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概念
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实施对本专业医疗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组织。具体行政管理的特性,是行政主管部门与专家沟通的桥梁,能有效地将专家意见与领导决策相结合,制定的管理规范具有法规性。
2建立产科专业医质量控制中心的意义
2.1加强产科质量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生殖健康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1]。加强产科专业医疗质量管理对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将产生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2.22009年原卫生部启动新一轮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工作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原卫生部推进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国家级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随之成立并发挥功用,取得一定效果,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
2.3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是保障医疗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的重要基础,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
3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为依托单位建立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优势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重在预防与保健,妇幼保健机构是中国妇幼保健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具有综合性医院不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妇幼保健院(所、站)为主要载体,针对妇女和儿童提供包括医疗、保健、预防等在内的卫生服务。产科专业医疗质量与妇幼预防保健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安徽省内无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的救治较为分散,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较强,承担了较多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但综合医院产科床位较少,不能满足广大孕产妇的需要。大部分孕产妇仍集中在妇幼保健医院分娩,其比例也在逐年递增。省内妇幼保健院承担大部分孕产妇的工作,必须借助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控制妇幼保健院产科专业医疗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显得尤其重要。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成立于1951年,是省内规模最大的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年分娩量占合肥市总分娩量的1/3以上,在降低合肥市孕产妇死亡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以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牵头成立的安徽省妇幼保健医疗联合体得到了医疗联合体内成员单位的认可,实现了双向转诊、危急重孕产妇转运、产科质量的统一质控作用,具备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功能。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以医疗联合体为平台,对全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与安全进行大力控制,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是专科医院,有别于综合性医院的特点是:可以集全院的力量办一件事。承担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目的是提高整个安徽省内的产科诊疗水平,也是促进并提高整个安徽省的卫生事业及人口素质。因此,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集全院的力量力求做好“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4理顺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2015年10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被确定安徽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首先对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3],主要理顺四方关系。
4.1省卫生计生委领导部门,具有决策权,负责制定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指导全省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对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4.2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受省卫生计生委委托,负责本专业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设立由全省若干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质量控制工作实施专业技术指导。
4.3依托单位对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具有监督、管理、支持和保障职能。(提供办公用房、设备、经费、专职人员、保障信息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与运行)。
4.4质控对象主要是全省各级医院。
5质量控制工作三部曲
为做好省质量控制工作,拟定质量控制工作三部曲,见图1。第一步:省卫生计生委制定标准、规范、规定和意见,以行政文件下发到各级医疗机构。第二步: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信息的收集、培训和督查,建立医疗质量信息库,落实省卫生计生委的决定。第三步:省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递交省卫生计生委,做到持续改进。
关键词:医院 财富管理 特征
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如财务预算,审计,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在本质上,与企业财务管理一样。医院财务管理也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在医院的整体运行中,如人力,财力,物资药品等的管理,都可以通过财务绩效体现出来。医院财务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多方面进行分析:
一、医院财务管理的总体特征
相较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卫生医疗行业的财务管理,财政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更加的明细和具体。这也是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所致。医院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任务是:按照勤俭办事业的方针,以货币形态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性管理;合理组织收入,努力节约开支,正确安排和使用各项资金;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遵守财经纪律,保护医院财产物资的安全;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决算;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责任制,推行目标管理,认真做好财务监督、检查和经济活动分析;进行经济预测,参与经济决策;做好医疗收费的管理工作;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医疗、科研、教学、预防等各项任务的完成。其管理的范围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等,以及财务分析和监督检查等。
从管理任务和管理范围来看,其较之企业区别不大,但是在财务人员配置,监督主体,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如,在财务人员的配备上,财务科(处、室)人员按照病床数量设置,门诊收费处人员按照门诊日流量设置。住院结算人员按病床设置等;在财务预算方面,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即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医院的各项收支均纳入预算内管理,且对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等。
医院财务管理的这些特征都是基于医院的公益性,其首要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医疗治疗。其次才是在国家的指导下,对药品进行定价,对利润进行分配。
