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第1篇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学校及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自行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是开发本校师生潜能、发展师生个性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品位的新型课程。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众多的,这些因素,既有促进方面的,也有阻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外部因素。以前对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的疑惑是:当学校现有的利于校本开发的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时,作为开发者我们该怎么办,侧重于哪方面比较合适?准备在讲座完后交流环节提出来,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具有局限性,没有条件的限制。像崔教授说的一样,只要那位老师兴趣爱好,他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以前我一直错误地把校本课程局限在一定的框框里,而且认为一所学校都要围绕某个主题去开发。所以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教师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研究的自觉性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都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备的素质。

2、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因此,首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正在积极开发与实施。以下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中,我们发现: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获得知识,更多的是追求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品德修养;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内的现有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已经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多的是主动探求、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校在“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中,内容的设置旨在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教学资料的选择、整理

切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的选编课程资源是成功开发“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主要环节。

课程内容的开设,我们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围绕“中华神韵”大主题拟定一些小主题,然后向各年级学生发放征求意见表。我们确定的主题包括: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华礼仪民俗、传统诗词歌赋、中华建筑、中华名人等。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年龄与知识结构的特点,在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如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确定的课程内容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针对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的课程名称为《蒙学百句》;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始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我们开设的是《中华名人》;四年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维能力也开始由抽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这时最需要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五年级名为《中华饮食》,六年级开设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名录》。总之,我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校本课程编写的特点,即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不仅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拟定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各个年级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重在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精选适合学生的、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人物情感,提高自身修养,使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各校校本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那么,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呢?校本课程的课程情况要求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知识学习的兴趣性,同时教师也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角色。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课堂活动,如“故事大王”评比大赛,课堂讨论、演讲,我的亲身体验,自我才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亮出自己优势。

(三)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需要校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其主要通过领导小组――校本课程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小组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并确立专人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定期与教学工作检查一起对学校执行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

2.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团队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实施指南,领会课程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同时组织实验教师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实践水平。只有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管理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四、恰当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选择

“中华神韵”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我校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评价。

(一)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十分有利于校本课程自身的完善。我校教师制定了“中华神韵”校本课程评价表,不同年级评价内容有所区别。在每学期期末时,教师对所教年级校本课程进行课程评价,进一步总结经验,确定改进措施。

(二)学生学习评价

国家课程因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有统一的要求,一般比较适宜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学科考试检测学习结果,最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而比较适合采用问卷调查和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减去因考试而带来的负面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慕课;微视频;翻转课堂;微库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同学科都在围绕和探索如何上好各自学科的课堂为主阵线,追求一种高效课堂。作为信息技术这门特殊学科,围绕它的教学模式经历了多次探讨与实践,层出不群。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其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MOOCs)。慕课的创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必要而又良好的教学资源,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更以微课视频作为前提。慕课的核心就是“微课程、小测验、在线解答”,它的革命性意义在于教学模式的除旧布新,它是对传统以课堂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呈现以“e学习”为主要技术方式、突破时空界限的在线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来,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各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一线教师一直在不断探讨、实验,其中尤为突出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最好,或多或少都有它的缺陷性。近年来出现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更是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并得到了很多专家及一线教学工作的肯定。

在长时间的学习、研究和观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深受启发。深深感觉到,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更适合这类形式的教育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各种新型的模式,来组织学科教学工作。

在研磨、解读和反思何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后,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了我校现有的软硬资源条件,本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尝试。结合“三者”之长,用“慕课”形式,搭建校内微课资源库,以更好地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服务,提升学科教学效果。下面本人就一年来仿照慕课形式,创建校内微课视频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新尝试作简要阐述。

一、如何仿“慕课”形式

1.慕课是在线教育

我们在局限的校内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局限在校内“在线教育”,就要建立校内网络平台,即“校内在线”,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即校园“慕课”。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上传、更改自己的“微课”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线”观看相关知识点视频,重复使用,形成“校内在线”,也达到了校内资源共享的要求。

由于现实情况等因素,信息技术学科除了课堂时间,每周1到2节课外,再无其他时间供其使用。学生要想在其他空闲时间“在线”学习,基本上没有可能。因此,“在线”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学生根据课堂任务要求,可以“在线”查找相关学习要点,形如“翻转课堂”模式,先学后练。

我校信息化硬件配备相对完善,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大屏幕、投影仪、电视、网络等,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在线”观看微视频,加强知识的巩固,达到知识内化作用。

2.慕课是开放教育

作为局限在校内的“慕课”形式,学生要想及时在线咨询疑难问题,就必须要求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定时登录服务终端,给出咨询者必要及时的解答。现实情况就是“在线”咨询一般都会出现在信息课堂上,针对不同任务,不同知识点,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来。如何及时解决,形如“在线解答”“在线课堂”,这就要求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登录“微库”平台及时给出解答办法和建议。

