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疾病预防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生;传染病;预防控制

近年来, 各级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相互合作, 改善学校卫生工作, 加强学校预防传染病管理措施工作。这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并不明显,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卫生管理、卫生宣传工作不到位, 卫生设施以及卫生意识不强, 一旦到了春夏季节传染病开始蔓延, 学生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害[1]。所以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以预防为主, 重点加强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 防治传染病在学校蔓延。

1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其来源

学校人群密度较高, 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乙肝、风疹、血液传染病、动物性传染病等。这些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来自学生、教师、外来办事人员、临时劳务人员等, 这些传染源携带的传染病有潜伏期、不典型症状期、健康带菌者等, 非常容易造成传染病在学校发生和流行。

2 学校传染病发生的特点

2. 1 年龄性 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20岁左右, 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学生年龄的不同而不同。比如, 小学生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 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基础免疫水平不高导致的;中学生较易发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 这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所决定的。

2. 2 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和社会上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一样,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但是学校传染病还与寒暑假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另外, 寒暑假学生开学时也是传染病高发的时间段, 因为学生和老师一起集中到学校, 很可能把各地的传染病病菌带到学校来, 致使传染病急剧增加。

2. 3 易发性 学校的人群密度高, 通常情况下, 很多人聚集在一个教室里, 每天一起生活、学习, 接触密切。如果学校的卫生条件和卫生设施不好, 就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传播途径, 再加上传播源、易感染人群, 极易造成传染病流行。传染源越多、易感者的密度越大、传播途径越有利,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就越严重。

2. 4 流行性 学校主要是由学生组成的,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千家万户汇集到学校里来, 又从学校分散到各个家庭里去。病菌传染非常容易从某一个角落被传播到学校里来, 而后又从学校流向家庭和社会。可见, 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地, 具有扩散性的特点。

3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3. 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3. 1. 1 加强学生卫生知识教育 针对比较容易在学校发生、传播的传染病, 比如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等, 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卫生知识竞赛活动, 增加师生的卫生知识和意识, 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自我防范。

3. 1. 2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现代学校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给学生注射防病菌疫苗。与此同时, 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完善卫生设备, 引导学生不随便扔垃圾, 保持教室、宿舍的卫生条件和室内空气流通。俗话说“病从口入”, 所以, 学校应特别注意食堂卫生管理工作, 定期检查学校食堂的卫生条件, 如:食品原料的检查、炊事员是否定期体检、食堂售票工具的卫生情况等等, 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

3. 1. 3 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防学校常见传染病传播根本方法是加强体育锻炼, 增加自身的抵抗力。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常锻炼身体, 除了平时的体育课外, 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体育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猜[2]。另外,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做到勤洗手、勤换衣、勤晒被褥, 不随地吐痰;作息时间规律、饮食均衡, 多吃蔬菜和水果。如果发现身体不适或者类似传染病反应时及时向老师反映。

3. 2 传染病的控制管理

3. 2. 1 及时发现传染源 在日常生活中, 只有及早地发现传染源, 才能有目标、有计划地防止传染病的进一步扩散, 具体做法有很多种, 可以成立疫情报告网, 以班级为单位, 由校医担任学校的疫情报告员。校医一旦发现就诊的学生是传染源, 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在进行病情处理时, 对不同的传染源进行不同的处理, 比如:对于呼吸道传染源病的传染源, 应该立即隔离, 并做好消毒工作, 并且对于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 做好登记。

3. 2. 2 及时隔离 隔离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将携带传染病菌的患者与健康患者隔离开来, 防止病原体随着空气传播扩散, 同时便于管理与消毒、治疗等。根据传染病的类型安排不同的隔离方法, 起到真正隔离的作用。对于受到感染而成为潜伏期病人或病原携带者, 也需要及时进行隔离观察, 如果一直观察到潜伏期过去, 仍没有发病症状, 才可以解除隔离[3]。

