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18-03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贯通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贯通,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为例,对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一、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设计理念。

(二)培养职业能力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力本位”,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三)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

确立整体设计的原则,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要科学划分教学内容,避免“中职教学计划+高职教学计划”的简单叠加组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中职入学学生是初中毕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

二、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条件和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为行政监督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通过市场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食品企业、医药企业中以质量检测为主、质量管理为辅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岗位,培养胜任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参照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职业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有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等,从事的核心岗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相关岗位有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等。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的,具有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资格。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必须达到高级工的标准。

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贯通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的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其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为依据。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高职贯通的学籍管理分两段实施,贯通培养试点方案要一体化设计,不分中高职阶段。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实施分别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开展,因此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两大教学平台和在两大教学平台上实施的课程模块。利用职业递进的课程内容实施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3]。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叠加,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模块设置为文化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技能养成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内容采取职业递进的方式: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课程内容整体分成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养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在具体课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分为基础、提高等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融合;第二,实现中职与高职、

知识与技能、基础与核心、食品与药品的整体设计;第三,实现专业基础向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向核心技能、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中级工知识技能向高级工知识技能的分层递进;第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习—顶岗实习—学习—顶岗实习”的设计(5131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五,在每个学期教学中,实践教学按照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实施常规课程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德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五年制高职药类专业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47-49.

[2]童宏祥.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1(18):9-13.

[3]孙睿.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5):90-91.

Integration Design of the Run-through Curriculum System for “Food and Dru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IANG Cai-mei1, LU Guo-min2, DING Yong1, TONG Qing1

(1 Shanghai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College, Shanghai 200093;

2.Shanghai Pharmaceutical School, Shanghai 200093, China)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方案 学分制 优势 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8-01

当今,世界需要大量的顶尖人才,而我们传统教育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决定了培养的都是应试型的“高分低能”的滞后于市场需求的人才,于是教育改革应时而生。普通高中将原来刚性的教学大纲改为柔性的课程方案,在内容形式与设计上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变,而学分制是课程方案中重要的一块内容。通过学分制的实施情况和教学与管理来看,学分制大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教育与教学的改革,是尽快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的途径与办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利和弊端。

一、实行学分制的好处与优势

1.有利于因材施教

学分制背景下允许学生有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地发展。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位学生在每个科目所必修的模块内容,而又弹性地留下一定的空间由学生选择,学生在学习完基础必修课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多样化、层次化、综合化。

2.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与提升

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是综合知识的考查与检测,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和前一级知识进行接轨,传授好高中阶段的知识内容,还要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科学探究”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做好素质教育的践行者,更要开创性地为学生开设以前没有设置过的课程,这对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但不论从哪个方面都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与提升,是教师先适应了时展的需求。

3.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在三年内至少获得144学分,必修学分不低于116学分,选修学分不低于22学分,选修学分Ⅱ不低于6学分。从理论上分析,高中三年可以获得18分,按新课程方案的规定,毕业学分最低要求是144学分,因此,有45学分(占总学分24%)的空间留给学生选择,这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就选修Ⅰ来说,总的空间是55学分,如按最低要求22学分来说,还有33学分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可以在必修课程中跨科目或/和跨领域选修;就选修Ⅱ来说,总的空间是18学分,如按最低要求6学分来说,还有12学分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领域自由选修。

4.有利于更合理的评价学生

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位学生必修的最低学分是144分,而这144分里面内容却很丰富,它克服了以前教学的单一评价,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多个方面去考查和评价学生,评价的范围有:学业成绩、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等,这样从各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是评价更趋合理完美。

5.有利于增强学校办学自,开发校本教程

学分制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毕业时所要达到的学习量,并没有硬性地规定学生要学的所有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尤其在选修科目上给学校和学生留有较大的余地,学校可以重新构建新的课程,开发适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学校有了办学自,有了开发校本的自由权,使得校本教程更贴近实际,使学生获得更为自主的学习权利,也赢得了个性化的发展。

