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领导;中小学校长;功能和策略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生事物,中小学教师仍然苦于理论知识匮乏,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从课程领导角度来看,校长则是影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和策略,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功能

校本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系统,不同层次校本课程领导的有效实施,最终都落实到中小学校层次上来。校本课程领导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在学校层面上,主要的校本课程领导者是校长。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具有决策、组织、引导三个基本职能,其中,决策职能是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核心。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主要职责是: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组织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营造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作用区域主要是课程和教学,被领导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发展是中小学校长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目标是达成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品质的提升。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学校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决定学校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衔接;规划学校“最适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设计学校课程开发规划。

第二,决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校本课程。为了使操作和交流变得简单,应将校本课程适度结构化。

第三,决定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组织审定教师提出的校本课程内容和组织校本课程内容的原则、方式。组织课程的修订和改革。

第四,校本课程实施的组织。在教学层面上,教师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中小学校长是校本课程实施最核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教学领导的主要任务有:①制定沟通目标:领导者会参考教师意见,制定符合学校特性的教学目标,就教学目标与学校成员进行沟通,依据目标规划教学计划,并能带动学校成员落实教学目标。②管理课程教学:领导者会确保各科教学正常进行,统合协调课程与教学事宜,均衡安排师资,保证教师的教学时间,并减少与教学无关的活动。③视导评鉴教学:领导者会观察及评鉴教师的教学,协助教师改进教学,解决教师的教学困难,掌握整体教学的品质。④促进专业成长:领导者会鼓励教师进修,安排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有高度的期待,协助辅导新教师的教学。⑤督促学习进步:领导者对学生学习成效有高度期待,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奖励学生学习进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补救措施。⑥营造支持环境:领导者会建立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纪律,提供适当的教学资源,尊重并支持教师的教学,与家长及社区保持良好关系。[1]

第五,校本课程评价的组织与指导。建立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决定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指标、方式。校本课程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评价体系由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学校发展的评价组成。指导教师开展校本课程评价工作。

第六,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要求和策略。协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指导校本课程开发。

二、中小学校长有效进行校本课程领导的策略

(一)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的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校本课程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一般说来,长期规划通常10年以上;中期规划通常为2~7年;短期规划通常为1年。

中小学校长要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在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时,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

(二)再造与重组学校的组织结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障

学校组织结构是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课程改革若不同时改革组织的制度特征,将流于表面或无疾而终”。[2]“课程改革不仅只是将一个课程元素代替另一个课程元素,这种新的元素也需要相符合的组织结构才能维持下去。不改变革新方案赖以生存的环境脉络,课程改革将是短命的。”[3]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参加课程决策:专业人物;团体代表,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专职人员;非专业的市民代表;学生。[4]这就要求学校内部的组织形成一种合作、开放、多元的权力结构。

中小学校长要设计与变革学校的组织结构,改革学校传统的教导处、总务处等中层机构设置,建立并完善课程研究开发室、课程实施管理室、课程质量评估室等机构;组织学校领导成员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校长出任主任委员。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成员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特点。

(三)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支持

专业引领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没有理论指导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盲目的实践。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段不容易逾越的“真空地带”,课程专家是引领第一线教师把校本课程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

中小学校长应积极寻求专家支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小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小组专家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研究,及时指导并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可创办校本课程开发网站,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国内外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教师素质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因素。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是否认同和是否积极投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思想,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的能力水平、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水平。[5]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相比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6]加之,长期以来,教师的课程活动徘徊于“机械化的知识传播”状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受到压抑和损伤、甚至正在走向缺失。调查显示: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缺少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各种学历层次和教龄的教师而言,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都普遍存在。[7]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通常要经历个人实验、交流观点、寻求信息、最低责任参与、主动参与、承担主要的领导角色六个阶段。[8]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9]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能力能否与之相适应。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校本课程的发展。因此,着力引导教师从低一阶段向高一级阶段迈进,增强中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是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当务之急。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广泛发动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提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鼓励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高素质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校本课程人力资源领导的实现是通过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和质量导向的工作环境来完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士、课程专家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

中小学校长一是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二是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高素质的开发团队──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有: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教研员合作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本校部分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若干学校部分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三是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长期以往自然就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六)把好校本课程内容质量关,引导教师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纲要》是课程的重要构成要素。《校本课程纲要》是教师个人或合作小组对任教的某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它是该门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指南。

中小学校长一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二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课程资源是否具备。未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审定的《课程纲要》,不得组织课程实施。