3. 3 及时消毒 控制学校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除了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外, 还要进行及时的消毒, 以彻底摧毁病菌。对于患者居住的宿舍和生活场所, 进行彻底的消毒, 可以采取有效的化学或者是物理消毒法, 消除学校内外的病原体, 从而切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消毒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传染病类型进行具体的安排, 比如:呼吸道传染病的空气消毒可用漂白粉上清液进行喷雾消毒;对于生活饮用水的消毒, 可采用每50 kg的水加0.5~1.0 g左右的漂白粉, 加药后搅匀, 等漂白粉晾晒20~30 min左右以后方可进行消毒工作。

4 小结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家庭的幸福、祖国的未来, 学校要认识到学生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卫生管理工作, 控制学校传染病的传播。总之, 学校传染病的的预防和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学校领导高度关注, 不停监督与观察, 做好卫生管理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另外, 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魄, 提高自身免疫力, 增强健康意识, 从源头上减少或清除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白燕.学生常见传染病防控与管理.中外医学研究, 2010, 08(17): 142-143.

[2] 鲁小凡.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神州, 2012,26:226-227.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 施工 病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80-01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美化也变得多种多样,当然城市的道路也包含在其中。城市道路是人们生活、工作的载体,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经济、生活的动脉,城市道路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于以前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因为急速的美化城市,一些施工队伍为了能快速完成任务,对于工程偷工减料,施工单位也不足够重视工程质量,还有因施工技术、施工设备以及施工经验等多方面原因,在道路工程建设中,逐渐出现了许多病害,这些质量问题不但给国家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损害市容市貌,而且频繁的维修和保养也给市民的出行及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少麻烦。其实这些在道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进行预防和消除的,为了能让道路工程变得更加安全、耐久和美观,我们对于市政道路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从而克服道路施工中所出现的一切问题,使道路工程质量能够得到科学,稳定的保证。

1 市政道路施工中经常产生的病害

1.1 路基以及沟槽回填土发生沉陷

想要建造出好的路面对路基的要求很高,路基的质量是否达标也就对整个道路的建设工程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或许会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控制的不够严格而出现桥头路基、路面下沉、跳车等一系列问题。足够的承载力是路面结构对于路基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在各种负荷车的碾压下也不被破损,对于一些大型车辆的反复运行而没有过大的压缩变形。在市政道路的地下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和检查井,因此,对道路的路基有极大地影响的沟槽回填密实度,也给道路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市政道路建设时,对于回填土压实的质量问题经常超厚或不足、碾压的倾斜度不达标、填土的不规范,造成了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并且无筋管也出现沉陷。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轮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当坡度过大时损失的压实功也就跟着变大,还有就是填土中如果夹带着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的相互挤压,就会达不到整体密实的效果。挤压效果不理想还会造成工后沉降大,路基不稳定,在负重大的车的作用下造成路面沉降过大或不均匀,导致路面结构破坏,使路面呈现出短板、开裂、下沉的病害。

1.2 排水工程出现问题

排水工程是道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对道路的保养与维护起着很大的作用,就这么一个重要的环节却常常容易出现问题。市政道路下面铺设了雨水管、污水管、自来水管等许多管线,由于设计、施工问题和管线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管道开裂、接头渗漏;从其他方面考虑,埋在地下的检查井和管节之间的连接以及两个管节之间的连接如果不能好好处理也会造成损失,导致泄漏,而这些泄漏出来的水分会使路基的受力特性发生变化。对于路面设计方面出现排水故障也时有出现,这会导致路面溃烂,这种故障有可能是因为排水管道的半径设计小、管道材料质量差,而导致排水过程中出现路面大量积水,并且这些水不易排入管道之中。还有对于路面的井盖设计的也很不合理,许多井盖的高度都高于地面,这使得人们在骑车或者行走时非常的不方便,而且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井盖还有可能被重量比较大的车压碎,这样也是间接地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损失是小,井盖破损也有可能给公民带来危险,对于一些盲人,就有可能掉进井里,造成一定的人身伤害。放下行人的安全不说,井盖的破裂对排水也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1.3 路面结构施工问题

