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化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妥善应对农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元阳县农业产业站针对元阳县县情及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抓住我县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农业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元阳县产业发展现状
元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1.元阳县的基本情况
元阳县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北麓,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境内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从河谷到高山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岭不同天”之称。全县辖2个镇12个乡,138个村(居)委会,104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资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9%,比较平缓的地区仅占1%,且生物多样性突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甘蔗、茶叶、草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培育农业知名产业潜力很大。二、劳动力优势。全县有乡村从业人员23.4万人,对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劳动力。三、旅游资源优势。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情浓郁。四、水能资源优势。
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0.3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1.8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另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金、铜、铁、铅、锌、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种矿产,拥有大型金矿,铅、锌、铜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2.1茶叶产业
元阳县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拔在144~293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4℃,相对湿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时数1770.2小时,年雾期为179.5天。”自于1973年凤庆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高山九个乡(镇)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土,PH值在5-7.5之间,为酸性土壤,茶叶产品茶多酚含量比较丰富,是为理想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66个初制茶厂,厂房面积达44775.7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1000台(套),从业农户达6146户,24584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300元,元阳现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2木薯产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木薯面积 7.2万亩,产量达36万吨,涉及到14个乡镇。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元阳县红泰淀粉责任有限公司)。
2.3甘蔗产业
甘蔗生产已成为元阳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辖区8个乡镇,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元,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支柱产业。
3.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柑桔
虽然柑桔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仅有1567亩,产业从业农户652户,2681人,但人均纯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阳县气候条件适宜香蕉的生产发展,香蕉产量高、全县适宜栽香蕉面积可达35万亩,现有香蕉种植面积13.5万亩,占适宜面积38.5%,香蕉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全县还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香蕉产业格局。
3.3蔬菜(含马铃薯)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3万吨。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市场。
3.3.1反季节蔬菜 元阳县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有利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乌弯村委会和南沙镇等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70多种,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鸡脚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1.2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大
元阳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七个少数民族,85%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县有劳动力22.1万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万人。因此,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产业有较好的前景。
1.3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元阳县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苷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二级路面的不断开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1.1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
2.1.2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提升“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巩固发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农业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全县重点培育“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68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96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400元以上。
四、元阳县农业产业的建设重点
1.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达到旱涝保收。
2.建设设施农业
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园区
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建立以新街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3.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
3.1.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2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市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
3.1.2预期效益
到2015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1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
