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剪纸的校本课程

剪纸的校本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剪纸的校本课程

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校本课程研究 手工剪纸 小学美术

手工制作即自己动手做,手工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的一种造型活动。手工制作种类又分为纸工、泥工、布艺、绳结和废品再利用等,立体剪纸是手工制作的一种。随着剪纸艺术发展和创新,立体剪纸以一种崭新姿态出现。立体剪纸形式新颖,突破传统片面剪纸的局限,制作出来的剪纸富有立体感,趣味十足。

课题组实施的“小学美术手工剪纸创作”校本课程研究的核心是将美术与学科相互融合,不仅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学会剪纸这项技能,更是让学生将美术带入自己的生活世界,感知美术与生活无处不在,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

一、组织手工剪纸创作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

1.手工剪纸创作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

手工剪纸创作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依靠手工技能进行制作,需要制作者亲自投入到制作活动中。手工剪纸创作具有丰富的创新因素,既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借此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工作,把外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2.手工剪纸创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手工剪纸创作之前都需要整体安排,包括工具准备、材料数量、作业制作大小、材料利用等,要求学生提前做好计划和安排,以便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为保证制作过程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立体手工制作,需要发挥学生的三维空间立体造型设想,充分发挥学生大胆想象和多变思维方式,探索出与众不同的设计。这一制作过程将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构建和完善。

3.手工剪纸创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手工剪纸创作制品的完成,在造型、结构、用色、组合等方面都运用了美的原理和法则。学生在这一制作过程中不仅进行实践操作,更重要的是体验创作过程中的愉悦之情,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二、手工剪纸创作校本美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1.手工剪纸创作教学的主要方法

根据“小学美术手工剪纸创作”课程设置主题和内容特点,主要采用情境预设法、探讨分工法和互助合作法三种方法,突出“乐学美术手工剪纸创作”的特色。

(1)情境预设法

教师根据选定的主题内容,通过各种趣味的预设情境导入内容,如讲授时运用灵活多样的导入形式,诸如直观、启发、刺激、设疑、新颖、趣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活学生思维,与老师共同分享故事内容,了解故事内容和对主题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对角色和场景布局有所认识,如何为故事配上完整的画面,再现故事情境。

(2)讨论分工法

根据故事情境,大家讨论后在老师指导下全班分组(每组4~5名),并选派小组长,由小组长对选择的主题故事进行任务的协调分工,对教师巡视指导。

(3)互助合作法

教师根据小组的分配角色,首先指导学生观摩视频或教师动手制作的过程,掌握各种角色、场景和道具的基本制作方法,教师事先对具体要求和操作技法加以说明,然后对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分配的任务进行分别指导。

2.手工剪纸创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小学美术手工剪纸创作”课程实施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欣赏童话―解密童话―制作童话―展示童话”

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视觉形象为主体的导入,重在通过学生欣赏和观看优美的剪纸作品产生兴趣和好奇,进而教师引导学生解密作品的制作过程,发挥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具体操作环节是:①欣赏童话。教师通过搜集优秀剪纸作品,以视频图片或照片形式呈现给学生。②解密童话。教师选定其中一个主题内容解密作品的制作过程。操作方式灵活,教师可现场操作,也可下载视频观看操作步骤。③制作童话。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制作。④展示童话。各小组展示并汇报成果,其他小组可点评。汇报形式灵活多样,根据课堂时间安排,采用集体汇报、个人汇报、成立专家小组点评等形式。

(2)“走进童话―探秘童话―呈现童话―制作童话”

学生天生对声音具有强烈的敏感和好奇,不同形式听觉形象的导入课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①走进童话。教师通过不同主题的童话内容,采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童话。如利用儿歌、讲故事、听声音、猜谜语等方法让学生走进童话故事。②探秘童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童话故事内容探寻故事情节。③呈现童话。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呈现完整的童话故事。④制作童话。教师指导学生将故事情节再现真实,共同制作童话故事。

(3)“扮演童话―分享童话―实现童话―制作童话”

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 拓展类 校本课程建设 措施

一、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补充了国家教学课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是对国家教学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当前数学校本课程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将数学知识有效拓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保证了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发展。