3.慕课是大规模教育

慕课是大规模的平台,它小到成百上千人,大到几万几十万人甚至百万人在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那么,作为局限在“校内”的“慕课”,它的规模也只能是校内五六千学生,其主要是高一高二学生,资源的提供者也只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为了和慕课的大规模平台一样,建立校内慕课平台,即“微库”资源平台,不仅要具有和互联网慕课平台一样的功能,要易于学习、操作、管理等,更要有利于自身教学,有利于本校学生评价管理。

二、如何建立微视频资源库,即微库

1.在线资源平台搭建

随着大数据、云存储的到来,为慕课提供了更广阔的存储条件。就我校的硬件条件来看,我们有着多台服务器,服务器存储空间足够校内所有学科使用。

如何建好一个平台,使用何种数据库,这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根据现有情况和服务器的配置环境,我们选择MYSQL编写“微库”数据库,使用PHP建立动态视频播放服务页面,视频播放格式使用目前流行的FLV格式,方便在线播放。

视频播放平台要利于管理与维护,登录者可以是匿名登录,也可具体分组,设立年级、班级、学科等注册会员登录,可以是学习者、维护者。对于学习者要设立学习管理信息,便于评价管理。

2.微视频录制情况

慕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相应的微课视频。同样,作为校内“微库”,一定要有相应的高质量微课视频。如何制作微视频,这是整个“微库”的核心。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在录制、编辑微视频的技术层面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而问题更多出现在视频内容、知识点的把握上。视频录制既要考虑在有限时间内把知识点讲清楚,还要考虑如何把课讲得生动,教学语言更要有亲和力、幽默感,便于视频在极短的时间内具有好的吸引力。

三、“微库”平台的管理维护

有了在线浏览的网页和相配套的MYSQL数据库,一个“微库”平台就基本搭建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完善、应用和维护平台。

“微库”平台内的微视频资源是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不同,章节不同,一步步完善起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分工协作,录制相关知识点,上传各知识点到相关的学习模块内。相同的知识点内容可以采用多人录制的多个视频,供学生选择观看。根据学生观看的人数,点击的次数等情况,保留点击率高的视频资源。每个视频资源都可以让观看者给出评价,提出建议,写观看心得。

通过借鉴“慕课”形式,借助“微库”视频资源,课堂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学生整体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大量不足之处。学生信息素质参差不齐,一小部分学生能高效快速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有少量基础极差的学生跟不上节奏。“微库”层面上,功能不完美,相同知识点视频资源不充足,供选择性太少,“在线”性能不稳定,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目前,我们的尝试只局限于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并且只是在学科实践操作部分进行的微视频资源的录制。我相信,随着这种尝试的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不久将会使整个学科教学内容都将纳入“微库”内,以此推广、带动其他学科,最终突破“校内在线”,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慕课,实现资源共享和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学校 体育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体育课程资源概念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提出的。它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有利于充分积极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教学能够直接利用的因素来源。可见,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体育课程的各种因素来源及实现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1.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体育教育改革关乎学生体质健康,是振兴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学的实现主要依靠广大的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是教育改革的有效资源,他们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是体育的素材性资源的重要载体,同时,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实现体育课程的条件性资源。只要将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相结合,制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就可以依据课程资源,根据本校的实际特点,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制定不同性质的校本教材,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锻炼和学生身体各个器官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2.学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

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的主体意识的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发挥班级中体育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让这些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人力资源,通过选拔成为体育课教学中的体育委员与体育代表,同时,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激发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地体验运动,实现身心活动的协调统一。另外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思路及对问题的认识时都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与创造性。

3.重视家长对孩子体育的引领作用

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无一例外。拥有良好的家庭体育锻炼环境对培养孩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影响。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多数器官、系统迅速成长发育,并表现出不平衡状态,如果不正确引导,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会出现脊柱弯曲变形。因此,要重视家庭体育锻炼对孩子的引领作用,要针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认识发展的特点,创造体育运动环境,参加家庭运动会、趣味会,相互鼓励,加强引导,增强体育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动机,从而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

4.学校的管理人员及各学科教师

学校管理人员是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骨干,对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和问题具有一定见解,对本校学校体育发展具有高度规划,对体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体育课程安排、学校体育教师资源分配、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安排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各学科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也参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同时是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传授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

1.合理布局场地器材设施

学校的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布置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空地,合理规划场地,布局设施,保障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各种体育比赛的需要。学校体育场地基本类型主要有田径场、球类场地和体育器材。

(1)田径场地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场地,也是学校体育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开发田径场地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在布局方面应该将场地置于相对独立的地方,避免影响学校正常的各学科教学。

(2)对球类场地的布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内球类馆,馆内可以相互交替布局,如馆内可以布局篮球场地、排球场地和乓羽场地,布局时应该综合考虑各场地的相对空间,避免相互影响。

