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偿献血困境

无偿献血困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偿献血困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无偿献血 因素

1、问题提出

献血:献出自身的血液多供医疗上输血之用。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成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无偿献血是一项文明社会社会倡导的以奉献爱心为永恒主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无偿献血活动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1998年国家制定《献血法》倡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高尚精神,积极参与到献血的活动中来。大学生做为社会的主要群体肩负国家未来的建设,是无偿献血的主力,更要用行动点燃爱心之火,积极加入无偿献血者的行列中,实现自身的社。因此调查和研究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2、献血现状

比较发达的国家献血者占 人口总比例应该是4.5%左右,中等发达国家献血者占总人群人口比例是1%多。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低的安全标准献血者占人口的1%左右,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应该是0.8%多。2012年11月,浙江省省第五届高校无偿献血感恩月活动正式启动,奥运冠军占旭刚到活动现场鼓励大学生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今年11月14日—12月20日,是第五届高校无偿献血感恩月。目前,杭州日常临床用血至少需要700—800个单位,但街头流动采血仅能采集到一半,高校等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保障了我省血液供应。“高校学生是无偿献血的参与者,更是引导者。“省血液中心主任吕杭军介绍,高校无偿献血感恩月活动自2008年开展以 来,高校学生献血热情明显上涨,在感恩月参与无偿献血的高校志愿者占全年高校献血人数近1/3。高校无偿献血感恩月活动已经成为我省高校无偿献血工作的一个品牌。

目前,杭州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已由1998年的25%上升到2012年的100%;杭州日常临床用血至少需要700至800个单位,但是街头流动献血仅能采集到一半。不过,在广大无偿献血者的支持下,特别是在一些长期无偿献血志愿者以及城区、高校等团体献血者的支持下,浙江去年保障临床用血44.5吨,走在全国前列,其中,高校献血14185人次,献血量19689.5单位,约占总献血量的9%。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通过积极探索、广泛宣传,杭州市献血工作已实现了由《献血法》颁布实施前的义务献血顺利向无偿献血的过渡。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24294人次上升到2004年的131093人次。 具体从我国大学生方面来看,先从性别比例看,男大学生的献血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从年龄比例看,80后大学生献血比例要高于90后大学生;从年级献血比例看,大学生献血人数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逐渐递增。这可能与女生身体和生理状况、胆小怕疼、顾虑等有一定关系;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献血的机会相对多,接受宣传相对多,献血常识了解相对多,思想更成熟,社会责任感增强,均促使了个人参与到献血的队伍中。而对同一地区的高校学生而言,无论来自何学校,何专业,何地方,学生进入大学后其起点都差不多,同时在相对平等地摄取相关信息和参与无偿献血的机会与途径,故对献血行为影响不显著。

3、滞缓当代大学生献血步伐的原因:

针对调查中被调查同学所诉,统计一下表格,并简单分析得出滞缓当代大学生献血步伐的原因如下

第一,献血的渠道——献血难。目前大多数采血点都采用采血车的方式,而采血车一般固定在城市的几个点,且时间不明确,持续时间短,这对于想献血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极为不便的。虽然目前采血车正逐步进化为温暖的采血屋,但也是极个别发达地区才具备。

第二,献血的措施——用血难。由于献血信息未全国联网,“献血简单,用血繁琐”就是被诟病已久的一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的公民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免费享受五倍无偿献血量的医疗用血。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免费用血是很多人献血的理由。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患者献血信息没有全国联网,献血者用血时不能在医药费中直接扣除,而需要先垫付用血费,然后拿着献血证回到原来献血地区的卫生部门报销。由于先用血后报销的过程极其繁琐,很多人都不胜其烦,放弃了本应属于他们的用血权利。公众献血热情的下滑正在倒逼制度的改良。大学生处于日渐成熟的阶段,其献血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与家庭的利益连接在了一起,“献血简单,用血繁琐”也同样困扰着我们的大学生们。