3.2.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打造以茄果类蔬菜、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
3.2.2预期效益
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15~20种蔬菜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5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3.3.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街镇为中心,辐射攀枝花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3万亩。园区可适当分设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攀枝花乡)、休闲娱乐园区。
3.3.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5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红”、“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6.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04.(3):40-41.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20-25.
1、我村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气候优势明显,是生产蔬菜的理想之地;第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蔬菜能当天采摘,当天上市,保持蔬菜固有品味和新鲜度;第三,水利基础设施好,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沃,为此产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充分保证;第四,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此产业经几年发展,农民种植水平和市场意识有很大提高。
2、全村现有蔬菜种植面积82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48亩,创产值106.5万元,以大蒜、西红柿、冬瓜、藕、辣椒、白菜种植为主,户均在蔬菜生产中的纯收入达1.2万元。但我村蔬菜销售仅仅面对县城,市场不广,品种不多,蔬菜产业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产业效益不显。
1、指导思想: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为保障,抓投入、扩基地、拓市场、树品牌、促生产,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
2、发展目标:
基地建设:2010年计划发展80亩露天地菜、30亩大棚反季节蔬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亩;2011年计划发展100亩露天地菜、40亩大棚蔬菜,计划种植面积达到216亩。
效益分析:2009年全村露天地菜面积84亩,大棚68亩,创产值208万元,户均从中创收1.78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中达到4600元;2010年全村露天地菜面积164亩,大棚88亩,创产值306万元,户均从中创收2.1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中达到6000多元。
技术体系建设:以县农业局蔬菜站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镇农技站为技术指导体系,严格按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稳定和加强推广队伍建设,确保完善的推广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镇、村两级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抓出规模,抓出成效。
2、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倾斜农业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及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等。
3、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每年至少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4-6个,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品质。
一、基本情况
寨英镇位于松桃县城西南部,国土面积200.75平方公里,辖24个村,2个居委员会,276个村民组,7887户,35082人,2005年末国民生产总值11283万元,人均收入1810元。全镇有耕地17542亩,基本分部在邓堡、寨英等几个坝子,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有林地面积1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6%,除阳雀国有林场外,还有邓堡、落满乡有林场以及其它村有、个体户林场,林业资源丰富。全镇2005年底大牲畜存栏3415头,猪存栏19089头,羊1823头,家禽存栏32085只,现有养牛10头以的农民17户,有养猪场26个,猪存栏50头以上的有36户,专业繁殖二元母猪和三元仔猪的“富源种猪场”,具备年出栏千头二元母猪的生产规模,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已具雏形。寨英河和邓堡河流经全镇19个村,在稻田养鱼和冷水鱼、特种水产品养殖等方面结累了一定的经验。
全镇的地形以高山和坝子为主,地区差异明显,在平坝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适合农作物生长。在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较高,相对湿度大,野生资源丰富。
镇政府所在地距松桃县城58公里,距铜仁70公里,“松—江”油路横穿全境,“愉—怀”铁路过境寨英,2006年8月底,全镇已实现公路、电力、电话“村村通”。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
(一)、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镇目前农业产业十分薄弱,没有龙头企业,专业化经营组织(个体)规模小,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市场拓展能力弱;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农户与相关企业联结缺乏有效载体等。
1、与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专业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生产专业化的思路,建立了奖励扶助机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专业种、养殖大户,兑现了奖励扶助政策,使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得到较快发展,成立了养猪业协会,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但从总体上看,与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生产基地尚未完善,同时还面临启动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拓展农产品市场能力等一系列工作,发展农业产业任重而道远。
2、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措施和组织保障系统急需完善和加强。在出台了以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奖励扶助措施的基础上,还需从各个方面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农业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种专业组织,培育龙头企业,为我镇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3、资金投入仍是发展农业产业的瓶颈。在我镇,广大群众用于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承贷主体(农民)的贷款担保等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农户利用信贷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我镇是全县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人口、耕地大部分集中在邓堡、寨英两个坝子,非耕地29万亩,其中荒山13万亩,林地16万亩,相对集中在高海拔地区,有利于农业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自然资源丰富,众多的特色产业等待开发。
