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范文第1篇

一、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围绕着贯彻落实全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做了以下工作:

(一)请市领导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张效廉市长大年初一(2月7日),深入南岗区大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慰问了坚守工作岗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向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对中心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慢性病患者实施签约服务,赢得社区居民信赖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张显友副市长端午节前夕(6月6日),来到松北区松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哈医大四院托管和领办松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设备、管理和资金的优势,迅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二)主管市长与各区政府签订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责任书。依据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现状,我局确定了XX年八项重点工作,并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XX年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表的通知》(哈社卫发〔XX〕1号)。6月12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卫生局局长慕莹通报了前段工作情况并安排部署下部工作任务;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张显友代表市政府与各区(市)政府签订了XX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责任书。张显友副市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区(市)政府,要充分认清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形势,切实加快发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八项重点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实施跟踪问效,狠抓落实。

(三)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工作督查。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印发了《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对XX年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哈社卫发〔XX〕2号)。按照《通知》要求,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分3个组深入到各区(市),对XX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

二、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力争机构建设三年达标

按照全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的要求,从XX年起连续3年,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此项工作任务已经列入市委、市政府“惠民行动”项目,强力推进。

为落实好市委、市政府XX年“惠民行动项目”提出的年内完成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新建、改扩建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维修任务,完成7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设备装备任务,局长慕莹和副局长李若奇多次深入到各区(市)卫生局进行调研论证和实地考察。在坚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采取能转型的转型、能整合的整合与新建、改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社区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各区已经拟定了XX年及XX-XX年建设计划,并通过了初审。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我处配合计财处制定了《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哈卫基发[XX]79号)、《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管理指导意见》(哈卫计发[XX]91号)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项目投资补助及工程投标有关事宜的通知》(哈卫联发[XX]29号)等配套文件,使建设项目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三、强力推进内涵建设,实行“十统一”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强内涵建设,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十统一”管理(试行)的通知》(哈社卫发[XX]3号),要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以布点规划、建设标准、标识标牌、基础装备、制度规范、信息管理、公示内容、医学文书、慢病防治模式和考核评估办法为主要内容的“十统一”管理。二是研究设计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牌匾、灯箱、科室标牌、形象板和各种展板的样式,并印发了《哈尔滨市卫生局关于统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识标牌的通知》(哈卫基发[XX]116号),要求各地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标识标牌更换工作。三是印发了《关于转发道里区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的通知》(哈卫基发[XX]99号),要求各区(市)卫生局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学习借鉴,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情况需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使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启动大医院支援社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为充分发挥全市大中型医疗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援与指导作用,迅速提升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按照哈尔滨市卫生局《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哈卫发[XX]390号)、《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实施意见(试行)》(哈卫发[XX]389号)和《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哈卫医发[XX]33号)要求,我局适时启动了“大医院支援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子”活动。

一是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重点部署了大医院支援社区工作。4月11日,道里区等8个城区卫生局局长、主管局长和市第一医院等部分市直医疗机构负责同志参加了推进会。李若奇副局长要求大医院要确定支援社区的专家人选、出诊时间,并进行公示,方便社区居民选择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大医院选派的专家开展服务提供条件。慕莹局长传达了张显友副市长的指示。张市长要求市直大医院在支援社区方面要带个好头,根据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要,选派优秀专家到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专家级的服务。

二是召开了全市城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启动会议。5月9日,各区卫生局主管局长、防保科科长、医政科科长,部分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主管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参加了会议。省医院、市一院和南岗区大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同志分别做了表态发言。李若奇副局长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要提高对“支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克服临时思想,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全面做好“支社”工作。要建立“支社”工作机制,建全“六位一体”的工作制度。

三是39所公立医院与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结成对口支援“对子”。坚持以区为单位,遵循属地化管理和就近支援的原则,采取自愿双向选择与指令性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驻区公立医院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对口支援“对子”。我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单的通知》(哈卫基发〔XX〕78号),要求各区卫生局组织有关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按照市卫生局有关文件要求,共同研究确定对口支援工作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全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省级中心示范点,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XX年,我市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入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经过一年的努力,5个示范点在房屋建设、内外环境改、设备装备、人员培训和服务功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起到了表率作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今年年初,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验收。XX年,按照省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市又有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确定为XX年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目前,已完成申报立项工作,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实施。