二、医院财务管理的目的和成本核算的特点
医院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这决定了医院不能单纯的以利润为重,特别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因此其财务管理工作既要服从医院组织利润实现的需要,也要遵从国家的医疗相关政策和指导定价。这是其区别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之一,因为后者的财务管理完全是对企业的所有者负责,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
医院财务管理不只为利润为重,这就决定了它的成本核算体系也与企业有较大区别。特点如下:(一)企业遵从价格为成本和利润的反映。因此企业的成本核算的目的,其实最终是将其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与指导尺度。而且企业在进行成本算时,往往以天,或月为单位,针对每个产品进行成本核算。显然,对医院而言,其成本核算首先不能针对产品,其次成本核算的结果也不能作为医疗定价的决定性因索。因为医疗品的价格必须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收费。(二)成本和费用处理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别。而医院的财务制度则明:管理费用等作为间接费用按医疗和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并按支出明细项目逐项进行分配,然后结转收支结余。[2]这种将成本和费用合一的方法,有别于企业,因为企业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必须按照规定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且在利润表中分别列示。(三)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对象的不同。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因此其可以也必须按照产品来进行成本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加上人力资本,管理费用,营运费用等。而医院的成本核算,很难兼顾到各专业专门医疗技术的特殊性,只能依据于管理上的需要加以选择,如般分为医院成本、科室成本、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等。
三、医院财务成本管理的综合性,复杂化特点
在我国,医院规模差别很大,既有综合性很强的三甲医院,也有其他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乡镇一级医院,农村卫生服务所。城市的社区卫生站等。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很多医疗系统综合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等,这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必须围绕所有发生在医院的相关业务进行,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仅如此,很多医疗系统还由原来单一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转变成事业、工业、商业和合资、合作经营以及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管理体制,如医院不仅有医疗、防保、教学科研等专业活动和为医疗等服务的后勤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的活动,还可能包括印刷、服装、商业、工业等各种类型的公司的活动。医院的这种综合性使得其财务管理的综合性也大大加强。
另外,当我国的医院存在“院中院”、“院外院”、“一院两制”、“医院联合体”、“股份制”、“合资合作办院”等多种形式。这些相关联的医院的财务管理必然比原先单一的医院财务管理更加复杂,财务报表也更具呈多样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性行业,面对我国加入WTO后对医疗市场的冲击以及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措施正全面实施的背景。认清医院财务管理的特点,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管理费用,进而降低患者的医疗指出成本,对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管理办法第三条2007
关键词:完善 分级诊疗 借鉴 改革
如何将优质服务延伸至基层,实现近距离的健康服务,是一个复杂的卫生经济学课题,是建立在四大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上。一边是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一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门可罗雀,如何引导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也是医改的一个方向。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是在根本改变就医者“80%集中在大医院,仅有20%在基层医院”的无序就医问题及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不均衡状态,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
一、改革措施
(一)多举措创新管理机制
全国各地进行医联体、集团化模式试点,以管理、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在市区以三甲综合医院为核心,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整建制并入。如上海统筹规划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在联合体内部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加快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等服务;通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社区首诊服务。镇江利用医疗集团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的平台,重点推进了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等一体化管理;探索学科一体化管理,成立临检、影像、病理三个临床诊断中心。
(二)探索联动服务模式
全国各地积极进行联动服务模式的探索,创新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卫生服务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表1)
(三)加强政策引导
1、向社区引导优质资源
包括:三级医院专家查房会诊、设立社区首席健康顾问等人才支持;建立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整合建立诊断、影像技术中心等技术、设备支持。
2、医保积极引导管理
明确二、三级医院需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重点病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下转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或住院康复治疗,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3、物价杠杆调节
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部分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分工协作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实施上下联动和分工协作,让患者在附近的社区得到更加便捷、规范的诊疗。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能力,让康复期患者回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让二、三级医院节省出更多卫生资源、工作精力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医疗队伍的教学培训和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的效率和效益,缓解“看病难、住院难”。
(二)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思路提出 “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各试点城市作为医改先行者已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争取早日让社区卫生服务走进家庭、更加亲民化。如上海市已在17个区(县)的1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共有家庭医生3212人,签约常住居民588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2%,签约居民利用过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比例为56%,建立健康档案率达到94%。上海的家庭医生采取定期上门提供家庭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治疗等服务方式,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2012年11月份,镇江设置康复联合病房,推进“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建设,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下转的康复期患者提供后续治疗、护理服务,给社区居民带来健康福音,提高了社区诊疗水平。
