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亲景度;入境旅游市场;湖北省

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实力的重要指标。入境旅游者由于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观念、教育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性别、年龄、职业、闲暇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会对某类旅游目的地产生偏好。研究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有助于了解入境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偏好程度,进一步掌握客源市场的结构特点、发展潜力及动态趋势,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地组织和开发旅游产品,并针对客源市场的动态变化,提高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不断开拓和巩固海外客源市场。

国内学者马耀峰教授首先引入了亲景度的概念及其模型,并利用亲景度指数对我国西安以及一些热点旅游城市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王力峰、汪德根、李景宜、孙根年、杨志勇、唐苏华、张艳等运用亲景度和竞争态指标对桂林、苏州、新疆、黄山等地入境游客源市场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亲景度运用于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研究比较缺乏。基于亲景度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和定位,并提出针对性的开拓对策。为湖北省有针对性地开拓入境客源市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湖北省入境旅游业已从起步阶段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也逐步完善起来。从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可以看出,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整体呈现的是蓬勃发展的态势,由于2003年的SARS事件对于整个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是个较为严重的影响,湖北省也不例外。以2003年为时间节点,湖北入境旅游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79~2002年为平稳发展阶段,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从1979年的11542人次,增至2002年的1024312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也由230.75万美元增加到28390.95万美元;2003~2007年为快速崛起阶段,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由405214人次猛增至到1318179人次,外汇收入也从13626.93万美元迅速增至41264.00万美元。

根据我国旅游统计,一般把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构成划分为外国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三大块。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包括外国人、港澳台同胞。20世纪90年代初期,港澳台市场是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1990年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澳台同胞人数占当年入境总人数的76.64%,外国人只占到23.36%。90年代中期以后,入境旅游市场中外国人比例直线上升;1994年外国人占总入境市场的53.95%;2007年这个比例高达到了81.72%,港澳台同胞占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锐减至18.28%;1994~2007年这14年外国人旅游市场平均占湖北省总入境旅游市场的73.22%。随着外国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中外国人已经成为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主力军。

二、湖北省客源国市场亲景度分析

(一)亲景度模型

亲景度模型,是用于研究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对国内某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偏好程度,着眼于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其数学含义是某客源国游客在目的地所占的市场份额与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之比,其实质是两个百分比之比,即偏爱指数。亲景度反映客源国游客对目的地的喜爱程度。其数学含义是某客源国游客在目的地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与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之比其实质是两个百分比之比。该理论用于国内旅游市场时,由于没有考虑旅华游客占其全部出游人数的多少,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分析时还应结合实际客源国游客数量。亲景度模型的公式表达为:

根据亲景度的大小,可将客源市场分为亲景客源市场(P≥1)和疏景客源市场(0≤P

(二)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分析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旅游统计数据可知,湖北省主要入境客源市场包括亚洲市场(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欧美市场(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大洋洲市场(澳大利亚)等,数据获取中,2001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有失真情况,故舍去2001年的统计数据。通过亲景度模型计算客源国市场的亲景度,鉴于一年的亲景度数值反映不出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的分类,故取2000~2007年亲景度的平均值(表1),对湖北省入境游市场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亲景度差异显著,年际变化大

2000~2007年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差异显著,呈现较大的震荡起伏,近年亲景度普遍走高。亲景度最大的为29.2(德国,2007),最小为0.02(俄罗斯,2002)。就2007年度分析,亲景度最大的为德国(29.2),最小为澳门(0.08)。强亲景客源市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主要为洲际市场,且亲景度较大,说明这些客源市场的游客对湖北的选择度很高,具有较强的偏好程度。德国游客的亲景度历年来都最大,2000~2007年平均值达到9.24。其原因在于:湖北省具有的地缘优势,三峡大坝工程的吸引力,恩施州文化生态的魅力。2000年至2007年,湖北共接待德国游客674328人次,占湖北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11.85%以上,仅次于美国的16.09%居湖北旅游客源市场的第二位。

弱亲景度客源市场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些主要都是洲内市场,都是旅华的主要市场,对湖北的亲景度却普遍较低,2000年至2007年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亲景度基本是在1上下震荡,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四个客源国是中国的近邻,值得关注。疏景客源市场包括台湾、菲律宾、韩国、澳门、香港、俄罗斯,除俄罗斯外,这些都是洲内市场,都是中国的邻近地区,然对湖北的亲景度却很低,以平均值看低于1。2000年至2007年,疏景客源市场占湖北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25.07%,这个数值也是较低。

2.亲景度整体震荡剧烈,呈上升趋势

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震动较大,起伏较为频繁,亲景度不稳定,尤其是2007年,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出现急剧的增长势头。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亲景度越大,上升幅度越大,德国的亲景度从2000年的6.50上升至2007年29.20,是增长最为显著的入境旅游市场。欧美市场的亲景度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位置。亚洲市场却不是非常理想,就其游客总量而言,也不是较多水平,一直在较低位置徘徊。

