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学人文 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 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46-02

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与时俱进,建设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学人文。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由厦门市政府与新加坡华人团体捐赠资金合作建设的、于2011年9月份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成立三年来,大力加强医学人文建设,以“不负众望、造福人民”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理念,围绕着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物质人文、医学精神人文、医学行为人文等方面进行创新,缔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人文。{1}{2}

一、建设创新的医学物质人文

位于厦门岛东部海滨的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设计,富有新加坡南洋风情及闽南骑楼建筑特色,硬件投入及软件建设都借鉴新加坡社区综合诊疗所的模式,充满着人文关怀气息,形成了中心许多引人入胜的亮点,在医学物质人文上有许多创新的实践:

1.合理设置科室布局、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设置“一病人一诊室”方便医患沟通,让就诊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诊室安排“一医生一护士”,让护士帮助全科医生对就诊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现场慢病管理;特设健康自测小屋和营养师门诊,对社区居民进行营养检测、营养评估、营养强化,从餐饮、中医、心理、保健、医疗等方面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专设中医特色区,提供“中医骨伤、针灸理疗、康复保健、中药熏蒸”等服务,并聘请厦门市三级医院知名中医到社区坐诊,为居民提供全面的高层次的中医药保健、治疗、康复及健康指导等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

2.设置健康步道,提供便利的运动环境:中心把各楼层的功能布局介绍、中医养生文化知识、中医保健文化知识及其它保健知识用漫画等图文方式贴于中心的楼道两测,变枯燥的楼梯成为引人入胜的步道,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项目生活化、常态化,鼓励中心员工、社区居民及患者多走楼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员工带动居民并进一步影响患者,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促进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便捷的就医环境:在收费、药房、门诊等各个服务窗口安装叫号排队系统,使患者有条不紊地就诊,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妇幼保健科通过群发短信提醒预防保健对象避免误过诊疗时间;健康管理科引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和进行慢病管理。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在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社区“六位一体”工作,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就医环境。

4.强化员工成本意识、构建创新的物资保障: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属于厦门市履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公益单位,三年多来,中心秉承了新加坡人环保节约的理念,制定了科室每月用料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库存物资管理、出入库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的物资保障措施,并严格规范采购行为,坚持“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比信誉”的原则,以政府和单位的利益为重,不轻易浪费政府的一分一钱。{3}

二、建设创新的医学精神人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精神人文建设应具备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紧密联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凝聚成特有的服务理念、团队精神,形成长效的医学精神人文,引导职工为共同目标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意识。

1.凝炼“中新”各界人士的期望,注重精神引导。厦门市政府和新加坡华人团体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希望“不负众望、造福人民”的匾额悬挂在中心大厅捐款芳名榜上,时刻铭记在中心每个员工的心中,这凝聚了厦门市政府和新加坡华人团体建设中心的初衷。中心领导始终以此为医学精神人文的基点、构建美好的人生愿景,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快乐,以积极的心态带动员工奉献来回馈政府及新加坡华人团体的厚望。

2.深挖“友好医疗服务”的内涵、做好服务品牌建设意识。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新加坡社区综合诊疗所的模式,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深挖“友好医疗服务”的内涵,做好服务品牌意识,建设创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精神人文,这使中心在社会上有很广泛的知名度,成为全国同仁来厦门考察参观的必选目的地。三年来,中心接待了包括新加坡外务部(外交部)、新加坡驻华大使、新加坡华人商会、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福建省人大及各地来厦考查调研的卫生团体30多次数,赢得了福建日报、厦门日报、海峡导报等众多媒体的好评,成为厦门市岛内首批进入省级示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

3.规范员工工作行为,塑造良好精神气质。中心员工在与新加坡人接触中,特别是2012年新加坡年审团指导老师现场的言传身教,及中心领导以身作则,在细微处带动员工规范工作行为,如:说话轻、行动快、做事多、肚量大、心肠好、微笑真、嘴巴甜、脾气小、效率高及用心听讲、用心学习、用心思考、用心讲解、用心做事,提高沟通协调办事能力,塑造了中心员工良好的精神气质。{5}

