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1篇

一、当前西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仅限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的检验;二是传统美术教育理念陈旧,只注重美术学科本位,在学科渗透融合上缺乏探索,应注意将资源开发与社会、文化资源利用相结合;三是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仍然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四是美术教育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育与实践无法产生共鸣;五是美术课程教育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需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作为有益补充。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课题和内容离本地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不易亲身体会到,不容易引起共鸣,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二、开发西楚文化资源应掌握的基本原则

一是选材上突出因地制宜。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必须突出地域差异,强调个性化。西楚文化是自秦至西汉早期,以苏北地区为核心的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一种很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是宿迁地方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页,必须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加以充分利用。二是内容上强调有所取舍。要本着择优择近的原则,在充分了解本地区美术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学生有所耳闻又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摒弃糟粕,寻找与美术课程相匹配的资源,使开发的美术资源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实践上强化动手能力。要强调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通过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走上社会开展教学实践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的意识。四是尺度上要求整体把握。要从总体上把握好美术学科内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关系,综合利用美术学科领域的各种知识开展教学,并注重密切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避免人为地将美术与人类文化割裂开来。

三、西楚文化美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

1.渗透模式。即把西楚文化资源直接、间接地加以借用,将西楚文化物质的、非物质的资源整合于学科教学中,在进行美术学科教学的同时,“春风化雨”式地传承西楚文化资源的精髓。要把握教学渗透的两个原则——相关性和适宜性,即引入的地方文化资源既要与教学的内容、教师的经验、课堂的主题相关,又要恰当地针对本地和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2.介入模式。即在筛选、整合、加工的基础上,将系统化的西楚文化资源有效引入美术课程系统并付诸教学实践,通俗来说就是编辑地方校本课程、开展本土文化教学。这一模式是由地方或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契合度高,教师的参与度、学生的趣味性都比材要高,教学效果必然远优于传统课本。但是这一模式对于教学设备、场地、资金等资源和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3.实践模式。即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深入宿迁的自然景观、文化艺术活动现场、手工艺作坊或美术馆、展览馆等场所观摩学习,获取知识,增长技能,陶冶情操。比如组织观摩乾隆行宫,这一教学实践过程中既包括对于色彩、构图等美术教学,又包括房屋结构、间架力学等物理知识,还包括树木花草等植物学知识,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这样教学能够使这些原本互不相干的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教学合力。

四、开发利用西楚文化资源的一般步骤

1.背景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对西楚文化资源的相关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学生喜欢的或者想了解的内容,学生喜欢的学习模式,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环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

2.收集整理。对本地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作出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美术课程需要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归类整理,分门别类,筛选出其中具有美术学科利用价值的资源。

3.确定课题。在调查分析、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的能力和地方文化中的优势资源等三方面因素,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

4.教学设计。不仅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将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寻找西楚文化资源与美术学科内部各个领域之间的连接点,如绘画、欣赏、雕塑、书法等,并寻找与其他学科的连接点,如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以及寻找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连接点。

5.活动开展。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发展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完成,并使导入、新授、练习巩固、小结、评价等环节环环紧扣,使得教学内容多而不乱。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式、方法,并注意协调与学生的关系。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E-commerce curriculum system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universitie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cietal demands for talents and the ability levels, identifies key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 features of E-commerce major and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poses the practice program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major in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关键词: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财经类院校;课程体系

Key words: E-commerce major;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74-02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诸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成因中,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尽合理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教育在以金融和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的健康发展,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注重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使日常教学过程更好地结合市场需要,学生能力表现多样化。

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国外各高校大都突出自己的传统优势,或侧重商务,或侧重技术。英国高校在电子商务教育方面发展较快,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前后相关性即学科的整体性,选修课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在实践教学方面非常重视,注重与实习基地的共建[1,2]。我国高校目前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发展总体上有两大基本方向:电子商务经管类方向和电子商务工程类方向,由于两大方向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体系方面各有侧重。例如,浙江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分别设置在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中,依靠学校的优势资源,采用由经济、管理、计算机三个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根本,加强商务管理和商务实践方面的课程,注意学生知识模块的平衡建设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3]。

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起步本身较晚,既没有综合性重点大学雄厚的学科基础,也没有理工类院校信息工程学科的支撑,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无法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课程体系结构缺乏有机性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要从中选择出既能体现学科前沿,又能体现财经类院校特色;既能符合财经类院校教师专长,又能保证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这存在一定难度。文献[4]汇总统计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设置都体现了电子商务学科的交叉特点,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性和相关知识的有机融合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反映信息社会和电子商务最新发展的前沿类课程较少,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侧重不够,人才培养方向模糊等问题。