2.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这种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将学校办学的特色全面体现,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并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水平以及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种校本课程,加深了教师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的深入了解,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保证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保证了学校和教师的综合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现状

1.教师课程观念较为传统

目前,教师课程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较深的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课程观念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的教科书有着极大的依赖,其课程计划也有着一定的指令性,其思维处于一种相对陈旧的课程习惯性思维中,缺乏对数学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进而不利于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

2.教师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有着相对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课程问题意识,在课程实际的改革发展中,更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训练。而教师缺乏课程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开发的过程中,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始终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的可借鉴经验和基础模式。

3.缺乏针对性引导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建构,现阶段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完善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建设始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4.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是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任何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而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难以从根本上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个体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进而使得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难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因此失去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影响课程的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证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 关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1.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意识。首先,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将更多的课程建设时间留给教师,保证教师对于开发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其次,逐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以及多层次和可选择的数学知识课程体系,并转变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反思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做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并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能力

在实际的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中,要保证教师有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定期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领会课改方案的基本要领,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现代化数学知识的发展趋势,从更高的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新的课程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最后,要保证教师顺应当前时展的基本要求,了解现代化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全面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结合学生的长远规划和实际需求,建设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

3.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建设,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更要顺应当前时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充分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使用互联网平台,使学生的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某种转变,并不断征求意见,将探索的过程推进,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校本课程的相关课时安排,并对其呈现的形式加以确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的发展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提升,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全面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化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睦.“历史发生教学原理”视角下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建构与反思――以“函数的概念”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6).

[2] 徐晶.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陈仙红.数学作业校本化的三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4).

[4] 朱陆君.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开发的流程和案例[J].中学数学,2012(24).

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 普通高校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8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数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这对高校来说,是新时期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挑战。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如何保证办学质量,对高等的硬件建设、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全面启动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为了保证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工程。蚌埠医学院以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蚌埠医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成果

学校依照国家和安徽省质量工程建设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深入开展了质量工程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12年12月,立项建设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41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24项、校级项目286项。内容涵盖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合作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团队、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学管理个人、优秀教学管理集体等绝大部分质量工程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

(1)进一步强化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风学风得到了进一步改善[1]。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全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安心教学,学生专注学习、经费优先教学的良好氛围。广大一线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建设,质量工程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成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进办学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建设成绩斐然,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我校是教学型大学,也是以医学为主的地方普通医学院校。加大社会竞争力,就要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办学优势。2007年以来,传统的优势专业全部获批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如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医学检验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护理学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建的专业中,药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均为省级特色专业。通过专业建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明显提高,很多专业生源充足,志愿报考率在20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持续稳定在97%以上。

(3)全面提升了师资水平,为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提供了保障。学校通过各类教学比赛,如教育软件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等评选表彰活动,全面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师参加的各类评选和四百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共获批省级教学团队3个,有3名教学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奖,有4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坛新秀奖,有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管理个人。有32项教师作品在省级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中获奖,有2项作品在国家级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中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有1名教师在全国医药院校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由70多名教师在校级青年教室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4)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优质教学资源逐年增加。通过多年建设,共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加上近年来构建完成的多门网络课程,优质教学资源逐年增加,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平台,在全院课程建设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使课程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5)大力推进教改力度,教学研究成果丰硕。截止2012年12月,获批各级教学研究项目263项(含省级重点项目12项),获批各级教学成果奖60项(含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3个、10个、14个),通过教研项目立项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全体教职工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并积极进行成果总结,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0多篇。随着质量工程工作的逐步推进,广大教师的申报积极性越来越高,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数目,获批数量、获批等级均逐年提高,并在很多综合性大项目上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2 蚌埠医学院质量工程建设经验总结

(1)广泛宣传,认真学习领会精神[2]:质量工程建设的思想保障。为了深入落实好质量工程建设工作,通过组织专家专题报告、组织人员专业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专题研讨会、编印《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工作手册》、构建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校广泛宣传,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牢牢把握质量工程建设的实质和内涵,使质量工程思想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师生员工心中。