4.培训新老员工,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中心对每批新报到的员工都进行系列的培训并召开年轻员工成长交流会;对所有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夜来越精彩”的讲座及组织户外郊游的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活泼的培训交流活动,相互传递好方法、好思想、好对策,构建成学习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了新老员工的团队精神、提升新老员工个人职业素养,为员工加强医学人文的认识提供快捷、通畅的平台,增强了员工新型医学模式的服务理念。

三、建设创新的医学行为人文

医学行为人文是医学人文的重要保障。中心在加强医学行为人文建设中,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要求,不断探索医学行为人文建设与整体医学人文建设的最佳契合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医学人文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及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中心富有创新的医学人文特色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行为。{1}

1.实行首诊(问)负责制,强化社区全科诊疗水平建设:中心对前来问诊的居民“实行首诊(问)负责制”,为居民提供连续的、综合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把实行首诊(问)负责制列入日常医德医风考评与职称评聘工作,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良好形象,强化社区全科诊疗水平建设。

2.组建健康管理团队、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中心组建21个全科医生健康服务团队,负责辖区24万名居民21个居委会,每个团队负责一个居委会,每月下社区服务2次,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入户随访、街道“安康”计划对象的入户医疗服务、产后访视等服务,落实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工作,在社区居民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居民满意度大大提高。

3.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尝试慢性病全程关照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慢性病的工作模式,以帮助社区慢性病居民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防治结合的目的,成立“社区慢性病居民自我管理小组”,各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由责任医生培训各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对组员进行慢性病各种帮助及监控,提高居民整体自我保健水平,达到社区慢性病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成立慢性病俱乐部、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服务。中心成立高血压、糖尿病活动小组俱乐部,通过健康讲座、互动式活动、干预用品使用个体化指导、健康干预促进等活动,建立起“医患合作、健康促进、自我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以提高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5.举办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心的信任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对全科医生的概念还很生疏,信任感不强,中心通过举办员工演讲比赛及演出小品等活动进行宣传;并和社区居民进行爬楼梯比赛、环岛屿路健步行等活动加强与居民互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提升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也提高了居民对中心的信任度及亲和力,居民对此赞赏不已。

四、结语

福建(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追求,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内涵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学人文,使员工自觉接受、认同并践行,并由内而外影响患者与社区居民,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塑造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象,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健康的发展,形成了真正的标兵示范作用。

注释:

{1}陆红,姚健,张敬平,等.新医改下卫生系统文化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1-72

{2}薛迪,张俊超,白飞,常继乐,等.我国医院文化建设及其相关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10-11

{3}吴小沪,朱雅卿,黄国英,等.加强医院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43

{4}熊全庚,贝兰,等.特色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1):84

{5}夏照明,等.以先进文化立人立院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7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糖尿病;全科医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b)-113-02

糖尿病为慢性终生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高,使个人、家庭和社会担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在中国,糖尿病所引起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其并发症都居于世界首位。长期以来,糖尿病的预防一直是社区防治工作的重点,但是糖尿病患者管理越发不能忽视,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患者群综合防治,已列为国家“十五”攻关的重大项目之一。近几年,随着全科医学的发展,同时借鉴国内外以及香港地区的社区糖尿病风险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团队,运用全科医学“长期持续性照顾”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慢性病医院、医院内分泌专科为辅的糖尿病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国内目前糖尿病最佳管理模式。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院成功的运用该模式,管理糖尿病患者6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蛇口地区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65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无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并自愿参加糖尿病管理的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35~83岁,平均(65.48±9.95)岁,合并高血压病30例,冠心病3例,肺癌1例。病程(8.45±4.93)年。

1.2 方法

1.2.1 糖尿病管理团队

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组成糖尿病管理团队,每队主要成员有2名;其中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1名,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专案,负责日常诊治、随访、转诊、糖尿病患者教育工作;工作3年以上社区护士1名,负责糖尿病患者风险评估,档案整理、记录,家庭护理等辅助工作。专家队伍:内分泌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治提供技术保障。质量控制人员:深圳市南山区慢病防治医院(以下简称慢病院)的慢病管理人员每季度1次去社康中心对全科医生的糖尿病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督导,定期电话复核管理情况,确保档案、记录的真实、可靠。

