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质量改进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浙医二院2008~2013年的相关信息、资料、总结资料及反馈调查表等。以JCI认证前后浙医二院医疗质量、患者安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与评价JCI认证的作用和影响,总结形成适合我国大型综合型医院质量提升的模式。
1.2方法
1.2.1形成性研究
广泛查阅、收集国内外有关JCI认证的进展以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JCI认证的经验等文献资料。根据形成性研究方法,在医院参加JCI认证前,按照JCI标准和要求,通过文献法、专家咨询法,创建一个医院质量发展模式原型;根据模式原型制定具体质量改进计划并加以执行;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及分析形成性数据,对既成的计划进行评估、总结,为完善计划模式提供实证资料;重复数据收集和模式修改步骤。通过3年一次的复评,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大型综合性医院JCI认证模式”。
1.2.2效果评价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收集医院JCI认证的资料、总结及反馈调查表数据。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借鉴柯克•帕特里克(1959)培训评价模型理论原理,从反应层(Reaction)、学习层(Learning)、行为层(Behavior)及结果层(Results)4个层次对认证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各次认证的效果差异,对不同因素间评价结果的差异进行对比,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1.2.3抽样方法与观察指标
成立4人调查小组,对调查组成员进行近1个月的培训,使调查组成员明确调查目的和各自的工作职责。从浙医二院医务科、JCI认证委员会、病案室、后勤等抽取相关职工近40人,发放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应答率为95%,根据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收集2008~2012年医院有关JCI标准的相关数据,作为对照数据。研究方法采用比对研究,对JCI标准和中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观察JCI认证前后浙医二院在服务理念、医院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的变化。
2结果
2.1浙医二院执行
JCI标准的总体情况浙医二院最初接触JCI标准后,就吸收了JCI的质量理念,并根据医院当时的能力和条件,在日常医疗品质控制中进行了持续的质量改进。2006年实施COI,2008年实施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s,QCC),2010年实施目标管理PDCA[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处置),简称为PDCA)、5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5个项目)],2011年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CauseAnalysis,RCA),2012年增加FMEA失效模式分析法(FailureModesAnalysis)、6σ管理方法进行质量改进控制和评估。据医院统计,2010~2011年,全院成立61个QCC,完成质量改进项目511项,涉及患者安全、医院服务、护理质量、医疗质量、医院管理等方面。2012年,医院在质量和安全、药物与给药、流程与效率、健康教育、医院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完成PDCA项目600项。为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医疗质量的全面改进,医院还设立质量奖并建立了质量奖励基金。
2.1.1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为落实专业洗手7步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加强知识宣传、印发宣传广告、制作洗手流程图(洗手时机、口诀)、完善洗手设备、进行检查和抽查、监控和分析月度数据、对依从性不佳的责任科室开展培训、进行重点检查。通过实施上述改进措施,医院手卫生依从性指标从2011年2月的48.3%提高到2012年12月的86.5%,达到医院“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质量改进项目设定的85%以上的目标值。
2.1.2药物和用药安全
实施JCI标准后,医院建立了完善的药物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制定30项药物安全保证政策和四项持续改进措施。药物安全保证政策包括全院纳入PIVAS、药物警戒、抢救车标准化管理、取消病房存放10%KCl注射液、相似药品管理、药品裸片外观查询系统、实时软件拦截、出院患者教育、医生处方权管理等。持续改进措施包括改进术前用药处理流程、建立电子药物追踪系统,供药师护士使用、ST医嘱语音提醒“绿色”通道处理、缩短ST医嘱发药时间。
2.1.3质量监控
2012年,浙医二院根据JCI标准,结合医院实际需要,在质量监控体系中新增多项质量监控指标。其中,涉及临床领域的质量监测指标28项,涉及管理领域的质量监测指标13项。这些指标的设置着眼点都是患者安全和质量改进。在措施上,医院进一步制定了监控指标验证表和科学的指标验证抽样方法,通过加强指标验证,促进医院质量监控指标持续改善。
2.1.4临床诊疗
医院接触JCI标准后,开始建立临床诊疗规范,以规范临床诊疗过程。目前,已在全院各科室全面运用临床路径、诊疗指南开展临床工作。如糖尿病患者门诊筛查路径、糖尿病患者诊断路径。在手术安全方面,建立三方手术安全核查表,明确核查内容和核查人员,确定核查时间段[麻醉前、手术划皮前(time-out)、出手术室前]、规范手术部位标记。制定操作规程(SOP)时,对操作流程的每一关键步骤都作出详细的规定,如手术患者的TimeOut。
2.1.5护理方面改进
为提升住院患者安全水平,医院进行了持续的护理质量改进。以防止患者跌倒/坠床为例,医院制定了患者跌倒/坠床防范管理制度。同时,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成因采取措施干预患者跌倒/坠件发生。如时间分析显示,患者发生跌倒/坠件主要集中在晚上20:00~次日上午8:00时间段。因此,医院增加了夜间护士数量。通过“加强培训、增加稽查、细化《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估表》、运用腕带“防跌”标识”等措施的改进和跟进,医院2012年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指标总体低于目标值1‰。
2.1.6检验质量保证
医院根据JCI标准要求,改进和完善检验质量保证体系。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建立了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50个文件)、SOP文件(仪器150个、项目500个)、临床实验室服务手册、实验室安全手册(生物、化学、信息等)、实验室信息系统使用手册等内容的检验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检验标本全程监控,规范试剂验收评价和管理,检验科还通过了ISO15189实验室认可。通过完善控制和监控体系,检验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检验水平持续提高。
2.2JCI认证对医院质量的影响
2.2.1对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