(2)健全机构,领导重视,质量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工作,成立“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各系、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工程项目的规划、立项、管理和协调。并对项目经行督促、检查、考核和验收。

(3)加大投入,专款专用:质量工程建设的经费保障。为切实搞好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学校加大对质量工程项目的经费投入,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作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和配套经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全部按照1∶1的比例给予配套经费,校级项目给予相应的建设经费。所有获批的省级以上项目,学校给予5%~8%的奖励经费,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质量工程建设的政策保障。蚌埠医学院以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下发了《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并制定和修订了《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办法》《蚌埠医学院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等10余项制度和办法,确保了质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校质量工程工作,及时编印了《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指导手册》,将国家、省、校相关质量工程的制度文件、建设标准汇编成册,下发到相关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同时将相关制度和建设标准上传于质量工程网站,以方便广大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调阅和学习。

(5)严格管理,赏罚分明:质量工程建设的绩效保障。为了加强各级各类项目的管理,对于获批的各级项目,从制定任务书入手,学校及时组织项目编写项目任务书,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内容和目标。各级项目在建设当中均执行严格的年度进展检查。通过检查,总结前期建设成果,并提出下一步建设意见和建议。对于建设成效较好的项目组给予后期建设经费划拨,建设进展不力的项目限期整改,做到惩罚明确,监督得力。建设期满的项目及时组织严格的验收,建设成效好、建设成果丰富的部门和人员,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限期整改,加强指导。严格的管理有效保障了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绩效,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 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思考

(1)改革质量工程管理机制,逐步由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系部为重心的管理模式转变。随着质量工程工作的逐步推进,获批的各级各类项目越来越多。实际工作中,要重新界定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的管理职能,逐步由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系部为重心的管理模式转变,将管理重心下移到系部,加大系部的监管力度。学校一级管理应从日常事务性管理中解放出来,侧重于宏观指导、调控,系一级的教学管理侧重于贯彻和落实。

(2)定期开展质量工程专题研讨会,以加强多部门交流和协调。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协调,为了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定期开展质量工程专题研讨会,研究部署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对建设成效、经验、问题等进行研讨、交流、总结和反思。

(3)严格检查验收制度,惩罚分明,确保建设成效。当前,“重申报,轻建设,重结果,轻过程”已成为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就要认真落实检查和验收制度。严格按照任务书进行检查和验收。不能将检查和验收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真正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建设不力、未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的项目,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处理。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达到项目建设目标,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4 结语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彻实施质量工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好机遇。蚌埠医学院在质量工程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全方位推进质量工程进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使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一、校本课程理论

(一)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I.)两位学者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首先提出并阐述的。他们都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之后,校本课程开发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

本文认为,通信高职校本课程是指通信高职院校为满足其学生就业需要,而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具有3个特性:(1)独特性,以校为本,人无我有。它是其他学校没有开发的新颖、独特的课程,其他学校也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课程;或者说即使其他学校有,校本课程要更优更强。学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校本课程的根本出发点。(2)综合实践性,以就业为导向,摆脱学科痕迹,体现多门学科的综合,满足职业要求,有很强的实用性。(3)先进性,高职校本课程以“船小好调头”的特点,能够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较强的时代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的滞后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

基础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本自然主义”取向 ,而是以“就业导向为本”的职业取向和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学校特色的构建。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基于通信市场紧缺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必修课,是国家和省规定课程的有机补充。

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既不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活动课”和“选修课”的改头换面,也不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删、改、增、并,“零打碎敲”式地对课程的改编、整合、补充与拓展,更不是尖子生培养的提高性课程。而是基于就业驱动、学校优势、社区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具有“独特性、综合实践性、先进性”的课程 ,它是学校积极主动应对通信市场需求变动而进行课程变革的产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

(一)CBE课程开发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加拿大 CBE的DACUM课程开发方法,这种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优秀的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实施,首先采用职业分析法,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和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按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最后把这些课程模块按一定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VOCSCUM课程开发