(三)群众就医负担有效降低
通过医保政策引导,群众小病就近能获得便捷、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大病能顺利的转到上级医院,从而降低了就医成本。主要引导政策有:社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实行零差率;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个人自付比例;规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明确的慢性疾病参保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免收挂号费、诊疗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2010年-2012年X市社区医疗机构收支情况分析表,从中可以看出:(表2)
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比例从2010年的4.64%已上升至21.36%,但仍显得经费补助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业务收入。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医疗设备配备不全,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形式仍以为门诊慢性病人、老年人开药、输液为主,门诊收入占比仍在80%以上,药占比超60%,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很难提高,影响居民到社区就诊的积极性。
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充分发挥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因慢性病用药品种不全的问题,导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频繁建档撤档,没有根据疾病初期、治疗康复期病人的不同健康需求,健全慢性病健康档案。
四、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英国、澳大利亚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执行较完善,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英国借鉴
1、各司其职的团队化管理,共同发挥服务效能
全科医师团队包括:全科医师、地区护士、执业护士、健康管理助手等。全科医师为居民家庭提供初级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地区护士每天安排督促服药,主要负责进行临终关怀,开展慢性病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执业护士的工作职责是糖尿病,哮喘护理以及儿童计划免疫等。健康管理助手负责对居民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及健康教育等。
2、严谨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实现健康档案的有效建立
通过信息系统中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能让全科医师方便识别慢性病人,将其进行风险分级,并按照不同的风险级数进行疾病诊断。同时信息系统中会非常的人性化、智能化地提供给全科医师诊断及治疗方案,动态化管理居民健康档案。
(一)澳大利亚借鉴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澳大利亚的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卫生服务,如专门为出院后尚需治疗或康复病人提供服务的社区及老年保健中心;专门为儿童提供保健服务的儿童保健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顾的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等。
2、社区护士成为服务主体,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
护士在社区分成很多专业,如全科社区护士、老年保健护士、精神卫生护士等。社区护士通过对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居民的健康问题,还能通过对居民宣教预防、保健知识。
(二)借鉴意义
建设全科医师团队,规范其工作职责,使其能分工协作,不断提升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走入家庭,系统化、全程化地服务居民。
由于我国疾病谱变化,属于慢性病高发国家,以社区为良好服务平台进行慢性病科学管理,重视医疗的同时,不轻视防治,引导居民在社区体检,对辖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分析,以提高健康档案的使用效率。
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导“康复回社区”等原因,迫切需要特色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才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最大化地发挥护士服务效能,进行护士分层管理,不仅能配合全科医师的诊断治疗,而且将服务功能从治疗护理向疾病预防、身心康复转变。
五、改革方向
(一)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财政应根据卫生事业发展中 “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的要求增加经费投入,对医疗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安排专项预算资金,探索建立政府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科学规范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社区医疗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将培养全科医师、专业护士列入每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计划。通过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诊断、影像等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医疗优势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辐射。
要求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帮扶协议,一方面安排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到二、三级医疗机构进行长期进修或短期培训;另一方面安排二、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进行坐诊,定期举办讲座,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二、三级医院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将优质管理理念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三)完善配套改革制度,积极引导分级诊疗服务
1、积极推行分级医疗和社区首诊制度
根据卫生部门制定的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并纳入对医疗机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上转病人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后续治疗方案。
2、扩大医疗保险给付范围
从政策上引导参保人员主动进行健康体检,增强参保人员的预防保健意识;适当扩大社区医院基本药物目录,满足慢性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提升改革成效。
3、实行更多优惠政策保障
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执行“惠民医院”优惠政策,优惠减免的医药费用由救助基金或同级政府财政承担。
(四)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彰显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因目前“重医轻防”现象仍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转变服务观念,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应积极推行以全科医生为主的服务团队模式,发挥护士的作用,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上门随访、家庭病床等服务形式为主,对医疗服务对象开展综合性、持续性、可及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根据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师、口腔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或通过专科医院社区坐诊形式,开展中医药、口腔护理等特色服务。
丰富社区医疗服务项目,拓展社区医疗服务内涵,服务内容从治疗延伸到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护理、计划生育。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探索建立儿童保健中心、老年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镇江市构建分级医疗服务模式做法[EB/OL]. . 2013-04-07
[2]上海积极推进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尽快落户[ EB/OL].