地理条件优越,我县地处湘、鄂、愉、黔边界,我镇与江口县交界,镇政府所在地距松桃县城58公里,江口县城55公里,铜仁市区70公里,“松—江”油路横穿全境,“愉—怀”铁路过境,距孟溪火车站20公里。有利于与周边相关企业的联结和拓展农产品市场。
农村基础设施较完善,公路、电力、电话实现了“村村通”,各村委会都有综合服务室,由于加大了对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在近年内,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立起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增强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二)、遵循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市场营销、资产重组和产品研发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
2、重点突破原则。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壮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化经营组织。
3、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联结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4、科技创新原则。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科技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农业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和预期目标
规划期内着重培育畜牧、粮油、果品、蔬菜4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猪肉、土鸡、肉牛、优质稻米、标准马玲薯、名优新特果品、有机绿色蔬菜7个骨干农产品,初步培育出一批与4大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品牌农产品和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畜牧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大力发展猪、鸡、牛等大宗畜禽生产,适当发展鸭、羊、鹅、兔等畜禽。一是重点发展以寨转生态养殖小区和现有养猪大户为基础,以寨转、上寨、水源头三个村为中心,覆盖全镇所有村寨的5万头瘦肉型生猪基地,扶持以富源种猪场为重点的优良仔猪繁育单位或专业户,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逐步达到出口的要求。二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以野溪村为中心,覆盖李家庄、大水沟、水源头、阳雀、王家坪、凯牌、岑鼓坡、大塘坡、落满、茶子湾、兴家庄11个村大部分村寨的10万只土鸡养殖基地,并在野溪村发展优质土鸡繁育专业户,打造优质土鸡品牌。三是发展以茶子湾村为中心,覆盖举贤、大塘坡、兴家庄3个村的1000头肉用牛养殖基地,首先在茶子湾村发展和培育优质肉牛。适当发展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培育壮大饲草产业,探索发展肉类加工、皮革羽绒综合利用等配套产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到2010年,全镇肉类总产量力争达到达5000吨。
2、粮油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一是发展以邓堡村为中心,覆盖黎堡、蕉溪、大水沟、寨转、上寨、吴家寨、罗家寨7个村的2000亩具有出口潜力的高产优质稻面积,首先在邓堡、吴家寨两个村示范种植,安排得力农技人员负责指导和帮助。到2010年优质稻面积达到2000亩。推行有利于大米整精米率提高的稻谷收获、干燥、储存技术和大米、油脂精深加工技术。
二是建设以大水沟为中心,以上寨、寨转、邓堡、吴家寨、罗家寨等村为重点、覆盖全镇的马玲薯生产基地,争取在大水沟村建立100亩的脱毒种薯培育基地,努力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依靠科学技术,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实行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马玲薯的商品利用率,搞好采收后的分类、精选和包装,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扶持一批淀粉、薯片等马玲薯加工企业,提高产品的付加值和副产品的利用率。争取在2010年商品用马玲薯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进入市场的马玲薯产品达到2000吨,产值超过200万元。
3、果品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适当发展适合地方气候、土壤特点的柑桔、柚子、梨子、桃子、李子等类水果,发展以寨英村重点,覆盖黑冲、王家坪、凯牌、岑鼓坡4个村的果品产业,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力争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水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提高水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动水果产业化经营。适当发展八月瓜、黄腊瓜等野生水果的研发生产,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果品。
4、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发展以黑冲为中心,幅射上寨、水源头、王家坪3个村面向市场的商品蔬菜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名特优新蔬菜品种比重,突出秋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产地蔬菜分级、包装、保鲜、储藏、速冻、脱水、萃取、罐头制作等深加工,蔬菜产加销一体化。到2010年蔬菜产业化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
四、投资概算、资金来源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到2010年,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畜牧产业3000万元,优质稻米产业100万元,马玲薯产业100万元,果品产业100万元,蔬菜产业100万元,拓展市场200万元,龙头企业400万元。
(二)、资金来源
农民自筹3000万元,(我镇信用社2005年末存款余额4622万元,邮政储蓄存款1100万元)。
财政投入1000万元(主要用于兑现奖励、科技投入、拓展市场、扶持企业、综合服务等)。
(三)、经济效益分析
1、到2010年,在规划范围内,各产业的年产值可达到5800万元,其中:畜牧产业5000万元,优质稻米200万元,商品薯200万元,果品200万元,蔬菜200万元。
2、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900元。其中畜牧业增收入1600元,其它4项共增收300元,分别增收75元。
3、2010年,财政收入增加约300万元。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镇党委、镇政府要将农业产业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协调及其办事机构,使各职能部门同心协力、各尽所能。使各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作风,围绕《规划》,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主动、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二)、建立激励机制。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带动面广、带动增收幅度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带动和集聚生产要素,带动投资的增长和经营的发展,按照一家企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协会和一批基地的要求,突出重点给予扶持。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市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依托。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构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市场的有机联系平台,加强对农产品营销人员培育,争取在2010年建立一支100人的营销队伍,帮助生产经营者成功进入市场。
(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改造传统农户,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是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工作。坚持积极扶持、稳定发展,不断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向新水平。
