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一、引言

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根本基础,没有旅游需求,旅游市场就无从谈起,旅游产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对某地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等)和旅游从业人士都十分关切的重要问题。旅游需求的重要性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都必须以人们对该国或该地区旅游产品的需求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合理地规划和控制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发展速度,以实现发展区域旅游业的最佳效益。对旅游者需求研究特别是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要,中国的旅游业发展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来指导实践。而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需要业界不断地追踪研究,与时俱进。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将始终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1]。我国的学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关于旅游需求的研究开始向更深的层次展开,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介入到旅游需求的研究之中。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研究旅游需求可以指导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经营策略,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中的统计分析

利用中国期刊网搜索,从研究内容进行选取,共有137篇文章来探索旅游市场需求预测问题。王铁生(1984)首先发表文章探讨杭州国内旅游需求预测[2]。而1985年12月通过鉴定的《北京旅游发展战略》,其中包含了客源市场调查研究篇幅,从内容上看,包括了客源市场预测、市场发展战略、旅游者行为分析等;从方法上看,使用了大规模的问卷抽样调查,并进行了旅游市场预测研究,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3]。从此开始,我国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文献数量统计

从文献的时间动态分布统计中看出(见图1),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仅有4篇相关文献。而持续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陆续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从1996-2004年,文献数量基本持平,但总体上略有递增趋势。近几年(2005-)有关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又有新的增长,而且增幅很大,尤其是2005年达到15篇,是2004年的3.75倍,2006年达到了20篇,2007年截至到7月份已经有19篇文献,可见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真正兴起于最近几年。

(二)研究方法分类统计

国内对旅游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不少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改进做了大量研究[4]。笔者参考了任来玲(2006)的旅游需求预测分类[5],将137篇文献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从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看,有60.1%的文献采用,其中有15.2%的文献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有44.9%文献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所有的传统研究方法中回归模型的应用最多,达到了24.6%;有39.9%的文献采用了人工智能方法,在人工智能方法中,灰色系统研究方法应用最多,达到了19.6%。

三、旅游市场需求研究轨迹分析

在对137篇文献进行总体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表1和图1),根据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研究的具体情况,从研究发展的轨迹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个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仅有很少的学者介入,研究成果很少;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蓬勃发展,有较多的学者开始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进行研究,从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扩展;第三个阶段为2000年以来。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数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回归模型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已经从简单的一元回归向多元回归、指数回归、多项式回归转变,新的研究方法引入、如神经网络、粗集理论开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而且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也不断地增加。

(一)零散的摸索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在此期间共有5篇相关文献。从研究方法的时间演进看,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的摸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虽然以定量方法为主,但是利用的定量方法比较简单,回归模型都是使用了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而且都以国民人均收入为自变量。

这一阶段代表性成果有王铁生,葛立成(1984)利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和空运发送人次对杭州旅游人次进行匡算,并指出了其中的误差。在对杭州市旅游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中,认为经济发展是衡量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利用人均国民收入作为自变量用一元回归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同时为了弥补第一种方法的不足,又使用了指数方程(时间序列)进行了预测。文章最后指出旅游增长率高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2]。叶涛(1986)首次提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文章提出了黄山客流量模型,文章使用了回归和滑动平均结合模型对黄山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6]。韩德宗(1986)首次将引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引入国内,并进行了介绍、分析[7]。

(二)稳定的探讨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

在这一阶段,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文献数量相比较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多元化,特尔菲法、ARIMA模型和灰色系统都第一次运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但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研究出现了从简单单变量分析向复杂的多变量分析、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单一方法向方法综合发展,多种学科(如数学、地理)开始介入到研究之中的变化趋势。