第三,献血的安全性。安全问题毕竟是所有大学生最关心的,不少人开始怀疑流动采血车的采血是否安全无染,随着艾滋病感染者的增多和艾滋病防御的宣传强度加强,大学生对血液感染问题十分敏感。大学生普遍认为献血会增加更多的被感染机率,诸如爱滋、乙肝等等高致病性传染性疾病,尽管已有安全防护,可是难免万无一失。感染机率总是存在的。另外,许多大学生认为献血会对自身造成病理性伤害。献血造成的血管破损是终身无法修复的,由于献血造成的血管创伤在发生不可知的外力挤压下,有可能造成血管破裂。而且献血后,体内血量减少,导致脑部供氧不足,此时,体内会产生一种酸性成分,提高血液带氧量,而这种酸性成分,对人体的脑细胞有巨大的不良作用,所以献血后人会觉得头晕。长期献血者会造成反应迟钝,思维敏捷性降低。大学生作为脑力劳动者自然担心这一问题。

第四,献血的透明度。许多人包括大学生都在质疑:“血源到底去了哪里,是真的用到有用的地方还是被利用了?”按照法律的精神,无偿献血是一项典型的公益事业,既是公益事业,理应像慈善捐助一样,建立起一套透明的机制。一袋血几百上千元的费用合不合理,血站盈不盈利,这些不能靠文字精简的口头否定,公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明白账,包括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费用,包括血站员工的福利待遇,包括与国外血站运营成本的横向比较等等。大学生大都本着奉献精神去的,他们希望爱心能用到实处,帮助急需帮助的人。而现实是,许多急需输血的病人输不起血,这些通过卖血得到的高额利润到了谁的腰包,我们对此一概不了解。只有献血制度透明,我们才能输得心安理得。

另外,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对于何种情况适合献血何种条件不适合献血并不是很清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鲜血行为的发生。

4、献血心态

大多数无偿献血者的心态是积极健康的、本着助人为乐、积德行善的心态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不图回报。军人、在校大学生、医务人员是无偿献血队伍的主力军。这类献血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弘扬其无私精神、尽量为其提供便利服务,以此鼓动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但是小部分人并非怀着积极心态献血。有些人是以索取利益为目的而去献血。容易造成隐瞒疾病,冒名献血,严重危害血液安全,这是有悖《献血法》的初衷的。在献血员选择上药严格筛选、仔细核对身份证以及有关证件,确保血液安全。一些年轻人只是因为冲动好奇而去献血,献血动机不明确,对自己行为没有什么顾虑,易于感情用事。对于这类献血者更加需要进行献血教育。有部分人献血而是被动从众,迫于社会压力,或者单位压力不是很情愿而鲜血。也有人,把献血当做一项纪念,在他们看来献血是光荣的,值得纪念,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鼓励社会人士献血的同时,也要告知社会大众献血的注意事项,献血是一项长期的社会事业,献血者得知献血的知识,注意事项后,更容易让献血者提高警惕,更容易得知自己是安全的。在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危险的可能性,献血者易于怀着积极心态参与献血,并且鼓励身边的同事家人参与献血。毕竟危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献血的心结。

5、调查分析建议:在对同学们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针对阻碍无偿献血的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无偿献血制度,保障献血志愿者的健康,保证血液用到实处。

2).增加公民献血意识,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普及无偿献血的知识,让公民真正了解无偿献血。

3).保证采血器具的卫生,干净。消除公民的疑虑。

4).对献血者及其家人有更多的医疗优惠,不用献血容易,用血难。

5).献血站和血液中心的医院人员态度应改善,穿戴应整洁,让献血者觉得他们值得信赖。

6).在鼓励大学生和军人献血的同时,应该多多鼓励公务员和医务人员参与其中。

7).标明献血流向,让献血者知道血液是否用到实处。

8).最重要的一点:血站和医院应该做到制度透明化,血液流向公开化,消除公民认为医院牟利的疑虑。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虽然杭州市大学生无偿献血走在全国前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还是相当支持的,但是真正参加过无偿献血的人却占少数。这表明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还有很多顾虑和疑惑,让他们不能真正参与其中。大学生是献血志愿者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参加无偿献血,就应该消除他们的顾虑,向他们普及无偿献血的知识,说明无偿献血的利弊。保证用血器具的卫生,标明血液的流向,消除医院的牟利,做到医院、血站公开化,透明化,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保证血源的充足稳定。

参考文献:

[1]胡一中,马晓凯,王冰.大学生无偿献血理念与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2):143-143

[2]徐雪梅,陈媛茜,廖蓉仙,王彩云,毛爱敏.279位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5):491-492

[3]韩丽沙,吴振军,李玉珍.大学生无偿献血动机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1,(21):1962-1964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第2篇