3.影响湖北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变化的原因

(1)湖北省旅游业面临“东西夹击”的挑战。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旅游业较发达地区,其良好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水平、较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对湖北省旅游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国家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对西部实施倾斜政策,西部省份已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培育,对湖北省旅游发展构成强有力的竞争。

(2)受“非典”突发因素的干扰,国外游客对中国的选择度会出现起伏,这直接影响到湖北省入境游情况。

(3)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以湖北带来的机遇,促使湖北经济事业的发展,导致海外投资的增加,引发入境旅游的上升。

(4)近年来湖北省赴日韩、北美、欧洲四国(英、德、法、意)巡回旅游宣传促销,宣传了“来湖北、游三峡、探神农、登武当、逛武汉”旅游品牌形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效。

亲景度的引入,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客源市场的结构特点,对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更科学地进行旅游市场开拓服务。湖北省入境旅游市场首先要巩固欧美市场,深度挖掘亚洲市场。政府应加强促销力度,按照市场细分的要求,主题鲜明地进行宣传;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加快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梯队,加强旅游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耀峰,梁旺兵.基于亲景度的美国旅华市场拓展研究――以我国六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5(1):35~38

[2]马耀峰,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苏红霞,马耀峰.基于亲景度、SWOT方法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以西安市的英国客源市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5):146~149

[4]王力峰.桂林国际客源市场时空演替规律研究[J].经济地理. 2004(5):688~691

[5]汪德根.苏州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100~105

[6]李景宜,孙根年.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及其研究[J].资源科学.2002(6):91~96

[7]孙根年.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经济地理.2005(1):121~125

[8]杨智勇,王春枝.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6):141~145

[9]唐苏华,杨兆萍,刘旭玲.基于亲景度、竞争态的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6):128~132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温泉旅游 理念 体验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54-02

一、引言

根据广东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中的定义,温泉旅游的概念是:以沐浴温泉为主要内容,体验温泉、感悟温泉文化为主题,达到养生、休闲、度假目的的旅游活动。可见,温泉旅游是一种时尚旅游,是时下兴起的体验经济的代表。我国温泉利用虽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真正发展温泉旅游只是数十年的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温泉利用的单一化、经济目的唯一化、贵族化、雷同化十分严重,缺乏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分析。缺乏重要细节的安排,缺乏目的地自己的个性,也就失去了自己个性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在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念更新,这种观念的更新不是指一味地追新赶新向前看。而是提醒温泉旅游规划者们偶尔也要学着向后看看,看看更广大的潜在的温泉旅游者需要的开发形式是怎样的,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温泉旅游积极性。

二、发展市区内温泉休闲体验游的可行性及优势

目前,我国温泉旅游开发的项目建设有三个倾向:贵族化倾向,劣质产品“搭便车”趋向,房地产化趋向。很明显,这三种倾向都不利用把温泉旅游的真正内涵准确地传递给温泉旅游者或潜在温泉旅游者,甚至会阻碍人们产生温泉旅游动机,让人们产生温泉旅游就是高消费,是有钱人的事,或者认为温泉就是大众洗浴等错误的观念。可见,目前温泉旅游的开发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温泉旅游者尤其是潜在温泉旅游者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发展市区内温泉休闲体验游的时机已经成熟。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从目前国内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假日调整方案的双重影响,长线游有所下降,不过,短途游却逆势升温,其中温泉游表现得格外“热气腾腾”。在全国各大省市内,温泉游成了大多数市民一日、两日游的首选,尤其是双休日,温泉景区的房间就会出现预定紧张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口红效应”。所谓“口红效应”是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就会直线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口红在化妆品中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消费欲望与经济收入成反比时,人们就会购买廉价商品来寻求心理安慰。经过10年的市场培育,旅游已成为国民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因此大众在节约开支的同时面临旅行放松的硬性要求,于是在出境游、长线游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价廉物美的短线游。而温泉旅游既时尚,消费又相对较低,成为休闲旅游的首选。

2、从人们旅行模式的转变来看。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人们的旅游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散客旅游逐渐多于团体旅游;短线旅游多于长线旅游。地区性旅游和中程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半自助旅游将代替包假旅游;人们外出旅游的频度将增加,但每次外出的时间将减少。因此,近距离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大多数旅游者都希望旅途中占用的时间少些,在旅游目的地游玩的时间多些,游客能够接受的最佳“心理距离”是一小时车程以内。发展市区内的温泉旅游正好迎合了这种趋势和旅游者的心理。

3、从国民对温泉休闲游的接受程度来看。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注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养生、休闲、健体成为人们生活的内涵,温泉旅游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现代温泉旅游正从单纯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与文化、精神并重的消费层面。这使温泉旅游从一种奢侈品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温泉旅游正逐渐被国内工薪阶层所接受,可分层次、分阶段进入百姓旅游,温泉真正造福于民的时代即将到来。