一些新的预测方法、模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保继刚(1992)首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对北京市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模型,并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围,在我国使用引力模型存在数据问题,要使用引力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必须有些解决旅游数据获取[8]。张洪明(1995)首次将灰色理论应用于旅游市场预测之中,建立了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模型,指出灰色建模不需要大量原始数据,不存在误差积累,和概率统计、回归模型比较具有精度高的特点,适合用于中长期旅游市场需求预测[9]。赵西萍,王磊,邹慧萍(1996)对国际上旅游市场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旅游需求预测的发展趋势——与经营管理过程相融合的预测方法[10]。魏启恩,刘新平(1997)引入随机时间序列ARMA,ARIMA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西安境外游客的ARIMA动态预测模型[11]。

这一阶段一些综合性的组合方法开始出现,如周建设,刘新平(1996)选用了逻辑斯缔曲线模型,选用常规的线性回归和三次曲线模型等7种模型对昆明入境游客进行预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带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较优。并利用7种预测模型进行了组合预测[12]管宁生,杨丽,王建平(1998)利用指数模型和特尔菲法对鹤庆县旅游市场进行了预测[13]。

(三)快速的发展整合阶段(2000年-)

2000年以来,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有108篇成果出现,远远多于前20年的总和,由此来看,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成为了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经济学的介入和人工智能理论的成熟以及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旅游研究者将计量经济方法、神经网络、灰色模型等这些方法引入旅游业,并进行了旅游需求模型和预测研究的有益探索。在旅游市场需求研究中尝试将新的研究方法于最新的研究结合和整合运用,研究方法逐渐精细化,这样得益于旅游需求理论的不断提升,旅游建模和预测方法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李峰,孙根年(2006)应用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了2003年“SARS”对我国的旅游的影响[14]。吕连琴,王世文(2000)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浪底国内客源市场的趋势和走向,还尝试采用了趋势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分级累计法、平均值法等多种预测方法,对小浪底旅游区国内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15]。田喜洲(2001)对重庆市美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建立指数方程预测模型预测了重庆市未来3年的美国游量[16]。张启敏,汪文帅(2002)采用Hammerstein模型对宁夏2006年的旅游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指出在小样本条件下Hammerstein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17]。吴江,黄震方(2004)运用Logistic曲线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进行模拟,并应用StellII语言建立了模型,代入一定的数据进行处理,模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并对这一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得出旅游市场预测的非线性规律,并讨论回头客对旅游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8]。王娟、曾昊(2001)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ArtficialNeuralNetworks)在旅游市场预测的应用及其重要性[19]。郑江华,刘平(2001)利用线性组合预测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进行了预测[20]。张立生(2004)研究了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并对经济、人口和交通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了我国2005年和2010年的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21]。刘颂(2003)利用GM(1,1)模型对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22]。曹霞(2006)在分析上海市2000年1月—2004年9月旅游市场动态变化时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博克斯-詹金斯(B-J)方法预测了2004年4月—2004年9月间上海市旅游客流的发展变化趋势[23]。谭频频等(2006)建立基于月度数据的桂林漓江旅游航班、运量及游客的需求预测模型,运用指数平滑、SARIMA和Elman人工神经网络3种方法,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差百分比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评价模型预测效果。预测实例表明Elman神经网络模型更能反映时间序列的波动性,更适合桂林漓江旅游需求预测[2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在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偏重于定量研究方法(模型)的使用和探索,但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开始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以及一些方法的综合运用,预测方法正由单一化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和国外的研究相比较,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丰富,但是研究零散,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和体系形成需要不断地努力。

第二,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方面着重现象的统计描述,利用模型进行过程和机制分析较少;针对某一消费者群或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较多,对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少;强调个案研究多,以个案推导整体的做法不够严谨,样本质量和代表性存在问题,研究结论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对于预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足,致使其实用价值受到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范业正.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3):10-11.

[2]王铁生,葛立成.对来杭国内旅游者的动态分析[J].浙江学刊,1984(4):7-13.

[4]欧阳润平,胡晓琴.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80-83.

[5]任来玲,刘朝明.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文献述评[J].旅游学刊,2006(8):90-92.

[6]叶涛.黄山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2):63-68.