http://.cn/roll/20131216/204917651002.shtml. 2013-12-16
[3]王岚,杜亚平.中英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3):241-245
一、提高思想认识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基础差、能力弱;同时,我县既是国家划定的秦巴生物多样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区,属限制开发区,限制政策和扶持政策都很多;再者我县生态、水能、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优势领域明显。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县项目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增强做好项目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优势资源和优势领域中筛选、包装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多的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工作目标
要遵循国家项目政策和投资导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重点,全县每年向上争取建设类(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2.5亿元以上,向上争取补助类(用于生产生活保障)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
三、突出工作重点
(一)重视项目规划。国家和省、市从“十二五”开始,转变了项目投资和项目管理方式,审批项目先审批项目规划,只有纳入了规划的项目,才可能得到资金扶持。各乡镇、各部门要将有特色优势和发展优势的项目更多地挤进国家和省、市中长期规划笼子,为争取扶持资金奠定基础。
(二)做好前期工作。按照项目工作的新要求,国家和省、市扶持资金在50万元的投资项目都要编制完整的可研报告和设计方案。重大项目规范性程序是:可研报告(专家评审、主管部门批复)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主管部门批复)投资概算(专家审查、主管部门批复)施工图纸设计(专家审定)开工建设验收审计。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动向和导向,适应政策优选项目,编制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委托有相对应资质的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为争取项目做好准备工作。
(三)科学争取项目。要建立项目工作联动机制,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联系、一个部门牵头、一个工作专班主抓,做到责任落实,任务明确。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加强与竹溪在外的知名人士、创业成功人士的沟通和联系,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促使项目快批多批。
四、加强监督管理
(一)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要健全和完善“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对部门专项项目县政府原则上不作调整,项目安排以部门意见为主。项目资金拨付先报县政府分管领导签署具体意见后,再报县政府主管领导审批。
(二)规范项目建设程序。要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终身责任制,开展项目稽查工作,加强事前控制。要实行项目建设方案预审制度、竣工报告制度、进度月报制度,严格按项目批复内容实施项目,项目单位不得擅自调整和变更项目。确需调整变更的,必须征得项目批准单位同意,并出具调整变更文件后,方可进行调整变更。
(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财政、审计及项目主管部门要针对项目类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现项目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严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改变项目资金用途,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发挥。
(四)加强在建项目管理。要高度重视在建项目的施工安全,加强现场管理,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整治安全隐患,确保项目建设施工安全和质量安全。
五、优化工作环境
(一)重视项目工作人才培养。要加强项目工作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一批懂项目、会跑项目的项目人才队伍。对项目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要予以提拔重用并给予重奖。
(二)营造宽松项目建设环境。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为项目业主排忧解难,严禁向项目单位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努力营造宽松的项目建设环境。
(三)多渠道筹集项目工作经费。一是财政年度预算。对既没有预算外收入,又对项目工作具有争取、监管、综合协调服务职能的部门,实行财政年度预算项目工作专项经费。二是财政先期预借。对既有向上争取项目职能、又有具体组织实施职能的部门,针对具体项目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财政预借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待项目获得批准后,从项目应列支的前期工作经费中收回预借资金。县财政每年预算300—500万元项目工作前期经费。三是预算外收入调剂。对有预算外收入的部门,从预算外收入中调剂一部分资金用于项目工作经费。四是项目业主承担。为民营业主争取项目,项目工作相关费用由受益单位承担。
六、建立激励机制
(一)划分计奖项目类别。根据我县项目工作实际,为便于操作,将计奖项目分成建设类项目(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补助类项目(用于生产生活保障)两大类别。
建设类项目包括:以工代赈、财政扶贫、老区建设、国烟扶贫项目,通村水泥路、省道改造、县乡路建设、桥涵站点建设、码头等水上交通建设项目,安全饮水、万亩灌区、库塘堰渠、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畜禽养殖、退耕还林(其中补助到农民人头的列为补助类项目,成果巩固列为建设类项目)、生态建设、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产林低产田改造项目,污水垃圾处理、重点镇建设、百镇千村建设项目,农村初中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医疗服务体系、科技开发、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等。
补助类项目包括:各类体制性转移支付资金、退耕还林兑付给退耕户的生活补助资金、民政救灾救济资金、城乡低保资金、劳动保险资金、天保工程资金、新农合资金等。
一、关于职教集团的界定
鉴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天然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参考企业集团的定义。目前,较为权威的企业集团定义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但它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参照企业集团的定义模式,可以对职教集团作如下相关界定:职教集团是以一所中心学校为核心,联合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以资产、契约、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共同开展产、学、研活动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根据上述定义和相关政策法规,可以推定,作为一种具有准公共性质,又引进了市场机制的办学联合体,职教集团具有如下性质:职教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它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产学研联合办学体;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多形式和多层次性;职教集团主要以资产、契约,以及资产托管经营和长期优惠合作等混合形式为联接纽带;职教集团内部存在利益的共享性和一致性,但对外它必须防止将教育事业商业化。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分析
(一)职教集团办学的类型
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不同,可将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划分为行业型(或专业型)职教集团、区域型职教集团和复合型职教集团三种类型。