6.有利于促进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形成

实行学分制以后,给了学生自,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活泼的局面,但是,学籍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是摆在教师和教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问题,过去的学年制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求,因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新管理制度显得更为重要了,这就促使学校管理要紧跟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量化管理,使管理制度化、全面化、规范化,这无疑是对学校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促进。

二、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的弊端与不足

1.实行学分制,评价上有局限性

学分制规定,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2学分,假设:总评分60以上的都算合格,那么,总评85分的学生和总评60分的学生都将得到2学分,在学业成绩上看不出优秀、良好,这样长期以来,如果没有高考指挥棒的指挥,没有选拔性考试,对优等生来说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成绩可能会下降。

2.实行学分制,基础课内容削弱了

相对学年制来说,学分制分为必修和选修,在时间没有变的前提下,学生涉及的科目较以前多了,知识的窗口大了,但一些基础性的课用的时间较以前也少了,有形如“蜻蜓点水”华而不实,势必对一些基础课的内容会削弱。

3.实行学分制,时段性无法延续

在学分制试行中,高一、高二阶段学生很投入,到了高三阶段,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不得不又回到原来的旧轨迹上紧张的复习,素质教育出现了难以为继的中断局面。

4.实行学分制,不能替代高考

当前,学分制评价较以前更科学,更合理,但是,高校招生仍旧以高考分数取人,素质教育评价档案只作为参考。社会上仍旧以升学率来替代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学分制在现阶段还没有与高考接轨,在现行升学、招生体制环境下学分制难以突破。

目前,就学分制而言,评价的依据主要还是各科的考试成绩,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有效地考核制度,但传统陈旧的考试方法和思想还占主导地位,根深蒂固,如何更科学的将学分制规范地贯彻到素质教育中来,还需时日。但不可否认,学分制有它的优越性,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认识的增长,制度的不断完善,高中学分制一定能以科学、全面、客观、公平的优势被广泛认可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袁贵仁谈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正在逐渐深入涉及敏感、牵系复杂的攻坚地带。

2012年02月16记者就一些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进行了专访。

切实遏止择校乱象、破解减负难题今后要继续通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校长教师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等方式提高又务教育学校整体水平。要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具体办法,出台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政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同时,要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还要争取家长及社会的共识和支持,真正把孩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减下来。

合力治理中小学学教辅混乱及乱收费问题2011年以来,教育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辅材料散滥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认真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找出了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症结,提出了治理教辅材料问题的基本思路,即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分类管理,强化评议:以省为主,因地制宜;分工合作,综合治理。并将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申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受儿童受教育权利今年要推动各地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就读。

牢固构建校园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教育部正在全力配合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的法规和方案,同时,要求学校切实加强安全教育,配合家长选择、设计学生上下学的交通路线和交通方式,有校车的学校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今后农村学校撤并调整方案必须向群众公示,充分听取民意一

(信息来源:新华网)

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春季中小学

教辅材料专项检查

2月13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决定在2012年春季开学前后,组织一次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工作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出版单位是否符合资质管理要求,是否存在买卖书号、买卖刊号、买卖版号和一号多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教辅类报刊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非教辅类报刊是否存在超越业务范围刊登教辅内容,以及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教材编写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是否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此外,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要在2月至3月组织本地区2012年度春季中小学教辅材料质量专项检查,对本地市场上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中小学教辅材料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信息来源:新华网)

各地资讯 浙江

公办中小学“阳光招生”

取消“择校费”

从今年起,浙江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浙江省教育厅近日表示将重拳治理择校乱收费,公办中小学择校率要降到5%以下,同时。坚决落实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

“这意味着,‘择校费’今后将在浙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信忠、来源:新华网)

广西

今年改革高中课程

实行选课和学分制

今年广西将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行选课机制和学分制,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3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根据《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各高中要开好必修和选修课程,推行学分制,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善设施条件,积极推进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建设