3月26日,卫生部正式发文,北京市血液中心、上海市血液中心、广州市血液中心、武汉市血液中心、成都市血液中心、深圳市血液中心、常州市中心血站等12个省市15所采供血机构,被列为首批核酸检测试点采供血机构。4月,核酸试点工作在首批试点血站纷纷开展。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大陆输血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已不言而喻。

目前,中国医疗输血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现象,输血需求量远大于实际采血量。但由于血液的特殊性,使其无法进行市场化的尝试。在整个血液输送的链条上,血站和医院是两个节点,这两个节点是决定输血安全的重要因素。 2009年12月1日,北京“世界艾滋病日”,人们戴着写有“血制品感染艾滋病”的口罩表达不满。

稀缺的血液

《献血法》出台前,义务献血无法保证临床用血的需要,临床用血基本上来源于卖血者,致使商业卖血行为甚为普遍。上世纪90年代,由于管理严重缺失,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四川、山西等地都出现卖血人群中艾滋病等病毒感染流行的事件,甚至出现多个“艾滋村”。

以河南上蔡的文楼村为例,全村3170人,在1995年之前,参与地下非法卖血的就有1310人。1999年11月,河南省卫生厅对当地卖血人员进行调查时发现,卖血人群中,有近一半的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血液管理极度缺失造成了众多灾难的发生。在这一背景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出台,提出“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安全的献血者是安全血液的最强保证。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最高,有偿献血者则往往受到利益诱惑而隐瞒真实的健康状况。

从1998年《献血法》实施到2005年,中国无偿献血率从22%上升至95.6%,自愿无偿献血率从5.5%上升至84.8%。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目前临床用血在很多城市已经是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个别地方这一比例是99%以上,且血液采集主要由采供血机构来完成。

虽然无偿献血已基本保障临床用血,但就全国而言,血液短缺是常态的。对此,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高东英副主任认为,全球都面临血液短缺状态,原因首先在于人口老龄化,献血队伍后续力量跟不上;此外,尤其对于中国来讲,医疗保险覆盖比例增高,医疗资源需求加大,用血量自然就上升了;第三,医疗技术的发展致使以前不能做的手术可以做了,这也加大了用血量;而对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由于医疗资源丰富,随着快速交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病人也会分享大城市的血液资源。

高东英举例,北京去年用血量是136吨,采血量却刚过百吨,这已是建站以来采血量首次过百吨。虽然采血量已极大提高,但仍会出现阶段性、季节性的用血短缺。目前,全国无偿献血工作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街头的采血车。天气状况不好、气温寒冷、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交通管制等都可能造成阶段性的采血量下降。

解决阶段性、季节性缺血的状况,关键在于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应急保障能力。高东英介绍,这种长效机制境外经验可供借鉴。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会建立与各团体、单位和公司的联系,其采血量的50%~60%都来源于这些组织的献血。

以新加坡为例,每个区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该区各个单位的献血招募工作。例如,有的单位或学校会安排在纪念日或成人礼的时候组织献血。这样,即使遇到恶劣的天气情况,这些单位、组织也能够保障稳定的血源供应。

然而,这种模式在国内的推广却遭遇了困惑。由于过去计划献血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造成的消极影响,一些单位往往对此心有余悸,将这种单位自愿献血模式等同于计划献血,产生排斥心理。 中国输血困局的关键在于整个输血体系半市场半行政的古怪格局。

血液检测的软肋

根据卫生部要求,采供血机构须对采集的每一份血液进行7个项目的检测,包括谷丙转氨酶(反映肝功能最灵敏的指标之一)、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以及血型和血色素。基于疾病流行率的考虑,有些病毒没有列入到检测范围内,这也成为输血的未知风险。

其中,快速检测的部分在献血车上完成,对献血者进行初步筛查,以防止不健康的人群献血。献血者将被要求填写健康问卷进行自我排查。该项自我排查取决于献血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健康的了解程度。高东英认为,这一部分的公共教育有待加强,这是从源头控制血液安全的根本,而这一点也正是目前国内与国外先进地区的差距所在,仍有极大改进空间。

表格填写完毕,工作人员将对表格填写情况进行核查,并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咨询,排除掉不符合健康检查标准的献血者。之后,将对献血者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色素、血型,有些地方,如北京还会测查转氨酶、乙肝等项目。快速检测一般来讲十几分钟便能完成。

