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金融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在近期最新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 山东能源集团继续入选,而且位次前移,列第373位,利润居于304位,成为中国煤炭企业的翘楚。

尽管继续蝉联榜单,但山东能源集团在济南的总部,整栋大楼却安静如常,没有标语横幅,没有气球彩带,没有任何庆祝活动,跟记者想象中的场面完全不同。

在煤炭行业整体形势下行,未来可能继续深度调整的当下,山东能源如何做到这一成绩?又如何看待和应对今后的煤炭市场?对此,我们专访了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卜昌森。

成绩来之不易

《能源》:2013《财富》世界500强近日公布,山东能源集团不仅蝉联榜单,而且位次前移多达87位,您如何看待这一成绩?

卜昌森:只有山东能源人最清楚,这个成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是在遭遇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的环境中顽强自救的结果,也是山东能源人不断超越自我的结果。但是,我们不庆祝,相反要头脑更加冷静,因为目前煤炭行业只是处在深秋,行业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煤炭企业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

《能源》:煤炭行业形势急转直下,您如何看待煤炭价格向低位回归?作为企业掌舵者,应当做好哪些准备?

卜昌森:煤炭价格的理性回归,要求我们必须回归理性。回归理性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客观心态的过程。从当前看,应对危机需要练内功挖内潜。但从长远看,加快转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启动全新经营机制

《能源》:您曾提出煤炭企业“冬泳论”的观点,目前山东能源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卜昌森:去年初我们提出,变过冬为冬训,变熬冬为冬泳。当前,深入挖潜、节支降耗在山东能源所属企业中一浪高过一浪。总部机关出台了《纸张等办公用品领用管理办法》等规定,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做起。

集团深化内部市场化改革,形成“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的全新经营机制。在收入分配上,实现由“领导发工资”向“自己挣工资”的转变。在劳动力配置上,由过去“人多好干活、增人就增资、处处都是人”转变为“人少收入高、增人不增资、处处求精干”。在经营和效益理念上,由过去“靠矿井提产、靠煤炭提价、靠条件好转”转变为“向管理要效益,靠创新增效益”,真正做到市场无处不在,活力无处不在。今年上半年,山东能源集团吨煤成本同比降低19元,降幅5.5%,降本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在投资方面,我们坚持项目建设有保有压,按照保一批、控一批、缓一批的原则,今年上半年,我们对112个投资项目进行了重新梳理,暂缓了伊犁二矿、亿和输送带、正基煤矿等17个投资项目,压缩投资50亿元,减轻了资金压力。

打响转型突围战

《能源》:煤炭行业进入调整期,煤炭企业面临着转型,您如何看待企业的转型?

卜昌森:煤炭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时刻,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苦练内功,尽快找到转型发展之路。成功的企业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转型升级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回头看一下,今天的困难主要是由于昨天的措施不到位,如果抓不住当前的机遇、做不好今天的工作,明天将会更困难。因此,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

《能源》:在企业转型上,山东能源集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卜昌森:我们要求集团总部层面简政放权,集中力量抓大事、促协同;各权属企业则强化扭亏增盈工作,加强企业运营诊断,坚决消灭亏损源。加强成本控制,确保价格降成本降。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在建项目在不超预算的情况下早投产、早见效,同时强化煤质管理,通过强化生产源头控制、煤炭洗选等措施提质增效。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发展模式 经济结构

一、供给侧改革与商业银行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家层面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展开,充分挖掘内生动力与增长潜力,转变传统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从注重速度、总量调整为注重质量、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加大对低效、无效供给的淘汰力度,一方面鼓励扶持新兴、绿色环保、中高端供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

与我国经济发展轨迹类似,我国银行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也在近几年出现明显的增长拐点,增速下滑至个位数,有些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不良贷款率攀升创历史新高。服务国家供给侧改革不仅是金融业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一次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商业银行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契机,积极寻找与产业结构升级契合的增长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推动下,积极寻求转型发展,但目前提供的服务与市场需求和改革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创新能力不足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y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金融需求。利率市场化改革客观上推动了商业银行从被动的存贷利差发展模式向中间业务发展模式转变,商业银行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积极寻求战略转型,但产品主要集中于基础需求层面,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贷款模式单一