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都有学分体现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年增设选修课程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对学科课程结构的新突破。2011年,我们发动了全省各大市、区县的教研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共调研全省590所普通高中,其中有526所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仅有64所高中完全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比较规范,但是我省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由于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的监控和评价机制,不少学校无法按照国家课程政策的要求,开齐、开足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的学校把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军训活动等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也有不少学校把研究性学习放到寒暑假进行,课表上虽然排了研究性学习课,但根本没有按照课表正常开设。另外,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有526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大多数高中都很难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开齐、开足这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情况

1.建立组织机构。部分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构建了课程实施的组织网络结构,为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网络结构一般由“课程管理处―年级组―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研究小组”构成,分级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组织管理。对指导老师的工作量给予明确的认定,把指导老师的教学成果与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挂钩。

2.建立了各项保障制度。学校均制定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制度,比如吴江市的震泽中学制订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成绩两级考评制度》,青云实验中学作为全市高中研究性学习学科研究中心,特邀请领导、专家规划课程,为进一步规范与深化课程的实施,学校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使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工作稳步发展,学校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至少指导1个课题,按指导能力承担相应指导课题数;二是《课题日常管理制度》,利用学校信息平台对每班每个课题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每一个年级的课题管理由备课组长负责,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监管,在重要时间节点提前通知提醒,保证了课题按时完成;三是《课题考核评价制度》,每年5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评审,评出获奖等级,根据课题获奖情况评定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考核等级并给指导老师对应的奖励。

3.灵活安排课时。部分学校能够采取分课时和集中课时相结合的办法。分课时指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排进课表,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3课时,指导教师常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集中课时指利用短假和长假由指导老师分配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在学校无法完成的课题研究活动。

4.尝试以整合理念贯彻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少地区和学校尝试以整合理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如有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社团文化、课外活动、德育工作与活动等相整合;有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在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几大领域相整合;还有学校尝试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学校能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5.加强过程指导。大部分学校能有效引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在活动各阶段中进行针对性指导。如锡山高中将学生的研究过程分为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课题论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课题研究的总结交流与展示五大模块,分别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6.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师生的课程意识,在课程的创生过程中,师生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部分地区的学校还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学科研究中心组,有的学校还成立研究性学习协作组,课程具体分工落实到位,负责日常管理、组织与实施、具体课题管理及年级管理、指导老师管理、研究性学习网站或网页管理等。部分学校能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遴选有特长肯干的老师充实到指导老师队伍中来,能建立优秀教师成长档案,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三、教研情况

在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方面,省级层面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一是成立了省级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组,共同筹划课程的推进;二是正在起草普通高中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的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撑;三是举办了“学科主导类”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化实施、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推进会等省级的课程培训研讨会;四是举办了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首届优质课的评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五是推出了以“课型的突破与创新”为主题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名师课堂一节;六是定期举办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论文评比。

各市、区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方面,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1)泰州市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共同体,引领教师们共同开展专业研究,促进学校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2)兴化市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后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丰、戴南年会,形成了颇有影响的活动品牌,促进了当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泛实施。

(3)镇江市教研室制定了《镇江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实施方法、评价考核等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学校,使学校有法可依。近年来,镇江每学期选择一所高中,在这所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一方面是树立典型示范,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学校开课。他们分别在丹徒高级中学、镇江市实验高中、镇江一中等开展了教研活动,他们还在省的统一要求下,开展了学生论文评比、教师论文评比、教师优秀课评比、研究性学习方案(案例)评比等活动。

(4)常州市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组织学校共同研究过程性评价和学分认定办法,逐步形成学生成长记录的新方式。首先,改革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紧密结合江苏省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组有关校本评价的研究,继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评价》,并指导学校进行有效的终结性评价活动。第二,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专业老师、少专职老师的特点,各辖市教研室采用了集中培训及常规教研活动合一的做法来加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成长。主要采用三种形式:①现场示范观摩,邀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②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③专门课程培训,邀请课程专家做讲座,给予教师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此外,还通过定期组织评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方案、教学案例等活动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对学科课程结构的新突破。但是,在普通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这门课程的推进和实施仍然是困难重重。

