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校本课程;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2-01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巧妙地渗透地方课程,大胆地进行课改实验,加大校本课程的应用。

一、深入实验学校,了解校本课程

2015年平襄学区教研室申报立项了省级课题,并确定了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并确立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同时也选定了七年级和九年级为实施班级。学区教研室人员在2016年10月走进了平襄镇徐川中学(课题承担学校)、平襄镇店子学校(新课改示范学校)、平襄镇安家川学校(课题延伸学校)进行考察学习,教师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校初中语文课改上。这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有一定的特点:徐川中学的“小主人”教育,培养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形成了该校独有的语文教改体系;店子学校互动式电子教学全面展开,教师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编写教材课件,七年级~九年级都开展了网上作文课,电脑动画是学生的选修热门,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安川学校则利用社区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在社区“通渭小曲”的发源地――安川学校所在地和其他学校互动开办了民乐班、通渭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班,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曲艺文化,激发了学生崇尚生活、欣赏艺术、表演艺术的积极性。通过对这些学校的学习,校本课程的实验已全面展开,新课改的研究由表及里,为学区教研组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成立壮大课题组,开发校本课程

学区教研室通过对辖区学校的走访调研,了解了各学校的不同做法,历练成钢。平襄学区决定成立辖区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壮大课题研究力量,组织各校精干的教师队伍从事这方面的攻关,把校本课程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到课题的研究中,如发掘校本课程资源的渠道、办法,校本课程资源的内容、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及属性等。同时致力于研究校本课程资源如何课程化,怎样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结构、实验步骤,以及校本课程资源的配套师资队伍。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教研室充分发挥各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所处社区资源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农家书屋、工厂、农村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利用互动式信息化资源。在挖掘资源的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挥黄土地的特点,把地方产业特色列为校本课程资源。课题组还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把网上求知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编写与本校相适宜的初中校本课程丛书,为教师开拓性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便利。

三、依目标开设实验课,实施校本课程

课题组将各校初中八年级作为实验班开设校本课程,每周两课时,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实验观摩和公开课。学校协同课题组成员对每一节公开课都进行研讨,不仅研究教法是否得当,而且研究该校本教材是否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探究需要。在安川学校八年级开设的“通渭小曲的演变”课,以学生逐步掌握曲艺的演唱技巧、乐器的弹奏为前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曲艺文化对心灵的润泽,养成了一种心态明亮、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七年级和九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中,课题组除按课程表上课外,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听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校本教材的热情。同时,要求学校中青年教师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多搞调查研讨活动,每一节校本课程都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四、有效地实践总结,提升校本课程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教学之后,学区教研室进行了阶段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课程,是教学和课题研究的崭新领域,已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建构的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以往学科的教法模式相比更具有优势,是目前教育教学中研究的一项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从实施情况看,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开展极有兴趣,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安川学校的“通渭小曲”演艺班,其内容紧贴地方文化,唱腔曲调是学生耳濡目染的家常调,学生能很轻松地融入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校本课程的运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而且在课题的研究中还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法,通过校本课程去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推进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努力で笥镂男1究纬炭发的生长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合理利用传统优势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发形式多样的语文校本课程,以满足学习个体的不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研究范文第2篇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整个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应该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发展与创新。由于国家课程无法顾及地区差异,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地区和学校环境,突出特色,体现办学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 “故事英语”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现将研究所得归纳如下:

一、“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1.发展学生

“故事英语”以故事为载体,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加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发展老师

“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激发了老师的对这个教学领域的探索需求,也促进了老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发展学校

通过“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使学校的英语教学能适应学校环境的条件与特色、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以及社区的特色和资源,改进学校课程的品质。

二、“故事英语”校本课程建设基本程序

1.课前阅读内容收集与改编

目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英语课外读物铺天盖地,面对如此众多的读物,如何进行选择?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理想的语言材料应该具备可理解性、既有趣又相关。满足以上条件的语言输入材料,学习者学习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因此我校组织每个年级的英语老师进行分级选择阅读材料,从各种渠道广泛收集英语故事相关资料,比如国外引进的优秀英语故事绘本《典范英语》、国外原版英语故事学习网站()、内口语平台“一起作业网”阅读绘本板块、苏州园区生态学习网“故事类微课”等等资源中进行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逐步建设起系统的“故事英语”课程资源体系。在选择英语故事时我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富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阅读英语的强烈欲望和兴趣。(2)具有关联性,切合教材内容的书目,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3)符合理解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书目。