实施JCI标准前,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分为领导层、管理层和业务层3级。实施JCI标准后,医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改进,形成系统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分决策、控制与执行3个层次。(1)决策层:即医院领导层,主要承担质量改进和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定质量目标和政策,明确人员职责,对重点项目进行管理和监控,组织应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实施改进,建设医院质量与安全文化。(2)控制层:即各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与整合医院的所有活动,并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委员会制使医院内形成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形成团队默契,使医疗服务更加高效。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统领医院医疗、护理、院感等委员会,定期研究质量问题,推动持续质量改进。(3)执行层:①质量管理部门,主要承担质量内审职责。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操作流程和执行标准,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信息库;②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制度标准的宣传和贯彻、监督检查、实施奖惩等质控工作;③业务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主要承担本科室年度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计划的制定、管理科室规范性文件、组织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进行质量与安全检查、设立质量监控指标,根据科室质量改进目标,运用PDCA循环法或品管圈等方法,完成质量改进项目。
2.2.2对患者服务的影响
实施JCI标准后,医院“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精湛演绎技术,关爱体现服务”服务的理念,使“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得到了充分体现。患者的安全目标除增加准确确认患者身份、促进有效交流、促进高危药物管理、确保正确的患者、正确的部位、正确的操作/手术、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降低患者因跌倒/坠床所致的伤害等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外,还根据中国医疗服务的现状和医院实际情况,增加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火灾防范杜绝火灾发生、鼓励医院医疗服务无责不良事件报告等目标。
3讨论
2003年,JCI与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出版发行《国际医院评审标准》第2版(中文版)。2005年,卫生部引入第二版JCI标准,并与中国医院评审相结合,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医院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基本标准,并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的依据。但是,将JCI标准与《指南》深入比较,还是存在差别。(1)标准的评估要素:JCI的标准及评估衡量要素中,绝大部分针对医疗、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更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实际行动”;(2)评估标准对管理的要求:JCI标准要求医院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建立制度和标准,形成以周密的制度体系及服务流程为主导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更突出标准化、制度化、给患者提供同质;(3)在理念上:JCI更强调“让每一名员工都参与”,JCI标准要求每一个医师都要有授权,所有员工都要有岗位考核和绩效评价;(4)内容和检查评估方式上:JCI标准的内容及检查评估方式与我国现行的医院评价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现行的医院评价重点是查文件、台账,查医院的硬件建设,是一种“静态”的检查。JCI不仅要求医院管理达到一定的水平,更看重客观评价医院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依据。JCI检查专家的注意力,不仅放在文件、台账甚至医院的硬件建设上,而且更注重医院的制度建设、医疗流程及质量的不断改进,注重医疗安全,是一种“动态”的检查,检查的结果比较客观。在JCI认证的驱动下,浙医二院自2010年开始不断完善医院各项制度和管理细则,使医院临床诊疗、护理、检验、用药安全及病床管理逐步发生变化。在JCI认证准备阶段就使医院在各方面得到改善。根据浙医二院2011~2015年的发展规划,该院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所追求“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以及“精湛演绎技术,关爱体现服务”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并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品牌医院。要实现这个目标,医院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与国际先进的管理融合,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服务,在医疗质量和服务上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在学科上应具有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领域。但是,我国现行的医院评价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引入JCI理念、进行JCI认证,进而构建与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一脉相承的医院管理体系和医院质量评审标准,实现浙医二院的发展目标非常必要。
4结语
【关键词】 中医院 iso9000标准 质量管理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个经营性的质量观,为与医疗改革配套的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一个有较强操作性的方法[1]。中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医疗质量,增强竞争能力。
1 iso9000族标准的特点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英文缩写,是由70余个国家的标准化机构参加组成的世界联盟,这个组织下属的tc176委员会,即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经过10余年的工作,于1987年总结建立并发表的一整套科学、系统、先进、实用、封闭式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标准,即iso9000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管理科学方面的国际标准[2]。并于1994年和2000年先后修订再版。
iso9000族标准是世界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方面的经验总结,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与系统化完善,是将众多的特殊管理理论升华为科学的一般管理规律。它要求建立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外部质量认定机构定期对体系的运作进行审核和认证。该标准成为国际公认的供方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实施质量体系的统一标准。1992年10月,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宣布等同采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并等同命名为gb/t19000-iso9000族标准,即国家推荐使用的标准。这也是我国管理科学的第一个国家级标准。
1.1 强调系统化管理 标准给出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13个步骤,包括: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过程和职责,确定过程有效性的测量方法并用来
测定先行过程的有效性,防止不合格,寻找改进机会,确定改进方向,实施改进,监控改进效果,评价效果,评审改进措施和确定后续措施等。这种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既可用于新建体系,也可用于现有体系的改进。