(万 伟)

问题呈现与分析

一、四大突出问题

1.课程难以得到常态化、规范化实施。

受高考制度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常态化仍然是个难题,要让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课程政策的要求开齐、开足这门课程难度很大。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变相挤占课时的做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相对弱势,在学校无话语权,也会出现轻易“让课”和“送课”的现象,学生的研究活动就会因流于形式和疏于管理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使学生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本应有的兴趣。

2.课程资源普遍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没有统一的教材和参考书,这对习惯了学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纲要(修订稿)》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些大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经验、模式,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课程资源的贫乏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展。

3.教师缺乏指导的能力与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高校根本没有相关专业的设置,在职教师也缺乏大规模的系统的培训,省、市重视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干培训,但还未能进行课程的全员培训和系统培训。教师们自身都缺少研究课题的经历和能力,也就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进而也影响到学生研究的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学校基本都没有配备专职的指导老师,教师的流动性特别大,部分学校安排“业务水平低、教学能力差”的老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师,教师在课堂内外都无能力去指导学生。

4.课程实施整体水平不高。

大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学生缺乏“走出去”的机会,实践活动少,研究多静态,少动态,大多是网上查找资料的简单堆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缺乏实践过程和深度体验,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问题成因探析

1.缺乏配套政策制度的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新兴课程,但从国家到地方,都缺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的建设。到现在为止,国家都未正式颁布这门课程的实施纲要。作为一门地方管理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机制也很不健全。很多地方教研部门根本就没有这门课程的教研员或者管理人员,没有人来管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发展。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地方教育部门很难找到合适的评价方式来对这门课程进行管理。教师的配置、工作量计算、职称待遇、专业发展都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这些都为学校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带来了困难。

2.缺乏课程资源交流共享平台与专业支持系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教师们在课程开发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体系,课程的实施难度较大。学校与学校之间基本上都是闭门造车,各行其是,缺乏课程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和专业支持系统,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困难找不到专业的支持和帮助,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课程实施的畏难情绪。

3.学校现有教学制度无法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

当前学校的主要教学制度都是基于分科教学的基础而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倡导教师的合作互助,共同指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就对学校的教学制度提出了挑战。在教师配备方面,很少有学校配备专职的教师,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也影响了优秀教师加入到课程队伍中。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之间缺乏相互协作的习惯,研究性学习往往成了学校中少数教师的事情。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规教研活动还不被重视,这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的实施水平。此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活动经费问题、活动场地问题等也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这都影响了学校实施课程的积极性。

4.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不足。

新的高考方案还是注重学科的考试成绩,没有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成绩仍然是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缺乏认识和认同,这是目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

5.课程设计本身存在一定问题。

高中课程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建章立制,用机制激励人

完善并重建了一整套科学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如《一中教职工考核细则》《绩效工资发放细则》等,实现了全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实用化。建立完善了学校的激励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全校师生表彰会、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教学质量分析会等形式,大大调动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在校园、教学楼、班级展出优秀学子等照片,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狠抓管理,用行动指引人

认真贯彻实施“领导值班制”“主管校长承包制”“级部负责制”等管理制度,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在管理中,一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

三、悉心研究,用科研武装人

首先认真钻研、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力争做一个教育专家,做一个管理内行,同时,自己从未脱离教学工作,大胆尝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极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受到师生的好评。

四、注重落实,用实绩衡量人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在制定科学合理制度的同时,特别加大对过程的监督和落实的检查力度。正因注重实绩,彻底杜绝了工作中的“虚浮现象”,全校教职工工作踏实,成绩显著。

五、培养师资,用考核促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