收集好的资料还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使之成为符合阅读教学的材料。如把对话形式的材料改变成描述性的篇章阅读材料,或者对于选择的绘本内容进行添加或删减,或者通过电脑多媒体,使文字阅读材料变成有声阅读材料等等。将故事材料制作成图、文、声兼备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习得更多的英语知识。

2.课内运用阅读策略教学

通过课例研究,笔者学校探索出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两种模式进行故事英语的教学。

(1)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故事阅读课可以巧用英语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来开展教学。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教材所呈现的各种有意义的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游戏、教学竞赛等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和句型,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学习阅读材料的同时,归纳相关的语法知识,学习各种阅读技巧。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翻转旋风。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运用“四步法”来进行教学,在学生在家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活动规划为课堂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展示质疑等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翻转课堂改变着教与学,但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更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并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并能够与同学合作探究。不管是传统的故事阅读模式还是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都要发掘背后的教育规律,顺应时展的要求,踏出坚实的教育之路。

3.课外阅读活动

除了课内阅读策略教学,还应配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可以开展使用口袋本、制作阅读推荐卡、组织故事会、开展剧本表演等活动。

(1)使用口袋本。建议学生将故事阅读中所看到或学习到的新词汇、新句型抄写在口袋本上,口袋本形小,便于携带,方便学生时时进行复习巩固所学新知。

(2)制作阅读推荐卡。建议学生在阅读到好书时,用彩色的便签介绍书名、作者、内容、情节等,并贴在“阅读推荐卡”上,经过学生的卡卡相传,掀起了班级的阅读热潮。

(3)组织故事会。事先给学生指定相同的课外读物,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竞赛,包括阅读速度竞赛、阅读准确率竞赛、阅读难度竞赛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优势、不足,互相取长补短。

(4)开展剧本表演。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校课本剧大赛,从剧本的编排到服装道具的选择,学生一定都是精心准备、兴致高昂。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展应基于让儿童过有趣的、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校本课程像一个跑道,可以让学生跑得更远;校本课程像一个跳板,可以让学生跳得更高;校本课程像一扇窗,可以让学生走向校园外更大的世界。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故事英语”校本课程这片沃土上,跑得更远、跳得更高,走向校园外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晓青.构建小学英语课外“悦读”的平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10

校本课程研究范文第3篇

一、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价值

1.弄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硬件水平、师生的实际情况和各种社会资源等多种条件而进行。学校要主动在充分调研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作用,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怎样建立一整套合理有序的实施流程和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校本课程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不同点便是其内容的开放性和效果的长期性,它不在于让学生记忆多少知识,而在于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门,所以我们要着重研究校本课程的长期效应问题。

2.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价值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意义在于推动课程体系的完善,实现课程的根本宗旨。它完善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样就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大部分教师是初次接触校本课程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我校首先组成了以省科协、市消防大队、市交警总队、省航模协会等部门多位专家和校领导为主体的引领队伍,从理念和专业知识上对教师进行引领。

学校把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动员起来,组成各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团队,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明确各团队和个人的方向和任务,并印发校本课程开发编制方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定各类校本课程的具体要求等。此外,学校还要求各位教师利用教研和业余时间,精心研究课程的实施办法、评价体制等细节问题,集思广益。

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制定《郑州八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开发实施了人际交往类课程、兴趣特长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体验探究类课程等,形成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选择性的特征。

建设综合实践基地。为了给校本课程提供一个实施的平台,我校在郑州市郊区租用了近300亩地用作建设基地,现在配套有科普园地、果园、蔬菜大棚、鱼塘等农业实践区,拓展训练中心、定向越野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场地,并有心理健康、生命救护、交通安全等教育设施,小型的科技馆、天文馆、茶艺室、西点制作室、陶艺馆、沙艺室等兴趣教室。

编写和完善校本教材。经过专业的引导、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分工,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10本校本教材,包括语文《话剧》、生物《感受自然之变》《认识自然之魅》、地理《地理天地》、美术《艺术空间》、体育《快乐体验,超越自我》、音乐《舞动青春》、航模《航空航天模型》、交通安全《为成长护航》、消防安全《生命的诺亚方舟》,在校本课程中使用,现在正在修订第三稿。这些教材和实践基地紧密结合,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严格实施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学科拓展等课程在学校内实施,周一、周三、周四下午为指定年级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另外一部分课程在八中综合实践基地实施,学校统一安排车辆,安排食宿。必修课以班为单位上,选修课则按照所报名单在指定的活动区域上,由班主任、任课教师、政教处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共同负责。为了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我们制定有《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基地作息时间表》和《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制度》等规定。

