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

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

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农村学生 培养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一门课程。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紧密结合各学科课程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我校编订了以培养小学生学习、实践、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以期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主题

让我们插上创新的翅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设计、制作、表现能力,让学生尝试对现实生活中物品进行改良,如生产劳动中的工具改造等,培养其敢于设想、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课程背景

秦皇岛市、海港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多次强调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落实。结合农村学生知识视野较为狭窄、思维形式不够灵活、创造性缺乏、实践能力差的实际情况,我校于2007年底申报并承担了河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学、做、创能力的形成与评价研究》,以求科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课程实施

本学期的校本课程已经实施一个学期了,在每一节校本课上,学生收获了许多,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每节课我们从介绍一种创新思维入手,通过一个与其相关的小故事、小知识、小技能引入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展开教学。如在教授二年级综合实践类课程――《多用途的空水瓶》时,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和矿泉水瓶相关的知识:一公吨的塑料瓶要占用5.6立方米的废物堆填空间;54个塑料瓶可以做出一平方米的地毯……这些知识贴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同时易对创新教育产生兴趣。

(一)每课一题,加深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理解。

如四年级语文类课程――《长城》,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请你把一盒蛋糕切成8份,分给8个人,但蛋糕盒里还必须留有一份。你应该怎样做?”对于此类练习题,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开动脑筋,认真思索,有的拿出纸笔勾画涂抹,有的三五成群,讨论验证,他们把解决难题作为课堂中的乐趣。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什么是创新思维,还知道了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二)以原有教材资源形成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

如学习四年级语文类课程――《鸟的天堂》,当学生读到描写画眉鸟时,个别学生问:“鸟都吓得飞进了叶丛,为什么还会兴奋地叫着呢?”对于这一发现,我即时地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自由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他们踊跃质疑提问、敢于批评课文的是与非。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运用了质疑思维。

又如教授六年级艺术类课程――《白雪公主》时,我从欣赏美入手,介绍了《白雪公主》这个脍炙人口的动人童话,让学生欣赏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为了让学生了解美,我展示了Disney公司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设计,示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建立学生对美的直观认知,并引导学生从自然界认识美。这样学生了解到美到处都有,关键在于捕捉。想象是艺术的教育核心,但想象并非胡思乱想。当学生跃跃欲试准备创作时,我要求他们的作业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既有规则又有创新,把握实效性和形成独特的色调。同时,要求以小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为佳。其目的是在有限时间内,着力培养学生共同出谋划策的协同精神。反馈交流是检验教学目标能否达标的重要一环。我让学生根据各组的作业谈创作思路、色彩运用、表现手法、选材等,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在最后的作业讲评中,我激励学生应将其想象思维迁移到其它学科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

(三)利用校本课程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蔬果巧打扮》的课堂上,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合作完成了许多作品。不仅如此,每小组还派代表介绍自己的蔬果小朋友,说出都用到哪些蔬菜和水果,用到了哪些制作方法和辅助材料。有学生这样介绍:“我用苹果做头、用白萝卜做身体,再用牙签把它们连接起来,大头战士基本样子有了,我又在头的两侧插了一根牙签,削一小块土豆插在牙签上,耳朵就做好了,然后把两个绿豆按进苹果里做眼睛,我又在头的后面插了四个牙签,让大头战士更加威武。就这样,一个大头战士就做好了。”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十分认真,其他学生也都精神集中,并给做展示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四)调整抽象的教材内容,使其生活化。

二年级的《观察物体》要求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并要求学生会画对称图形。我们将此项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出示剪纸作品,发现窗花的特点――对称。欣赏窗花剪纸的图片,让学生惊叹于剪纸的艺术世界,充分激起他们对剪纸如何创作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自己创作窗花作品。学生的作品既继承了民间剪纸的特点,又创造了自己的不同风格,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五、小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校本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在动手中自悟,在自悟中创新,协同合作的精神伴随集体智慧的凝结而绽放风采。作为一名校本教师的我,在不知不觉中,越发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我相信,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经验的逐步积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将不断强化,校本课程必将取得可喜的硕果,学生的思维必将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脱中菲.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2]郭文良,付翠玲.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农村教育,2006,(9).