(五)、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从价格、服务、银行贷款等方面完善利益机制。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作为承贷主体,从银行贷款,然后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保险、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等入手,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如何推进产业经营,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教育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七)、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突出骨干产品。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产业化经营组织基地农产品标准化认证提供咨询和申报服务。
(八)、制订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投资等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促成更多项目的生成落地。如农户新办畜禽饲养场、农产品收购、加工场所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直接为农业服务的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可按土地最低出让价出让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农业产业化建设与农民承包土地的利益关系,确保农民增收。
培育一批主业优势明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是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我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年,我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46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总额的42%。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11家,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总体上看,我市规模型企业总数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偏低。已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也不高,表现为:主业技术优势不强、品牌等级不高、核心技术在外,从而造成品牌优势不明显、规模优势不稳定、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现状。因此,围绕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我市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是: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组建以企业研发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主体,加速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商品化的步伐,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企业内、外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良性循环。同时,围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占有和运用全过程,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中介体系,包括专利和商标、科技信息、技术中介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综合知识产权服务,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重点放在“一区两基地”(国家丝绸星火密集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和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五大板块经济上,包括以丝绸集团公司、鹰翔集团、盛虹集团和化纤织造厂为主的丝绸纺织板块,以亨通、永鼎、双塔、新恒通和港龙集团为龙头的光电缆板块,以市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电子资讯板块,以临沪优势为特色的沿沪经济板块和以工业缝纫机、彩钢板、除尘和净化设备等制造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区域集群板块。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到期末,在光电缆、化纤原料、丝绸纺织、电子资讯和其它制造业中,培育出3—4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根据目前这批规模企业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正常情况下,到年就可有5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50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
(一)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必须经过科技创新来创造自主知识,并依法认定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创造发明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重要的来源,必须建立起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经常组织实施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其中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改造是比较重要的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技改来调整产业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建立科技创新机构,提供较为完善的设施和设备用于科研活动,如研发中心、博士后活动工作站等,这些都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必备场所,也是实现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主战场。要建立起一支为企业研发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队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必须培育好自己的核心人才队伍,拥有自已的创新高层人才。
(二)企业要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占有和运用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的自主知识,必须用相关法律加于保护,以免流失、被仿制和盗用,确保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占权利和后续产业化运作。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将之渗透到各个运行环节和每个工作岗位中去,优胜劣汰。其次要建立各类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自主知识产权顺利诞生、占有和后续产业化运作。要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无论研发、试验或引进技术、人才都需要加大投入。要转变观念,敢冒高技术投入的风险,只有这样,才会赢得高回报。
