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由贸易制度

自由贸易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由贸易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由贸易制度

自由贸易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海关法律制度 调整和完善

一、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中国参与未来国际贸易竞争的新优势

(一)当前国际贸易竞争的背景

面临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日渐消退、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呼声日益高涨、WTO多哈回合停滞不前、TPP等地区性协定尚未成气候、双边投资协定如雨后春笋的大背景,中国必须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抓住机会,通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抓紧练兵,以占据未来国际贸易竞争的制高点。

上海自贸区扮演的正是处于该前沿阵地的排头兵的角色。

(二)中国国际贸易竞争的目标

经过20多年的积累, 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承接定牌加工, 中国的对外开放既解决了就业和出口创汇问题,又初步建立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中西部等几大产业集群以及配套的物流体系。当前,已进入关键的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跨越阶段。

中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和理想状态是晋升至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意味着既包括生产制造和供应链(即产业链的低端),同时还包括研发设计、销售结算、乃至资本运作(即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换言之,面对欧美传统的国际贸易强国,以及巴西、印度、越南、缅甸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中国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和培养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或禀赋,既留住现有的产业,同时吸引和发展高端产业,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三)国际贸易竞争中相关的基本假设和基础理论

“理性”的“经济人”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基本假设。其假定人们对法律是熟知的,对自己在一种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是清楚的,会通盘考虑适用法律行为所引致的法律后果。跨国公司恰好具有该特征,即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益的比较分析,最终决定其营运中心的所在地。

根据法经济学的科斯第二定理,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交易的成本可能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也不同。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正如英美法中的择地诉讼(Forum Shopping),经济全球化为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此,中国政府和海关必须重视研究跨国资本在比较和选择投资地的法律制度时参考的主要指标。新加坡和香港之所以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依靠的正是跨国公司看重的自由港所具有的自由和高效等要素。

(四)中国打造竞争优势的策略

中国政府希望以上海自贸区为契机,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营造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即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同时培养新的竞争要素,即高端的本地企业和优秀的金融人才。

打个简单的比方,即筑巢引凤,蓄水养鱼。只有把庙修好了,才能请到更多的、法力更高的菩萨。相应地,也会带动更多的居士、和尚和香客前来,从而带动消费以及咨询等高端增值服务。

二、以开放促改革:自贸区制度改革的精髓在于国际化和法治化

(一)所谓倒逼机制,体现了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的国际化的思路

任何现有利益格局的打破,都需要一个突破口。要么是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推动,要么是由外而内的示范与引导。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验证了国际化是一个成功的进路。例如,在加入世贸之前,有种种“狼来了”的担忧,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的事实证明,随着一大批行政审批得以废止,外贸管制真正放开,各种经济力量得以自由参与国际贸易与分工,最终促成了中国在短短10年间跃升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

(二)强调制度创新,否定政策洼地,体现了法治化的精神

中国历来习惯于靠政府补贴来达到鼓励扶持的目的。这固然有直接和见效快的优点,但缺点是不具有可持续性,受补贴企业容易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弱化了其自主创新的动力,即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所必需的“狼性”。且由于涉及行政审批,还可能导致政府资源的浪费和寻租腐败的产生。近年来日益增加的WTO反补贴上诉案件也证明了政府补贴行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

2012年的“营改增”项目,通过先在上海试点,使得上海注册的企业具有领先的优势,从而倒逼全国其他地区的政府不得不紧紧跟上,主动要求扩大实施“营改增”的实施范围,最终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制度。“营改增”项目的成功实施,证明了制度改革是实现统一、中性的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三、境内关外:商界对自贸区的期望是真正实现货物进区自由流动

(一)与国际公约接轨

根据《京都公约》关于自由区的附约的规定,自由贸易区不仅就进口税和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是在关境之外,通常还免予实施惯常的其他海关监管制度。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实仅就关税和进口税而言,符合自由贸易区的定义,就其他的海关监管制度而言,例如进境申报、货物查验、海关估价、保税区域之间的结转等,与其他关境内的管理措施并无太大的差别。因此,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际上仍属于“境内关内”,其统称为保税区(Bonded Zone)是恰当的,但其英文的名称(Free Trade Zone)则是不准确的。