五、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提供组织人员保证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市编委文件印发了《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哈编字[XX]141号),明确了全市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设置与核定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我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各区统一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的政策要求,并将指导中心确定为公益性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区卫生局管理,核定事业编制4-6人,经费渠道为财政补助。目前,我市阿城区、松北区等已经编办批准,成立了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人员和经费均已落实到位,并已开展工作。同时,各区(市)也都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核定前的调研工作,制定了有关政策和原则,为正式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各区(市)进行绩效考核,补助经费落实到位

我局组织各区(市)卫生局按照《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实施方案》(哈卫联发[XX]398号)要求,对XX年度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并将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补助经费。目前,XX年国家、省、市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均下拨到位,各区(市)财政也积极采取措施落实配套经费。呼兰、香坊区等区(市)已经将考核结果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落实情况上报到我处。

七、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创建特色服务示范区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各区(市)政府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开展创建特色服务示范区活动。

道里区:一是组织部分中心主任赴成都、上海和南京等地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收获很大。二是抽调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组成健康教育讲师团,在全区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巡回讲座。三是把防保“关口”前移。从区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机构各抽调18人,按办事处划片,开展公共卫生指导工作。四是进行机构人员编制核定与经费测算工作。五是投资79万元在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心打造了240平方米的中医特色服务区。六是制定了97项《社区卫生工作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完善了绩效考核标准、制度和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南岗区:一是召开了全区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区政府提出年内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新建、改扩建和维修任务。二是召开了“中医进社区”、“精神卫生进社区”启动会议。三是开展了“社区卫生主题宣传月”活动。四是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与监管工作,做到了“月有小查、季有大查、年有终查”。

道外区:积极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年”活动,探索实行了责任医生包片负责制,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深入居民家中开展登门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4区7县,全市总人口311.9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50.36万,占人口总数的48.5%。城区设有14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人口58万;矿区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人口47万。目前,全市已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3个,其中设在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设在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按举办主体性质分:事业办的有13个,占57%;企业办的有7个,占30%;政府办的有2个,占8.7%;个人办的有1个,占4.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医师400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2人,占3%,主治医师166人,占41.5%,医师148人,占37%,医士74人,占18.5%。护理人员239人,护士100人,占41.8%,护师52人,占21.8%,主管护师45人,占18.8%,未取得职称者42人,占17.6%;已批准运行的服务中心房屋使用面积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服务站均达到100-150平方米;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23家中心和站均配备了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和健康教育设备。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1997年起步以来,从试点到逐步推广,10年来经过不断努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首先是成立领导组。2007年2月16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世杰为组长,15个局、委、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次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3月15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划》明确了到2010年,全市将建成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的出台,为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市财政共安排811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市政府出台了《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市卫生行政部门也下发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十大项69条规章。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从2003年起,市政府就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大同市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为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功能,对预防保健地段进行了调整。近期,根据《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职人员对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回头看,要求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已检查了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2003年和2005年市卫生局委托市医学会先后举办了两期全科医师培训班,共培训全科医师147人。市卫生局还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选派了一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教学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参加了在太原市举办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培训班”,作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师资人员。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总体方案的要求,将北关、北街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里齿欣、南关友谊、北关安益园、北关铁牛里、南关兴国寺、平泉街六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试点,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防治技术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完成1000多例高血压和500多例糖尿病病例的规范管理,使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分别提高了20%和80%左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完善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电建医院转型为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不仅面向原公司职工,而且覆盖周边10个社区居委会,辐射人口9494户,3.5万人;城区医院下派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东西南北20多个居委会,服务人口近8万人。煤峪口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该矿中心,服务半径2.5公里,居民6600户,服务人口3万多人。这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免费体检、慢五病防治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服务领域、服务内涵、服务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问题仍然困扰着社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1、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一方面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重视不够,未能积极地去研究、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关的政策,而是在被动地等待上级的“红头文件”或“硬性指标”出台。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清,参与意识不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我市宣传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孤军奋战,缺乏全社会参与的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报道,影响力相对较弱,群众的认知度不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知之甚少,当医务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许多居民不给开门,拒绝调查。

