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季节性疾病预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市政桥梁病害;结构性;构造性;防治措施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ity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scale of residents' income, improve the city traffic, traffic pressure greatly increased greatly, the municipal bridge request too more and more high. Due to the municipal bridge load, design is reasonabl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low, the quality control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and other reasons, many municipal bridge appeared aging, damage, produce the structural and structural venereal disease harm. In this paper, the municipal bridge diseases a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to identify municipal bridge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and measures.
Keywords: municipal bridge diseases; Structural; Form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桥梁建设对城市完善道路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的安全便利依赖于城市的桥梁建设结构和构造的科学设置。近几年来关于桥梁坍塌造成交通伤亡的新闻报道不断,有些桥梁存在缺陷,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护,城市桥梁的病害可大可小,潜伏着的危机令人担忧,威胁着城市交通的安全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1]。因此,对桥梁的病害进行分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因地制宜地找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和解决措施的问题不容忽视。
2.市政桥梁的病害的分类
由于出发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桥梁的分类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桥梁养护的认识,依据桥梁损坏程度的不同,对桥梁病害进行分类。第一种是只需正常养护的,这类桥梁的特点是桥身完好、状态稳定,桥梁的功能正常,符合路面行车条件的标准;第二种是需要小规模养护的,这类桥梁的特点在于状态相对良好,重要的功能可以正常发挥,所受负荷在可承载范围内,但桥身局部有磨损或受到污染;第三种是需要中等级别的维护的,桥梁特点有桥身状态不佳,出现中等损坏,裂缝超出正常值,超出承载能力,影响行车舒适度;第四种则是迫切需要进行修护的,这类桥梁破损松动,处于危险状态。根据桥梁结构差异,还可以将桥梁病害分成两种,一种是结构性的,另一种是构造性的。
3.市政桥梁结构性与构造性病害的成因剖析
市政桥梁病害的结构性指的是,由于受到外界荷载的长期作用,造成桥梁结构整体的承载能力下降,从而产生了结构性的病害。造成外界荷载主要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例如交通车辆或者船舶冲撞造成的荷载;另一种是自然因素,譬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所产生的荷载。桥梁结构性病害会破坏桥梁的结构,从而严重影响桥梁的承载能力,潜在的危害性极大,如拱式类桥梁的脚和顶、钢铁类桥的钢材、梁式桥梁等都是极易受到结构式病害的影响。市政桥梁病害的构造性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桥梁夜以继日的运作,局部材料出现损坏、某些主体构件的功能呈下降趋势,如桥面的磨损、桥头跳车、伸缩装置运转不灵之类问题,从而对桥梁的整体性能产生不利影响[2]。构造性病害必须得到及时的修复,否则,由于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时间越长,构造性病害就会变成结构性的病害,最终会影响桥梁的承载能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市政桥梁结构性与构造性病害的防范方法与解决措施
4.1.混凝土结构破坏的防治
主要问题在于提高混凝土的质量,首先必须检验混凝土的密实程度,尽量减少渗透性,使混凝土的炭化速度降低。同时,还应该提高混凝土的抗腐能力,混凝土最容易受到氯化物的腐蚀,可以通过用磨细粉煤灰水泥制成混凝土,磨得越细就越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抵抗腐蚀的能力。另外,可以运用电化学处理技术,使混凝土重新进行脱盐或碱化,减少氯化物含量,进而减轻腐蚀性。
4.2.钢筋混凝土梁式桥病害防治方法
悬臂梁、连续梁以及简支梁三种梁式桥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此类桥梁在使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裂缝,裂缝的出现会降低桥梁的承载力,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需要及时进行加固。一种方法是通过设置预应力钢丝束后对桥梁进行混凝土喷射,形成保护层,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具体作业方法是在桥梁腹部侧面设置呈抛物线形状的钢丝束,这种几何形状的钢丝束需要在梁底设间隔定箍或者在梁腹上设置定位稍,将钢丝束的两端穿过梁端翼板上的斜孔直到梁顶然后锚固,然后对钢丝束施以应力,接着喷射一层混凝土作保护,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需要考虑桥面板强度的承受能力,可采用加厚面板的方法,让新旧混凝土一齐受力。另一种方法是在满足了桥下净空通车的前提下,采用粗钢筋作拉杆,钢筋两端在梁下固定,中间使用单柱、双柱或多柱在梁底作支撑,然后喷一层混凝土作保护,与原来的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共同来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
4.3.桥头跳车的防治
桥头跳车是指公路上桥梁桥头及桥头引道的地方出现的沉降或出现台阶使车辆通过时产生跳跃的现象。有些桥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桥头跳车的情况,这是由于桥台的竖向刚度太大所造成的,实际上,桥梁在施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桥台的竖向位移是非常小的,由于地基的弹性规模小,在桥台后填土铺筑后,原地基受到路堤填土负荷的影响发生下沉[3]。另一个造成桥头跳车的原因是路堤填土的土体本身压缩产生的塑性变形。因此防治桥头跳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桥梁台后填土地基的强度,是它和桥台的的竖向刚度尽量接近,并使它的强度在过渡段中慢慢降低,直至到达和一般路段一样的强度;二是提高路堤填土的密实性,,减少土体的塑形变形。这两种方法要因地制宜,根据该地该桥梁的特点灵活使用,采取措施,力求使桥面更加平整,提高桥梁使用的舒适度。