上海自贸区应当逐步全面、准确地还原自由区的的本来含义。

(二)反映跨国公司的商业需求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保持和提高其行业竞争力。跨国公司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高额的利润率。

以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例,影响市场占有率和保持高额利润率的关键因素是对市场需求的反映速度和新产品的周转速度。具体而言,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一代的上市产品,谁就能够掌握新产品的定价权,从而获取最高的利润率。拥有足够的利润则意味着有条件投资下一代产品的研发或通过并购等方式直接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也是三星公司尽管在技术创新方面不如苹果公司,但却因为掌握了全面的供应链,因而能够不断率先推陈出新,而其他老牌巨头如摩托罗拉、诺基亚则在竞争中纷纷倒下的重要原因。

跨国公司彼此间的商业竞争是残酷的,时间就是金线,效率就是生命。因此,跨国公司相当看重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的原料和成品进出关境时的通关效率问题。但现实中,由于仍须履行除进口税外的其他普通的海关手续和监管措施,通关效率一直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9.4万亿元,占GDP比率约为18%,而发达国家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仅为8%-1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物流成本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可以预见,自贸区通过放宽海关监管和外汇管理等优惠政策,将有利于降低跨国公司的营运成本,促进其在中国开展更多的全球调拨业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与其配套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的聚集。

四、一线彻底放开:海关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于不断推进贸易便利化

尽管采取分账管理等措施,但资本项目开放等金融领域试点能否成功,因其本身固有的风险应该说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较而言,对于包括海关监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与经常项目相关的贸易体制和投资体制试点,业界则抱以更高的期望。

已公布的自贸区总体方案对于海关监管体制的表述是,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所谓创新监管服务模式。“一线放开”首先将允许根据舱单信息,先入区,再申报。而所谓实行货物分类管理,以及由事前审批,向事后和事中审批转变等提法,也早已在海关风险管理思想中提及。上海自贸区要解决的只是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

就总体方案中尚未提及的内容,下一步,应该是视试点情况,朝着类似于新加坡和香港的自由港方向发展。即,在以企业为监管单元和对其财务实施有效审查的前提下,对于从境外进入自贸区的货物,过境和转口的货物,以及非保税货物仅通过仓储系统实行最简单的备案管理,区别于二线进口时的海关申报,且对区内企业的经常项目账户,放开外汇管制。

另外一个可以实现突破的是保税间结转制度。

中国目前有上万家企业分布在几十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如何通过在自贸区框架内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试点,将简化后的保税区到保税区的快速运输制度推广到全国所有的特殊监管区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全球采购、境外结算、国内代工。由于涉及到供应商(Supplier)、品牌制造商(OEM)与代工厂(ODM)等三方,物流与资金流也形成复杂的三角关系。目前不同的保税区之间的运输仍使用传统的转关模式,送货前须事先在两地海关提前完成报关。这不仅给基层现场海关关员的审核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的效率。如果是空运货物,整个流程还将涉及到四个相关的海关区域:出发地保税区、出发城市的机场、抵达城市的机场,以及抵达或收货地保税区。根据目前标准的保税转关流程,需要完成在这四个海关机构之间的三次保税转关手续。

但实际上当位于海关特殊监管区A的供应商向位于另一个也属于“境内关外”的B区的代工厂开展保税结转时,其仍属于一线放开的业务。如果海关能够简化对此类业务的审核,考虑到全国有数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散布在不同的特殊监管区中,每天有不计其数的保税结转和海关审批在进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双赢的结果,不仅意味着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企业能实现当天出货,同时海关也能解放该部分人力资源用于其他领域以开展更有意义的监管。

参考文献:

自由贸易制度范文第2篇

读了《一只想飞的猫》,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要勤奋,要实事求是,要脚踏实地,不要异想天开,自己没有本事就不要逞能装本事,更不要因为过于溺爱面子,而养成一颗爱慕虚荣的心。