(三)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有关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加大对我市知识产权的扶持和引导力度,激励发明创造,扶持专利申请,奖励授权专利,加强科技创新。力争在一个较短时期内,使我市拥有一批具有独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专利申请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要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积极引导建立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通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转换,建立知识产权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也可依托规模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务,或组建社区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来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服务。要进一步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查处假冒专利商品、商标、版权等不法行为。要保护专利产品的市场独占权,建立和规范技术市场,公平、公正、合理进行技术交易,依法开展技术贸易。要加大对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科技创新和培育知识产权构筑良好社会条件。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力度和对知识产权培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和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企业经营高层管理人才、高新技术研发专业人才、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等,尽快适应和满足企业、中介服务和宏观管理等各方面人才的需要。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培育的投入力度,对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对知识创新起步阶段的弱小力量给予扶持和帮助,对劳动密集型、低层次企业给予政策引导和鼓励。市科技三项经费应达到当年市财政实际支出的2%,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年有所增长,至期末,达到《市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
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措施
根据上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的集中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由市科技局、经贸委、工商局、财政局、人事局、文广局、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组建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专利、商标、版权、驰名商标服务等知识产权工作。这类知识产权目前分属几个部门职能范围,管理分散,有必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确保我市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发展。
(二)研究和制定激励知识创新有关奖励政策。要激励发明创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原始创新工作,调动科技人员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同时制定《市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实施办法》,对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给予大额科研经费支持,激励企业敢冒风险,敢创事业。
(三)利用正在建设的邮电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它高校资源,培养知识产权创造、占有和运用的高层次人才,抓好知识产权队伍建设。同时合理引进急需人才,为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当前,特别要建设好企业专利工作制度,集中时间组织企业专利工作者知识培训,培养企业专职或兼职的专利人员(也可兼管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快知识产权中介人培训。目前我市专利工作力量薄弱,市里将推荐一批具备条件的人员,深造专利人,获取专利资格,从事专利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大对职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在更高层次上施展才华。
(四)针对部分企业缺技术、缺人才的现状,定期组织产学研对口技术沟通和交流合作,帮助企业找技术、引人才、寻依托,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经营,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提高企业引进、应用能力。同时,为企业牵科技线、搭创新桥,寻找合适项目、技术,以便联合开发。市行业协会每年组织1—2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口专业的专家教授和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行业技术领域高层论坛,或某项技术(项目)论证会、专题研讨会,从技术上、信息上、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高层次合作。
LED是一种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LED产业就是发光二极管制造及其应用。本规划中主要指LED发光器件制造和应用。其产业链主要包括外延片制造、芯片制造、封装及应用产品开发等三个部分。
PV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其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本规划中的PV产业主要指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其应用。其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及光伏原材料生产、电池与模组制造以及应用产品、配套构成发电系统。
二、LED、PV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发展情况
1.国外发展情况:
1.1LED
许多国家近几年都投入巨资发展LED照明,形成了以美国、亚洲、欧洲三大区域的产业分布与竞争格局。其中,美国Cree、Lumileds、日本Nichia、ToyodaGosei、德国Osram等企业垄断了高端产品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美、日、欧各主要厂商纷纷扩产,加快抢占市场份额。据TRI预估年全球LED市场总值将达86.77亿美元,年增长15.7%(年74.99亿美元)。年将超过100亿美元。
1.2PV
光伏市场方面,在各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碳基金的推动下,也达到了井喷式增长状态。年,受益于西班牙和德国政府的光伏上网补贴政策的实施,全球光伏安装量全年达到5559MWp。其中,欧洲占到全球的81%,而西班牙和德国又分别占到年欧洲光伏安装量的56%和33%,分别达到2.5GW和1.5GW。欧洲,特别是德国与西班牙无疑是年世界光伏的最大市场。目前各国政府仍在加大各种政策补贴扶持力度,加大研发技术投入,不断推动LED、PV技术的提高。
2.国内市场:
2.1LED
尽管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我国起步较晚,但在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也很快。到年LED产值占全球的27%。2003年6月科技部紧急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年又推动开展“十城万盏”LED照明应用工程试点,以道路照明先行。据预测,年LED路灯需求140万盏,年将增长79%,达250万盏。户外显示屏、LED路灯及LED背光模块中大型显示器是年LED的三大爆炸性产品。目前国内在区域上已形成了以七大LED产业基地为基础,为聚集中心,向地分散的区域性布局。至年,该产业从业人员达5万人,研究机构20多家,企业4000多家,其中LED芯片生产厂近30家,封装企业近1000家,应用厂商高达2000多家。年拥有MOCVD设备企业超过20家,数量达80多台。
2.2PV
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到2000MW,继年后中国仍然保持全球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的地位。同时年中国十多家硅材料厂多晶硅总产量首次突破4000吨大关,比年增加近400%;涌现出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全球十大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并且正在逐步完善。在光伏照明产品应用方面,等地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新型高亮度LED相结合的城市照明和景观工程。国家规划太阳能光伏发电目标是年装机容量300MWp,年发电量3.9TW.h,2020年装机容量1800MWp,年发电量23.4TW.h。
3.省高度重视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了《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省太阳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在科技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建设“西岸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和“两岸半导体照明产业合作试验区”。全省LED和PV产业链已较完整,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目前我省从事LED和PV产业工业园区有12个,分布在、、泉州以及云宵、华安、长汀等地,年产值超过100亿,成为信息产业的新增长点。
(二)市发展情况