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自主选课 评价 学校管理

校本课程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为高中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针对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开发、自主选课、评价、管理等问题,结合本校的实践经验,我们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一、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在高中阶段开展校本课程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是对促进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变革,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从而满足学校、师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在基础教育学校多年来实施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各种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其重要特征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学生的自主选课,主要表现在: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学生结合自身爱好自主选择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展的问题和困难

1.教师课程意识薄弱和缺少课程开发热情

由于缺少课程专家的引领,高中学校的相对特殊性(高考),许多教师不熟悉或者不关心新课程的有关知识,不了解自己角色的变化,缺少课程开发意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繁重、所需付出的额外时间,让许多教师望而却步;许多教师由于没有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获得荣誉感、满足感、成就感或没有因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而获得外界的激励,因而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甚至采取消极、敷衍或抵制的态度。

2.学生自主选课问题

校本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到实际操作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让学生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高中学校在校学生基本都超过千人,要在教师、教室等客观条件下,保证学生都能选到喜欢的课程,是十分繁琐复杂的工作,而如果手工进行统计分析,其工作量大得惊人且做不好。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海量的资源、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程序的“智能性”,搭建一个校本课程主题平台,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校本课程平台

在校园网中搭建“校本课程主题平台”,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提供一个网络支撑平台。“校本课程主题平台”可建立在Windows 2000+IIS+ASP+Access的构架上,此架构具有搭建快捷、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便于移植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很有代表性,也足以满足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需求。校本课程网络平台应包含如下一些栏目:课程网上申报、学生选课、政策文件的公告、通知的、互动栏目(论坛或者留言板等)、课程评价、学习资源、平台帮助等栏目。

平台里的课程申报栏目主要让老师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填写校本课程的相关信息,如课程名称、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限制人数等,并形成课程初表;学生选课栏目:学生用自己的账号、密码登陆平台进行选课,同时通过编程控制选某门课的学生数不能超过该门课所设的限制人数;学习资源:是有关校本课程的参考资料和相关网址;课程评价:学生对所学课程效果的反馈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设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的开设

限于目前的实际条件,校本课程一般都是由本校老师开设。教师不仅能上好一门课(会“教”书),而且还有再开发好一门课(会“编”书),这是新课程下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学校需要加强对老师的课程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网和平台上上传有关校本课程的资料和政策文件,以校本课程的样例供老师学习借鉴;学校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平台在线申报并按要求填写各自要开设的校本课程的信息。同时在“互动栏目”里开辟相关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想学习的知识内容,供老师们参考。由于填写的课程信息挂在校园网内,任何老师、学生都可以查看监督。老师申报的课程达70多门,涉及体育健康、艺术、科学、人文等方面内容。

2.学生自主选课

老师网上课程申报完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备、场地等),取消开课环境或条件暂不能满足的课程。之后,学校排出某个时间段(或者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让学生上机查看课程信息,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第一次选课。初次选课后,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定下课程开设的最低人数,并取消所选人数达不到最低人数的课程,通知未选上课的学生进行第二次选课。

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两次真正的自主选课机会,应该说学生可以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去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然学生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这正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所在。

3.课堂外的“课堂”

为了弥补课堂时间的有限、课堂上师生交流不够等缺陷,平台里为每门校本课程开辟相关的留言板、论坛等交流方式,从而方便师生能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学习有关知识并得到拓展。同时,开课老师可以在平台的相关栏目里放上有关的资料文件、网站地址链接等,供学生自主参考学习。