3、政府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市级财政虽然安排了一些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城矿两区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给予投入。但是这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所形成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目前,资金紧缺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首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自负盈亏的,在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越多的卫生机构,经营就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如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电建医院)2005年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五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多项工作,同时为居民普遍建立了健康档案。虽然当年完成门诊工作量达2.3万人次,电建公司为其拨付了三分之一的经费,仍亏损31万元。为了生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靠自身医疗业务创收来维持运转,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现象就比较严重。其次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来说,工资待遇低,政府补助工资比例也不等。如城区医院下属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政府负担90%,集体人员负担30%;而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拨付基本工资的60%—70%,其余的靠自己筹集。由于担心工资待遇得不到保证,医务人员往往重治轻防,诱导需求,甚至过度医疗。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第三从医疗设备来说,多数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简陋,缺少心电、B超等康复理疗、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第四从业务用房来说,多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规划审批时,在小区建设中,没有按照“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要求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现有的卫生机构多数靠借租房屋自行解决。以城区为例,已建成的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17家是靠租房开展工作的,而租房费用往往都在万元以上,如铁牛里社区服务站光租赁房一项每年就需3万元;兴国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房租费是1.8万元;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赁的是公产房,年租金也有1.3万元,沉重的房租负担一方面刺激了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无形中弱化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缺乏前瞻性。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的设置,许多是由原有的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转型、功能转换举办的,这样导致个别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当地的人口情况及服务半径相比,形成过剩或缺位。另外,我市近年新建小区较多,而多数小区都没有设置或预留出卫生服务机构,使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5、全科医师短缺。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大夫,以城区为例现有医务人员225人,接受过省、市级全科医师短期培训的人数为36人,只占16%。从全市来看,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6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根据我市社区设置规划,应有全科医师526名,而目前只有147名医生接受过全科培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也较低。

6、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脱节。目前,我市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大同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8家纳入了城区或企业内部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医保的门槛比较高,与市级医保联网需要支付设施费、软件费、保证运转的维护费等上万元,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独自负担这笔费用比较困难,所以未向医保机构申办手续。加入医保的患者多流向大医院看病,客观上造成大医院看小病,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7、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国家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之间的病人实行“双向转诊”,但从我市实际效果看,双向转诊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往市级医院,往往是因为受医疗水平、诊断设备、就医条件限制被动转诊,而上层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或因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很少甚至是没有将患者返回社区康复,双向转诊能上不能下,这一方面使得现有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大医院诊疗压力,也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压力。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全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体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目的等与传统医疗有很大不同,可以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一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家职能部门和城、矿两区政府,需要市政府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其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载着大量社会公共卫生项目,其转型和发展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大型医疗机构的扶持。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医生,而且素质相对较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因此,在近期充分利用大型医院人才资源的优势,发挥“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吸引居民走进社区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必须有创新意识。目前在外省、市就有许多好的创新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和北京市的东城区,率先推出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切断了社区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我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片医”这一新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到2010年,我市城区、矿区、开发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总体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上议事日程,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现有各项政策,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使我市居民尽快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

2、加强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基本的医疗诊治服务,还针对健康或非健康状态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3、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资金与提供补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将社区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中央、省、市、区(县)四级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照3:2:2:3比例配套的补偿资金得到落实。同时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稳定的多方筹资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的作用。

4、科学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第一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应与住宅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二要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的设置规划,组织专人实地查看,进行科学地论证。尽快编制并出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实现“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第三要加大对医疗市场整顿力度,进一步严格审批手续和行医资格,对不符合办医及私自挂牌的医疗点,坚决予以取缔。