三、市区内温泉休闲体验游的开发理念、开发形式及开发原则

对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浸泡式开发的思路进行,显然无法充分发挥温泉旅游资源的特色,也难以得到旅游市场的承认,因此温泉旅游开发应该有新的开发理念和开发原则。

1、开发理念及开发形式。传统的旅游观念注重的是旅游者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由此产生了传统的旅游产品开发重形式忽视内容体验的弊端。新形势下,旅游者更加注重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追求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这必然要求旅游形式要更好地为内容、为功能服务。关于形式方面的创新,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日本近年来在温泉开发上大胆实施“空间创新”,在东京闹市中建设了诸如“大江户温泉物语”等几个温泉主题公园,这种“反亲近乡村”旅游趋势的异常举措,正好吻合了都市人日常放松的需求,也说明了旅游仅仅是形式,对人群的功能才是目的。“温泉地”一词不一定总是与农村或者城镇以外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新兴温泉地将更倾向于在城市中选址。

根据距离衰减理论,距离对温泉旅游开发的影响主要是随着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的距离增加,旅游者人数会逐渐减少。这其中的距离既包括物理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可见发展市区内的温泉旅游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源的流失,同时有利于传递温泉休闲保健理念,培育更加成熟的温泉旅游消费者。通过这种形式温泉体验人群将得以迅速扩大,它可以为其他形式的温泉旅游培育并输送旅游者。至于各城市的温泉旅游开发的具体形式,则要综合考虑温泉资源的特色、城市的规模、人均消费水平、城市的文化底蕴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要避免温泉旅游停留在“大众澡堂”的层次上,就要形成独特的温泉文化,打造温泉品牌。体验经济时代,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将转为品牌和文化的竞争。温泉文化体验,对温泉旅游企业是一个新的挑战,也将成为新的发展机遇。

打造市区内温泉要避免贵族化倾向,要努力营造纯朴、自然、亲切的氛围,走公益性亲民路线,对经济条件不好,又有温泉需求的人群要予以政策上的倾斜,价格上的优惠。向人们传递这样一种理念:温泉旅游是适合与朋友、家人同游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朋友之间、家人之间可以借助温泉旅游协调关系、加强沟通、联络感情。在这方面,应向温泉旅游比我国发展的成熟的日本和韩国多借鉴成功经验,三国同处儒家文化圈。对家庭都是极其重视。在韩日两国尤其是韩国的影视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朋友或是家人一起去泡温泉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可以说在理念的传递上韩国做得非常成功,这一点也很值得我国学习。

2、开发原则。(1)保护与开发相协调原则。温泉是极易被污染的旅游资源,含水层的水质一旦发生变化会对温泉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直接

影响到温泉旅游资源的正常开发利用。因此在温泉开发前要做好总体规划,并在将来的开发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项目规划和项目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投资开发时,更不能鼠目寸光,只开发不保护。要成立温泉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做好环境绿化工作,配置足够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2)突出特色原则。其实温泉旅游的竞争就是特色的竞争,培育温泉旅游特色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特色是温泉地温泉特征、温泉景观特征、温泉文化、温泉产品和各种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文化创新。温泉旅游的开发就是要创造性地发掘那些最能体现温泉旅游地方性、文化特色与服务个性的东西,以及那些不会被轻易模仿技术。(3)市场导向原则。关注旅游市场的需求是旅游目的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做好温泉旅游市场分析,加强对温泉旅游市场的细分工作,可以为开发模式的确立、旅游产品的生产、温泉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指明方向,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通过市场细分指导产品开发,是国外温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日本温泉旅游产品市场细分十分发达,无论是温泉主题乐园还是郊外露天野泉,无论是五星级豪华酒店还是家庭式温泉小馆,可供不同旅游者选择的品种十分丰富。(4)公益性原则。由于温泉具有公共特性,应考虑当地公民的权益。当前我国温泉洗浴票价普遍过高,以致于普通消费者认为温泉是一种高消费。实际上,温泉先进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温泉价格是很低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将旅游目的地的温泉地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技术性突破口和道具。我们要注意面向低收入者的公益性温泉的建设和开发,使现有利用率不高的国有温泉设施、众多尚未开发的温泉资源为提高国民身心健康质量服务。应本着温泉利用公益性原则制定出面向普通大众的价格机制,以满足当地居民,或者是一日游客人的需求。(5)社区互动原则。旅游业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产业,不仅要依靠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更需要良好的社区环境、热情的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温泉旅游也不例外。社区居民既是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既能使温泉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增强,又能使社区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实惠,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温泉资源保护的积极性。(6)可持续发展原则。温泉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开发、利用温泉的全过程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该注重以下方面:必须注重艺术性、实用性与合理性的结合。应根据温泉的出水量适当控制取水量。汤池应尽量建成小池,卫生且利用充分。在水温较高的温泉引入自然冷却系统,利用冷却系统产生的热能开发温室养殖和种植。然后利用预冷后的热水沐浴,实现温泉资源的综合利用。引进设备实现温泉水的循环利用。