一是行业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行业主导。一般是以行业名牌学校为龙头,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职学校为主体,联合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
二是区域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一般由区域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依据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整合区域内的职教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取职教集团的聚变效应,提高职教的整体办学能力和集团的服务能力。
三是复合型职教集团。这类职教集团的突出特点是多元主体、多元协商。一般以名校、行业或政府为主导,以特色专业为纽带,联结区域、行业、中高职学校等多元主体,探索多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跨区域、跨行业、校企结合、城乡联姻、中高职衔接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根据集团化办学的不同主导团体的属性,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企I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二)国内几种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的研究
1.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理事会”模式
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一个以交通职业教育为主旨,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原北京交通学校)为核心,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机构组成的行业性、契约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集团目前共有39个成员单位,其中包括6个政府部门、8个北京市交通行业国有集团公司,5所中职学校,1所高职学院,2所大学,1个科研机构,1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上实行“管委会+理事会”的管理体制。
(1)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管委会
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管委会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委路政局、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市交通执法总队六个政府部门的领导组成。管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均由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的局级领导担任,管委会成员均由相关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处级领导担任。
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管委会是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的决策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发展和运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引导集团实施集团化办学。
②为交通职教集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引导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实践。
③搭建起交通行业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业、职业院校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国家、北京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在首都交通行业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④打通交通职教集团为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服务的有效途径,拓宽交通职教集团教育产品的输出渠道。
⑤受市交通委委托制订行业从业人员准入标准,推动交通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设;制定有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标准;制定和修改交通职教集团章程;制定交通职教集团基本规章制度;制定交通职教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
(2)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主要职能
①准确掌握企业对职工队伍建设的需求,开展订单式教学,优先向合作企业员工提供优秀毕业生;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优势,为企业员工再培训创造条件,协助企业完成在职职工的培训任务。
②立足解决交通行业的技术、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科研课题,发挥交通职教集团内科研机构、职业院校、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开展交通应用技术与管理的研发工作。以交通职教集团名义向政府申请科研经费,研发成果由交通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共享,并向行业进行推广。
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将交通职教集团掌握、研发的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向行业、企业推广,并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
④利用交通行业优势,在现有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和增加鉴定范围,鉴定级别,为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的不断提高创造条件;引领交通职教集团内院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⑤负责交通职教集团日常运行过程的具体工作,落实交通职教集团各项工作任务。
2.上海现代护理教育集团
上海现代护理教育集团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上海组建十个职业教育集团的具体目标之一。在上海市教委与市卫生局的共同指导下,确定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筹建的上海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牵头单位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上海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科定位以护理专业为骨干,医学检测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为主干,眼视光技术等专业为特色。学校实行中职与高职教育相通、全日制与业余教育相结合、国内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整合的办学形式,在教学资源和办学质量上处于领先地位。该学校的高职护理专业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开展中外合作护理教育。该集团的成员单位有10所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10余所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和部分国外、境外的相关学校。主要特色:
①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素质。
②加强集团内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统一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培养、聘用、评价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与认定办法,集体备课、临床实践等计划。聘用与培训医疗机构的护理临床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衔接中、高职教育模式,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期望。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在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衔接中、高职护理教育模式。