人有远大的理想是好的,而异想天开则是不切实际的。在实现理想时,应该用实际行动向着这个理想迈进,而不应该原地踏步,不符合实际地异想天开。正如那只猫,不会钓鱼,却偏要去用尾巴钓鱼,结果尾巴被鱼咬得血淋淋;不会飞,却偏要去与小麻雀比飞,结果被摔了个四脚朝天。人在做事情时,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并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要好高骛远,异想天开,弄到最后,什么也没作成,什么也没成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时,应该要用真本事去示人,不要没有本事装本事,异想天开,以为自己能蒙混过关,结果出尽洋相。

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异想天开,异想天开是不实际的,只有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本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并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要好高骛远,不然结果会一塌糊涂。

自由贸易制度范文第3篇

【摘要】新自由制度主义价值论的不足导致多边贸易体制偏离了社会正义,使得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困境。因此,世界各国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载体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也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并以双边自由贸易区为主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新自由制度主义区域国际经济组织法多边贸易体制组织机构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关系十分紧密,其是国际关系法制化的结果。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流理论,对国际经济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其价值论的不足导致多边贸易体制偏离了社会正义,使得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困境。与之对应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法的发展。

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新自由制度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应全球形势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着名的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他们合着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的世界政治》一书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巅峰之作。相互依赖、国际机制、全球主义等构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

新自由制度主义摒弃了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这样一种理念,更加倡导国与国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通过一种默契的行为使双方之间或多方之间达成一种双赢或共赢的利益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当中,国与国之间只有趋利避害,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达成一致,使参与其中的行为体在无政府状态这样一个国际大环境中,将这场博弈达成一种“非零和”(Nor-Zero-Sum)的结局,从而使其在博弈中达到最优。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保证国际合作的有效机制是国际制度,因为国际制度可以通过加大或减少国际之间的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的信息、调整博弈效用结构、加强互信行为、加强对未来的重视,使行为体相互期望值趋同,达到促成国际合作的目的。①与新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强调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认为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至少同等重要,而且经济利益显然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②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各国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制定符合世界市场统一趋势的国际经济规则便成为欲求之目标,拆除各种不利于经济自由化的法律壁垒成为晚近国际经济规则谈判的主要内容。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一揽子协议是二战以来国际经济自由化立法的最重大成就。

新自由制度主义价值论的不足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

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在对国家行为的分析中,把道德因素排除在外,国际合作不需要依靠利他主义、理想主义、个人品德、共同目标、中立标准,或是共享深嵌在文化中的价值意识。这样一来,新自由制度主义在价值观上的缺失,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偏离“社会正义”的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现有立法倾向是对发达国家有力的形式的“程序正义”,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紧迫需要的“社会正义”。其表现在不顾南北方经济实力的差距,不切实际地要求南方国家加快自由化步伐,而对自由化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严重考虑不周。③

首先,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上看,乌拉圭回合产生的服务、农产品、知识产权等捆绑协议都要求发展中国家改变自身的国内经济政策以适应自由化发展需要,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利。其次,WTO协议中包含了一些关于给予发展中成员及最不发达成员有关差别和优惠待遇的规定。但实践中,这些特殊和优惠往往被大打折扣。第三,从WTO的决策程序看,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被边缘化倾向。WTO在进行决策时,遵循的是“协商一致”的原则,在无法达成一致时,采用投票制,每个成员国拥有一票。协商一致和一国一票制相比,似乎更为民主,但在实践中,由于一些非常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都不在场,对WTO而言,沉默就意味着同意,所以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真正的公平。④另外,WTO的争端解决程序复杂,使发展中国家在启动或辩护上存在很大困难。况且,争端解决机制最终效力来源于成员方的报复能力,而发展中国家实施报复的能力很小,很难利用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毋庸置疑,多边贸易体制坚持的形式正义,没有考虑或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悬殊的事实,把发展中国家置于严重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从多边贸易中得到的收益只占世界总收益的很小一部分,出现了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的情况。因此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各成员方动力不足,成为多哈谈判失败的关键。在多边自由贸易进展缓慢、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受阻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开始寻找新的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个成员的首选,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向纵深发展。WTO规定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主要为货物贸易自由化,包括降低或取消区内关税、消除非关税障碍等,以及与货物贸易自由化相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逐步超越了这一范围,除了货物自由贸易外,还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与贸易的便利化与产业合作等内容。转贴于