5、创新理念,加快职能转变。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自己的优势,如开展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等服务,全方位开拓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第二要积极引导社区医务工作者转变观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我市一些先进服务中心(站),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的作法和经验,要在时机成熟时召开先进服务中心(站)先进经验现场会,以点带面,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6、强化素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的在职培训力度。要完善社区医务人员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在晋升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吸引医学人才进社区为居民服务。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7、推进医保进社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机构要尽快制定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准入验收和医保定点初审同步联动审批机制,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按新标准验收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分批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同时,要适当拉开参保人员医保基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档次,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范文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400

我院是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拥有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这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在医疗废物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然而,医疗废物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2009年1月开始我院领导与院感科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出台的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法规,对照标准,查找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与对策,层层落实,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存在的问题

概念区分不清:医院废物与医疗废物概念混淆,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与一些医院的实习生。不知道医院废物是属于无危害垃圾。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工作中产生的具有危害性的废物。

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医疗废物分为5大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在工作中常常发现感染性废物中混有药物性废物,药物性废物中混有损伤性废物,非感染性垃圾混入医疗垃圾,如输液袋外包装,药物包装盒等医疗垃圾属于非感染性垃圾,都混入黄色垃圾袋内。

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患者使用过沾有血液的中单、棉签、棉球及医务人员的口罩与帽子等混入生活垃圾容器内,还有个别工作人员的生活垃圾混入治疗室的黄色医疗垃圾筒内。

医院废物暂存库房管理不到位:库房无专人管理,位置安排不合理,面积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没有照明设施,没有水龙头及地下排污水条件,没有防鼠、防蚊、防盗等设施,也没有各种消毒、洗手等必备设施与条件。

制度制定不够全面: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缺少重视,制度制定不够健全,管理与检查的力度不够。

缺少培训:医务人员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管理条例和办法学习培训不到位,各科处理医疗废物及管理暂存库房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是医院从农村招进来,年龄偏大,对医疗废物处理的工作流程不清楚,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个别勤杂工把一些医疗废物如橡胶手套等私自出卖。

职业防护不够重视:各科废物处理人员与暂存库房管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薄弱,在收集医疗废物与处理医疗废物时没有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医院发放的防护用品不足,如洗手液、胶鞋等。

管理对策

领导重视:医院加大投入,与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签定合同,使用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所要求的各种包装容器,如防刺破的带盖利器盒,各种型号的黄色废物袋,黄色脚踏医疗废物桶、黄色医疗废物周转箱等,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健全管理制度:要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医疗废物处理流程、防护措施、各种警示标识及监督考核等,各部门负责人与专职人员要经常督促、检查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确保工作制度的落实。

暂存库房的设置:库房位置应远离医院医疗区与生活区。应有严密防鼠、防蚊、防盗设施,地基保证不受雨水冲击和浸泡,排污水管道通畅。具备良好照明设施和通风条件,每天用紫外线灯管对暂存库房进行空气消毒。库房内废物按医疗废物五大类分别放入周转箱内,相应位置设有醒目的警示标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交接记录要齐全,签名要完整。

加强学习与培训:对所有的医院工作人员加强有关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在工作中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理流程正确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储存。充分认识到医疗废物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坚决杜绝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等现象的发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范文第4篇

一、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有县级综合医院2家,即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县二院(二级乙等),中医院1家(二级乙等),民营专科医院4家,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幼保健院各1家,中心卫生院3所,建制乡镇卫生院21所,卫生分院20所,XX年初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38个(与卫生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村卫生室190个,个体诊所(包括牙科)78家。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1605人,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71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252人,民营医院医生405人,乡村医生151人,个体医生78人,村级公共卫生信息员642人。全县每千人床位数1.94张、卫技人员3.7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士分别为1.9、1.2人。全县卫生系统固定资产10637万元,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308台(件)。

近年来,全县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运行,社区卫生工作迈上新高。通过政策调整和各乡镇、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大为提高。XX年底,全县共有33.8万名农民参合,参合率达85.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共报销医疗费1800万元。去年初,对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整合,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新确定了303名驻村责任医师,分225个服务点片开展直接面向农民的服务。去年底,我县责任医生进村入户率达95.3%,共为23.57万名农民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达72%;建立了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梳理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对象21035人,年上门随访人均4次以上,上门随访率达95.3%。