[7]韩德宗.旅游需求预测重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J].预测,1986(6):66-67.

[8]保继刚.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133-136.

[9]张洪明.森林旅游客流量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J].四川林勘设计,1995(4):29-33.

[10]赵西萍,王磊,邹慧萍.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综述[J].旅游学刊,1996(6):28-32.

[11]魏启恩,刘新平.西安市境外游客动态预测模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67-71.

[12]周建设,刘新平.昆明境外游客市场预测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75-79.

[13]管宁生,杨丽,王建平.鹤庆县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J].社会科学家,1998(增刊):105-108.

[14]李峰,孙根年.基于旅游本底线法(TBLM)的旅游危机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为例[J].人文地理,2006(4):102-105.

[15]吕连琴,王世文.黄河小浪底旅游开发的国内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93-96.

[16]田喜洲.重庆市美国客源市场分析、预测与开发对策[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3):18-20.

[17]张启敏,汪文帅.宁夏旅游需求量的预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62-165.

[18]吴江,黄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91-94.

[19]王娟,曾昊.人工神经网络——一种新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J].旅游科学,2001(4):24-27.

[20]郑江华,刘平.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的线性组合预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2):140-143.

[21]张立生.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59-61.

[22]刘颂.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4):107-110.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2篇

一、引言

伴随旅游业的兴起,旅游经济学也应运而生,现在旅游业正在以较快速度发展,关于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国外有关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认为,对旅游市场需求影响较大因素主要是旅游产品价格、旅游者收入、闲暇时间,此外部分学者也考虑到了政策变动、相对汇率、大型赛事活动的举办及目的地营销宣传对于旅游市场的影响。国内学者偏重于游客经济收入水平、旅游价格、时间因子、交通因子、目的地经济水平等。

本文对有关喀什旅游的研究文献中,发现对喀什旅游市场的整体研究,尤其是从旅游者需求角度进行旅游市场研究的文献较少,研究方法主要是SWOT分析法、SPSS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喀什旅游业发展态势正盛之时,分析喀什国内旅游市场的现状,研究制约喀什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喀什国内旅游市场的长远快速发展非常重要。

二、研究区概况

喀什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富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理地貌丰富,地跨塔里木盆地及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两大地貌单元,是新疆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过程中,一直是古代西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的中心,极具旅游发展潜力。喀什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可归纳为民俗民风文化、登山观光、沙漠探险、丝绸之路体验四种旅游资源类型。截止2015年喀什地区A级景区(点)共有37处,5A级2处,4A级3处,3A级15处,2A级18家。

三、喀什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一)喀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确定

为了获取客观全面的研究因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确定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时通过征询专家意见并结合喀什地区旅游市场的特征,一共列出21项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根据问卷结果统计得出各项影响因素所占的比例,选取比重超过50%的因素作为喀什地区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即闲暇时间、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喀什经济发展情况、民族生活风俗、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交通状况、旅游饭店接待水平、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和社会治安状况等10项因素。

闲暇时间取决于带薪休假时间,由于近几年国家法定休假日变动不大,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将不予考虑。民族生活风俗、民族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条件缺乏满足时间序列的数据统计资料,本文选取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

喀什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维吾尔族外,还有汉族、回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民族,民族特色浓厚,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区别,他们的生活风俗对于很多游客而言充满了神秘感,这是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喀什地区旅游的主要动因。民族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文化交融性、动态性、区域性和饮食等,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丰富的饮食种类是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喀什旅游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载体,但是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资源禀赋不高,发展条件欠缺。

(二)喀什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本文以喀什地区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表示表示喀什地区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喀什地区的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发展情况,旅游业服务水平由旅游服务从业人数表示;选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额来表示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旅游饭店接待水平由旅游饭店床位数表示;用喀什地区每年的公路、铁路、民用航空客运量之和表示旅游交通状况;以治安案件的查处率量化社会治安状况,其中,治安案件查处率=查处案件量/受理案件量。

