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1篇

1.实践案例教学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

2.随堂模拟仿真操作

仿真操作常被运用在会计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也是实践教学形式的一种。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采用仿真操作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涵式专项实践课程实验

内涵式课程实验是指将一门课程划。分成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进行讲授。具体来说,是将课程的总学时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学时,另一部分是实验学时。当然,在时间方面也可采取灵活性原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将内涵式课程实验安排在某章理论内容讲授完毕之时,也可安排在全部理论内容结束之后。

4.独立集中实践实验课程

我院会计学专业一般会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等独立的实验课程,往往采取集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开设周数常达到3-4周之久。这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一方面学生有了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和平台,使感性认识达到相对的高峰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模拟实验时可以与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学习、交流、切磋和进步。

5.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

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作为直接实践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都会有安排,一般来说假期实践形式尚不具备在内容上结合较深会计专业程度的条件,而毕业实习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习,也是毕业上岗之前的必要训练和经历。

二、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实践课程的设置缺乏体系

从目前我院开设的实践计划看,主要注重的是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缺乏体系化建设的思想,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化,导致各门实验课程的内容缺乏良好的衔接,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也无法得以较好的体现,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实践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比例体现出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存在着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倾向。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从师资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实务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教师的教学任务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像内涵式课程实验、案例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一般教师都可以胜任,但是专业综合性实验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现行实务操作非常熟悉。

4.忽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与交流

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年年都在进行,可是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及时总结和广泛交流。实践教学的成果是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智慧结晶,应当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交流。而教学成果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运用往往会影响日后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5.实践教学的渠道尚待拓宽

由于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渠道涉及面较窄,导致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不同行业开展会计实践训练的平台。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来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

三、优化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1.重视实践课程的优化设置

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可以将课程实践教学划分为专业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课程。第二,实践课程内容要充实,衔接要合理。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容应紧密围绕相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实验内容充实且紧凑。集中实践课程一般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的实务,将成本核算、合并报表、财务与管理分析等较复杂的实务内容纳入到综合模拟实验中去。

2.重视实践教学

鉴于实践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第一院领导和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应重新审视、考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第二要增加对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须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第三设计和运行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考核标准与机制,促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重视实践师资建设

加强会计学实践教学需要充分重视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否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和师资数量:第一,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CPA)的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教学的教师。第二,邀请上述专业人员对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作相应的指导或进行定期培训。第三,安排实践授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到外校取经,参加进修培训。

4.重视校内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考虑分别建设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信息化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仅仅安置好一两间教室、添置一些桌椅及其他基本设施就算得以建成了,而是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软件、硬件上加强建设,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使用现代化的设施获得专业化的训练,以便将来更好地步入工作岗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5.重视校外会计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优化

前言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发现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和工程师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70%的工程师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工程管理的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1]。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专业整合了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2]。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国内已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伴随着工程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在解决人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具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工程管理实践,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3]。

1.加强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要性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才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渠道。

工程管理的管理范围广,服务项目多元,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由于实践环节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在实践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和场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践中,发现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拾遗补缺,有针对性地实现自主学习。实践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镜子,通过实践能暴露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完善和优化,促进课堂教学。

从工程单位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4]。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时,不但要考察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其工作实践经验及相关的能力。实践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接轨,更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研究

2.1教学安排重理论、轻实践。

经调查统计,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大学教育与国外大学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差距不大,但在实践环节上有较大差距,国外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50%,而我国大约只占30%[5]。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限制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组织松散与投入力度不足。

部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6]。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专门的实践导师几乎没有[7],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多数企业对学生实践并不欢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存在安全隐患,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和管理负担。所以,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对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和收获更缺乏恰当的标准和监控;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部分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的时间不够,整个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系统性研究;存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影响教师指导实验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均不能从工作量上得到明显反映。总之,在教学组织安排与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上,均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3教学内容陈旧,综合实验项目匮乏。