VOCSCUM是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的,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3个课程层面,宏观课程指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其表现形式为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观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重点指一个课程链路的课程集合,也称链路课程,有时一个链路课程可构成一个课程模块。微观课程指教师教授的一门课程,在学科课程中常称为科目课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采用的课程范型较多,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目课程,因此,VOCSCUM课程中称微观课程为单元课程。单元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VOCSCUM课程类型主要指单元课程的分类,单元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即专门技术课程、延展知识课程、通识课程;也可分成四类,即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通识课程。

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包括作为课程开发基础的行业分析,以及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又可分为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开发、单元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综上,通过课程开发方法,把课程模式、课程设置原则变成可操作的形式和程序。本文把VOCSCUM课程开发绘制如图1所示。

在上述就业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概念的指引下,综合运用CBE课程开发方法和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结合通信行业和校本特点,笔者所在的通信高职尝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三、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课程开发步骤如图2所示

(一)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

能力素质模型是指能够针对特定的组织、族群、角色来区分绩效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能力素质架构和标准。电信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架构由素质、能力和技能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素质指员工基本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身体心理3个模块;能力指员工通用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从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4个模块。技能指员工专业职业技能,从通信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而言,包括通信法律常识、业务处理能力、电话沟通能力、生产运行能力、营销创新能力5个模块。

围绕学生技能、能力和素质发展这条主线,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根据通信行业的职业岗位职责和岗位任职要求,通过能力素质的筛选,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能力、技能结构。在建立素质、能力、技能模型架构的基础上,分别对模型中涉及的每一项素质、能力、技能指标进行了层级分解和具体描述,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能力素质要求。层级描述可以作为判别学生该项能力素质高低的行为标准,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课程开发

我们在通信类高职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上,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突出高职特色,开发出各个专业方向的素质、能力、技能分解表,针对关键职业岗位能力设计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由行业专家、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针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特别注意综合实训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提高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根据行业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正确把握基础性与先进性、系统性与适用性的关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将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职业技能鉴定为小结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

(三)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式

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提高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职业技能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以通信市场营销专业方向的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为例,具体素质能力、学习模块、单元课程及实现途径如表1所示。

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内容、实现途径与实训教学、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实现内容与过程一体化;利于学生将实训、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转换为专业职业技能、通用职业能力,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能够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经验、获取理论知识。

四、结束与展望

以上仅是本文在通信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粗略总结,还需要众多学者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以后的研究热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室―实验室―车间(营业厅)一体化校企全面合作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订单式”培养 ,针对企业“订单”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注重建设融理论实践、课堂工厂于一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4.与“毕业生召回培训制度”配合的,针对生产过程中问题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5.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以考取证书资格证书为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仲肇森.基于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0.

[2]程代来.交通高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8.

[3]王海梅.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9.

[4]肖争鸣.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132-133.

剪纸的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119-04

20世纪90年代末,“校本”运动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生点。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大幕的拉开,校本运动的兴起发展进一步凸显了底层教育实践探索的价值与独立意义,带动与唤醒了教师、学生的实践创新,成为弥合理论与实践裂缝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普通高中的校本实践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艰难的向上生长着。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推动因素与实际载体,校本课程实践发展蕴含着教育改革的新契机,反过来又增强了对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在推进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必须充分整合体制、学术与实践力量,形成促动校本实践发展科学性、有效性与规范性的合力。

