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08
2009年4月,国家颁布新的医改方案,将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上述政策有助于转换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促进整个卫生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经过一年多努力,各项改革措施取得了可喜进展。为了深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下一步改革建议,开展了此项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6月,课题组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中单纯随机选择了HZ、NJ、XN和YC 4个有代表I生的城市进行调查,并在每个城市单纯随机选择了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调查170名医务人员。
1.2研究内容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对目前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内容,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情况、财政补偿政策等方面的主观意向评价。从医改实际执行者的角度看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3统计学方法 定量调查数据录入SPSS 15.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统计描述、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以P
2.结果
2.1基本情况 从170名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看,女性比例达到72.9%,40岁以下年轻人员占到65.3%,学历水平较2005年有了较大改善,本科及以上占到32.9%,职称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初级及以下职称者占到65.9%。见表1。
2.2基本药物实施情况评价 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基本药物的实施情况,一是医生评价患者是否需要使用目录外药品的情况,从结果看,只有25.3%的医生认为患者需要使用目录外药品的情况较少或很少;从患者是否经常指定购买某种药品情况看,38.8%的医务人员认为患者指定购买某种特定的药品;在认为患者购买目录外药品的医务人员中(共102名),经过医生解释,能够改变主意或选择医生推荐药品的情况看,32.4%的医生认为这种情况较多或很多;从医生的整体评价看,认为基本药物制度影响较小或很小的占14.1%,影响较大或很大的占44.7%。见表2。
2.3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情况评价 公共卫生服务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促进社区卫生机构转换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力度不断加大,从实施情况看,社区医务人员认为任务比较明确或很明确的占31.2%,认为不明确的占25.3%。从分工合理性看,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28.8%,认为合理的占32.9%。从上级检查督导力度看,医务人员认为政府督导力度较强或很强的占58.8%。从任务完成情况看,认为完成较好或很好的占31.1%。见表3。
2.4工作负荷的评价 此次研究通过医务人员定量评价自身承担工作与正常工作量之比,发现医生自我评价的工作量最大,是正常工作量的112.29%,其次是公共卫生人员,达到109.57%。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均超出了正常工作量水平。检验检查人员的工作负荷较低,但相互比较发现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F=2.289,P=0.082,见表4)。
2.5双向转诊实施情况评价 建立合理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是此次卫生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促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从目前实施双向转诊的情况看,医务人员认为,目前就诊患者中,较多或很多需要转到上级医疗机构治疗的占14.1%(见表5)。深入分析发现,目前影响转诊制度的最大障碍在于患者意愿,有46.9%的医务人员选择此项影响因素;其次是机构追求利益(38.3%,见表6)。
2.6财政补偿落实情况评价 医务人员认为政府补偿力度较小或很小的比例达59.4%。医务人员对自身收入满意度较低,满意的比例仅为7.1%,对社会保障及其他福利水平较满意的人数也只占19.4%(见表7)。对于政府补偿形式,医务人员认为按照服务人口核定政府补偿最好,选择率达到57.1%;其次是采取保障工资的方式(54.6%,见表8)。
3.讨论
3.1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和推广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但改变居民不合理的就医习惯仍需较长时间。本研究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通过医生的宣传和解释,可以转变态度,建议医务人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加大对基本药物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合理用药。卫生行政部门也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和考核,促进供方积极推广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利用率。另外,基本用药目录也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居民能够享受到质量高、效果好、价格低的药品。
3.2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能否享受到新一轮医改成果。目前,基层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非常重,加之服务能力有限、技术水平不高,可能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建议强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力度,提供针对性高、系统性强的培训,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与政府补偿挂钩的评价制度。调查还发现,目前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明确,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应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在艾滋病患者防治、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机构的具体职能。
(一)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目标任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目标:到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60%,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70%,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80%,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60%以上,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比例达到90%,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目标:到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85%,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50%以上,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比例达到95%,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及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地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促进卫生资源向社区倾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上按照每3至10万人口或街道(乡镇)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按每个建制乡镇政府办好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3000—5000人口或行政村(联村)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农村居民步行15—20分钟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与此同时,进一步规划好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每3—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好一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原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区级医院、街道(乡镇)卫生院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实施重组、改造或功能转换,建成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应加以补充和完善。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推进社区卫生多元化发展。
(四)明确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职能。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为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受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所辖范围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根据居民健康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康复床位,但不向医院模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开展一般常见病治疗,提供家庭病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和咨询等服务。进一步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分工,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整到社区,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医师,提供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咨询等特色服务。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五)改善社区卫生机构设施条件。严格按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标准》和《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标准(试行)》进行建设。各地要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在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区和中心村建设时,按标准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并无偿提供给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150平方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2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80平方米。未按规划标准预留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证。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努力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达到基础设施配套、常规设备齐全、就医环境良好、服务质量一流。