4.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即课程的评价,在整个课程的开展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很好地实现课程的评价。学生使用账号登陆网络平台,对所选修的课程进行评价。可以设置一些评价选项供学生选择,可以让学生留言谈感想,学生也可以总体打个分数等。每学期末,学校把开设的所有校本课程的网上评价结果在校园网内公布,这对开课老师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些只是一些定量的东西,并不能代表全部,但对课程的评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中学;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3;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35-02

2008年秋季,厦门市全面启动了高中新课改。通用技术作为这次课改的一门新课程,课程资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是每个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作为一所城镇化中学,以学校实际为基础,着力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挖掘与整合、通用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构建,成效显著。本文对“城镇化中学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行相关思考。

一、厦门市新店中学概述

所谓城镇化,是指在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非农业活动赶超农业活动的重要阶段,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越来越多,乡村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慢慢向城镇居民转化的过程。福建省厦门市新店中学正是一所城镇化中学,位于厦门新区翔安区的新兴街,是厦门市翔安区办学规模第二大的完全中学,仅次于翔安一中。现有在校学生2534人,49个班级;一线教师157名,包括高级教师14名,一级教师54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名,本科学历教师97名;拥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学校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实力。

二、课程提要

通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及人文与科学融合性很强的新型学科,它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以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在高中教育阶段努力发展学生以技术设计为基础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概念界定

(1)通用技术。在福建省,根据新课程标准,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应用十分普遍,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通用技术课程一般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模块一般包括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而选修模块一般包括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等等。

(2)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课程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例如通用技术实验室、各种教学设备、实验基地等。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市、区及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比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实施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思路

(1)注重课题研究,促进课程可持续建设。由学校教研室申报名为“城镇化中学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课题,该课题得到有关专家一致认可,厦门市翔安区进修学校将课题列为2013年翔安区教育科研课题。学校教研室组建由本文作者为主持人的课题研究团队,初步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确定人员分工,并拟出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及难点,计划在两年的课题研究时间中为高中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大力推进起到重要作用。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探索高中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形成城镇化中学办学特色。

(2)深入调查研究,确定校本课程思路。课题组成员在高一年段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在社区、职高了解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通过调研,摸清了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需求状况和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硬件软件条件。

(3)积极实践,促进课程校本化特色的形成。2008年9月开始,学校对学科进行了一次大调整:通用技术课程每周每个班2个课时,并选派1名教师和本文作者共同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专职教师,负责“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的通用技术教学任务,同时负责通用技术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紧紧围绕“城镇化”这个特征。经过将近八年的摸索,终于有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模仿―创新》。回首来路,历历在目。

其一,利用教研日到厦门各大名校参加教研活动。比如2014年10月22日,到厦门双十中学听陆健老师的公开课“神奇的螺旋桨”。他以动画人物哆啦A梦为切入点,为大家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螺旋桨世界,并引导大家学会竹蜻蜓的制作,为我校接下来的实践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2015年1月8日,到厦门双十中学聆听了李洪金老师的一堂课“桥梁”。李老师展示的极其丰富的世界各地桥梁图片及各种各样的桥梁模型设计,为我校今后的桥梁称重实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其二,跟岗培训。2015年11月23日―12月4日,有幸参加厦门市翔安区特级教师协会组织的部分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岛内名校跟岗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有了很多收获,理念更新了,视野开阔了。在跟岗学习过程中,幸运地听到了很多真实的课,它既没有华丽的外衣,也没有太多时尚的教学手段。这种课堂,让大家体会到一种自然的气息,遵循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及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其三,课题培训。2015年12月18日―12月19日,参加了由厦门市翔安区进修学校组织的“厦门市翔安区2015年教育科研培训”。培训会上,分别聆听了厦门市翔安区进修学校张世钦校长的讲座“教育科研的独特价值与教师专业发展”、福建教育学院郭春芳院长的讲座“教学主张:卓越教师的品牌内核”,以及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柯艳瑜老师的讲座“掌握科研小常识 助力专业大发展”。三位老师分别从“教师的规划篇、科研篇”“教学主张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课题研究十要素”等方面,阐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课题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其四,积极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比如2015年12月4日,作为厦门市翔安区名师的本文作者,在厦门市内厝中学开了一堂区级观摩课“方案的构思方法”。在课堂上,以各种台灯为例,向学生介绍了方案构思的四种方法: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奇特性构思法,以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领会这堂课的学习内容,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以这节课为契机,回到学校后的第二周,就着手布置学生准备制作台灯的各种材料,并利用四节课时间反复实践,耐心引导,学生基本上能完成台灯的制作。

