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疾病预防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赵兰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孙全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尉可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任天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研究员曹兆进
特别鸣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科技处研究员 范瑶华
辐射是广泛存在于宇宙和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从古至今,人类就是在天然辐射环境中发育、繁衍、进化和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生存已经离不开辐射。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辐射渗入到国防、能源、医学、工业、农业、地质等各个领域,各种电子、电力设备、设施及建筑装饰材料等大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辐射污染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关注。
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辐射有哪些?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在享受辐射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降低辐射危害?最近,本刊与新浪网合作,开展了一次广泛调查,并就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4大常见辐射――氡、装修建材、医疗X射线检查、电磁辐射,请国内权威辐射防护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调查发现
70%的人对辐射和放射性的基本概念具有正确认识。
关于宇宙射线这样日常生活和公众媒体中很少涉及的概念,除去20%的人不能确定外,各有约40%的人选择宇宙射线对健康有影响和无影响,说明“射线”这一字眼本身不一定具有强烈的负面暗示作用,公众对辐射的认知主要还是受到媒体的影响。
90%以上的人,对于医疗照射及防护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但CT检查作为一种使用X射线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诊断技术,因为名称中不含有X射线或放射这样的字眼,只有不到60%的人能够正确判断其性质。
1.1有利于规范工作行为,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基层疾控机构职能的提高,免疫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的预防接种手段已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免疫预防工作和预防接种对象的需求,制约了疾病预防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建成与投入使用,提高了免疫预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升提高了基层疾控机构的工作质量。我国不少全区、县疾控机构已经实现了疾病疫情网络直报,为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诸多问题,提高了传染病预防控制水平和预测预警能力。
1.2有利于增强疾控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
疾控信息控制系统通过与社保中心信息系统的准确对接,形成了一体化的医疗风险管控和医疗费用管理平台,实现了社保中心和疾控中心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疾病信息控制系统通过与签约医疗HIS系统的直接互联,极大方便了患者就诊和疾控中心的管理。健康管理系统涵盖了从健康信息收集到健康干预服务的健康管理全过程,能够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服务计划,同时提升了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1.3有利于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从网络安全的本质来看,保障一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全面了解网络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处理各类安全事件。而疾控信息系统的应急响应组,就要致力于全方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构建覆盖全市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完善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等功能,提高医疗救治、科学决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能力。
2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缺乏足够的人力与经费投入
由于一些领导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出现政策上的失衡,导致疾控职能硬件建设滞后,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技术装备落后,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预防控制能力不高。政府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限,不能确保新形势下广大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现全面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应对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时,难以做到及时、高效、高质量的处理。
2.2信息资源难以统筹规范与管理,共享程度低,难以互联互通
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统计是疾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疾病控制信息系统应该涵盖疾病数据库、医药信息的药品数据库、医学专题综述、最新医药信息等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基层疾病控制体系很难实现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有效共享,很多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系统数据收集、分析与利用技能能力较差,难以做到公共卫生科学数据的储存、管理、维护和共享,难以对业务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利用。
2.3缺乏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公共卫生人才
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承担各种危及人民健康的疾病预防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我国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行机制落后,人员老化、缺乏既懂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又懂疾控控制知识的专业人才。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与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因此,疾病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这也是造成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级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3疾控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1以人为本、服务工作的原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紧密结合疾控事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简化办事流程,优化业务流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疾控工作效能,增强疾控信息服务能力。在疾控中心领导的带领下,广大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工要认真履行疾控防控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和谐的态度对待群众,以创新的思维对待工作,无论是传染病的防控还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进,我们都主动应对,抓基层网络建设,使疾控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3.2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的原则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条原则是统筹协调、分步实施。我们要按照国家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年度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平台,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疾控机构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信息标准化是信息集成化的基础和前提,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软件的标准化建设作为疾控机构与国内外接轨的重要保证,采用国际或国家统一的信息交换和接口标准和接口代码。我们结合示范区当前信息化建设工作实际,以网络共享设施建设为基础,构建相互兼容、资源共享的疾控信息系统。
3.3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原则