1.2.2 建立无缝隙的糖尿病管理体系

1.2.2.1 糖尿病患者的发现和确诊全科医生通过全科诊室、健康体检等形式,发现糖尿病可疑患者,初步处理后转内分泌专科确诊、提供治疗方案。

1.2.2.2 患者的转回内分泌科门诊确诊或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转回全科医生进一步管理,由全科医生进行健康体检、登记、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绘制家系图,建立糖尿病专案,进行风险评估和患者教育,定期随访。

1.2.2.3 住院患者管理社区糖尿病患者需住院治疗时,全科医生负责联系内分泌科优先安排住院,并定期参加查房,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管理。

1.2.2.4 出院患者的连续管理患者出院小结在24 h内转给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在24 h内给予电话或上门访视。

1.2.2.5 双向转诊全科医生负责糖尿病患者日常诊治、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转回医院内分泌专科检查和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及时转回。

1.2.3 分级管理

一级管理:空腹血糖≤6.1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且无其他伴发和并发症的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4次;二级管理:空腹血糖6.1~7.0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10.0 mmol/L,伴发或并发症病情稳定的患者,每2个月随访1次,全年不少于6次;三级管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的患者,每月随访1次。

1.2.4 随访内容和日常检测项目

随访内容:症状、体征的改变,药物使用情况,化验结果的变化,日常饮食、运动情况,吸烟以及睡眠状况等。根据随访内容进行季度和年度效果评估,分析防治效果,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日常检测项目:血压(每周1次)、血糖(每周1 d 5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月1次),每半年检查1次血生化常规、心电图等[2]。

1.2.5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内容

全科医生每月1次,提供以医疗咨询、风险评估、影音资料、专家讲课、小组讨论、知识测评以及家庭健康教育等为主的多种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内容包括:①培养和建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信念;②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如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随访管理的依从性);③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危险因素;④掌握自我监测血压、血糖和自我评估的技能,学会足部、皮肤等部位的自我护理;⑤了解非药物治疗的知识和意义,学会合理膳食搭配;⑥了解降糖药物的作用和毒副作用,掌握胰岛素注射技能和注意事项;⑦了解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代谢指标的重要意义;⑧掌握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前兆,学会紧急救护和基本处理;⑨了解就医和寻求帮助的渠道,提高就医能力,能够根据病情需要,恰当选择医疗机构;⑩糖尿病患者外出旅行的注意事项[2]。

1.2.6 糖尿病家庭的健康教育

邀请糖尿病患者家人参加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督促患者遵行医嘱,并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2 结果

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全科医生管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平均水平较管理前明显改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均P

表 1 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各种代谢指标比较(x±s)

与管理前比较,**P

表 2 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各种代谢指标比较(x±s)

与管理前比较,**P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已成为21世纪社区护理的主要对象[3],也是社区管理的重点人群。

全科医学理念在该管理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是应对糖尿病的最佳方法,要实现该目标,必须终生有效执行糖尿病干预的综合方法[4]。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已经在糖尿病治疗中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往往因为费时费力而难以有效实施。以社康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是由慢病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综合医院共同参与形成的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体系。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发挥全科医生的“长期持续性照顾”作用,调动患者的参与积极性,使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治疗[5-6],对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全科医生系统规范化管理后,发现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基本达标;尿微量白蛋白、血脂、血压等指标亦得到很好的控制。管理后,除体重指数外的各项指标水平均较管理前有显著性差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全科医生能根据其方便、优惠等诸多优点方便采集、分析本社区的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发现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利用全科医生“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理念,开展主动服务,与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建立和睦关系,并进行系统管理。研究显示,家属的参与有利于促进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提高管理效果[7],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随访率,增加患者在家庭中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改善各项代谢指标,从而降低医疗费用,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整体性提高。

加强对双向转诊工作的管理,顺畅转诊途径,提供医院-社区之间不间断的“无缝隙式管理”是保障以社康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成功的必要元素。

目前国内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患者教育分散且不系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存在不均等性,糖尿病患者由社区转医院的指征缺乏统一性。受到国内就医环境的影响患者依从性普遍较差,尤其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全科医学在我国仍为新生学科,全科医生的素质水平存在不均等性。

综上所述,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根据全科医学理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一体化、多方位管理的模式,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医疗资源,可以有效地长期控制糖尿病,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WHO.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J]. Geneva: WHO,1999.