1.2 以顾客为中心 标准要求每个组织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要求放在第一位[3]。应调查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并转化为质量要求,采用有效措施使其实现。
1.3 以预防为主 标准不仅要求控制质量的结果,更强调低质量产品的预防。在标准的多处条款中,都从预防的角度提出了控制的要求。
1.4 强调过程管理 标准认为,任何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控制过程便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所以标准建立了一个过程模式,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为体系的4大主要过程,逻辑性更强,相关性更好。
1.5 持续改进,追求实效 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这是新版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持续改进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把更改纳入文件等活动。通过持续改进,达到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
1.6 强调证据 标准要求过程的管理情况应当进行记录,这样既可为分析质量状况、实施持续改进提供信息,又可以为组织的相关方包括认证机构提供所需要的证明。
1.7 强调领导的作用 标准提出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高管理者应指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关注顾客要求,确保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随时将质量体系运行的结果与目标比较,根据情况决定实施质量方针和目标的措施,决定持续改进的措施,这是标准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2 iso9000族标准适用于中医院的质量管理
2.1 与中医院传统的各项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等相得益彰 iso9000是一套严谨的质量管理标准,它与中医院传统的各项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等相得益彰。“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是iso质量管理原则,它与目前国内卫生系统所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完全吻合。而且,它更关注过程,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地执行各项技术程序、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并且动态地避免医疗差错。
2.2 提供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日臻完善和各项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医疗机构之间激烈竞争的态势已经显现,提供规范化、高质量以及低成本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实施iso9000国际认证标准让大家看到了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纷纷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管理中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证明了建立和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能够提高医院的质量信誉,保护患者的利益,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巩固和提高医院的信誉。中医院要在竞争中生存,为满足社会对中医院不断增加着的服务理念、服务质量、服务范围、服务等级等全方位的要求和期望,就必须在医院的方针政策、管理、运营等诸方面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化的、有持续改进能力的质量管理体系。
2.3 保证患者得到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 首先要求组织建立质量目标,各部门都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定期检测目标实现情况,然后理顺医院与患者、供方以及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以医疗业务流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各个过程和要求,使各级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变人治为法治;从制度、流程的角度规范医院各项工作,将医院的医疗、护理、服务、管理工作完全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以客观的管理方式杜绝和减少医护行为差错,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发生医疗事故,保证患者得到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iso9000标准对医院向患者提供的各项直接或间接性的服务过程进行连续有效的控制,以确保满足患者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由于医院的服务特性决定了质量控制是不能靠最终检验来实现的,要事先预防。因此,必须针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动态地参考医学的发展和既往的教训,工艺化地制订一套实用性强的技术标准和程序,例如:诊断的标准和程序;各种疾病术前术后检查标准和程序;疾病预防标准和程序;出院随访标准和程序;护理操作标准和程序等。这些都符合中医院的工作程序,适合中医院的管理。
3 中医院实施iso9000质量体系的意义
3.1 提高中医院的质量信誉和综合竞争力 实施标准质量体系需要认证公司的质量审核认证,这是一种很严格的质量活动,认证公司的质量认证审核员的审核工作是不受任何外来因素干扰的,严格坚持“正面审核,负面报告”的原则。其认证的结果是可靠和可信的,认证的通过标志着中医院对社会质量信誉的提高。良好的质量保证增强了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3.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认证不同于我们以前的质量检查,认证公司要在服务期内每6个月来医院复审一次,以便发现问题并解决体系中还存在的问题,使医院的质量体系日渐完善,完全符合标准的要求。通过医院质量体系对医疗服务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规范医疗行为,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4]。
3.3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模式,首次提出了受益者推动的新概念,对于卫生机构来说就是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与利益是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追求,也就是说,医院的质量管理必须以为患者服务和满足患者的群体要求这个基本点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医院管理者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和发展学科和配置规模,在结合医院自身优势的情况下,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学科,实施服务的层次化,增加服务平台和服务功能。并且提出不仅是满足患者群体当前的需求,还要努力理解患者未来的需求,从而努力超越患者的期望,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患者的利益,才能使我们的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具有前瞻性。