(三)喀什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由于灰色关联分析允许最少的数据为4个,考虑到所搜集数据的完整性,本文以2006-2010年的数据作为时间序列。

1、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与喀什地区国内旅游人数的关联度分析

选取喀什地区2006-2010年的国内旅游人数作为参考序列X0,2006-2010年的生产总值、旅游服务业从业总人数、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旅游饭店床位数、交通客运总量、公安机关受理查处治安案件的查处率作为比较序列X1,X2,X3,X4,、X5,X6。

通过初值化变换对各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绝对差值,最终计算出喀什地区旅游饭店床位数、交通客运量、治安案件查处率、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额、生产总值、旅游业从业人数与国内旅游人数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104、0.6037、0.5978、0.4631、0.4442、0.3407。则喀什地区旅游市场影响因素对喀什地区国内旅游人数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旅游饭店接待水平、旅游交通状况、社会治安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喀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旅游业服务水平。

2、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与喀什地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关联度分析

选取喀什地区2006-2010年的国内旅游收入作为参考序列X0?,2006-2010年的生产总值、服务业从业总人数、旅游相关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旅游饭店床位数、交通客运总量、公安机关受理查处治安案件的查处率作为比较序列。

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绝对差值,最终计算出喀什地区旅游饭店床位数、治安案件查处率、交通客运量、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额、生产总值、旅游业从业人数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548、0.6874、0.5040、0.4903、0.4147、0.3555。则喀什地区旅游市场影响因素对喀什地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旅游饭店接待水平、社会治安状况、旅游交通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喀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旅游业服务水平。

四、喀什地区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建议

为了促进喀什地区国内旅游市场的更好发展,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部门应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各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二)加强维吾尔族文化建设。喀什地区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突出民族文化建设,例如建设维吾尔族文化体验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一条街、大型维吾尔族演艺厅等,其次,喀什地区的街道建设和建筑风格也可以凸显维吾尔族风格,以增加游客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

(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饭店接待水平,加大对信息服务设施、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的投资额,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景区环境和城市环境,使游客达到更高层次的旅游享受。

(四)喀什地区应加强旅游交通的建设,尤其是注重远距离旅游景点的交通建设。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3篇

一、当前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旅游业还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阶段,自然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发育,国内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由于国内旅游需求的急剧膨胀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承受力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我们在迎接国内旅游发展时可以说是准备不够,仓促上阵。各地旅游部门对国内旅游认识的滞后致使行业无章可循,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手段来规范和培育国内旅游市场。除对三类旅行社有较强的市场准人管理手段外,对其他从事国内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个没有法律和规章环境的国内旅游市场是滋生一切不正当行业行为的土壤。这就导致了国内旅游市场较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价格竞争和价格混乱并存;旅游安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业已实施,但在行业的经营中还未成为调节企业经营行为的普遍准则。而且一部分素质低劣的从业者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2.匮乏的人力资源使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潜伏着危机。中国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这个社会的劳动大军总体上没有在工业大生产中和流水线上锤炼出严密的工作纪律,自觉遵守工作规范的风气没有广泛流传。而旅游业恰是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行业纪律和行业素质。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和国际旅游一样,国内旅游行业的自身发展已超过了行业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业者都在摸索着适合国情的路子,而谁又能保证在这种没有规范的经营中道德胸威力能随时战胜金钱的诱惑力?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一些主管部门成立三类社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自己增设一个方便自如的小金库而已,因此在经理和其他人员配备上也就按照自己“实用主义”的标准进行设置。

3.“交通瓶颈”问题仍是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业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发展中的中国交通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迅猛增长的人流问题还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局面使旅游业的发展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巨大的现实市场,旅游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中西部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交通问题由此所产生的关联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交通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旅游旺季因为不能满足旅游者交通票务问题而出现的投诉时有发生,这对一地的旅游形象是极为有害的。二是交通问题的存在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构成了障碍,许多本来可成为黄金旅游线路的产品皆因为交通问题而夭折。可以想见,没有交通作为纽带的旅游产品是极难在市场上立住脚的。