[2]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工作手册[S].深圳市卫生局,2008:24-33.

[3]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93.

[4]许樟菊,钱荣立.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 KPDS)简介[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2):117.

[5]周海虹,杜雪萍,李燕娜,等.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1067-1069.

[6]刘英丽.2型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和运动干预指导[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7):787.

[7]方巧琴,李飞颖.家属参与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5(8):159-16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范文第3篇

相关档案整理人员,也只对相关的档案信息进行简单粗糙的整理、装订,在他们眼中,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有人简单的操作两下就行,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第二,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管理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些重要的文件不能够被很好的保存归档,从医疗信息的收集到信息的归档这一过程,存在很多漏洞,也致使很大一部分重要的医疗信息丢失或者失实。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范化对策

上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档案意识。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对档案管理知识进行普及。并且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医疗信息填写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根据抽查结果设置一定的奖惩制度。第二,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实践为指导,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如档案的收集、档案的归档、档案的保管等等,进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使其更加规范化。第三,创新档案管理念,认识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为了今后档案的开发利用而服务。树立以利用、服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第四,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在硬件方面,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房,并在档案管理房内安防防盗、防火、防潮等设备。此外,鼓励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档案室、阅览室以及办公室“三分开”。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范文第4篇

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牢固确立“要奔小康,先保健康”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和增强村(居)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村(居)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全市小康进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和设置标准

1.一般每村(居)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超过5000人或地域跨度范围较大,设立多个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村(居)可以设置两个服务站。

2.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建在村(居)公共服务中心,第二个服务站建在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3.根据《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的使用面积确保80㎡(合格站),力争120㎡以上(示范站)。合理设置业务科室,做到布局合理、流程科学。设有全科诊断室、观察室(同时挂健康宣教室)、药房、治疗室、换药室和中医诊疗室,有条件的也可设立计生指导室和处置室。

三、操作方法

1.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纳入村(居)公共服务中心的,应对照标准规范完善,确保面积达标,六室分开,布局科学,流程科学。

2.现公共服务中心如有富余房屋或通过功能调整能调配房屋的,应尽快将社区卫生服务站迁入村(居)公共服务中心。

3.无富余房屋但有扩建条件的应尽快依托公共服务中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

4.待新建公共服务中心和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应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统一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公共服务中心和农民集中居住区以外不得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工作要求

1.强化思想认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各级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各镇政府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重要意义,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落实到位。

2.强化政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各镇要在资金投入、土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由镇、村投入资金,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给乡村医生执业。对镇、村资金投入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先由乡村医生垫资,以后再由村委会逐年返还建设费用。

3.强化技术指导。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过程中,市卫生局要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把好建站质量关。要统一设计2-3套图纸供各村选用,各村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施工图纸须各镇卫生所报经市卫生局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池捷还记得,2005年整整一年,为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全部实现医疗信息系统HIS和居民健康档案CHSS的互联互通,就总共开了58次协调会。

在谈到如何将各区的社区卫生整合到一起时,某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连连摇头,称其为“伤脑筋”的问题。“信息技术并不是难点,关键在于如何厘清现有体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位主任说。

从社区服务中心内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到打破区域内一、二级医院的信息孤岛,再到社区卫生走向全市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从诞生之日起,就走上了艰难的共享之路。作为城市卫生体系的“网底”,社区卫生肩负医疗诊断、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然而,无论是传统医疗资源共享,还是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条块结合”,社区卫生都遭遇过不少尴尬。

双向转诊折射体制壁垒

“社区卫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它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融入到现有医疗体系中,双向转诊实际上是对现有医疗资源格局的触动。如果不能协调好各医院利益以实现双向转诊,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就无法缓解,社区卫生服务就会被孤立。”一位医疗信息化专家如是说。

“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谈到了双向转诊时医院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艰难,这背后透视出对现有医疗资源“分封割据”的无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属区卫生局领导; 三级医院则归属市卫生局,甚至是卫生部直接领导。

自下而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在区内渐渐融为一体,社区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已经开始。然而,社区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和区内的三级医院、甚至是跨区三级医院如何实现医疗资源互联互通?