3.4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过程管理的方法 此方法即把医院的资源和所有医疗活动当成过程来实施管理,即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医疗活动的产品是服务,具有即时性,即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而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不可再生资源——健康,这就说明对产品的结果进行控制时,不合格产品已经对健康造成了损害。而标准要求体系必须消除、防止不合格服务的发生,同时过程管理方法对具体管理工作的实施及工作出错的纠正和预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也给不断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把过程综合成一个体系来进行管理才能够统筹、全面地实施管理和改进。同时人人参与的方式能够保证医院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医院要在市场竞争中改善经营管理体系,建立有责、有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员工的管理意识,培养一批熟悉先进管理方法的管理人员,改进现有运作流程,提高医院内部员工及外部顾客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医院信誉,增加竞争力,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邓坊非.iso9001可能给医院带来什么.中国医院管理,2005;6:22-23.
关键词:失效模型 效应分析 质量管理 医院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简称为FMEA,是一种可靠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医疗领域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结合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合理地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加强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各种风险因素的有效分析,有利于加强患者安全的有效维护,全面提升我国医院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一、FMEA的相关内容
(一)发展历程及特点
FMEA是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简称,最初来源于美国,在早期的飞机操作系统失效模式分析中应用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FMEA的实际应用范围也在扩大,为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结合这种风险管理工具的实际应用效果,可知其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1)作为一种预防风险的重要管理工具,FMEA具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2)适用于医疗纠纷,对于潜在失效问题的处理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3)维护患者安全方面的参考价值大、管理效果良好。这些特点的客观存在,为FMEA实际应用范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适用范围
结合FMEA的特点,可知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适用于高风险流程,可以为这些流程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医院的医疗诊疗活动开展中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上某些诊疗流程的复杂性,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充分地发挥FMEA技术的优势,使之合理的应用于高风险医疗诊疗活动中,减少医疗风险的同时提高患者安全指数。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工具的实际作用,运用FMEA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考虑。一是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反复产生的问题进行重点考虑;二是对较大医疗风险项目进行重点关注,采取必要的风险预防措施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三是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概况,不断扩大FMEA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为医院质量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地保障。
二、FMEA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给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给药风险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减少医疗损失,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结合FMEA技术特点及实际的应用范围,可知这种FMEA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增强用药安全性,能够及时地处理药品开发、不同药物使用及患者安全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可靠的失效模式,进而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失效原因进行必要地总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给药风险发生的几率。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合理地运用FMEA分析方法,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出影响患者口服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而为各种给药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不断提升医院给药风险管理的综合水平。
(二)相关医疗流程改进中的应用
在FMEA风险分析工具的支持下,医院医疗流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快速地处理,促使医疗流程的改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利用FMEA风险分析工具在对医疗流程改进的过程中,可以对患者身份错误、各种药物错误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地分析,进而为各种条形码改进设计、药物输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医院相关资源能够达到优化配置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结合FMEA的技术优势,通过对医疗流程改进中各种潜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消除,可以实现工作流程优化,增强各种改进措施的适用性,全面提高医院医疗流程管理的水平。
(三)手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避免医院手术错误、手术延误等问题的产生,需要借助FMEA的优势,加强手术风险管理,优化计划手术流程,促使手术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发生几率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在运用FMEA技术的过程中,手术子流程分析过程中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在对不同手术子流程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决策树分析方法与NCPS危险评估矩阵,对不同手术子流程的风险做出综合地评估,及时地改进存在缺陷的手术流程。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对手术流程开展过程中进行连续性地监测,不断地降低各种手术风险值。