4.4.桥梁伸缩装置破坏的防治措施
桥梁伸缩装置遭受破坏的原因主要有:施工前的设计不佳,施工材料以次充好、施工质量控制失效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不当等,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原因施以相应的措施。桥梁施工前,可以甚至合适的伸缩间距,保证梁端有足够的刚度来承受反复的荷载,必须保证伸缩装置的质量,伸缩装置要能满足梁与梁之间、梁与台之间的位移,它的锚固须具备牢靠性、经久性,能够承受意外的机械碰撞与磨损,还要容易检查,便于维护。
5.结语
只有充分了解市政桥梁结构性与构造性病害形成的原因,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桥梁结构的特殊性,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对市政桥梁进行科学的设计、施工、使用和养护,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安全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志鹏,桥梁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J].山西建筑,2008,26(11):45-47.
【摘要】
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慢性病防治策略、慢性病控制现状、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慢性病防治对中医药的需求及慢性病的防治途径等六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阐明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与中医药整合调节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中医药 整合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10 颁布了《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该报告指出,慢性病不仅危害高收入国家,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如果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那么到2015 年将可能拯救3 600 万人。采取行动以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1]。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长于治疗慢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给中医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
慢性病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由细菌、病毒和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发病,而由于人体中微小损伤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大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人类的慢性疾病由30 年前的十五种左右上升到七十余种。
慢性病被专家称为“隐蔽的流行病”,其病情发展具有隐蔽性,人们往往在查体时发现患病;同时慢性病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症状缓解阶段,出现症状后服药,用药来控制症状,症状缓解后放松治疗,结果疾病并未从根本得到控制,还在发展,只是更加隐蔽;第二阶段是合并症阶段,由于没有有效治疗,长期服药会引发许多合并症,许多人自作主张,大量吃药,结果药越吃越多,病也越治越多,出现多个系统损害;第三阶段是恶性循环阶段,由于前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病,最终使病情加重,只有住院治疗。
慢性疾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复杂性。它不是一因一果简单的病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2]。以糖尿病为例,从诱发因素来看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从结果来讲,除血糖超过正常外,还会有白内障、糖尿病足、冠心病等并发症。现实中可能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复杂病理特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出现各要素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病理现象。
2 医学发展决定慢性病防治策略为“重预防、治未病”[3]
18 ~19 世纪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到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
现阶段,常规的药物和手术对抗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等慢性复杂疾病,但可以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树立预防战略观念和新的诊疗观念,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医疗为导向朝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单纯对抗性的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生活化、常规化将会极大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最终保证人类健康。
3 国内慢性疾病控制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些慢性疾病虽不能逆转其病理状态,但可以通过替代方法进行有效治疗,如肾脏疾病的透析治疗,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冠状动脉等血管介入及搭桥手术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拯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成为现代医学的亮点。
但是这种疾病终末期的救治与干预是一种高成本创造技术的治疗干预模式。重视疾病终末期的干预,忽视预防,对国家、社会及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医学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模式、做好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与现在世界上十分重视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相比,许多专家学者对慢性疾病还是不够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2005 年有280 万人死于艾滋病,17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10 年后我们再来关注慢性疾病,去研究预防和治疗方法,那么问题将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到那时我们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会更多。