五、结语

对于初游者来说,温泉旅游地的品牌、距离、周边环境、旅游地的形象等因素是空间竞争的重点;而对于重游者来说,温泉地的容量、温泉的特色、内部旅游配套项目的完善程度、无形服务的质量才是竞争的重点。因此,在市区内发展温泉产业要使游客不由自主地反复光顾、多次体验,在开发与经营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形成鲜明主题,树立品牌形象;注意细节,于标准化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注重绿色营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意运用“制衡”及“ix面形象”传播;制定质量标准和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1.扬子.温泉游开年持续升温[N].中国旅游报,2009.01.21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范文第3篇

摘 要:世界知名港口旅游有较大发展,我国港口旅游开始起步。本文从分析港口功能演进和“第四代港口”新概念入手,提出了我国港口旅游开发战略,探讨了港口旅游开发理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第四代港口;港口旅游;旅游开发

“第四代港口”是近年来港口研究的热点。“第四代港口”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说明了现代化港口需要发展旅游业。研究发现,世界发达港口同时也是发达的旅游目的地。随着我国港口现代化进程,港口旅游虽然已经开始发展,但港口旅游研究和开发事实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对港口旅游做一些初步探索。本文的“港口”主要是指海港。

一、港口旅游研究背景

1. 港口功能的演进

1992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的研究报告把港口功能的发展划分为3代:第一代上世纪50年代前,港口是运输枢纽中心;第二代上世纪50~80年代,港口是运输工业和商业服务的中心;第三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港口成为贸易的物流中心。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1999)提出了“第四代港口”概念,其主要功能开始转变为一个国际性增长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节点(见表1)。“第四代港口”凸现的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1) 港口拥有海、陆两大辐射面的优势,成为连接世界性和区域性生产、贸易和消费的中心纽带,与经济腹地、所居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

(2) 港口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同时贸易合作也更加密切;

(3) 港口特色建设日趋明显,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开拓、主动策划、积极参与各种经济活动。

2. 世界发达港口旅游业发展

传统的世界发达国家的海港除工业、军事、商业价值外,社会活动价值日趋突显。如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利物浦等、新加坡、美国洛杉矶、罗德港,南非的德班、加拿大温哥华等,它们凭借港口天然形成的各种区位优势,不仅成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交通运输枢纽,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发达国家在滨海地区建设了大量新兴的旅游港(简称游港)。新兴的现代旅游港充分发挥了港口的自然交通优势,游港度假区、游港旅游目的地蓬勃发展起来。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件是,发达国家依托港口作为旅游口岸发展巡游业。现代巡游业只有30年的历史,但作为港口旅游的拓展,它代表了交通工具也可以直接转变为旅游产品时代的到来。巡游提供了一种旅游经历,而不是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的运输。国际巡游公司协会(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简称CLIA)认为,“水上巡游业是目前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巡游业在美国和欧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未来亚洲地区巡游业有很多的新市场”。

二、港口旅游发展战略

1. 立足港口

港口的自然景观、工业景观、文化景观构成了港口的景观资源。港口的自然景观吸引物有海岸、海洋、海景;港口的工业景观指作为海运物流节点,港口的灯塔、轮船、栈桥、仓储,以及港口的临港工业基地如汽车场、啤酒厂等,极具特色。港口的文化景观主要是渔民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等因素形成的景观,如民俗、城市性格、地域风情等。

港口的文化底蕴由防御文化(如卫所炮台)、护佑文化(如妈祖刘公)、地域文化(如宁波帮、渔家风情)、历史文化、海洋文化、航运文化、贸易文化、民俗文化等组成。港口是文化冲击和融汇的节点,因此决定了港口文化的多元性、国际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港口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港口为中心,集商贸、度假旅游、休闲娱乐、产品加工、临港工业、仓储配送、海上客货运输、船舶修理补给、金融服务等于一身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港口旅游业发展有助于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港口发展。

港口是海陆连结的重要交通节点,这使得港口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一是海上交通的发达使得游客可以方便地进入,如中国沿海地区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和出游能力最强的地区。二是港口吞吐量越大,陆上交通辐射范围越宽广。优越的交通条件是旅游目的地拓展客源市场的保障,对于港口城市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要。

港口旅游的开发必须立足港口挖掘特色资源,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差异化的旅游吸引物。

2. 依托城市

港口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坚强后盾,这个后盾就是港口城市。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关系,一是“点面结合”,港口是点,城市是面,点是特色,面是依托,港口依托城市才能生存发展,城市是港口旅游服务的后勤保障;二是“合而为一”,港口与城市互动成长,港口是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门户,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中重要的因素,港口功能的拓展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是“合作共赢”,港口促进所在城市发展,并与城市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与周边城市和腹地,逐步形成城市经济圈或区域经济圈,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提升,实现双赢。