血液拿回采供血机构本部后,将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进行初检和复检。初复检须2组人员用两种不同方法、试剂进行2遍检验。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血液病毒检测方法是酶联免疫法。

尽管长期以来,中国为减少输血风险的残余度对血液筛查和检测项目进行了逐步改进,如1992年开始了HCV抗体的检测,1993年开始7HIV抗体的检测,1995年规定血液初检和复检制度,但限于试剂、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以及检测“窗口期”、免疫隐匿性感染、病毒变异等原因造成HJV、HCV、HBV漏检,致使输血仍具有一定风险。

据研究证实,90%以上输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造成的,所谓“窗口期”是指自病毒感染起至可以检出该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处于“窗口期”的献血者,血检结果病毒标志物可为阴性,但血中已含有病毒。目前而言,虽然任何一种检测手段都没有零风险,但检测手段的不同时间,试剂的灵敏度,都会影响“窗口期”缩短的时间。

据报道,采用血清学试验方法,美国输血传播HBV、HCV、HIV病毒感染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63000、1/103000、1/493000。目前我国尚未有系统的输血传染病风险的调查统计数据。据高东英介绍,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早在2001、2002年左右就开始评估现有技术手段的残余风险,各地也都纷纷在做,综合数据卫生部仍在了解当中。但因试验设计、留样方法等均不尽相同,数据综合分析的价值值得商榷。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和美国一家机构关于核酸检测方面的联合实验得出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核酸检测的方法,HCV残留风险约为两万分之一,HIV没有检测出来,这说明HIV残留风险度很低,HBV由于在我国人群中比例较高,因此残留风险也较高,约为几千分之一。

目前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是NAT检测技术(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AT检测技术可有效减少“窗口期”血液经血传播,有文章报道,可将“窗口期”缩短到乙肝33天、丙肝22天、艾滋11天。目前已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于献血者的常规血液筛查。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李武平主任介绍,如采用核酸检测,国际上的数据显示,风险残余率在百万分之一以下。

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协同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早在2001年、2002年就开始做NAT检测的研究工作。据悉,2008年奥运会的备血都是经过NAT检测的。然而,这一技术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李武平认为,从技术层面讲,相应耗材需要进口;从经济的考量上,检测费用较为昂贵,都是没有全面开展的原因。

4月,15个核酸检测试点,在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下,使用统一的实验方案,例如样本如何采集、运输、存储,实验室建筑标准、检测标准、鉴定标准等,对不同的核酸检测试剂的效果,以及与现有检测手段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试点工作今年年底结束之后,卫生部将会进行汇总、评价和分析,并作下一步是否全面推广核酸检测的决策。

高东英认为,核酸检测不是一个简单的检测问题,是否推广需要考虑卫生经济学问题。她举例表示,美国2001年左右时,对艾滋病表面抗原做P24检测,据说这种检测方法能有效缩短“窗口期”,但这种检测手段仅仅试用一年就停止了。原因在于,一年时间美国投入十几亿美元,但只筛查出了一例。因此要从残余风险、疾病流行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如果将这十几亿美元投在最前端,用于教育民众,令民众进行健康的管理,让高危人群不去献血,可能将起到比用检测手段“堵”的方式更好的效果。

血筛核酸检测在中国推行,将为试剂厂商提供广大的市场。据某投资公司评估报告显示,全国每年用血量约为2000-2400万袋,假设每袋核酸试剂费为40~50元,临床用血的血筛市场规模将达8~12亿元。此外,血浆站的血筛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4-2.1亿元。

据悉,目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了核酸血筛试剂的厂商约为6家,包括国内的科华、达安、浩元和匹基,以及国外的罗氏和凯龙等。常州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介绍,该站核酸检测需增设备300万元,这部分由厂商赞助,即血站只付购买试剂的钱款。

成分血和人情血

临床用血是保证安全输血的最后一环。据了解,医疗机构从血站拿到血后,就不再对血液进行传染病检测,而多是依靠临床输血指征。

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常务理事林园介绍,由于输血存在感染性疾病和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等风险,因此临床科学合理输血,减少患者冒不必要的输血风险,是医疗机构在临床中要把握的。

