不住金钱诱惑的情况下,借工作之便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单据并从中获利,甚至直接出谋划策,参与到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如被称为“新疆第一贪”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侯俊杰,他利用手中职权,采用销毁原始凭据重新做账等手段,将巨额国有资产化为乌有。这些严重违法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会计队伍中确有一部分人会计职业道德沦丧,走上法制的道路。

    (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我国会计人员队伍中,受教育资源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缺少会计专业基本的业务素质、业务知识贫乏或老化、对会计法规以及财务规章制度知之甚少、缺乏积极进取精神等现状,再加上某些单位忽视了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导致部分会计人员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和电算化能力薄弱,无法较好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背景下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建设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会计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引导会计人员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自律能力,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把职业道德原则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二)提高会计人员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业务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必须在会计工作中体现、落实相关财经法律。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法律意识,不仅要积极接受相关培训,更要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懂法依法办事,敢于与各种不良行为抗争,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会计人员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工作中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也远远大于从前,且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积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法律意识。这样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会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做事,长此以往,就可以提高整个会计界的职业道德风尚。

    (四)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每个人的自觉性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仅仅依靠会计人员的自觉,无法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①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审计,进而及时的发现会计人员做出的违规现象,及时进行纠正,并建立一套奖罚机制,将监督机制与奖罚机制联合使用,促进会计人员道德水准的提高,同时,发动单位员工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扩大监督面和透明度,增强会计内部监督工作的力度;②税务、工商、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做到各个部门密切配合,一旦发现会计人员有违法乱纪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理,同时,依靠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查验、评估。只有全面有效的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完善法律法规

    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要进一步健全现行的《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全面性。同时,还要强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会计人员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让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工作的严肃性,严禁那些职业道德较差的会计人员在会计岗位上“浑水摸鱼”,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一旦发现会计人员做出失信行为,坚决严肃处理,只要有了法律作为依据,就方便了有关部门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管理,久而久之,在法律的制约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就会有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