1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的研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来说的,作为知识拓展、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实行,课程研发逐渐从传统的唯“经典”是从、注重学生单一性的知识灌输与价值塑形转向为面向社会实践、面向时展,以促进学生个性完善与全面发展,形成与社会进步、时展、学生经验相契合的创新型模式。校本课程的实施既增强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强化了学校作为实际教学的主体地位,为学校研发符合校情历史、贴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针对性课程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多样性、学生个性需求及其能力发展的多维性的客观要求,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的普高课程设置之中,校本课程的开设既是新课改推行的实践举措,又是对传统高考科目课程设置的一种必要补充,对于彰显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个性特色,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一个时代都孕育着不同价值追求与个性特色的人物群体,当代中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决定了当代中学生的个性思维与价值追求。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培养与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彰显个体价值的特性成为校本课程开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具体来说,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落脚于服务学生的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通过校本课程设置所具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个性需求,凸显创新理念与价值导向;通过不同个性的引导,培养符合社会多元化的知识、能力储备人才。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的自身地位,决定了普通高中的教学实践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必须服务于提高“升学率”的功利目标。当前,普通高中作为通向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选拔性是基本特性,学生最终面对的仍然是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升学考试,学校在对学生教育学习的基本定位中仍然将应试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课程设置与考查内容本身具有无可厚非的合理性,在没有找到更加合理的选拔手段和教育形式之前,高考这一举国关注又被“声讨责骂”的应试教育主体形式确实能够保障相对的公平、公正,成为分流学生、高校选拔对象的不二选择。为此,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不仅仅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也要满足高考应试选拔对学生知识掌握、应试能力的考察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置“权力下放”以后,也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自的彰显会一定程度上遮蔽教学研发的规范性,甚至对教学研发的科学性提出了挑战。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主设置与发挥的课程载体,对其主动性和灵活性把握不足,可能会导致形式主义。以慈溪育才中学校本教学实践为例,由于缺乏规范性的指导,学生在课程选择中的目的性不强,往往一哄而上,部分老师的课程设置内容也一味迎合学生需求,过度彰显形式的自由化,导致有些校本课程课堂实践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缺乏必要的价值导向,也没有一定的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整个课程放电影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必须注重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做到灵活而有余、自由而有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既要服务于学生的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发挥价值引导的功能;又要服务于提高“升学率”的功利目标,成为应试课程的有益补充。

2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使命担当

校本课程建设的使命担当就是要通过对校本课程的深入研究为教育者提供教学的实践载体,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的素材依据与“诠释范本”,形成支撑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实践样态,通过理论学习、价值阐述和技能锻炼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才。

2.1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推动因素与实际载体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前提,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般选择。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核心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在既有的大环境与体制下,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却是曲折不断,尚在摸索的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实践本身就是新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具体载体,是新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与尝试。从我国校本课程的本身历史来看,大规模的推广并强调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历史并不长,长期以来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给校本课程留下多少空间,校本课程也一直在部分学校尝试着进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课程获得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各个学校相继开设了形式各样的校本选修课程,从知识拓展到技能培养,广泛契合了学生的爱好需求。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从体制保障上予以支持,很多地方甚至明确规定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学生每40人配备一门校本选修课程,且将教师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与教师的职称晋级相挂钩,作为必要条件予以强调。当前,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推动因素与践行载体,为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为新课改的推进做出贡献。一方面,要着眼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实际发展需求,以校本课程研发的自主性、灵活性来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多样化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探究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开发研究人文与科学并重的综合课程,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精神价值,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的影响学生。以校本课程为试点,通过对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具体实践经验总结概括,形成一般认识,总结规律,为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提供有力促动。

2.2 学生理论学习与价值认同的“诠释范本”与 媒介引导

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传统应试课程作为高考的考察内容,其知识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但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整体需求。此外,应试课程设置更多强调的是政府国家的总体规划与要求,突出宏观价值取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实际需求。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性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校、地方的文化差异性。作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选择性较强,将课程设置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了学校、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来开设相关课程,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巩固传统应试课程的知识传播效果,也可以弥补其不足,满足学生对知识拓展的个性需求,成为知识解读与传播的另一种“诠释范本”。此外,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作为新改革的内在要求,本身有着体制内的保障和硬性要求,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随意课程,其课程的研发与教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一方面要保证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必须充当价值导向的“媒介”,通过校本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追求,增强学生对主体社会价值观乃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校本课程注重差异性、强调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发展,并不意味着校本课程忽视共性和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反,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契合社会主体价值取向,反对“标新立异”地传播与社会主体价值、甚至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价值理念。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科学性以及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整体性,防止由于过于关注学生个性而导致的对学生整体特性的割裂,积极引导学生的整体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维护社会良知、守护社会精神价值的合格“公民”。