五、结束语

总之,开好通用技术课程,是城镇化中学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城镇化中学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如今仍然面临重重困难,比如学生的选择、师资不足、设备不齐、课时安排不合理和评价机制滞后等。但是,只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园内外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妥善解决。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的校本化,适合校情学情,使得通用技术课程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志超,靳玉乐.课程政策制订的社会参与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

[2]安玫.课程环境与课程组织的进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3]韩延伦,曹建新.关于中学生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地位的再认识[J].教学与管理,2014(19).

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4篇

一、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校本化课程框架

1.回顾整理,凸显特色,构建校本化课程框架。

年初,学校领导班子将课程改革十年中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统整,总结并提炼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形成青岛延安二路小学校本化课程框架。具体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校本化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其中,基础型课程包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型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为突出学校特色,有自编教材的四门学校课程,即《足球你我他》、《美丽的榉林》、《经典诵读》和《班级学习心理》。而选修课程是本年度我们着力研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实施“1+1”课程开发工程,引导教师发挥所长,在胜任一门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自主开发一门学校课程。探究型课程是依托综合实践和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而生成的有具体研究主题的课程,如: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声音与健康、我眼中的绿色食品等。

2.校长示范,达成共识,提升校本化课程执行力。

我们认识到:校本化课程建设不仅是学校管理者的规划愿景,更需要全体教师积极融入和学生的高度认可。为此,学校以“延二讲坛”为平台,孙军校长和三位一线教师同登讲坛,开启了课程建设培训的第一讲。孙校长以《青岛延安二路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解读》为题,从课程建设关键词解读、校本化课程建设框架、课程实施路径和措施、课程实施评价四个方面,一一向老师们讲解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具体操作方法,引领老师们认识课程,走进课程,胜任校本化课程的研发与具体实施。语文、数学两位教研组长就如何二度开发国家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主题,与老师们做实践层面的经验交流。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的课程培训旨在让全体教师明晰学校课程建设远景规划,凝聚力量,提升一线教师校本化课程的执行力。

二、以教师发展为目标,探索校本化课程教学模式

1.应用与开发并举,丰富学校课程内容。

学校以“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整体推进”的思路,将《足球你我他》、《美丽的榉林》、《经典诵读》和《班级学习心理》四门学校课程作为课程框架中的必修课程在1-6年级中开展。同时,学校实施“1+1”课程开发工程,即:每位教师不仅要胜任国家课程,还要根据个人专长申报开发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地方特色、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专业水平等因素,由教师依据已有的学校课程二次申报参与执教或开发,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定确定学校课程任课教师,成立各课程编写委员会,改编或使用已有的学校课程,并且筹备编写各门学校课程《教学参考书》,为学校课程的教学提供依据。当下,学校开发了智育发展类、生活技能类、艺术素养类等6大类19门的学校课程。学校课程《足球你我他》荣获市北区十门示范学校课程,并推荐参评青岛市优秀学校课程。

2.课题与教研并重,体现地方课程的地域特点。

一是,开展基于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小课题研究”,加大研究深度,注重研究价值,本学期重点作好小课题研究的研讨、总结和提炼工作。二是,开展“教学录像+教学反思+教例评析+教学再设计”的1+3地方课程教学评析活动,促进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倡导教师关注课程开发故事,及时提炼及时总结,积极撰写地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增强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