年4月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市组织编制了《市光电子产业发展规划》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发展规划》,制定了《市贯彻落实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将LED产业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来扶持。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市LED产业上游较强、下游弱,应用产品开发不足,企业规模与国外和台湾企业相比仍偏小,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偏小偏少、公共技术检测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在PV太阳能光伏方面,市目前拥有一些太阳能电池的硅料生产和封装企业,在太阳能电池应用上(含薄膜电池)也取得一定经验和部分市场,这些太阳能电池封装生产和应用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市周边地区有丰富的硅矿资源和工业硅企业也可以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三)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大力发展和培育光电子产业。目前区是国内LED外延片、芯片生产主要基地,产品涉及红外、紫外、可见光和白光领域,拥有三安光电、华联电子、光莆电子等骨干企业,芯片生产和大功率封装的技术工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光电子企业,年累计完成产值26亿元。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上,拥有较早开发太能电池材料的三安(GaAs)和较早组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巨茂光电,但太阳能光伏企业数量仍较少,开发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实际安装应用的企业更少。
三、区LED、PV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基础
1.起步早,稳步发展,产业链雏形显现。区是市较早发展LED和PV的区域,产业基础较为扎实。LED方面,从外延片、芯片生产到应用及配套供应,已有一定规模,产生较好的集聚效应;PV方面拥有GaAs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相关部分材料和组件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实力。
2.技术能力强,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华联电子、三安光电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完成了“功率型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产业化关键技术”、“功率LED光源和显示模块”、“GaN基材料P型低接触电阻技术及产业化研究”等五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LED重大项目;三安申请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华联申请专利5项。此外,市的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光电子信息材料和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LED检测与认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大学等高等院校都是区培育光电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平台。
3.拥有数家发展质量较好的骨干企业。尽管目前产业链企业数量仍偏少,但为数不多的三安光电、华联电子、巨茂光电等企业发展质量较高,增长潜力大。在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三安光电、华联电子、光莆电子等企业仍实现逆势增长,三安光电更进一步对外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其中,三安电子还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生产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材料的企业;而巨茂光电发展潜力大,太阳能电池(单晶、多晶),年封装能力可达到100MW。
4.发展后劲较足。目前我区工业新投资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光电子产业。惠利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永联达光电、信达光电、安美光电、玛司特、金光源光电、炬嘉光电、木林森电子、夏晶电子等都在近两年投入资金建设厂房、研发中心等。这些企业项目的建设将对我区光电产业链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光电产业的整体水平,从研发到生产形成较为完整的LED超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芯片及封装线,为LED、PV产业的发展卯足后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链发展不完善。LED产业链下游弱,应用上缺乏新颖设计、生产上缺乏大功率白光LED,且芯片生产规模与国外、台湾企业相比仍偏小。而PV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下游应用企业,产业链不完整,目前暂无晶体硅电池或薄膜电池片的生产企业以及除逆变器、蓄电池外的其他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的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涉及的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组建封装、系统平衡部件(逆变器及控制器等)及光伏应用企业少又小。
2.核心技术力量薄弱。LED方面,关键技术仍掌握在美日手中,知识产权问题将影响企业出口产品发展;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质量稳定性还有待提高。PV方面,太阳能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太阳能发电成本远高于火电成本,太阳能电池面临着提高转换效率等重大课题,制约投资力度。此外,目前的运作机制无法吸引人才,拔尖专业科技人才的引入不足,导致材料、器件、监测及应用研发力量的提升受到制约。
3.公共技术检测、研发平台建设滞后。LED和PV的公共技术、检测平台建设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由于产业规模小,核心技术不足,在标准的制订上不具备优势。
4.空间受限。区是市中心城区,随着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推进,二产还将逐步外移,岛内已没有多少土地资源空间可供发展光电光伏产业。
(三)发展机遇
1.借助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东风”。年5月,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支持省加快建设海西区,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将有利于省的发展。定位为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区又是其中心城区,具有强大竞争能力、服务能力、集聚辐射能力。
2.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日趋加强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时机。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政府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新能源、采用新光源是各国发展的共识。同时,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对节能、低耗、环保产品的需求日趋加大,这为LED、PV产业的发展提供极为良好的发展契机。
3.搭乘两岸三通的“快车”促进两岸LED、PV产业的共同发展。随着两岸真正迈入“三通”时代,两岸合作全面提升,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势必有利于两岸产业技术的深度交流,充分发挥两岸各自优势,也有利于区承接台湾LED、PV产业的西移,形成联合发展氛围。
四、区LED、PV产业链发展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产学研联合与协作,强化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吸收再创新,规划打造具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产业体系,培植一批带动力强、发展质量高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聚。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完善落实各级政府扶持政策措施,发挥政府引导服务职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在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的基础上培育自主创新开发能力,打造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分阶段任务目标