(七)“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尝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八)评价与监控学生的进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评价具有导向、质量监控和激励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价值评判活动,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环节。

首先,中小学校长要建立健全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本身、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其次,要定向,即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正确设定评价标准。再次,要校正,即运用评价调适不正确的、偏离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实施行为。最后,要努力把校本课程评价引导到“注重发展评价、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多元评价”的正确轨道上来。

(九)重建学校文化,营造校本课程发展环境

加拿大学者富兰认为: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向的革新,而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10]课程领导最根本的目的是试图改造学校文化,形成一种合作分享的组织文化,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1]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学校文化可分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虽然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一旦形成,也就反过来以隐性的方式,深刻地影响、塑造和改变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大多数学校文化成为考试文化、应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并非像学校获得课程自主权那么简单,需要学校以异于以往的组织、运作、态度及知能来从事,这会波及各部门各人员的权责、利益、习性、互动方式及价值观,不只是一种文化的改造与重塑。[12]校本课程需要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从控制的课程文化转向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那种把校本课程嵌入旧课程文化的做法,只能使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中小学校长应从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建入手,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

第一,营造校本课程的教师文化。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教师文化的革新。传统的教师文化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征。教师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会对校本课程的推行造成阻碍。因而校长要着力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反思,寻找校本课程发展的同行者,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专业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第二,营造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文化。重视营造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在课程实施上,体现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校本课程实施文化。

第三,营造校本课程的学生文化。倡导平等、合作和交流的学生文化。“从小教育学生具有自我负责的精神,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善于和同伴合作进行探索和学习,无论事情做对做错都能对结果负责。”[13]

(十)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对话渠道,构建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和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校本课程需要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支持难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而且涉及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不仅需要转变相关教育主体的教育意识,而且需要更多的时间操作与物质的支持。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由观念、制度、操作和物质四个层面构成。这四个功能各异而密切联系的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指向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校长要着力建立学校—社区、学校—家长的对话、合作机制,争取社区、家长的支持,发展校本课程公共关系;广泛宣传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更新教职工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组织教职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导向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督评机制,引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教师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和任务,自主制定开发计划,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碧娟.校长教学领导之理论与实施[M].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改革与转型──领导角色.师资培育.伙伴关系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C].2000.

[2]Fullan M(with Stiegelbauer 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al Change.New York:Th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ess,1991.169.

[3]欧用生,杨慧文.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两岸的观点[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84.

[4]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9.

[5]顾书明.校本课程发展与教师教育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6]教师教育课程严重滞后改革时间表初步确定[N].新闻晨报,20051026.

[7]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8]Marsh C,Day C,Hannay L,McCutcheon G.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Z].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57.

[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应用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10]Fullan,M(with Stiegelbauer,S.).The New Meaning of Edueation Chang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OSIEPress,1991.169.

[11]林一钢,何强.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7).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校本课程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 自然环境资源 学生家长 主动学习

近年来,我校秉承“发挥地方特色,创建学校品牌”的办学理念,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充分挖掘本校后山自然资源,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像赞花赏花做花系列--《丝袜花》和《十字绣》等校本课程,连续参加了市县镇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学校也先后获得了济南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平阴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县才艺培养三项活动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2011年6月平阴电视台生活广角栏目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况进行报道。同年12月,济南市教育电视台到我校进行揭牌仪式,著名主持人张宇同孩子们同做丝袜花,还将丝袜花课堂搬上市教育电视台“动感校园”栏目。可以说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一路走来,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迷茫与困惑。

一、学校课程开发的背景与基础

1、资源概况

济南市平阴县博士小学地处黄河岸边的济平干渠旁,俗称平阴县城的北大门,博士小学因其坐落在老博士村而得名,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座落在山腰上),使我们博士小学拥有一座得天独厚的适合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后山。尤其2006年至今,几届学校领导班子都致力于后山基地的打造,现已后山格局已初步形成“南校北园;东菜西果”的布局。南边是校区,北边是园区;园区东边是蔬菜园,西边是果木园,果木园内果木已达近3000株,种类三十余种,经过连续几年几次修缮,现在堰坝整齐美观,道路曲折通幽,既尽力保留自然原始状态,又穿插少许人工雕琢。尤其在春夏季节,后山简直就是一座百花园,桃花、杏花、迎春花争相开放,漫步园内,神清气爽,令人无比舒畅。秋季后山就成了丰收的乐园,核桃、柿子、石榴等果子高挂枝头,让人感到有收获的喜悦和惬意。