④拓展护理实训基地平台,营造就业准入管理体制。
⑤凸现国内、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集团与国外多所大学学分互认,扩大外延发展,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探索外向型、国际化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使护理教育向着社会化、现代化、综合化、多样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树立上海市护理教育品牌,逐步进入国际教育市场。
3.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
以无锡立信职业技术中心牵头自行组建,集团以中心校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实现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发展地区的广泛联合,开展长期的国际合作,与当地支柱产业建立比较深入的联系,率先构架了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的三层集团组织模式,较早探索了以契约为主的集团合作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中实践探索比较深入,也具有一定发展成果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现已发展成有江苏、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四川、重庆、黑龙江、辽宁、上海十个省市的20个集团成员学校和50个企业参与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品牌化战略、规范化运作、开创性探索的系统做法。由于江苏立信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在中职的基础上组建的,又比较突出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的一条是超越联合的限制,建立最广泛的战略联盟。例如,在办学上实现“南北合作”(与华中、华北合作,一个地域中南北两地的合作)、“东西合作”(与西部地区合作)。职教集团与企业的合作重在将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的发展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之中,并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广泛联合各类企业,扩大合作范围,为集团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拥有了相当的实力。
主要特点:
①以服务区域产业为宗旨的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集团要对现有的专业进行整理,对有明显优势的专业进行优化,同时也加紧开发新专业。要对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进行有计划的调研,眼睛盯着市场,手里抓着市场,步调跟着市场。今后集团的专业设置将更具有动态化的特点,总的原则是“稳定骨干专业,完善新增专业,办活短线专业”。要发挥各学校核心专业的引领作用。把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引入其他R抵小<团内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对新专业的带头教师进行传帮带。
②以专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着力强调课程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使课程中贯穿技能的培养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在课程开发上,一个主要目标是将知识传授与操作实践相整合。在学制设置上,要逐步实行更大的弹性学制,引入“2+1”“1+1”“1.5+1.5”等模式。大胆改革教材,使学生理论够用,实践为重。
③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集团要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集团内异地学校教师就读研究生,给予住宿、兼课的优惠条件。集团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推动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编辑集团的学术刊物,为教师撰写论文、论著和编写讲义提供平台。
④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总体素质较差的现实情况,以德育为抓手,是集团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时代需要。德育工作要坚持以养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就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理想教育要以校园文化为抓手,要开发更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创造理想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德育融入学生培养和发展之中,对学生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善于深入实际和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美国职教集团的模式研究
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1.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技术准备计划(Tech-Prep)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技术准备计划”整合就业、升学、终生发展、提高就业者的技术水平以及提升教育效率等多重目标。“技术准备计划”的课程改革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是在学校内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二是在学校与工作现场之间整合学科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三是在综合中学、职业学校与社区学院之间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中等后职业教育课程。学生在高中所学的职业技术的学分,既是高中毕业所需的学分,又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即所谓的双重学分课程(Dual Credit Programs)。高中毕业生既具备进入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继续学习的机会,又具备成为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格。完成了该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技术领域的证书或副学士学位。该计划目前还发展出了“4+2” “3+2” “3+3”等多种模式。“技术准备计划”一般由下列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构建:社区学院、地方职业技术学校、综合中学、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各类学徒组织以及私立教育机构。“技术准备计划”作为贯穿“从学校到工作”和“从学校到职业生源”两大教育改革运动的一项经典项目,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无缝过渡的系统,通过“技术准备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几个方面的改革。
美国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各项目主要由联邦政府研究认可,以立法的形式出台或以国家教育发展计划的形式推广,再由州一级政府根据本州的特点立法或出台文件,以此来保证执行的力度。联邦政府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基金会、研究机构会对项目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余部分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学校和当地行业协会、企业。
2.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通过社区学院,以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培养具有宽泛学术基础的人才,以及为个体提供谋求高工资、高技术职业的系统技能的培训。