而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曾公开表示,虽然这些年围绕输血安全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很多亟需改进的地方。临床输血相当于同种异体移植,可能造成免疫方面的问题,此外,输血相关病原体种类有20多种。而除了专业医生,很多临床医生都并不了解。

目前临床中“营养血”、“人情血”、“保险血”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无形中增加了病人感染疾病和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根据重庆市卫生局、输血协会2004年及2006年对该市市属二三级医院和县级医院输血科临床用血的调查,约20%~30%的输血病人输血适应症过宽,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属于不必要的输血。

目前,成分输血渐成主流。―方面这是为了节约稀缺的血液资源,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病毒感染的风险。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试用成分血输注,当时这一比例不到30%,而同期国外的成分血比例已达100%。1990年代后期,卫生部曾发文件要求三甲医院以上成分输血比例不低于75%,并作为三甲医院评审条件之一。

林园介绍,过去医院血库缺血,是可以向临近医院挪借的,但现在明令禁止,医院临床用血必须来自血液中心。每袋血上都有条形码,该条形码上包含了献血员所有的资料。血液采自何处、发向哪家医院,包括输到哪个病人身上,都有完整的追溯系统。

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开始推广一些省市陆续建立了血液的追溯系统,但这一过程在各个省市的推广速度不尽相同,有较大地区差异。如上海早在该规范前就已经对血液的标识采用条形码技术,而据《成都商报》今年5月初的报道,成都市血液中心将建立血液动态监控系统,开展血液从采集到医院使用过程的全面动态监控跟踪。而对于基层血站,该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可能很艰难。

尴尬的血站管理

2005年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规定,血站管理分为三级: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在采供血机构设置规范方面,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模式,由政府设置,不允许私人设立。其中血液中心设在省会城市,中心血站设在社区的市,中心血库则设置在中心血站服务覆盖不到的县级综合医院内。各级血站各自独立,归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近年爆发的输血感染艾滋病、丙肝等事件多发生于基层的中心血库。“医院里一个科做这个事情(采供血),好像很多地方都是属于检测问题,没做或者没全做。”高东英表示。据悉,2001年至2005年,全国对300余个基层血站和中心血库进行了撤并,但出于实际困难和需要考虑,仍保留了少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中心血库。

根据《献血法》,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高东英介绍,我国血站的机制不同于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血站属于公务员系统,其经费由政府全额补助。而在内地的情况是,部分单位属于差额事业单位,如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常州市中心血站等;部分单位属于全额事业单位,如苏州市中心血站;而一些偏远省份则属于完全自收自支。

据悉,60%的血站不能完全由财政供给经费,血站经费短缺为先进检测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提出了难题。据常州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市财政局每年只拨款人头经费的百分之五十,约100万元,其他经费则需自筹。

血液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包括血站采集、储存、分离、检测的费用,每200毫升约220元。据常州献血网介绍,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检测费用来看,开展7项检验项目一次成本约为249元,两次检测成本高达498元。

虽然血站进行检验,批量比较大,成本可以降低,但怎么也降不到平均血价的水平。此外,无偿献血宣传组织发动招募工作、血液采集、成分分离、包装、储存、运输等工作均需相应费用。作为基层血站,一方面要完成采供血计划,另一方面要维持血站日常开支和材料、试剂的消耗,又要为血站的发展积累资金,以保证检测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而经费的短缺无疑为其正常的工作和质量的保证提出了巨大的难题。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第3篇

20年前,李铁生因骑自行车意外摔伤,致使双腿残疾。那年,李铁生才30岁。他先后几次到北京、天津等地大医院治疗,均没有效果,并被确诊为骨质纤维增殖症。这种病非常少见,也没有治疗的好方法。

李铁生开始了拄双拐的生活,但就是这种生活也没有维持多久。几年后,李铁生病情日益严重,最终高位截瘫。这时,妻子也带着儿子离开了这个家,陪伴在李铁生身边的只剩下了年老体弱的母亲。身体的残疾加上心理的创伤险些把这个坚强的汉子击垮,但他终于挺了过来。一老一残,母子相依,连年累月,几多酸辛,几多坎坷。