2、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六条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为学校校本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法规上的依据。我校在2007年就开始开发校本课程,这也是构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个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强烈地吸引着博士小学的师生们。使他们产生了愿意走进后山了解后山的的强烈愿望。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的育人目的,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多次问询学生,征求家长意见,多次和老师们交谈。确立了“学校发展,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开发利用学校自然资源,尝试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

3、学生需求

学生需求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最希望学些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就应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在校本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向每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需,征求家长意见,经过商讨与反复研究,通过这种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4、教师特长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考虑教师业务专长问题,发挥教师的专长优势,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我们详细了解老师,了解他们的专长,讲清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所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探索。

二、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我校实际,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调查,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但面对资源丰富的后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该怎样有效的开展活动?活动如何与国家课程加强关联,这又成了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老师们集思广益,出点子、找路子。精心的研究,激烈的讨论,终于定下了发展的大致轮廓……经过了多少个义务的星期天,失去了多少个繁忙的寒暑假……我们硬是靠着肩挑人抬,靠着掀挖锄刨让荒芜的后山,成就了我们博士小学现如今的风景优美、令人神往的后花园。这样博士小学的孩子们不用出校门就可以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后山——为我们做好“校本课程”,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我们充分的开发后山自然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的特点和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美在基地”的活动主题,又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筛选出“认识植物”、“走进叶子的世界”、“花的研究”、“植物的果实”、“草的研究”这五个子课题。学生分年级段参与其中,收获颇丰,乐意无穷。各项分课题的活动开展,让学生们不但认识到了基地内植物的特点,懂得了一些植物的生活习性,还由此懂得了一些和植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尤其是2012年4月,凭借外出学习校本课程的先进经验,我们对以往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方面的思路进行了重新认识和重新整理,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对以往的活动进行规范、细化。学校研究确定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总体目标和大致结构。教师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确立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评价方法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结合的评价制度。再就是我们对参与学生进行按兴趣分组,成立了学校“绿色社团”,对花、草(包含中草药)、叶子、果以及区内植物的认识等五方面进行研究,开展活动,学生根据兴趣可以申报不同社团,每个社团都有指导教师,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活动纲要,暨活动的指导意见。内含各自的课程目标、背景、内容体系、策略、活动评价及时间安排等内容,可操作性强。每个版块下又有不同的点,比如刘化云老师指导的《绚烂多彩的花》板块中,又有季节适宜的樱桃花、海棠花、桃花等点,既独立成单位活动,各点之间又紧密相连,成一个大的“花的欣赏”板块。内容也较为丰富,如涉及“手抄报”、“诗词配画”、“我当后山设计师”、“收获”、“欣赏”、“习作美文”等。这一系列环节下来,同学们收获颇丰。其他版块也是如此。这样我校原来的校本课程《丝袜花》和《十字绣》也找到了出处,就是先赏花,再赞花,最后做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完善了原有的活动体系,探索了新的模式。我们没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边实践,边学习,鼓励教师们自设活动内容和方式,并积极寻找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点,围绕主题,认真思考,把握联系,从而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地将诸多内容融合其中。比如在“走进叶子世界”板块,学生收集叶子,研究叶子,美化叶子。研究叶子就和科学学科紧密联系,用到科学学科中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国家课程知识。再如语文学科,我教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意图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秋天的收获,我就联系校本课程中观察秋天的植物和果的研究,让学生很轻松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秋天的收获,紧接着让学生写出秋天的美,大多学生就以后山资源为原型。这样既把握好了校本课程甚至三级课程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关系,又做好了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力。

三、学校课程开发的实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年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以探索自然为主题校本课程在我们学校发展中已生根发芽,尤其是赏花做花系列中“美丽的丝袜花”和“漂亮的十字绣”已在我们学校开展的有声有色。实效表现在三个层面:

学生层面: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高了;在能力发展上,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环境意识、人生态度等也随之逐步树立。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出一批学有特长的学生。

教师层面:在教育观念上,新的课程理念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给教师提供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在自身素质上,教师知识储备、教学技能、专业化水平等都有较大提高。

学校层面: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我校能初步构建起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特色日渐鲜明。更重要的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我们增添了活力,树立了信心,积累了经验。

四、学校课程开发的前景

几年来,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和利用上,在上级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下,虽一路艰辛,但也一路欢笑。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品味。但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所面临的困难也会接踵而来,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开展校本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展受季节时令的局限性很大,如何拓展思路,能在一年四季中都能开展不同的校本课程?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喜欢实施的校本课程?如何做到内容丰富、趣味性强?