1.2 专业师资缺乏,较难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部分由于缺少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能力较为薄弱,因而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及动手能力不强。另外,国内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招生生源质量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的深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3 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电子商务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许多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践性是电子商务学科的核心[5]。这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认识及做法,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模拟软件的使用及实习基地的参观,而是要将案例教学、应用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地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另外,还需要根据企业、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宽”与“专”的结合。

2 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及核心知识体系、社会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等多种因素,采用什么方法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体系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在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专业内涵、有机构建课程体系、寻求专业特色基础上,协调好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使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既具稳定性,又能与时俱进,文献[6]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思路,即从相对静止的学科特点入手,从问题解决的途径中找到本专业的特色,即核心课程,然后扩展成课程体系,再用相对动态的人才需求及其能力构成进行修正。虽然它是应用于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但是这一设计思路很好地平衡了学科特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使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加合理,对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3 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005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设立,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招生,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按照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指委的意见和专业规范,结合专业特色定位,利用上述思路,对我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3.1 初步确定重点课程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电子支付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金融学科强和与金融行业的天然联系,建立了通过信息技术与金融经济和管理相融合,培养具备网络金融和电子支付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电子商务特色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为上海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

如何更好地实现电子商务与金融经济、管理的结合,一是可以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电子商务。例如金融类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安全性及实时性成为关键,这就涉及到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有整体理解和把握。对于技术的要求,一方面考虑对现行ERP、CRM等软件或系统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考虑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主要在于系统的规划、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技术及安全技术与商务模式的创新与融合,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二是电子商务意识的培养,熟悉不同类型企业的传统商务运作流程及特点,善于发现利用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能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网络技术、项目管理等方法为企业设计、创造和管理电子商务,并对电子商务的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电子商务环境下能分析和识别出商业机会及能带来的盈利能力,如何引导商业需求,发展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等。

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特点及知识体系,结合以上的分析识别出一些重点课程。例如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系统开发实践、电子商务安全管理(支付方向)、网络营销及项目管理等课程为电子商务在金融行业中的实施及应用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电子支付与结算、网络金融等课程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与结算体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突出专业特色。以上这些课程把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管理、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金融环境有效融合,使学生能认识、理解、掌握如何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推广、咨询与管理,特别是为企业解决电子支付的应用与管理中的问题。

3.2 市场人才需求及能力特征分析 目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导致商业模式变化,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人才的需求;二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新的企业类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7]。两个方面的人才需求都离不开技术与商务,但这不是技术与商务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两者有效融合,从而适应企业的要求。要适应以上市场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层次细分,各个层次体现出对所需的人才能力差异性,不同的能力需求体现出专业培养的不同方向和层次,如下表1所示。

从表中岗位群的分析可以得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分类基本上为技术型、商务型、战略型,另外考虑到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还有教学科研型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是指在大专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及相应部门和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人才[5]。从能力层次上分为高、中、基本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的人才能够根据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对电子商务战略进行规划与决策;中等层次的人才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电子商务项目运营、实施与管理;基本层次的人才一方面以技术为主的能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美化,另一方面以商务应用为主能进行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等。

由于我校的金融背景及招生的地域特点(以上海生源为主),毕业生就业单位大部分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要能够突出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特色,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层次及能力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围绕信息技术与金融、管理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线开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金融机构新的发展。通过以上市场需求及能力层次分析,结合学校优势及信息学院的计算机技术背景,本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师、面向电子商务的应用与管理等人员,突出金融行业;从能力层次要求上来看主要以基本层次为基石,中等层次为目标。当然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综合类高层次人才更符合市场所需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通过一些选修课或者与企业的合作,有条件的话参与企业的咨询与顾问工作等多样的方式进行。

3.3 课程体系的确立 围绕已经确立的重点课程扩展成课程体系,根据市场人才能力需求的层次分析按照先确定的知识点,再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确定知识单元、知识模块的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细化和调整,形成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一方面按照模块给出了课程设置,另一方面给出了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机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电子商务理论及应用模块、重点课程模块在深度上给予不同的定位,以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一方面理论方面知识面较宽,教学过程中以“够用”为度,这个“度”有两层涵义,第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第二是广度要足够,应覆盖“电子商务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宽度[8]。另一方面,需要更加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需注重相关课程的实验、综合案例实践、成熟项目实训、实际环境实战等多种形式和方法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通过加强网络交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组织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创业的能力[9]。

总之,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关键,需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实践检验的过程,随着技术、需求不断发展进行合理配置和完善,具有动态性的特性。

参考文献:

[1]Durlabhji, S. & Fusilier, M.R. (2002). Ferment in business education: e-commerce master's program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77(3), 169-176.