道路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层面,具体为面层、基层和底基层,而且对于不同的层面,它们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新铺好的道路很容易会发生沥青路面破损,其表现为市政道路竣工后通车不久路面就出现多处破损甚至是裂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施工控制问题。路面结构层的设计是以弹性体理论为基础进行计算的,各体系之间按照层间连续体来考虑的,路面直接受到各种质量的车辆的碾压,还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较高的强度来抵抗行车所产生的剪力和弯拉应力,是不可以的。而且现在的城市美化都讲究视觉效果,片面追求路面的平整度,而忽视了压实度的要求。在低温条件下被重型车过度碾压,沥青材料配合比不对,基底承载力不足等都会造成沥青面的破损。路面的基层即主要用来承受垂直应力的承重层,它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等,而在承载方面底基层和基层相差的很小,并且要求底基层的强度和刚度等小于基层。总的来说,路面各结构层的强度和刚度是按由浅到深递减的,各相邻的结构层之间的刚度相差却不能很大,根据应力分析和铺路中总结的经验,得出相邻的结构层的回弹模量比应该保持在3~5以内,基于这一原则来分析,对路面施工时应该特别注意质量问题。

2 预防施工质量病害的措施

2.1 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

为了能够建造出更好的市政道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都要加强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认识到一个工程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量。只要这些单位人员的认识到位了,在实际抓质时就能形成合力,这样,施工单位就会想方设法的把道路的质量弄上去,监理单位也会认真监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对于业主单位,在这些单位的带领下也会精心组织达到管理到位。

2.2 加大力度着手于细节部分

2.2.1 路基防治措施方面的细节

在各项工程实施之前,施工单位要编写好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重要的环节加以说明,对于细节方面的问题清晰地标注出来,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出现纰漏。对路基的防治我们要首先考虑,在沟槽回填和路基回填中,要使其厚度达到规范要求。地面建设中,对坡度能够做到严格控制,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浇筑,还要对温度有足够的重视,如果混凝土拆模后发现有气泡等质量方面的问题应该及时处理,混凝土要避免暴晒,定期对它进行洒水,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2.2 排水防治方面的细节部分

排水工程在道路建设方面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容小视,排水工程应该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对于槽底部位出现的受水浸泡问题进行合理材料填实来提高槽底的受压力;做好道路下各种管线的铺筑质量,抓好管道接口施工质量。

3 结语

市政的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方面的病害其实思可以预防和消除的,为了能够使建设的道路使用期限更长,更美观,不易坏,我们应该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各单位之间密切合作,将各种工作都做到最好,使道路工程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优化,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 韩双滨.对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的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8).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问题;防治

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种公路工程病害现象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由于多年来工程质量通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一定的顽固性,因此加强质量通病的研究和预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笔者针对以下几种常见的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其产生原因,结合本人的工程实践,提出相应的预控措施。

1高填土下沉

深填、高填、半填半挖、桥头引道高填土或立交桥互通匝道填方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施工因素,如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冬季施工措施不当等,另一方面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均会出现此问题,它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陷。在工程中宜采用以下措施予以控制。

1.1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高,按试验路路基填土厚度的90%来控制规模施工时的填土厚度,在新旧填土的衔接处,严格控制填土接茬台阶的最小长度,以避免接茬处超厚,压实不足。

1.2防止漏夯或夯实不足,严禁超厚填土,在机械难于压实的地方用适当的小型机具进行补充夯实。

1.3冬季施工时应使土在未受冻的情况下回填压实,避免填土压实密度严重不均匀而造成土体下沉。

1.4回填几种土时,应按填土的不同类别,做相应土的若干组击实试验,取值应符合相应规定。

2防护工程和结构物表面粗糙

混凝土结构物表面不光滑,外观不美观,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2.1模板面要清理干净,钢模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2.2尽量采用刚度好的大模板,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模板湿洗干净,不留积水,模板缝应拼严,控制跑模,防止漏浆。

2.3加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重视外掺剂的使用研究。

2.4混凝土振捣要密实,应不漏振不过振。

3软土地基超限沉陷

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的特性。在软土上修建路基或桥涵构造物基础易出现压缩沉降、滑陷、坍塌等。对软土地基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3.1采用换填渗水性良好的土,对基底进行加固。

3.2设置白灰粗砂桩,此法适用于粉砂土质、含水量大的软土地基软土地基成孔后,筛选生石灰块加水泥、粗砂拌匀后填充,用木棍捣实,当生石灰块遇地下水消解后,填充料体积膨胀,起到挤压土基作用,提高了路基承载力。