2、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爱国卫生工作扎实深入。建立了县乡两级公共卫生工作领导机构,进行了乡镇防保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强化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与管理,制订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初步建立了快速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以“母婴健康工程”、“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妇幼保健工作。XX年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61%,孕16周高危孕妇县级筛查率88.4%,妇女病查治率30.39%,婚前保健咨询率64.17%,产前筛查率27%,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4.4%,新生儿听力筛查率64.29%。以创“省级文明县城”为载体,深入开展卫生镇、村、户和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全县农村自来水受益率38.54%,卫生厕所普及率87.49%,粪便无害化处理率42.44 %,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3、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卫生执法监督切实加强。各医疗单位以“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为载体,修订完善各种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各项质控措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去年全县无重大医疗事故和案件发生。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大力开展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了我县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安全。去年共出动卫生执法人员232人次,对县城218家餐饮单位、71家食堂进行486家次的全面监督检查,取缔38家,当场处罚案件80起,立案查处13起。目前,县城持卫生许可证经营的餐饮单位达201家,持证率92.5%;建立原料进货索证的餐饮单位和食堂261家,比例达90%;289家餐饮单位和食堂销售使用的猪肉来自定点屠宰企业,比例达100%;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100%。

二、我县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卫生事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到位”:

1、资金投入不到位。由于县财政困难,XX年投入卫生事业总费用为2845万元(包括新农医94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48%,人均64.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88.6元)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卫生基础设施薄弱。我县的乡镇卫生院用房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不少还是土木结构,虽经维修,但部分房屋还是破旧不堪。大部分村卫生室的房屋靠乡村医生租借或利用自家的房屋作为工作用房,工作、业务、生活用房“三合一”,条件十分简陋。因为缺少投入,医疗器械短缺、老化问题相当普遍。据了解,全县24家中心(乡镇)卫生院中配备“新六件”的只有7家,其中配备b超17台、心电图13台、血球计数仪11台、尿液分析仪8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11台、x光机8台,而且许多设备购置于上世纪80-90年代,档次低、故障率高。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仍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开展诊疗,手段落后单一,诊断准确率低。二是县医院、中医院、县二院三家县级医院因药品降价和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大幅度调整,导致利润骤减。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普遍效益差,卫生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失业保险、养老统筹的征缴,使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经济负担加重,发展步履维艰。

2、人才技术不到位。目前,我县卫生技术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在全县1605名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131人,仅占8.16%,大专以上学历296人,占18.44%;副高以上职称47人,仅占2.92%,中级职称342人,占21.3%。近三年我县副高以上职称卫技人员流失8人,占副高以上总数的17%;而近三年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学毕业生回到xx就业仅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多以中专毕业的卫技人员为主,目前尚有16人未取得执业资格,占6.3%。

3、服务功能不到位。我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在基层卫生院的基础上于XX年初建立起来的,如何从原来的医疗功能尽快转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缺乏,设备简陋,导致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缺乏信任感,去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加快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卫生工作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角度,深化认识,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推进我县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1、适时开展卫生强县创建,进一步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奔小康,先健康。要充分认识加强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意识,提高重视程度,把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疾苦、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工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强化督查考核,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要加强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卫生主体意识,强化保健康促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开展创建卫生强县活动,通过创建活动,带动我县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按照中央、省级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政策规定,逐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应逐年有所提高,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条件,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逐步提高基层卫技人员待遇,稳定基层卫技队伍。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卫生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体制。

3、科学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发展,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加快构建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以民营专科医院为补充,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针对我县新区人口日渐密集,群众对医疗需求日益强烈以及老城区医疗资源的富足,可以考虑将县人民医院搬至新区,提升县级医院档次,打造区域品牌医院。要加大对民营医院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医院充分发挥专科特色优势,并协助县级医疗机构做好基本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要针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及时制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分年、分批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按规划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标准。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把“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将其纳入农村整个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交给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加大财政补助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扩大新农医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感制度范文第5篇