[2]Novitzki, J. E. (2002a). E-business education: A comparison of graduate programs and curricula.InSIT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ork Ireland, 1187-1196.

[3]李琪,彭丽芳.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7年4月161-162.

[4]马刚,张英英,苗慧勇.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核心理论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1206.

[5]陈晴光,龚云超.创新电子商务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策略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5):93-96.

[6]陶雷,莫赞,张立厚.应用型本科“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及建构实践[J].情报杂志,2010,29(2):180-184.

[7]杨艺,代春艳.从学生就业反思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07,(3):32-34.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3篇

学校近十年来不断探索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规范校本课程的设置,建设适应企业需求、学生未来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校本特色课程,并以此提高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学生职业发展及终身发展优先原则。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融入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

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原则。校本课程建设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在课程建设中,除专业技能课外,还要建设专业拓展课程,拓宽就业岗位,实现一专多能。

学校课程资源可建设原则。职业学校课程建设需要软硬件条件的支持,在课程建设时,要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软硬件设施。

符合教师队伍课程开发能力原则。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学校要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培训,以满足课程开发的要求,同时,教师根据个人的爱好、专长、知识结构,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满足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

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原则。在校本课程合作开发的过程中,课程专家的作用是弥补学校教师存在的缺陷,在理论基础、科学方向、技术方法等方面起指导和引领作用。

校本课程建设的流程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专业性,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可能需要更高的条件,也更显专业化与复杂化。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是一个更加彰显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过程。

学校将校本课程建设分为十一个步骤:学生调研、行业企业调研、校本课程申报、课程试运行、组建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讲义、课程审核、课程实施软硬环境建设、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与改进。

打造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初步建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专业课建设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与专业相关的校本课程建设,体现各专业的职业特色。根据专业设置、企业调研、学生调研,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了分类,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校本课程分为专业拓展类、专业取证类、人文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健康类等。

创新理念,及时开发新课程。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增长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了解企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及时发现相关专业新的增长点,从而开发新课程以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例如,随着社会发展,茶艺馆、咖啡厅、酒吧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教师将原来的茶艺、咖啡、调酒等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校本专业课程。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足球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提出是和国家课程的开展相对而言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课程管理者的变化,校本课程将课程的管理权限主要交与学校,为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中的领导及教师等,校本课程的制定是在研究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学校、社会中的一些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更多的选择权。我国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差异也比较大,如果各个地区都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进行教育的话,则显然不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也会显得国家的教育比较单一,并不适合各个学校的发展。 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就要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根据自己学校本身的资源进行建设校本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大多重视知识学科的教育而比较忽略活动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开展得比较少,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学校健康素质的提升。

1.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1以学生为主体

国家课程的开设要求学校在教育中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教材,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之间,有很大差异,学生之间也有一定差距,国家课程的实施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差距,为此,在很多的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没有选择权利,学校给予什么教育就要接受什么教育,学生在教育中会有厌学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及学生发展实际实施一些课程,更多考虑学生的个人及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并且内容丰富多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小学足球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按照活泼、生动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有所收获。

1.3给予学生一定的教育

足球教育和在学校中的其他体育活动一样,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起到锻炼学生身体及娱乐的功能,足球与其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优势就是足球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身体,让学生有更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教育作用。

1.4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小学足球作为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开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战略决策,是学校发展自身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校本课程的开发关系到整个学校的人和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学校都要树立整体观念,让整个学校都运转起来,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1.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现在在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展起来,但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地方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在足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逐渐探索,在实际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完善校本课程的实施。只有实际中不断实践才能够真正发现问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升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2.1完善小学足球校本课程教材

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考虑到其设置的依据及总目标,并根据各个学段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还要制定其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及在具体课程实施中的建议。要将足球教学进行细分,将足球的设置变为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乐于参与运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规定实施时间,一般情况下,一个班一周要上一次足球课,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到足球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足球运动的意义。

2.2建立有效机制

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建设有效机制,通过机制的建设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足球运动项目,机制主要包括学生在足球运动中的训练制度,学生在足球运动中一定要遵守一定的制度,这样才能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取得一定的训练效果。此外,还要有场地建设的制度及足球文化的建设等内容,通过这些机制的建设使得足球校本课程实施得更顺利。

2.3做好足球队伍的建设

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实施中,一定做好足球队伍的建设,根据各个学段的学生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在队伍建设中一定要精心选择一些队伍人员,根据队伍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学生,队伍建好之后,要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球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足球队伍。

2.4增强其趣味性

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实施中,要注意实施过程中足球趣味性的体现,让学生喜爱足球运动,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将足球的规则简单化,在足球运动时具有较好的足球运动氛围,向学生传递整个校园都有足球文化的讯息,做到学校每个班都有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要经常展开足球运动活动,班级之间要经常展开一系列比赛,在足球运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3.结语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开展特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校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校园足球的开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相信校园足球的开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志平.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内容研究[J].好家长,2015,21:29.