商业银行贷款模式多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而对于很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而言,信用评级低,资产以流动资产尤其是应收账款为主,不符合商业银行以固定资产抵押的贷款要求。商业银行传统贷款高的门槛,客观上造成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批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急需资金支持,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贷款产品,解决非固定资产抵押贷款问题。

(三)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商业银行伴随着增长速度下降,资产质量隐藏的风险也逐渐暴露,不良贷款率上升客观上因为经济整体不景气影响,主观看相当一部分投向了产能过剩、夕阳落后产业,造成投资回报率低甚至损失。在国家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结构性调整中,商业银行要研究信贷资源投向问题,紧跟国家产业政策走向,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三、商业银行担当金融服务供给主体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投资产品,积极引导储蓄资金

随着投融资产品日渐丰富,我国居民储蓄投资习惯也在逐渐改变,日益注重投资收益率。目前我国整体储蓄资金的投资存在使用结构不合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率低下,居民投资意愿得不到满足,这也是民间借贷盛行的一大原因。商业银行应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公开透明合法合规的操作,在整体风险可控、充分履行客户告知义务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出风险等级差异化的投资产品对接信用评级不同的企业需求,满足风险偏好各异的居民投资需求。对于供给侧改革涉及的新兴投资领域,也可以通过银行投资产品进行引导,满足资金投资效率需求。如推出环保相关理财产品,积极引导居民购买,助力国家产业升级。

(二)深化供应链金融发展,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

供应链金融指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提供金融增值服务。通过产业链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流服务,将整个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把单个企业不可控风险转变为整个供应链企业整体可控风险,解决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低而融资难的问题,实现金融服务的价值增值。供应链金融不论对于银行还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都是一种多赢关系。位于整个供应链核心的主体企业,希翼供应链在自己主导下运营顺畅稳定,如果链条上某些企业因为资金流问题导致供应链断裂,将给主体企业造成损失,并带来重新选择合作伙伴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主体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由于较强的依附性与较弱的定价话语权,承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自身由于规模小、信用评级低而无法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希望获得充足资金支持以维持整个链条的运营顺畅。从供应链实际运行分析,主体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真实存在的交易,为商业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了基础,并借助主体企业较高的信用分散中小企业风险,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资产主要以流动资产为主,多为存货、银行承兑汇票或应收账款等。因此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要紧紧围绕链条企业交易特点而设计,以应收账款、存货等为质押物,只要交易合同关系真实有效,就可以依托主体企业的良好资信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解决中小企业卖货与收款时间差导致的资金缺口问题,化解流动性风险,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致使极端天气气候的频繁出现,威胁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各国政府积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形成了新型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碳金融作为应对降低碳排放量的金融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所面临的气候压力得到了全面体现,在这一背景下,探索碳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扭转当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通过金融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更好地支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因此,本文将对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碳金融的产生及涵义

当前,学术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求作为现代经济调节和配置的核心的金融加入之中,并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因素开拓性地引入到金融学中,并使学术界开始关注金融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是以马赛尔?杰肯为代表的经济金融学家。20世纪末期,出现了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环境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碳金融,其作为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的只要作用是规制碳排放。确切地说,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

目前,学术界贵碳金融涵义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大体来看,有以下几种:(1)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1]。(2)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分支,主要指创造基于市场的、用来完成环境目标和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2]。(3)所谓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买卖,亦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3]。(4)所谓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开发项目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4]。(5)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做“碳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5]。

由上述几种定义可以看出,碳金融泛指与限制碳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

二、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之一,对碳金融的认识较晚。2007年以来,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等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的总过方案,加强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服务,如针对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服务指南等。