4.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中国旅游者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的需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但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总体投入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而旅游者又不能在时间和费用上支付长途旅行,这使得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了紧迫感。

二、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看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

199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5石亿人次,收入可达1170亿元人民币,其总额分别是1990年的2.29倍和7.31倍。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狭隘的经济利益来贬斥国际旅游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旅游对于单体的企业来说应是拓展其市场,增强其生存空间的巨大潜力。企业的最终结算方式全部采用人民币市制后,以前外汇额度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已不复存在,企业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而且政府现在也不提倡以牺牲企业经济利益来实现创汇,因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不再把创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趋势对旅游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1.国内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历史过程。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从国内旅游到入境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历史进程。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相异甚远,这三部曲又不是按照统一的秩序完成的。像中国这样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发展入境旅游的方式作为建立旅游业的序曲,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需求而确立的战略步骤。中国的国际旅游业,确切地说是入境旅游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现在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迄今为止,国内旅游业仍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美国为例,1993年外国旅游者的消费为790亿美元,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为3040亿美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79%。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国内旅游和国际游游应是发展未来中国旅游业不可偏废的动力。

2.国内旅游市场巨大潜力的存在。国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和可支配时间(dispos。abletime)的不断增长为发展国内旅游业预示了广阔的前景。有资料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700美元时,国民便有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可能性。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超过这个最低标准。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青岛、大连等地国内旅游发展异常迅猛。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的蓝图使我们每位旅游工作者有理由准备迎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时期。“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到200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国内旅游的发展预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12亿多人口的中国有50%的人在“九五”期间每年至少出游一次,这个市场的潜力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双休日大周未的实施将全面改变人们对工作和休息关系认识,也必将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在人们重新构筑的生活方式中,旅游不再是难圆的梦,而将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3.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持速、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动选择。尽管国内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潮流势不可挡。问题总是在发展中可逐步得到解决的。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这标志着国家对国内旅游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了“海外抓促销,国内抓建设,一手抓国际旅游,一手抓国内旅游”的发展总方针。旅游业是极为“敏感”或“脆弱”的产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休戚相关。而且中国国际航线的缓慢发展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障碍。为了保证旅游业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不能把旅游业只押在国际旅游业上,而应该全方位地开拓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89年中国的动乱和1994年“千岛湖事件”给旅游业造成的伤害应成为我们调整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长鸣警钟。激烈的世界旅游业竞争也要求我们寻找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三、国内旅游业在未来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扩大行业规模,奠定旅游业更为坚实的基础。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总体供给。一是旅游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以前从事国际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购物商场、旅游车船公司等)都将调整自己的业务范畴,把国内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批新的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应运而生,这使旅游业的专业化分工走向成熟。从旅行社来看,我国现有一二类旅行社1040家,而三类旅行社已达到3855家。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趋市场化。国内旅游的发展为全社会兴办旅游注入了空前的活力。由于国内旅游者相对于成熟的国际旅游者来说其要求更易满足一些,所以旅游项目的开发便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规划,正确引导,我们便可建立一个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2.解决就业问题。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将大批就业者从传统的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社会便面临着重新组织他们生产和强大市场压力的两难境地。国内旅游市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对相关行业年产生的带动作用远胜过旅游业自身的直观经济效益。许多劳动者通过适当的培训可进入旅游行业大军,因此,国内旅游业为吸收大量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结构纷繁、布局开阔,加上南北气温差距较大,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边际效应”(marginaleffect)便是政府部门在运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时应考虑的课题。国内旅游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产生的各类需求使旅游产品不会太受地域或季节的影响。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可减弱旅游淡季的负面影响。