(六)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总数,可按6—8/万的比例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有执业助理及以上资格,每1万农村居民全科医师数不少于2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达到30%,每个中心至少有3—5名公共卫生医师和1名中医师,根据需要配备适量护理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法定的执业资格,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必须取得乡村医生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专业资格证书,并逐步取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应有1名女乡村医师或女执业助理医师。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至少配备2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培养步伐。要利用现有卫生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加强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市和各县(市、区)要确定一所综合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作为社区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学习进修基地。
(七)积极开展医院支持基层社区工作,提高医疗能力及管理水平。认真贯彻卫生部《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卫医发〔〕244号)和《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意见》及《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城市医师晋升主治和副主任医师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制度,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四、创新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效率
(八)改革管理体制,依法实行准入制度。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符合设置规划,由县(市、区)卫生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注册登记,报市卫生局备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独立法人机构,中心、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经济运行独立核算。严禁不符合资质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在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技术活动,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机构和人员要依法取消其执业资格。
(九)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法执业,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充实医疗卫生技术力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行服务信息公开制。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聘期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完善辞聘解聘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受聘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调整其岗位;不服从岗位调整或无法胜任新岗位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与其解除聘用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十一)改革财务核算办法。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纳入单位预算,严格控制成本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县(市、区)为单位,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计核算工作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
(十二)改革药品采供方式。以市为单位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供,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辖区内常住居民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以配供价格销售药品,取消药品加成率,直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十三)建立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按照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要求,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大中型医院要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转来的患者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行社区首诊制度,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方便群众就近看病。
五、落实社区卫生经济政策
(十四)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经费筹措机制,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辖区政府不再投入举办医院,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安排经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和人员培训,切实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市、区和县(市)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按城镇常住人口每人不低于4元的标准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到年达到10元/人的标准。市市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市、亭湖区、区、市开发区按45:3:15:1的比例分担。各县(市、区)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年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的标准补助(含省财政补助),并逐年有所提高。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同等标准补偿。政府办二、三级医院药品收支结余的10%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之前,符合国家规定离退休的人员费用,根据离退休人数和国家统一规定的离退休金、补贴项目和标准由同级财政核定补助。
(十五)制定相关医疗保障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大重病患者康复治疗、慢性病患者日常治疗到社区就诊,符合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部分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个人自付比例应分别比二、三级医院低15%、20%以上。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办法,慢性病人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的医疗费用,符合当地补充医疗保险政策的部分纳入补充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个人支付比例比二、三级医院低5%、10%以上。积极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首诊负责制,严把住院关。劳动保障部门要按规定及时结算医疗保险基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十六)实行积极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应符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格管理,市、县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服务项目价格,其标准不高于《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现行有关规定。对个性化服务,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签订合同,按服务时间、次数或服务人数等收取费用;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原则自主定价,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价格可根据运行成本适当放宽。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多发病、常见病推行“单病种”限价收费。制定和完善价格管理办法,落实价格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价格行为。
(十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政府规定收费价格取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对非医疗卫生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在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向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扣除。
六、努力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大问题。各街道(乡镇)要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分管、落实专人联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一、回顾及基本概况
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市已经历了?个年头,前进的步伐在波折中风雨兼程,尤其是近几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目前,主城区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全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人。三是社区卫生机构履行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初见成效。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低保贫困人群和流动人口等群体提供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受到群众欢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的网底作用正在显现,在防治手??病、“?奶粉事件”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和利用率不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医轻防、以药补医、以医养防现象比较突出,预防保健功能弱化,公益性质没有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底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没有形成“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的有序服务格局。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社区卫生服务在政策、机制、体制、投入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和引导。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基础薄弱,设施设备简陋,服务水平难以取得群众信任。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不畅。四是管理不规范,一体化管理未得到充分执行。五是宣传教育不够,群众就医观念有待改变。
二、思路与措施
在加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充实内涵的同时,应该争取政策上有效倾斜,在人、财、物方面得到保障,营造社区卫生服务的强大氛围。
11年我们要根据《我市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我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结合实际,紧紧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主要思路与措施:
(一)拓宽政策领域,加紧落实有关配套措施
通过由相关部门参加的政府协作机制,依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拓宽政策领域,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房和器械设施,尽快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编定岗工作。
(二)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
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包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现在公共卫生管理在疾控监督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在医政科,二者内容交叉,这样分头管理不利于提高效率,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难以发挥系统性作用,因此整合管理资源很有必要。