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公立医院改革要求,以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质量为抓手,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关键,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明显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1、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根据市医政工作任务要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集团式管理改革,通过对人才、设备、技术的合理调整与分配,形成科学的共享机制,最大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作用。根据省两个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数量、类别、规模、布局。根据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疾病谱构成,重点发展儿童、康复等薄弱学科。努力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贯彻省市完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根据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法人治理的原则,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根据精简效能、权责明确的原则,积极探索在卫生行政部门内建立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专门机构,加强对公立医院投资、运营等行为的监管。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规范实施院长负责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建设。

3、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以逐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重点,协助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以全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为三大核心制度,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进、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进人、管人、用人机制。

4、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以公益性为导向,以质量、安全、效率、服务、费用、对口支援、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建立公立医院运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选择社会关注的主要指标,建立各级公立医院运行指标社会公示制度,完善医院巡查制度,加大公立医院日常监管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及时调整公立医院日常监管重点,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5、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认真贯彻省建立城市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的意见。人民医院、中医院切实发挥城市医院业务指导中心作用,从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构建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出发,从体制、机制、政策层面上,与医师多点执业、城乡对口支援、预约诊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推进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努力改善医疗护理服务

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深刻关切,把医院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促进人文医院建设,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落在实处,以及时方便、安全有效、优质价廉为目标,既兼顾当前,又立足长远,以专项活动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努力改善医疗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1、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落实省厅制定的改善医疗服务24条。大力开展志愿者医院服务。开展医院业务流程重组试点。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2013年,二级医院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专家门诊就诊患者预约率力争达到40%以上,出院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100%。以落实规划为抓手,继续完善城乡一体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努力改善护理服务。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以落实临床护理人力配备、完善责任护士制度、规范开展分级护理服务为三大重点,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研究制定系统培训方案,落实《市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2013)》,开展“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开展护理服务技能竞赛活动。加强专科护士技能培养,大力发展专科护理。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各二级医院要规范建设静脉输液配置中心。落实护理垂直管理、同工同酬、调整护理收费标准等改善护理服务的各项保障政策和措施。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A类病房每所综合医院分别达到5个;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要争取达到95%以上。

3、努力提升工作效率。二级医院要通过住院业务流程重组、急慢病分治、缩短术前和治疗前检查等待时间、患者住院前在门诊完成相关检查、双向转诊等等一切有效手段,并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2013年,二级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要较上年下降不小于1.5天。

4、努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院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负压病房等规范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职业病科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培训,完善救治设备设施,完善医疗救治工作预案、方案和制度。密切关注手足口病、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疫情,及时有效、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医疗救治工作,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5、努力控制医疗费用。要把控制医疗费用作为落实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体现公益性的主要方面之一。要深入落实卫生局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意见,试行医嘱共享,落实“三合理”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要严格控制药占比,各医院力争2013年再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要建立临床用药和检验检查监控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医疗行为,并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力争使各医院平均门诊人次诊疗费用和平均出院人次诊疗费用与上年持平,或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

6、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平安医院创建为抓手,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努力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加强医院人防、技防、设施防建设。完善医患关系沟通协调组织,各医院都要建立医患沟通部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医患沟通的教育与培训,有效开展医患沟通。严格执行告知制度,维护患方知情同意权。严格投诉管理,落实首诉负责制。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大力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各医疗机构都要参加各种形式的医疗责任保险。依法、及时、规范处置医患纠纷,涉及赔偿或补偿金额超过万元,要尽力引导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或人民法院进行处理,坚决抗击“医闹”行为,切实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学习掌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工作的法规和政策要求。各医院凡是在医疗事故和医疗损害鉴定中有过错或存在责任的,必须在一个月内组织讨论,明确责任和处理方式,形成书面处理意见,并及时上报卫生局医政科。上报及处理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和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强化开展平安医院考评工作。2013年全市一级以上医院创建平安医院达标率100%。