认真落实评价机制。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要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研究方法、技能的应用和掌握、参加活动的成果、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情况;评价方法可以用观察法、面谈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档案袋评价法、个案研究法等;评价方式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为了保证校本课程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制定了《郑州八中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学生评价表》《学校课程学分制管理网络》,规定各门课程学分分值,分值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和综合素质成绩挂钩。

三、主要成果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郑州市多所学校的教师都到郑州八中学习校本课程,到实践基地参加实践类校本课程学习。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大自然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热爱生命的意识;拓展训练和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基本的交通、消防、急救等生活常识;在舞蹈、陶艺、剪纸等活动中,学生拥有了欣赏美与表现美的能力;在野炊、缝制衣服、烘焙食物等团队活动中,学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2.提高了老师的素质

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努力,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责任心和创造性都得到体现和强化,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从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和校本课程开设以来,我校的综合实践基地和校本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郑州市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素质教育的一张名片,许多本地和外地的学校都来此参观学习,平均每年有万余人次,其中包括新加坡、日本等国外同行和学生。

4.为促进全市素质教育提供了平台

我校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也为郑州市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郑州市教育局将我校的校本课程及综合素质实践基地定为局属中学的定点实践基地,从2009年开始有计划地利用实践基地安排郑州市中小学生到我校基地进行实践。

四、推广与反思

1.长期的实践,使我校的校本课程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操作性。从我校的经验和成果上来看,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只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在有一定专业水平人员的指导下,各地学校应该都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平台,它可能是一个综合性的基地,也可能是几间小小的平房,其作用不是体现在投入资金的多少,而是体现在与校本课程内容结合的紧密性上。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能力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运转良好的实践基地,但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需要,建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校本课程实施平台。

理念的可推广性。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作用不在于使其他学校模仿或赞叹,而在于传达一种理念,即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在理念上不断向素质教育靠拢,把自身的努力和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效果,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校本课程要永远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开发更新,推出一系列更新颖、更有价值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校本教材的地域性强,能够适应当地甚至是本校学生的客观需要,但多数并不宜大范围推广和使用,应以借鉴为主。

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零假设的真实体验场景。

如何改革评价方式、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操作体系?我们想应该是不断朝着使评估内容更全面、评估方式更灵活的方向努力,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评估的项目和内容繁多、评价制度有漏洞等情况,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合力探索,勇于在实施中改进。

校本课程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教材;初中级汉语程度;对外汉语文化课

一、国际部韩国班文化课教材使用现状

韩国班文化课原先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全一册)。这本书是以外国留学生为对象编写的一部教材。它的编写特点是系统全面、简明概括、通俗易懂。本书包括了14个专题:国土、历史、人口、民族、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教育、传统思想、文艺、艺术、习俗、旅游、国际交往,可以说,基本构成了对中国的全方位展示。

但是,由于它所面向的群体特点,形成了其局限性。它所承载的内容过于繁杂,过于压缩,所以虽然做到了系统和全面,却不可能将每个专题都充分地展开。具体存在以下3个问题:

1.内容过于笼统,仅仅做到了知识点的罗列。

2.没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设计,习题形式过于单一。

3.结构设计单调,章节篇幅过长,没有相关图片链接,缺乏吸引力。

如果以此来给韩国的中小学生讲课,内容不免有些宽泛和无趣,具体操作时也会出现诸多弊端。虽然能做到基本知识的传授,但并不适合我们的分段教学。

《中国概况》作为一门知识文化课程,比起其他汉语课来,内容广泛得多,词汇量大得多。虽然本书在表述上尽量做到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对于大学生来讲),也标注了部分难认难念字的汉语拼音,但对于汉语初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语言表述还是有些晦涩难懂。

最重要的是,一本《中国概况》我们应分几个阶段来进行教学?

除了小学、初中、高中全天插班的韩国学生以外,其他在国际部学习的学生按汉语水平的高低,分为6个不同程度的班级来上课。那么,这一本《中国概况》又怎能满足我们学生对文化课程的需求?

二、编写校本教材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中国是东方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于大部分踏上这片土地的外国学生来说,中国又是一个陌生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国度。这里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与他们自己的国家千差万别。因而,不管他们来中国学习的动机如何,大家都怀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想了解中国。而且明白,想学好汉语,必须得了解中国各方面的知识。因为语言仅仅是一种载体,如果对有关中国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必将影响汉语学习的顺利进行。进而,如果不具备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日后上大学接受专业知识也将遇到困难。

因此,我们的韩国学生需要这门对外汉语文化课,需要通过这门课来奠定中国基础知识,以满足了解中国的需求。

如要开设这门课程,就需要符合学生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和“学”的教学方案和教材。有了切合实际的、便于执行的教材,我们才能在知识和文化的相互推动下,顺利完成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教学目的。