(四)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在FMEA技术的支持下,为了提升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水平,需要从各种医疗器械的清洁性、消毒状况等不同环节进行严格地把控,确保各种感染预防措施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医院质量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在FMEA的控制作用影响下,可以对重镇监护室中呼吸机的相关性肺炎控制效果进行综合地评估,进而找出相关的高风险管理因子,促使医院能够采取有效的呼吸机管理措施降低各种设备使用中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改善措施,可以以华哥在疾病的治疗环境,客观地说明了合理运用FMEA对于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加强对医院质量管理应用现状的深入分析,合理地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这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满足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各种需求,保护患者安全的同时减少各种风险造成的影响。因此,结合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实际发展现状,采取必要的措施扩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范围,促使我国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完善现代化医院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崔冉,郭贞山.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医院药物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05)
[2]陈富超,方宝霞.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院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08)
[3]许凤秀,张静.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15)
关键词:品管圈;医护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23-01
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定义为由相应的组织体系、标准体系、控制体系和评价体系四部分组成[1]。组织体系是指构成质量体系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管理系统;标准体系是指医疗服务中一系列物质、技术参数;控制体系是体系中规范化运行步骤和方法;评价体系是指对上述三个系统运行的综合考评,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2]。本文仅从科室二级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做以下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要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动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从尊重人格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1 院级质量管理措施
(1)制定当年质量目标:住院病历甲级率达到90%,医疗综合满意度满意率90%。
(2)医院每月抽查三个科室各8~10份出院病历和全部死亡病历,共600份。
(3)医院每季度分别到三个科室,向在院病人调查医疗综合满意度,共600人次。
(4)将检查结果写成书面小结,反馈给科室,同时上报院领导。
(5)院周会通报质量检查结果和改进意见,每月一次。
将质量检查结果列入科室基础管理考核,病历质量满分40分,每份乙级病历扣1分,丙级病历扣5分;医疗综合满意度满分5分,满意率每下降1%,扣1分,考核结果与科室奖金挂钩。有针对性地编制医疗质量培训辅导材料,供科室医生参考学习。定期到科室督导环节质量,及时帮助科室解决问题,每月1~2次。
2 外科实验组管理方法
采取“品管圈”管理方法。将外科医疗组分为二个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质量管理干预措施,另一组成立“品管圈”组织,医疗组长是召集人。“品管圈”主要由临床一线医生组成,科主任不参加,但可以起支持、鼓励、关心辅导等作用。目的是通过自我启发、相互启发,将自己在医疗工作中的质量问题逐个地、不断地、持续地解决与改善。
每周固定组织一次讨论会,讨论并改进质量问题。医疗组长、主治医生和床位医生是质量问题的责任人,共同承担医院基础管理考核的经济处罚。收集质量管理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各组的病历甲级率、住院患者满意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程序进行处理。
3 结果
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实验组病历甲级率的提高较前有明显提高,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采取不同的质量管理干预措施对病历甲级率提高有影响,实验组“品管圈”组的病历甲级率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该组织形式可以是:科室、医疗组、个人的三级纵向组织结构,也可以是设立多种专门组织,或者是非正式组织,来管理专项工作,比如:病历质量,各级医生都有相应的职责,还可以成立专门组织来管理病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向科主任、向医院职能部门汇报,寻找对策和帮助,解决问题。完善科室内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一方面可以为科主任减负,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更多的医护人员参与到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真正体现“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是医院创造质量的主力”。
改进存在问题 目前,科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医院领导层面上的认识问题,认为科主任主要负责科室的医、教、研和学科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可以由医院职能部门多做点;二是科室层面上的认识问题,有的科主任热衷于新技术、新疗法运用,热衷于手术、会诊和教学,不重视质量管理,认为是医院领导的事,是医院职能部门的事,将自己置身于质量管理之外;有的科主任不注重学习医院管理理论,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不能适应医院管理的发展,甚至简单地认为,科主任管理好科室排班就可以了;三是科室管理模式层面上的问题,科内质量管理的组织形式不健全,质量目标、质量标准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没有充分调动广大医护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处于被动管理的局面。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 “品管圈组”实质是在科室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中增加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组织来管理专项质量工作,形成了“科主任——医疗组长——品管圈组——个人”这样的科室管理组织结构。通过采取质量管理干预措施后实验组病历质量均较前有提高,说明这方法是有效的科室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值得借鉴。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质量管理不再以科主任为主,而是全员积极参与实施与改进。