3.3石灰、水泥稳定碎石法:是用于苇塘、稻田、藕池的沼泽地区路基的处理。排水、清淤、清除草根植被后,将石灰和水泥混合,再将碎石与混合料拌和均匀,然后摊铺压实养护。对路基采取强夯、预压等措施或使用土工织物。

4沥青路面早期破损

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是指路面在竣工后通车不久或1~2年内出现多处或大面积裂缝、破损。其原因主要有:施工控制问题。碾压中产生的细微裂纹及反射裂缝虽初期不影响行车,但在水分侵蚀及阳光照射下,成为促使面层沥青混凝土疲劳开裂的催化剂,大大缩短沥青路面寿命。预防措施有:

4.1不要片面追求个别指标不合理的高水平,要全面考虑基层、面层的综合强度、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严格按照《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做好纵横向接缝。

4.2在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中,严把沥青混合料进场摊铺的质量关,严格控制摊铺和初压、终压的沥青混合料温度,严格按碾压操作规程施工,防止横向裂缝产生。

4.3控制沥青混合料所用沥青的延度,或采用改性沥青。拌制沥青混合料时,防止加热过度,避免沥青混合料“烧焦”。

4.4在特殊潮湿、寒冷、高温地区要使用新型沥青混合料。

5预应力结构孔道压浆不实

由于灌浆强度低,在孔道内填充不饱满,易产生预应力钢筋的锈蚀,对于通过灌浆握裹钢材来传递预加应力给结构混凝土的作用将有所削弱。如某工程预制T型梁,因波纹管不畅而未引起重视,导致压浆不实,经超声波无损检测后发现孔道内出现空洞,最终废弃,给施工单位造成经济和声誉的损失,给业主造成工期的延误,故施工时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控制:

5.1灌浆用的水泥应是新出厂的,标号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5.2灰浆的配合比,必须结合施工季节、使用材料、现场条件等灵活选取,并通过试配试验确定。

5.3灌注前应检查灌注通道的管道状态是否通畅,对孔道应在灌注前用压力水冲洗。

5.4张拉后应尽早进行孔道压浆,压浆应缓慢、均匀、连续进行。每孔道应一次灌成,中途不应停顿。

6路面不平

路面平整度是公路工程的主要舒适性指标,施工控制不好,平整度衰减很快。如果道路不平,会降低车速,增加行车颠簸,加大冲击力,损坏车辆,降低舒适性,减少安全性,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施工时应从路基开始层层严格控制高程和平整度,并在保证压实度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路面面层微观构造和外观构造平整度。

7水泥路面断板、开裂

由于土基强度不够或不均匀,或不重视路面基层,或在春秋两季施工的混凝土路面白天与晚上的温差大,而产生较大的翘曲应力致使板体开裂。另外,板块混凝土的过振,会产生分层离析,也将导致板块裂缝,所以振捣时要注意易产生不密实的部位的振捣,防止发生过振产生的混凝土分层。

8桥梁伸缩缝和桥头跳车

由于桥头填土的沉降与桥台沉降有差异,以及伸缩缝、桥头搭板做得不好,在桥台处形成台阶,影响行车的舒适和安全,并对桥梁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8.1桥台后背填土应选用排水和压实性能好的回填材料,以达到最好的压实度,减少路堤填土的沉降量。

8.2对于桩柱式桥台,应先填方,待填方充分沉降后,再修建桩柱式桥台,从而减少结构物与填土的沉降差。

8.3选用性能好的伸缩缝,并精心施工,以保证桥面伸缩缝处的平整完好。采用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桥面铺装层的裂缝。

8.4做好桥头搭板或采用土工格栅等新技术进行过渡。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穗粒腐病;青枯病;症状识别;防治方法

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对人体的健康颇为有利。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预防心脏病、癌症等疾病也有很大的好处。德国营养保健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因此,多年来玉米是我国农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由于种植品种更新不及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玉米的病虫害时有发生,给广大的玉米种植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谈谈玉米常见的主要病害及防止措施。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1.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1.2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

应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点施药保护待综合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有:京早7号,桂单16等。

②实行轮作。倒茬制度可以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埋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在玉米地施用。