2.意义

(1)本教材的编写有利于体现我校国际部课程特色和满足韩国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我们之所以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是因为,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无法照顾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不管是北大版的《中国概况》,还是人教版的政史地都很难满足我们学校韩国班分段教学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2)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专业成长。每一所学校都希望教师素质得到提升,每一个教师都渴望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而最能对教师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实践,因为新的教育思想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理念也只有在教学的探索中才能确定。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只有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又是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编写的有效途径。

三、校本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1.校本教材的内涵

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2.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首先要明确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的关系:统编教材是现行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全国性统用教材。但由于它面向全国,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作代表,因而具有局限性。校本教材则对现行通用教材之下的弹性空间是一种充实。

为此,我们应该以现有的《中国概况》和人教版的政史地为基础,编写真正意义上适合我们学生的内容通俗易懂、系统全面,便于教与学的对外汉语文化课。根据学生情况,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的原则:突出简易性,遵循实用性,注重实践性,坚持特色性(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校本教材要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的特色为本,因此,在校本教材的选材上,一定要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体现趣味性(本教材题材确定后,还应争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编排体系上,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操作性兼顾的原则)。

四、预设成果和编写实施方案

1.预设成果

这一汉语文化系列教材可以根据北大版《中国概况》和人教版七到九年级政史地教科书整合改编,可编写《中国地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的政治》《中国的经济和国际交往》《中国的教育科技》等六册书的内容,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也能够推动学生的汉语学习。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我们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在表述方式和内容安排上做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并增加趣味性。不仅会对书中难认难念的字词注明汉语拼音,也会添加适当的背景介绍和词语解释等注释部分。另外,还会设计形式多样的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研究符合实际的的评价方式。

2.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教材编写实施方案

附表1

附表2

《中国古代史》篇目初稿

(一学期大概30课时,每周2节课,共15单元,一单元两课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人类――农耕、华夏始祖)

第二单元:夏、商、西周――国家的产生

第三单元: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四单元:秦朝――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五单元:西汉――封建社会的发展

第六单元:东汉、三国

第七单元:魏晋南北朝

第八单元:隋唐――封建社会的顶峰

第九单元:五代辽夏金――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第十单元:宋

第十一单元:元――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第十二单元:明――帝国的专制统治

第十三单元:清――封建社会的衰落

第十四单元:汉唐――璀璨的文学和科技

第十五单元:宋明清――繁荣的文化和科技

参考文献:

[1]崔允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3]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2001-8.

[4]张廷凯,丰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5]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

校本课程研究范文第5篇

一、智慧定位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三小学是由一所村办小学改制的,位于金水区、惠济区两区交界处,由于特殊的建校背景、师资、生源、周边环境等原因,曾一度成为一所不被人关注的薄弱校。

2006年8月,新的学校领导班子成立后,在对学校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位为发展学校的突破口,目标确定为:立足学校,满足学生,发展教师。

经几番研讨,依据新课程理念及育人目标,针对学校实际,最后决定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红线,创建和谐校园;以提高师生素养为目标,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原因有三:一是授课老师即使无先天优势,下功夫钻研即可;二是对学生无先天条件的制约,经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三是经济实用,学生感兴趣,家长也能负担得起;四是本区还没有其他学校将此内容作为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在常态实施中彰显特色

(一)确保课程常态实施

1.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为使《中国结·龙蒂花编制》课程常态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带头学习,积极参与研究,指导开发;深入教学一线,加强课堂教学有效监督与指导,对实施中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2.解决教材和师资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老师们就到书店购买参考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边开发实施边思索整理。2007年暑假,我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分年级完成了教材初稿的选编工作。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每学期末都会结合实施情况再次对教材进行修订、充实和完善,教材逐渐由选编走向自编,形成了一套可供1~6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国结·龙蒂花编制》系列校本教材。

3.社团活动促进教学。为巩固教学效果,保障学科质量,我们成立了“结艺乐园、花艺乐园”社团,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了沃土,为其才华展示搭建了舞台。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校本制作室就成了学生舞花弄结的天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编制技艺,大家创作着、欣赏着,在忙碌中感受幸福,体验快乐。学校还投资买来画框、花瓶,让师生共同研究编织、整形、修饰、装框、插花、包装等技术,并且用他们亲手制作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装饰校园,营造优雅的育人环境。

(二)校本课程彰显特色

经过艰难的探索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已初显成效:教师参与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不断提高;教材由选编逐步走向自编;学校的文化橱窗里、走廊上、办公室及教室里,都能看到学生的作品。红红的中国结、五彩缤纷的龙蒂花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校园里可谓是“结飘满园红,花开万里香”。