(3)体育器材设施的类型和特点分块布局,体育器材应考虑学生锻炼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给予一定的相对锻炼空间,同时避免相互干扰。如分块布局。

(4)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在学校田径场周围要形成绿色环保,在馆内要注意通风、隔音,同时介绍励志体育的画报及体育名人,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2.制作简易器材

(1)可以动手缝制沙包、制作竹竿上竹竿舞蹈、利用橡皮筋做跳高架;

(2)可以利用废旧的汽车零件制作哑铃;

(3)可以利用当地木材,制作接力棒和武术棍;

(4)可以利用毛线制作拔河绳;

(三)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对传统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化发展,现代学校体育中竞技体育项目占主要部分,但是在农村地区,学校体育资源匮乏,能开展的项目一般是篮球、排球、田径等。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忽略竞技体育项目,挖掘传统体育项目。

2.新兴运动项目的移植改造和开发

我国自然环境资源非常丰富,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易于开展的、能够有效控制的体育项目移植到农学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同时,可以将部分有趣的体育项目通过简化动作结构和技术,进行重新组合,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如:农村学校可以开展登山、定向越野等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韬,彭立群.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教学,2006(02).

[2]张学忠,张建华,钟全宏.甘肃省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3]包晓法,叶献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6).

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局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开展;气排球运动;可行性

1 气排球运动发展历程

气排球作为室内排球的衍生项目之一,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1984年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分局体协为了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在没有规则限制的情况下,组织离退休职工用气球在排球场上娱乐健身,由于气球较轻容易爆,最后又改用儿童塑料球。气排球运动由此而生。

1991年,火车头老年体协依据室内排球的比赛规则,编写了第一本《气排球竞赛规则》,并在上海特制了比赛用的气排球。1992年11月,首届全国铁路系统老年人气排球比赛在武汉举行,共有7支男队和6支女队参赛;次年7月第二届老年人气排球赛分别在齐齐哈尔和锦州举行。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委托排球专家修订了《气排球竞赛规则》,2005年7月,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也制定了《气排球竞赛规则》,一系列规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气排球运动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近十年来可以说是气排球运动的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全国铁路系统气排球比赛的开展,各地方政府机关也纷纷效仿,出台了各项措施引进并推广气排球运动。其中尤以广西和福建两地开展的最为普及。以广西为例,广西是在2000年以后才引进的气排球运动,开展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但普及的范围却非常广泛,有资料显示:气排球运动在南宁、桂林、柳州、崇左、北海、梧州普及程度非常高,从市区到县城,甚至到乡镇都有很多人参加,在河池、喝粥、百色、钦州也有很大的普及率。可以说气排球运动已经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2007年广西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首次将气排球列入了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气排球运动走进了体育竞技的舞台。而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河南,虽然也是在同一时间引进的气排球运动,但是普及和发展的程度却不容乐观,与上述一些省市相差甚远。据了解,在河南,气排球运动还仅仅局限在部分人群范围内开展。例如:高校教职工、铁路系统、企事业单位。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重点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活动中甚是罕见。

2 气排球运动特点与河南高职院校特点分析

2.1气排球基本特征

气排球由柔软的塑料制成,外表以黄色居多,重量轻、质地稍硬,体积大,空中飞行速度慢,因此在比赛中容易找到控制点。气排球的比赛用球重约100克—150克,其重量是普通排球的40%;直径是普通排球的125%;圆周长大概在80—85cm,比普通排球圆周长15—18cm。

2.2气排球场地、基本技术和比赛规则要求

气排球比赛场地为12m×6m的长方形场地,比普通场地长宽各少6m和3m,正式比赛男子网高2m,女子网高1.8m。比普通网高各低0.43m和0.44m。由于气排球场地和羽毛球的场地大小基本相同,因此国内许多高校都是选用羽毛球场地进行气排球教学和比赛,如果是在室外,只要在普通排球场地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即可进行教学以及比赛。

气排球的基本技术和普通排球的技术结构基本一致,是由硬式排球传、垫、扣、发、拦五种技术演变而来。但也有一些独特的技术,例如:双手捧传、单手传球、吊球等,双手捧球略带有手腕的转动,击球点多,灵活性强,能够很好地接住飘忽不定的球。单手传球范围较大,对防守移动接球非常有利,可以弥补接球时步伐移动不到位和身体下蹲不及时等弱点。这些动作不仅动作简单易学,精巧实用,同时也不乏技术含量。气排球球体轻,在空中运行时有一定的漂浮性,球体的运行轨迹不易判断,因此在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队员在限制线后高高跃起大力扣球,球体在大力扣杀的作用力下过网后会出现急速下坠或者突然变向的精彩画面,展现了气排球运动的独特魅力。