港口旅游开发要依托城市,避免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力争港口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的和谐共生,海港旅游与的海港城市建设一体化。

3. 开拓海洋

港口是海洋旅游的基地。港口为海洋旅游提供了各种资源的补给,提供了泊岸的场地,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海洋是港口旅游的重要吸引物,西欧、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地,每年吸引的旅游者数量达到了世界游客量的40%。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世界海洋旅游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东南亚地区增长达40%。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利用率还比较低,海洋旅游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力。

三、当前我国港口旅游发展战略思考

1. 提升综合功能

一是从物流向人流拓展。重视对客流基地的建设,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旅行者、旅游者,客流的拓展。未来的港口不仅要建设成现代化物流基地,也要建成国际人员流动的基地。

二是从生产向观光拓展。不仅把港口作为经济贸易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同时更是当作旅游资源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因此,除了生产功能之外,通过观光活动,生产的文化属性得到挖掘、体现、展示和体验。

三是从经济到文化拓展。港口不单是贸易平台,也是文化交流、文化沟通的平台。贸易经济和文化经济都要重视。

四是从景观向环境拓展。不能只注重景观建设,景观作为具体的吸引物要和模糊的环境吸引物和谐发展,要更多地关注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和传承。

五是从港口向海洋拓展。发展港口旅游眼光要长远,海洋旅游是个广阔的领域,对于中国旅游业来说空白很多,应该把关注点往海洋拓展。

六是从港口向城市拓展。从港口建设到大尺度的港口城市旅游建设、文化建设,形成与港口一体、和谐共生的局面。

2. 加强标志性景观建设

标志性景观是形成旅游感知的重要因素。标志性景观就是旅游者的主要观光对象和观光吸引物。观光是旅游的基本形态,加强景观建设,使之成为港口旅游的致趣点。在景观建设中要比避免同质现象,标志性景观不仅可以是灯塔、港口工程、大桥、高楼大厦等建筑物,也可以是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社区、文化符号、广告牌、甚至是独特的生物、自然景色、声音等等。通过对自身特点的分析评估提炼而建设的标志性景观,对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鹿特丹高达185米被称为“欧洲桅杆”的高塔,是鹿特丹的象征和荷兰著名景点,每年参观者逾30万人。塔身32米处是航海博物馆,里面陈列航海资料和实物;100米处是旋转餐厅,在此可边品尝佳肴,边观赏景致。

3.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我国现有港口在规划建设时通常以生产作业或交通运输为主要功能,基本上没有考虑旅游功能,没有设置供游客休闲、购物及观赏的场所。因此,传统港口要加大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开发港口在规划初期就应把旅游规划列入其中(见表2)。

4. 产品的拓展

(1) 深化工业旅游产品

传统的贸易港口和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传统工业港旅游发展要深化旅游产品内容,避免工业旅游容易产生的生硬感知。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旅游”的简单相加,必须注入文化和情感元素。把工业的魅力与历史、文化、艺术相结合,将文化和情感内涵渗透到旅游产品中,通过体验、参与等形式建立旅游感知,打通工业与旅游之间的脉络,成为真正的“工业旅游”产品。

(2) 开发巡游产品

巡游最大特色是悠闲浪漫和自主性强,游轮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豪华饭店,游客在船上尽情享受碧海蓝天簇拥的悠闲时光。巡游还包括岸上的游览行程,此时旅游者无需带着行李奔波。

巡游业有以下5个特点:一是游客感到更加豪华舒适、服务多样化;二是消费主体年轻化、收入水平也相应较低;三是主题旅游成为热销产品;四是家庭旅游成为新卖点;五是联营化趋势,飞机、铁路、汽车、游船等多种方式联运。

5. 海上航线规划

(1) 港口旅游区进入方式的改进

港口旅游区进入方式的改进需要考虑的方面有:

渡船终点――易进入高质量的停车场、等候与驶入驶出设施、商业货物区分开;

旅游船港口――开发自由港口、为游船旅客提供当地的吸引物;

游艇港湾和码头――重点在游憩吸引物,保护传统港口、码头、历史性建筑、补充特色;

客车和铁路的终点――提供给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个性化交通工具服务如出租车等。

(2) 海上航线设计

设计旅游航线、建设旅游码头时要充分考虑海域的自然地理情况、航线时间、目标客源的选择等。航线设计决定市场认可度。如维京号(Viking line)运行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短途航线,周末下午5点从瑞典斯德哥尔摩出发,邮轮上提供美味的自助餐、各种娱乐活动和免税购物,第二天早晨抵达芬兰赫尔辛基游玩一天,下午5点从芬兰返回。这样的周末行程大受旅游者的喜爱,重游率很高。其次,航线数量决定游客数量,在2007年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旅游市场展览会上,哥本哈根因拥有世界先进的游轮港口而被授予 “世界旅游奖”。有282条邮轮航线停靠哥本哈根港,为哥本哈根带来38万游客。