由于不能下地,床就成了李铁生的整个世界,吃喝拉撒睡都要在床上完成,其艰难自不必说,常年的床上生活又导致李铁生四肢畸形,并先后患上了多种疾病,而突然的双目失明又把他从一个多彩的世界推入了黑暗的深渊。生活的艰辛尚能克服,多重的残疾却使性子刚烈的李铁生绝望了,觉得自己彻底成了家人和社会的负担,继续生存没有了任何意义,他一心想要去死。就在李铁生几次寻死未果时,原新华区委一位副书记得知了他的悲惨境遇,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多次主动找上门和他谈心,劝导他:“普通人谁没有沟沟坎坎,身在黑暗里也要想着光明。”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人心,推心置腹的话语激人奋进,李铁生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消息逐渐传开,社会各界的关爱源源而来,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区政协王文华、贾冬梅、胡振芳三位委员首先来到了李铁生家,尽管事先有所了解,但亲眼看到这母子生活的困境时,三位委员还是震惊了。他们立即伸出了援手,自掏腰包为李铁生一家补贴生活费,王文华委员还责成儿子张达隔三差五前来探望,送吃送喝;社区居委会的同志来了,及时为他们母子办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区残联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来了,送来了米、面、油;每逢遇到困难,街坊邻居也及时伸出援手。

2004年7月,连续两天的暴雨把沧州市的部分低洼区域变成了泽国,大街小巷,院里院外,水深没膝,他们的住房变成了危房,社区居委会和办事处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即找到李铁生的原工作单位――沧县燃料公司协商,马上腾出了一处办公室作为他们的永久住处。雨中,大家找来三轮车,背人,搬东西,忙里忙外,等把李铁生的家安顿好,在水中浸泡了半天的人们才放下心来。那年冬天,李铁生突患心肌梗塞,在社区书记郭洪旺的倡导下,社区干部和居民们自愿捐款1500元,把李铁生从死神那里抢了回来。

2005年,李铁生的母亲脑栓塞复发住进了医院,这可急坏了李铁生,自己不能动,母亲又需要照顾,这数目不小的医疗费不知又要麻烦多少人,怎么办?就在他万分焦急的时候,办事处、残联的人来了,政协委员王文华等人来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李铁生切身感受到,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爱,生活是这么美好。

几年来,李铁生一家感受到的社会关爱源源不断,不仅有那些经常来看望并为他解决实际困难的残联、办事处领导们,还有为他们无偿看病的医生、捐款捐物的单位和好心人,经常来家中照顾他们一家人生活的好邻居……

正是在这样浓浓关爱的滋润下,李铁生迫切寻找可以回报社会的方法,一定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回报社会对自己多年的关怀。他想去无偿献血,于是就打电话到血站联系,但是因身体病症过多无法实现献血的愿望。他又想到为那些需要骨髓的人捐献骨髓,但是结果被告知45岁以下才能捐献。这可如何是好?现在,自己有腿不能站,有眼不能看,手无缚鸡之力,连最简单的公益活动都没有办法参加,这没用的身体呀!对,身体,这患有少见病症的身体或许对医学研究有用吧,起码也可以用来解剖用作教学使用啊,与其等到自己去世以后烧成灰埋到地里去,还不如让专家拿去搞科学研究或教学。就这样,他动了捐献遗体的念头。

李铁生表示:多年来他是在别人的关爱中活下来的,没有大家的帮助,他是活不到今天的,他没有别的能力来回报社会,只有用捐献遗体的方法让爱继续,他希望能通过他的这种行为让爱继续传播下去。

李铁生决定捐献遗体后,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年迈的母亲。自从得病以来,李铁生的老母亲把全部身心放在了他的身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忙活到晚上。既做饭、洗衣服,又为他洗澡,用三轮车推他出去活动。李铁生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老母亲,最放心不下的也是自己的老母亲。

李铁生的母亲张厚玲今年74岁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老人,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儿子的良苦用心,儿子刚开始提出要捐献遗体时,她接受不了,哭了很多回,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儿子的决定:“这么多年来,如果不是大家帮助我们,我都不知道怎么过下来。这次儿子想回报社会,我刚开始想不通,可是后来我慢慢想通了,我支持儿子,这是儿子感谢社会的一片心啊!”