在历年的校园文化周活动中,学生的现场制作都会成为亮点。社团队员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的一些活动。特别是2009年5月举办的郑州市首届教育服务大会上,学校展出的精美作品以及同学们娴熟的编制技艺受到了与会领导及市民的好评,学校被评为本次会展评比一等奖;在河南省第五届“少代会”外场,学校“结艺、花艺乐园小社团”的现场展示受到了河南省委原部长孔玉芳等多位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三、以校本课程开发促学校文化重建

(一)挖掘课程文化内涵

中国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绳结记事”,作为结饰形成于周代,兴盛于唐代,广泛使用于明清时代。

随着课程的深度开发,我们逐步挖掘出中国结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结是由一根绳子编织下来的,其中每一个小结紧弛衔接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中国结的质量。而每一个师生,就像一个小小的结,只有大家都立足本职,齐心协力,勇于创新,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才会像一个完美的中国结,南三小才会出成绩、发展好,才会不断开花结果,香飘万里!“结飘满园红 花开万里香”现已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为全体师生所认同。

为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认识,让“结文化”不仅写在墙上、挂在嘴上,而且内化为全体南三人的灵魂,学校还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结文化”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

(二)以“结文化”为核心,全面构思、丰富学校文化

1.在传承中发展校训。我们将原有的校训“诚、勤、信”修改为“结、勤、信”,并重新释义。结:即中国结,代表一种团结进取的精神;勤:即勤奋,指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信:即树信心,讲诚信,获信誉,是一种奋斗的目标。“结、勤、信”释义:我们南三人正以团结进取的精神,踏踏实实的态度,追求令社会满意的信誉!为使师生铭记校训,我们还编写了校训三字歌。

2.在参与中体现文化。我们以“结文化”为核心,号召师生共同参与“我的校徽我设计”等系列活动,主教楼外墙上悬挂的由大家共同设计的寓意深刻的校徽格外引人注目;聚全校师生智慧,集体创作谱写的体现学校精神、学校特色的校歌也广受大家喜爱。

集教师智慧,不同学科教师开设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结文化”的特色校本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感受“结文化”。

体育、音乐老师更是集思广益,围绕学校精神、结合校本课程特色,自编结艺操。学生手拿红色的皮筋象征着编制中国结使用的红色丝绳,随着音乐的节奏,师生共同舞动红绳,吟诵校训三字歌,既锻炼了身体,又展现了同学们热爱学校、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以“结文化”为核心整体规划,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1.构建以“特色育人,师生发展”为主题的办学思想教育模式。内容包括校训、教风、文化墙、中国结标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综合楼的醒目位置,展示了学校“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足迹,师生置身其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鞭策,促使大家团结奋发,积极进取,勇争一流。

2.构建以“学会感恩 学会感动”为主题的人格教育模式。当你走进校园,西边文化墙上张贴着表现孩子们学习中国结编织过程中勤学苦练编织技艺的小作文,以及同学们之间互助合作的感人故事的文章,这些都是“中国结在我心中”、“中国结情缘”主题征文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表达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抒发了对老师精心培育、同学热心帮助的感激之情。

每年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夕,同学们都会以“结”元素精心设计毕业作品,以表达对母校的深深感恩和眷恋。2009年,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将他们亲手用龙蒂花编制的“雀之灵”——一只昂首开屏的孔雀作为对母校的献礼,抒发了在六年时间里他们与母校同成长、共发展的自豪情怀;2011年,毕业班(共215人)学生精心制作了一个大 “同心结”献给了母校,这个由215个小中国结组成的“同心结”,寄托着每一名毕业生对母校的眷恋与情结。

3.构建以“动手实践,弘扬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教育模式。步入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楼道和走廊墙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内涵丰富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如“丰收的果实”、“荷塘月色”、“花样年华”、“朵朵葵花向太阳”等。在这里,师生不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还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品味实践的乐趣、畅谈人生的理想、憧憬未来的美好。

(四)以多彩活动为载体,使“结文化”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

1.主题活动,促进发展。学校德育处将校本课程、重大节日整合,每学期组织各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系列主题活动,如“编织友谊结”手拉手活动、“我为妈妈送祝福”、“劳动创造美”技能大赛等。

2.爱心接力,届届相传。每年新生入校,高年级的同学都会亲手制作中国结赠送给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一方面,表示对一年级新同学的欢迎,使新生一入校就能感受到一种关爱,在初步感知中国结的同时与同学们很快结为好朋友;另一方面,也寓意祖国传统文化和学校精神届届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