6. 旅游港和旅游度假区建设

(1) 旅游港基本设施建设;

(2) 适合轻型游艇航行的避风港(游艇站)建设;

(3) 适合大型游轮航行的港口(游轮基地)建设;

(4) 公共海滩和私人度假海滩建设;

(5) 综合性度假区中的海港度假区建设;

(6) 市场开拓和建设。

在目标市场方面,港口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港口经济密切相关,港口城市的旅游市场开拓重点正是港口的腹地以及通航的地区。在市场开发策略方面,要加强和邮轮公司、航海俱乐部以及各种旅游者组织的联系。在形象塑造方面,要将港口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港口旅游开发研究作为一个比较细分的新兴领域,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1) 旅游港的选址、建设指标、管理体制等问题;(2) 港口度假地的选址、开发和规划问题;(3) 游轮产品引进、开发和管理问题;(4) 航线设计问题;(5) 港口旅游安全预警机制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光圻,刘洋.现代港口发展趋势与“第四代港口”新概念[J].中国港口,2005(6):16-17,21.

[2]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3] 真虹.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及其推行方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4):90-95.

[4] 杜凯.从第四代港口谈如何发展我国港口经济[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4):25-28.

[5] 黄双庆.推进生态港口旅游城市跨越式发展[J].发展研究,2007(5):69-70.

Research on Port Tourism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New Concep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s

WANG Yianyong,LI Xi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 网络的关互性、 实时性、 丰富性和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通过网络查询信息, 进行酒店、 机票预订和购买支付旅游产品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是互联网时代中国旅游业赶超世界的一次机遇。但缺乏开展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 法律保障、 大量网络人口的支持与精通旅游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等,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总体水平较低,本文对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现状进行浅析与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

二.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已经得到了许多行业的广泛应用。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看,电子商务的概念有着不同认识。从传统的电子商务角度出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理解为电子商务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及体现。从应用范围及服务手段角度进行分析理解,通常人们对旅游电子商务进行了如下分类及定义 : 一是互联网在线销售式,旅游网站通过即时的在线服务,为每一位旅游者提供专门的服务,这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电子商务 ; 二是以整个关联行业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泛指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有关的商务活动,这是从广义上理解的旅游电子商务。从广义上理解旅游电子商务,业界普遍认为是一个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支撑的全球商务活动的动态发展过程。所以电子商务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它不能仅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互联网交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企业间资源的共享及交易业务的协同一致。这种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并保证了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同时通过信息化的处理过程,对自身系统进行接口开发以达到系统互联,最终实现内部系统信息流的畅通,减少人工处理操作。这种电子化、标准化的信息处理模式及交易协同手段将促进产业信息化深入发展,并带来商务模式的变革。

三.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首先,由于旅游业对物流配送系统要求不高, 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信息传递和旅游服务的过程, 因此, 旅游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适合发展电子商务。同时, 旅游业的远距离、 多次量和交易额小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特别需要开展电子商务。

其次, 目前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富有个性化特征的小团体式自助游,而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在低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资源,成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最好形式。 再次, 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帮助旅游企业便捷快速地进入全球市场并进行低价格运营,避免了传统式规模扩张所带来的机构庞大和管理失效的问题。

最后, 国外旅游业凭借其掌握的成熟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中国旅游业要想占领未来市场的制高点必须走旅游电子商务的道路。

20 世纪 90年代末, 为了推动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国家旅游局着手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公共商务网———“金旅工程”。“金旅工程”作为国家级的公共商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旅游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活动,作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服务供应商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实施电子商务的业务平台和解决方案, 从而形成了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基本框架。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有希望在中国获得更迅猛的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中国有望成为 21世纪全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市场, 三年以内, 中国旅游市场将有 10%的交易额来自于网络支持,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开展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 法律保障、 大量网络人口的支持和精通旅游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中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首先,电子商务在我国旅游企业中还没有获得广泛的开展。中国目前 90%的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 它们或延续着手工操作的传统经营模式,或停留在在线预定、离线确认这样的半手工网络操作状态,尤其是网上结算对于许多旅游企业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中国旅游企业还未与网络接轨或完全接轨。

其次, 开展电子商务的网站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网站的定位过窄且运作方式、 目标市场、 经营模式和服务内容雷同, 难以形成独特性的优势; 网页内容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 难以形成市场感召力; 网站缺乏动态的交互过程, 难以提供个性化服务;网站没有品牌优势,无法形成规模经营; 网上交易平台还未普遍确立, 网络支付手段、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关责任认定都不完善,致使网上预定的成功率很低;旅游电子商务所开展的业务比较单一, 很多旅游业务没有开展起来。

总之,旅游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中国目前条件下无法获得充分体现。 我国旅游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必须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