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等必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保证网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开放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建立面向未来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我们要加强疾控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公开,有组织地沟通有价值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知识。
3.4突出重点、确保安全的原则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还应该坚持突出重点、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和完善疾控机构监测信息系统,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技术正确性,扩大免疫规划,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技术正确性。疾控信息化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应急处理预案。构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疾控信息系统是一个平滑的过程,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逐步实现完成。为此,各乡镇街、有关部门要做好思想、组织、人员、资金、物资的准备,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有计划组织实施。
4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提高认识,积极推进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调动起来,不断解决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一切都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有关领导的重视程度。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是信息化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基层疾控机构应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尽快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年度疾控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现阶段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保障疾控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4.2完善制度,充分发挥疾控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支撑作用
信息化具体实施人员应该深入到基层一线,我们要帮助引导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信息化概念和信息化需求,使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切实可行。信息化的基础是网络化,疾控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络,确保今后能顺利开展各种信息化工作。为强化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我们要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对本疾控机构所辖地区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提高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质量。各单位信息化领导小组要牵头部署,保证信息化工作经费的落实。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 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交流
大会紧紧围绕着控烟与心血管疾病主题,有60多位全国著名专家在会上作了心血管疾病学术 讲座。中国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从全球控烟履约现况到目前中国控烟 面临的挑战作了全面的讲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提出中国未来10年心血管健康促 进的新目标新策略,即降低心血管死亡率促进全民健康,做好初级预防及理想健康行为和因 素 ,包括戒烟、运动、饮食等。杭州市卫生局周智林教授作了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立 法与执行情况的报告。复旦大学陈灏珠教授作了血脂预防与冠心病讲座。北京医院何青教授 指出冠心病是吸烟的前三位致死疾病之一,并详细讲解了吸烟导致冠心病可能的机理,提出 戒烟是冠心病强效干预措施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张啸飞教授从吸烟与疾病 关系证据研究、烟草与疾病死亡状况、人群干预措施和WHO控烟框架条约等几个方面阐释了 吸烟与慢性疾病的危险关联。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明教授指出,吸烟是中青年心肌梗 死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戒烟可直接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首都医大附属安贞医院赵冬 教授讲解了膳食因素和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北京朝阳区第二医院李瑞杰教授讲解胸痛 的诊治流程,以2例有吸烟史的胸痛误诊为例,从指南到临床一线详尽周全的讲解了胸痛规 范化处理的重 要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顾复生教授介绍了一例三尖瓣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的 少见病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吴平生教授讲解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进展;浙江大 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作了冠脉钙化病变的处理策略的学术讲座。浙江大学附属 邵逸夫医院吴晓虹教授指出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单纯自行戒烟的失败率约为90~95% ,并详细介绍了戒烟药物最新进展及其机理,以及分享了一例在医生指导药物辅助下戒烟成 功的病例。浙江省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方力争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戒烟的认识误区。沈 阳军区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朱鲜阳教授指出心血管先天畸形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 、理化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其中孕妇孕期主动或被动吸烟可使胎儿畸形或先天性心脏病 发病率提高2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朱建华教授认为加强戒烟干预助力冠心病管 理,指明吸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干预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辽宁医学院附属 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陶贵周教授讲解了急性心梗后预防室壁瘤的临床应对措施。上海华东医 院郭新贵教授指出,戒烟是年轻冠心病防治最有效的措施。绍兴市人民医院郭航远教授从心 内科医生参与控烟工作的重要性谈怎样破解戒烟难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天伦教授从流行 病学调查到病例对照研究指出吸烟是被公认为引起冠脉痉挛的重要危险因素,并详细讲解了 吸烟如何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从而引起冠脉痉挛的机理。
2 疾病预防和戒烟门诊学术交流
1.1公共卫生管理的概念
公共卫生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监督,药品安全的管理,公共环境卫生的控制等,从而在公共卫生领域充分发挥政府等部门的职能,维护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创新。
1.2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的和谐稳定,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对其管理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公共卫生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但是,纵观全国各地疾病防控中心,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管理体制松散,且各地管理水平不均,城乡差距显著。在地方乡镇,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公共卫生观念薄弱,而且由于地方疾控中心缺乏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从而造成整体管理体系发展较为缓慢,机制不健全。这也为传染病的预防与干预带来一定的困难。不仅如此,公共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失当问题层出不穷。
2传染病预防与干预的重要性