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培育出1~3家产值超10亿元的技术国内领先的龙头骨干企业,6-10家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企业,在国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力争到2015年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
第一阶段:-年为招商引资阶段,以打造完整产业链、五年内实现100亿元生产能力为目标,大力引进培育新的光电、光伏生产企业,扶持壮大现有的三安光电、巨茂光电等龙头企业。力促部分企业转型,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力争产值达到35亿元。
第二阶段:2012-2013年为项目建设投产阶段,在继续引进新的光电、光伏生产企业的同时,重点做好已引进项目企业的建设投产工作。力争产值达到60亿元。
第三阶段:2014-2015年为达产达标、市场推广阶段,在做好企业达产达标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帮助企业做好市场推广工作,筹备建立光电、光伏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或专业交易市场。力争产值达到100亿元。
(四)总体布局
以光电基地为中心,充分利用我区现有土地厂房存量空间,并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引进相结合,合理布局。1.岛内重点引进LED、PV企业的研发中心、芯片开发制造,产品展示采购交易中心等企业总部。2.同安工业集中区园以LED产业应用为主企业。3.环东海域工业园以PV产业研制为主的企业,与市培育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百亿产值产业集群发展相衔接,构成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岛内以上游高端光电光伏企业研发基地,岛外为LED、PV企业应用生产的产业化基地格局。
五、区LED、PV产业链发展重点和主要项目
(一)发展重点
确保骨干企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企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引进带动新增长的原则确定发展重点。
LED产业:根据市规划LED重点项目提出“三安、乾照、晶宇、明达的芯片、外延片生产线建设及技改”、“华联、光莆等LED封装企业的生产线建设及技改”提出本区的重点。1.利用三安电子、华联电子、光莆电子等龙头企业的外延片及芯片、封装优势,扩大品种范围,拓展小功率白光低色温镓基LED芯片,发展全色谱LED,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大功率白光产品及照明产业化;2.大力扶持LED基础材料的技术创新;3.重点发展先进适用的封装技术新工艺和产品,包括贴片式封装、柔性基板式封装、白小芯片封装及功率型封装;4.组合模块;5.荧光粉及封装材料研究与生产;6.在应用产品方面,重点发展能同步拉动本地上游、中游产业发展的背光源、汽车照明、商业照明、路灯照明、室内照明等应用产品和发展普通照明产品。
PV产业:根据市规划“佳科、巨茂、三安、乾照、冠宇、迈士通等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生产企业的生产线建设及技改”,结合本区实际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组件太阳能光伏材料(如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发展高聚光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发展高纯度多晶硅材料,发展PV与LED相结合的室外照明。
(二)主要项目安排
1.企业的增资扩产,技术改造,获取最大的产能和经济效益。华联的小功率白光低色温镓基LED芯片,全色谱LED及半导体照明用高效功率LED封装技术及产业化。三安的TFT-LCD背光源超高亮度LED芯片产业化,应用于液晶屏背光源的红色发光二极管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光莆中尺寸LED背光模组贴片封装生产线。企业技改中发展白光LED的同时扩大蓝光LED生产规模,占领数码小家电市场,充分利用LED背光源实现其小型化、轻量化、超薄化、节能化,市场无量,以期超过照明应用份额。以上几项机改将实现新增产值3亿元。加上其他企业如玛司特、惠利泰、永联达、安美、巨茂的技改,增资扩产,都在实施中。通过产业技改转型壮大产业集群,以年均10%以上增长测算,产值预估:年/26亿;年/34亿;2013年/41亿;2015年/50亿。
2.结构调整中、新增传统产业转轨LED应用(如照明)、PV装机应用,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调整。产值预估:年/1亿;2013年/3亿;2015年/10亿。
3.通过引进项目,逐渐弥补目标中不足的产业产值,力争完成引入目标,应该将产业链急缺、有意向到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作为招商重点:
年/5亿;2013年/16亿;2015年/40亿。
(1)LED外延片、芯片和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重点是大功率的白光照明、LED芯片生产及新技术(如ACLED)、新工艺,产值可达15亿(投资5000万-1亿、厂房3万㎡)。目标对接台湾企业,包括光鼎、亿光、光宝、宏齐、佰鸿、东贝、华兴、李洲、立碁等封装企业;一诠、金利、大泽等支架企业。其中,有意到大陆投资,可作为引进重点的企业有:
(其主要产品为LED驱动芯片产品);一诠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市产业链空白环节LED支架生产企业;亿光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考虑在建设研发中心。
(2)LED照明器具生产企业,包含室内、室外照明、路灯、隧道灯、商业用灯,产值约7亿(投资3000-8000万,厂房4万㎡)。目标瞄准台湾、日本、欧洲企业,包括中国电器、台湾中原大学设计学院、台湾工研院光电所、凡球照明等灯具照明设计制造企业。其中,有意到大陆投资,可作为引进重点的企业有:政齐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中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3)LED背光源应用等平板显示制造,产值可达5亿(投资5000万、厂房4万㎡)。目标对接台湾企业。
(4)控制板电子项目(如控制器、逆变器),产值可达1亿(投资2000万、厂房2万㎡)。目标瞄准台湾、北京此类企业。
(5)荧光粉及特种粘合剂项目,重点是PV使用的粘合剂、纳米防尘涂料,产值可达1亿(投资2000万、厂房1万㎡)。目标瞄准美国企业。
(6)50MW以上柔性衬底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包括有机化合物印刷太阳能电池,发展BIPV,产值可达15亿(厂房2-3万㎡、以不锈钢柔性衬底三结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30MW为例的卷对卷自动生产线,从清洗到喷保护膜其间的实时诊断系统造价约6000万美元,总投资6亿)。目标瞄准日本、美国、台湾企业,包括绿能科技、中美矽晶、合晶科技、茂迪、旺矽、统懋等台湾硅晶圆厂商;中油、台塑、福聚等硅料厂商;联相光电、绿能科技、大丰能源、富阳科技、晟阳光电、奇美等硅薄膜厂商。其中,有意到大陆投资,可重点关注有: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台湾唯一以“多晶硅制程”专业产出太阳能硅晶圆(Wafer)的公司;主要商品及服务是太阳能芯片。联相光电,生产领域为薄膜式太阳光电电池模块、硅晶圆式太阳光电电池。欧瑞康(OerlikonSystems),薄膜技术领域的真正领导者,采用Solaris系统——高速单晶溅镀设备,开发薄膜太阳能电池。Solaris技术首次将先进的纳米技术应用到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优势明显,目前是最先进技术。
(7)50MW以上GaAS汇聚光光伏系统生产线,产值约10亿(厂房2万㎡、投资1亿)。目标对接德国、美国企业。
(8)多晶硅物理冶金法生产线,产值约5亿(厂房1万㎡、产能1000吨、投资1亿)。目标与大学物理系开展合作。
(9)PV与LED相结合的室外照明,研发相应并网技术和应用,产值约2亿。目标瞄准台湾、欧、美、日企业。
六、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措施
打造区LED、PV产业链,实现规划中所提出来的发展目标,必须抢抓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市发展LED、PV产业的总体框架,围绕市发展项目重点,立足区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市培育现代照明和太阳能百亿产值产业集群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产业发展资金、人才安置扶持等,尽快实现做长、做宽、做强LED、PV产业链的目标。
在成立区光电、光伏产业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产业链发展专项资金的强大保障下,通过如下措施推动产业链发展。
(一)打造“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基地”