专业实习与实践大多是由院系自己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在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形式上,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访问参观、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项目管理模拟仿真、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独立实践环节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多为针对每门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类比例偏少。特别是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十分陈旧,没有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亟待创新和改革。

2.4客观科学的实践考核办法尚待完善。

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表面上看上述考核方式似乎很科学,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对端正学生实践态度、提高学生实践主动性、增强任务压力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十分必要。

3.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实践教学问题很多,有来自学生主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客观的问题,甚至有体制、政策乃至社会的问题,解决工程实践教学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工程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实际法,工程管理4+1教学模式,工程全过程实践教育设计模式,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等做法均值得借鉴。笔者结合我校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工程实践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3.1践行实践教育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单是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不能完全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等同。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求贴近工程实际,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在实践技师的配备上以有工程经验的技师为主,并配备任课教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毕业设计上放宽选题要求,学生可将实习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辅导教师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在指导上采用专兼结合的“师工型、双师型”方式。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学习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知识结构更加系统。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既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值得发扬,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理论学习,利用寒暑假深入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工程队、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我校秉承“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有百余年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与我们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模式更切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欧美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采用“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师坯、继续工程教育培养成熟工程师”的模式,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受短期的继续工程教育,经过继续工程教育可立即胜任实际工作。我国已认识到继续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4+1学制,学生毕业后首先接受1年的实践技能训练再上岗工作。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尚未在我校实施,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借鉴。

3.2学校应建立长效型、合作型的实习基地。

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加强实习资金的到位和妥善管理,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建立长期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一些工程管理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挂牌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利用自己的知识、研究资源优势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的实务资源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场地、环境及实践指导培训的事务性工作[8]。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全校师生、合作企业同心协力才能做好的系统工程。目前,校外公司企业与我校有实习基地协议单位136家,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企业,基地实践环境良好,设施完备,实践项目到位,实习效果明显。其次,建立形式多样的实习校内基地13处。包括土木工程学院在北辰校区开展的测量实习和驾驶实习,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在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进行的电气装置制造与检测实践,等等。工程管理专业十分注意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每年的认识实习就是在我校新校区建设工地进行的,效果良好。再次,近年本科毕业设计有向指导老师科研项目靠拢的现象,依托科研题目建立的实习基地的做法也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研、甚至企业的利益均有不错的收获。本科学生跟随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研究,体验真正的科研过程,经历难得,意义更重大。

3.3加大实践教学政策支持,科学实践考核办法。

政策支持方面:在现行的考核机制上对教师的要求是完成额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仅限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的成果,教师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工作中,对实习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未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和过程控制,出现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实习成果失真等现象。学校应在政策、制度制定上,完善约束、激励、考核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鼓励和督导。如增加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开展校际专业技能竞赛,学生的成果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鼓励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

效果考核方面: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纸上谈兵的僵化考核模式。

3.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验室建设。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工程企业的共识,实验课程应凸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紧密结合工程应用软件的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不安全的问题,建立虚拟的实践环境是不错的选择。自1982年第一个基于PC的工程管理软件的出现,据统计至今,国内外正在使用的工程管理软件已有2000多种[9]。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模拟教学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建设。开设一些系统仿真等技术软件实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教学成为可能。与现场实习相比,模拟实习的优越性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费用条件下,能够实践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验室工程管理软件大体分为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专业性较强,同学一旦掌握了,进入企业很快就可以上手工作。市场上品牌名目繁多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计价软件,project2000等就属于这一类。模拟软件则更强调模拟工程实际过程,是学习型的软件。近年学院加大投入,引进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应用软件,加强综合试验室的建设。比如“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列软件,项目管理全套沙盘实践系统,上海普华科技Power系列项目管理软件等陆续登陆我院综合实验室,为学生有机会接受最优质的项目管理软件实践提供了可能。

结语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做好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立足我校实践教学的实际,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其他大学好的经验,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最终实现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22-24.

[2]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46-147.

[3]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3):107-108.

[4]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7,(3):641.

[5]李立,刘国繁,厉雅萍,孙胜粼,李淑敏.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85-87.