2.3 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要素与有力促动

众所周知,大凡名校,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不管是北大、清华这样的百年高等学府,还是黄冈、北京四中这样的普通高中名校,都有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自己精神、文化传承的独特气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历史传统、心理氛围、群体观念、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在推进校园历史文化传承、强化群体身份认同、活跃校园文化学术氛围,进而影响学校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维系一个学校传承发展的精神纽带。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恰恰成为不同学校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彰显表达的一个契机。不同文化氛围下所形成的教师的独特个性以及学生的整体精神价值取向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教学反映出来,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与水平也直接和校园文化的氛围息息相关。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理所当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要素,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既能发挥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增强教师的实际研发能力,又能加强教师的团体合作,促进智慧经验的共享。在很多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往往是以团队作为单位,甚至是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研发教学,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也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传播科学且人文的知识目标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研发开设往往经过初期的筛选变得相对稳定,课程开设的基本价值取向逐渐明显,或凸显科学技能培养,强调学校“理科优势”与重视技能实践的历史传统,或注重经典国学知识的传播,彰显学校的国学底蕴,这些都构成了每个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内涵,成为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之中新的“印记”。

3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路径选择

3.1 用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体 制前提

与传统的应试课程不同,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学校拥有课程设置教学的自,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但是必须清楚的看到,与校本课程自主性、灵活性相伴随的则是校本课程实践之中的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必须用体制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体制前提,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构建长效机制,从领导、组织、实施、评价、激励等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出发,从而确保校本课程开展实施的有序进行、科学展开与效果明显。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首先在校本课程的组织和领导上予以保障,作为常态化的课程教学,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校本课程研发的支持力度,从物质条件上予以保证,与学校合作建立与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在学校设立对应的负责部门,明确分工,从时间保障、物质支撑、价值宣传上给予校本课程实践的必要准备。其次学校应该建立与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则,进行定期、规范化的评价活动,对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同时还必须完善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优秀精品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进行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进行积极推广,做到经验的共享互用。最后,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发展工作,针对校本课程开设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增强教师课程研发的本领,促进教师专业学习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2 用学术来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理 性支撑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科学性、有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学术化的理论研究,对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基于一定的学术研究。深入开展对校本课程的学术研究,对其实践的环境要素、内在构成以及其教学对象个性的学理分析,既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实践提供理性逻辑支撑,增强校本课程实践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又可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科研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当代高中生的理性审视凸显,对事物的认知与选择更多的是基于理性与逻辑上的判断,接受知识的条件变得更加苛刻,校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术内涵与理性程度,增强知识内容的说理性是学生知识选择与价值认同的前提条件。因此,校本选修课的研发不仅要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更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将价值导向和人文内涵融合其中,特别是要彰显其学术与学理内涵,增强课程研发的档次。另一方面,由于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在实际课程教学之中容易出现主题不明、重点不清、形式散乱等诸多问题,教学过程之中的随意性较强,往往会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必须强化学术研究的前提准备,只有不断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认知与研究,形成教学教法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更好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实际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学术来提升校本课程的研发教学,为保障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理性支撑也是对当前校本课程开设过于混乱、教学形式过于散漫的一个客观要求,是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淘汰“糟粕”的必然选择。

3.3 用实践来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为保障 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检 验标准

理论是灰色,而实践之树长青。校本课程的研发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得到价值的彰显,也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验证其效果。当代中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接受效果是检验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最终标准。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落实于教学实践,其科学内涵固然重要,但通过何种形式进行内容的正确阐述,使得科学内容容易被学校接受,进而“植入”学生思想深处,成为学生思想价值的内在组成部分,这才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终归宿。这就需要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之前深入研究不同学生群体思想的特殊性,充分考虑不同对象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针对不同群体探索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与课堂形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都能听得懂、听进去,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实现。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研发也必须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离开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躲近小楼,闭门研究只会让校本课程成为冰冷冷的“另类说教”,让校本课程失去应有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设必然是在实践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校本课程经历了自我的改进与内部淘汰选择,最终保留合理内核,成为精品课程,将校本课程打造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浓墨重彩”。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本实践的发展也必然由起初的注重形式范围推广到注重内涵发展的转变,并逐渐凸显校本课程研发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与规范性要求。在整合体制、学术与实践的过程之中,普通高中校本实践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在交融互摄之中奋力前进,推动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李臣之主编.教师做科研――过程、方法与保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