③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明显减轻发病,适当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钾肥合便搭配,重施喇叭口肥,实行玉米大豆间作,或与小麦、花生、甘薯等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④喷药防治。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观条件限制,可重点对制种田、间作田各高产试验田等进行药剂防治。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开始喷药。防效较好的药剂各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或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

2.玉米丝黑穗病

本病主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为害相当严重。许多地区常将本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2.1症状识别

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天花发病的植株一般无花穗,刚抽出的花轴顶端病变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时天花抽出后后小花畸变为叶状物。

2.2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

土壤和粪肥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温度较低并且比较干燥时,玉米出苗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发病率高,有利于丝黑穗病的流行。反之地温高、出苗快,发病则轻。

2.3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对本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中单2号、中单14号、中单12号、辽单1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豫玉2号、豫玉11号等。

②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的为害。另外,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倒播种层以下,再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③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烧毁,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④药剂防治:此病是苗期一次染的病害,在苗期利用药剂预防病菌的侵入,将会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第一,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按0.3%剂量拌种,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也可用玉米糊作粘着剂增加药效。第二,用70%五氯硝基苯做成含药量不超过0.7%的药土,播种时覆种效果较好。第三,利用种子衣剂防病。目前生产上有多种种子包衣剂,可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据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报道,玉米种子包衣处理后,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3.3%-87.3%。

3.玉米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由于为害玉米的病原不同而分为许多类型,但主要的有镰刀菌穗腐病、曲霉穗腐病、青霉穗腐病和色二孢属菌引起的干腐病等。

3.1症状识别

果穗从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子粒间常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另外,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子粒上表现,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有些病菌(如黄曲霉、镰刀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由它所引起的穗粒腐病子粒在制成产品或直接供人食用时,会造成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染病子粒作为饲料时,常引起猪的呕吐,严重的会造成家畜家禽死亡。

3.2影响发病的因素

由于病菌的多样性,因而造成病菌来源有多方面,带菌的种子、病残体以及其它作物的病残体均能引起田间发病,在后期多雨的年份易造成病害流行。

3.3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很好的防治方法,但品种间抗性有显著差异,可选用抗病品种。第二,收集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并实行2-3年轮作。第三,注意选种及播种前的种子处理,用2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1小时有杀菌作用,也可用50%二氯醌以种子重量的0.2%拌种。第四,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另外应及时防治玉米螟,因为玉米螟是穗粒腐病菌的侵染媒介。第五,贮藏时,保持通风、干燥、低温。

4.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4.1症状识别

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4.2影响发病的因素

青枯病的病因尚有争论,因内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镰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霉菌和镰刀菌的复合侵染引起的。但是,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4.3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但品种间抗性差异极为显著,可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豫玉4号、辽单18号、陕单9号、豫玉11号、豫玉18号等。在栽培措施上应促进全苗,注意排水。

【参考文献】

[1]徐利治.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M].农业教育出版社,2010.

常见疾病预防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裂缝;坑槽;车辙和推移;泛油;预防;设计;施工;路面养护

沥青路面因其具有噪声小、行车舒适、维修方便、能够利用石化企业副产品, 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耐久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公路、城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用也较为广泛。然而在城市道路通车后,因行车荷载作用、气候条件影响以及设计、施工中存在的不足, 使沥青路面逐渐出现多种路面病害, 因此如何预防和处治这些病害,成为了城市道路维修与养护的重要任务。以下就常见的 4 种病害进行成因分析, 并对相应的预防与处治方法进行说明。

1 裂缝

沥青路面建成初期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 这些裂缝对沥青路面使用功能一般无明显影响, 但随着表面水分的侵入, 会使路面结构层甚至路面的强度、承载力下降, 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

1.1 成因分析

(1) 土基天然含水量较高,施工时未做等载或超载预压, 在高填土后, 土基出现不均匀沉降。(2) 土基施工时天气干燥, 局部路堤填料土块粉碎不足, 路基压实不均匀, 暗埋式构造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 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 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3) 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 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C、φ 值降低, 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 路基产生滑动。(4) 差异沉降引起裂缝, 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接处,因土基或路基与构造物的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 并反射到沥青面层, 形成裂缝。(5) 基层局部强度不足而引起沥青面层开裂, 雨水从裂缝浸入, 并渗入到基层表面, 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 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 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 产生网裂。(6) 汽车严重超载, 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