2.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校本课程相辅相成。如何及时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克服的难题。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不断挖掘新的资源,持续地研究并不断地扩充校本课程内容,让教师在校本研究中专业化得到最大发展。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校本课程。下一步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在课程开发中不断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使学校充满浓郁的研究氛围,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探索、实践和反思中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第3篇

我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音乐学科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和非中考科目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在这学期初一年级与初二年级固定两个时段同时开设七门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是任课教师认真思考总结过去校本课程的教学成果,研发出新的校本课程。 这些校本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内容,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情况及其他音乐教师特长,在新学期以音乐组为单位开设了七门校本课程。分别是合唱、弦乐社团、音基与试唱练耳、秧歌舞欣赏与表演、电脑音乐制作、节目主持和形体与礼仪。一学期以来通过有效教学,结合学生活动,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有了较大提高,我们也通过不同方式记录下这些内容,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更多更详细的资料。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设置、研发校本课程

⒈了解学生,根据实际生源情况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与程度

首先分析学生。学校要求初一、初二年级学生都要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初一与初二学生大约有1000多人。这样,音乐组就要开尽可能多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我们做了初一新生关于音乐方面的问卷调查。这些问卷调查即是我们设置选修课的依据,也是我们在本学期期末或是更成的时段对学生或是教学效果评价的比对依据。调查报告,对课程设置提供了帮助,在开设选修课时既要照顾到有艺术基础的学生,又要使那些没有特长的学生也能有所提高。本组的校本课程在招生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初一、初二全体同学。另一类是面向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如:合唱、弦乐社团、节目主持、电脑音乐制作是针对有一定相关基础的学生开设。另一类如:音基与试唱练耳、秧歌舞欣赏与表演、形体与礼仪等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⒉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设施

课程设置时本组结合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需求开设课程。学校现有音乐教室两间,形体教室一间,计算机教室两间,能够满足我们三位教师在三天内完成教学任务的需求。学校的合唱团是长期活动的学生艺术团体,现只需从新初一年级扩充学生即可。学校有广播站、电视台,经常有一些大型活动,都需要有具备一定主持特长的学生参与。音乐组开设节目主持课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主持能力,还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⒊在研发的过程中要考虑任课教师的特长和兴趣

本组现有音乐教师三名,一名老师擅长声乐与器乐,另一名老师擅长声乐与舞蹈,还有一名老师擅长钢琴、舞蹈、电脑音乐制作。

⒋进行跨学科的教研交流

例如电脑音乐制作校本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电脑知识,与计算机老师的教研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我校计算机老师已开设了电脑动画制作校本课程,首先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研讨分析课程的共性与特性,切实有效地找到可合作的具体内容。学生的教学成果得到充分展示,这些成果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依据。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动手能力等都得到锻炼。

二、在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渗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三位教师一起认真讨论,对每门选修课程制定了周密的实施计划。

下面就试举主持人校本课程详细说明。

⒈教师搜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案及课程纲要

首先教师通过讨论撰写课程纲要。舞台节目主持与主持策划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现场表达主持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主持节目,向学生介绍节目主持中专业技能,通过此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主持能力和节目策划能力。课程纲要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纲要了解课程实施意义,决定是否选修此门课程。

⒉制定教学计划

我校每年都有开学典礼、教师节庆祝活动、校庆表彰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学生主持人。过去的做法是临时找一些学生编写主持稿,练习后就上台了。学生临时准备非常仓促,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主持人校本课程就是要系统地培养学生主持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施展空间。我校拥有教师博物馆、图书馆、专业机器人教室、无土栽培实验室等很多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室。很多学校教师会到学校学习交流,过去是教师为参观者介绍校园情况。开设主持人校本课程后学生就可以担当起主持讲解员的任务,这即是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机会,也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本学期校本课程,音乐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考勤制度。我认为精细的管理工作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在学校,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精细工作态度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德育教育。首先在上第一节课时先让学生填写调查表。表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专业课程的问题,例如:希望在此门校本课程中学到些什么等。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如有时有活动排练较晚,可以跟家住较远同学家长联系,保证学生安全。选课代表和考勤员,鼓励学生大胆管理,对全勤和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总结表彰。

三、音乐相关的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特色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7-02

特色学校是指在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具有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并形成被社会所公认的传统的学校。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之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继续强调“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了贯彻和落实两个《纲要》的指导思想,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创办特色学校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不少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创建的关系

1. 校本课程开发是特色学校创建的重要路径和关键抓手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或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研究者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之所在,一切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而学校特色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特色课程作为支撑。