4 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
中医药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治病必求于本”,是几千年来使其能够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因素。中医独特的“欲救其死,勿伤其生”理念,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更合理地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国内学者认识并认可[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方剂》项目也证实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效应,具有多因微效、增效减毒、整合调节的临床效应特征。如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所述: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组分配伍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新整合朝向多模式组方。针对全息病证,解读多组分与多靶位的相关性。组分配伍配比优化设计可融整合调节、对抗补充于一体,启动自组织、自稳态的整体功能,求得方剂和谐自然的整合效应[5]。此种效应特征使得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占据优势。
5 慢性病防治需要中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的差异表现在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思维、诊治过程与所关注的结局方面,两者各有所长。既往西医学重在“以病论治,针对病因”,强调“标准、统一”,长于诊断。近来其治疗疾病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治疗单一疾病向一体化管理转变,认为对病人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过程中,应该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病人家属组成团队并肩作战,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逐渐趋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仍然无法阐明它们的病因机制,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病因都搞清楚,或者弄明白如何避免所有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负担。但既然是多因素作用,就意味着干预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实现相同的目标[6]。
因此,将重点集中在这些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医药的介入可望为慢性病防治带来益处。
前已述及,中药具备了解决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难题的临床效应特征,但能否真正起到慢病防治作用,目前还缺乏令世人信服的证据。
6 慢性病防治途径—循证为先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有着独特优势。尽管如此,因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难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故未能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使中医药缺乏标准、规范化和普遍适用性,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循证医学和实践的理念将为中医药带来巨大变化,在慢病防治领域也不例外。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就是一项中医药的循证实践[7]。采用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实验设计,在全国设立东、西、南、北、中15 个临床试验分中心,共计75 家医院同时进行实验。利用中心随机化系统,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对照,主要以非致死性再梗塞、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 000 例样本,进行上市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评价。研究中注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链接,强调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结合,研究者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互为补充,有望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冠心病)的疗效和优势所在。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药学,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处理慢性疾病的防治问题,才可能充分发扬中医药学优势,弥补不足,并有望成为一条防治慢性病的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过早死亡,应该及早开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药临床中的原则和先验,努力认清中医药学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慢性病防治中积极实践,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 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
[2] 严广乐,苏式兵.系统科学视角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90.
[3] 苏式兵,王汝宽,李 梢,等.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12.
[4] 孙利华,莫卓华.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药业,2005, 14 (9):4.
[5] 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组分配物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89.