第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具有新的发展特征。其一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主体突破了国家的限制。传统上,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主体是一定地理区域的国家,即主权国家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唯一主体。随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出现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成为主体的情形,比如APEC的成员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近年来,伴随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主权国家内的不同关税区亦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主体。如CEPA,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同属于一个主权国家,但在WTO框架内,又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其二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打破了地理上相连的特性。早期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主要在毗邻或地理距离较近的国家间组成,但晚近成立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大多打破了地理上的相连性,表现出跨地区、跨洲际的特征。如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美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等均打破了地理上相连性;其三是双边一体化组织成为新的亮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拥有易于达成、灵活多样、运作机制高效、涉及内容既广且深,较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相邻等方面的限制等无可比拟的诸多优势,成为许多国家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首选,现有的大多数FTA都是两国间或一个国家与一个经济联合组织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美国近年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有20个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FTA均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呈现出双边化发展趋势;其四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交叉重叠。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边界清晰、成员关系单一,一般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立的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则互相交叉重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多个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者大的区域组织包容次区域组织,相互关系错综复杂。

第二,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机构设置渐趋弱化。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了保证本组织职能的常设性和稳定性,都设有一套常设机构,有具体的运行机制。传统上,按照每个机构所承担的职能来讲,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机构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的模式设置的,主要包括权力机构、执行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或准司法机构。但由于晚近达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多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其具有运作机制高效的特点,无需按照“三权分立”的模式设置组织机构。大多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采用强化自由贸易规则、弱化组织机构的方式来推动区域贸易组织的运行。各自由贸易协定的法律规则十分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对于庞大的组织机构的需求就不是十分强烈。

目前,大多数双边自由贸易区均设立类似于自由贸易区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作为自贸区的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议,考虑任何关于修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其附件的建议,并监督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进一步实施;负责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执行有关的事项,并考虑任何可能影响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其他问题;在必要时建立增设委员会及特别工作组,并向任一委员会或工作组就相关事宜征询意见。但在自由贸易委员会之下,并没有建立常设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就具体事项设立相应的委员会或工作组,如货物贸易委员会、服务贸易委员会以及投资委员会等,负责处理相关事项,在各自领域发挥着具体的职能。

此外,从新近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还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并没有建立常设性的争端解决机构,只是在自由贸易协定中规定争端解决机制,以完备的争端解决机制代替常设性争端解决机构。(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

注释

①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②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130页。

自由贸易制度范文第4篇

Abstract: Bonded Area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those original advantages of Bonded Area faces direct challenge. Only by following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Bonded Area to Free Trade Zone, can we fully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the bonded area, enh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onded Area. This paper takes Zhengzhou Bonded Area as research object, explain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transition of Zhengzhou Bonded Area, studies th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Bonded Area to Zhengzhou Free Trade Zone.

关键词: 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政府;管理创新

Key words: Bonded Area;Free Trade Zone;transitio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44-02

0 引言

自由贸易区是由特定国家或地区在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以对外贸易、技术交流或相关的业务为基本依托的外向型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营形式最灵活、经济活动最自由的特殊经济区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固有的一些政策及产业方面的优势面临着直接的挑战,保税区的发展遭遇了新的困境,从全球发展大势来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郑州保税区是我国中部六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随着形势发展,诸如产业结构性矛盾、创新能力缺乏、域际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开始凸显,客观上要求郑州保税区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1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

1.1 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河南省和郑州市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动区域改革开放的战略突破。转型将有力推动区域内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融合,接轨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提高区内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以大产业带动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布局。郑州保税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向心发展。

1.2 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的区域定性不清、立法滞后、多头管理以及政策冲突等问题,制约了郑州保税区的进一步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利用转型所要求的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经济政策等来解决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以转型为契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拍,强化陆空交通衔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发展高品质公共服务,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1.3 发挥郑州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腹地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有力推动郑州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无水港物流枢纽平台,为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提供配套服务和基础保障,最终形成多种业务协调发展,各种企业共生共赢的生态化格局,助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其扩散效应还可以辐射到中部其他省份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1.4 促进临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郑州保税区建成自由贸易区,将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形成“铁、公、机”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推动航空偏好型临空产业的发展,做大临空经济的规模,化解区域内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升级压力较大的问题,逐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实现产业升级。