气排球的比赛规则基本上沿用了普通排球的规则,由于场地稍小,正式参赛人数限定为5人,但可以男女混合参赛。比赛采取每球得分制,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每局21分,决胜局打15分,若打成15平则先获得17分的一方为胜。气排球球网相对较低,比赛中可减少跳跃,同时在进攻一方扣球的时候又有限制线的制约。防守方对从进攻线内推过来的球,不能进行拦网,只有对从进攻线后面来的球才可以拦网。比赛的激烈程度看似有所降低,但其运动安全性大大提高,而球体轻,空中飞行速度慢,使双方队员击球的回合数增多,运行轨迹变幻莫测的特点又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因此气排球运动的适宜人群比较广泛,各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参加,非常适合在高校和社区普及开展。

2.3河南省高职院校特点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河南省有69所高职院校具有高考招生资格,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仅次于山东、安徽、广东、江苏;2013年河南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为32.4万人,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3.7%。而同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为28.9万人;江苏省统招计划中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为154652人;安徽省为20.2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高职院校普遍呈现出的招生规模大,在校学生人数多,学校承载压力相对较大的特点。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宗旨多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重点放在了建设相关专业培养基地及购买专业器材方面,严重忽略了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建设。学校可供开展体育教学和室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设施远远达不到学生的健身需求。河南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育活动场地狭小,体育设施陈旧,上课器材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通过对位于郑州、新乡等五个城市20所高职院校近千名学生的访问调查得出:第一,这些院校到目前为止都未开设有气排球课程,这意味着气排球运动在河南省高职院校开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气排球的器材设施相对便宜,使用时间长久,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较少的投入即可得到很大的回报。第二,将近70%的学生对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提出不满。究其原因以缺少场地设施、器材陈旧老化等为主。气排球运动的场地和羽毛球的场地可以通用的特点,既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也满足了学生的运动健身需求。试想一下本来最多可以容纳4人的羽毛球场地改为可以容纳10人的气排球场地,这样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进来,而不至于站在场地旁观或者等待,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场地的利用价值。第三,仅有少数学生对气排球运动有所了解,而且发现这些学生大都不是河南籍学子。而是来自气排球运动开展较为普及的江苏、湖南等地。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对学生而言,气排球运动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体育项目。因此引进一项全新的体育项目,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3 河南高职院校开展气排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3.1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现有体育设施的价值

气排球运动在场地上要求简单,占地面积小,既可以在羽毛球场地上进行,也可以在普通排球场地上进行。教学训练所需的器材价格相对便宜,经济耐用,此外球体轻便的特点也使它不会对周围设施产生破坏,开展的安全性高,非常适合在高校中普及推广。鉴于河南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学场地狭小,体育活动设施陈旧的现状,普及开展气排球运动,不仅可以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活动场地小、器材少、设施旧的问题,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地和设施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满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健康需求,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2满足学生课外体育生活,丰富校园文化

气排球是由柔软的塑料制成的,因此它球体轻且质地稍软。较硬式排球来说,在练习和比赛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手指挫伤、手臂红肿带来的伤害,消除了学生在练习硬式排球时产生的恐惧和厌恶心理。此外气排球的这个独特之处还使它不受季节的限制。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黄淮平原西南部,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很容易造成手关节和踝关节的受伤,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然而球皮较软、球速较慢的气排球对人的手指和身体的撞击力显然较小,有效地降低了冬天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安全的危险性。经调查显示,河南省高职院校在冬季的体育课程安排上多以小球为主,如羽毛球、乒乓球、毽球。而作为三大体育项目的足球、篮球、排球(硬式排球)因为其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和激烈的对抗而都得不到众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以及学生的青睐。据了解,很多学生在上室外体育课时宁可在操场跑步或者站着看同伴玩,也不希望稍有不慎受伤,尤以女生居多。由此可以看出在河南省高职院校开展气排球运动是可行的。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其独特的魅力也让没有接触过气排球运动的河南高校学子充满好奇心,从而乐意去玩,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3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气排球作为一项群体性项目,要求每一位参加的队员都要有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气排球比赛,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互帮助,协调配合,尊重他人等人际交流的基本准则,也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此外普及推广气排球运动增加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针对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重复单调,欠缺教材改革力度的现状,气排球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有效的补充了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对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化教学体系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快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

4 结论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场之一,承载着我国大量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近年来国家不断倡导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共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进气排球运动可以说是推动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把利剑。普及推广气排球运动不仅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锻炼了身体,也为他们将来走出校门从事“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从而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赫.广西气排球的普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广的启示[J]搏击(体育论坛),2011(3),9

[2]高春花.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健身价值的比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3]刘永祥.论我国首创的气排球运动[J]体育文化导论,2009.12

[4]蔡志源.我国创新的气排球与项目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