根据地区及区的LED照明薄弱环节,除新增、扩产LED白光外,应集中力量发展LED照明产业。为此市科技局与区共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基地”发展LED照明产业。吸引台湾亿光在区建研发中心,并充分利用市LED促进中心作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工作组大陆联络员的有利条件吸收其它台企来共同办好产业化基地。通过产业化基地联合攻关,研究专业照明领域的共性问题,并促使跨学科整合资源,实现集成创新,达到两岸产业界的整合,占领国际市场。
通过工程产业化基地的运作,将政府、中国照明学会、市LED促进中心、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及其它高校,LED相关企业紧密地联合起来,形成产学研企结合体,推动LED产业发展。
最终实现:
1.每年设计LED照明产品品种100个以上;
2.基地三年内孵化出50家以上企业;
3.设计平台建设,三年建成国际领先的应用设计平台;
4.每年培养相关技术人才100人以上。
(二)筹建LED、PV产品营销中心
通过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基地”的市场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其服务中心,业务发展中心这一平台。适时组建区LED、PV产品营销中心(或物流集散中心、或专业交易市场)既可以通过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推出的产品设计,推广品牌产品;也可以通过各种产品展销会、产品对接会、推介会,以及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渠道,介绍区LED品牌产品,同时广招商业公司,销售照明产品,让照明深入各地。让照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照明品牌效应。
(三)强化产业链招商
以《市培育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百亿产值产业集群规划》为指导,根据本规划所列的招商目标企业为重点引资方向,充分借助市九八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交流平台,吸纳国内外光电光伏企业到区投资办厂,不断完善区光电光伏产业链。针对产业链的不足,大力引进下游企业,重点引进产品应用设计企业、大功率白光LED生产企业、晶体硅电池或薄膜电池片的生产企业以及除逆变器、蓄电池外的其他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的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涉及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系统平衡部件及光伏应用企业。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强化以商引商。鼓励三安光电、巨茂光电等产业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将企业实施芯片、外延片生产线建设技改,扩大芯片、外延片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品及组件生产线建设等技术改造改进项目申报国家、市各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与政策倾斜,为现有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四)制定出台覆盖面广、有重点地产业政策
结合区实际情况,适时研究出台扶持LED、PV发展的专门政策措施及具体操作办法,以节能环保要求为准入条件,推行环保产业政策,扶持范围覆盖企业技改、品牌打造、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创业资金、企业员工生活配套、土地优惠、租金补贴、品牌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设备购置等方面。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三安光电、巨茂光电等产业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将企业实施芯片、外延片生产线建设技改,扩大芯片、外延片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品及组件生产线建设等技术改造改进项目申报国家、市各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与政策倾斜,为现有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五)引进培养领军和专业人才
高端专业人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采取引入和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台湾地区光电光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鼓励辖内重点院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光电、光伏专业人才。与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的运作相配合,从基地培养照明设计师,同时争取中国照明学会在共建南方照明设计师培训基地,力争在几年内培养出数百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广吸人才,打造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时要充分运用市、区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尤其是一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提供各种优惠,包括场所、资金支持、成果入股等等;以营造良好环境,引得进留得住。
(六)进一步拓展LED、PV发展空间
根据市培育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百亿产值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区域规划,在环东海域工业园和同安区重点发展节能照明,光电园将逐步转型为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企业)研发中心。区应抓住契机,围绕市规划重点,借鉴“飞地”经验,积极争取“谁招商,谁受益”政策,在打造岛内研发中心的同时,千方百计向市争取LED、PV产业岛外发展空间。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发展空间,规划剩余厂房和用地用途时优先考虑光电光伏产业链企业的用地需求;二是尊重市场规则,“腾笼换凤”,适时淘汰掉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企业,为引进LED、PV高端企业腾出空间;三是加强与对口帮扶、山海协作地区的合作,鼓励企业将总部设立在我区,而将生产基地设在合作区域;四是继续向市政府争取岛外飞地政策,获取更大的土地空间和用地优惠政策。
(七)重点支持和服务企业开拓市场
一是重视开展对台产业合作。紧抓两岸合作的黄金机遇,进一步加强对台LED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合作交流,将合作领域拓展至合作研发、制定标准、市场开发等领域。优先采购使用本地产品。积极向市培育现代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百亿产业链工作领导小组推荐区LED、PV企业产品参与政府采购、市政建设、建筑物节能改造。在区的政府采购、节能改造、重点工程等政府工程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地产节能灯、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二是鼓励企业参与市打造LED应用于城市景观照明示范城市、太阳能应用样板工程、对口支援地区太阳能光伏应用工程、“十城万盏”工程等示范工程建设。三是协调LED、PV产业链中相关企业,共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共同奋斗扩大市场占有率,适时组建光电、光伏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或专业交易市场。四是鼓励组织企业参加LED、PV专业展会,增进同行交流拓展商机。
(八)鼓励创名牌与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一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行业产品和检测标准制定,为抢占行业制高点提供有利条件;凡参与制订行业标准政府给予资金补助,凡获专利授权给予补贴。二是引导企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名牌,培育一批领跑型、优势型和支撑型企业,提升产业链质量和稳定性。通过“9.8”投洽会、“6.18”科技项目成果交易会、“台交会”、“高交会”等展会平台实现品牌商品对接,增强出口型企业对境外商标注册的意识,培育更多更强的出口自主品牌。通过强化质量、品牌意识,着力培育和发展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明显、市场影响力强的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管道取得授权或交叉合作的方式,实现技术互补,达到提高技术与产品效能的目标。同时要抓住在专利的有效期限内,快速有效切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