在圈会上,品管圈成员脑力激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圈员轮流担任质控员,不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并且达到共同帮助与提高,既充分发挥圈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ICU集中收治各类重症病人,抢救机会多,急救仪器复杂,护理人员操作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目前ICU存在严重护理人力不足及护士缺少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情况下,同时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风险管理在医疗、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科在遵循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基础上,实施ICU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确认和识别ICU常见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问题: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管理识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燃,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时常在其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1]。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病人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1.2 针对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1.2.1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如: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等等。同时规范各种操作流程。例如:在以前科内遇到抢救病人,大家一哄而上,显得杂乱无序,同时延误病人抢救时机。针对这种状况,护士长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制定抢救定位流程,现在通过对抢救定位的培训,人人皆能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组织各级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制度、责任心教育、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科内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凡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均要组织讲课和示范,每月组织考核,与奖惩挂钩。
1.2.3 作为管理者要组织科内护理人员一起讨论和调查分析,确认存在问题,做到全员参与,集体制定相应措施。人人明确本月或本季度科内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如何执行。
1.2.4 提高管理者本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管理者本身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通过继续教育和自学相结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1.2.5 管理者要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和医护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2]。
1.2.6 采取走动式管理,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等到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快速制定简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下级护士对科内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同时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了解各危重病人的病情,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我们曾经遇到给一位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翻身和肺部物理治疗时,气管套管突然滑出,造成病人窒息,经抢救挽回生命。事实上在操作前评估到窦道未形成的病人,护士长经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提出防范措施,同时与医生沟通,引起大家重视。与此同时,护士长利用场景训练,培养年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1.2.7 充分借鉴他科科学管理的经验,对每季度护理部各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科内自查的问题,进行归纳终结,查漏补缺,制定防范措施。如在以前护士使用心电监护仪时,经常会出现病人电极片长时间不换、使用血管活性药时自动测量血压袖带与氧饱和度放在同一肢体测量,影响数值准确性等等。现在通过培训后人人明确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
1.2.8 重视家属探视机会,利用此时间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由于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多、各种侵袭性操作频繁,有时病情需要须用约束带固定。家属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往往会提出异议,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
1.2.9 着重抓好低年资护士的业务培训,指定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低年资护士值夜班后,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实行弹性排班制。
1.2.10 成立六个质控小组,如:仪器检查维护小组、药物检查登记小组、院感控制小组、管理小组、病历检查小组、业务培训、带教小组。制定各小组职责及建立检查登记制度,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各小组工作落实情况。
2 效果评价
我科自对ICU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以来,取得病员和护士互利的效果。各级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病情观察到位了,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也下降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均能事先告知家属或病人该操作的危险性,并记录在病历上;医疗收费投诉率为零;在岗的护理人员对ICU仪器操作和检测熟练;交接班制度落实到位。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和防范医疗风险,尽早尽快预见、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从根本上堵塞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渠道,健全管理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全体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下,完成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和护士安全。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明确ICU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参照医疗护理流程和规范进行检查,不断改进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