2.特色学校创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间接动因和努力方向

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开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先后进行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点就是基于个性化和体现个性化,对学校而言,就是凸显其办学特色。立足于学校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体现办学特色,进而创建特色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动因和追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自然成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全面发展,提炼和提升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推动特色学校创建。

二、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的特色学校创建之关键要素

1.校长

校长的办学思想及其对学校特色的定位是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创建的决定因素。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学校起主导作用。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或作用于学校教育行为,因而校长在学校具有指挥全局、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没有特色的校长,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因此,校长对学校特色的认识与定位必然决定着特色学校创建的路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学校应注重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协调好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各种活动课程的开发,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要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所以,只有当学校的校长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创建之间的关系,注重校本课程的研发时,才有可能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掘,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最终实现特色学校的成功创建。

2.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

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有效实施和准确评价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个环节都与学校特色紧密联系,学校特色也在校本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在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的特色学校创建中,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定位。目标体现方向,特色学校创建的方向直接反映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上,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以及学生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此外还要对学校及其所在地区的资源进行评估,这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依据。第二,课程内容体现特色选择。只有立足于学校具体校情、学情和特色的课程内容,才能有效推动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三,课程实施促进特色生成。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不再单纯盲目地崇拜书本知识,而是能够结合生活实践不断质疑,逐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体现了校本课程的优势,也必然会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第四,课程评价保证特色完善。通过课程评价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保证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创建特色学校的目标相一致,与学生发展需要相适应。

3.教师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的努力与合作是特色学校成功创建的根本保障。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反映在教师群体的特色上,是他们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为此,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加强师资的培养,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对教师进行培养,让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培养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创建中的引导作用。

三、结束语

特色学校建设的精髓,就是要唤醒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激情,让每一所学校都学会独立思考、形成独特的教育个性,最终使每一所学校都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从而成为令人向往的好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需要,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从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进而推动特色学校的成功创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创建特色学校仅仅是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之一,如何让我我们的学校更具特色,更有吸引力,从而真正培养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钟燕 学校变革之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理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78.

2.徐玉珍 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3-25.

3.曹大辉,周谊 英、美二国特色学校初探[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4):14-16.

4.于波,宋乃庆 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角色定位[J]. 教育研究,2011(6):23-27.

5.卢盈 对特色学校的理性审视[J]. 现代教育论丛,2011(4):20-22.

校本课程指导纲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摔跤;校本课程尝试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规定:“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在政策上得以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各校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以及体群字(2000)086号《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在总则第三条中规定:“体传校应在广泛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开展特色项目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将摔跤这一竟技体育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之中,使课内与课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是江西省境内最边远的一所山区农村学校,江西省优秀传统学校、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2月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拥有摔跤训练馆、体能训练室、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齐备。现有体育教师及摔跤教育员5人,其中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省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先进个人1人。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理念,确定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环境优美”的办学目标,以开发摔跤校本课程为特色。实施“科研兴校、特色亮校”发展战略,坚持科研与特色相互促进。高举教育科研大旗,高奏特色学校建设主旋律。自2007年至今,6年来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运动在新课程理念下,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不断进行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旨在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麻田中心学校的特色。

二、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概述

1.对体育课程概念的认识。什么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什么是体育课程?我国学者毛振明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知识、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基于上述概念的认识,我们认为从现代社会对学校课程的要求来分析,从教育科学的规律来考察,必须明确以下几点:①体育课程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内所规定的各门学科,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当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能仅理解为传统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体系,还应包括技能体系和情感,行动上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③体育课程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④体育课程应当提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

2.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摔跤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受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它是绅士、勇者、智慧的象征。摔跤是一项伟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开始逢勃发展,并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在学习训练摔跤的过程中,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意志品质,树立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能力、抗挫折能力的过程。通过6年的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上,引入摔跤这一体育传统项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摔跤运动在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普及与发展。基于这种思考,我们把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国家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在贯彻《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体育传统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体育后务人才工程下,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教育资源,由学校内部展开的旨在增进学生健康,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摔跤后备人才,使他们全面展、学有特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体育课程改造的过程。

三、摔跤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四、体会与问题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尝试,我们的体会如下:

1.在农村学校开设摔跤校本课程开发是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如何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体育教育特色,形成教育合力,减少冲突,使其利于课程开发。②如何使学校体育教师及教练员增强课程意识,转变课观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③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摔跤课程的正常实施。

2.开展摔跤校本课程开发突出了学校的个性特征。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中我们在正确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通过抓住摔跤这一独特性、使学校获得了可持性发展、学生得到了和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