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坚持“院有名科、科有特色、人有专攻”的专科建设理念,加大创建力度。各有关医院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运行质态要定期上报和做好被考核评估准备,做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建设期满后的复核迎检工作。二级医院要积极引进和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努力申报省厅新技术引进奖。着力培养专科人才,提高专科建设水平。加强医院儿童、康复、精神等薄弱专科建设,不断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2、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二级医院要全面推行电子病历。人民医院要建成符合卫生部和省厅规定的必备功能要求的电子病历系统,不断完善电子病历应用功能,重点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病案首页自动生成、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临床危急值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动报警功能等,规范前、后台格式化。全面推进HIS上水平,完善预约挂号、HIS辅助决策、信息查询、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功能。

3、建立健全市、镇、村急救网络体系。切实维护以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为全市急救中心主体、其它各医院、卫生院为急救分站为支撑、各村级医疗机构、其它各医疗机构为辅助的高效运转的三级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对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医护人员、调度员、担架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组织进行急救演练,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逐步规范120急救中心的管理。规范人员配备(每车至少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担架员及一名驾驶员),确保信息畅通。各医院救护车要做到专车专用。二级医院急诊科要全面达标。

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巩固“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成果,强化院长为医疗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完善院内和行业内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和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医,严格要素准入,落实制度规范标准,推进医疗管理精细化,努力形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1、推行等级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部署新一轮一级医院等级评审,加大医院平时运行质量的评分权重,依据等级医院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开展医院复核评价和评审工作。二级医院要认真对照省卫生厅印发的县市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和细则,全面规划、积极实施,努力提升医院整体水平。

2、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强化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的教育与培训,继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三基”考试。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省病历书写规范,加强对住院运行病历的监控,开展门诊和住院病历质量检查。以首诊负责制、值班制度、会诊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重点,继续开展医疗核心制度明查暗访。组织医政管理规范标准执行情况抽查活动。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提升常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水平为重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

3、强化临床路径管理。二级医院要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全面覆盖卫生部已经下发的临床路径。医院开展的临床路径的专科和病种必须达到上级要求的数量,并使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认真落实省卫生厅下发的麻醉科临床路径,认真执行省厅有关恶性肿瘤、冠心病、骨关节置换等单病种诊疗规范,有条件的一级医院试行推行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单病种科学化诊疗水平。

4、强化医疗机构准入和行为监管。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加强医疗机构行为的经常性、规范化监管,严格不良行为记分管理。卫生监督部门要组织开展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集中式、拉网式检查。以机构基本标准、超范围执业、命名不规范等为重点,依法查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做好非法行医查处工作。

5、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办法》,《省省手术分级管理规范(2010)版》,,切实加强对医疗技术准入和应用管理。医院要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申报、管理工作,严格手术分级管理,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监督检查力度。

6、强化医师和护理队伍管理。加强执业(助理)医师准入和执业管理,认真依法做好医师护士资格考试、注册管理,加大医师定期考核制度的实施力度。加强美容主诊医师、进修实习医师服务行为的管理,依据《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医师会诊管理。规范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加强医疗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7、强化医疗广告监管。继续开展医疗广告专项整治行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要增强整治行动的针对性,重点加强对涉及恶性肿瘤、不孕不育、整形美容、健康体检、皮肤性病等内容医疗广告行为的整治。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通报监测信息,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依法加大对医疗广告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及时查处一起。

8、强化医院药事管理。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关键指标全面达标。推进临床药师制度。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二级医院原则上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明确临床药师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与医师共同对药物治疗负责;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实施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开展药品质量监测,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和药品损害的收集、整理、报告等工作;协调基本药物评价监测。继续做好基本药物实施监测评价工作,加强太和中心卫生院省级监测评价点的建设,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省级监测评价点实行每月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培训教育,落实制度规范,规范采购和使用行为。推进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培训。深入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加强对《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的考核。促进基本药物在二级医院的推广应用。强化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推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发展,落实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规范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向药学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与记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品管理。按照《品和管理条例》、《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认真做好品和管理,强化对品和印鉴卡的管理,规范品和处方权医师的培训、考核、准入管理。重点检查病区药房、急诊药房、手术室药房的品和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特殊管理药品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安全。