目前,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在CMD框架下进行,且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CMD交易份额已经成为全球最多的卖家,同时也是CMD项目的主要开发者,其涉及的交易内容包括CMD项目开发及减少碳排量的CERS交易。此外,国内关于碳金融的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领域,所谓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对绿色经济给予扶持,而对污染经济给予贷款额度限制等政策手段的信贷方式。2007 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和银监会联合颁布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到中国减排领域[6]。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碳金融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碳金融发展迟缓,业务模式较为单一,这与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潜力严重不符,造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一)碳金融的重视度不够

2012年前,中国不需要承担碳排量的减排义务,且在中国,碳金融尚属新生事物,中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对其还不够重视,对碳金融的作用还没意识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发展空间不看好,对其运作模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认识水平较低,国内只有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了碳金融业务,其他金融机构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二)碳金融的交易程序复杂

碳金融不但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由于经济利益涉及国内减排单位和国外购买企业,社会效益中涉及政府部门和环保企业,因此,在协调多方利益的前提下的碳金融交易程序就比一般的项目交易复杂的多。同时,金融机构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针对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这使得环保风险评价程序变得复杂,项目审查的难度和交易成本增加了。以CMD项目为例,项目的开展需要经历项目设计、项目审定。项目实施等步骤,这一开发程序的过程复杂且交易规则严格,故而项目开发和执行不是专业机构难以实现。

(三)碳金融面临的风险较多

碳金融除了面临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外,还面临政府所带来的政策延续性风险,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2009年,哥本哈根的国际气候大会的失望落幕,使得《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将于2012年结束,因此,碳金融的发展将面临最大的政策延续性风险,当前的各种政策制度,在2012年后是否延续具有不确定性,这使得碳金融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此外,中国低碳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生产技术也不成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严重,这给碳金融的发展带来可持续发展风险[7]。

(四)碳金融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涉及诸多领域和部门,其发展需要政府、环保及监管部门等的大力扶持,并出台各项配套政策,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碳金融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起到支持作用。例如,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是中国目前与碳金融发展有关的主要政策法规,但是其环境风向评价指标等政策,缺少具体的指导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此外,中国的宏观政策对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有限,国内还没有形成对这些项目支持的政府投入机制。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作为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需要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中国碳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部门:加强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

碳金融发展的特点是政策性强、参与度高以及涉及面广,不但要在碳金融认知程度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开展碳金融业务,而且要加强企业对碳金融需求的培育,因此,发展碳金融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政府应根据国际通行的环保标准,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碳金融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同时,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订过程中,中国政府要积极参与其中,以期在国际碳交易过程中,中国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有所提高,为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其次,政府应将碳金融的发展纳入到低碳经济的整体规划中,制订专门的扶持政策。例如,可以对碳金融业务提供税收优惠,碳金融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扩大和贷款本金要求降低等。此外,在进行国际碳交易时,中国政府应抓住机遇,鼓励人民币结算,以提高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各缔约方在会议上唇舌激辩,互不相让,再次显示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存在地域间的区别,无论哪一国排多少气体,其造成的危害均由全体人类共同承担,所以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国就应严格执行一套完备的减排方案。其实,早在十年前,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越来越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京都议定书》更是明确了碳排放的总量目标和分解目标,将温室气体减排和限排目标细化到每个缔约国,“碳信用”概念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下,缔造了一个全新的金融领域——碳金融,给各国的企业特别是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二、碳金融概述

简单来说,碳金融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包含了市场、产品、机构和服务等要素,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全球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低能源、低污染、低排放”,而碳金融恰好为低碳经济的实际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路径。从全球正在发展的碳金融市场来看,碳金融体系主要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一,碳金融市场体系,包括碳交易平台、交易机制、交易主体等方面;第二,碳金融服务体系,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不断推出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三,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包括各国财政、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全球形成的主要碳金融产品是碳排放权产品和衍生产品。其中,碳排放权产品是基础交易产品,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衍生产品包括碳期货、碳债权、碳证券、碳基金、碳保理等,这些产品为碳排放权的供求双方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和套利手段。