【关键词】 接种;认知;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18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27-02
为了解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探讨影响该人群免疫接种及时性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疾病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笔者于2007年1-6月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2 07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男童1 104名(53.2%),女童972名(46.8%);常住儿童1 903名(91.7%),流动儿童173名(8.3%)。
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疫苗的免疫接种情况、家庭基本状况、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的认识情况、影响儿童及时接种的原因和获取免疫接种相关知识的途径等5个方面的资料。
1.3 及时接种率的判定 按山东省规定的免疫起始月龄和接种时间间隔实施接种为及时,即卡介苗(BCG)在出生后1个月内完成,乙型肝炎疫苗3剂(HepB)在6个月内完成,脊髓灰质炎糖丸3剂(OPV)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联制剂3剂(DPT)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麻疹疫苗(MV)在出生后9个月内完成;乙脑、流脑、流腮、风疹、甲肝、水痘在出生后24个月内完成为及时。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Excel输入整理,应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疫苗及时接种情况 济宁市常住儿童除卡介苗外,其他基础疫苗、季节性疫苗和自费疫苗及时接种率均高于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 儿童家长预防免疫相关知识获得途径及知晓率 在获得预防免疫知识的途径中,72.8%的家长是通过接种场所张贴的宣传资料获取,13.2%的是通过亲朋好友及邻居同事等介绍获取,4.5%的是通过报纸杂志获取,3.3%的是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家长对儿童预防免疫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46.1%,其中对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知晓率为92.2%,1岁内必须接种的5种疫苗的知晓率为43.6%,知道“脊髓灰质炎强化接种日”的占26.7%,知道何为计划免疫的为50.6%。
2.3 影响及时接种率的因素 以5种基础疫苗的及时接种为应变量(及时=0,不及时=1),将儿童性别、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对接种疫苗的态度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等纳入方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居住地更换(χ2=8.036,P=0.005,OR=9.061)、接种次数多(χ2=31.972,P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逐步完善的阶段,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托幼机构是幼儿相对集中的场所,幼儿群体如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能力,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很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对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可从接种率、接种覆盖率、抗体滴度等方面进行。抗体滴度可以准确反映机体接种疫苗后的效果,但在人群中开展检测工作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保证,而且要采集血样,儿童和儿童监护人都难以接受,配合程度较差。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接种及时率的提高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使易感人群获得高滴度的抗体保护率,避免因接种失败进行重复和强化接种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能更好地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因此,从成本-效益比值和人群的配合程度上来看,疫苗的及时接种率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最经济、最直接的指标之一。
2000-2006年岁儿童BCG,DPT,OPV,MV“四苗”接种报告率均保持在97.4%以上[1]。笔者调查显示,济宁市学龄前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明显低于我国疫苗免疫报告接种率,尤其是卡介苗,及时接种率只有9.7%。目前,计划免疫提供的卡介苗为多人份装,在儿童出生密度不高的地区,24 h内接种会导致疫苗的大量浪费,接种门诊则普遍采取集中接种的方式,以降低耗损;另外,当地的风俗习惯(儿童满月前不易出门)也可能是导致卡介苗的及时接种率明显低于其他疫苗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免接种门诊应主动开展工作,加强与医院妇产科的联系,加大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儿童家长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调查显示,基础疫苗及时接种率高于季节性疫苗,季节性疫苗高于自费疫苗,单剂疫苗高于多剂疫苗。提示接种门诊应结合所辖地区儿童接种的实际情况,增加疫苗常规运转频率。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疫苗的研发工作,减少接种次数,以提高及时接种率。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2]。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低于常住儿童,与国内相关报道[3]一致,这可能与流动儿童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流动快、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计划免疫知识,以及缺少完整、确切的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和计划免疫办法有关。流动儿童作为潜在传染源,疫苗接种不及时或漏种都可能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本次研究将可能影响儿童免疫接种及时性的17项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性别、家庭月收入、父亲职业、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对接种及时率无影响,与相关研究[4]有所不同。母亲作为家庭照顾儿童的主要成员,其文化层次决定了其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决定了整个家庭对儿童免疫接种的关注程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促进行为的改变,父母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水平越高,儿童及时接种率也就越高。本次调查显示,济宁市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6.1%,因此,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开展宣传教育,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提高儿童及时接种率的有效措施。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07-06-01].moh.省略/newshtml/19165.htm.
[2]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6.