ATE是一项由联邦政府倡导,1993年由美国国家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发起,旨在满足技师人才需求、有效整合产业与教育的高级技术教育计划,计划投入3.8千万美元。根据2004年的研究报告,目前参与计划的主要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通过ATE正在实现新的转变。ATE主要通过大专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系统地促进美国各地区的高级技术教育水平的提高。ATE不仅使学生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教育的坚实基础。
ATE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教育和产业部分联合成为一个部门,共同策划、实施、评估培养方案,其整合是全程性的,从需求评估开始一直到最终的就业,在合作中,技师课程是由产业团体代表帮助修改并参与试行,在教学材料方面有77%的更新,采取产业标准本位的开发理念,设计并实施了266项教育产品,并且运用产业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最终确认技师培养的合格程度。由于工业界认识到需要大量的掌握科学、数学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员,所以很多的ATE项目和中心都在使用或开发各自领域里的技术标准或能力标准,也有部分项目使用了学校专业开发材料中的标准。这样一来,由于在教学与培训中已经加入了产业界实际需要的内容,所以更有利于毕业生的雇佣。
3.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即通过教育管理公司对教育机构实施委托管理或承包,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集团,教育集团作为第三方提供教育设计、管理与财务服务。以1973年成立的阿波罗集团为例,该集团针对的是成人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阿波罗集团为39个州和遍布世界各国的99所大学、163所学习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教育项目和服务。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深圳市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
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组织实施办法,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属性、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以确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规范性。
1.赋予职业教育集团合法身份和地位
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明确职业教育集团的法律属性,赋予其身份、地位,明晰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其他相关组织、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2.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组织形式
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成立专门联j协调机构或高于所有成员单位的集团总部机构,形成合理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加强对集团内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资源的整合、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人员互通、生源对接。
3.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和业务范围
制定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准入、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规范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权限,理顺职业教育集团与政府主管部门、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相关行业、企业的关系,明确集团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业务范围。
4.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制定并出台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实施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教育机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合理的角色划分与功能定位,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职能。
(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
1.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
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制定政策、搭建平台、提供信息等方式,引导职业教育集团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利用评估、投资、拨款、税收政策、购买教育与培训等多元杠杆实现对集团运作的管理和调节,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
2.建立财政投入为基础的多元投资体制
坚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公益性,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相关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对关联的职业学校进行规模化投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我市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布局,鼓励企业向集团成员学校开放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许可条件成熟的企业与高水平职业院校联合兼并或托管集团内部的其他职业院校。
3.建立合理的集团组织结构
推动集团化办学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转变,建立“一会(董事会或理事会)和三系统 (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组织结构,董(理)事会履行集团的最高权力和集团决策,负责对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协调和管理。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
4.强化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管理职能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实行集中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推进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化,处理好集团内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做到“有控制的分权”。合理规定集团内部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成员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保障集团化办学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激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
1.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
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各主体的责、权、利,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政府发挥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导作用,统筹资源配置,协调多方利益,为集团化办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行业负责制定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规划,主导制定行业专业人才的分类标准、岗位资格标准,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逐步实现由行业统筹安排“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对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自发参与职业教育,参与学校专业、课程、师资等建设。学校主动服务企业,服务企业用工、培训、产品研发,形成人才合育、资金合股、教学合作、研发合作、产业合建的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成为共同的育人主体。