做出这个决定后,李铁生一直都在寻找相关线索,只是不知道哪个单位接受他的请求,怎么办手续。在这种情况下,李铁生多次向前来看望他的区、街道残联以及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表达愿望,但是由于当时沧州市不具备相关的客观条件,两年来未能如愿。今年5月,李铁生又给《沧州晚报》打去了电话,请求记者帮助他了却心愿。于是2006年6月12日《沧州晚报》报道了李铁生想回报社会捐献遗体的故事。故事在沧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新建立的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欣然接受李铁生的请求,并对他的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7月11日在晚报记者的帮助下,李铁生在《沧州市公民生前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申请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慈善组织 市场化 经营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市场效率”。[1]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资源的市场化,能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并以此作为物质技术基础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因此,为了实现这种双重价值,对社会资源实行市场化成为激发经济活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于当代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兴起和慈善需求日益扩大的发展时期,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慈善组织分别发挥各自的慈善功能。

其中,慈善组织是“沟通救助者和捐助者的桥梁,它动员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募集善款,把捐助者捐献的善款、善物及时送往最需要救助的群体手中以解决他们遭遇的困境,使被救助者感受社会关爱而积极回报社会。”[2]可见,为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和改进慈善组织经营,对慈善组织实行市场化模式不失为可行之选。一般来说,所谓市场化,就是人们将资源投入市场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经济过程,简言之,市场化就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对此,按照市场化程度来看,慈善组织的经营模式主要有非市场化模式、半市场化模式和纯市场化模式。

一、非市场化模式

非市场化模式,又叫政府(或民间)模式,就是市场化程度最低的经营模式,即用于慈善事业的社会资源基本上不投入和不利用市场进行配置,而是主要通过政府行政部门或民间自发组织来从事慈善工作。

一方面,作为政府行政部门性质的慈善组织主要依靠公共资源的投入和行政力量的介入进行运作,它是以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为组织目标,如无偿献血机构。另一方面,作为民间自发组织性质的慈善组织主要由某些社会热心人士自愿发起组织、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集体名义、为特定困难群体提供慈善救助,它同样是以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为组织目标。可见,无论是政府性质还是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都是非营利性和纯利他性的非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但是,“转型时期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是一种‘支配协作’关系,表现为权力的支配性与功能的协作性”。[3]一般来说,政府不应直接经营也不可过多干预慈善组织,纵使政府拥有雄厚的公共资源,只能在特殊和有限的领域从事慈善工作。同时,由于缺乏经济效益的驱动和保障,民间慈善组织难以维持长期的慈善经营和满足巨大的社会慈善需求。

二、半市场化模式

半市场化模式,又叫第三模式,就是具有一定市场化程度的经营模式,即用于慈善事业的社会资源部分投入和利用市场进行配置。

具体而言,慈善组织的半市场化经营模式,仍以社会效益为组织的首要目标,但对慈善项目实行市场化操作,将所有筹集的善款中的部分资金转化为慈善组织的基本经营费用,用作补偿组织的运作成本和加入基金库。台湾的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就是典型例子,该组织“是个非营利组织,但其项目的运营却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例如,其医院的收费和正式职员的待遇完全参照市场水平,甚至还略高于市场水平,但是,慈济发起了大量志工参与医院的日常运营,其慈善医院的投资效率自然也就高于一般医院。这些项目如果有一定营利,其利润将捐赠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以作为基金会统筹各个项目之用。”[4]此外,这一模式应享受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费补助和税费减免等。

三、纯市场化模式

纯市场化模式,又叫商业模式,就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营模式,即用于慈善事业的社会资源全部投入和利用市场进行配置,对慈善资源实行资本化运营和企业化管理。

具体而言,慈善组织的纯市场化经营模式,是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相为重,以社会效益引导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把慈善资源与组织绩效直接挂钩,慈善企业按照善款的法定比例获取经济利润,以此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慈善事业,拉动慈善消费,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的行业竞争优势和组织绩效基础,“企业市场导向水平与其竞争优势相联系,而竞争优势又与组织绩效密切相关”。[5]这种模式的运作例如采用慈善彩票形式筹取善款同时将款项总额的20%作为中奖者奖金和20%作为组织纯利润收入,其余则用作慈善基金和补偿经营成本。据个案研究表明,“市场化策略是达至成功开发资源的可持续之路。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在市场网络权利极大化的结果。只有强调市场的策略,才能带来持续发展的资源输入。‘近几年,我们尽力推进慈善和市场结合的理念,它的意义是调动资源的能力’”。[6]这种模式由于具有明确和直接的经济驱动力而实现慈善经营的效率最大化。

当然,这三种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在慈善事业的实际经营中三者应相互配合,有所侧重,形成以半市场化经营为主导模式、以纯市场化经营为试点模式、以非市场化经营为特殊模式的发展布局,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适时调整经营模式和发展布局。这样,中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必将取得新的发展和跨越。

参考文献:

[1]董辅礽.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6.