[6]刘玲.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45-46.

[7]王中,陈柏宇,杨学祥.把握就业市场脉搏培育综合能力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7,Vol.25:7-8.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3篇

Abstract: Engineering optics, which has strongly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is a major curriculum for opt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ngineering optics in college of science in CTGU are analyzed. We discus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Furthermore, we propose the methods for virtual practical education, which require students to take into practice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practical and also to train their scientific thinking.

关键词: 工程光学;理论教学体系;虚拟实践教学

Key words: engineering optics;theoretical teaching system;virtual prac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40-03

0 引言

“工程光学”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1][2]。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相关的实践技术,为后续的光学检测,光纤通讯等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前在国内的高校中,浙江大学[3],天津大学[4]等重点院校在工程光学的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注重科学思想的培养;二是注重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三是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从我院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将理论和应用两门课程分开教学,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其内在的联系;其二是限于经济条件,在实验室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缺失,与我校培养“应用型”学生的目标不符合。本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探索了课程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虚拟实践教学,加入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 理论教学体系优化

1.1 《物理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理论课教学的优化

“工程光学”课程主要讲授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典型光学系统的实例和应用。因此,该课程不但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必不可少的,更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5][6]

我院对“工程光学”课程的讲授主要是《物理光学》和《应用光学》这两门课。这两门课程特点各异,因此,有必要优化《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的理论课教学,找出它们的逻辑联系和知识延续性,加强其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体系,从而在学习上具有连续性,提高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合理的选择教学章节以及安排教学课时,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比如:对于全反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的教学中都有涉及,在应用光学中偏重于其条件与结果,在物理光学的中重点讲授其物理本质,这样做到前后结合,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做到能懂、会用。

1.2 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 现代教学理念主张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与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8]

1.2.1 开展启发讨论式教学 教师采取由问题带动教学的方法。从问题的引出、分析到寻找解决的方案,努力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与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介绍一个知识点之前,针对部分重点内容灵活采取课堂小讨论和专题研讨的教学模式[8],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媒体为核心的教学原则,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对应用光学像差理论进行教学时,由于像差的种类很多,条件不同,现象各异,学生容易混淆概念且对产生各种像差的条件以及现象思路不清晰。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各种像差产生的条件及现象。

1.2.2 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大纲课时数及其前导与后继课程的关系,合理安排各章节内容。每学完一章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本章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便学生复习[9]。比如:对于平行平板的干涉中关于定域的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概念较为晦涩难懂,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平行平板干涉的定域,楔形平板的定域进行画图分析,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定域的理解,并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平行平板干涉和楔形平板干涉的区别。

1.2.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工程光学与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公式推导繁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于抽象的光学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对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虽然课堂信息量较大,但是学生对于光学知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无法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最终,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的脱离现象[10]。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明确教学的目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1.2.4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使用 “工程光学”课程图多、知识面广、公式推导复杂且具有一定抽象性[11]。应用多媒体课件借助颜色、图像、动画等多种技术将授课内容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上升到理性认识,极大程度的避免对知识“生吞硬咽”现象的产生[12];同时还可以节约课堂板书、推算和复杂的做图的时间,能够大幅度扩展单位学时的授课信息量,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并解决了课程容量大与有限学时的矛盾。

优化《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的理论课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利用课程的特色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留一部分章节让学生自由学习并进行讨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到监考和组织引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满堂灌”。例如通过采用让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方式等;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施行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并行的方法。

2 虚拟实践教学

2.1 虚拟光学实验平台的创建 光学实验是学习光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但是我院限于经济条件,在实验室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缺失,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虚拟实验教学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克服传统实验的制约和弊端,可有效地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目前有的高校基于虚拟技术展开了虚拟实验的研究[13],但对于光学实验系统建设来说,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采用MATLAB软件技术,结合光学实验的特点,对光学虚拟实验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究,并实现了系统的构建,创建虚拟光学实验平台,通过该虚拟实验平台的使用,学生可以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启发学习的兴趣,可为学生在实际实验中建立良好的实验习惯,为获取实验技能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相关实验系统的设计研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2 MATLAB与“工程光学”课程教学的结合 MATLAB是一种演算纸式科学算法语言[14], 由于它编写简单,编程效率高,易学易懂而被广泛应用。[15]