3.传承与创新互补,提升三级课程的实施水平。

长期以来,学校立足实际,建立以教研组为“点”、单学科为“线”、多学科为“面”的“三级”互动教研模式,有效地推动校本研究工作。

三、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构建特色学校课程文化

学校本着“健康、合作、快乐”的理念,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确立了“以足球为龙头、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 “健康、参与、快乐”的足球文化理念。

1.重视足球课程研发,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成立“课程研发中心”,明确了“以足球文化为主线,以足球技能为辅助”的足球课程开发原则,制定了学校课程《开发管理手册》,明确了《足球学校课程开发方案》,建立了《足球学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学校教材《足球你我他》的编写分为正文、相关信息、丁当知识角和足球小故事四个部分,涉猎足球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学科领域,让学生感受其丰富文化内涵。

2.深化足球课程实施,推进多学科渗透。

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以身心健康为宗旨”的“四主”足球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编写了《足球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丛书》,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位一体的足球立体活动网,注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足球比赛活动,丰富多彩的足球文化活动,让学生深深喜欢上了足球这一古老的运动,从小树立拼搏超越的足球精神。

小学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第5篇

一、工作目标

以党的精神,特别是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符合教育实际、具有县域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深入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的法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深化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重点抓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首见负责制、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德育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制度等工作制度,将全员育人纳入教师工作量和绩效考核,扎实推进全员育人,确保育人成效。深入推进“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建设,发挥家长学校功能和作用,全面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凝聚家校共育合力。依托学校所在地各类教育资源和志愿者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主要工作任务:①全员育人各项工作制度;②家校共育工作资料;③德育工作网络。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在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组织开展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打造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丰富德育课程资源库。

主要工作任务:①组织开展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②组建校本德育课程和读本。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探索实现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形成学科大德育观。定期举行学科德育研究活动,推动落实学科德育育人目标。在优质课等各类课程资源评选中将德育实施情况纳入评选标准。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打造一批学科德育精品课程。

主要工作任务:①各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②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案例征集。③学校开展班主任节、班主任论坛等德育交流与提升平台。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全面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中小学要利用本地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邢瓷文化、老游戏等地方文化,纳入校本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通过校史馆、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雕塑、校刊校报、校园网站、广播站等,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以文化人”校园环境,发掘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层次,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特色;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建设、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主要工作任务:①挖掘开发以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的校本课程读本2-3种;②每学期校刊出刊至少一期,校报至少编辑两期;③建好校史馆,馆藏实物增加5件次以上;④落实德育品牌创建工作,健全一校一课题,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三个一”工作机制,所选品牌资料要经局主要领导和分包领导会审同意,开学2周内向教育局报备,学期末要有支撑(发表经验文章、证文等);⑤各种教育活动开展资料在第一时间形成并报备。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按照落细、落实、落小原则,积极打造学校德育品牌。丰富完善校内德育实践活动,倡导学校节会活动,创新发展学校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四大节日”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升国旗教育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开展入校、离校、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指导,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和社团活动需要。创新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意见,加强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规划建设、课程资源、教育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的管理。推动所有中小学校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依托省市级研学旅行基地引导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拓展视野、锻炼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考察、实验等等探究学习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主要工作任务:①各类节会活动资料;②各种礼仪活动资料;③各学校劳动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资料,每学期开展活动资料。

(三)健全德育引领和考核

1、以文明校园创建引领学校德育。贯彻《省中小学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试行)》,深入打造“双十好”文明校园文明学生评选、新闻进课堂、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等德育品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等。

主要工作任务:①文明校园和文明学生创建及评选活动资料;②积极创建各级文明校园;③新闻进课堂资料;④爱国主义电影进课堂资料。

2、健全考核机制。在教师工作考核中强化育人业绩的考核,强化育人工作内容,调动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督导评估范畴,促进学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开展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定期评选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

主要工作任务:①德育列入绩效评估;②开展德育特色学校、德育先进集体申报;③学校层面开展德育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评选。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