三、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基于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形势和碳金融交易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世界各地的买方、卖方和投资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汇聚而来,想从这个新兴金融领域分得一杯羹。从初期的主要国家政府出资机构、重要策略公司、能源创新企业,到现在的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机构、国家金融机构、大型对冲基金、专业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交易商,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逐步扩展和完善,更多的专业金融投资机构参与进来。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推动者

1、世界银行碳金融部门。世界银行专门成立了碳金融部门(WorldBankCarbonFinanceUnit,CFU),工作内容主要是促进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降低碳交易成本,合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

2、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FinanceCorporation,IFC)。国际金融公司是联合国成立的专门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的相关项目提供贷款和融资,致力于开发全球碳市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碳金融服务。

3、国际投资银行。这其中以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为主的国际投资银行,纷纷宣布计划,将在各个区域为实施碳金融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和融资工具。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投资者

1、碳基金。低碳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是碳基金,所谓碳基金是集合各类投资者的资金,专门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或在碳交易市场从事碳信用交易的基金。世界银行于2000年发行全球首只投资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除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碳基金外,还有国家层面的碳基金,如意大利碳基金、荷兰碳基金、英国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日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等,截至2008年,全球共有89只碳基金,资金规模逾161亿美元。

2、商业银行。由于初期碳金融市场的相对不完善,交易规模相对较小,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并未参与其中,但随着碳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气候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商业银行看到了碳金融交易的良好发展前景,开始参与碳减排计划的组合与融资。目前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等,一方面通过建立以“赤道原则”为代表的自律规范实践自身的低碳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对低碳项目提供贷款、碳信用咨询、理财产品,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

3、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任何新兴市场都离不开国际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身影,碳金融市场也不例外。一些欧美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早在2004年就开始对碳金融市场部署基金,成为全球碳排放市场上的专业投资公司。如美国RNK资本公司,主要投资于全球范围的环境和排放权市场,是全球碳排放市场上的专业投资公司。RNK资本也投资于环保相关的产品,如碳排放权信用和可再生能源信用等。

(三)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

1、碳资产管理公司。一个全面综合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涵盖碳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全部咨询服务。如中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ITICCarbonAssetsManagementLtd.)是隶属中国中信集团旗下,致力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公司。中信碳公司主要提供低碳领域的投资与低碳金融产业服务,包括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指数基金和低碳产业基金的建立,以及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行等。

2、碳信用评级机构。由于碳金融市场投资者需要评级指导,项目融资需要评级帮助,碳信用评级将成为主流并对碳减排产生强劲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和风险管理水平,使市场风险处于可控水平范围内。2008年6月,IDEAcarbon成立首个提供碳信用评级服务的独立碳信用评级机构,该机构将为碳抵消项目提供详细的碳信用评级。

3、其他中介服务机构。此外,碳审计服务机构、碳交易法律服务机构和碳交易保险服务机构也是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中介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为碳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提供了碳额度的审计服务、专业法律咨询服务和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碳交易潜在风险进行承保。

(四)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

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总架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代表基于碳排放配额进行许可权交易的配额市场,包括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EU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所(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交易市场四家,其中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占据了60%-70%的全球交易份额,并掌握着EUA碳期货的定价权。美国虽未加入《京都议定书》,但却在全球碳市场中表现得最为活跃。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建立了全球第一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自愿碳交易平台,拥有VER的定价权;另一类是以项目为基础“碳减排”交易的项目市场,其市场交易基础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减排信用交易额而进行的。

四、中国碳金融

(一)中国碳金融发展必要性

1、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05年,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为7.1亿吨和108.6亿美元,到2008年,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上升到48.1亿吨和1263.5美元,平均年分别增长率为89.2%和126.6%;预计2012年,碳交易两与交易额将分别达到100亿吨和1800亿美元。碳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世界银行报告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000亿美元。由此看来,与碳交易相关的贷款、保险、投资等碳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银行和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2、中国处于全球碳交易产业链最低端。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在迅速扩大,来自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再生能源等行业的企业,正在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的,并将减排所取得的排污权出手给碳交易商,或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买家,从而获得利润。目前中国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中国是碳交易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但却不是定价方,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市场进行交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中国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因此,重要的还是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平全打造起来,大力发展碳金融,在全球碳排放市场发展中抢占先机。