本文尝试将其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利用MATLAB仿真光学现象制作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课后可让学生利用该软件模拟学习中遇到的光学问题,以此巩固已学知识。在光学仿真与教学过程中,通过下列方式将MATLAB与光学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以MATLAB为平台,开发制作了光波导和激光等高等光学现象仿真程序,并运用于计算机所支持的课堂教学中,以其作为演示实验配合光学理论的讲授,很好地解决了真实实验因环境限制而不能进入课堂的难题。二是利用的仿真与计算功能,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研究光学课程中的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然后利用MATLAB编写程序,去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宽。这是一种探索过程,也是为学生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利用MATLAB的计算绘图与优化功能,启发学生对数学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改变,根据实际物理条件选择符合要求的最优值,并获得最优条件下的参数值,最终通过理论仿真来指导实践。[16]

完成实践(参数获取)—理论(物理模型建立)—仿真(MATLAB数值计算及绘图)——优化(MATLAB参数改变及优化)——实践(最优参数选取)的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结束语

该课程体系的整合,将有利于光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学生的专业实习及就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及建设是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两课整合教学工作,从课程体系、学时分配、实验建设、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总体规划、协调建设和深化改革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巫建坤,赵双琦,邓文怡.工程光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4(20):29-30.

[2]李丽,刘晓波,工程光学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26):129-131.

[3]岑兆丰,李晓彤,刘向东.浙江大学应用光学课程的发展和改革[J].光学技术,2007,35(11):51-55.

[4]蔡怀宇,郁道银,李清. “工程光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6,(2):38-40.

[5]郁道银,谈恒英.工程光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柏俊杰,张小云,吴英.面向工程应用的工程光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3):186-188.

[7]王伟.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28(4):110-111.

[8]王泽锋,耿美华.以科技竞赛为依托推进本科学生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10-12.

[9]武旭华,肖韶荣,张仙玲.“工程光学”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5-37.

[10]张建寰,颜黄苹,黄元庆.突出 “实践”特色建设工程光学精品课程[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08-111.

[11]石智伟,唐露新,康亮,等.工程光学教材及其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72-73.

[12]郭婧.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工程光学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7-59.

[13]莫秋云,张应红.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光学成像测试系统[J].光学技术,2007,33(8):102-103.

[14]陈怀琛.MATLAB及其在理工课程中的应用指南[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地方院校;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70-02

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属于订单(定向)式培养人才,培养的是直接面向地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科研基本素质和进行化工新产品、新工艺设计与开发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受到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训练[1]。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也是与科研生产实际相联系的重要纽带。为此,必须深入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更新[2-6]。现以我校湖北民族学院为例,探讨民族地方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培养之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实践,以期为相关兄弟院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价值。

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传统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与化工工艺之间的一个应用性理工科专业,主要研究化学理论在各个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属于应用研究型专业,在培养模式选择上可理可工。由于民族地方院校多处偏远落后地区,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如我校地处武陵山区,前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之初虽选择工科模式,但走的主要是理科路线,其在实践教学上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和创新,而现有的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传统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上仍然比较薄弱,不利于充分体现民族高校的特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实际需要。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等富民兴区举措的大力推进,给武陵地区特别是恩施州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面临的却是高级应用化学人才十分匮乏的尴尬境地。因此,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应该综合考虑民族院校的特点,紧密跟随民族区域内重点产业的发展趋势,以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为依托,制定切实可行、便于操作、有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强化”这一总体思路,即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为目标;以强化科研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两条主线;三个强化即强化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等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强化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办学特色。

(一)“两条主线”