四.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

1.优化旅游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政府和旅游企业

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来形成适合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环境, 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 尤其要加强对企业网站和商务网站旅游业务的规范和引导, 构建旅游电子商务工程的基本构架, 提高旅游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尽早实现网上结算和交易电子化,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则,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运用大众舆论的力量引导大众形成网上消费的观念, 通过立法使旅游网站的经营合法化,加快培养紧缺的集网络技术和旅游知识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旅游电子商务的专业化网站

旅游企业要和互联网高度融合,利用网络手段和信息技术建立专业化网站。

3.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个性化服务

以服务为本的旅游电子商务面对的是需求趋向于多元化、 细分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消费群体, 能否开发出适应各种需求的服务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把服务对象定位于个性张扬的自主型旅游人群,要求旅游电子商务必须与旅游资源接轨, 开展个性化服务。

五.结束语

旅游电子商务为旅游业带来新的经营模式, 对改造传统的低效率商务运作方式、推动旅游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电子商务将给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应当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这场变革,我们不能坐视中国旅游业在时代的浪潮中被冲跨, 与机遇擦肩而过。要发挥旅游电子商务的作用, 旅游业应主动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利用电子商务为旅游者提供更满意的服务,实现旅游业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和市场创新。随着一些瓶颈问题的解决和相应对策的实施, 中国旅游业的电子商务时代必将来临。

参考文献:

[1]王兆良. 我国旅游经济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问题探讨[ J].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 2002, ( 3): 102- 104.

[2]张冰新. 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 J]. 经济师, 2004, (12): 124- 126.

[3]齐丹,李云 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考[J] .大众文艺,2009.(12):28-29

[4]章牧.旅游电子商务[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展旅游;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地域性

一、会展旅游的基本内涵

会展经济即举办会展活动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它对各个相关行业发展的联动性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并为各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所重视。近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会展商将投资的目光投向中国内陆地区。以武汉为代表的中国中部城市具有良好的地域条件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政策支持,构建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际会展企业的巨额投资。国内会展行业的发展也日益完善,目的地管理公司(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DMC)、专业会展组织者(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PCO)的建立以及大型会展中心的落成使国内会展行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

会展业与旅游业都属于第三产业,而会展旅游业的产生则是市场细分的结果,是服务行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会展旅游业的概念分为广义的奖励旅游和狭义的会议旅行。广义的会议旅游是指会展奖励旅游(称会奖旅游);狭义的会议旅游是指单纯为组织、出席各类会议而进行的旅游,称“会议旅行”。会展旅游业即基于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而衍生出的新的行业形式,是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发展而产生的两个产业相融合的产物。

(二)会展旅游的特征

1、与会者消费层次较高。会展旅游与会者人群多为高消费的旅客群,具有独立的消费意识,较高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较普通观光客高,加之在相对时间里聚集效应,其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巨大。以2004年在玉溪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为例,会展举办当期,玉溪旅游接待人数就有1.24万人次,旅游收入150多万元,星级宾馆客房入住率在90%以上,而在此之前,玉溪宾馆的入住率只有30%左右。

2、会展地多为旅游胜地。如今会展举办权的竞争非常激烈,而在竞争中胜出的举办地多为颇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国际上,著名的展馆多分布在地域经济环境较发达的旅游城市,如德国慕尼黑、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西班牙马德里等;国内,大型会展举办地除了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之外,一些风景好的旅游小镇也成为国际会议的举办地,如2001年在江苏周庄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非正式会议,2009年在海南博鳌举行的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等。

3、不同会议个性化需求。会议根据不同的类型对会展地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指出,信息滞后、服务被动、相互支撑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制约着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他认为在提供商务会展旅游服务的时,不仅必须注意到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影响,还必须掌握商务客户的行业特点和会展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个性化服务和提供差异化商务旅游产品,结合客户商务会展与度假相融合的需求,提供“菜单式”服务,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下的共识,而会展旅游的个性化特征也要求各方在发展会展旅游经济时灵活发展。例如,专业技术型会议多选择在较为安静的环境,并对专业设备有特殊的要求;股东会议则对会场的服务、餐饮等软环境要求较高;产品展销类会议对场馆要求以及配套服务要求较高。针对于不同的会议个性化要求,不同城市应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会展旅游。

二、我国会展旅游业的现状

我国会展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迅速发展,其年增长速度高达20%以上。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加之我国旅游市场的供过于求,我国传统旅游业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而会展旅游业以其高利润率与迅猛的发展速度吸引国内旅游业界的重视,并逐渐形成成熟的服务体系。会展旅游(亦称“奖励旅游”)对国内旅游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蕴含着较大的经济利润空间。

目前,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存在,主要依托于大型旅游社、目的地管理公司。譬如,中国青年旅行社专门成立了会展旅游公司,其他各旅行社也成立了会展旅游部、会议旅游部或者商务旅游部等部门专职负责会展旅游的接待与安排。当前,与会展旅游业相关的组织机构有:奖励旅游管理协会(Society of Incentive and Executives,SITE)、相约明尼阿波利斯――官方会展旅游协会(Meet Minneapolis,Official Convention + Visitors Association)、国际目的地营销协会(Destination Marketing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DMAI)、会议旅游局局(Convention &Visitor Bureau ,CVB)等。