3、国际气候谈判压力迫使中国发展碳金融。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2012年已经到来,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预计,中国将占联合国全部排放指标的41%,在2011年12月的德班气候谈判大会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很大程度上成为大会的焦点。欧盟主张从2013年起,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必须满足发达国家要求的效率标准;美国则主张以“大国减排”代替“发达国家减排”,从而把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纳入量化减排协议中。尽管欧美妄图利用不合理方案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但事实上按照中国经济下个十年的预期增长率发展,其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量依然会大幅增加,而此时的全球趋势是排放的绝对量在下降,因此,中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发展碳金融,才能提高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的话语权,循序渐进的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改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利地位,顺应世界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中国碳金融发展策略

1、政府推动建设碳金融交易体系政府应促进行业规则和惯例的统一,协调绿色信贷业务中的内容、标准和程序,从而便于相关交易有可靠的预期和参照。加大政府投入和推动,提高绿色信贷项目的技术水平,出台鼓励政策促进银行业的创新和有序竞争。同时,加强宣传推广,让企业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节能减排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推动项目业主也开发商根据行业、自身发展计划,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开发CDM项目,力争国家环境资源利益和企业利益最大化。此外,政府也应加快推动碳交易机制的设计,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碳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并针对未来我国可能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深入研究其在区域间的成本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以期能在这个新兴的金融市场上抢占先机。

绿色金融解决方案范文第5篇

无疑,她是个成功的银行家。而成功,总是离不开艰辛的付出。严晓燕是个坚毅乐观的女人,这体现在14年来她服务于北京银行的每一天。

1996年北京银行刚成立时,很多人不看好。但是,严晓燕坚定地认为北京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北京银行后来居上,“在北京银行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矛盾和困难。但是在所有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行领导班子从没有退缩,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了重重困难,迎来了今天稳定团结的发展局面。”

如今,作为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形成了鲜明的市场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

近日,记者就北京银行的业务进展等问题采访了严晓燕行长。

《卓越理财》:今年3月1日,贵行成立了全国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您认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有多大?北京银行有哪些优势?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运营如何?

严晓燕:为了办好消费金融公司,北京银行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包括到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进行学习。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仅为1.29%,而美国为26%。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为我国消费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京银行独资设立北银消费金融公司,是贯彻落实“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方便广大市民融资、拉动内需的重要战略举措,标志着这一新型消费理念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必将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办好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发挥更大的作用,既是北京银行的重要机遇,更是北京银行的历史责任。

北京银行取得首批试点资格,并首家成功开业,集中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北京银行在品牌价值、风险管理、客户资源等方面优势的认可。

北京银行经过14年发展,尤其是更名、引资、跨区域、上市等一系列战略突破,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了,形成了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加上北京的区位优势,这是北京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重要优势。同时,北京银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充分利用北京银行现有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个人融资渠道,有利于满足个人客户的消费需求,为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目前,北京银行拥有个人客户超过700万户,并作为北京市医疗保险基金存储和结算行,为北京市800余万参保人员提供医保服务,去年与北京市总工会合作,为工会会员发放130万京卡•互助服务卡,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群体,这是北京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客户基础。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运营以来,实现良好开局。自3月1日开业以来,北银消费金融公司针对首都消费市场特点,创新服务手段,丰富金融产品,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差异化产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针对个体工商经营者开发的“应急贷”产品、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发的“助业贷”产品等,发放消费贷款已突破500万元,以“小、快、灵”的金融服务特色,赢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北京银行将进一步积极创新产品、优化服务、贴近市场,认真办好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为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民生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卓越理财》:打造一流的社区银行一直是贵行追求的目标之一。请问社区银行目前进展如何?具有哪些优势?