(三)以创建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契机,以点带面,加紧内涵建设。根据市局统一安排,我市?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已例入明年的卫生为民办实事项目,因此我们要以创建市标准化建设为源动力,把标准化建设和落实2011年卫生实事项目相结合,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涵,以今年的创建单位装修等问题为教训,明年创建工作应宜早安排,早落实措施,抓紧建设,胜利完成创建工作。同时,以标准化单位为标榜,以合并后的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抓手,支持和鼓励其他单位也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实行药物、业务、制度的统一管理,条件成熟的全面实行财务管理、药品进购、人员调配、工资发放、业务指导、制度建设等“六统一”管理;巩固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着力使服务模式由坐等病人向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
相关分页:《1》
推荐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思路和措施》相关的内容:
查看更多>>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能否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明年将进一步探索人员的合理引进机制和使用机制,具体措施:一是以岗位培训为重点,鼓励多形式参加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逐步完成“到2011年底,完成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岗位培训,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的全科医学系列培训者达70%以上”的任务。二是采用培训、引进、招录相结合的方法,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补充力度。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区域医疗中心和预防保健机构之间业务协作和人员交流、培训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城市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基层卫生单位服务的政策,即严格执行大型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政策。鼓励大医院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四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能否到位,是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能否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明年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依法监督与管理,建立考核、多方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社区居民满意度和业绩作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准,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督管理和奖惩机制。
【2】推荐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思路和措施》相关的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的问题
1.1认识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新的服务理念滞后,表现为经营管理理念不到位,个体服务态度生硬、治疗技术缺陷仍时有发生,卫生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趋激烈。同时,部分社区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也有盲点,大部分群众经济状况一般,一味追求价廉药品,一方面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对小的社区卫生服务门诊的资金运营带来诸多困难,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医疗卫生属于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但政府补偿机制还没有到位,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卫生机构本身将无法生存和发展。目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只能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为社区群众提供综合、可及、连续、经济、方便、有效、基本的卫生服务。
1.2政策问题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期改革基本未涉及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感到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补偿机制不到位、卫生资源配置失当[1]、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体系不规范使经济补偿没有合理的依据[2]。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与补偿经济政策的乏力,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重医疗服务“侧支循环”,从中汲取“养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这样,势必削弱其他服务功能,违背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和初衷。目前,“以医养防、以药补医”实际上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种对政府补偿不足的补充[3],也就是医院在业务收支中临床医疗结余弥补预防经费的不足,以药品收支结余弥补医疗收支亏损,社区卫生服务如没有经济基础作支撑,发展将受到相当程度的阻碍,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政府行为,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彻底改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养防、以药补医”的主体服务模式,建立政府购买预防保健,合作医疗购买基本医疗,社会购买延伸服务的“三买”机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形式,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体现价格低廉,服务便捷、有效。原村卫生所转制而来,还是新设置的单位,均没有摆脱旧有医疗模式的影响,单纯开展医疗行为的现象广泛存在。
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前景的探索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和认识,为了使其进一步发展,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中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一些初步探讨。
2.1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
政府层面,主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政策宣传,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而达到探索根本改革医疗体制,实现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目的。把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新闻媒体方面,主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德政民心工程,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相关政策做专题宣传,使人民群众了解、理解、支持和配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
2.2进一步突出政府行为,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
“以医养防、以药养医”是对政府补偿不足的补充,实行医药体制改革后,建议政府在可能财力下加大对医院的财力补偿,以补充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资金不足,真正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成为社区居民的守护人。作为医院管理者,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大力改善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尽可能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并重点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根据医改要求,重新确定自己的功能定位和主攻目标。
2.3进一步完善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要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优胜劣汰、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的内部运行机制。短期速成和集中脱产学习方式相结合,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全科医学知识,并广纳人才,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整体素质。
2.4进一步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分析、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很大的需求和新的课题。一要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归口管理问题。二要在家庭保健合同、户籍制家庭医生、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服务模式上不断探索发展,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实行不同的服务新模式和新方法,如家庭照料、临终关怀、安宁护理等。三要对社区的重点人群,如儿童、妇女、残疾人和精神病等慢性病病人,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实行系统管理和动态管理。四要在服务方式上采取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公卫医师组成的团队服务,以块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全面推进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斌.社区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1)
社区是中医医疗服务的传统舞台,是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土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中,已明确提出中医进社区的指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很大的支持。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1]。
1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及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全社会应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近几年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显示了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生命力。
1.1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民间自古就有采用中医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的习惯。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信任度高。中医药的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中医药传统的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方式十分贴近百姓。
1.2中医传统理论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接近