2007年1月,患有冠心病的马大伯在某社区服务中心看病时,突然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服务中心的李医生急忙拨通了该区某二级医院社区协调组张大夫的电话,开具转诊单并将老人送往医院。张大夫通过“绿色通道”直接为马大伯安排了病床和医生。一个星期后,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的马大伯出院回家,服务中心的李医生再将转诊单上的诊疗信息一点点输入电脑,存入马大伯的健康档案内。由于社区服务中心与该区的二级医院不能实现信息系统对接,半年来,社区服务中心向二级医院转诊的十几位病人都只能采取这样的原始方法。

“转诊单毕竟信息有限,如果二级医院能和我们共享健康卡,将诊疗信息、化验结果存在卡里,病人无论是转入还是转出都将方便很多,不用再拿着一张单子跑来跑去了。”李医生说。

为了实现双向转诊医疗资源共享,各地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上海市闸北区在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北片数据中心,实现了市北医院、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家单位的信息共享。北片数据中心是全区成立数据中心的前奏,闸北区双向转诊的思路是成立数据交换平台,各医院把部分医疗信息资源放到数据平台上,转入和转出的医院都基于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共享。

上海市长宁区则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各二、三级医院签订协议,如需转入,服务中心把病人的信息资料打成数据包上传到信息平台,由转入医院下载病人信息资料。病人康复后回到社区,转入医院再把病人的最新诊疗信息上传到信息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载后自动更新病人健康档案。

尽管各地对双向转诊做出了最大努力,仍多半局限于社区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内。如果向上延伸到三级医院,甚至是跨区域的三级医院,区一级的力量则显得势单力薄,需要上升至市级层面的医疗资源共享,而能从市级层面整合医疗资源的城市目前为数不多。

对于双向转诊,三级医院同样非常困惑,“如果各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想与我们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各地的医疗信息系统又不一样,我们得开放多少个接口?显然这并不现实。”上海市某三级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认为,实现双向转诊关键要看什么样的信息值得共享,如果只是病人基本健康状况、病史,医生询问病人就能解决。“检验结果相互确认才是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的意义所在。”

检验结果互认却是目前医院信息资源共享的“老大难”,现在,上海市刚刚开始探索三级医院之间的检验结果互认,还未能涉及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呼唤“标准”

“现在以区为基本力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群雄割据,越往上走,越为以后的共享和集成埋下隐患,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整体规划。”一位从事社区卫生多年的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隐忧。

作为城市卫生医疗的“网底”,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除基础医疗外,每一“位”都对应着国家自上而下的“条线”,如计划生育对应着计生委,保健和健康教育对应着疾病控制中心,其中妇幼保健又对应着卫生部。一位专家曾经统计过,下到社区卫生的“条线”多达20余种,而且“条线”彼此之间互不相通。

如何变“条线分割”为“条块结合”?北京和上海的实践是以区为单位成立数据中心,实现区一级的公共卫生服务整合。2007年,上海长宁区将在卫生局建立区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所有诊疗信息的共享和监控; 在闸北区,北片数据中心成立后,依托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域内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计划免疫管理、高血压病管理等功能,初步解决了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在北京市东城区,依托东城区政务网和互联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为网络应用中心,东城区电子政务中心为网络与数据交换核心,实现了社区卫生资源的整合,现在数据中心已经与区残疾人联合会实现部分数据共享,将残疾人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内。

实现社区卫生与公共服务的“条块结合”,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是以区为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与公共卫生的整合。正如专家所形容的“春秋战国”局面一样,区级社区卫生如何向市级层面整合?如何实现跨区域之间的双向转诊?一旦从市级层面开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这些已建的数据中心是否会推倒重来?

池捷认为,解决社区卫生现在的信息难以共享的局面有两个方法,一是出台总体规划,贯穿国家、省市和区,使社区卫生服务在总体框架下进行。然而,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厘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