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以下几大特征:

(一)会展服务全面化

会展旅游是如何为与会展相关的人员提供服务,从会展本身拓展到住宿、餐饮、娱乐方面,继而争取在游览、购物、旅行等方面创造需求。会展旅游服务对服务全面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如同零售行业的发展,最终达到顾客“一站式”服务体验,会展旅游业也将朝着更高层次的服务发展。例如,会展旅游的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与展会主题相关,在会展前准备好各种产品方案,与相关行业沟通协调,全面完成产品的包装和内容设计,以达到在展会期间同步向目标群体提品和服务的目的。会展旅游服务链的延伸使会展旅游经济在基础上得以扩展的同时,各项配套服务也愈加全面化。

(二)会展旅游信息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展旅游的沟通成本下降,网络系统带给会展组织方和与会者便捷的体验。会展的时间、地点、与会者信息、会展所在地的信息都将在互联网上实现互通,这也将为会长旅游的信息化提供可能。网络会展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举行会议或展览会。网络会展能过突破现场会展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有效抵御风险、保持展商和参展专业人士的畅通商贸渠道、维护客户关系和延伸会展业的电子增值服务,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会展”,是会展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服务人员专业化

会展旅游业的异军突起突增了对会展旅游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部分高校新设会展专业,来满足市场对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业内人士也通过不断的自我培训、自我提升,不断摸索出适合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途径。有学者提出,可通过采取会展旅游研讨会、专业人员短训班、定期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会展组织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方面的讲座等不同形式的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对会展从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

(四)会展组织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会展旅游业随着其产生与发展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国内旅行社与会展组织方积极与国际组织接轨,吸收其成熟的发展、运营模式。例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获准2000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正式加入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2001年8月上海市政府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加入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会议业协会组织国际会议协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Convention Association,ICCA),成为其正式成员;中国青年旅行社加入了美国旅行人协会(ASTA-American Society of Travel Agents,ASTA);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了国际博览会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Fairs,UFI)。中国会展旅游相关组织也积极筹办各种业内跨国会议。例如,2009年9月8日至10日在新建成的国家会议中心(CNCC)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商务及会奖旅游展览会(CIBTM),该会议是业内颇负盛名的专业会议,这也将提升中国旅游会展的国际影响力。总而言之,国内会展旅游组织与国际组织的接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会展旅游在国际社会的认可程度,并有效避免盲目发展。

三、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解会展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浏览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2003年之后出版的相关文献篇名,发现会展旅游的文献已由介绍一般性会展概念及其未来的应用研究,转变成如何运用地域特征来发展地方特色化会展经济的地域性会展旅游研究,如长春市会展旅游、贵阳市会展旅游、武汉市会展旅游、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南昌会展旅游等。这种地域性会展旅游经济的研究说明了会展旅游界已开始重视地区会展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针对地域特征发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会展旅游,并且已懂得充分运用各地区地域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地会展旅游经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会展旅游经济的地域性将成为未来会展旅游经济研究的发展趋势。

譬如,会展公司依据其所在地地域特点展开更具地方特色的宣传,凸显其地域化特征,形成品牌形象。由于会展组织者在选择举办地时往往会考虑诸如当地旅游资源、居民好客程度、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外在因素,会展旅游者也将被便利的与会条件、完善的交际环境、魅力十足的会后观光和主题聚会所吸引,地方特色地挖掘成为取胜之本。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公司无疑具有其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加之优质的服务,必将成为会展公司立足之本。

2008年12月24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委会会议指出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促进消费升级”,许多地方政府都积极的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当地会展业发展。其中,广州、石家庄、南宁等省会城市以及余姚、宁波、义乌等中小城市均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涉及到展览会项目补贴、展会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政策改革等方面,为当地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省会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及公共基础设施。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本地会展经济发展。各省省会城市率先发展本地会展旅游经济,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拉动本地相关经济的发展,地域性发展特征也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戴光全.节庆、事件及事件旅游理论・案例・策划[M].科学出版社,2005.

2、玉溪兰花网.会展旅游:玉溪新的旅游风暴[EB/OL].省略/shownews.asp?NewsID=867,2004-02-16.

3、刘宏伟.关注北京奥运会后的商务会展旅游热点[N].国际商报,2008-01-02.

4、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旅游学刊,2002(4).

5、张哲乐.会展旅游的服务对象和产品创新[J].管理观察,2009(15).

6、胡月明.我国会展旅游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商业文化,2009(8).

7、王梓,李忠宝.我国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8(11).

8、中国国旅.辉煌50年[EB/OL].省略/cits/brand_50years.htm,2009-09-22.

9、王莉霞,王潇.会展旅游业战略规划探析[J].理论导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