4.国内旅游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社会学家预言,旅游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且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那么如今发展国内旅游业引导国民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国民素质是旅游战线全体人员所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5.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方针。通过在全社会普遍地发展国内旅游,人们对旅游的外在形式和内涵都会有新的理解,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培养了“国民旅游意识”。发展国内旅游对发展国际旅游的另一直接作用是通过扩大行业规模,锻炼了一批旅游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这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对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旅游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以有效的手段将国内旅游业纳入可管理和可调控的轨道,以纠正目前的无序状态,保证国内旅游质量。要实现行业规范就得有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可以依循。各地可根据当地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从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人手,防止不正当行为在行业内的滋生。目前应侧重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及市场准人等方面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搞国内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并逐步将此项措施与旅游涉外定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定点制度,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旅游行业实行“国民待遇”做准备。

2.加快国内旅游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激励竞争机制。我国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体制极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选准改革的模式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但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的更新。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信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旅游部门还应引导建立规模性的行业组织,尽可能使行业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创造国内旅游企业的规模效应。

3.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人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正由散客独自旅行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方向发展(而入境旅游正从组团式旅行向散客型方向发展),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直接面向公众促销,沟通旅游者与旅行社间的联系。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可观的。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远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较多的市场开发经验。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4篇

电子商务运用于旅游业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模式。2002年,全球旅游业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630亿美元,连续5年保持350%以上的增长速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5年之内旅游电子商务将占全球所有旅游交易的25%;4至5年内,旅游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中的比重

将达到20%-25%。

我国旅游网站从1996年开始出现,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000多家。其中专业网站300余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三大类。地区性网站主要是当地景点、景区风光的介绍,总体实力较差,信息量少,效益难以保证。专业旅游网站主要进行旅游中介业务,包括传统旅行社建立的网站和专业电子商务网站两类。前者有中青旅网、国旅网等,康辉还开通了国内第一家出境旅游网站(介绍出境旅游报名参团、办理护照、签证、边防、海关等知识)。后者中比较成功的有携程旅游网、E龙网、华夏旅行网。

2002年,我国国家旅游信息化工程——金旅工程将建设“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作为其电子商务部分的发展重点,旨在将其建成信息时代中国旅游目的地进行国内外宣传、促销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中心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

随着我国加入WTO,逐步向国外开放旅游市场,允许国外旅游机构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外国旅游企业将携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国内的旅游企业展开竞争,这迫切要求国内旅游业务模式的创新。所以说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旅游电子商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要求我们的旅游网站要在市场、营销、网站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树立新型的战略,以使自己在旅游市场开放大潮中谋求发展。

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旅游市场需求也将转向。可以说当前我国旅游市场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之中。随之旅游消费将渐趋理性化、个性化,“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体验、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出游方式也将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等。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市场细分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市场需求和偏好。

迅速地进入并占领目标市场是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成败的关键。旅游网站要以诚信为本奉献最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有效阻挡可能发生的网络黑客;与银行联手解决电子支付问题;开发新的特色旅游产品,领导旅游市场的潮流;与旅行社建立稳固的联盟,保持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内旅游 入境旅游 出境旅游 国际旅游 旅游发展战略

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国内旅游是指一国居民访问本国境内的旅游目的地;而国际旅游则为人境旅游与出境旅游的合称。因此,所谓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协调发展,实际上涉及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三个部分的协调发展。面对近年来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是关系到我国旅游业能否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者的关系

(一)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

首先,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二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既存在相同之处又有差异。在发达国家,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均要消费相同的旅游产品,故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同之处。二者同时发展基本上不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投资进行争夺,反而有助于提升本国淡季旅游产品的销售量。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两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层次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国内旅游主要消费初级旅游产品,而入境旅游则更多的消费高级旅游产品,即那些体验享受型旅游产品和中高档的旅游服务。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同时发展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往往会在旅游资源和旅游投资等方面形成争夺。因而部分国家会进行政策倾斜,用适当抑制、适时延缓国内旅游需求的方法,达成入境旅游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采取的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其次,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二者在需求的最终形成上存在很大差异。在旅游消费决策的形成过程中,在对旅游目的地和产品的备选阶段,对于国内旅游而言,无论何种选择最终都将形成国内的旅游消费,进而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而入境旅游需求的选择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国际竞争,距离因素等使得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设至关重要。因此,相对于国内旅游而言,国家旅游形象比之目的地形象更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性因素。