严晓燕:社区银行是北京银行打造市民银行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市民百姓是北京银行的重要市场定位,建设社区银行一直北京银行的重要目标,我们希望通过社区银行建设,进一步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步伐,为广大社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打造一流社区银行,也是北京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荷兰ING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2005年,北京银行引入荷兰ING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随后携手启动社区银行项目,逐步对北京地区支行进行社区银行模式改造,打造“社区金管家”品牌,目前已建立近50家特色鲜明的精品社区支行。今年,我们还与北京市民政局携手开展“社区服务公益行”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高质量、常态化的社区公益服务,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

北京银行社区银行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更加贴近客户、贴近市场。一是全方位的服务理念。通过应用客户智能、推出便民产品、划分物理功能区,实现网点从“交易主导型”到“服务主导型”转变,更加贴近客户。二是立体式的服务模式。社区银行为居民提供综合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针对自助型、理财型、尊贵型客户等,分别提供不同的金融解决方案,更加贴近市场。三是专业化的客户管理。通过个人CRM系统,实现了产品管理向客户管理的转变,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

《卓越理财》:贵行一直在努力推进跨区域经营。您能否谈一下北京银行跨区域经营的主要成效和发展思路?

严晓燕:北京银行跨区域经营,一方面得益于中国银监会的“阳光监管”政策,另一方面也是服务北京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跨区域经营,将北京银行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复制到全国市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

北京银行目前已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南京等中心城市设立7家分行,成立了香港代表处,济南分行开业在即,分行及其下设支行网点达到29家,分行已经成为北京银行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一些领域,分行成为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比如天津分行办理首笔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上海分行办理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交易、杭州分行针对文化创意企业受托发放“满陇桂雨”5000万元等。

《卓越理财》:在去年财富CEO峰会上,您说北京银行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上。北京银行是如何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危机后,北京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有多大进展?

严晓燕:服务中小企业,是我们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社会责任。北京银行作为一家以“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市民”为宗旨的城市商业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繁荣,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成立14年来,北京银行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小企业的探索和尝试。早在2001年,北京银行就成立了国内首家由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率先开辟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

随后,北京银行推出了精细打造的“小巨人”中小企业服务品牌,内含三大系列、50种产品,全面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一大批处于初创阶段中小企业在北京银行扶助下,迅速成长为行业的“小巨人”。这一特色品牌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热烈欢迎,也赢得了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北京银行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国际金融危机后,北京银行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创新推出了“创意贷”、“融信宝”、节能减排融资、知识产权质押、小额担保、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特色产品,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特色支行、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支行,并在上海增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广大中小企业共度难关、共同成长。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北京银行的中小企业服务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特色品牌进一步彰显。

在优化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我们中小银行也深感服务中小企业的艰辛和不易,由于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投入大、收益低、风险高,每做一笔业务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更高的成本和压力。而一些在中小银行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优质中小企业,在大银行的品牌感召下,纷纷“弃小投大”、“孔雀东南飞”,也为中小银行增加了新的竞争压力。因此,需要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关注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构建更加和谐的发展氛围和舆论导向,进而助推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

《卓越理财》:发展离不开人,尤其是对银行来说,更是如此。您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请您谈谈如何打造一支高效稳定的银行队伍?

严晓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北京银行14年的发展进程,也是人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历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此我仅谈三点感触:

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从汉唐盛世到美国崛起,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倡导开放、包容的人才观念。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北京银行始终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多元化的途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14年来,北京银行累计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2000余人,先后从香港、英国、美国等地引进数十名具有海外从业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派出数十批、数百名青年骨干赴美国、荷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实现了人才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培养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其次,要有开放竞争的机制。在发展中,北京银行逐步探索建立起以“育马”为基础、“赛马”为核心的开放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始终坚持推进全员的竞聘竞岗。同时,逐步建立起国际化的职位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员工培训及职业发展体系,形成包括6大职类、20个职种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各展所长,让人才资源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