2.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自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之后,人们对传染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染病的类型也日新月异,影响范围日益广泛,如甲型H1N1、H7N9等新型传染性疾病的出现,造成了人们的极大恐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传染病的预防和干预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大的特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2传染病预防与干预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充分体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加强传染病的预防与干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决定性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3.1行政管理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传染病预防与干预中主要通过其宏观调控能力,减轻传染病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在精神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卫生宣传力度,树立安全卫生的生活观,提高人们对疾病预防的自觉性,同时也可增强人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在经济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为传染病的预防筹措充足的资金资源,使得传染病防御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大力扶持地方疾控组织的发展,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提高传染病预防水平的政策法令,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从而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以便于在疾病发生时能够以最为高效的方式隔离出患者,最大限度的维护人们的健康与利益。
3.2法律法规
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应用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传染病预防工作高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一些具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为传染病的防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可靠的制度保障。在这些法律法规中,使得在传染病预防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目标统一,从而避免出现政府官员相互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等消极懈怠的现象。与此同时,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一些疾病防控中心快速建立起疾病预警体系,提高疾病预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仅如此,对公共卫生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也有所增强,从而保证了疾病防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充足供应。
4结语
1医疗社会工作者的概念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帮助社会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医疗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者队伍当中的一只新生的社会力量,他们通过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医疗服务领域相融合,并作为医疗机构中的成员,协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解决与健康相关的社会和心理问题,清除他们在医院就诊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障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2医疗社会工作者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必要性
2.1促进疾病预防工作 疾病预防是当代医疗保障制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往往在实际生活当中,疾病预防工作环节却十分薄弱。医疗机构中的医务工作者往往对于一线医务工作都疲于应对,开展疾病工作的时间自然少之又少。此时,如果有专业的医疗社会工作者介入医疗服务领域,将会对疾病预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以社区、家庭为单位,深入基层开展疾病预防工作。通过组织和培训志愿者,向基层群众宣传疾病的预防知识、公共卫生政策,介绍相关福利措施,减轻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医疗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协助医疗机构、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开展基层疾病市场调研,了解基层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诉求,以达到预防疾病和提供更加适应基层群众的医疗服务措施。
2.2改善医患关系 现有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往往会导致医患纠纷、医患冲突频发。现阶段,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形成健全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医疗社会工作者在医院整体运行的很多阶段,都应扮演重要角色。每一个患者从患病,到进入医院,都背负着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都希望早日重拾健康。此时,医疗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帮助患者构建健康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病情提供医疗方案费用信息,帮助不同经济状况的患者选择治疗计划。当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过程当中出现愤怒、恐慌、焦虑等情绪时。作为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缓解和疏导这些反面情绪,积极配合对疾病的治疗。
在发生医患纠纷时,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医院和患者之间的桥梁。现阶段,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无论过错在哪一方,最后介入医疗纠纷处理的主要是还是医务工作者,他们原本就是纠纷的当事人,这不利于医疗纠纷的解决。此时,医疗社会工作者作为第三方中立者的角色介入进来就显得额外重要。在患者层面,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解释说明、安抚情绪、了解相关医疗知识,在医疗机构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对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促进患者和医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保持中立的对医患纠纷进行调节,寻求妥善的解决途径,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
3医疗社会工作者的发展难点
3.1医疗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不足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原本就起源于西方社会,相对于我们而言,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50年代我国计划经济的确立,人民的生活资源以及所获帮助都通过行政渠道提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因此中断。随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专业社会工作才重新受到重视。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医疗社会工作,在80年代才真正起步。发展的滞后导致许多医疗机构并不知道什么是医疗社会工作者。更谈不上设置岗位培养专业的医疗社会工作者。
3.2专业人才的缺乏 医疗社会工作者想要胜任医疗机构的实际工作,首先要掌握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了解医院的实际运转。现阶段,从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看,还不具备向医院提供专业医疗社会工作人才的条件,即使他们在校园里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但是他们不懂医,缺少医院工作经验。从医疗机构层面上来看,现在有些医院的医疗社会工作者是从医务工作岗位上转任而来,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了解医院的实际运转,但是他们缺乏系统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疗社会工作者。
4医院培养医疗社会工作者的战略措施
4.1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医疗社会工作者 一名优秀的医疗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社会学、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医学、心理学、法学等多门知识的掌握。医务社会工作者应该是高素质、专业实务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在硕士、博士阶段上。在2010年,重点高校才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工作博士学位以及医疗社会工作方向教育至今仍是空白。
医疗机构应该加深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认识,应该引导和鼓励与各大高校合作培养医疗社会工作者高学历人才,完善学科领域,确定医疗社会工作的研究方向。高等院校在教授医疗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在医院构建立定点医疗社会工作人才实习基地,进行实务性学习,了解医院运转,从事专业医疗社会工作实务,加大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医疗社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