[3] 郭飚,曹雷,曹玲生,等. 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5):392-39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上海市某区105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所有检测资料(实验室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等),经核对、整理,按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样品类别、病原菌检测结果等进行分类统计。
1.1.2 标准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购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方法
1.2.1 常规方法 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的方法进行检验。
1.2.2 辅助方法 应用ATB半自动细菌鉴定仪对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生化鉴定。应用Applied Biosystems PCR扩增仪 和BIO-RAD Opticon 2 PCR扩增仪对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核酸检测。
1.2.3 数据处理 用EPI-DATE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0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情况
2000―2006年上海市某区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05起,平均每年发生15起。最高为2000年,发生21起,最低为2005年,发生9起,总体呈波动趋势(图1)。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5~11月较多,其中7~10月为高峰期(图2),共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64起,占总起数的60.95%。
2.2 不同样品中病原菌检出率
共检测样品1 972份,其中患者肛拭1 297件,食具和公用具239件,食品393件,其他如呕吐物等43件,检出含病原菌样品581件, 总检出率为29.46%。各类样品中以肛拭样品的检出率最高,达39.40%(表1)。
2.3 不同病原菌检出率
1 972份样品中,共检出581株致病菌,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66株,占97.42%。副溶血性弧菌在各类样品中检出率最高,为28.70%,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0.66%,沙门菌检出率最低,为0.10%(表2)。
2.4 不同食品类别病原菌检出率
共检测食品类样品393件,不同种类食品样品的病原菌检出率差别较大,其中冷菜最高,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表3)。
3 讨论
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有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人群易发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是食品卫生安全的重大隐患[2]。从本调查来看,上海市某区近7年来105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与相关报道相符合[3]。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鱼贝类中,由于该地区地处沿海,人们喜欢生食黄泥螺、毛蚶等海产品,一旦这些海产品带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就会引起食物中毒。
7~10月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这主要是由于7~10月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间段,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特别是十一黄金周期间,农村家庭自办酒席较多,加上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冷菜易受病原菌污染,从而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
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 加强食品卫生法宣传,提高人们对食品卫生法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特别是食用海产品时应煮熟煮透,同时不要食用不新鲜的海产食品。② 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有季节分布性特点,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在食物中毒高发季节里,加强对饮食和食品行业的卫生督查,督促这些行业在食品的制作、加工、保存过程中注意卫生安全,避免食品受细菌污染,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特别是加强对家庭自办酒席的卫生监督与指导,能有效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③ 发生食物中毒后,相关单位应及时报告,做好食品留样,并尽可能保留治疗前病人的吐泻物等样品,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样品采集、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防疫部门在采集样品时,应结合病人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④ 实验室配备更完善的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提高检测水平[4] 。
4 参考文献
[1]Zwietering MH, Van Gerwen SJC.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J]. Int J Food Microbiol,2000,58:213-221.
[2]吴坤.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9-372.
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季,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
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最大程度地发挥流感疫苗的作用,根据《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特制定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供各地在实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时参考。
一、接种流感疫苗的目的
1、减少接种疫苗者感染流感和感染流感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降低流感相关住院率、死亡率;
2、保护老年人、幼儿、慢性病患者、体弱多病者等易感人群,避免与上述人群接触机会较多者感染流感病毒后,传播给这些人群。
二、流感疫苗的使用
(一)疫苗种类。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3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份。
(二)疫苗接种对象。
1、推荐接种人群。
(1)60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重点推荐人群和推荐人群进行适当调整。
2、慎用人群。
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
3、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
(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
(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三)接种疫苗的时间选择。
由于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并且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
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各省可根据当地流行的高峰季节及对疫情监测结果的分析预测,确定并及时公布当地的最佳接种时间。
(四)疫苗接种反应。
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成分都没有感染性,不会引起流感,但是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发生与疫苗接种无关的偶合性呼吸道疾病。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短暂的轻微疼痛、红肿。
全身反应:接种后可能发生低热、不适。一般只需对症处理,不会影响疫苗效果。对鸡蛋蛋白高度过敏者可发生急性超敏反应。
(五)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
四、预防接种的实施
(一)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管理。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流感监测和预警信息,为预防、控制流感的暴发、流行,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可在本行政区域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流感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可采取应急接种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群体性接种或者应急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
除上述情况外,流感疫苗由群众自愿接种,费用自行负担或通过其它途径解决。疫苗接种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接种单位内进行。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并将异常反应及处理情况逐级上报至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