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主线。优化我院应用化学及相关专业现有单元操作设计、机械设备设计、毕业设计内容,整合相关专业,如化工、制药工程的工程设计技能训练平台,进行工程设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学生工程实践设计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整合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内容,辅以面向湖北省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材料类、制药类、矿业类的操作仿真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2.科研能力的培养主线。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中,根据本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形成的条件和规律,精心确定各类实验(实践)性课程的内容和运行方式。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面向生产、科研实际,不断优化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要在实验教学内容中体现最新的生产需求和科研成果;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式,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对实验选题、方案设计、指导过程、考核办法等环节进行改革,特别是在各实验教学模块中渗透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三个强化”

1.在实践教学中发掘、调动和培养学生对研究与实践的兴趣,培养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科学品质,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的方式,实践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科研、工程和社会实际,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2.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推进了化学与化工的结合、化学与制药工程的结合,而且实现了与生命、医药、材料、能源、农业等学科领域的交叉与渗透。以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建设和我院化工、制药工程等专业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为契机,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研究方向等方面相互依托支撑,高度共享。加强同恩施清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省宝石花工艺品有限公司、咸丰县三鑫矿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多渠道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3.充分利用矿物、天然产物等地域资源优势,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同企业建立联合的研发机制,在指导上实行“双师”制,将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与当地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活动,发挥地方民族院校的特色和特长。

通过学生科研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构建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各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科研开发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三、结论

随着民族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极其有限,而且伴随民族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结合民族地域经济和民族高校特点,对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优化,采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民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成功实施,对于其他民族地方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和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同时对于化学、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相近专业的建设也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雁,蓝岚翎,许云丽,等.地方高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产业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

[2]黄文胜,翟琨,向东山,等.地方民族高校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

[3]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9)

[4]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201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规模约2.5万亿元,增速30%,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顺应“海上丝路”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沿线国家的电子商务合作。政府、行业、企业各层面,积极发起并参与国际电子商务交流合作,使得我国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时代下向国际化发展。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抓紧研究制订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了《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上线了“单一窗口”平台。国家出台各类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导向则力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互通。

地方高校积极顺应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电子商务国际化延展的实情,加快对跨境电子商务紧缺人才的培养输出,围绕跨境电子商人才培养路径,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广泛调研跨境电商企业集群职业岗位群、岗位胜任力的需求特征下提出,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创新-创意-创业”、“实验-实训-实战”和“学业-就业-创业”三个一体化,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进行再构建。

二、分析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困境

目前地方高校针对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暂无优化改革思路,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也基本处于无参考、无借鉴状态,如盲目改造相近专业或相似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必影响跨境电子商务特色化、区域化的专业方向打造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

为了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跨境电商岗位需求人才,高校已清晰地认识到建立一套与岗位胜任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扎实地运用于教学,必然是一条可行之路。但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没有可参考、可借鉴的先例,导致高校套用相近的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模板,进行改造升级。现阶段改造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目标与实际脱节,没有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电商行业发展迅猛,现在的理论体系已无法指导未来的工作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偏低,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模糊不清,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匹配有广度的就业岗位;实践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更新;缺乏真实的电商企业项目化教学,处于模拟实训或纸上谈兵现象。业务操作技能训练上,缺乏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3.缺乏电商实战经验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贴近实际知识结构的师资匮乏: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行业,老师大多没有亲身经验,同时缺乏与外界企业的交流实践机会,无法给学生有效的指导。

4.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人员架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受环境、地域、平台等制约,监控并不到位。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如果盲目套用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那么劣势显而易见,而且“跨境”的特色将无法彰显。

三、基于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为了满足企业对高校在跨境电商类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学时比重以及综合实战项目实施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体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成效,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遵循以实战应用需要为导向、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活学活用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研究实践教学七大体系的改革建设思路。

1.跨境电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学业、专业、就业、创业”一体化

以跨境电商产业升级、区域地方经济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学业、专业、就业、创业”一体化。“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规格从职业需要出发,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和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变化的适应性;注重能力强化,设置能对达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提供有效支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