[2]朱军.浅谈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我校足球特色文化建设[J].高考(综合版),2014,01:124.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杨家埠年画;校本课程;课程标准;传承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73-02

校本课程开发是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就美术学科而言,全国各地均有富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一个学校的特色很大程度上依靠特色校本课程,而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性和创新性。本文以山东省潍坊杨家埠年画为例,对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进行探究。

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不断在人们的身边消退。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学界观点不一。而与美术教育相结合,开发基于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美术校本课程,不失为有效路径之一。美术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陶冶其心质品性,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更能解决国家和地方课程因整齐划一而带来的诸多弊端。

二、关于杨家埠木板年画

1.杨家埠木板年画概述。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汉族民间版画,主要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现主要珍藏于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同时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与“鸢都风筝”、剪纸等传统手艺共同运作。以其工艺精湛、色彩强烈、造型丰富、构图饱满、采用手工操作并用的方法而著称。每个时期出现的新观念、新思想都能及时地出现在春节年画的题材中,对杨家埠年画和社会的交流与碰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木刻版画三大产地分别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第一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农民群众自己的艺术,反映出农民的美好愿望,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2.杨家埠木板年画的艺术特色。作为主要的艺术形态之一,木刻年画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由农民所创、所赏、所用: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往往表现岁计有余、福泽有余的心理需要,体现民众的信仰、需要和憧憬。杨家埠木板年画艺术特色概括起来有五种:①想象浪漫、具有内涵,如《连年有余》、《五福捧寿》等。②构图充裕,造型丰富,如《五子门神》、《包公上任》等。③夸张表现、简练朴实,如《茶荼》、《郁垒》等。④色彩大胆、富装饰性,如《渭水河》、《兄弟同乐》等。⑤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如《过新年》、《男十忙》等。

三、杨家埠木板年画在校本资源中的开发方法探究

1.课程开发动机。如果仅仅是将杨家埠木板年画封存于博物馆,供人观览、赏玩、品鉴,那么它犹如僵死的木乃伊,无法走进今天中小学鲜活的生活中,会为其传承甚至保护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让杨家埠乃至民间美术走进当下的生活,重新散发其曾经的作用和艺术魅力,编制杨家埠年年画校本课程,让年画走进学生的美术课堂乃至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才是可取之策。这正是本文开发与建设杨家埠年画校本课程的初衷和动机。

2.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一是资料档案袋的建设方式。采用加大挖掘保护力度方式,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资源归档整理,形成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包括文字梳理、视频、教学课件等,尽量以现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制作、呈现。尽量避免传统档案库建设的手法单一性和内容单调的特点。这种探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二是在资源档案库的建设基础上,建设兼保存、展览、培训于一体的展馆。比如在学校里开设杨家埠年画资源库陈设展馆。展馆向学生、社会大众开放,邀请家长和相关专业人士等参与课堂教学,以建设开放性的年画教学课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作为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意义非同寻常。

3.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实施。一是编制校本课程。将杨家埠年画编制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国家教材有效衔接。在课程编排时,需要根据每一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和设计。二是情境化教学和学习。为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在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采用情境化教学。学校和美术老师应尽力给教学、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邀请年画老艺人进课堂、与艺人的工作坊一起共建中小学教育学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年画作坊进行实地参观和亲身学习体验。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三是注重学习、动手相结合。对杨家埠年画的学习如果仅限于文字、作品的认知与解读而脱离动手实践、亲自体验的环节,就无法全面、深刻感悟和体验杨家埠年画的特色与魅力。因此,在年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点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丰富想象力,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制作完成一幅年画作品。作品制作完成后,进行展示、评价,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公共义卖等。

四、结语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从考察民间美术的田野工作到建构课程体系,逐步将自己塑造成研究型的教师。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离不开学生的大力参与,他们的积极主动、出谋划策会极大程度上助益校本课程从开发到教学实践的探究和效果。借助校本课程建设,使美术教育成为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限于篇幅和个人能力、精力有限,关于杨家埠年画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尚需进一步认真探究。

参考文献:

[1]范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宗乐,陈实,邱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沈泓.中国濒危年画寻踪:夹江年画之旅[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