2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本条件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引领和辐射了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管)市的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矿产、人力等各种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资源优势互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经济优势;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居于全国路网中心的重要位置,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可复制;郑州保税区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2 独特的人口和地域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郑州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中国经济重心、制造业重心逐渐从沿海转移到中部的大趋势,顺应了城镇化从人口大迁徙到家门口就业的大趋势,总之,郑州无论是作为中西部的枢纽,还是中国南北方向的连接,都具备比较独特的地域优势。另外,郑州市科技人员集中,科技力量较强,优秀人才资源为郑州保税区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2.3 郑州保税区和航空经济发展的基础 郑州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郑州是国内唯一把综合保税区建设在航空城内的城市,通过海关、商检、机场公司和港区等部门的创新工作,综合保税区与机场口岸实现了以一次性验关为主的“区港联动”,为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区港联动政策的实施、与自由贸易区政策对接的尝试,也逐步在事实上迈出了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步伐。

2.4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21世纪速度、规模和范围都在扩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赢得了发展机遇。从国内环境看,由于连贯南北、通达东西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河南省和郑州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民航业战略布局的调整为郑州保税区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唯一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落户河南,不但是对河南已有优势地位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广阔前景的看好。

2.5 先导产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拉动 航空高端制造业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郑州作为内陆城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会带来经济效益,更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意味着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落地。是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的最佳通道。而以富士康、UPS、俄罗斯空桥、南方航空、深圳航空等160 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带来产业示范和产业聚集的效应。

3 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

3.1 明确转型目标,精准定位政府角色 郑州保税区转型的功能定位是发展以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为主、临港加工和现代服务为辅的综合功能区,其路径是由全面的区港联动最终形成自由贸易区。

政府是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级政府和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精准定位,为转型过程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实现从单纯强调管制职能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3.2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在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保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包括以管委会为核心的行政性机构的设置、权能、管理方式的改革和以海关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改革,推进实现“一线放开”“区内自由”、待时机成熟时完成监管体制一元化的改革。

3.3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未来郑州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应该设置成三层级政府主导型管理机构,中央政府层面建立对全国保税区统一管理的政府机构,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地方政府要建立统一效能的保税区管理机构,理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海关地方直接监管的独立型监管体制,改革海关监管的方式和程序,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郑州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奠定基础。

3.4 推动各领域的配套改革 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进一步强化监管协作,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增强外汇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保驾护航。

3.5 加快郑州保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发展,为转型创造条件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综合化的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区内功能的开发与整合,加快发展临空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6 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续航力提升和制度化 沿着创新过程制度化、创新成果制度化两个基本向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创新成果评选体系和制度化法定程序,实现在转型中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推动自由贸易区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者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发展经验分析――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架的启示[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2]孟广文,王洪玲.天津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5(10):1552-1565.

[3]周振海.天津自贸区金融支持政策[J].中国金融,2016(2):50-52.

[4]陈宗胜.聚焦自由贸易区建设[J].财经界,2016(1):78-81.

[5]王德蓉.十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背景与思路[J].党的文献,2016(1):25-30.

[6]罗清和,曾婧.“一带一路”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16(1):40-46.

[7]Yang Shuang, Meng Guangwen. Evolution of free economic zones in republic of Korea and its implications.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3): 77-83.

[8]Chen Huizhu, Meng Guangwen. Development model, motivational mechanism and enlightenments of Hong Kong Freeport. Tropical Geography, 2015, 35(1): 70-80.

[9]Sheng Bin. Tianjin Pilot Free Trade Zone: 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al field. Foreign Trade, 2015 (10): 4-10.