2.跨境电商实践教学知识体系--“岗位胜任+核心课程”一体化

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做到“人才岗位胜任力技能”与“专业核心课程设计”高度吻合。侧重培养:国际贸易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国际物流操作技能、跨境网络营销技能、外语沟通表达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等六大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知识整合必须兼顾电子商务,跨国语言,国际贸易、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学科交叉特点。

3.跨境电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课内实验+综合集训”一体化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相比,不仅要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熟练的外语水平(含小语种),要能在线及时与境外客户进行交流与商务谈判、管理好多语言网站的相关内容,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能使用各种国际结算与物流管理,对跨国文化习俗、法律法规有所了解,能利用最新的国际网络营销工具,通过多种媒介对境外客户做在线消费行为分析等等。

依据企业前期调研所得,跨境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转换为相关模块课程,构成“基础、专业、方向、实战”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块式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通识素质模块、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管理模块、技术支持模块、销售推广模块、跨境电商能力综合提升模块、专业实训及实践模块、顶岗实习就业模块,共八个模块。除通识素质模块和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课内实验占比稍低,其余强化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均设置课内实验。

4.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资源丰富+模式创新”一体化

(1)实践教学资源保障

①教学资源:为了培养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方面,搭建全方位、立体式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通过“国家引导-政府带动-产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配合”五力协同联动,遴选具有跨境电商领先示范、社会效应强、辐射效果佳的企业,积极尝试“引企入校、引园入校”等合作模式,为大学生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共建跨境电商实战运营中心、电商园区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促成高校开展体验式、项目式、团队式教学改革实施,通过植入企业真实运营项目,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实战能力,实现“政、产、行、校”多方共建共赢的最终目标。

②师资资源: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体系涉及多学科交叉,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考虑从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的出发,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领域、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实战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全面的双向多元教学团队,根据实践教学知识体系进行分类任务实施,发挥专业教师个体特长,强强联合,避免出现“真空地带”,以适应跨境电商产业的未来发展和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①以知识整合为视角,汇集跨境电商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基本知识。讲授理论核心,避免宽泛无重点,形成新型的“知识链”,设计以某个业务流程案例为主线,涉及知识链上的着重点,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课外学时可以借助校校、校企、校际各类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解决课内学时不富裕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适应跨境电商行业动态快速发展的需要。

②以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模式。学生阶段性的综合实验项目成果(如,方案策划书、市场调研报告、电商平台体验心得、电商创业项目策划、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书等),往往能凸显出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特质,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挖掘从学习者转向创业者的个案,并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环境上的多方支持。

③以真实电商项目引入教学案例,形成驱动式教学。纸上谈兵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被学生接受,学业水平往往以课程分数定高低,这就是学习没有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也不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如果可以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将电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深度,项目运作的成败,是一种印象深刻的体验教育。

④推进“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双证”教育理念。高校扩招后,本科学历教育普及面巨增,学生毕业后除学历证书外,必须要获得行业、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商务师、跨境电子商务师、国际商务师等),以匹配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赛事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校校之间专业水平的较量中,明确学习目标和提升目标,这种参赛体验方式,使学生对专业认可度、对母校的满意度都会有所上升。

⑤以学生满意度为视角,考虑多元智能介入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入校前其自身已经存在诸多个体差异,根据跨境电商的职业岗位群,学生的职业定位可能存在岗位倾向不同,所以入校后,需要切入职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在迷茫中,明确自己的首选岗位。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实践过程中,有策略的进行学习,强化某方面技能,避免毕业后,无所事从,样样拿不起的就业现状。

四、结语

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坚持“传授理论知识、强化技能运用”双向多元发展的基本原则,定期开展广泛调研,更新细化跨境电商岗位群对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完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就业倾向差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注重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人专技专才培养创新。就必须对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融会贯通,提升学生跨境电商综合实践能力与工作岗位胜任力需求相匹配。

参考文献:

[1]《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2016-03-29,电商研究中心.

[2]宁波市电子商务研究院/宁波市电子商务研究院.2016年浙江省电子商务发展工作要点.2016-04-08.

[3]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