2.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激励机制
制定资源共享的交换原则,按不同途径和方式,解决产权界定、利益交换和成果占有等问题,寻求集团内教育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接轨的模式以及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真正实现集团内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落实企业合理分担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经费的相关政策,采取税收调节或税收转移支付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3.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监控机制
改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府监控模式,推进职能转变,实行“政事分开”,完善制度环境,健全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评估和监控制度;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的认证体系、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应对职业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
(四)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分类指导各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结合不同模式的要求、内涵和特点,选择相应的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力推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校企共建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统筹,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纽带,由核心职业院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集团,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提高职业院校的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集团内部运行上实行教育、科研、就业的一体化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实现教育内外部人才市场的接轨和贯通,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集团内校企之间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同步进行,毕业生采取定向实习就业、有序分流。
2.中高职衔接模式
以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技术学院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人才培养链条为主线,通过专业链接、生源对接,在集团内实行中职与高职分阶段、分层次合作培养人才。中职与高职各有定位,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在不同层次学校完成,分别在中等职业学校、龙头职业院校、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企业内完成,通过“分段式”和“梯级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中高职有序衔接、相互促进、联合发展。
3.区域联动模式
以我市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导,联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动跨区域的合作办学,实现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区域间的职业教育连锁互动、协调发展。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不同区域间职业教育生源、专业、教学、师资、实习等资源优势,开展教师交流、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共享、“分层、分段”人才培养合作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实现省域或国家范围内职业教育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五)提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保障条件
1.坚持政府统筹、行业参与,促进资源化配置
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和资源分散的现状,优化人力、物力、信息、政策等资源的配置,促进资源利用的公平、合理共享、高效。构建集团化办学的中、高职相衔接、职业教育与培训相沟通,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融通,职高、技校、中专一体化的大职教体系。政府支持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尝试高、中职的有序衔接,自主命题对口单招,实现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给予集团一定的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鼓励校企双方在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方面的互通;支持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建立等级递增的技能考核鉴定机构;支持集团内成员单位共享的公共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等。
2.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引导和推动集团化办学
制定《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实施办法》,加强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指导下,以自律为准绳,以服务为宗旨,切实提高自身公信力,承担协助政府主管部门间接管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职能。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紧贴产业、行业发展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和推行统一规范的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有效性。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运作,通过监督企业、信息引导和制定行业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等途径,引导和规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和企业密切联系,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良性发展。
3.增加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在深圳市层面制定出台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专项财政支持政策,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先安排政府委托的培训任务,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府基金,以项目为载体,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经费支持。在国家和省级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安排上优先考虑职业教育集团的共享平台建设。
4.发挥社会主体参与职能,促进多元投资,鼓励社会捐资
出台多元主体投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办法,保障多元投资主体对于职业教育的合法投资受益权,同时设立投资风险的分担化解机制。建立职业教育成本行业企业分担制度,并赋予行业企业统筹使用的支配权,或在时机成熟时作为投入职业教育集团获得的股权。出台鼓励社会捐资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如设立深圳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基金,面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