自由贸易制度范文第5篇

青岛保税区发展现状

当前,青岛港由三大港区构成,以从事集装箱、原油、粮食、铁矿、煤炭等进出口货品的装卸服务和国内国外各国家地区客运事务为主,享有“境内关外”,

“保税、免税、免证”优惠政策。青岛港已建有可以容纳0.38亿吨的煤炭、铁矿、杂货物品港口码头,可处理6000TEU船舶的深水泊位。其中前湾集装箱码头年吞吐量可以达到150万TEU,是当前我国境内仅有的可以同时处理第五代和第六代集装箱船舶作业任务的专用码头。

青岛保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管理体制复杂,审批效率低。青岛保税区在管理体制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青岛保税区的管理体制总的来说是同一领导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由青岛市政府管辖,但复杂的管理层次,行政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性,效率低下。

部分中转问题尚未解决。当前,按照航运和海关监管的现行管理规定,青岛保税区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国际中转运输问题尚未解决。”启运港退税“政策还没有启用,同时外国船只在我国海域范围内从事对外贸易集装箱的运输,再次引发“外轮捎带”争议。

功能缺乏广泛性,自由度削弱。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商品陈列是青岛保税区的四大主要功能,虽然在政策区位优势上可以将保税区的功能充分发挥,但是在功能上缺乏广泛性,例如目前青岛保税区尚未开始办理离岸金融业务,因而在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保税物流功能上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青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

自由贸易区与保税区区别

区位选择不同。自由贸易区属于关境以外,不归属海关统辖范围,保税区则相反,其处于关境范围内,要受到海关的监督管理。自由贸易区主要选择港区或在x定港区附近范围内划分一定范围区域,而我国保税区多是建立在沿海港区。因而可见,自由贸易区相比保税区,在对外开放程度上更高些。

监管原则不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是自由贸易区独特的管理制度,提高了区域范围内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度。对于进入国内市场的物品加大卡口管理力度;储存区域不受监管,货物运出区域需要核销手续办理;实行计算机管理,简化报关手续。中国的保税区是在海关监管的特别区域范围内,好比一个大的保税仓库,只是以管理仓库的方法实施作业,因此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直接监管到每个企业,并没有实现区域性管理,因此企业管理受到很多限制,自由度下降。

青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保税区是我国在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就青岛保税区而言,转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加快青岛市建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是提高青岛在东北亚经济圈地位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青岛市城市竞争力明智选择,就我国的国情和先进的对外开放战略而言,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已是必然趋势。

青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优势

政策优势。作为全国15个保税区的典范,青岛保税区以“免税、保税、免证”,便利转口贸易,“境内关外”运作,增加腹地有关经济的收入。关于外国商品在保税区储存,除了需要支付小笔存储费用外,不需要交纳任何进口关税便可使用,降低了成本支出。利用“境内关外”政策,扩大了当地企业市场交易平台,引进高端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话语权。

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形成。依托区位、政策优势,青岛保税区建立了专业的商品交易市场,招致了全球超过6600名成员进入交易市场,形成涉及农产品、油品、建材交易等各领域行业的新兴市场领域。而今,青岛港保税区已开发了4个大型商品交易场所,涉及10多个品种,棉花、有色金属、橡胶、化肥、工业盐等。其中已经建立最大的中国进口棉花交易场所。2014年3月,国际棉花交易市场在青岛建立,这意味着电子化现货交易平台已建成。同时,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在国际现货价格体系上做出重要贡献,为中国企业在世界贸易中赢得一席之地。

物流产业基础牢固。“以港兴市”,青岛保税区物流企业现已规划并建成6个物流园区,国际化的物流网络体系也已覆盖。青岛港充分利用港口区域资源优势,在对所有资源进行整合治理,简化操作手续,实现“一站式服务”。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集合仓储、包装、装卸、运输等物流供应商,船代、货代、报关报检、信息咨询等基础企业,以及港口物流相关企业,整合资源优势,共享信息渠道,进一步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完整顺畅流通,提高青岛港口物流服务水平。

对青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几点建议

青岛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

对比中国保税区近况和国际自由贸易港区优势,通过对青岛腹地经济特征分析,得出建立一个自由港为中心的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区,是青岛保税区转型的最佳模式。“放开一线、管住二线、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实行区港一体化,区区联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以物流为主导,综合功能配套;实行国家政府统一管辖,进而逐渐完成自由贸易区转型。

青岛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需注意的问题

立法及法制改革:在青岛保税区的立法和法制方面,需要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些在海关、报检、外贸等方面的漏洞应及时的完善修补,在法律体系上,达到现实和超前的统一,灵活性和确定性,兼容性和完整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