9、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院感管理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省院感专职人员管理办法,稳定院感队伍,加强岗位培训、网上学习、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加强对ICU、新生儿室、血液净化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和部门的院感防控监管。继续推行医疗单位以人民医院为主体的区域集中消毒供应方式。加强院感监测工作,深入推进目标性监测,有序组织现患率调查。以医务人员手卫生、各类物品消毒灭菌情况、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院感防控措施等情况,加大院感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10、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血站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相关法规制度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着力加强对血液质量安全的全程管理,从献血员筛查、体检到血液的初复检、成分制备、保存和血液的发放等各个环节都要按质量规范严格操作,确保血液质量安全。扩大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尽快建立起无偿献血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血液保障能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从工作细节入手,努力探索出“优质、高效、便捷”的无偿献血综合服务模式。加强二级医院输血科的建设,完善健全医疗机构合理用血审核制度。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提高成分输血率,积极开展临床互助献血和自体血回输工作。医护人员要带头献血,各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医护人员无偿献血工作。

五、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1、全面实施“十二五”卫生规划中医药事业发展目标。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针对存在不足和问题,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切实抓好整改和落实,巩固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建设成果。

2、强化中医院建设,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完善中医院的基本设备。完善中医院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老年病科、急诊科、妇产科、精神卫生科、康复科、病理科等薄弱科室和急需加强科室的建设和发展,实施省中医医院中药房建设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科室,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

3、加强机构中医科室建设,稳固中医药服务体系。根据市中医工作目标任务,落实马桥卫生院建设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达标各项工作;落实太和、四院建成市级基层(乡镇与社区)中医药特色专病专科的建设任务;落实综合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的国家中医药局先进单位建设标准,所有卫生院设置中医科都要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综合医院与各中心卫生院以及具有两个以上中医科室的卫生院都要创造条件,集中设置中医科室,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人民医院要按照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要求,马桥卫生院按照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标准建成中医馆服务区。各中心卫生院、四院各选择一个村卫生室建设市基层中医药示范点,并通过上级部门验收。

4、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院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按照好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重点特色专科管理,进一步提升已有重点专科水平,创建更具特色的专病专科;发展中医至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健科,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要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科,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抓好中医药预防保健宣传。巩固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5、要认真做好基层医院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工作。加强市、镇、村三级网络的中医药业务协作,与基层医院建立和完善中医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和中医业务合作,并签订协作协议,不断提高全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督促落实各医院、卫生院制订中医药在职人员培训、后备队伍培养计划,全面做好在职中医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抓好中医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落实工作,继续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加大中医药健康教育力度,加强中医药工作宣传,使中医药技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以深化医改为主线,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加快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强化绩效考核为着力点,以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认真履行“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努力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机构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人民医院、中医院要对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制定不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计划,落实改造提升措施。统一机构形象设计、机构标识,统一服务人员着装、标识、证件,为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必要的身份标识。要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有效整合,与新农合、职工和居民医保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充分发挥系统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计免信息化门诊建设,加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积极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按照省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医疗集团所属中医院或人民医院新建成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人民医院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按照已经核定的编制岗位,一个控制社区卫生服务非卫技人员比例和数量,多引进大学毕业生。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规范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五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层在岗医生要实行转岗培训,获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书,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每个中心必须有3-5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3、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明确全科医生(临床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职责,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推行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人的健康管理、精神病人的健康管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做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积极引导医务人员采取主动服务方式,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有所突破,应用适宜技术,使用基本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服务,建立中心与二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诊疗,力争城市居民在社区门、急诊比例提高到45%以上,门诊均次费用比二级医院低50%以上。

4、建立家庭医生制度,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认真贯彻省、关于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的通知精神,2013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启动家庭医生制度,本着自愿原则,优先为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签订服务协议。要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目前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组建由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社区护士的全科服务团队,按照每名全科医生签约服务500户、每个全科服务团队签约服务1500左右居民的标准,建立包干责任制。规范服务内容,主要以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健康促进、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咨询指导、孕产妇健康管理咨询指导、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普通疾病诊疗转诊合理用药指导、上门访视家庭病床等服务。要在辖区居委会和服务机构向社区居民公示家庭医生姓名、工作单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投诉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