[2]王俊秋.中国慈善与救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94.

[3]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4]林伟贤.慈善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41.

[5]张雪兰.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基于竞争优势的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8.

[6]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48.

作者简介:

无偿献血困境范文第5篇

通过查阅相关报刊、网站、新闻发现,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情况呈现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主要表象在大城市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好于小城市;城市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推进快于基层乡镇。按照妇联立足基层、面向家庭、见诸日常、细致入微、持续发展的要求,基层应该是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阵地,然而,受经济基础、社会资源分配、志愿者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乡镇一级的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以**镇为调查点,对于基层如何继续搞好巾帼志愿服务,推进妇联工作稳步前行,做了浅陋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市**镇共有22个行政村,3个社区,有25个巾帼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者共900多人,其中注册700多人。队伍以基层妇联干部牵头,组成人员以镇村女干部、村致富能手,个体单位职工、教师、村妇女代表等。主要有巾帼保洁队、护绿队、文艺队、普法队、维权服务队,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队等,巾帼志愿服务以服务妇女,奉献社会为宗旨,服务内容涉及家庭教育、环保绿化、扶贫帮困、法律援助、卫生保健、文体指导等各个方面,更好地发挥妇女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主要做法

1、做好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前期宣传。巾帼志愿工作初进基层,很多百姓不明白不了解,为什么要搞志愿服务?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完哪有时间帮别人的这种利己主义思想的人大有人在,为了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接纳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乡镇妇联带头组织起一支巾帼妇女模范队伍,深入基层,维护村民妇女合法权益,提供相应法律咨询,走访慰问鳏寡老人,通过自身行动和广泛宣传各地巾帼服务先进模范,先进事例,大力弘扬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优良性。激励更多的妇女加入巾帼志愿者的行列,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千方百计扩大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承诺签名仪式。新组建的巾帼志愿服务队伍,都要举行承诺签名仪式,积极参加关爱流动儿童、空巢老人、学雷锋、无偿献血等系列活动,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

三、存在问题

乡镇的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位于最基层,支持少,过问少,存在诸多需要各级部门正视的问题。

1、志愿队伍人才匮乏,年龄大,知识程度低。虽然对巾帼志愿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动,但是巾帼队伍的建设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队伍成员多为村内35以上的妇女担任,学历以初中为主,虽然长期在农村生活,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但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无法跟上现代信息化的更新步伐,也就无法满足广大村民对家庭维权、家教教育、就业培训、卫生保健等多方面志愿服务的多方需求。

2、志愿组织活动缺乏连贯性。既然是志愿服务工作,本质上就带有一定的人员不统一性和自愿性,巾帼志愿服务要得到社会认可,保持生命力,就必须紧密结合广大妇女及其家庭成员的实际需求,确定明确的目标,然而在组织各项活动中,因为计划不完善、缺乏统一部署,经费来源无保障等问题,导致巾帼志愿服务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志愿者行动常常不能持之以恒,活动也常出现一阵风现象。

3、巾帼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巾帼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业余性质的,大多数缺乏所从事服务工作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因此需要吸纳一部分有专业素养的志愿者,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顶得上,从而发挥巾帼志愿服务的独特作用。同时乡镇财政压力大,资金不足也导致无法自行举办相关培训。导致巾帼志愿者表现的热心有余而专业不足。使得志愿活动的效果被打了很大的折扣。

四、几点思考

1、广泛宣传,加大招募力度。吸纳年轻知识女性到巾帼志愿服务队伍,利用年轻成员实现新老互补。吸收大学生村官,年轻公务员进入巾帼队伍,提高巾帼志愿服务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

2、规范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实现规范管理的根本保障是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在健全巾帼志愿者制度方面,各级政府和妇联的政策应该从城市逐步向乡镇倾斜。加大对乡镇志愿者的招募力度,完善基层志愿者招募机制,保障志愿人员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同时要建立志愿者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巾帼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志愿者保障激励机制,为巾帼志愿服务持续开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