传统中医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未病先防”反映了预防、健康教育、保健的内容,“既病防变”能有效指导医疗、康复活动;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是否患病关键在于“正气”,它是机体抵御外邪、促进康复的能力,基于此,正气的维护、机体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成为人体健康之关键,这些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以预防为主,融保健、康复、医疗、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要求相似[2]。
1.3中医中药可以适度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中医的诊疗简单、便捷,疗效显著,有目共睹。它通常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个脉枕垫、一把银针、几个拔火罐、一个治疗床和一间中药房就基本就绪了。有条件的地区,中药可以自种、自采、自用,费用能节省很多。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受到社区居民、政府的欢迎。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1.4中医中药能够解决亚健康问题
亚健康在西医诊断被认为是没有疾病,而中医诊断是从患者自身的感受出发,对身心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视角与方法。推拿、针灸等的治疗及保健都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问题。
1.5天然药物符合绿色环保潮流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希望得到“绿色食品”、“绿色药品”以增进健康。化学合成药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带来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专家们提倡多使用天然药物。中医药正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来诊治疾病的,顺应潮流,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它必将得到广泛的利用,也必将更受人们的欢迎和接受。
2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五”期间,与相关部委共同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通过着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国城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省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研》统计显示,这一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主要体现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和管理
截至2003年底,75%的地区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90%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有中医药管理部门或中医药专家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40%的省份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90%的省份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3]。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2.2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各地卫生和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依托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这使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设立了中药房,配置了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了中医药人员。许多中医院还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积极创办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的中医院还承担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技术指导工作;部分区级中医院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逐步健全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
2.3社区卫生服务已普遍将中医药融入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
在应用中药方面,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成药服务,其中中药处方量占处方总量的32%;在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方面,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针灸、推拿、火罐等3种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药敷贴、刮痧、中药熏蒸等其他适宜技术服务也占一定比例;在预防方面,对某些慢性病病例实施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70%[3]。在很多地区,中医药服务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吸引了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4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创建,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开展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山东省济南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都开展得很好。总结各地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突出中医特色。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色是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第二,加强人才培养。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人员就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第三,完善服务网络。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设是其发展的前提,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第四,争取政策支持。实践证明,凡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好的地区,都有促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也都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3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1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
更大范围来看,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仅开设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一些服务中心甚至没有中医药诊疗项目。
3.3部分地区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快,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宣传力度不够大,政策保障不够全面、持续。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
3.4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不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经调查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满足全社区群众的需求。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现西医医疗器械装备较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仅有血压仪、体温计、脉枕等,设备条件与社区居民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4对策
4.1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⑴组织专家编写中医全科医生培训教材,列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培训课程设置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等。按照“急用先学,边用边学”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使培训对象在系统学习中医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医实用知识和技术[4]。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
⑵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并作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考核。
⑷逐步引进一批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打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渠道。制定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师职称的授予办法,吸引中医药本科生选择全科医师为职业,从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⑴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人群体质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的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⑵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定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5]。
⑶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4.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⑴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协调,尽快制定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对社区中医医院准入、中医药人员准入、中医药设备及技术准入、医保服务项目范围向中医药倾斜、全科医学教育有关中医药内容比例等情况应有积极的指导。
⑵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⑶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成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人员可由中医医院的临床、预防保健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作和指导作用。
4.4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为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简捷的治疗、 预防手段,包括中药、针灸、耳针、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灌肠、导入、药浴、正骨、气功等疗法。由于操作简单、 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极适合在社区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配合中医多功能治疗仪等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简、便、廉、验、效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收稿日期:2006-11-24)
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据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份关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病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该项研究对19项大型的研究进行了评估,涉及近2 900名3至18岁的健康人。这些人补钙至少3个月,随后对其骨密度进行了6个多月的监测。与未补钙者相比,补钙者上肢骨密度仅增强了1.7%。这种小小的好处在上肢确实存在,但对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老年时容易骨折的髋部和下脊椎。
由于女性在绝经后,其骨密度会下降,所以医生们希望提早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增强骨密度。这份研究报告称,补钙对上肢骨密度的小小益处看来似乎是不太可能降低儿童或老年人骨折的风险。