(二)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

研究表明,一国居民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层次的发展,与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魏小安等人分析了人均GNP与旅游流可抵空间远近的关系,认为人均GNP超过300美元产生国内旅游动机,形成近地旅游;人均GNP在1000美元以上产生国际旅游动机,形成邻国旅游;人均GNP在3000美元以上形成远国旅游(魏小安,冯宗苏,1993)。因而,国内旅游是出境旅游的基础,并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出境旅游是国内旅游发展出现旺势后的趋势,二者有先后的递进关系,而这种先后递进的时差因国而异。

(三)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

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均系异地消费旅游产品,因而不会在同一区域内争夺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投资。二者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一国的外汇收支方面。入境旅游是谋求外汇收入的手段,而出境旅游则为支出外汇项目。因而,国家常根据外汇收支状况调整对二者的政策。

二、我国当前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非协调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政策,几十年来,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的本质性差异越来越小,更多的是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的差异,由此形成了充满个性,丰富多彩的市场需求。然而,随着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亟待解决。

(一)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的不平衡发展带来严重外汇漏损

“九五”以来的10年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22.87%,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9.96%的水平。这种快速增长已明显超出了规划的预期,使得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已成为“耗汇产业”,由此造成的外汇流出不容小视(戴学锋,巫宁,2006)。据visa统计,目前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单笔消费已经为世界最高,长此以往,我国国际旅游业的逆差将非常巨大,甚至有可能抵消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下的所有顺差(戴学锋,2005)。

(二)出境旅游发展过快使得巨大的内需“漏出”

据估算,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的过快发展对内需的“漏出”约占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48.5%(戴学锋,巫宁,2006)。近年来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陆续开放,使得高收入者集聚的消费能量开始向国外释放,客观上造成了有效需求和就业机会的流失。

(三)国内旅游发展相对缓慢,无法起到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的作用

第一,我国旅游生产要素及其配置状况仍不理想。这使得入境旅游仍建立在旅游资源粗加工,廉价人工等初级旅游生产要素基础上,使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仍然是低层次的,尚未建立起质量、品牌和服务优势。

第二,我国超前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在国内旅游市场发育和国内旅游需求培育方面的欠缺,使其国际旅游业必然具有先天“缺陷”。

第三,目前我国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近几年,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经营战略和对长期竞争优势的积累,难以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造成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因客源国旅游企业在我国境内跨国经营而流失,另一方面也无法提升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

三、促进我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

较之国家旅游局在20世纪90年代末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十一五”提出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旅游市场发展战略兼顾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发展,有利于促进三大市场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

(一)入境旅游――始终坚持“大力发展”

我国对入境旅游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讲是考虑到进一步提升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即通过入境旅游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入境旅游是获取外汇的主要手段,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有利于保持我国的国际外汇收支平衡。当前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途径有:第一,以政府为龙头,以旅游企业为主体,加强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联合,进行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营销。改变过去以中间商为目标、忽视最终消费者需求的导向,进行更为精细的促销定位,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更快速地传播信息。第二,适应散客市场的要求,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价格机制,在考虑产品合理收益的同时,使旅游价格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加市场份额服务,实现长远利益。第三,丰富旅游景点,产品设计要突出本国特色,适应国际潮流,以吸引更多国际旅游者。还应高度重视国际商务旅游与会议旅游需求。第四,发展民航事业,提高航空运力和服务质量,使国际旅游交通更加便捷。

(二)出境旅游――由“适度发展”到“规范发展”

客观上讲,继续发展出境旅游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有利于提高国人素质,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提出“规范发展”出境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其超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针对出境旅游造成的巨大外汇漏损,有学者提出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这不失为一种经济方面的解决方式,但具体操作和政策制定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