1.2 处治方法

(1)对于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及沥青混凝土温缩等引起的裂缝, 如缝宽较小可不予处理, 如宽度在 3 mm 以上, 可将缝隙刷扫干净, 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 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如缝宽在 5 mm 以上, 可将缝口杂物清除, 或沿裂缝开槽后用压缩空气吹净, 采用砂料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并用烙铁封口。

(2)对于由土基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 如出现错台、啃边、裂缝宽度大于 5 mm 以上的, 则需沿横缝两侧各 50 cm~100 cm范围开槽, 挖除上面层, 按照方法 1 先将裂缝填实, 然后沿横缝加铺玻璃格栅, 重新摊铺上面层。

(3) 对于缝宽小于 5 mm 的纵向裂缝,可按方法 1 处治。对于纵缝进一步发展, 出现啃边、错台且裂缝宽大于 5 mm, 则需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 铣刨宽度为裂缝两侧各 1 m), 并对裂缝按方法1 先行填实, 沿纵缝铺设玻璃格栅, 摊铺中面层, 然后在中面层上沿纵向每隔 5 m 设宽为 1.2 m 的玻璃格栅, 最后再摊铺上面层。

(4) 对于尚未稳定的纵向裂缝, 除按方法1处治外, 还应根据裂缝成因, 采取排水、边坡加固等措施, 以使裂缝稳定不继续发展。

(5) 对轻微网裂可用玻璃纤维布罩面, 严重网裂可按坑槽处理。

2 坑槽

2.1 成因分析

(1)在路基路面遭到破坏, 进而形成网裂、沉陷, 经汽车荷载作用形成坑槽。

(2)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 雨水渗入, 滞留在面层中, 在低温时水易结冰, 经多次冻融循环作用后, 沥青混合料酥松, 出现坑槽。在高温时, 汽车荷载作用, 渗透水成为瞬间有压水, 在有压水的长期浸泡和冲刷下, 沥青与石料的黏附力逐渐下降, 裹在石料上的沥青膜被剥落, 使混合料松散, 并逐步形成坑槽。

(3)车辆修理或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 污染使沥青混合料松散, 经行车碾压逐步形成坑槽。

2.2 处治方法

(1)冷补法: ①测定坑槽的深度, 划出切槽修补的范围, 力求使槽口纵横边与路面标线平行或垂直; ②用液压风镐切槽, 横壁要垂直, 并开凿到稳定部分。用高压风枪将槽底、槽壁废料及粉尘清除干净; ③用喷灯烘干槽底、槽壁, 并在其表面均匀喷洒一薄层黏层油; ④将准备好的热料填补至坑槽中( 如厚度大于 6 cm将分层填筑) ; ⑤先四边后中间碾压。

(2)热补法: ①根据坑槽修补范围, 确定热辐射加热板区域;②将加热板调到合适位置, 加热 3 min~5 min, 使被修补区域路面软化; ③将准备好的热料放到被修补处, 搅拌摊平, 控制好松铺厚度; ④从四周向中间碾压。

3 车辙和推移

3.1 成因分析

(1)车辆按规定在行车道行使, 使得城市道路的交通渠化现象非常突出, 随着车辆荷载作用次数增加, 行车道车辆轮迹进一步压实, 并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辙槽, 重车普通超载, 使得轴载对路面的作用力增大形成车辙, 进一步产生推移。

(2)基层施工质量差, 整体强度不足, 使得路表变形过大而形成车辙和推移。

(3)沥青面层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差。

3.2 处治方法

(1)对于连续长度不超过 30 m, 辙槽深度小于 8 mm, 行车有小摆动感觉的,可不做处理。(2)对于连续长度超过 30 m, 辙槽深度大于 8 mm, 行车摆动且跳动感明显的, 应采取铣刨路面上面层, 重新摊铺面层的方法。(3)对于辙槽深度大于 2 cm, 行车严重颠簸的, 应采取铣刨中上面层, 重新摊铺面层的方法。(4) 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差引起的车辙推移, 在摊铺面层前应先行处理好软弱基层。

4 泛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